當前位置:首頁 » 廈門資訊 » 廈門農歷十三是什麼日子
擴展閱讀
福州哪裡能買到冰粥 2025-07-17 11:52:14

廈門農歷十三是什麼日子

發布時間: 2023-01-20 17:57:01

『壹』 廈門的中秋有什麼特色。

廈門中秋節的特色是「博中秋餅」、「博會餅」。

  1. 在福建廈門,每逢中秋佳節臨近,大街小巷便會傳出博餅時骰子撞碰瓷碗的悅耳叮當聲。廈門的「博餅」,也叫「博中秋餅」、「博會餅」。

  2. 這一風俗的形成與民族英雄鄭成功有關。

  3. 據傳是300多年前,鄭成功屯兵廈門,每到8月15日月圓之時,將士們難免有思鄉思親之情。為排解和寬慰士兵佳節思念家鄉親人之苦,鄭成功的部下洪旭發明了一種博餅游戲,讓士兵賞月博餅。

  4. 這獨特的游戲,後逐漸在民間流傳和改進,成為一種有趣的民俗活動。

『貳』 農歷正月十三禁忌 農歷正月十三日有什麼忌諱

導讀:在春節沒有結束之前,每一天都會有禁忌,所以到了農歷正月十三,我們還是要查詢禁忌事項有哪些,犯了禁忌這一個整年都會有些難過。那麼,農歷正月十三禁忌是什麼?農歷正月十三日有什麼忌諱呢?和我一起去查詢了解下吧。

農歷正月十三禁忌

1、楊公忌日

農歷的正月十三,忌做活,忌出行,這是為什麼呢?舊俗迷信以農歷正月十三日始,以後每月提前兩天為百事禁忌日,此稱為「楊公忌日」,又稱「楊公十三忌」。世傳為唐代風水宗師楊筠松所訂定。這十三個「忌日」分別是正月十三、二月十一、三月初九、四月初七、五月初五、六月初三、七月初一、七月廿九、八月廿七、九月廿五、十月廿三、十一月廿一、十二月十九。這十三個日子決不能被選來做為開張、動工、嫁娶、簽訂合同等等

楊筠松(834-906年),名益,字筠松,號救貧,贛州人。中國四大堪輿明師之一。因楊筠松一生用堪輿之術為無數貧人造葬作福,深得民心,人們尊稱他為楊救貧。楊公一生傳奇頗多,一生用所學堪輿之術以救善良、善德之人之貧苦,期間有歹人、惡人要挾楊公點地,楊公不從;期間有政客、歹惡之人得不到他點的吉地,期間加害楊公,楊公一生有十三次被害,因楊公救人無數,福德深厚,每次有驚無險,所以楊公有十三忌。楊公一生有十三忌就是惡人求不到吉地,變設法害死他,但吉人天相,善德必昌,每次都只有驚險,卻沒有給人害死,楊公的三千弟子變把那十三次受害的日子定為楊公忌日。他的弟子在這十三天內便不為人造葬作福,在家為師做忌。

據南部山區的一些老者說,正月十三是一年當中最大、最狠、最毒、最不吉祥的「禁忌日」。

在傳統習俗的「正月十三」這一天,人們不走親戚,也不外出,也沒有婚喪嫁娶,更不能動土、搬遷……凡婚姻嫁娶的喜事,都不用農歷十三這一天,因為一大堆的禁忌讓人們只得乖乖呆在家裡「躲著」。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時候尤為講究,這一天甚至是南部山區的「全民法定歇工日」,很少有人上山下地幹活,總擔心遇到不測;也很少有人出遠門辦事,老害怕遇到不測。

2、閻王忌

在民間,正月十三是最需要注意的日子,因為這天相傳的「閻王忌」,早上長輩就會強調在這一天不能出門,萬事都忌諱。

關於「閻王忌」的故事,是據說閻王爺有13個兒子,一日口無遮攔的猖狂與別人打賭,說「我十三個兒子,就是每月死一個,一年也死不完」,結果沒多久,他的兒子就開始相繼去世,且都是相隔28天,正好到正月十三最後一個兒子也死了。後來人們就把閻王爺每個兒子去世的日子稱為「閻王祭」,以示對兒子的思念,日期分別是「二月十一、三月初九、四月初七、五月初五、六月初三、七月初一、七月二十九、八月二十七、九月二十五、十月二十三、十一月二十一、十二月十九」;而對於正月十三呢,因為閻王爺眼看這十三個兒子就剩下最後一個了,害怕這個兒子這天也死去,導致閻王爺自己在這天也處處忌諱,人們就稱為「閻王忌」,世間的人也怕在這天惹了閻王爺的忌諱,所以就不敢輕易出門了。

其實這個故事呢,最主要的是說「人可以做過天的事,千萬不要說過天的話,天理昭昭,芸芸眾生無人能夠逃脫」。而在民間相傳中,正月十三這天不能出遠門,也不可以看望老人(看望老人,老人就會得病),也不可以探望病人(探望病人,病人就不能痊癒),這個說法,到現在老年人還是非常相信的。

農歷正月十三日有什麼忌諱

1、正月十三家裡禁忌打傢具。

人們認為打碎傢具,一年四季不吉利。不過在當今社會,當孩子們由於不慎打碎了傢具也不要緊,只要大人們趕快說上一句:"歲(碎)來(了)好,歲來好,歲歲平安",也就化凶為吉了。

