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廈門資訊 » 廈門最大的傳統活動是什麼
擴展閱讀
北京尿不盡怎麼治療 2024-04-26 03:12:03
廈門閩南古鎮怎麼收費 2024-04-26 01:13:21

廈門最大的傳統活動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3-06-01 16:45:35

1. 廈門有哪些特色文化

1,閩南童謠

閩南童謠,是以閩南方言進行創作和傳唱的兒童歌謠,它流行於閩南、台灣和東南亞華僑華裔的居住地。閩南童謠是閩南歌謠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老百姓集體創作智慧的結晶。入選了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海滄蜈蚣閣

海滄蜈蚣閣是福建省廈門市的傳統民俗活動。和閩台兩地保生大帝文化習俗緊密相連。相傳,當年保生大帝吳真人一生行醫救濟百姓,大多以蜈蚣為葯引,後人為表達對他濟世為民高尚品德的敬仰,自發形成了蜈蚣閣這種祭拜民俗。

3,閩台送王船

閩台送王船是福建省廈門市古老的傳統民俗活動。最早可追溯到明初。廈門「送王船」以同安西柯鎮呂厝村、海滄鍾山村、湖裡鍾宅村3個地方的規模較大;在海滄說到規模大小石塘規模最大。該習俗一般3到4年舉行一次。

4,歌仔戲

歌仔戲,福建省漳州市、廈門市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歌仔戲是以閩南歌仔為基礎,吸收梨園戲、北管戲、高甲戲、潮劇、京劇等戲曲的營養形成的閩南方言戲曲劇種。20世紀初,歌仔戲興於台灣島內,不久傳及廈門,並迅速流布閩南地區和東南亞華僑聚居的地方。

5,高甲戲

高甲戲,福建省泉州市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高甲戲又名「戈甲戲」、「九角戲」、「大班」、「土班」,發祥地為福建泉州,發源於明末清初閩南農村流行的一種裝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術的化裝遊行。

2. 閩南廈門民俗文化

閩南功夫茶表演、木偶表演、博餅、閩南語歌曲……這些閩南民俗文化的標簽將一一在世博會上向全世界展示。5月2日至5月4日,上海世博會廈門館開館,面積達630平方米,以「溫馨城市?海上花園——宜居廈門印象」為主題,以「廈門總讓人想起生活」為口號,以濃厚的閩南元素為基色,融合現代科技,藉助閩南風情濃郁的實物展示和場館活動,向全球遊客展示廈門的特色文化和溫馨浪漫的宜居環境。

5月3的「廈門城市秀」上,現場將舉辦閩南民俗文化展示,遊客可通過館內設置的道具,現場體驗廈門博餅文化,屆時,主持人將用英語與中文對博餅進行雙語講解。博餅是廈門幾百年來獨有的中秋傳統活動,據考證,它的雛形是唐朝的「骰子戲」,民間流傳則是鄭成功屯兵廈門時為解士兵的中秋相思之情、激勵鼓舞士氣而發明的。

5月4日為「律動鼓浪嶼」,來自廈門3個家庭的6位藝術家舉行「鼓浪嶼家庭音樂會」。廈門因海而興,因海而強,海洋的性格不僅滋養廈門人的品性,也培育廈門人對外來文化的包容。西方音樂藝術在廈門落地生根,造就了鼓浪嶼鋼琴之島的美名,也形成廈門人的獨特生活方式——家庭音樂會。每逢節假日,在鼓浪嶼島上,親朋好友常常歡聚一堂,吹拉彈唱,其樂融融。

自4月20日至25日,廈門館精心准備的閩南特色節目——鼓浪神韻進行專場演出,是預開館期間世博會城市最佳實踐區的城市廣場上惟一表演的團體。

「鼓浪神韻」以全國惟一一台反映閩台文化和民俗風情為核心主題的旅遊文化大戲《閩南神韻》為演出班底,並集納其他演出骨幹。本次「鼓浪神韻」節目豐富多樣,囊括了南音、閩南語名曲、戲曲丑角和閩南木偶等極富閩南民俗特色節目,同時藉助現代科技手段,充滿「亮點」、「土味」十足,充分展示了閩南民俗風情。主要演出內容有:閩南語歌曲演唱《愛拼才會贏》、《媽媽的脊背》,杖頭木偶表演《長綢舞》,群舞《音鳥天籟》、《豐年祭?高山青》和《鼓浪嶼之波》等。

3. 獨具特色的廈門端午節龍舟賽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要到來了,端午節作為中國的傳統節日,人們也一直秉承著古代流傳下來的古老文化——劃龍舟。廈門人端午節必定項目就是劃龍舟比賽,人們摩拳擦掌,躍躍欲試,襯託了節日的氣氛。那麼想了解龍舟賽來源嗎?就跟著我一起去了解廈門文化吧!

