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廈門資訊 » 廈門同安前埔里家廟建在什麼時候
擴展閱讀
福州泰國菜在哪裡 2024-04-27 10:34:52
杭州夜裡哪個地方最好玩 2024-04-27 10:23:49

廈門同安前埔里家廟建在什麼時候

發布時間: 2023-01-31 15:22:33

① 為什麼福建莆田有姓許的啊

許氏最早入閩始祖名瀅,字元亮,謚號武靖公,河南許州人,東漢章帝建
初四年(79)任為左翎將軍,簡稱許督,統兵戡亂,留鎮同安,子孫居
同安,其故址曰營城,今同安縣小西門營城巷。同安城建於宋紹興十五年
(1164),比許督之營城遲了一千多年。後唐天成四年(929),
閩王王延筠升大同場為同安縣,所以歷史上流傳沒有同安先有許督。許督
為許姓入閩始祖,子15人分居全閩各地。至唐僖宗時,廣明二年(881)
黃巢起義,同安大變,永公二子復徙入同安,至宋同安許氏大興。但據考證,
同安許氏屬許督派下的並不多,可能後來分居外縣,金門及台灣,或閩北等地。

除上述許督外,尚有二支許姓入閩。一是唐總章二年(669),隨陳政
陳元光父子入閩開漳的許陶、許天正父子。此支稱為汝南許氏,主要繁衍於
漳州至潮汕之間。唐宋時的族譜記載比較清楚,各地世系基本一致,未見有
分居晉江的記載。卻是在抗元期間,損失慘重,詔安剩耐京一人,漳州其他
各縣也所剩無幾。後來泉州許氏南下者繼承天正公一系,又因泉州許氏在抗
元以後,為避蒲壽庚之害,稱祖自漳州,屬天正公後裔,故此支與晉江許氏
關系密切。閩省許氏皆奉許陶為漳南始祖,許耐京為詔安復興一世祖。
二是唐景龍二年(708),為武榮州刺史的許輔乾。此支屬高陽許氏,
因輔乾的曾祖許紹,幼年與李淵同學,許紹功高,各種史籍有記載,李淵封
許紹為安陸郡公,特追封紹之曾祖考三代為安陸郡公,故此支又稱安陸許氏,
實為河南許州人。唐中宗時,韋後母女與上官婉兒爭相賣官鬻爵,許輔乾由
重郡中州刺史改為偏遠的武榮州刺史,貧病交加,任五月而卒,其子懋文
(名諫)、懋武(名論),葬輔乾公於莆田壺光山,先居山南的現東嶠許厝
東井(埔),後皆移居晉江。懋文居永和許家巷,懋武居東石許宅巷。懋武
一系在唐開元間開始航海,立足東石,向外派衍,唐宋間為泉州的航海世家,
亦涉足仕宦。懋文之子尚綱,乾元進士,歷官御史,建中中出知西安府,
全家23人,死於朱泚之亂,僅其12歲之子許稷,被陝官僮救出,返東
石依叔父許十一簿。及後許稷成名,皇帝賜其讀書之山曰「賜恩」,世人
稱輔乾一系為許稷系統。

另者,泉州有「箴疏」許氏一支,為元理學名臣,國子太傅許衡後裔。
許衡四子師厚生從宣,從宣授亞中大夫福建閩海道肅政廉訪使入閩、秩滿,
遇劉福通之亂,居福州西門外洪塘鄉,從宣次子尚廉來泉州南俊巷生體靜,
體靜居東石大白山,體靜四子文齋分居呂厝,呂厝原名品厝,土名三梳,故
文齋以「箴疏」自稱,後世移居鯉城湖壩,在清同統年間尚與太白山及石兜
許氏連宗合修族譜。大白山許氏在清光緒年間成械鬥。另建下厝許村,後並
入許西坑四房。
又一說,汝南許氏,太始祖諱商,字建夏,周尚書郎、地居高陽,後與
子孫徙居單輿,今河南光州固始縣,其子孫發達,官職顯耀。傳至十八世孫
克華公,克華不滿朝廷朝綱失修,遂與諸家豪傑舉義於汜水,從陳克耕輔唐
主李世民,征討臨汾等縣,事成論功,官宣威將軍。克華公子陶,陶於唐總
章二年(669),同子許天正受命唐皇,從玉齡將軍陳政來漳泉平苗亂。
陶歿於兵,陳政亦亡。天正與陳政之子元光削平苗蠻,出鎮漳泉,遂開漳南。
後陳元光封開漳聖王,天正分鎮南紹,官封太尉。故閩省許氏皆奉陶公為漳
南始祖,子孫世襲前職,世居南紹。宋紹興二十年(1150)論前功,加
封翊忠巡應侯。傳至十二世乾德公,生子三,長曰夏臣,次曰列,三曰猷。
因遭受兵革,許氏全族被清剿。二子列公遷居廣東潮陽,三子猷遷居龍溪徐
翔,又徙丐源,即馬坪(漳浦縣之馬口、下范,馬埔之總稱)。長子夏臣與
子子孝在紹安受屬害,倖存耐京公一脈,後又復興南紹(即今詔安一帶),
為詔安復興一世祖。

石龜許厝開基始祖諱愛,據族譜載,系南紹陶公裔孫。據錢江族譜載,唐末
家鄉遭兵革,許氏全族被清剿,率姚、孫二夫人入晉江(據傳孫夫人葬漳州),
先居十七八都瑤林村(即現楊林)。後察看地形狹小 ,無發展前途,遂命其
婿施典同女另擇地開基(施典即前港錢江之祖,唐季任秘書丞)。後來許姓
也由瑤林分徙居鄰鄉丁亭。為紀念開基之地,故凡屬石龜(丁亭原名)所析
之許氏子孫均以「瑤林衍派」為堂號。丁亭原屬雜姓住居地,住有王、花、
陳和蔡姓等,自許姓遷入,人丁興旺,他姓漸微,或遷徙外鄉。後許姓成了
晉江有名的大姓望族。又由於鄉中有一塊風水石,其形貌如一巨大靈龜,故
後人改丁亭鄉為石龜鄉。

石龜許氏自廿五世起用「天高大肇,遜志經書,自有文章光世德,存心
孝友,居然仁讓振家聲」,既是「瑤林」派下子孫的諱行和字行,又是祠堂
大廳的聯對。大宗大門楹聯是「承緒太岳源流遠,派衍高陽世澤長。」石龜
許厝現有人口3788人。
石龜許氏一世始祖愛公,生子三,長子達公分居大房蓬山,次子川公分居西
花,三子泮公開基瑤林,計三大支派,分衍村落計300多個,散布全國各
地,有浙江、江西、四川和廣東等省,在閩省的有福州、福清、惠安、南安、
永春、德化、漳州和廈門等縣市。以晉江一市而言,其裔分居村落在300人
以上的有108個。
現分三大支派敘述。長子達公學世睦,官宋侍御,派衍東石大房鄉。
住居蓬山,故燈號稱「蓬山衍派」。達公亦曰璋,璋生子二,長曰規,
次曰矩。規生子四,長子孥,次子孚,三子厚,四子孝。孥居大房,
次子孚開周坑,三子厚開後宅,四子孝開坑東宅。大房以璋公為一世祖。
孥公為三世祖。孥公生子二,曰煌,曰熾。煌傳本支,熾開坑原。八世惠
生子三,曰槐,曰椿,曰桂。九世槐傳大房,椿桂另外分支。九世槐生濟,
濟生珪,珪生英,英生聰,聰為十三世。十三世聰生子二,曰輝、曰耀
(另分居)。十四世輝生子六,長子恭分居內頭,次子寬另析,三子信生
七十八公。七十八公生豹山,即汝翔,是為大房十七世孫,中舉人任教諭。
四子敏,五子惠,六子奇另析居。二十世有熊生子二,長斯美開加坂,次斯美。
二十一世斯美生子六,曰懷、曰十五、曰遠尚、曰齊、曰秀。二十二世遠尚
入贅馬山,後復姓許,遠尚生昶、乙孫、赤光三子,均居馬山,二十三世昶
公以後數代失傳。

而今龍湖鎮之龍湖亭及玉斗之許姓尊五郎公,字正球,號東慕者為一世祖。
東慕公生子四,曰盛謹、盛隱、盛直、盛義。長子盛謹子孫分居台灣、福清
等地。次子盛隱生世奕,世奕生羨逸。羨純分支龍江西份。二世盛直、盛義
分龍玉長、二、三房。盛直傳東份,為東份之祖。盛義次子分居龍湖亭南面
玉斗鄉。四世羨逸分居龍湖亭上圍份,羨純居下圍份。徙大房分衍村落有:
馬四荊,龍湖亭,玉斗,泉城,廣東,桂林,金門,山尾,嶺張,浦邊,南
安橋頭,福州,潘徑,四川,惠安等地。
龍湖亭許氏宗祠楹聯:「龍水盈科思取爾,馬山衍派願繩其。」「侍御綿
世澤啟大蓬分馬山祖德源流堪溯,東慕兆新基挹柳英襟龍水宗功創垂尤昭」。
二世起昭穆諱行:盛世羨榮華,聲名達帝殿,峰雲時際會,龍澤長根芽。字行:
東壁圖書府,西園翰墨林,誦詩聞國政,講易見天心。號是:齊軒友山河,亭
若讓元伯,卿惠德孫廷,凱奏宗錫英。再續:秀茂懷喬梓,成材乃克家,桂芳
蘭獻瑞,啟後錦添花。字行:約禮儀思敬,傳經典式欽,文壇開富有,學誨徹
淵深。號:奇熏垂永遠,贊緒尚城亨,甲第聯昭代,賢豪慶篤生。
愛公次子川公,任宋招討使,分居浯坑,燈號「西花衍派。」西花派以許愛
為一世,川公為二世。三世弘福公生子三,長一豪傳浯坑本支,至六世福進又
分居科任。次一俊分居可慕及大布林。三一魁析泉州台魁巷。屬西花派分居村
落有:泉城、可慕、埭邊、科任、後花、東堡、漳州烏樵,福州,深滬,杏枝
林,傅林,廈門沃仔,南安嶺後巷,台椅頭,台灣。西花許氏昭穆是:「開承
繼守欽子元志,甫啟賡彥景宗澤昭,垂孫謀詒燕奕世,紹芳英奇衍慶碩輔,公
卿勛猷廷,獻敬遜修齊,州序宜選濟美,人文蜚聲悠遠。」西花許氏宗祠楹
聯:「自古河南傳衍派,於今花裡布分支」。「左昭光世祖德澤馨芳薰花里,
右穆裕後昆繁榮富貴聚浯溪」等。

愛公三子泮公,出仕五季。泮公生子二,長導、次郎。三世導公世居石龜,
郎公分支圍頭。由圍頭分居村落有:東安,埕頭,下倉,東厝,前埕,後庸,
東頭,後山,新庸,西頭,下店,檀林,許家巷,同安葛黃,興化謝坡,同安,
福全,山尾,浯坑,官湖,石兜,廈門,漳州角尾,祥芝錢山,大堡,虞厝。
三世導公(居石龜)生子三,曰用、曰迅、曰文強。四世用公生子三,
長從善分居上井房。五世從善生子二,曰文開、文關。六世文開分支泉城東
門外甘蔗頭和惠安許庄等鄉。
四世迅公分支中房,衍傳各鄉,未詳待查。四世文強公分居同安許厝,生
子二曰遺公、曰清重。遺公生子道真,道真居蕭山許厝,後傳馬巷,山魁,下
厝許,大嶝雙滬,後安,蕭外黃等鄉。

五世從寧生子三,曰文獻、曰文彬、曰文材。文獻為少廳派始祖,後傳永春
桃源、白珩鄉,安溪白籟鄉。文彬分支惠安。文材分支安海黃墩,後傳廣東碣
石衛、福清、石碼、永寧等鄉。
六世文聳為前埔始祖,後傳泉城砌石、惠安、梧塘、安海、上倉、金門後
埔、南安埔中、古田、許西坑、呂厝、前瑤、呂宅、郭厝、石兜、下厝許、浙
江溫州、瑞安和西門外、浙江溫台、德化、古婆庄、泉城霞宮等地。
八世意公傳泉城和永春。

九世應千生子五,曰四七、曰四八、曰四九、曰五十。十世四七(字永德)
公分居英墩。四七無傳。四八,諱克雲仍居石龜。九世應求公為滬坑始祖,後
傳布孚,坑尾,潘厝。九世應悅出承張林母舅為嗣。
十世耀公生子三,長夏陽,諱發分支惠安;次子秋陽生子正心,傳南安古井,
後分小橋即都碑鄉;三子冬陽生興龍傳石美及許坂鄉。十世四十九公,字永雷,
分居茂下,後傳壁內外鄉,高州紙寮街,浙江洞頭和坎門。十世五十公,
諱九溪,為橫坂始祖,後傳海尾,仙石,錢頭,高坑。
十一世五十八致政,即龜聞始祖山上,傳南安穡坂、溜江、呂宅、南安
桑林。十一世六十貢元傳前倉,後分居燒灰、鈔岱,後湖。

十二世毓孫,官武節將軍,即石龜舊居派始祖,後分居下店、霞澤、惠
安市頭、林邊、洪溪、桿頭、泉城、青陽許厝、洪尾、秀山、祖秀茂、埔錦、
倒石埔、新街、永寧、石獅亥巳許、惠安許山頭。十二世毓緒居石龜始祖,
後析小鳳山、新店、霞圍、福州、後林、上安、雷厝、坑園、安海、厝錦、
平田、福埔、北石頭街、詩山、洪瀨、新圭、廣東梅麓、惠安後窯、菩小嶺、
台州、浯坑、歷山、永寧、廈門、金門、水頭。
十三世遺公生子四,長念公,次全公,三集公,四樵公。十四世念公傳
祥芝、南安陳田、樹兜、官坑、南安北門和蔡墓、上田嶺頭、觀廷下蘇、
嶺腳、山頭、*坡、華瑤、晉井。十四世全公傳同安湖、新厝、東塘、後葉
和廈門。十四世集公傳西塘、內厝、蔡厝口、廈門湖裡、清溝、頂東界、福清。

