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廈門資訊 » 廈門大橋什麼時候開始翻修
擴展閱讀
廈門西站在哪裡 2025-07-05 15:58:00
北京到佳木斯卧鋪多少錢 2025-07-05 14:58:01

廈門大橋什麼時候開始翻修

發布時間: 2023-02-15 12:57:08

Ⅰ 廈門大橋什麼時候建的

廈門海滄大橋是世界第二、亞洲第一座特大型三跨全漂浮鋼箱梁懸索橋,也是廈門市歷史上投資最大的交通工程項目,工程全長5926.527米,主跨648米,海滄大橋設計通行能力為50000輛/日,行車時速為80公里/時,工程概算總投資28.7億人民幣。海滄大橋工程於1996年12月18日破土動工,主體工程於1997年6月份正式開工建設,全橋於1999年12月30日順利通車。舒展在廈門東渡港和海滄投資區之間的西海域上

Ⅱ 廈門大橋的橋梁歷史

廈門大橋建設之前,廈 門出島唯一的通道是高集海堤,海堤只有2個車道,而廈門島內的機動車在上世紀80年代已經有近1萬部。海堤已經不堪重負,而且經過幾十年「服役」,路面坑窪不平,車速也上不去,一旦發生事故,施救車都難進去,堵上半天更是家常便飯。當時他從島內去同安,早上7點從輪渡出發,要到下午1點才能到,一路都是堵車,尤其是海堤 。
1991年,廈門大橋通車了,以後短短數年間,廈門大橋又帶動了島內嘉禾路、廈禾路的改造和建設,島外同集路的建設,島內外交通網路迅速得到改善。這時他從島內到同安,只要一個小時就到了,整整節省了5個小時。
「全國第一」不好當
廈門大橋是我國第一座跨越海峽的公路大橋,這個「全國第一」不好當。廈門大橋1987年10月開工,到1991年4月竣工,12月正式通車,花了整整四年,相比之下,建海滄大橋花了3年,杏林大橋花了2年多,集美大橋只花了1年多。
正因為是 「全國第一」,在建橋的過程中,建設者遇到了許多前人從未遇到過的困難。他們克服了種種困難,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也留下了對廈門海域水文、地質等方面的詳細記錄資料,為後來幾座大橋和隧道的建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在建橋過程中,建設者發揮聰明才智,取得了許多技術創新,後來的許多工程都從中受益。朱獎懷回憶說,在建廈門大橋之前,中國建橋一般都是立桿照明,中間一排路燈,兩邊兩排路燈,廈門大橋就取消了兩邊的路燈,把燈光從下面打在扶手上,這樣兩面的視覺就沒有了障礙,開車過橋就更順暢了。這個做法後來在許多橋梁的建設中都得到了採用。
1.5億元保障10年暢通
如今,對於廈門大橋當時的設計規模有不少質疑的聲音,不少人認為當時的設計過於保守,而導致新世紀以來廈門出島又陷於擁堵。
民盟廈門市委副主委朱獎懷對此有自己的看法,他認為,任何基礎設施工程都要講求性價比,也不必追求一步到位。建設廈門大橋的時候,廈門的財力還是很緊張的,最初建橋預算只有8000萬元,後來幾次增加,最終也不過是1.5億元。花1.5億元建起這樣一座橋,而且管了至少10年的暢通,性價比可謂非常突出。如果一開始就搞8車道,起初的預算肯定要大大增加,而當時廈門機動車數量並沒有那麼多,車道得不到充分利用,那就是資源浪費了。