2、禁忌爭吵的出現

在這一天小孩不要說臟話、年輕人打架斗毆、家裡人抬杠伴嘴,凡是遇上這種事,親朋友、街房鄰居都會來勸說制止。

正月十三是什麼日子

正月十三散花燈又稱散燈花、散燈,是古代人們於農歷正月十三日至十六日晩上,在家中燃燈遍散各處以辟除不祥的民間風俗。散燈還被叫做「散小人」,晚清文人富察敦崇在《燕京歲時記·順星》中記載:「十三日至十六日,由堂奧以至大門,燃燈而照之,謂之散燈花,又謂之散小人。亦辟除不祥意也。」

作為一種古老的漢族民俗文化,「燈花」就是用普通的皺紋紙做成,一般要選五種顏色,雙數是絕對不可以的。燈花的製作過程也很講究,做之前必須要把手洗干凈,還要預備一塊潮濕的干凈毛巾,因為在「捻」燈花的時候手很容易變得光滑而沒辦法「捻」動燈花。

燈花一定要「捻」,「擰」和「捏」都不可以,這其中的學問可就大了,「捻」夠一定數量的燈花後就要放在一個干凈的容器里,在「散燈花」之前的一天要把燈花點上少許香油,讓燈花全部浸上香油,香油不宜過多,否則就把燈花「拿死」了,再散燈花的時候不輕易點燃。

到了散燈花的時候,家家戶戶就把預備好的「燈花」拿出來,一家老小開始「散燈花」,屋裡院里的各個角落都要散到,一直散出家門也就把一年的壞運氣帶走,同時好運氣降臨。

『叄』 廈門的民俗文化

http://ke..com/view/7614.htm#15
歌 仔 戲

是流行於閩南、台灣和南洋華人聚居地的戲曲劇種,它的曲調來自民間,唱詞通俗易懂,故為群眾喜聞樂見。

公元1662年,鄭成功收復台灣後,閩南民間藝術流行台灣,其中用閩南方言演唱的錦歌,頗為台灣民眾喜愛。他們自發組織演唱錦歌的「樂社」和「歌仔陣」。清代,在台灣有人以錦歌為基礎,揉合車鼓、採茶產生了表演程式比較簡單的「採茶戲」。至清末,這些民間表演藝術,又吸收了亂彈的鑼鼓科白,形成了初具規模的「歌仔戲」,又因其多在廣場上演出,故又稱「落地掃」。近代,歌仔戲向四平戲、京劇學習借鑒,有了較完整的唱、念、做、打的表演程式,逐步豐富劇目,從廣場走向舞台成為台灣劇壇的主要劇種。

1928年,台灣「三樂軒」歌仔戲班回龍海白礁慈濟宮祭祖進香,途經廈門,上演歌仔戲。由於語言相同,曲調相似,劇中唱、白全能聽懂唱腔旋律和語調緊密結合,悅耳動聽。因此,一時風靡廈門。此後,每年都有台灣劇團來演出,歌仔戲也隨之流行於閩南。廈門、漳州、泉州等地相繼成立許多歌仔戲班,隨著閩 南人民僑居南洋各地,歌仔戲又流傳到南洋。

歌仔戲的音樂曲調包括《七字調》、《哭詞》、《雜念調》唱腔道白則是以廈門、漳州方言合成的台灣腔。唱詞視情節而定,可 長可短。

歌仔戲樂器和其他戲曲一樣,分文場戲和武場戲,武場戲的樂器同京劇相似,有通鼓、豎權、板鼓、木魚、小鈸、大鈸、大鑼、小鑼、銅鈴,還加上小叫、柳盞等。文場戲樂器,早期以殼仔弦、大廣弦月琴、台灣笛為主,後來又採用二胡、洞蕭、鴨母笛、嗩吶;近年又有以琵琶、大嗩吶及西洋樂器參與伴奏的。

歌仔戲的代表劇目有《三家福》、《安安認母》、《加令記》、《火燒樓》等,此外,還創作了不少新劇目。

中秋節搏狀元

農歷八月十五中秋佳節,花紅月圓,是人們合家團聚或加倍思念遠方親友的日子。廈門人對中秋節特別重視,許多旅居海外的鄉親以及港、澳台同胞,屆時都紛紛踏上歸途,與家人好友團聚,共享天倫之樂,暢敘別後情誼。廈門一帶除了全國共有的賞月,吃月餅以外,還有一種玩會餅搏狀元的民俗活動,最為吸引人。

三百多年前,民族英雄鄭成功以廈門為根據地,驅逐荷夷收復台灣,鄭成功的士兵來自福建、廣東各地,到中秋節前後,士兵們更加思念親人鄭成功的部將洪旭,為了寬慰士兵離鄉背井、思親想家之念,激勵士兵先國後家,克敵制勝的鬥志,便與兵部衙經過一番籌謀,巧設「中秋會餅」讓士兵們賞月玩餅、品茗談天。

中秋會餅每會63塊餅,隱含七九六十三之數,因為三九是我國民間的吉利數。會餅設狀元一個,直徑約6寸,宛似一輪明月,餅上印有「媒娥奔月」、「桂樹玉兔」等圖案,對堂兩個,直徑4寸左右;三紅四個,直徑2至3寸;四進八個,直徑1寸半左右;二舉十六個,直徑約1寸;一秀三十二個,直徑半寸有餘,它們分別代表文、武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舉人、秀才。「博狀元」的工具很簡單,只需六個骰子和一隻碗,每人輪流擲股子,根據投到碗里的股子的紅豆的多寡,可中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舉人、秀才。如果六骰相同,可囊括桌上全部月餅。