遺公弟(名失)即文弘次子生子二。長子景玉傳南安錢塘、光澤升兜衣、
興口、嶺邊、碼頭、永福前湖、浦邊、鳥母嶼、清溪石、橋頭、安溪來蘇
里和光德里、浙江蒼南、浦城中村坊、江西建陽、漳浦、溫州、安海、南
安侍御渡、龍泉、浦城塘源、江西洋口墟和礁頭、馬巷、鳳山縣竹寮庄、
同安六五店、霞村、安溪感德、漳平感化里。次子景榮,三子景德,兩人
另外分支,(待考)。
埭邊許氏,屬尚書郎許稷後裔。許稷生昌。昌之孫三人,曰朝宗、曰
朝宜、曰贅公。朝宗子二、曰當公、曰公孫。朝宜生端。贅公未詳。至埭
邊之始祖君垕屬朝宗、朝宜贅公三人中何人何代之玄孫?恐怕埭邊人亦鮮
為人知。君垕生子二,曰起家、曰起宗。孫魁生,魁生生子六,其次子同
生為埭邊一世開基祖。埭邊又曰鰲岱,人口2300人。宗祠楹聯:鰲溪
衍派鰲溪水;岱嶽支分太丘家。」字行:「若爾孫子有志,當思祖宗宏基,
水源木本永念,支分派澤萬紀。」燈號標『賜恩傳芳」。宗祠樹一匾
曰「文魁」,即清同治丁卯科第八十四名舉人許廷侖。
晉江許氏,占絕大多數者是「瑤林」、「蓬山」和「西花」衍派,然
族譜所載存在一些疑誤。產生這種情況的主因是元代時為逃避禍害所致。
後曾引起同宗族之間的矛盾。現因年代久遠,資料缺乏,後人一時難以考
究。「蓬山」、「瑤林」和「西花」是親兄弟,都承認是侍御公後裔。

應該可以找得到莆田許姓的來源。

② 絳縣北冊村李氏始祖三兄弟名諱

您好,非常榮幸能在此回答您的問題。以下是我對此問題的部分見解,若有錯誤,歡迎指出。展開全部
李姓之源:黃帝子昌意,已姓,其子女中有三世顓頊高陽氏,高陽氏孫女汝修生大業,大業即皋陶,妻汝華,汝華生大費,大費即伯益。皋陶為帝堯獄官之長,曰大理,其裔以先人官名為姓,始有理氏。皋陶子伯益,舜帝賜姓贏。皋陶著母不著父,實少昊後也。但皋陶裔孫中有理利貞,曾避商紂之亂於伊虛,食木籽「李子」而得生,故改理為李。理利貞娶和氏,是為李氏一世祖。黃帝五十四世,李利貞十世孫中有道教元祖李耳名聃「老子」問世。李耳子宗公,數傳至秦御史大夫李曇公,其生子四,曰崇、曰辦、曰昭、曰璣。崇公任隴西太守,為隴西始祖。至唐高祖李淵公,是為李利貞五十九世孫,其統一中國,為皇帝。功臣中有張徐安官胡杜郭宏等姓及外族阿鐵氏、阿布氏、會利氏等均改姓李,故李姓成了大姓。但唐以後只有隴西李為正統正宗。
李姓入閩早期的有唐高祖李淵之二十子李元祥,其後裔分居於南安、沙縣、永春等地。後來有李淵之弟李海的十世孫李火德和五代時隨王審知入閩的光州李氏軍民等。李姓為晉江大姓,故遷居晉江年代不一,分布范圍廣闊,郡望為隴西。
一、竹樹下李姓。竹樹下始祖弘弼,系唐王李元祥公之十二世孫,隴西固始人,唐僖宗時,仕至大參軍之職,入閩時官途未暇,擇居泉城台魁里。弘弼生子三,長義彬居台魁里,次義延居南安三都娘媽橋,三義德分支安溪龍涓鄉。義彬生九承事。竹樹下李姓尊九承事公為肇基祖。至十三世竹逸公,竹逸系李氏起家祖,世稱鳳竹李氏祠堂公。竹逸子四:曰逸耕、曰拙逸、曰鈍庵、曰學士公。此稱四房各支之祖。其中三房鈍庵公傳裔最多,即現竹樹下2100人。自竹逸公傳至八世後子孫分支南同二邑。六承事公始由竹林埔遷來鳳竹鄉,稱「自唐世家」。宋紹興六年,三承事公之五世孫李密、李國表昆仲築堙浦埭,建六徒門,其水源上接九十九溪,下溉七十二埭。祠堂楹聯曰:「自唐入閩隴西派,由宋改堂紹興年。」鳳竹李氏合族字行是:「錫元晉霆朝,清玉獻輝光。」從卅三世起再續諱行是:「恭敬惠義允,宜詒謀燕翼。」字行是「詩禮文學可,希克昌吾宗。」
從鳳竹分支的有南同二邑、福清、南安、仙游縣、外州新村、新門璇仔樹腳、泉州塗門外幫尾村,後又析石獅育化。長房多當齋公分支泉州浮橋街齋。長房一支分南安官橋、廈門同安角尾墩尾社。三房筠溪子孫多官者居四川、廣東。四房分支廈門再分台灣淡水,及磁灶前埔、福州大橋頭、南安石龜頭新宅、江南鎮郊外曾林。此外尚有派居南安金雞橋麻山、崎後、果園、石碑後茂下村、泉州竹仔街,南安石井院前。南安溪仔尾蓮田李獻分居,分南安的尚有官橋舍下李、呂村後、後山村。分支晉江的尚有安海靈水鄰鄉西門,後嶺、五嶺,杏山內厝等地。(李馬星提供資料)
二、浯潭李姓。池店浯潭李氏,2000多人,因族譜被焚,由李志炎先生回憶講述而記之。其龍潭李姓始祖蟾公,系元祥公之三子〈同永安坑源江王祠分支〉,初住德化英山,娶歐媽,至十三世蟾公之子開基浯潭,時在宋紹興年間。傳至十八世即浯潭六世祖司理中進士,官至大理寺卿,兼太子太傅,後太子登基,恩封相爵。故浯潭燈號為「六世科第」。司理公生子四,長傳大厝下房,次傳店仔房,三因娶妣亭店後坑女故稱後坑房,四子出承江姓母舅。至明代有「伯侄蟬聯進士」。分支有:浙江蒼南、馬口站、大坑內三處之李,福州龍潭街,南安金雞四甲,南安八尺嶺腳李,晉江磁灶霞美下灶李……
龍潭李氏家廟楹聯:「支分唐室江王嗣,派衍皇源龍鳳孫」。十九世始昭穆是:「元侯伯子,爾維克欽,繼志永錫、祖澤綿長、修其孝悌、教予詩書、貽謀燕翼、丕振家聲。」
(李志炎提供資料)
三、新店李姓。據新店李氏家譜詳載其一世始祖義濟公生宋景定庚申年〈1260〉,時元兵南下,宋德佑乙亥〈1275〉文天祥起兵勤王之時,適十六弱冠之齡。後文天祥、陸文龍等遇難,義濟風華正茂,不願出仕元朝為官,隻身結廬雁山之陽,以釀酤為業,娶王氏,夫妻兩人隱居埋名開酒店。義濟生子三:長宣義,次希靖,三希泰。至六世後稱雁東房始祖,後稱雁西房始祖。七世汝嘉,字士美,號菊泉,中進士並重修新店家譜,次子汝升,字士進。汝升子中舉人。
雁西房公生子三,曰思敬,曰思向,曰思忠。四世思敬之孫旋兒遷居南安東坂。五世忠亨,號筠軒,贈吏部文選郎。五世丹詔娶洪氏居嶼頭。六世欽讓,號和庵,進士及第。六世信公,字欽信,號偉齋,中舉人,知茂名縣。現新店李姓5560多人。
從新店遷往德化蓋德鄉的尚有七世昊公之五子倫公。雁西房一支析永春東平鎮五斗壠,一支析漳州,一支析林口,一支析石獅下楊林李,一支析靈水曾林,一支析仙石看西李。
新店李家祠堂楹聯是「宗倚晉水家聲遠,祠立雁山世澤長」。「籍占元朝派出銀同仙店裡,名登郡志世居晉水雁山錫」。新店李氏百世周復字行是:「義希伯克孔,欽汝材耿堯,鏡洪彬炳墀,錫浚樹輝增,鑾汪植煥型,銓譯標烜坦,鏗清楷熾城,金語權坤,鐵源楨在,錦泉樟熠臻,銀淵杯聖,銅派本炎基,銘濟朴燦境,鈞鴻梭塔,鋒泰松坡,銳永梅燁疆,鈺淳根燧至,鎮潤枝燎堅,鍶溫傑靈地,鈷法榜煌堂。」(李天得提供資料)
四、洋埭、池店、羅山山仔李姓。龍岱、鳳池、山仔三昆仲系李某公之子,李某公系河南光州固始縣之銓部李著流派,於唐光啟二年同王潮王審知三昆仲入閩,先居泉州後徙南安三入莆陽黃石家居。間數世,約八世祖自莆入泉廿九都,長子居龍岱(現名洋埭),次子居鳳池(現池店),三子居羅山山仔。現分三支記敘。
洋埭李原族譜已毀,故一世祖名諱盡失。現洋埭李姓已傳25世,現人口2362人。從六世起字行:「秉文時子克,甫卿世侯延,爾孫昭孝悌,法祖尚丕前。忠誠弘國盛,仁禮蔚嗣賢,興復我家幫,濟美斯萬年」。祠堂楹聯:「龍蟠騰雲舞彩鳳,岱山隱露澄玉池。」「派衍隴西龍岱稱聖地,支蕃莆黃前社立宗基。」」洋埭李匾額有:「玉堂青瑣」「冊封使者」是大明弘治壬戌進士,兵部給事,賜一品服,充占城正使李貫公。「進士」即大明嘉靖辛酉舉人,乙丑進士,江浦知縣,常州同知,簡州知州,大瀾李公。「武魁」清光緒丁亥武舉人開聲李公。由洋埭長房分支外地無詳載。
池店李氏始祖景賢,為鳳池肇基祖,三兄弟居二,子五,曰子壽、曰子山、曰子貴、曰子用、曰子玉。二世子壽傳今外店房,清初析居泉州新門外浮橋,稱竹筍李。子山生子二,曰添、曰盧治。添傳至八世紹公,於明萬曆年間徙南安二都後坑。子貴生子五,曰觀、曰仁、曰信、曰肄、曰英。三世觀傳頂洪派,信徙南安三十都榕橋、雲台開化洞。肄生子三、曰瓛、曰璠、曰珣。鳳池稱瓛為長房、璠為二房,珣為三房。長房六世喬吾因倭亂嘉靖年間遷廣東潮州紙料街,又一支徙雙溝。二房一世一支析湮浦,一支徙謝厝街,,三房出祖東石潘徑、小浯塘。三世英(李五)生琪、璘、瑄。四世琪徙烏墩,後分潘山、菜州、浮橋。四世璘傳松樹頭,璘子十人,因逢難,十子均外逃,後僅留九子希岳歸。希岳傳至十四世伯疇徙台灣艋。璘長子岩之後騰蛟任職廣東惠州而居。四世瑄生子六,曰正、曰旦、曰立、曰丞、曰至、曰盛。正和至徙城西萬厚鋪井亭,後重回龍岱發祥地。五世旦生子九,長子士絢,生子大法、大謨。士絢任廣西蒼梧博白正堂。大謨傳今二房店仔內,後分泉邑庄府巷、隱居橋、石獅、安溪。三子士亮傳至九世萬二出祖德化。四子士傑之十八世孫德山贅居大石腳。六子士范之子五叔出祖同安洪塘。八子士灼傳至十世元升居鳳池,又析泉邑南門富美。九子士昂生子二,長子萼傳九世大渴、小渴分居德化。次子大蕙生子二,長開會傳倉口派,開會十五世孫朝、有朝萬移居台北;次子開曾傳下廳派,即庵布叔派。十八世孝拿移居瑞典。五世立公生子六,長子士默傳三房長賞伯派,次子士緘傳三房二,士緘之三子梓,梓傳九世分二支,世嘉傳廳仔前,世增傳廳仔後。十世分街尾、三落、磨房。士緘四子大椿傳至十一世高吟,後傳祖厝、後落、七祧、雲淵。三落孝樟移台,二落布袋公移台。三子士靜傳樹腳派。另立公六子士恭之後分塗門街、洛陽橋邊、黃塘南坑山。五世丞之孫大器分居南安松根橋,大萃傳獅鈴腳和芳露後,至十七世李昭璜居菲地。五世至公傳今五房,至之三子士潔之子森析居港前、東店。四世國興之後鳳珠移蚶江後廳,國氆之後惟同移蚶江水頭。五世盛公傳鳳池六房。二世子用生子三,曰瑛奴、十一觀、十二觀。瑛奴傳今大厝內,十一觀傳石獅港邊下房、姑嫂塔、內坑、曾坑、加曾寨、大侖等李。十一觀三子守齋之次子名遜傳洋宅、英林內厝、港邊下房,三子名恬移莆陽後至元茂徙平潭後田、浙江三沙南澳、平潭草寨。瑛奴派下大厝應順公之裔昭明居平潭,後定居莆田涵江,十六世孫佛和十七世昭牆移台灣,十八世大頭居新加坡,十九世悌凹居菲島。二世子玉公生子枳哲,傳至七世漢公,傳子泰、景、驥三人移居南安,(現查無派系)。池店(鳳池)李是晉江最大李氏聚居地,人口5600人。池店昭穆與洋埭相同,現傳25世。名人有三世李五(英),字俊毓,富甲一方,重修洛陽橋。有明代兵部給事中,賜一品冠服,七日權君的李貫。(李澄波、李悌仁、李法永供稿)
羅山山仔之一世祖習為公。池店之祖景賢公為山仔習公的二兄。池店開基於1329年,山仔開基應比池店遲10多年,因池店景賢入池店時,習為公年僅17歲。習為生子四,曰堅恪、白添成、曰(未詳)、曰闕侯十九泰致政。堅恪生逸齋、誠齋、坦齋、貳齋。五世毅齋、敦齋。七世逸吾,恩授廣東惠州府歸善縣正堂。九世尚軒,以上屬長房。二房添成,添成生秉觀。四世勤齋。五世順厚。六世志學、志讀、南榕、南畝。七世未詳。八世次蓬,九世南橋。三房二世名諱未詳。三世未詳。四世建齋、守庭、靜齋。七世靜軒。至八世立齋(誥受修職郎,冠帶榮身)。四房堀透公,曰十九致政泰公。傳至今已24世。全村人口2580人。字行從十世起是「朝更培道成,國士秉正茗,純得壽昌榮,陛慶振家聲。」其裔分衍羅山洋柄、內塘、大布林、池店古福、安海下洪、前蔡、泉州浮橋竹腳等村。山雅李氏宗祠楹聯:「隴西衍派宗聲遠;仙境開基世譯長。」(李明聰提供資料)
五、內透李。內透李(青陽)又分頂下李,頂李稱古李,肇基祖李木齋由永春遷至青陽翠山居住,有「三十六」天井的故居遺址。祠堂楹聯是:「玉堂勛卿皆尚世;青陽古李是吾家」。字行從十三世起是:「延晟熙克,承式亦振,謀貽孫子,詩禮家昌,永其繼世。」頂李分居普照211人,羅山內塘幾百人。
內透下李,即稱內台李,始祖默齋公於元季避亂從永春入翠山居住,至今人口500人。傳至十一世近古公於崇禎三年中庚午舉人,辛未進士,受大理寺評事,任浙江恤刑,後擢升山東巡按兼監軍,皇帝賜匾:「霖雨澄清」。宗祠楹聯:「子孫萃一堂序昭序穆,祖靈追百世若見若聞」。字行:「文元有兆,嗣世其昌,懋汝令德,祖德戴長,先哲啟天,毓俊培賢,增榮振福,宏基延年。」
由本支分居地有:南安田芷,安海塔腳西門,永和內厝,(以上二至三世分支),又分塘市,內坑、宅內、岐山、官橋珍香、馬甲李、錢頭李、泉州棋盤圍、蓮嶼尾頭、南安前寮、林兜、同安後攏、塔埔、晉江下庄、安海丙店、同安頂埔、田坂下、下歐坑、店仔頂、店仔下,後炳同美等處。(李文喜提供資料)
六、石圳李姓。其始祖源自安徽省碭山縣,於元至正十七年(1357)李樂泉由福州遷至石圳卜居,又攜眷回籍,其子李望山留居為石圳之始祖。望山字義舉,生子四?熏曰靜翁、安翕、慮翁、得翁。靜翁生端鳳,端鳳生子三,元章出祖南安雷厝坑(居地待查),元明傳下厝本里,元璧分支營頂、竿頭、頂厝、前頭。元璧生子二,曰希雅、曰希拱。希雅為頂厝竿頭之祖。希拱生子二,曰日中、曰日進。日中為營頂之祖,日進為前頭之祖。(營頂屬靜翁祖居地)以上均稱長房。石圳李從二世起分四房,至今人口3000人。由石圳分居的有:深滬鎮南春、科任、運伙村,金井鎮之蓮厝、南沙崗(南江村)。南江李氏始祖號南山公,同屬樂泉派下,字輩亦相同。
石圳李氏從二世起的字輩是:「璀璨圖書府,珪璋禮義家。」十二世再續諱行:「倬彼雲議,昭回於天,維清緝熙,迄用康年。」再續字行:「各敬爾儀,聿修厥德,長發其祥,子孫千億。」石圳李氏宗祠楹聯:「自周以來仙道祖;從唐開始帝王家。」「周成仙唐稱帝三仟年皇猷黻黼;居石圳卜碭山億萬世國器珪璋」。石圳八世璋敦茂,字世春,任大明隆慶特授福建陸軍總兵加左都督。在清朝康熙年間有特授福建提督門標管理戎旗領旗參將李仲允,樹匾「總戎」一塊。(李昭族、李金定提供資料)
(七)安海李姓。其始祖九承事,約於南宋紹興年間肇基安海(據庄頭李氏族譜記載)。九承事生君立,君立生邦與,邦與生亨,亨生欽(即承務郎),承務生應午、應斗、夢庚三子。應午生有子、成子、正子、方子、明子五人。七世有子生振祖。八世振祖生子四:曰天賜、天佑、、。九世天賜、天佑分居泉城,分居鳥州,分居東石 湖人(現人口900人)。七世正子生仕世。仕世生必明、必得。必明分居林柄,必得贅南安歐田。七世方子生令聞、令海。令聞仍居安海,令海分居漳州。八世令聞生子三,長彥亭仍居安海,次彥俊分居潮州,三彥中居庄頭。彥中生子五,長驥生子致齋,致齋為庄頭文祖,次孟生分支潮坑,三晚生分居廣東,四尾得未詳,五添生分上路。庄頭開基於洪武末期,距今610年。人口1000人。
現居安海李姓人數不多,由安海李分居的李姓字行大部分相同、即:書香繩祖武,德業貽孫謀,友讓承先哲,謙恭望我詩,尚賢成誨美,奕慶清修,綱常昭穆遠,宗派溯源流。庄頭李家廟聯是:「螯海波濤欣浩盪;岱山峻峭仰彌高。」「隴西望族山川瑞;莊裡弘宗世代昌。」安海東厝家廟分支的均樹匾三塊,即「明經」、「進士」、「文魁」。「明經」是指宋浙江安撫帥千承務郎子恭名欽。「進士」是宋淳佑戊戌科中式第十名李應午。「文魁」是指宋迪功郎,任招討使司千李有子。非常感謝您的耐心觀看,如有幫助請採納,祝生活愉快!謝謝!