Ⅲ 海滄大橋的歷史

1996年12月18日起,海滄大橋開工建設。
1、功能用途:跨海公路大橋
2、建設地點:海滄至廈門本島仙岳路、湖濱中路、東渡路、長岸路
3、建設長度:全長5926.527米,主橋長648米
4、建設寬度:36.6米,雙向六車道
5、通行能力:5萬輛次/日
1999年12月30日起,海滄大橋建成通車。
2002年,海滄大橋進行第一次翻修,針對問題是橋面的瀝青推移現象,共翻修9000平方米橋面。
2005年,路橋公司與橋面鋪裝的設計單位對鋼橋面鋪裝技術進行優化,對海滄大橋進行了第二次翻修,主要是將原本光滑的鋼板表面,過渡成粗糙的平面,並採用合適的瀝青鋪設。
2010年12月30日起,海滄大橋西引橋正式通車,海滄生活區與廈門本島的距離將至少縮短大約6公里。「6公里」不僅意味著海滄與本島空間距離的縮短,更將徹底消弭人們對於「島內島外」的心理隔閡。
海滄大橋西引道總投資1.2億,總長1.8公里。 據悉,通車後,從海滄大道途徑濱湖南路和滄虹路可直接通往西引道上下海滄大橋,節省行車時間至少10分鍾。
此次西引道的開通可直接將島內與海滄的距離縮短6公里。隧道為雙向兩車道,各方向行車均為單向單車道 不過為保證隧道內行車安全、順暢,隧道內設置有3.5米寬的緊急停車帶,以使得隧道基本達到雙向4車道的行車寬度。
2013年06月25日至2013年08月25日,海滄大橋啟動自建成以來,第三次是歷史規模最大的一次翻修。為保障海滄大橋橋面良好路況和鋼箱梁結構的安全,廈門市政府決定對海滄大橋橋面鋪裝層進行全面維修。
1、施工時間:2013年06月25日0時至2013年08月25日24時
2、交通管制:2013年06月25日0時至07月25日24時,海滄大橋內側雙向四車道封閉。期間,每日7時至22時,對社會車輛實行單雙號限制通行,車牌尾號為奇數的單日允許通行,車牌尾號為偶數的雙日允許通行(含外地牌照、臨時號牌,車牌尾號為英文字母的按最後一位數字管理)。
2013年07月26日0時至09月01日24時,海滄大橋外側雙向兩車道及應急車道封閉。期間,禁止社會車輛通行海滄大橋,限行車輛繞行杏林大橋、廈門大橋、集美大橋、新陽大橋等路徑通行。
不過,以下機動車不受上述規定限制:
1.執行任務的警車、消防車、救護車、工程救險車;
2.公共汽車、省際長途客運車輛、出租汽車(不含租賃車輛)、郵政專用車、12座以上的客車和學校校車等;
3.海滄大橋翻修工程施工作業車。
施工期間,每日6時至23時,海滄大橋禁止大型貨車通行;每日23時至次日6時,允許大型貨車通行海滄大橋。限行時段,大型貨車改由杏林大橋、內茂立交、西濱立交、海翔大道、孚蓮路通行。
同時,施工期間取消集美大橋大型貨車單雙號限行規定。不過,每日7時至9時、17時至19時,禁止大型貨車通行集美大橋。
新陽大橋全時段禁止大型貨車通行。

Ⅳ 廈門大橋什麼時候建設的

廈門大橋(Xiamen Bridge),是中國福建省廈門市境內一座連接湖裡區與集美區的跨海大橋,位於廈門高集海峽之上,為廈門市重要進出島通道之一。那麼廈門大橋什麼時候建設的呢?

1、 廈門大橋於1987年10月動工建設,於1991年12月19日竣工通車。

2、 廈門大橋南起廈門市湖裡區嘉禾路,北至廈門市集美區集美立交;線路全長6.695千米,主橋全長2.07千米;橋面為雙向四車道城市主幹路,設計速度60千米/小時;項目總投資1.56億元人民幣。

3、 因廈門大橋改造加固工程需要,2021年1月1日零時至2022年2月1日零時,廈門大橋實行由南往北(出島方向)單向通行,禁止車輛由北往南(進島方向)行駛。

以上就是對於廈門大橋什麼時候建設的的全部內容。

Ⅳ 廈門杏林大橋灘塗改造什麼時候開始

您好,廈門杏林大橋灘塗改造工程於2018年8月1日正式開工,該工程由廈門市政府投資,旨在改善廈門杏林大橋灘塗的環境,提高其生態環境質量。該工程總投資約為2.5億元,其中2.2億元用於改造,其餘用於設備購置和管理等。該工程將改造廈門杏林大橋灘塗的灘塗植被、灘塗水體、灘塗河道、灘塗河岸等,改善灘塗的環境質量,提高灘塗的生態環境質量,為廈門市民提供更加優質的生態環境。該工程將採取多種措施,包括植被恢復、水質改善、河道改造、河岸改造等,以改善灘塗的環境質量,提高灘塗的生態環境質量,為廈門市民提供更加優質的生態環境。