由於搏狀元,寓教於樂,活潑有趣,所以鄭成功親自批准,從八月十三日至十八日,前後六夜,軍中按單雙口分批輪流賞月搏 餅。

這種中秋節玩會餅搏狀元的習俗,三百多年來一直在廈門民間流傳。中秋之夜,家家戶戶都有這種充滿樂趣的活動。廈門的餅店餅廠在中秋節前後大量生產會餅上市供應,有餡餅,廣東餅、餅乾式或三者綜合。近年來,包裝越發精美,成為送禮佳品。

http://www.welao.com/18/index9.htm
另外一個
【兒童飲食的禁忌】
廈門兒童飲食的禁忌似乎比大人還要多一些,這或許是因為對孩子的希望更多,寄望更大,才帶來更多的禁忌。
廈門俗話"吃飯皇帝大",因此禁忌在吃飯時打罵孩子。這一民俗使孩子安心吃飯,不致消化不良,也使父母安心吃飯,合家歡樂。
小孩吃飯時雖可免去父母的打罵,但許多食物卻是被禁忌而不準吃的。吃雞時,雞腳、雞翅膀、雞腸子,小孩不能吃。據說小孩吃了雞腳,將來手會發抖,寫不好字,而已手指會如雞爪一樣抓破書 。同時,廈門人吃雞時本來就有一奇怪的說法,認為吃雞腳和雞翅要兩支一起吃,若家裡兩個人各吃一支,那就會互相打起架來。大約是看見雞相互攻擊時都用腳和翅當武器而引起的聯想吧 。但為什麼變成分吃一隻雞的兩只腳或兩個翅膀會導致互相打架,實在令人費解。也許,這只不過是哪位對雞翅和雞腳特別嗜好的家長為了避免孩子與自己爭食所發明的?
雞腸則因其彎彎扭扭纏在一起,使大人們因害怕自己的孩子纏哭不休,而禁止小孩吃。
豬蹄同樣也與孩子無緣。因為豬蹄是用來走路的,小孩若吃了,將來長大,婚事就有走掉的可能。這種說法當然是極為可笑的 。推測只是小孩啃豬蹄總是吃不幹凈,人人難逃暴珍天物之咎,乾脆就不讓孩子吃算了。
魚卵也是不準孩子吃的,據說吃了將來就不會計算 。這大約是因為一塊魚卵包含千萬粒小卵,在無從算起的情況下,有一種莫名的恐懼,不數為宜,進而引為不吃為宜。

【蓋屋禁忌】
舊時的大厝建造之時,禁忌很多。要先蓋內後蓋外,忌先蓋外後蓋內。房間一定要單數,不能雙數。前邊的房子一定要比後邊的低。屋脊上要安放碗、缽或土偶,據說可以壓邪 。住宅的門口忌諱對沖著路口巷口,據說容易招來鬼魅。若無法變動,那就要在大門口高懸"八卦鏡",或在門旁立"石敢當"。不過最大的忌諱當是被人暗中埋下崇物 。祟物可以是各種各樣,甚至在廁所灰漿未乾時按上一個手掌印.據說也會今主人家不得安寧 。能安放祟物的當然主要是工匠師傅,因此,蓋房時對師傅是極為恭謙尊重的。
房屋的坐向,一般都是坐北朝南,忌朝北和朝東。尤其是店鋪,廈門的俗語:"朝南,賺錢一世人(一輩子);朝東,剝空空;朝北,蝕本又脫殼;朝西,賺錢沒人知 。"有這么幾句,可知朝向之重要了。

【忌滿斟茶酒】
"七分茶、八分酒"是廈門民間的一句俗語,謂斟酒斟茶不可斟滿,讓客人不好端,溢出了酒水茶水,不但浪費,也總會燙著客人的手或撤潑到衣服上,令人尷尬 。因此,斟酒斟茶以七八分為宜,太多或太少都會被認為不識禮數。

【忌留碗底】
民以食為天",而作為閩南人主食的大米,更被十分珍惜,乃至敬重。糟踏糧食,被視為暴珍天物,不但父母兄弟,連鄰居路人都會加以遣責。因此,小孩如果吃飯時不將碗底的飯吃十凈,大人便要督促他,並警告說,留碗底會娶"貓某",嫁"貓丈夫"。即是說將來討的老婆或嫁的丈夫一定會是麻臉 。這當然是騙孩子的話,但其用心卻是教育兒童自幼養成珍惜糧食的習慣。不僅小孩,大人也是如此。倘若去作客吃飯留碗底,那一定會被斥為"歹樣"。
但在作客時,對於每一道菜看卻是要留碗底,不能把菜吃得精光 。這不但因為吃光會使人產生是否菜太少的疑問,而且因為舊時廈門習慣,男人上桌,女人下廚,廚房裡的人還等著這些剩菜吃呢。

【忌將核子插在飯碗中央】
由於將筷子插在飯碗中央,同喪俗"拜腳尾飯"時白飯中間插一雙筷子的情形一樣,因而是非常忌諱的 。小孩子這么做,一定會招來大人的喝斤,而如果客人這么做,則一定會惹主人及其他客人的不快。

【忌吃飯時以筷子敲碗】
廈門人認為,只有乞丐才敲著空碗,挨家挨戶乞討。因此,小孩子如果在吃飯時或開飯前以筷敲碗,作父母的就一定會嚴加喝斥 。大人就更不必說了,一時興起,敲碗作樂,總要惹起老人的不快。
講究一點的人家,拿筷子甚至不允許執筷頭或筷尾,必須恰在適中 。據說,著執筷頭(底部)吃飯,將來婚嫁對象就在近鄰;而若執筷尾(頂部),則對象遠在天邊。
另外,端碗的手勢也有講究,大拇指一定要擱在碗沿,若是五個手指都托在碗底,也是要被斥為"乞丐相"。