③ 漳州哪裡有涉及歷史文化

漳州(含各縣)有涉及歷史文化的地方如下列,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平和文物遺產
曹岩寺:曹岩寺遺址 [平和縣文峰鎮前埔東2公里 唐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

寺於寶歷三年(827)始建,清末毀。佔地面積1000平方米。現可見三進殿堂基址,第二進面闊32米。
赤草埔陶窯遺址:赤草埔陶窯址 [平和縣九峰鎮 明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

山兜窯址:山兜瓷窯址 [平和縣文峰鎮 明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

九昆船山遺址:九昆船山遺址 [平和縣南勝鎮龍心村北1.5公里 青銅時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

瓦窯崗遺址:瓦窯崗遺址 [平和縣長樂鄉聯三村西北500米 青銅時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

牛頭城遺址:牛頭城址 [平和縣小溪鎮縣黨校內 明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

現存城牆殘長23米,高4米,寬1.5米。城門門額上有一青石匾,刻「尊疇拱極」。兩側各刻張淵源詩句:「元世來作避秦人,祖居雲雯成故跡。明時得逢建武日,舊居*42溪肇新營」。

官峰窯:官峰瓷窯址 [平和縣霞寨鎮 清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

崇福堂:又名羅寨庵,在平和九峰復興村。祀晉謝安、謝玄。

東門頭牌樓:位於平和九峰東門城隍廟口。明隆慶元年(1567年)為表南京東城兵馬指揮司曾璋之父曾宗齡、母張氏的功德而立。
貞烈坊:位於平和九峰下北村頂倉東向。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為儒士楊旺未婚妻廖心娘立。

榜眼府:在平和霞寨鍾騰村。系清乾隆武榜眼黃國梁宗祠府宅。

黃梧宗祠:在平和國強霄嶺村。為黃氏宗祠,清康熙五年(1666年)黃梧建。

厥寧寨:又名豐作厥寧寨,俗稱,寨仔。在平和蘆海蘆峰村。乃由圓樓與樓包組成的,平面呈五大圓圈、總直徑100多米的生土民居建築。建於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

林氏大宗:林氏大宗祠 [平和縣五寨鄉埔坪村 清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

俗稱林氏家廟,是辛亥革命「護法運動」閩南軍司令林祖密的宗祠。清順治年間(1644-1661)建。

吳鳳宗祠:吳鳳宗祠 [平和縣大溪鎮壺嗣村 清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

追來堂:楊厝追來堂 [平和縣九峰鎮楊厝坪 清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

楊氏宗祠。清康熙年間(1662-1722)建,歷朝有重修。

威惠廟:威惠廟 [平和縣九峰鎮東門外城東村 明、清 縣文物保護單位]

宋建炎四年(1127)始建。祀陳聖王(陳元光)。廟佔地面積474平方米。建築分兩組,以南北座向相對而成。始建開基廟,坐北向南,前殿已毀,現存建築面積120方,土木結構,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分前門,廂房,正堂。正堂為歇山頂。空間開闊明敞。枋、斗拱樸素無華。出昂頭,均保存宋元風格。

高隱寺:高隱寺 [平和縣大溪鎮赤安村高隱自然村 明、清 縣文物保護單位]

明中期始建。祀觀音。寺建築面積約400平方米,坐西北向東南。分前門,走廊,佛堂。主建兩側為廂房。前門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懸山頂,祀彌陀。走廊硬山頂。佛堂依山而建,雙層閣樓,穿斗式木構架,懸山頂。走廊左側立康熙甲寅年(1674)碑1通。

何氏節孝坊:何氏節孝坊 [平和縣坂仔鎮東古洋村 清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

清乾隆二十一年(1757),為旌表員生遺孀何氏守節育兒而建。

紫陽大宗(包括義祠):紫陽大宗 [平和縣九峰鎮城東村縣後山 明、清 縣文物保護單位]

朱氏宗祠。明正德年間(1505-1507)始建

曾氏家廟:曾氏家廟 [平和縣九峰鎮平和二中大門左側 清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

明萬曆元年(1573)始建,歷代重修

中湖宗祠:中湖宗祠 [平和縣九峰鎮大洋坡 明、清 縣文物保護單位]

明弘治五年(1492)始建

碧水岩:碧水岩 [平和縣蘆溪鎮東200米路口 清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

土地革命時期,紅四團以此為駐地和活動地點。

蔡氏大宗:蔡氏宗祠 [平和縣小溪鎮坑裡村 清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

濟陽堂:濟陽堂(江氏家廟) [平和縣大溪鎮江寨村 清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

心田宮(包括賴氏家廟):心田宮 [平和縣坂仔鎮心田村 清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

賴氏家廟 [心田宮東南向100米清代]

新寨廟:新寨廟 [平和縣霞寨鎮建築村城自然村 清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

庄氏大宗:庄氏宗祠 [平和縣五寨鄉中溪村 清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

總兵府(及誥封亭):總兵府 [平和縣大溪鎮店前村 清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

陳升家廟
距廟西北向200米圩內,有「誥封亭」,六角。磚石結構。亭內立碑6通,記述康熙十三年(1674),陳升隨康親王率兵進台灣平定三藩亂的功績。

「卧龍洞」等摩崖石刻:卧龍洞摩崖石刻 [平和縣文峰鎮黃井村三平寺外古道下 宋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

管埔山摩崖石刻:管埔山摩崖石刻 [平和縣文峰鎮前埔村 宋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

於路口山石上,刻有楷書「小龍湫」三字,字徑0.33米。落款炎「微壘居士」,字徑0.07米。據林氏族譜記「微壘居士」為南宋一不知姓名的隱士之號。

樹坑村摩崖石刻:樹坑村摩崖石刻 [平和縣文峰鎮樹坑村東南200米的山崖上 宋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

豎刻行書:「望瀑」,每字高0.32米,寬0.18米。落款刻:「汝州」,每字約0.08米。據林氏族譜記述,系南宋隱士「微壘居士」所書。

水口摩崖石刻「漳南佛國」 :水口摩崖石刻 [平和縣文峰鎮黃井村後溪水口 宋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

巨石上刻楷書「漳南佛國,龍泉勝境,南無阿彌陀佛」字徑1米多。

方頭墩摩崖石刻:方頭墩摩崖石刻 [平和縣長樂鄉樂北下村方頭墩水口道內向 明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

公園石雕:石雕 [平和縣小溪鎮中山公園內 明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

記俞大猷摩崖石刻:俞大猷記事題刻 [平和縣九峰鎮塔山六角亭後50米 明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石刻,字幅高5米、寬3米。全文「明嘉靖四十一年壬戍孟夏拾捌日,漳浦道僉事全制都督俞大猷,都師謝敕,帥師由此進征饒平逆賊張璉等,首從就擒戳,次月盡班師」。記述俞大猷、謝敕征討並擒獲張璉的史實。

平和縣鼎建王文成祠碑:原在平和九峰水輪機廠,祠己圮,一方明代石碑,現由平和博物館收藏。碑長2、62米、寬1、01米、厚0、12米,為明翰林院編修、國史實錄文林郎黃道周撰拜書,碑記王文成(王守仁)先生建置平和縣的經過及頌王文成的功德。

水尾潭摩崖石刻:水尾潭摩崖石刻 [平和縣長樂鄉秀峰村 明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

刻於明成化十三年(1477)。在水尾潭一塊約1平方米的崖石上。行楷共18字。為「軍還軍,民還民。成化丁酉年正月二日家齊示」。每字0.1米見方。字跡清晰,書者不詳。

後溪村口東岸界牌、摩崖石刻:後溪村摩崖石刻 [平和縣文峰鎮黃井村後溪東1公里處 清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

上坪鄉農民協會舊址:上坪農民協會舊址 [平和縣九峰鎮積壘村一坪 1926年 縣文物保護單位]

1926年,中共黨員朱積壘在此開展革命活動,建立黨組織,成立了平和縣第一個農民協會。

舊址上坪村朱氏宗祠,佔地面積約3000平方米,坐東北向西南,磚木結構。牆上保存有農民協會書寫的「二五減租」、「士兵不打士兵」等標語。

紅三團團部遺址:紅三團舊址 [平和縣國強鄉政府院內 1936年 縣文物保護單位]

1936年11月,紅三團閩和南特委在此召開過六次重要會議,討論有關「國共合作、共同抗日」和紅三團赴漳浦縣整編等事宜。

舊址陳氏宗祠,元至元六年(1340)始建,佔地面積150平方米,坐北向南。現存僅正廳,面闊三間,進深三間,抬梁式木構架,懸山頂。

紅三團北上集中處:紅三團北上抗日集結地 [平和縣小溪鎮中山公園 1938年 縣文物保護單位]

1938年2月,閩南各路抗日武裝在此集結、整編為新四軍第四團,北上抗日。集結地為平和縣中山公園,佔地面積600平方米。

特委機關:縣文物保護單位。位於五寨鄉東南方紅仔山,紅仔山亦稱「紅軍洞」,1932年鄧子恢受中央委派在此組建「閩南」特委,也是中國工農紅軍三團主要駐地。

焦山窯:縣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南勝鎮東向15公里歐寮村,

三坪寺院: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平和縣文峰鎮三平村,始建於唐咸通七年(公元866年),由禪宗高僧楊義中創建。由山門、鍾鼓樓、大雄寶殿、塔殿組成,重檐歇山頂。現佔地面積約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3300平方米。