Ⅵ 廈門大橋、集美大橋、杏林大橋 分別是什麼建造的

始建於1987年10月1日,1991年4月主體工程竣工,同年5月試通車,總投資1.56億元人民幣
廈門大橋2007年3月,集美大橋建設開始,今年5月,集美大橋整體完工,創下世界同型橋梁的建設速度的2—3倍
於2006年3月份正式動
2008年9月1日建成
杏林大橋

Ⅶ 廈門集美大橋介紹

廈門集美大橋,起於本島環島路與五石路的交叉口,以橋梁方式跨過潯江港海域(廈門島與集美半島之間的海域),在集美樂海路上岸,沿樂海路途經嘉庚體育館、大學灣,接集美大道,直達廈門北站,全長8.43公里,其中跨海部分3.82公里。駕車從集美大橋跨海只需八分鍾。
集美大橋位於廈門島北部海域,道路主線起於本半島五石路環島北路南側路段,先上跨環島北路,再以隧道方式下穿規劃機場(廈門高崎機場)跑道,後以跨海大橋方式跨越潯江海域,並在集美 區樂海路登陸前行,再上跨同集路後落地,最後順接集美大道並連接福廈高速公路連接線;共建BRT線起於本島縣黃路,沿環島北路北側以高架方式左轉接入道路主線,在上跨同集路後與道路主線分離,最後上跨孫坂路後落地順接集美大道。
集美大橋主線全長10.057km,共建BRT線長10.073km,其中跨海大橋長3.82km,下穿隧道長1.36km,互通立交5座,2處收費站。主線道路為雙向6車道,BRT為2個車道,橋梁總寬度36 m,設計行車速度主線為80Km/h,BRT線為60Km/h。項目概算總投資29.5488億元,建安投資26.0396億元。在1955年和1956年先後建成高集海堤和集杏海堤,令廈門成為半島,鷹廈鐵路和324國道福建段(福州、經過莆田、泉州至廈門段等)得以連入廈門,對廈門的國防和經濟都有巨大貢獻。在1990年以前,海堤是廈門對外聯系的唯一通道。
集美大橋的建設將溝通廈門半島和半島外北部的集 美、同安等地區,是那時市委、市政府根據建設海峽西岸中心城市和海灣型城市的戰略部署,為擴充城市空間、加快島外的發展,調整產業布局、優化經濟結構,進而增強城市綜合競爭力的重要舉措;特別是對從根本上迅速解決廈門大橋交通擁堵問題、緩解日益增加的進出島交通壓力,對提升廈門的城市形象,以及促進和實現廈門經濟可持續發展和島內外經濟協調發展具有特殊和極其重要意義。
集美大橋於2006年12月20日正式宣布動工,那時市五套班子領導參加了開工典禮,為盡早解決進、出島交通擁堵這一迫切問題,於2008年07月01日前建成通車,總工期僅約1年半。
簡介
集美大橋與廈門大橋相同,集美大橋也是預應力混凝土連續梁結構,規劃設計的寬度達36米多,雙向八車道。據悉,由於橋面較寬,為了分解橋梁壓力,將採用三幅橋型建設,即將一座橋分為三座橋梁施工,整體看上去就如是由三座橋拼接而成。由於廈門現有橋梁最多是雙向6車道,該橋建成後將是廈 門所有進出島通道中最寬敞的。
另外,為了保證車輛在各條主幹道上均能順利駛上集美大橋,集美大橋沿線將設立五石路互通、新環島路互通、環東海域互通和同集路互通四處互通立交。