【忌進餐中收拾碗筷殘渣】
舊時廈門民間宴客,不是像現在一道菜吃完再上另一道菜,而是一道緊接著一道上,把桌子擺得滿滿盪盪,那才算熱烈豐盛。而每個人吃剩的雞鴨魚骨頭等,也必須棄在自己面前的桌上 。當客人尚未起身離席,如果去打掃他面前的殘渣骨頭,那無異於趕客離席,更不用說把他的碗筷收起了。如果只收拾自己的,則又好像是催促未吃飽的其他人 。因此,一直到現在,許多人家仍然忌諱在進餐中收拾碗筷殘渣。但是有些餐館,客人還未起立付賬,服務員就忙不送過來一股腦兒將碗筷收走,有的還要弄出很大的聲響 。即使再好的美食,此時也會反胃。

【忌辦喜事煮鹹粥】
鹹粥本是廈門人所喜愛的,好吃又省事。辦喪事的時候,孝男孝女只負責哭泣,幫忙的人很多,三餐又無法正常,往往煮鹹粥來招待,無形中鹹粥便成為喪事必備的項目之一 。現今大生里火葬場也有專門煮鹹粥來供應守靈的人。這樣一來,辦喜事時,當然就視鹹粥為大忌了。

【忌補冬時吃蘿卜、白菜】
廈門人極重食補,尤其在秋冬之際,總要吃些壯氣養神補血益腎的食物。這些食物自然是以熱性為主,如鰻、雞等。同時,還要加上參茸等中葯補劑,也都是熱性 。而蘿卜、白菜被認為是冷性食物,吃了當然會使這些補品的功效大打折扣。

【忌食物相剋中毒】
廈門民間有許多關於同時吃某兩樣食物相剋中毒的傳說,有的甚至還有人物故事,那些人物還有姓名有地址,不由你不信。傳說最多的是,酒和柿子不能一起吃,牛肉和橄欖不能一起吃,生蛇和紅糖不能一起吃,南瓜和蝦不能一起吃,番薯和石榴不能一起吃,鱔魚和紅棗不能一起吃,莧萊和鱉不能一起吃等等,大約有四五十種 。其中恐怕有真有假,並不太可靠,也未聽說科學家們曾加以化驗論證。但世人"小心不蝕本",有誰願以命相試?至今依然禁忌。

【忌孕婦吃薑吃蟹吃兔】
據說孕婦吃薑,嬰兒會生出十一支手指頭來;如果吃蟹,嬰兒會喜抓撓他人;如果吃兔子,生子會缺唇。這大約是由於姜尾多歧如指,螃蟹多腳橫走,而兔子則豁唇所引起的聯想 。只是雞照吃,卻不怕孩子生出來頭上長雞冠;魚照吃,也不怕孩子生出來沒有手腳。

【忌蒸?時有人在一旁說話】
過年過節蒸發?,忌諱孩子或其他人在灶旁指指點點,大聲說話或猜測發與不發。如果萬一不發,那就一定要遷怒於這些人;即使發了,也要怪說發得不夠 。如果是發得很好,那就慶幸剛才及時地趕走了這些"幫敗鬼"。

【忌祝壽時用筷子夾斷線面】
老人作壽都要吃面條或線面。當這一盤壽面上來時,大家就要一起舉筷,夾起面條或線面,一邊嘴裡還要念"給某某抽壽了"。這面條越抽越長,那主人才越高興 。如果此時哪位用筷子去夾斷面條,不但敗興,而且也大不知趣了。

【忌反穿衣】
廈門舊時喪葬中有"接外客"和"套衫"之俗。所謂"接外客",也稱"接外家",即家中女眷去世,人殮前必須迎接女眷娘家的舅舅前來審視 。這時,喪家預先放置一桌於門口,桌圍需反面而結,桌上排燭台、香爐,但均不燃,專候女眷娘家之人。所謂"套衫",即替死者套上"壽衣"。"壽衣"有三層、五層、七層不等,必須先反穿在孝男身上,再脫下穿在死者身上 。由於有這些緣故,反穿衣,形同當孝男,是大不吉利的事。

【忌衣服晾乾後未擺好就直接穿著】
曬衣晾衣有許多禁忌。比如夜間露天不可曬衣服,恐沖犯夜遊神煞;竹尾不能晾衣服。因像喪事所舉的旗幡;禁將女人的裙褲晾曬在行走之處,忌男人從晾曬的女裙褲下經過 。若衣服曬干,則必須先從竹竿上收下摺疊妥當,然後才可抖開來穿上,否則就不吉利。這當然都是些無稽之談,只是要化解人們不祥的聯想。

【忌把衣服穿在身上縫補】
過去有一種巫術,做個小人,穿上衣服,寫上仇人的名字,然後用針刺在小人的心窩或頭上。據說這樣一來,仇人就會得病死亡。因此若把衣服穿在身上縫補,不僅穿針引線不便,失手有刺戳之虞,而且令人聯想到這種巫術,心裡總是有些發毛 。所以,縫補衣服是一定要脫下來的。

【忌在庭院植香蕉】
這主要是由於香蕉無籽,無籽即"無子",因此廈門人家的庭院是絕不種香蕉的。

【忌用字紙漆屁股】
字紙即寫著或印著字的紙。舊時廈門人相當注重教育,兒孫好壞,首先看他讀書如何。尊師重教,乃引申到對書、對字紙的敬重。如果將這令人敬重的字紙拿來擦屁股,簡直是糟踏文明禮數 。這一禁忌雖然同樣是牽強附會的臆想,卻應該說是挺好的風俗。