三平寺附屬文物眾多,碑刻有明代著名書法家李宓重刻的唐王諷撰文之《三平廣濟大師行錄》碑,以及清康熙一等海澄公黃梧、清乾隆朝宰相蔡新等名人賢士的重修碑刻等。

三平寺作為我國東南沿海著名的佛寺建築,其影響力遠遠超越國界。現在海外供奉三平祖師的寺廟已近百處,遍布海外華人聚居地,僅台灣寶島就達20多處,是聯結海外僑民情感的重要紐帶。

三平寺還是我國新民主革命時期的重要革命根據地之一。1935年7月1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團和第九團會師三平院,成立蘇維埃政府,建立閩南特委,使三平寺成為當時閩西南革命政權的中心。

慈惠宮:縣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平和縣山格鎮山格村米市街,始建明晚期,歷清、民國及1992年重修。原供奉南海觀音,嘉靖後,為悼念明末民族英雄戚繼光,於正殿右側設戚及部將神位。建築總面積近1800平方米,坐北朝南,為石、磚、木結構。前進為重檐歇山式屋頂,屋脊裝飾繁麗,顯出較高工藝水平。後進為單檐懸山式屋頂,屋頂脊貼式瓷構件。主體建築主體建築由前廳(拜亭)、迴廊、正殿組成。明間正殿懸掛明末著名書法家黃道周題詠「白雲深處」匾額。

琯溪大廟:縣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平和縣小溪鎮民政八一服務社後,始建明末清初,座向西北。供奉陳元光。廟前門及走廊已毀,現存大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面積150平方米。建築結構為抬梁式硬山頂。

侯山宮(侯山玉壁等石刻) :縣文物保護單位。

萃文堂:縣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平和縣九峰鎮水門巷,始建於明嘉靖丁酉年(1537),清各朝重修

八卦井:縣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平和縣九峰鎮黃田村碧樓前,據傳,,該井始建於明代。井呈八角形,無井圈,外沿寬4米,井口寬1.95米,深3米。井壁底部為基石,上部為鵝卵石所砌;井面用精細花崗岩條石,以八卦圖格局鋪砌,八卦井外圍原用高1米條石,環豎一周作為護欄,供取水人擱置扁擔或雜物。今井沿條石上面尚遺存護欄方形、圓形石孔和部分雕刻。該井泉水旺盛,大旱不枯,清爽甘甜,是黃田村族人主要飲用水之源。(據族人說,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八月,八卦井泉水突然猛溢,水漫井面,維持一天,隔天發生大地震,時縣城東牆震塌十多丈(查:與史實吻合)。族人稱奇,敬為神井。

林氏宗祠:縣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平和縣安厚鎮龍頭村。始建於明嘉靖乙未年(1535)。

松溪岩:縣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平和縣霞寨鎮彭林村,始建嘉靖十九年(1540),廟座向東南,清各朝均有重修,保存完好。祀觀音菩薩。建築面積180平方米,佔地面積1200平方米。面闊三間,進深三間,依次為前門樓、天井、兩側為廂殿,磚木結構,抬梁式硬山頂。正殿明間尚保存一對明嘉靖十九年梭形石柱,廟前右側一巨石完好保存唐代陳元光平閩時,曾於此岩扎防,石上刻「扎營地——松溪慈恩」「唐總章二年」(公元669年),字跡清晰可見,具有較高的歷史文物價值。

惜紙塔及白石庵:縣文物保護單位。位於九峰鎮平和縣東門白石岩,始建明正德十四年(1519),現存為光緒己未年(1895)重建,青磚砌疊而成,呈六角形制七層空心磚塔。平和文廟落成後,為焚燒科舉鄉試廢棄文章字紙,特選縣衙東北白石岩,建此磚塔,體現「尊孔重儒」「惜字如金」。

白石庵為惜紙塔附屬文物,位於惜紙塔東北向200米白石岩下,坐北朝南,面闊三間,進深三米,平面呈長方形,並排開列,為人字架七檁穿斗式結構。梁架簡朴無華,供奉南海觀音,風景優美,是旅遊、避暑好勝地。

孝經堂(福田家廟):縣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平和縣九峰鎮福田村溪背自然村,始建明末清初(——1644年),歷康熙、嘉慶重修,磚木結構。

孝思堂:縣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平和縣崎嶺鄉詩坑村,始建清初(1644-1661),磚木結構,面闊三間,建築面積400平方米。布局依次為前門廳、天井、兩側卷棚走廊、正堂布局。抬梁式歇山頂,木作梁架用材碩大,瓜拱木雕精美,整座建築保存完好。門前一對「喜鵲荷花」抱鼓精細石刻及堂內完好的梭形柱,有較高的建築藝術價值。

衍慶樓:縣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平和縣九峰鎮黃田村下樓,建於清乾隆,屬圓形生土樓,外牆生土,內為青磚的土木結構,樓高三層。八開間,二進單元式。直徑23米,面積615平方米。各單元均三進結構,以前門、天井、廳堂組成,具有較強的私密性和家庭性。在各單元二、三層朝內院的窗外,挑出窄小的走廊,戶戶相連。既利於各戶的涼曬,亦可作為內廊環全樓各單元走動。衍慶樓小巧玲瓏,保存完整,對研究福建土樓有較高的文化歷史價值。
萬寶山貝丘遺址: 萬寶山遺址 [龍海市榜山鎮新石器時代、西漢。市文物保護單位]

1986年發現。遺址面積約250平方米,斷面上有貝殼堆積及少量的石器,陶器殘件。採集有石錛、石斧、石鑿、石戈和夾砂灰陶片、夾砂紅陶片等。陶片紋飾有方格紋、繩紋、曲折紋、葉脈紋等,可辨器形有豆、罐。西漢遺物有乳丁紋板瓦等。

枕頭山古遺址: 枕頭山遺址 [龍海市九湖鎮青銅時代 市文物保護單位]

1986年發現。遺址面積約1.5萬平方米。清理出墓1座。出土和採集有石戈、錛石、石鑿、石斧、石鏟、石矛、石鏃,網墜和夾砂灰陶片、灰硬陶片、釉陶片等。陶片紋飾有豎籃紋、斜方格紋、繩紋、乳釘紋、弦紋等,可辨器形有大口尊、圈足尊、豆、平底罐、高領罐、淺盤、盆等。

月港遺址: 月港遺址 [龍海市海澄鎮豆巷村 明代 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此處原為龍溪縣八都、九都地界,明嘉靖四十五年(1567)在此設置海澄縣。因外通海潮、內接山澗、其形如偃月,故名月港。景泰四年(1453)月港貿易興起,逐漸發展成為中國東南沿海對外交通貿易中心。現尚存碼頭七處。

白雲岩: 位於龍海顏厝洪坂村東南的白雲山北面,系唐虔誠禪師卓錫處。這里依山遞高存有三座古建築:前為百草亭,乃南宋末年為紀念朱熹而建

滸茂東門城堡: 滸茂東門城堡遺址 [龍海市紫泥鎮城內村 明代 市文物保護單位]

鄭成功槍城遺址: 位於龍海港尾石坑村西側臨海的山崗上,與鼓浪嶼、圭嶼鼎足而立。

槍城為鄭成功鎮守廈門時的重要外圍據點。清順治九年(1652年)建,城牆依山用三合土築成,總面積2540平方米、東西寬42米、南北長68米、在高1·2米處放置槍眼。

現殘存四周圍牆,殘高1·95米、厚1·2米。

海澄文廟: 海澄文廟 [龍海市海澄鎮明代 市文物保護單位]

明隆慶元年(1567)郡守唐九德建。

南炮台: 在龍海港尾石坑村東側的嶼仔尾鏡台山上,與廈門胡里山炮台南北對峙,扼守海口,有「天南鎖鑰」之稱。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春,閩浙總督鄧廷禎為配合林則徐禁煙,加強戰備而建。光緒十七年(1891年)擴建。1840年8月24日,英艦追逐中國商船,南炮台炮火打退了英艦。1937年9月3日,日艦向我挑釁,南炮台打響了閩南抗日第一炮,日艦「若竹號」中炮沉沒。炮台平面呈橢圓形,周長約240米,圍牆高6米(濱海處高20米)、厚1·5米,以夯土及條石混合建築,設女牆、垛口、槍眼,內置兵舍、濠溝、彈葯庫、練兵場。炮台配德制克虜伯主炮1門、副炮3門。今已在炮台牆內東北側發現石構炮座2處、副炮1門,牆外發現「播盪煙塵」石匾1塊。炮座直徑各為12米,座距8米。炮長3米,炮口內徑0·20米,外徑0·38米,後徑0·60米。

晏海樓: 位於龍海海澄鎮人民路中段東側。明萬曆十年(1582年)邑令瞿寅創建,是屹立於古月港的軍事瞭望台,原為二層磚木結構,用八柱架梁築成八角形,故又稱八卦樓。

岱仙岩康長史祠: 俗稱仙祖廟,位於龍海九湖圓山琵琶坂。祀道士、醫家康長史。始建於唐

高美亭石古井: 高美亭井 [龍海市榜山鎮普邊村泗州佛祖廟前院南宋 市文物保護單位]

柯坑石古井: 柯坑井 [龍海市榜山鎮柯坑村南宋 市文物保護單位]

壺嶼石橋: 在龍海角美橋頭村,建於元。《鳳山嶽廟: 鳳山嶽廟 [龍海市岳嶺山上榜山鎮與海澄鎮交界清代 市文物保護單位]

南園雨露奕世恩光石碑坊: 在龍海角美東美村南園。石仿木結構,三門四柱,坊柱頂端置青石圓雕石獅4隻。正匾兩面分鐫「南園雨露」、「奕世恩光」。其下是誥布,上刻「林文亡命以子廷蘭奉政大夫湖廣黃州府同知初任秩滿敕贈文林郎廣東肇慶府推官二任秩滿誥贈奉直大夫廣東瓊州府萬州知州」等字。正樓橫梁還刻有「大明天啟二年(1622年)壬戌仲秋吉旦立」等字。

清寶殿: 位於龍海角美流傳村東,供奉神農。始建年代不詳,現存建築有明、清時期的題刻、斗拱、木雕、石雕和柱礎等構件。殿為三開間三進,中有二天井。正殿單檐歇山頂。

西昆慈濟宮: 俗稱西門庵,在龍海角美石美村西門,祀保生大帝。始建年代不詳,宮內有清咸豐九年(1859年)重修碑記。宮坐東北朝西南,面積297·75平方米,三開間二進。宮內還存有明海防館遺存的「那侯施公重修石美城新設海防館鎮記」、「邑侯徐公修城設館功德碑」等石碑斷決。

紫雲岩寺及摩崖石刻: 位於龍海石碼高坑村卿山上。建於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明呂濱溪曾隱居岩內讀書,後中解元,於是出資重修塑三寶佛金身並題額「紫雲岩」。寺面闊五間、進深三間,硬山頂。今尚存清康熙、光緒及1948年的碑記和歷代摩崖題刻多處。

龍鷲堂: 龍鷲堂 明代 市文物保護單位]

始建年代不詳。清順治、道光、同治年間均有修葺。堂佔地面積640平方米,坐西北向東南,依次為前殿、天井、大殿。大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磚木結構,單檐歇山頂。保存有元代柱礎2個,凸雕雲鶴、蝙蝠紋飾石柱2根,清代青岩雕蟠龍石柱2根、石獅1對、麒麟1對,重修碑記3通。

龍應殿: 龍應殿 [龍海市榜山鎮上苑文苑村 清代 市文物保護單位]

三元廟(角美鎮流傳): 流傳村三元廟 [龍海市角美鎮流傳村 明代 市文物保護單位]

三元廟(角美鎮玉江): 玉江村三元廟 [龍海市角美鎮玉江村 明代 市文物保護單位

翼晉宮、楊氏牌坊: 翼晉官 [龍海市榜山鎮平寧村 清代 市文物保護單位]

龍應寺: 龍應寺 [龍海市東園鎮過田村 清代 市文物保護單位]

萬安樓: 萬安樓 [龍海市程溪鎮人家村 清代 市文物保護單位]

清嘉慶七年(1802)建。樓平面呈圓形,直徑25米,高16米,佔地面積550平方米。四層,底層用花崗岩塊石砌成,二層以上生土夯築。每層8間,門廳與樓梯同一開間,最上層設有閣樓。樓層內側有可環繞的通廊。二、三層外向疊長方形小窗。樓開一大門置二重門框,外框用長方形石砌成,內框拱券形門。樓坐東北向西南,雙向坡頂。樓中央圈出天井,天井有一六角形石砌井,井壁塊石砌成,井四周用鵝卵石鋪成。門上匾「萬安樓」三字。

圓明庵: 圓明庵 [龍海市榜山鎮崇福村 清代 市文物保護單位]

太武山摩崖石刻: 位於龍海隆教鄉黃坑村。南太武山東與金門島的北太武山隔海相望,北與廈門島的五老峰隔海對峙,海拔562米。摩崖石刻有30多處,名勝古跡24處。

鄴山講堂摩崖石刻: 鄴山講堂摩崖石刻 [龍海市榜山鎮長州村九龍江北溪西岸 明、清 市文物保護單位]

鄴山講堂是明末黃道周講學處,著名學府。現講堂已毀。周圍岩石上刻有黃道周書「蓬萊峽」(字徑0.6米)、「芙蓉峽」(字徑1.3米)、「鳥道不絕風雲涌」(字徑0.3米)、「墨池」和「游磬」(字徑0.6米)。還有龍溪人、乾隆(龍辰1748年)進士黃寬題「黃岩洞」、「靜如太古」。黃可潤題「得珠」、「冠峰」、「蕉葉」等。
靖海將軍施琅功德碑: 位於龍海石碼龍海橋琵琶街90號居民家中。原建有碑亭,後廢。現碑尚存,碑高3·2米,寬1·2米,厚0·8米。碑額上方正中刻「皇清」二字,兩旁為二龍奪珠和鶴鳥圖案,四周飾以花框,正文記載靖海將軍施琅平台功績,系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四月立。

施琅(1621—1696)晉江人,字尊侯,號琢公,初為鄭芝龍部將,清順治間隨芝龍投誠,授同安副將,康熙間擢水師提督,統兵平台灣,盪平海寇以功封靖海侯。

許提督碑亭: 位於龍海港尾亭仔嶺下。清雍正年間為許良彬建。亭為四方形,重檐堆脊頂石結構,亭高4·5米,寬2·86米。亭上橫額有「欽賜祭葬」題刻,亭中豎一高3·03米、寬1·46米的石碑,碑上方刻篆書「皇清」二字,碑文為「太子少保光祿大夫提督,福建全省水師等地方軍務,統轄台、澎水陸官兵事務,帶紀錄二次,賜謚壯毅文齋許先生暨元配景封一品夫人、恭懿李太君神道」。