由於集美大橋的其中一段途經機場,為了確保機場的正常運轉,途經機場段建設了一座下穿明挖隧道,這段1.4公里的隧道也將是大橋施工中一大難點。另外,為了滿足橋下3000噸級船舶通過,集美大橋橋高設計15米—20米,橋跨最大的是100米。
集美大橋的一大壯舉:2007年03月,集美大橋建設開始,2008年05月,集美大橋整體完工,創下世界同型橋梁的建設速度的2—3倍。
建築工藝
集美大橋建橋工藝走在世界前列,海上箱梁施工採用了國內外最先進的「短線匹配法節段預制懸拼」工藝,施工規模全國第一,同時也是國內第一次在跨海大橋上採用。該項工藝實現了大橋下部墩台在海中、上部箱梁在陸地同步流水施工,有效地節約了工期;該工藝已獲批「國家級工法」,集美大橋成為該項工藝的「樣板工程」向全國推廣。
集美大橋還在海面以下建設了國內第一座下穿機場主跑道的隧道,該跑道可起降所以大型飛機,施工難度大。為確保工程的順利進行,建設單位廈門路橋建設集團組織各參建單位克服了重重困難,施工工程蔚為壯觀的工、料、機的大量和集中投入為國內同類橋梁所罕見,在施工高峰期共動用6台亞洲最大架橋機、22萬平亞洲最大箱梁預制工廠、46套世界最先進液亞鋼模、600台鑽機、100台各類吊機、80艘大型船舶、12萬噸臨時鋼材、參建人員10800名。
建築特點
集美大橋設有2個收費站,主站(嘉庚體院館集美大道方嚮往瀋海高速)設有混合車道2組、2條次費車道;副站(集美濱海大道,同安翔安方向)設有2條年費道、1條次費道。它擁有國內投資規模最大的橋梁運行監控系統,包括交通監控、通風、閉路監視、緊急電話、火災報警等多個子系統,系統復雜,涵蓋面廣,技術含量高,有力地確保大橋的良好運行和正常運營。
全國首家創新採用「渠化車道優化設置」方案的收費站。
廈門轄區內凈橋面最寬,凈寬36米,設置了雙向八車道,中間為BRT(廈門快速公交BRT)專用道。
國內首次採用全世界最先進的「短線匹配預制選拼工藝」,將大橋分為2345榀箱梁,一邊在陸地上預制,一邊在海上拼裝,確保了大橋建設速度與施工質量。
由於採用新工藝、新工法,創造了世界橋梁史建橋速度之最,從2006年12月20日開工,至2008年7月建成通車,僅用19個月,建成了全長8.43公里,其中海上橋梁3.82公里,下穿隧道1.36公里,4座互通立交(五石路互通立交、新環島路互通立交、環東海域立交、同集路互通立交),2處收費站。
國內第一個採用「M」字造型的橋梁,橋梁景觀極為美麗壯觀。
意義
集美大橋於2008年07月01日建成通車,工程質量優良,創造了國內外建橋速度的又一個奇跡。是國內「短線預制懸拼」工藝施工規模第一、施工跨度第一、施工速度第一、獲批為「國家級工法」並向全國推廣的樣板工程。集美大橋的建成通車,對破解廈門進出島擁堵問題,對加快集美、同安、翔安的發展,對推動環東海域的開發建設,對於加強廈門與周邊地區的經濟社會互動和融合,具有重要的意義;還把服務廈門、泉州、漳州、三明、龍岩等整個閩南、閩西地區的廈門空港和廈門西客站用最便捷的方式連接起來,使機場與西客站的客貨實現快捷集散疏運。
更多關於建築行業獨家信息,敬請實時關注建築網微信號。