【忌養白蹄或白尾貓】
在廈門話里"白腳蹄"是專指"幫敗鬼"、"掃帚星",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人。如果是帶來好運氣的人,則稱之為"好腳蹄"。因此養白蹄的貓,等於是給自己招致厄運,是非常忌諱的 。白尾貓卻是因"白"總讓人想起喪事。白尾,便是沒有好結尾,不得善終。因此,不獨白尾貓,所有白尾巴的家畜都十分忌諱 。不過如果全身都是白的倒問題不大。

【忌鳥糞落在人頭上】
鳥飛空中,或歇枝頭,人從其下過,偏偏有鳥糞不偏不倚落在頭上,那實在是非常倒霉的事。人當然會聯想自己一定有什麼壞運氣了。因此若遭此不幸,必須趕快改運消災 。改運的辦法就是吃一碗豬腳線面消災 。所以運氣雖然不好,卻可大快朵頤,可算是不幸中之大幸,以致有些小孩反而期盼"鳥糞運",總在大樹下留連忘返。

【忌亂送禮物】
廈門人待人熱情,好客誠摯,朋友往來之間自然彼此會有饋贈 。但是廈門人對禮物卻是有許多的忌諱,如果亂送禮,不但一番好意沒人領,反而會引起誤會。
忌以手巾、扇子、剪刀贈人。廈門話"巾"和『根"同音,俗話有"送巾現斷根",有斷交之意。直至今日,廈門喪事完畢後都要送手巾給吊喪者,用意在於讓吊喪者與死者"斷絕"往來,魂魄不找生前友好 。因此如平時贈人手巾,也是要令人不禁想起不吉利的喪事或斷交之意。
扇子則只在夏季扇涼,一到深秋就棄之不用,是一時之交,用後即棄 。若是交友如此,豈不讓人傷心?廈門話"扇"和"見"又偕音,俗話有"送扇,無相見",大有斷交之意,所以也是禁忌作為禮物的。
至於剪刀,總是讓人想起"一刀兩斷"、"一剪兩斷",在贈予者與受贈者之間不但有斷交之意,而且有威脅之意,似要強行斷絕,更是萬不能作為禮物。
北方有的地方因"鍾"、"終"同音,禁忌送鍾。廈門卻反而沒有此忌。過去人家結婚時,還往往把別人送的時鍾擺在相當顯眼的地方 。除了手巾、扇子、剪刀,雨傘也是不宜作為禮物的。廈門話"傘"、"散"同音,而且"雨"和"給"也同音,而"給"在廈門話里又有"讓"、"使"的意思,"雨傘"豈不就是"使"之"散"的意思嗎?

【忌晚間去看望病人】
日落後陽氣衰退,陰氣漸長。對病人來說,也是處在陽氣漸衰,陰氣漸侵之時。探視病人若在白天,好似帶去陽氣,而在晚間卻如帶去陰氣,有可能使病人病情加重 。同時,前人認為病乃鬼煞作祟所致,晚間鬼最活躍,探望者有可能也被病者的鬼煞所侵。因此,不宜晚間探望病人。

【忌將信封折角】
舊時民間報喪的訃聞信函,例有折角之俗。因此,一般人寄信絕對忌諱任意折角。同時,訃聞所用信函,例用全自,不得摻雜半絲紅色字體或畫線 。因此,普通人寫信,也忌諱用全白的信封。

【忌穿紅衣、花衣參加喪禮】
友人或友人親屬之喪,本是極為悲哀之事,如果穿紅的、花的或色彩艷麗的衣裳,不但不能表達自己沉痛的心情,而且會令人誤為幸災樂禍,是非常禁忌之事。

【忌以鴨子贈產婦】
親友有生育之喜,禮當祝賀,一般要送補品食物為產婦做月子,廈門話叫"做月內",產婦稱"月內人"。"月內人"宜吃麻油雞、豬肝、豬腰等熱性的食物 。而廈門人認為鴨子卻是冷性的食物,不補,因此"月內人"不宜吃。如果送鴨子就犯了懇。

【忌在店鋪前的桌櫃上坐卧】
店鋪為生意場所,銀錢出入之地,財運至關重要。生意好壞,除了自身的勤謹精明,經營有方,還要有點運氣。可是運氣這東西實際上是一種機遇,完全是偶然性的,捉摸不定,來去無蹤,便使店主講究起"彩頭"。廈門所謂"彩頭",即是運氣的徵兆 。好運將至,便稱好彩頭;壞運將至,便稱壞彩頭。好像聽見喜鵲叫就高興,聽見烏鴉叫就倒霉一樣。
店鋪前的桌櫃有如人之臉面,倘若讓人放肆地坐卧,喧聲吵鬧,豈不是"壞彩頭"嗎?

【忌早上第一位客人不成交而去】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第一位客人若成交,叫開市吉利,這一天自然就得心應手。而且常常是有人來買,其他人看見了才會圍攏過來,於是生意就熱鬧起來了 。所以店主或攤主總是竭力招呼第一位客人,力求成交。若不成交,新一天的希望一下子落空,心情總是不好,當然是很壞的"彩頭"。因此,有時甚至情願降價以求成交。

【忌匠人工作時手受傷的血濺到器物上】
不論桶匠、木匠、藤匠、席匠、鞋匠、鐵匠、衣匠,都十分忌諱工作不小心,手受傷,血沾到器物上。據說若忘了擦乾凈這些血跡,那器物久而久之就會變成精魅祟人 。自古以來,血被視為生命的象徵,人活靠血,血干則死。器物沾了血、獲得血當然也就會有生命,但又不是人。有生命而非人,自然就是妖精鬼魅了 。這完全是原始時期對血的恐懼和神秘之感的積淀。