許良彬,字質卿,龍海東園人。自幼研讀孫、吳兵法,後以知州改武秩,特授烽火門參將,升至廈門水師提督。誥授榮祿大夫左都督,加贈太子少保,卒謚壯毅,賜全祭葬,晉贈光祿大夫。欽賜祭葬於漳浦亭埕村。

紅軍洞: 樵坑山紅軍洞 [龍海市程溪鎮白雲村 1931年 市文物保護單位]
王占春故居: 王占春故居 [龍海市九湖鎮鄒塘村 1905 市文物保護單位]

王占春(1905-1932)九湖鎮鄒塘村人,中共黨員,閩南革命根據地和紅軍游擊隊的創始人之一。1932年6月12日,在漳浦縣尫仔石山戰斗中犧牲,時年27歲。

王占春創辦夜校校址: 南坑夜校舊址 [龍海市程溪鎮南坑村 1927年 市文物保護單位]

舊址為祠堂,面積200平方米,磚木結構,懸山頂。有庭院,正中是大廳,兩邊為廂房。

紅軍游擊隊隊部: 在龍海市東泗鄉卓港村。系磚木水泥構築的三層西式樓房(天主教堂)。1932年,蘇靜和蘇精誠在海澄組織一批貧苦農民籌集了30多條槍支,成立一支游擊隊,蘇精誠任隊長、蘇靜任政治委員,以卓港為據點。並與紅三軍的十九團,紅四軍的二十八團取得聯系,接受紅軍布置的宣傳、籌款、帶路及翻譯等任務。後來,游擊隊大部分隊員編入「紅三團」地方部隊,蘇靜、蘇精誠參加了中央紅軍。

中山亭: 中山亭 [龍海市石碼鎮中山公園 1924年 市文物保護單位]

雲蓋山: [浮宮鎮田頭村 明、清 市文物保護單位]

節孝坊: [榜山鎮平寧村 清代 市文物保護單位]
媽祖廟: [角美鎮埔尾村 清代 市文物保護單位]。

關帝廟: [石碼鎮解放北路 明、清 市文物保護單位]

岱洲慈濟宮: [角美鎮石厝村 宋代 市文物保護單位

謝太傅廟(又稱積蒼廟): [顏厝鎮古縣 宋代 市文物保護單位]
清惠宮: [海澄鎮黎明村 明、清 市文物保護單位]
大隱宮: [角美鎮田裡村 清代 市文物保護單位]

正順祠: [榜山鎮蘆州村 清代 市文物保護單位]

明萬曆四年(1576)始建,清代重建,1992年重修。祀謝安神像。祠佔地面積247平方米,坐北向南,依次為大門亭、埕院、祠堂。堂面闊三間、進深三間,抬梁式木構架,硬山頂。堂內保留著清代花崗岩雕刻石鼓1對。

壁榮宮: [白水鎮白水村 清代 市文物保護單位]

海澄南院寺院: [海澄鎮外樓村 清代 市文物保護單位]

玳瑁山金仙岩: [白水鎮玳瑁山 明代 市文物保護單位]

黃都護墓: [角美鎮石美村 唐代 市文物保護單位]

李中憲墓(七省巡按墓): [東泗鄉漸山村 明代 市文物保護單位][李中憲墓]

佛祖宮: [白水鎮山邊村 清代 市文物保護單位]

石獅岩: [九湖鎮衍護村 明代 市文物保護單位]

林氏祠堂: [白水鎮山邊村 清代 市文物保護單位]

白礁關帝廟: 位於角美鎮白礁村部南向500米。始建於唐代貞觀二年(公元628年),現為明代建築物,明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清乾隆丁亥年(公元1767年)均有修茸。

輔信將軍廟: 位於東園鎮東園村。始建於宋代,明清時期多次修茸。佔地面積300平方米,建築面積130平方米。坐東向西。面闊三間,分前後兩座,單檐歇山頂。內有宋圓石柱一對。明清柱礎、石雕對聯等。另有清同治、民間時期的石碑各一通。

甘露祖廟: 位於九湖鎮田中央村圓山南側。始建宋代,現為清代建築物。

奕德堂、陳氏宗祠: 位於東園鎮鳳山村,宗祠坐東南向西北。佔地面積800平方米,建築面積250平方米,單檐歇山頂

鄭和廟: 位於角美鎮鴻漸村北向,始建於明未,歷代屢毀,屢次重修,1986年重建。坐東北朝西南,磚木結構,歇山頂,單進式,面寬一間,進深一間,建築面積30.25平方米。佔地面積100平方米。

④ 晉江金井石圳李姓的由來

李姓之源:黃帝子昌意,已姓,其子女中有三世顓頊高陽氏,高陽氏孫女汝修生大業,大業即皋陶,妻汝華,汝華生大費,大費即伯益。皋陶為帝堯獄官之長,曰大理,其裔以先人官名為姓,始有理氏。皋陶子伯益,舜帝賜姓贏。皋陶著母不著父,實少昊後也。但皋陶裔孫中有理利貞,曾避商紂之亂於伊虛,食木籽「李子」而得生,故改理為李。理利貞娶和氏,是為李氏一世祖。黃帝五十四世,李利貞十世孫中有道教元祖李耳名聃「老子」問世。李耳子宗公,數傳至秦御史大夫李曇公,其生子四,曰崇、曰辦、曰昭、曰璣。崇公任隴西太守,為隴西始祖。至唐高祖李淵公,是為李利貞五十九世孫,其統一中國,為皇帝。功臣中有張徐安官胡杜郭宏等姓及外族阿鐵氏、阿布氏、會利氏等均改姓李,故李姓成了大姓。但唐以後只有隴西李為正統正宗。
李姓入閩早期的有唐高祖李淵之二十子李元祥,其後裔分居於南安、沙縣、永春等地。後來有李淵之弟李海的十世孫李火德和五代時隨王審知入閩的光州李氏軍民等。李姓為晉江大姓,故遷居晉江年代不一,分布范圍廣闊,郡望為隴西。
一、竹樹下李姓。竹樹下始祖弘弼,系唐王李元祥公之十二世孫,隴西固始人,唐僖宗時,仕至大參軍之職,入閩時官途未暇,擇居泉城台魁里。弘弼生子三,長義彬居台魁里,次義延居南安三都娘媽橋,三義德分支安溪龍涓鄉。義彬生九承事。竹樹下李姓尊九承事公為肇基祖。至十三世竹逸公,竹逸系李氏起家祖,世稱鳳竹李氏祠堂公。竹逸子四:曰逸耕、曰拙逸、曰鈍庵、曰學士公。此稱四房各支之祖。其中三房鈍庵公傳裔最多,即現竹樹下2100人。自竹逸公傳至八世後子孫分支南同二邑。六承事公始由竹林埔遷來鳳竹鄉,稱「自唐世家」。宋紹興六年,三承事公之五世孫李密、李國表昆仲築堙浦埭,建六徒門,其水源上接九十九溪,下溉七十二埭。祠堂楹聯曰:「自唐入閩隴西派,由宋改堂紹興年。」鳳竹李氏合族字行是:「錫元晉霆朝,清玉獻輝光。」從卅三世起再續諱行是:「恭敬惠義允,宜詒謀燕翼。」字行是「詩禮文學可,希克昌吾宗。」
從鳳竹分支的有南同二邑、福清、南安、仙游縣、外州新村、新門璇仔樹腳、泉州塗門外幫尾村,後又析石獅育化。長房多當齋公分支泉州浮橋街齋。長房一支分南安官橋、廈門同安角尾墩尾社。三房筠溪子孫多官者居四川、廣東。四房分支廈門再分台灣淡水,及磁灶前埔、福州大橋頭、南安石龜頭新宅、江南鎮郊外曾林。此外尚有派居南安金雞橋麻山、崎後、果園、石碑後茂下村、泉州竹仔街,南安石井院前。南安溪仔尾蓮田李獻分居,分南安的尚有官橋舍下李、呂村後、後山村。分支晉江的尚有安海靈水鄰鄉西門,後嶺、五嶺,杏山內厝等地。(李馬星提供資料)
二、浯潭李姓。池店浯潭李氏,2000多人,因族譜被焚,由李志炎先生回憶講述而記之。其龍潭李姓始祖蟾公,系元祥公之三子〈同永安坑源江王祠分支〉,初住德化英山,娶歐媽,至十三世蟾公之子開基浯潭,時在宋紹興年間。傳至十八世即浯潭六世祖司理中進士,官至大理寺卿,兼太子太傅,後太子登基,恩封相爵。故浯潭燈號為「六世科第」。司理公生子四,長傳大厝下房,次傳店仔房,三因娶妣亭店後坑女故稱後坑房,四子出承江姓母舅。至明代有「伯侄蟬聯進士」。分支有:浙江蒼南、馬口站、大坑內三處之李,福州龍潭街,南安金雞四甲,南安八尺嶺腳李,晉江磁灶霞美下灶李……
龍潭李氏家廟楹聯:「支分唐室江王嗣,派衍皇源龍鳳孫」。十九世始昭穆是:「元侯伯子,爾維克欽,繼志永錫、祖澤綿長、修其孝悌、教予詩書、貽謀燕翼、丕振家聲。」
(李志炎提供資料)
三、新店李姓。據新店李氏家譜詳載其一世始祖義濟公生宋景定庚申年〈1260〉,時元兵南下,宋德佑乙亥〈1275〉文天祥起兵勤王之時,適十六弱冠之齡。後文天祥、陸文龍等遇難,義濟風華正茂,不願出仕元朝為官,隻身結廬雁山之陽,以釀酤為業,娶王氏,夫妻兩人隱居埋名開酒店。義濟生子三:長宣義,次希靖,三希泰。至六世後稱雁東房始祖,後稱雁西房始祖。七世汝嘉,字士美,號菊泉,中進士並重修新店家譜,次子汝升,字士進。汝升子中舉人。
雁西房公生子三,曰思敬,曰思向,曰思忠。四世思敬之孫旋兒遷居南安東坂。五世忠亨,號筠軒,贈吏部文選郎。五世丹詔娶洪氏居嶼頭。六世欽讓,號和庵,進士及第。六世信公,字欽信,號偉齋,中舉人,知茂名縣。現新店李姓5560多人。
從新店遷往德化蓋德鄉的尚有七世昊公之五子倫公。雁西房一支析永春東平鎮五斗壠,一支析漳州,一支析林口,一支析石獅下楊林李,一支析靈水曾林,一支析仙石看西李。
新店李家祠堂楹聯是「宗倚晉水家聲遠,祠立雁山世澤長」。「籍占元朝派出銀同仙店裡,名登郡志世居晉水雁山錫」。新店李氏百世周復字行是:「義希伯克孔,欽汝材耿堯,鏡洪彬炳墀,錫浚樹輝增,鑾汪植煥型,銓譯標烜坦,鏗清楷熾城,金語權坤,鐵源楨在,錦泉樟熠臻,銀淵杯聖,銅派本炎基,銘濟朴燦境,鈞鴻梭塔,鋒泰松坡,銳永梅燁疆,鈺淳根燧至,鎮潤枝燎堅,鍶溫傑靈地,鈷法榜煌堂。」(李天得提供資料)