更多關於標書代寫製作,提升中標率,點擊底部客服免費咨詢。

Ⅷ 廈門海滄大橋介紹

廈門海滄大橋(Haicang Bridge)坐落在廈門西港中部,是從海滄半島通往廈門島的一座東西方向的海峽性公路大橋,同時也是亞洲第一、世界第二(在當時僅次於丹麥)的三跨連續全漂浮鋼箱梁懸索橋,代表著20世紀中國建橋水平最高成就。作為廈門出島的第二條通道,海滄大橋連通廈門本島與海滄半島台商投資區。它的建成,象徵著廈門在21世紀初要實現「廈門各區緊密互動」的大城市格局,並由海滄、杏林、集美、同安組成相互關聯的幾個片區,使廈門從一座海島型城市發展成一座海灣型城市。
大橋是由東渡互通立交東引橋、東航道橋、全漂浮鋼箱梁懸索橋、西航道橋、西引橋、西引道、石塘立交等大型工程組成的雙向六車道公路特大橋梁,全長5926.527米,主跨648米,橋面寬度36.6米,設計通行能力為50000輛/日,行車時速為80公里/時,工程概算總投資28.7億人民幣,於1996年12月18日動土興建,主體工程於1997年6月份正式開工建設,全橋於1999年12月30日順利通車。
除正在進行開口改造的高集海堤外,廈門島目前已有廈門大橋、海滄大橋、集美大橋、杏林大橋、翔安隧道等總計五條聯外過海公路要道。
歷史沿革
1996年12月18日,海滄大橋開工建設。
1999年12月30日,海滄大橋建成通車。
2002年,海滄大橋進行第一次翻修,針對問題是橋面的瀝青推移現象,共翻修9000平方米橋面。
2005年,路橋公司與橋面鋪裝的設計單位對鋼橋面鋪裝技術進行優化,對海滄大橋進行了第二次翻修,主要是將原本光滑的鋼板表面,過渡成粗糙的平面,並採用合適的瀝青鋪設。
2010年12月30日,海滄大橋西引橋正式通車,海滄生活區與廈門本島的距離縮短大約6公里。
2013年06月25日至2013年08月25日,海滄大橋啟動自建成以來,第三次是歷史規模最大的一次翻修。為保障海滄大橋橋面良好路況和鋼箱梁結構的安全,廈門市政府決定對海滄大橋橋面鋪裝層進行全面維修。
建築結構
海滄大橋是我國第四座大跨徑鋼箱梁懸索橋,是我國第一座特大型三跨吊鋼箱梁懸索橋,懸吊結構在國內首次採用不設豎向塔支座的全漂浮連續結構,為世界上第二座採用此種結構的大型懸索橋。
位於廈門市西港中部,西起海滄開發區馬青公路,跨越廈門西海域並穿過火燒嶼後接廈門本島仙岳路,是廈門島的第二條對外通道。工程全長6419m,由石塘立交、西引道、西引橋、西航道橋、東航道橋、東引橋、東渡互通立交東引道及附屬工程等組成,東航道橋為懸索主橋,長1108米 主跨648米。海滄大橋為雙向六車道加緊急停車帶的高等級公路特大橋梁,兼具城市橋梁功能。海滄大橋設計通行能力為50000輛/日,行車時速為80公里/時。
大橋為三跨連續全飄浮鋼箱梁懸索橋,全長約6000米,主橋3140米主跨648米。鋼箱梁全長1108米。鋼箱梁寬(即橋面寬)36.6米,高3米。分11類94節拼接而成,其中標准箱長12米,重157.5噸,最輕的127.4噸,最重的206.6噸。大橋有140米高的雙塔,上架兩根主纜,主纜由99股1萬多根鋼線組成的,由吊桿把主纜和鋼箱梁拉住,鋼箱梁與海面凈高55米,5萬噸巨輪可自由通航。
海堤修建前,廈門是懸於海上的孤島,交通極度不便。據當時主政福建的葉飛回憶,陳嘉庚先生多次提出建議,要在廈門與集美間建座海堤,以把廈門與大陸連接起來。
從1953年開始,廈門市動員「萬人大軍」,拋石入海,終於在1955年和1956年先後建成高集海堤和集杏海堤,令廈門成為半島,鷹廈鐵路和324國道福建段(福州、經過莆田、泉州至廈門段等)得以連入廈門,對廈門的國防和經濟都有巨大貢獻。在1990年以前,海堤是廈門對外聯系的唯一通道,廈門繼集杏海堤、高集海堤 後廈門大橋、海滄大橋、集美大橋等相繼建成,方便了廈門的交通。用這種技術建造大橋,世界上屬第二座,亞洲是第一座。江澤民總書記題寫的「海滄大橋」橋名,光彩奪目。大橋凌空飛架,俊美飄逸,銀灰色的橋身,與藍天、碧海、紅花、綠樹融為一體 宛如一道飛虹,又似一條銀龍,架在廈門西海上,成為廈門再騰飛的翅膀。
更多關於建築行業獨家信息,敬請實時關注建築網微信號。

更多關於標書代寫製作,提升中標率,點擊底部客服免費咨詢。

Ⅸ 廈門大橋哪一年修建的。

廈門大橋是我國第一座跨越海峽的公路大橋,由主橋zd、集美立交橋、高崎引道和自動化管理系統組成。廈門大橋始建於1987年10月1日,1991年5月試通車,總投資1.56億元人民幣。1991年12月19日正式通車剪綵。主橋長2070米,版橋面寬23.5米。直權通式集美立交橋由七座匝道橋組成。高崎引道長855米,路面寬23.5米,為一級公路標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