【忌藝人花臉入睡】
這一禁忌不但是藝人,就是一般人,尤其是小孩子,睡前臉都要洗得乾乾凈凈。古人認為人人睡,靈魂就出竅去游盪,早上才又回到身體。若入睡前塗抹臉孔,恐怕靈魂認不得自己的身軀,回不來,那就會一覺不醒 。梨園子弟天天晚上要演戲,而且常常要演到三更半夜,年輕的易偷懶,不洗油彩,倒頭便睡。據說不但自己的靈魂回不來,而且著畫曹操扮相者,還會遭曹操鬼魂的糾纏和追逐 。如果是扮李逵者,那隻怕會被李逵的鬼魂當作又一個李鬼,一斧劈掉。因此,絕對禁忌睡前不洗臉。

【門檻禁忌】
廈門話將門檻叫"戶磴』。在俗信中,不但門有門神,門檻也有"戶磴神"。偏偏小孩又最喜歡會踩踏或蹲坐在門檻上,因此往往被大人不斷訓斥 。不準其踩門檻。商店的門檻,更忌踩踏,無論有意或無心,被店主看到,總要皺起眉頭,好似一天的買賣就此給砸了一般。

【掃帚的禁忌】
掃帚在廈門民間被視為具有靈力的東西,關於掃帚的忌諱就特別多。幫倒忙的人往往被罵為"掃帚星",沒人願意與之合作共事 。當然,也有很多時候,被指為"掃帚星"的人,其實只是失敗之後眾人的替死鬼罷了。
掃帚的禁忌,最要緊的是忌用竹掃帚打掃客廳房1司。一般的習慣,竹掃帚用來打掃庭院馬路,只有在家中喪事時,才用它在放靈樞的廳里象徵性地掃幾下 。既然是只在喪事時才用,那平時自然是非常忌諱用竹掃帚掃廳房了。
客人來了,不準掃地.即使掃一半,也得停下來。因為掃地象徵著掃地出門,頗有驅趕客人的含意,是絕不允許的。而市井裡潑婦爭吵,也往往揚言要用掃帚驅趕對手 。因此客人來,是萬萬不宜動掃帚的。
有些殷實人家更講究。打掃客廳時,必從廳外掃到廳內 。據說,這樣就會把外邊的"金仔粉"掃人自家區內;反之,當然就有財氣外泄的意思,是絕對不行的了。

【葯店、棺材店忌對顧客說「扎閣來」】
廈門話"扎閣來"就是再來、再見的意思,一般店主在顧客告別時無不以此為招呼,期盼顧客再光臨。但是葯店、棺材店豈好一再光顧?除非病人不愈,死人不斷,極不吉利 。葯店、棺材店的老闆若這么招呼顧客,豈不等於咒人生病死亡嗎?那是要跟顧客吵架的,所以是絕對禁忌的。

【漁人之忌】
如果到廈門港的漁人之家作客,吃飯時則忌將盤中魚翻過來。因為一翻則令人聯想到船翻了。同樣,如果不慎打破了湯匙碗盤,也不能講"破了",只能說"掉了"。"破了"之語,難免想起"船破了"。

『肆』 農歷五月十三日是什麼特殊日子

祭天習俗。

在柳埠鎮一帶,人們對農歷的「五月十三」這一不屬於任何節日的一天比較重視。這一天幾乎家家戶戶都要買酒割肉,包水餃,過得十分隆重。傳說:這一天是關老爺磨刀的日子,是肯定要下雨的。於是,又有了「大旱小旱,不過五月十三」的預言。

端午節過後幾天就是雨節,在夏歷的五月十三。在民間雨節又稱關公磨刀日,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原來,每年農歷五月十三日,通常處於夏至或小暑季節間的前後,正常的氣候都有降雨的過程,氣候不正常的年份亦有不下雨的。

而此日若下雨,便是「關公」在磨刀,其磨刀的用水從南天門處降下凡間,下雨便是吉兆,雨越大越好,預示當年的光景必將「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眾所周知,我國民間關公崇拜的現象非常普遍。自宋代以來全國各地官員都督轄當地老百姓建「關(武)帝廟」,與尊崇孔夫子的文廟並列。歷代以來各地「關帝」廟前的香火都很旺盛,人來人往,絡繹不絕,聞名遐邇的關羽被附會成了功能齊全的各種神。

這是各地民俗學者們很感興趣的民間信仰文化現象。

關公和下雨聯系了起來,使他具有了一定的「雨水神」的屬性。雨節與關公的聯系,說法很多。有的說,此日為關公生日;有的說,這是關公單刀赴會的日子;有的說,此日關公磨刀,磨刀需要雨水,這天所下的雨為磨刀雨;還有的更繪聲繪色,「大旱不過五月十三」,但是倘不雨又如何呢。

民間求之關帝,必驗。傳說宋真宗時,南海惡龍作怪,為害閩南(另一種說法是旱魃作怪,竭鹽池之水)。真宗求助於張天師,天師則派關羽降妖伏魔。關羽苦戰七天,降伏了妖魔。真宗感其神力,封為「義勇武安王」。