四、洋埭、池店、羅山山仔李姓。龍岱、鳳池、山仔三昆仲系李某公之子,李某公系河南光州固始縣之銓部李著流派,於唐光啟二年同王潮王審知三昆仲入閩,先居泉州後徙南安三入莆陽黃石家居。間數世,約八世祖自莆入泉廿九都,長子居龍岱(現名洋埭),次子居鳳池(現池店),三子居羅山山仔。現分三支記敘。
洋埭李原族譜已毀,故一世祖名諱盡失。現洋埭李姓已傳25世,現人口2362人。從六世起字行:「秉文時子克,甫卿世侯延,爾孫昭孝悌,法祖尚丕前。忠誠弘國盛,仁禮蔚嗣賢,興復我家幫,濟美斯萬年」。祠堂楹聯:「龍蟠騰雲舞彩鳳,岱山隱露澄玉池。」「派衍隴西龍岱稱聖地,支蕃莆黃前社立宗基。」」洋埭李匾額有:「玉堂青瑣」「冊封使者」是大明弘治壬戌進士,兵部給事,賜一品服,充占城正使李貫公。「進士」即大明嘉靖辛酉舉人,乙丑進士,江浦知縣,常州同知,簡州知州,大瀾李公。「武魁」清光緒丁亥武舉人開聲李公。由洋埭長房分支外地無詳載。
池店李氏始祖景賢,為鳳池肇基祖,三兄弟居二,子五,曰子壽、曰子山、曰子貴、曰子用、曰子玉。二世子壽傳今外店房,清初析居泉州新門外浮橋,稱竹筍李。子山生子二,曰添、曰盧治。添傳至八世紹公,於明萬曆年間徙南安二都後坑。子貴生子五,曰觀、曰仁、曰信、曰肄、曰英。三世觀傳頂洪派,信徙南安三十都榕橋、雲台開化洞。肄生子三、曰瓛、曰璠、曰珣。鳳池稱瓛為長房、璠為二房,珣為三房。長房六世喬吾因倭亂嘉靖年間遷廣東潮州紙料街,又一支徙雙溝。二房一世一支析湮浦,一支徙謝厝街,,三房出祖東石潘徑、小浯塘。三世英(李五)生琪、璘、瑄。四世琪徙烏墩,後分潘山、菜州、浮橋。四世璘傳松樹頭,璘子十人,因逢難,十子均外逃,後僅留九子希岳歸。希岳傳至十四世伯疇徙台灣艋。璘長子岩之後騰蛟任職廣東惠州而居。四世瑄生子六,曰正、曰旦、曰立、曰丞、曰至、曰盛。正和至徙城西萬厚鋪井亭,後重回龍岱發祥地。五世旦生子九,長子士絢,生子大法、大謨。士絢任廣西蒼梧博白正堂。大謨傳今二房店仔內,後分泉邑庄府巷、隱居橋、石獅、安溪。三子士亮傳至九世萬二出祖德化。四子士傑之十八世孫德山贅居大石腳。六子士范之子五叔出祖同安洪塘。八子士灼傳至十世元升居鳳池,又析泉邑南門富美。九子士昂生子二,長子萼傳九世大渴、小渴分居德化。次子大蕙生子二,長開會傳倉口派,開會十五世孫朝、有朝萬移居台北;次子開曾傳下廳派,即庵布叔派。十八世孝拿移居瑞典。五世立公生子六,長子士默傳三房長賞伯派,次子士緘傳三房二,士緘之三子梓,梓傳九世分二支,世嘉傳廳仔前,世增傳廳仔後。十世分街尾、三落、磨房。士緘四子大椿傳至十一世高吟,後傳祖厝、後落、七祧、雲淵。三落孝樟移台,二落布袋公移台。三子士靜傳樹腳派。另立公六子士恭之後分塗門街、洛陽橋邊、黃塘南坑山。五世丞之孫大器分居南安松根橋,大萃傳獅鈴腳和芳露後,至十七世李昭璜居菲地。五世至公傳今五房,至之三子士潔之子森析居港前、東店。四世國興之後鳳珠移蚶江後廳,國氆之後惟同移蚶江水頭。五世盛公傳鳳池六房。二世子用生子三,曰瑛奴、十一觀、十二觀。瑛奴傳今大厝內,十一觀傳石獅港邊下房、姑嫂塔、內坑、曾坑、加曾寨、大侖等李。十一觀三子守齋之次子名遜傳洋宅、英林內厝、港邊下房,三子名恬移莆陽後至元茂徙平潭後田、浙江三沙南澳、平潭草寨。瑛奴派下大厝應順公之裔昭明居平潭,後定居莆田涵江,十六世孫佛和十七世昭牆移台灣,十八世大頭居新加坡,十九世悌凹居菲島。二世子玉公生子枳哲,傳至七世漢公,傳子泰、景、驥三人移居南安,(現查無派系)。池店(鳳池)李是晉江最大李氏聚居地,人口5600人。池店昭穆與洋埭相同,現傳25世。名人有三世李五(英),字俊毓,富甲一方,重修洛陽橋。有明代兵部給事中,賜一品冠服,七日權君的李貫。(李澄波、李悌仁、李法永供稿)
羅山山仔之一世祖習為公。池店之祖景賢公為山仔習公的二兄。池店開基於1329年,山仔開基應比池店遲10多年,因池店景賢入池店時,習為公年僅17歲。習為生子四,曰堅恪、白添成、曰(未詳)、曰闕侯十九泰致政。堅恪生逸齋、誠齋、坦齋、貳齋。五世毅齋、敦齋。七世逸吾,恩授廣東惠州府歸善縣正堂。九世尚軒,以上屬長房。二房添成,添成生秉觀。四世勤齋。五世順厚。六世志學、志讀、南榕、南畝。七世未詳。八世次蓬,九世南橋。三房二世名諱未詳。三世未詳。四世建齋、守庭、靜齋。七世靜軒。至八世立齋(誥受修職郎,冠帶榮身)。四房堀透公,曰十九致政泰公。傳至今已24世。全村人口2580人。字行從十世起是「朝更培道成,國士秉正茗,純得壽昌榮,陛慶振家聲。」其裔分衍羅山洋柄、內塘、大布林、池店古福、安海下洪、前蔡、泉州浮橋竹腳等村。山雅李氏宗祠楹聯:「隴西衍派宗聲遠;仙境開基世譯長。」(李明聰提供資料)
五、內透李。內透李(青陽)又分頂下李,頂李稱古李,肇基祖李木齋由永春遷至青陽翠山居住,有「三十六」天井的故居遺址。祠堂楹聯是:「玉堂勛卿皆尚世;青陽古李是吾家」。字行從十三世起是:「延晟熙克,承式亦振,謀貽孫子,詩禮家昌,永其繼世。」頂李分居普照211人,羅山內塘幾百人。
內透下李,即稱內台李,始祖默齋公於元季避亂從永春入翠山居住,至今人口500人。傳至十一世近古公於崇禎三年中庚午舉人,辛未進士,受大理寺評事,任浙江恤刑,後擢升山東巡按兼監軍,皇帝賜匾:「霖雨澄清」。宗祠楹聯:「子孫萃一堂序昭序穆,祖靈追百世若見若聞」。字行:「文元有兆,嗣世其昌,懋汝令德,祖德戴長,先哲啟天,毓俊培賢,增榮振福,宏基延年。」
由本支分居地有:南安田芷,安海塔腳西門,永和內厝,(以上二至三世分支),又分塘市,內坑、宅內、岐山、官橋珍香、馬甲李、錢頭李、泉州棋盤圍、蓮嶼尾頭、南安前寮、林兜、同安後攏、塔埔、晉江下庄、安海丙店、同安頂埔、田坂下、下歐坑、店仔頂、店仔下,後炳同美等處。(李文喜提供資料)
六、石圳李姓。其始祖源自安徽省碭山縣,於元至正十七年(1357)李樂泉由福州遷至石圳卜居,又攜眷回籍,其子李望山留居為石圳之始祖。望山字義舉,生子四?熏曰靜翁、安翕、慮翁、得翁。靜翁生端鳳,端鳳生子三,元章出祖南安雷厝坑(居地待查),元明傳下厝本里,元璧分支營頂、竿頭、頂厝、前頭。元璧生子二,曰希雅、曰希拱。希雅為頂厝竿頭之祖。希拱生子二,曰日中、曰日進。日中為營頂之祖,日進為前頭之祖。(營頂屬靜翁祖居地)以上均稱長房。石圳李從二世起分四房,至今人口3000人。由石圳分居的有:深滬鎮南春、科任、運伙村,金井鎮之蓮厝、南沙崗(南江村)。南江李氏始祖號南山公,同屬樂泉派下,字輩亦相同。
石圳李氏從二世起的字輩是:「璀璨圖書府,珪璋禮義家。」十二世再續諱行:「倬彼雲議,昭回於天,維清緝熙,迄用康年。」再續字行:「各敬爾儀,聿修厥德,長發其祥,子孫千億。」石圳李氏宗祠楹聯:「自周以來仙道祖;從唐開始帝王家。」「周成仙唐稱帝三仟年皇猷黻黼;居石圳卜碭山億萬世國器珪璋」。石圳八世璋敦茂,字世春,任大明隆慶特授福建陸軍總兵加左都督。在清朝康熙年間有特授福建提督門標管理戎旗領旗參將李仲允,樹匾「總戎」一塊。(李昭族、李金定提供資料)
(七)安海李姓。其始祖九承事,約於南宋紹興年間肇基安海(據庄頭李氏族譜記載)。九承事生君立,君立生邦與,邦與生亨,亨生欽(即承務郎),承務生應午、應斗、夢庚三子。應午生有子、成子、正子、方子、明子五人。七世有子生振祖。八世振祖生子四:曰天賜、天佑、、。九世天賜、天佑分居泉城,分居鳥州,分居東石 湖人(現人口900人)。七世正子生仕世。仕世生必明、必得。必明分居林柄,必得贅南安歐田。七世方子生令聞、令海。令聞仍居安海,令海分居漳州。八世令聞生子三,長彥亭仍居安海,次彥俊分居潮州,三彥中居庄頭。彥中生子五,長驥生子致齋,致齋為庄頭文祖,次孟生分支潮坑,三晚生分居廣東,四尾得未詳,五添生分上路。庄頭開基於洪武末期,距今610年。人口1000人。
現居安海李姓人數不多,由安海李分居的李姓字行大部分相同、即:書香繩祖武,德業貽孫謀,友讓承先哲,謙恭望我詩,尚賢成誨美,奕慶清修,綱常昭穆遠,宗派溯源流。庄頭李家廟聯是:「螯海波濤欣浩盪;岱山峻峭仰彌高。」「隴西望族山川瑞;莊裡弘宗世代昌。」安海東厝家廟分支的均樹匾三塊,即「明經」、「進士」、「文魁」。「明經」是指宋浙江安撫帥千承務郎子恭名欽。「進士」是宋淳佑戊戌科中式第十名李應午。「文魁」是指宋迪功郎,任招討使司千李有子。

⑤ 關於流浪貓的研究報告,格式要求是五年級下冊的《關於李姓的歷史和研究報告》那種的

李姓之源:黃帝子昌意,已姓,其子女中有三世顓頊高陽氏,高陽氏孫女汝修生大業,大業即皋陶,妻汝華,汝華生大費,大費即伯益。皋陶為帝堯獄官之長,曰大理,其裔以先人官名為姓,始有理氏。皋陶子伯益,舜帝賜姓贏。皋陶著母不著父,實少昊後也。但皋陶裔孫中有理利貞,曾避商紂之亂於伊虛,食木籽「李子」而得生,故改理為李。理利貞娶和氏,是為李氏一世祖。黃帝五十四世,李利貞十世孫中有道教元祖李耳名聃「老子」問世。李耳子宗公,數傳至秦御史大夫李曇公,其生子四,曰崇、曰辦、曰昭、曰璣。崇公任隴西太守,為隴西始祖。至唐高祖李淵公,是為李利貞五十九世孫,其統一中國,為皇帝。功臣中有張徐安官胡杜郭宏等姓及外族阿鐵氏、阿布氏、會利氏等均改姓李,故李姓成了大姓。但唐以後只有隴西李為正統正宗。
李姓入閩早期的有唐高祖李淵之二十子李元祥,其後裔分居於南安、沙縣、永春等地。後來有李淵之弟李海的十世孫李火德和五代時隨王審知入閩的光州李氏軍民等。李姓為晉江大姓,故遷居晉江年代不一,分布范圍廣闊,郡望為隴西。
一、竹樹下李姓。竹樹下始祖弘弼,系唐王李元祥公之十二世孫,隴西固始人,唐僖宗時,仕至大參軍之職,入閩時官途未暇,擇居泉城台魁里。弘弼生子三,長義彬居台魁里,次義延居南安三都娘媽橋,三義德分支安溪龍涓鄉。義彬生九承事。竹樹下李姓尊九承事公為肇基祖。至十三世竹逸公,竹逸系李氏起家祖,世稱鳳竹李氏祠堂公。竹逸子四:曰逸耕、曰拙逸、曰鈍庵、曰學士公。此稱四房各支之祖。其中三房鈍庵公傳裔最多,即現竹樹下2100人。自竹逸公傳至八世後子孫分支南同二邑。六承事公始由竹林埔遷來鳳竹鄉,稱「自唐世家」。宋紹興六年,三承事公之五世孫李密、李國表昆仲築堙浦埭,建六徒門,其水源上接九十九溪,下溉七十二埭。祠堂楹聯曰:「自唐入閩隴西派,由宋改堂紹興年。」鳳竹李氏合族字行是:「錫元晉霆朝,清玉獻輝光。」從卅三世起再續諱行是:「恭敬惠義允,宜詒謀燕翼。」字行是「詩禮文學可,希克昌吾宗。」
從鳳竹分支的有南同二邑、福清、南安、仙游縣、外州新村、新門璇仔樹腳、泉州塗門外幫尾村,後又析石獅育化。長房多當齋公分支泉州浮橋街齋。長房一支分南安官橋、廈門同安角尾墩尾社。三房筠溪子孫多官者居四川、廣東。四房分支廈門再分台灣淡水,及磁灶前埔、福州大橋頭、南安石龜頭新宅、江南鎮郊外曾林。此外尚有派居南安金雞橋麻山、崎後、果園、石碑後茂下村、泉州竹仔街,南安石井院前。南安溪仔尾蓮田李獻分居,分南安的尚有官橋舍下李、呂村後、後山村。分支晉江的尚有安海靈水鄰鄉西門,後嶺、五嶺,杏山內厝等地。(李馬星提供資料)
二、浯潭李姓。池店浯潭李氏,2000多人,因族譜被焚,由李志炎先生回憶講述而記之。其龍潭李姓始祖蟾公,系元祥公之三子〈同永安坑源江王祠分支〉,初住德化英山,娶歐媽,至十三世蟾公之子開基浯潭,時在宋紹興年間。傳至十八世即浯潭六世祖司理中進士,官至大理寺卿,兼太子太傅,後太子登基,恩封相爵。故浯潭燈號為「六世科第」。司理公生子四,長傳大厝下房,次傳店仔房,三因娶妣亭店後坑女故稱後坑房,四子出承江姓母舅。至明代有「伯侄蟬聯進士」。分支有:浙江蒼南、馬口站、大坑內三處之李,福州龍潭街,南安金雞四甲,南安八尺嶺腳李,晉江磁灶霞美下灶李……
龍潭李氏家廟楹聯:「支分唐室江王嗣,派衍皇源龍鳳孫」。十九世始昭穆是:「元侯伯子,爾維克欽,繼志永錫、祖澤綿長、修其孝悌、教予詩書、貽謀燕翼、丕振家聲。」
(李志炎提供資料)
三、新店李姓。據新店李氏家譜詳載其一世始祖義濟公生宋景定庚申年〈1260〉,時元兵南下,宋德佑乙亥〈1275〉文天祥起兵勤王之時,適十六弱冠之齡。後文天祥、陸文龍等遇難,義濟風華正茂,不願出仕元朝為官,隻身結廬雁山之陽,以釀酤為業,娶王氏,夫妻兩人隱居埋名開酒店。義濟生子三:長宣義,次希靖,三希泰。至六世後稱雁東房始祖,後稱雁西房始祖。七世汝嘉,字士美,號菊泉,中進士並重修新店家譜,次子汝升,字士進。汝升子中舉人。
雁西房公生子三,曰思敬,曰思向,曰思忠。四世思敬之孫旋兒遷居南安東坂。五世忠亨,號筠軒,贈吏部文選郎。五世丹詔娶洪氏居嶼頭。六世欽讓,號和庵,進士及第。六世信公,字欽信,號偉齋,中舉人,知茂名縣。現新店李姓5560多人。
從新店遷往德化蓋德鄉的尚有七世昊公之五子倫公。雁西房一支析永春東平鎮五斗壠,一支析漳州,一支析林口,一支析石獅下楊林李,一支析靈水曾林,一支析仙石看西李。
新店李家祠堂楹聯是「宗倚晉水家聲遠,祠立雁山世澤長」。「籍占元朝派出銀同仙店裡,名登郡志世居晉水雁山錫」。新店李氏百世周復字行是:「義希伯克孔,欽汝材耿堯,鏡洪彬炳墀,錫浚樹輝增,鑾汪植煥型,銓譯標烜坦,鏗清楷熾城,金語權坤,鐵源楨在,錦泉樟熠臻,銀淵杯聖,銅派本炎基,銘濟朴燦境,鈞鴻梭塔,鋒泰松坡,銳永梅燁疆,鈺淳根燧至,鎮潤枝燎堅,鍶溫傑靈地,鈷法榜煌堂。」(李天得提供資料)
四、洋埭、池店、羅山山仔李姓。龍岱、鳳池、山仔三昆仲系李某公之子,李某公系河南光州固始縣之銓部李著流派,於唐光啟二年同王潮王審知三昆仲入閩,先居泉州後徙南安三入莆陽黃石家居。間數世,約八世祖自莆入泉廿九都,長子居龍岱(現名洋埭),次子居鳳池(現池店),三子居羅山山仔。現分三支記敘。
洋埭李原族譜已毀,故一世祖名諱盡失。現洋埭李姓已傳25世,現人口2362人。從六世起字行:「秉文時子克,甫卿世侯延,爾孫昭孝悌,法祖尚丕前。忠誠弘國盛,仁禮蔚嗣賢,興復我家幫,濟美斯萬年」。祠堂楹聯:「龍蟠騰雲舞彩鳳,岱山隱露澄玉池。」「派衍隴西龍岱稱聖地,支蕃莆黃前社立宗基。」」洋埭李匾額有:「玉堂青瑣」「冊封使者」是大明弘治壬戌進士,兵部給事,賜一品服,充占城正使李貫公。「進士」即大明嘉靖辛酉舉人,乙丑進士,江浦知縣,常州同知,簡州知州,大瀾李公。「武魁」清光緒丁亥武舉人開聲李公。由洋埭長房分支外地無詳載。
池店李氏始祖景賢,為鳳池肇基祖,三兄弟居二,子五,曰子壽、曰子山、曰子貴、曰子用、曰子玉。二世子壽傳今外店房,清初析居泉州新門外浮橋,稱竹筍李。子山生子二,曰添、曰盧治。添傳至八世紹公,於明萬曆年間徙南安二都後坑。子貴生子五,曰觀、曰仁、曰信、曰肄、曰英。三世觀傳頂洪派,信徙南安三十都榕橋、雲台開化洞。肄生子三、曰瓛、曰璠、曰珣。鳳池稱瓛為長房、璠為二房,珣為三房。長房六世喬吾因倭亂嘉靖年間遷廣東潮州紙料街,又一支徙雙溝。二房一世一支析湮浦,一支徙謝厝街,,三房出祖東石潘徑、小浯塘。三世英(李五)生琪、璘、瑄。四世琪徙烏墩,後分潘山、菜州、浮橋。四世璘傳松樹頭,璘子十人,因逢難,十子均外逃,後僅留九子希岳歸。希岳傳至十四世伯疇徙台灣艋。璘長子岩之後騰蛟任職廣東惠州而居。四世瑄生子六,曰正、曰旦、曰立、曰丞、曰至、曰盛。正和至徙城西萬厚鋪井亭,後重回龍岱發祥地。五世旦生子九,長子士絢,生子大法、大謨。士絢任廣西蒼梧博白正堂。大謨傳今二房店仔內,後分泉邑庄府巷、隱居橋、石獅、安溪。三子士亮傳至九世萬二出祖德化。四子士傑之十八世孫德山贅居大石腳。六子士范之子五叔出祖同安洪塘。八子士灼傳至十世元升居鳳池,又析泉邑南門富美。九子士昂生子二,長子萼傳九世大渴、小渴分居德化。次子大蕙生子二,長開會傳倉口派,開會十五世孫朝、有朝萬移居台北;次子開曾傳下廳派,即庵布叔派。十八世孝拿移居瑞典。五世立公生子六,長子士默傳三房長賞伯派,次子士緘傳三房二,士緘之三子梓,梓傳九世分二支,世嘉傳廳仔前,世增傳廳仔後。十世分街尾、三落、磨房。士緘四子大椿傳至十一世高吟,後傳祖厝、後落、七祧、雲淵。三落孝樟移台,二落布袋公移台。三子士靜傳樹腳派。另立公六子士恭之後分塗門街、洛陽橋邊、黃塘南坑山。五世丞之孫大器分居南安松根橋,大萃傳獅鈴腳和芳露後,至十七世李昭璜居菲地。五世至公傳今五房,至之三子士潔之子森析居港前、東店。四世國興之後鳳珠移蚶江後廳,國氆之後惟同移蚶江水頭。五世盛公傳鳳池六房。二世子用生子三,曰瑛奴、十一觀、十二觀。瑛奴傳今大厝內,十一觀傳石獅港邊下房、姑嫂塔、內坑、曾坑、加曾寨、大侖等李。十一觀三子守齋之次子名遜傳洋宅、英林內厝、港邊下房,三子名恬移莆陽後至元茂徙平潭後田、浙江三沙南澳、平潭草寨。瑛奴派下大厝應順公之裔昭明居平潭,後定居莆田涵江,十六世孫佛和十七世昭牆移台灣,十八世大頭居新加坡,十九世悌凹居菲島。二世子玉公生子枳哲,傳至七世漢公,傳子泰、景、驥三人移居南安,(現查無派系)。池店(鳳池)李是晉江最大李氏聚居地,人口5600人。池店昭穆與洋埭相同,現傳25世。名人有三世李五(英),字俊毓,富甲一方,重修洛陽橋。有明代兵部給事中,賜一品冠服,七日權君的李貫。(李澄波、李悌仁、李法永供稿)
羅山山仔之一世祖習為公。池店之祖景賢公為山仔習公的二兄。池店開基於1329年,山仔開基應比池店遲10多年,因池店景賢入池店時,習為公年僅17歲。習為生子四,曰堅恪、白添成、曰(未詳)、曰闕侯十九泰致政。堅恪生逸齋、誠齋、坦齋、貳齋。五世毅齋、敦齋。七世逸吾,恩授廣東惠州府歸善縣正堂。九世尚軒,以上屬長房。二房添成,添成生秉觀。四世勤齋。五世順厚。六世志學、志讀、南榕、南畝。七世未詳。八世次蓬,九世南橋。三房二世名諱未詳。三世未詳。四世建齋、守庭、靜齋。七世靜軒。至八世立齋(誥受修職郎,冠帶榮身)。四房堀透公,曰十九致政泰公。傳至今已24世。全村人口2580人。字行從十世起是「朝更培道成,國士秉正茗,純得壽昌榮,陛慶振家聲。」其裔分衍羅山洋柄、內塘、大布林、池店古福、安海下洪、前蔡、泉州浮橋竹腳等村。山雅李氏宗祠楹聯:「隴西衍派宗聲遠;仙境開基世譯長。」(李明聰提供資料)
五、內透李。內透李(青陽)又分頂下李,頂李稱古李,肇基祖李木齋由永春遷至青陽翠山居住,有「三十六」天井的故居遺址。祠堂楹聯是:「玉堂勛卿皆尚世;青陽古李是吾家」。字行從十三世起是:「延晟熙克,承式亦振,謀貽孫子,詩禮家昌,永其繼世。」頂李分居普照211人,羅山內塘幾百人。
內透下李,即稱內台李,始祖默齋公於元季避亂從永春入翠山居住,至今人口500人。傳至十一世近古公於崇禎三年中庚午舉人,辛未進士,受大理寺評事,任浙江恤刑,後擢升山東巡按兼監軍,皇帝賜匾:「霖雨澄清」。宗祠楹聯:「子孫萃一堂序昭序穆,祖靈追百世若見若聞」。字行:「文元有兆,嗣世其昌,懋汝令德,祖德戴長,先哲啟天,毓俊培賢,增榮振福,宏基延年。」
由本支分居地有:南安田芷,安海塔腳西門,永和內厝,(以上二至三世分支),又分塘市,內坑、宅內、岐山、官橋珍香、馬甲李、錢頭李、泉州棋盤圍、蓮嶼尾頭、南安前寮、林兜、同安後攏、塔埔、晉江下庄、安海丙店、同安頂埔、田坂下、下歐坑、店仔頂、店仔下,後炳同美等處。(李文喜提供資料)
六、石圳李姓。其始祖源自安徽省碭山縣,於元至正十七年(1357)李樂泉由福州遷至石圳卜居,又攜眷回籍,其子李望山留居為石圳之始祖。望山字義舉,生子四?熏曰靜翁、安翕、慮翁、得翁。靜翁生端鳳,端鳳生子三,元章出祖南安雷厝坑(居地待查),元明傳下厝本里,元璧分支營頂、竿頭、頂厝、前頭。元璧生子二,曰希雅、曰希拱。希雅為頂厝竿頭之祖。希拱生子二,曰日中、曰日進。日中為營頂之祖,日進為前頭之祖。(營頂屬靜翁祖居地)以上均稱長房。石圳李從二世起分四房,至今人口3000人。由石圳分居的有:深滬鎮南春、科任、運伙村,金井鎮之蓮厝、南沙崗(南江村)。南江李氏始祖號南山公,同屬樂泉派下,字輩亦相同。
石圳李氏從二世起的字輩是:「璀璨圖書府,珪璋禮義家。」十二世再續諱行:「倬彼雲議,昭回於天,維清緝熙,迄用康年。」再續字行:「各敬爾儀,聿修厥德,長發其祥,子孫千億。」石圳李氏宗祠楹聯:「自周以來仙道祖;從唐開始帝王家。」「周成仙唐稱帝三仟年皇猷黻黼;居石圳卜碭山億萬世國器珪璋」。石圳八世璋敦茂,字世春,任大明隆慶特授福建陸軍總兵加左都督。在清朝康熙年間有特授福建提督門標管理戎旗領旗參將李仲允,樹匾「總戎」一塊。(李昭族、李金定提供資料)
(七)安海李姓。其始祖九承事,約於南宋紹興年間肇基安海(據庄頭李氏族譜記載)。九承事生君立,君立生邦與,邦與生亨,亨生欽(即承務郎),承務生應午、應斗、夢庚三子。應午生有子、成子、正子、方子、明子五人。七世有子生振祖。八世振祖生子四:曰天賜、天佑、、。九世天賜、天佑分居泉城,分居鳥州,分居東石 湖人(現人口900人)。七世正子生仕世。仕世生必明、必得。必明分居林柄,必得贅南安歐田。七世方子生令聞、令海。令聞仍居安海,令海分居漳州。八世令聞生子三,長彥亭仍居安海,次彥俊分居潮州,三彥中居庄頭。彥中生子五,長驥生子致齋,致齋為庄頭文祖,次孟生分支潮坑,三晚生分居廣東,四尾得未詳,五添生分上路。庄頭開基於洪武末期,距今610年。人口1000人。
現居安海李姓人數不多,由安海李分居的李姓字行大部分相同、即:書香繩祖武,德業貽孫謀,友讓承先哲,謙恭望我詩,尚賢成誨美,奕慶清修,綱常昭穆遠,宗派溯源流。庄頭李家廟聯是:「螯海波濤欣浩盪;岱山峻峭仰彌高。」「隴西望族山川瑞;莊裡弘宗世代昌。」安海東厝家廟分支的均樹匾三塊,即「明經」、「進士」、「文魁」。「明經」是指宋浙江安撫帥千承務郎子恭名欽。「進士」是宋淳佑戊戌科中式第十名李應午。「文魁」是指宋迪功郎,任招討使司千李有子