後來民間多於是日舉辦關帝廟會,祈求關帝顯靈,逐魔消災,普降甘霖。關公為了記取此次教訓,遂於每年五月十三日親自在南天門外磨刀示威並降雨霖。

因此,民間百姓為紀念關公磨刀降惡龍,解除災難疾苦的恩德,把此日作為「關帝救生之日」(簡稱『關帝生』),久而久之,卻訛作關帝的「誕辰日」來祭慶。

實則不然,每年五月十三(傳說是初三)至十月共有三天時間是關公的紀念日,即:五月十三『磨刀日』、六月廿四誕辰日、十月遇害之日也稱成神日。

資料來源:網路-五月十三祭天習俗

『伍』 廈門的風俗習慣

廈門地處閩南,閩南文化源遠流長,保留了很多獨具特點的習俗,逢年過節時這些傳統習俗便體現得尤為濃烈。除了農歷春節、上元節鬧元宵、踩街、鬧花燈、舞龍舞獅這些我國傳統的節慶儀式外,廈門還有正月初九拜天公,清明節掃墓踏青(閩南地區的掃墓活動集中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慎終追遠的文化心理),端午節吃粽子和抓鴨子,八月十五中秋搏餅。

�0�2 上元節�0�2
�0�2 又稱「燈節」或「元宵節」,是紫微大帝的生日。這一天,廈門的百姓都要向天宮祈福,家家戶戶一大早即把五牲、果子、酒菜、紙錢等供在桌上,向天宮神燒香祭拜,並且占卦,預測一年的福禍,祭酒之後燒金紙,而後完成祭儀、撤供等儀式。
�0�2 這時的大街小巷都點綴著美麗的花燈,中山公園、寺廟或工人文化宮等公共場所會有舞龍、舞獅、踩高蹺、跑旱船、放煙火、迎紫姑、猜燈謎、吃湯圓等賀節活動。�0�2

�0�2 端午節�0�2
�0�2 又叫「五月節」。廈門一帶的端午節既有和我國其它地方共同的內容,如吃粽子、劃龍舟,也有獨具地方特色的內容,如抓鴨子、抓豬等競技活動。
�0�2 龍舟競渡一般在集美的龍舟池舉行,如果你剛好在端午前期間去廈門,不妨去那裡看看。
�0�2 抓鴨子是一種考驗體力、毅力和技巧的民間體育競賽。競技場設在水面上,參加者要走過一根塗滿滑油的圓木柱去打開一隻盛鴨子的木箱,然後再跳進水裡去抓掉下去的鴨子,場面火爆,氣氛熱烈,具有濃郁的閩南風情。�0�2

中秋節
中秋佳節,花好月圓,是人們闔家團聚或倍加思念遠方親友的日子。廈門人對中秋節特別重視,許多旅居海外的鄉親以及港、澳、台同胞,屆時都紛紛踏上歸途,與家人好友團聚,共 享天倫之樂,暢敘別後情誼。
�0�2 當年鄭成功率部駐扎在廈門,中秋節前後,士兵們開始思念家人。部將洪旭為了激勵士兵先國後家的鬥志,便巧設「中秋會餅搏狀元」,用六個骰子和一隻碗,讓士兵輪流擲骰子,根據骰子紅豆的多寡,可中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舉人、秀才。如果六骰同,可囊括桌上全部月餅。由於搏狀元活潑有趣,鄭成功批准從8月13日至18日,軍士按單雙日分批輪流賞月搏餅。
�0�2 這種中秋節玩會餅搏狀元的習俗,300多年來一直在廈門民間流傳。中秋之夜,家家戶戶都會進行這種充滿樂趣的活動。 廈門的餅店在中秋節前後大量生產會餅上市,有餡餅、廣東餅、餅乾式或三者綜合。�0�2

�0�2

�0�2

廈門人的諱忌�0�2

�0�2 在嬰孩面前勿講「猴」。因恐嬰孩患「猴損症」。如須談猴, 應改說為「爬樹」或「山人」。�0�2

�0�2 見嬰孩體胖,不可當面嘉嘗其「肥」,須言「好看」。抱時亦不可言「重」。�0�2

�0�2 以「中指」指人,極為無禮。�0�2

�0�2 以掃帚打人,最為恥辱。�0�2

�0�2 客至掃地,意念逐客,有辱於人。�0�2

�0�2 以六碗菜請客,最為不敬。(清舊制,凡臨死刑之犯,官以六饌餉之,以示皇恩涪大。)�0�2

�0�2 親友喜慶宴席,匆打碎盤碗碟。新婚之日尤為諱忌。�0�2

�0�2 媒人到家談婚,不可奉茶,謂奉茶事難。�0�2

�0�2 產婦之房,未滿月不可進。�0�2

�0�2 與人聚餐,筷子匆插在飯上,謂系祭鬼,有失禮儀。�0�2

�0�2 喪後穿孝服者,或穿麻衣,不可亂入人家。喪家亦不能到別人家拜年。�0�2

�0�2 兒童匆戴兩頂帽,忌長不高。�0�2

�0�2 屋中張傘,屋內易漏。�0�2

『陸』 陰歷十三是什麼日子

2016年陰歷十一月十三日是公歷:2016年12月11日星期日
"農歷2016年冬月十三日"查詢信息如下:
公歷:2016年12月11日星期日射手座

農歷:猴年 冬月 十三日
四柱:丙申 庚子 丁卯
節氣:
生誕:
二十八宿:胃
甲子納音:爐中火
距今:已過去1天

『柒』 農歷五月十三日是什麼日子

農歷五月十三日是關公磨刀節。

關公磨刀節是為紀念關公的忠勇仁義兼且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一種民俗,該節歷史悠久且富有特色,盛行於湛江麻章區太平鎮東岸村,於2012年被列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民間信仰中,農歷五月十三日是關公的生日,也是關公「單刀赴會」,會下「磨刀雨」的日子;民間稱此日下雨,是關老爺在「磨刀」,磨刀的水從天上降下凡間,就下起了雨。據說,關羽磨刀是為了斬蔡陽。

在山東濟南,人們會作醮祭祀關公,並演戲為樂。在四川酆都,人們在這一天會集在關祠祭賽飲福,當地人稱為「單刀會」。據說關公是葬在湖北的當陽,因此,當陽城西的關陵廟是祭拜關公的重要場所。