⑥ 李姓的研究報告150字

李姓之源:黃帝子昌意,已姓,其子女中有三世顓頊高陽氏,高陽氏孫女汝修生大業,大業即皋陶,妻汝華,汝華生大費,大費即伯益。皋陶為帝堯獄官之長,曰大理,其裔以先人官名為姓,始有理氏。皋陶子伯益,舜帝賜姓贏。皋陶著母不著父,實少昊後也。但皋陶裔孫中有理利貞,曾避商紂之亂於伊虛,食木籽「李子」而得生,故改理為李。理利貞娶和氏,是為李氏一世祖。黃帝五十四世,李利貞十世孫中有道教元祖李耳名聃「老子」問世。李耳子宗公,數傳至秦御史大夫李曇公,其生子四,曰崇、曰辦、曰昭、曰璣。崇公任隴西太守,為隴西始祖。至唐高祖李淵公,是為李利貞五十九世孫,其統一中國,為皇帝。功臣中有張徐安官胡杜郭宏等姓及外族阿鐵氏、阿布氏、會利氏等均改姓李,故李姓成了大姓。但唐以後只有隴西李為正統正宗。
李姓入閩早期的有唐高祖李淵之二十子李元祥,其後裔分居於南安、沙縣、永春等地。後來有李淵之弟李海的十世孫李火德和五代時隨王審知入閩的光州李氏軍民等。李姓為晉江大姓,故遷居晉江年代不一,分布范圍廣闊,郡望為隴西。
一、竹樹下李姓。竹樹下始祖弘弼,系唐王李元祥公之十二世孫,隴西固始人,唐僖宗時,仕至大參軍之職,入閩時官途未暇,擇居泉城台魁里。弘弼生子三,長義彬居台魁里,次義延居南安三都娘媽橋,三義德分支安溪龍涓鄉。義彬生九承事。竹樹下李姓尊九承事公為肇基祖。至十三世竹逸公,竹逸系李氏起家祖,世稱鳳竹李氏祠堂公。竹逸子四:曰逸耕、曰拙逸、曰鈍庵、曰學士公。此稱四房各支之祖。其中三房鈍庵公傳裔最多,即現竹樹下2100人。自竹逸公傳至八世後子孫分支南同二邑。六承事公始由竹林埔遷來鳳竹鄉,稱「自唐世家」。宋紹興六年,三承事公之五世孫李密、李國表昆仲築堙浦埭,建六徒門,其水源上接九十九溪,下溉七十二埭。祠堂楹聯曰:「自唐入閩隴西派,由宋改堂紹興年。」鳳竹李氏合族字行是:「錫元晉霆朝,清玉獻輝光。」從卅三世起再續諱行是:「恭敬惠義允,宜詒謀燕翼。」字行是「詩禮文學可,希克昌吾宗。」
從鳳竹分支的有南同二邑、福清、南安、仙游縣、外州新村、新門璇仔樹腳、泉州塗門外幫尾村,後又析石獅育化。長房多當齋公分支泉州浮橋街齋。長房一支分南安官橋、廈門同安角尾墩尾社。三房筠溪子孫多官者居四川、廣東。四房分支廈門再分台灣淡水,及磁灶前埔、福州大橋頭、南安石龜頭新宅、江南鎮郊外曾林。此外尚有派居南安金雞橋麻山、崎後、果園、石碑後茂下村、泉州竹仔街,南安石井院前。南安溪仔尾蓮田李獻分居,分南安的尚有官橋舍下李、呂村後、後山村。分支晉江的尚有安海靈水鄰鄉西門,後嶺、五嶺,杏山內厝等地。(李馬星提供資料)
二、浯潭李姓。池店浯潭李氏,2000多人,因族譜被焚,由李志炎先生回憶講述而記之。其龍潭李姓始祖蟾公,系元祥公之三子〈同永安坑源江王祠分支〉,初住德化英山,娶歐媽,至十三世蟾公之子開基浯潭,時在宋紹興年間。傳至十八世即浯潭六世祖司理中進士,官至大理寺卿,兼太子太傅,後太子登基,恩封相爵。故浯潭燈號為「六世科第」。司理公生子四,長傳大厝下房,次傳店仔房,三因娶妣亭店後坑女故稱後坑房,四子出承江姓母舅。至明代有「伯侄蟬聯進士」。分支有:浙江蒼南、馬口站、大坑內三處之李,福州龍潭街,南安金雞四甲,南安八尺嶺腳李,晉江磁灶霞美下灶李……
龍潭李氏家廟楹聯:「支分唐室江王嗣,派衍皇源龍鳳孫」。十九世始昭穆是:「元侯伯子,爾維克欽,繼志永錫、祖澤綿長、修其孝悌、教予詩書、貽謀燕翼、丕振家聲。」
(李志炎提供資料)
三、新店李姓。據新店李氏家譜詳載其一世始祖義濟公生宋景定庚申年〈1260〉,時元兵南下,宋德佑乙亥〈1275〉文天祥起兵勤王之時,適十六弱冠之齡。後文天祥、陸文龍等遇難,義濟風華正茂,不願出仕元朝為官,隻身結廬雁山之陽,以釀酤為業,娶王氏,夫妻兩人隱居埋名開酒店。義濟生子三:長宣義,次希靖,三希泰。至六世後稱雁東房始祖,後稱雁西房始祖。七世汝嘉,字士美,號菊泉,中進士並重修新店家譜,次子汝升,字士進。汝升子中舉人。
雁西房公生子三,曰思敬,曰思向,曰思忠。四世思敬之孫旋兒遷居南安東坂。五世忠亨,號筠軒,贈吏部文選郎。五世丹詔娶洪氏居嶼頭。六世欽讓,號和庵,進士及第。六世信公,字欽信,號偉齋,中舉人,知茂名縣。現新店李姓5560多人。
從新店遷往德化蓋德鄉的尚有七世昊公之五子倫公。雁西房一支析永春東平鎮五斗壠,一支析漳州,一支析林口,一支析石獅下楊林李,一支析靈水曾林,一支析仙石看西李。
新店李家祠堂楹聯是「宗倚晉水家聲遠,祠立雁山世澤長」。「籍占元朝派出銀同仙店裡,名登郡志世居晉水雁山錫」。新店李氏百世周復字行是:「義希伯克孔,欽汝材耿堯,鏡洪彬炳墀,錫浚樹輝增,鑾汪植煥型,銓譯標烜坦,鏗清楷熾城,金語權坤,鐵源楨在,錦泉樟熠臻,銀淵杯聖,銅派本炎基,銘濟朴燦境,鈞鴻梭塔,鋒泰松坡,銳永梅燁疆,鈺淳根燧至,鎮潤枝燎堅,鍶溫傑靈地,鈷法榜煌堂。」(李天得提供資料)
四、洋埭、池店、羅山山仔李姓。龍岱、鳳池、山仔三昆仲系李某公之子,李某公系河南光州固始縣之銓部李著流派,於唐光啟二年同王潮王審知三昆仲入閩,先居泉州後徙南安三入莆陽黃石家居。間數世,約八世祖自莆入泉廿九都,長子居龍岱(現名洋埭),次子居鳳池(現池店),三子居羅山山仔。現分三支記敘。
洋埭李原族譜已毀,故一世祖名諱盡失。現洋埭李姓已傳25世,現人口2362人。從六世起字行:「秉文時子克,甫卿世侯延,爾孫昭孝悌,法祖尚丕前。忠誠弘國盛,仁禮蔚嗣賢,興復我家幫,濟美斯萬年」。祠堂楹聯:「龍蟠騰雲舞彩鳳,岱山隱露澄玉池。」「派衍隴西龍岱稱聖地,支蕃莆黃前社立宗基。」」洋埭李匾額有:「玉堂青瑣」「冊封使者」是大明弘治壬戌進士,兵部給事,賜一品服,充占城正使李貫公。「進士」即大明嘉靖辛酉舉人,乙丑進士,江浦知縣,常州同知,簡州知州,大瀾李公。「武魁」清光緒丁亥武舉人開聲李公。由洋埭長房分支外地無詳載。
池店李氏始祖景賢,為鳳池肇基祖,三兄弟居二,子五,曰子壽、曰子山、曰子貴、曰子用、曰子玉。二世子壽傳今外店房,清初析居泉州新門外浮橋,稱竹筍李。子山生子二,曰添、曰盧治。添傳至八世紹公,於明萬曆年間徙南安二都後坑。子貴生子五,曰觀、曰仁、曰信、曰肄、曰英。三世觀傳頂洪派,信徙南安三十都榕橋、雲台開化洞。肄生子三、曰瓛、曰璠、曰珣。鳳池稱瓛為長房、璠為二房,珣為三房。長房六世喬吾因倭亂嘉靖年間遷廣東潮州紙料街,又一支徙雙溝。二房一世一支析湮浦,一支徙謝厝街,,三房出祖東石潘徑、小浯塘。三世英(李五)生琪、璘、瑄。四世琪徙烏墩,後分潘山、菜州、浮橋。四世璘傳松樹頭,璘子十人,因逢難,十子均外逃,後僅留九子希岳歸。希岳傳至十四世伯疇徙台灣艋。璘長子岩之後騰蛟任職廣東惠州而居。四世瑄生子六,曰正、曰旦、曰立、曰丞、曰至、曰盛。正和至徙城西萬厚鋪井亭,後重回龍岱發祥地。五世旦生子九,長子士絢,生子大法、大謨。士絢任廣西蒼梧博白正堂。大謨傳今二房店仔內,後分泉邑庄府巷、隱居橋、石獅、安溪。三子士亮傳至九世萬二出祖德化。四子士傑之十八世孫德山贅居大石腳。六子士范之子五叔出祖同安洪塘。八子士灼傳至十世元升居鳳池,又析泉邑南門富美。九子士昂生子二,長子萼傳九世大渴、小渴分居德化。次子大蕙生子二,長開會傳倉口派,開會十五世孫朝、有朝萬移居台北;次子開曾傳下廳派,即庵布叔派。十八世孝拿移居瑞典。五世立公生子六,長子士默傳三房長賞伯派,次子士緘傳三房二,士緘之三子梓,梓傳九世分二支,世嘉傳廳仔前,世增傳廳仔後。十世分街尾、三落、磨房。士緘四子大椿傳至十一世高吟,後傳祖厝、後落、七祧、雲淵。三落孝樟移台,二落布袋公移台。三子士靜傳樹腳派。另立公六子士恭之後分塗門街、洛陽橋邊、黃塘南坑山。五世丞之孫大器分居南安松根橋,大萃傳獅鈴腳和芳露後,至十七世李昭璜居菲地。五世至公傳今五房,至之三子士潔之子森析居港前、東店。四世國興之後鳳珠移蚶江後廳,國氆之後惟同移蚶江水頭。五世盛公傳鳳池六房。二世子用生子三,曰瑛奴、十一觀、十二觀。瑛奴傳今大厝內,十一觀傳石獅港邊下房、姑嫂塔、內坑、曾坑、加曾寨、大侖等李。十一觀三子守齋之次子名遜傳洋宅、英林內厝、港邊下房,三子名恬移莆陽後至元茂徙平潭後田、浙江三沙南澳、平潭草寨。瑛奴派下大厝應順公之裔昭明居平潭,後定居莆田涵江,十六世孫佛和十七世昭牆移台灣,十八世大頭居新加坡,十九世悌凹居菲島。二世子玉公生子枳哲,傳至七世漢公,傳子泰、景、驥三人移居南安,(現查無派系)。池店(鳳池)李是晉江最大李氏聚居地,人口5600人。池店昭穆與洋埭相同,現傳25世。名人有三世李五(英),字俊毓,富甲一方,重修洛陽橋。有明代兵部給事中,賜一品冠服,七日權君的李貫。(李澄波、李悌仁、李法永供稿)
羅山山仔之一世祖習為公。池店之祖景賢公為山仔習公的二兄。池店開基於1329年,山仔開基應比池店遲10多年,因池店景賢入池店時,習為公年僅17歲。習為生子四,曰堅恪、白添成、曰(未詳)、曰闕侯十九泰致政。堅恪生逸齋、誠齋、坦齋、貳齋。五世毅齋、敦齋。七世逸吾,恩授廣東惠州府歸善縣正堂。九世尚軒,以上屬長房。二房添成,添成生秉觀。四世勤齋。五世順厚。六世志學、志讀、南榕、南畝。七世未詳。八世次蓬,九世南橋。三房二世名諱未詳。三世未詳。四世建齋、守庭、靜齋。七世靜軒。至八世立齋(誥受修職郎,冠帶榮身)。四房堀透公,曰十九致政泰公。傳至今已24世。全村人口2580人。字行從十世起是「朝更培道成,國士秉正茗,純得壽昌榮,陛慶振家聲。」其裔分衍羅山洋柄、內塘、大布林、池店古福、安海下洪、前蔡、泉州浮橋竹腳等村。山雅李氏宗祠楹聯:「隴西衍派宗聲遠;仙境開基世譯長。」(李明聰提供資料)
五、內透李。內透李(青陽)又分頂下李,頂李稱古李,肇基祖李木齋由永春遷至青陽翠山居住,有「三十六」天井的故居遺址。祠堂楹聯是:「玉堂勛卿皆尚世;青陽古李是吾家」。字行從十三世起是:「延晟熙克,承式亦振,謀貽孫子,詩禮家昌,永其繼世。」頂李分居普照211人,羅山內塘幾百人。
內透下李,即稱內台李,始祖默齋公於元季避亂從永春入翠山居住,至今人口500人。傳至十一世近古公於崇禎三年中庚午舉人,辛未進士,受大理寺評事,任浙江恤刑,後擢升山東巡按兼監軍,皇帝賜匾:「霖雨澄清」。宗祠楹聯:「子孫萃一堂序昭序穆,祖靈追百世若見若聞」。字行:「文元有兆,嗣世其昌,懋汝令德,祖德戴長,先哲啟天,毓俊培賢,增榮振福,宏基延年。」
由本支分居地有:南安田芷,安海塔腳西門,永和內厝,(以上二至三世分支),又分塘市,內坑、宅內、岐山、官橋珍香、馬甲李、錢頭李、泉州棋盤圍、蓮嶼尾頭、南安前寮、林兜、同安後攏、塔埔、晉江下庄、安海丙店、同安頂埔、田坂下、下歐坑、店仔頂、店仔下,後炳同美等處。(李文喜提供資料)
六、石圳李姓。其始祖源自安徽省碭山縣,於元至正十七年(1357)李樂泉由福州遷至石圳卜居,又攜眷回籍,其子李望山留居為石圳之始祖。望山字義舉,生子四?熏曰靜翁、安翕、慮翁、得翁。靜翁生端鳳,端鳳生子三,元章出祖南安雷厝坑(居地待查),元明傳下厝本里,元璧分支營頂、竿頭、頂厝、前頭。元璧生子二,曰希雅、曰希拱。希雅為頂厝竿頭之祖。希拱生子二,曰日中、曰日進。日中為營頂之祖,日進為前頭之祖。(營頂屬靜翁祖居地)以上均稱長房。石圳李從二世起分四房,至今人口3000人。由石圳分居的有:深滬鎮南春、科任、運伙村,金井鎮之蓮厝、南沙崗(南江村)。南江李氏始祖號南山公,同屬樂泉派下,字輩亦相同。
石圳李氏從二世起的字輩是:「璀璨圖書府,珪璋禮義家。」十二世再續諱行:「倬彼雲議,昭回於天,維清緝熙,迄用康年。」再續字行:「各敬爾儀,聿修厥德,長發其祥,子孫千億。」石圳李氏宗祠楹聯:「自周以來仙道祖;從唐開始帝王家。」「周成仙唐稱帝三仟年皇猷黻黼;居石圳卜碭山億萬世國器珪璋」。石圳八世璋敦茂,字世春,任大明隆慶特授福建陸軍總兵加左都督。在清朝康熙年間有特授福建提督門標管理戎旗領旗參將李仲允,樹匾「總戎」一塊。(李昭族、李金定提供資料)
(七)安海李姓。其始祖九承事,約於南宋紹興年間肇基安海(據庄頭李氏族譜記載)。九承事生君立,君立生邦與,邦與生亨,亨生欽(即承務郎),承務生應午、應斗、夢庚三子。應午生有子、成子、正子、方子、明子五人。七世有子生振祖。八世振祖生子四:曰天賜、天佑、、。九世天賜、天佑分居泉城,分居鳥州,分居東石 湖人(現人口900人)。七世正子生仕世。仕世生必明、必得。必明分居林柄,必得贅南安歐田。七世方子生令聞、令海。令聞仍居安海,令海分居漳州。八世令聞生子三,長彥亭仍居安海,次彥俊分居潮州,三彥中居庄頭。彥中生子五,長驥生子致齋,致齋為庄頭文祖,次孟生分支潮坑,三晚生分居廣東,四尾得未詳,五添生分上路。庄頭開基於洪武末期,距今610年。人口1000人。
現居安海李姓人數不多,由安海李分居的李姓字行大部分相同、即:書香繩祖武,德業貽孫謀,友讓承先哲,謙恭望我詩,尚賢成誨美,奕慶清修,綱常昭穆遠,宗派溯源流。庄頭李家廟聯是:「螯海波濤欣浩盪;岱山峻峭仰彌高。」「隴西望族山川瑞;莊裡弘宗世代昌。」安海東厝家廟分支的均樹匾三塊,即「明經」、「進士」、「文魁」。「明經」是指宋浙江安撫帥千承務郎子恭名欽。「進士」是宋淳佑戊戌科中式第十名李應午。「文魁」是指宋迪功郎,任招討使司千李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