農歷五月十三日活動

農歷正月十三日最為著名的是台南鹽水的蜂炮活動。傳說,在清朝嘉慶年間,台南鹽水地區流行霍亂,民眾傷亡甚多,於是向當地武聖廟的關聖帝君求助。關公顯示將在農歷正月十三日掃盪病疫邪魔,附近信徒也群起大放鞭炮助陣,一直到十五日元宵節才結束。

果然,疫情被控制住了甚至絕跡,民眾都非常感謝關聖帝君,於是在元宵節放蜂炮的習俗,就一直流傳下來。

『捌』 廈門中秋節怎麼過

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皓月當空,桂花飄香,正是人們合家團聚的日子。廈門人對中秋節情有獨鍾,許多旅居海外的廈門鄉親以及港、澳、台同胞,屆時都紛紛踏上歸途,與親朋好友團聚,共享天倫之樂,暢敘別後情誼。

中秋節,廈門人除了傳統的賞月,吃月餅外,還有一種「玩會餅博狀元」的獨特民俗活動,頗為有趣。中秋會餅每會63塊,大小不同,共分為6種,分別代表古代科舉的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舉人、秀才。參加者輪流將6個骰子擲入碗中,根據投入碗里的骰子點數得餅,最終奪得「狀元」者最幸運。

親友團聚玩會餅博狀元,這是我們廈門人過中秋的獨特風俗。據說300多年前鄭成功據廈抗清,其士兵多來自福建、廣東等地,中秋前後愈發思親懷鄉。鄭的部將洪旭為了寬釋士兵愁緒,激勵鼓舞士氣,利於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台灣,於是與當年駐扎在今廈門洪本部33~44號的後部衙堂屬員,經過一番推敲,巧妙設計出中秋會餅,讓全體將士在涼爽的中秋夜晚歡快拼搏。

中秋會餅每會63塊餅,暗合鄭成功封延平郡王七九之數(皇帝為九九,千歲為八九)。同時三、九又是我國民間的吉利數,因古代有「三多九如」之說。

「會」餅的設置模仿古代科舉制,設狀元餅(最大的)一個、對堂(榜眼)餅二個、三紅(探花)餅四個、四進(進士)餅八個、二舉(舉人)餅16個、一秀(秀才)餅32個,象徵古代四級科舉考試。狀元餅直徑約20厘米,宛似一輪明月,餅上通常雕印有「嫦娥奔月」、「桂樹玉兔」等圖案,博到「狀元」的人意味著來年會有好運氣;榜眼餅直徑13厘米左右;探花餅直徑10厘米左右;進士餅直徑8厘米左右;舉人餅直徑5厘米左右;秀才餅直徑1.7厘米左右。由於「博餅」游戲寓教於樂,活潑有趣,據說鄭成功特批准從農歷八月十三日至十八日,軍中按單雙日分批輪流賞月博餅。

中秋節玩會餅博狀元的習俗,三百多年來一直在廈門民間流傳。熱鬧有趣的獨特風俗使得中秋節在廈門成為僅次於春節的盛大節日。每年中秋節前後,廈門的餅店便大量生產會餅上市供應,家家戶戶都會購買。

近年來,人們在傳統的「博餅」游戲上更有所創新,「博」的不再僅僅是「餅」,而是因人因事、隨心所欲地用各種食品或日用品代替「月餅」,更增添了這一古老民俗游戲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每年臨近中秋節時,廈門市民紛紛上街置辦「博狀元」的獎品,總能掀起一陣購物熱潮。親朋好友,同事客戶,大家三五成群圍坐花前月下,桌中置一大瓷碗,碗中六顆骰子,大家輪流擲骰,按照骰子的花色贏取從「秀才」到「狀元」的各類獎品。叮當作響的骰子聲中,狀元郎相繼產生,人們興奮的歡呼聲在大街小巷傳播,給美麗的鷺島增添了濃濃的節日氛圍。

源於廈門的「博餅」,隨鄭成功收復台灣後,300年多來台灣也頗為盛行,這有相關的歷史資料為證。

『玖』 正月十三是什麼日子

正月十三是中國傳統農歷節日之一。
正月十三,被稱為「燈頭生日」。民間在這一天要在廚灶下點燈,稱為「點灶燈」;是因為正月十五鬧花燈的日子臨近了,各家都試點制好的燈,才被說為「燈頭」之日。
這種風俗始於南宋,文獻記載南宋理宗淳佑三年(公元1243年)就有「請預放元宵,自十三日起,巷陌橋道,皆編竹張燈」的民俗。即正月十三上燈之日吃圓子,正月十八落燈之日吃面條。

『拾』 農歷正月十三是什麼節日

農歷正月十三,是民間傳統散花燈的日子。

正月十三是中國傳統農歷節日之一。中國風俗從正月十三開始上燈,南通舊時從正月十三開始上燈,正月十八落燈,有「十三、十四神看燈,十五、十六人看燈,十七、十八鬼看燈」之說,並有「上燈圓子落燈面」之舉,即正月十三上燈之日吃圓子,正月十八落燈之日吃面條。

民間在這一天要在廚灶下點燈,稱為「點灶燈」,其實是因為正月十五鬧花燈的日子臨近了才被說為「燈頭」之日。就有「請預放元宵,自十三日起,巷陌橋道,皆編竹張燈」的民俗。

正月十三散花燈又稱散燈花、散燈,是古代人們於農歷正月十三日至十六日晩上,在家中燃燈遍散各處以辟除不祥的民間風俗。散燈還被叫做「散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