據清道光年間的《廈門志》記載:「五月五日,端午懸蒲、艾、榕枝於衫橋塌門,粘符制采勝及粽相饋遺。競渡於海濱……或十餘日乃止。」另外,端午期間,廈門還有民間傳統競技活動「抓鴨子」,競技場設在水面上,參加者要走過一根塗滿滑油的圓木柱,然後打開一隻盛鴨子的木箱,再跳進水裡去抓掉下去的鴨子。場面火爆,具有濃郁的閩南風情。端午節在含廈門地區是公次於春節的民間最盛大傳統消碼節日,其中最熱鬧的場面是賽龍舟,俗稱「劃龍船」。

清代道光年間編印的《廈門志》記載或圓:「龍舟競渡於海濱,龍舟他五色,惟黑龍不出。富人以銀錢、扇帕懸紅旗招之,名曰插標,即古錦標意,事竟,各渡頭斂錢渲戲,仔船為主,或十餘日乃止。」

廈門鷺江兩岸歷來有劃龍船比賽的習俗。集美有聞名中外的龍舟池。位於通往鰲園路邊、南僑群樓前,水池寬300米,長800米,池邊興建7座亭子,名為七星亭。國內國際的陳嘉庚杯龍舟賽經常在此舉行。賽龍舟,每舟參加人數30至50劃手。船尾有掌舵老舵,還有旗手、鼓手、鑼手各1名。一聲令下,競渡開始,龍舟齊發,架浪而下,旗手在船頭弓著身,揮著旗,吶喊號子指揮,鑼鼓手擊出急促有力的聲音,槳手隨鼓手手起槳落,前俯後仰,動作整齊。掌舵人邊掌舵邊與旗手吶喊助威。飛舟如箭,你追我趕,呼聲雷動。

近年的龍舟賽多在廈門集美龍舟池舉行。龍舟競渡時,還有在桅桿上掛上一個裡面藏著鴨子的籠子,也有裝小豬仔的。桅桿橫放,由岸上伸向海面,桿上塗抹油脂,自願參加抓鴨子的人,要沿著桅桿快速走向海面,能到達桅尾抓住籠子,這時鴨子飛入海中,再游泳追趕把鴨子抓住。有放多人走到桅桿中途就滑跌海中,引起岸上觀眾陣陣歡笑聲。據說這是當年民族英雄鄭成功操練水兵的方法沿用下來的。

廈門地區不但有和全國大多地區一樣包粽子習俗,之外,在端午節前夕,還要在廳門、房門、窗戶和牲畜欄上掛著由紅頭繩扎著的菖蒲、艾草、榕樹枝、桃樹枝。懸艾插蒲掛榕枝,取艾形似虎,蒲形似箭,榕寓蔽蔭,藉以壓魔避邪。艾葉本為葯草,有驅蟲殺菌之效;菖蒲也為中葯、有驅風、健胃、提神、通竅及殺菌作用。

4. 廈門春節習俗有哪些

1、臘月十六要「做牙」

閩台地區的不少民眾都會在農歷每月的初二、十六祭祀土地公,尤其是生意人和農民更為注重,俗稱「做牙」。傳統的「尾牙宴」上,老闆會以「雞頭魚尾」方式來決定明年的辭退人員,因此又有「雞頭相對,伙計走開」的儀式,這是老闆要「炒魷魚」的婉轉手法。

2、臘月廿四要「送神」與「除塵」

按照廈門舊俗,只有到臘月二十四送走家裡供的「灶王君」等神後,才能百無禁忌放心做衛生,形成「送神」與「除塵」習俗。廈門人辦年貨,種類很多。春聯、窗花、祭祀用品等必不可少,蜜餞、水果、炸物等也要備齊。

3、年夜飯要「添碗筷」

由於廈門的地緣特色,歷史上許多人過台灣下南洋,回廈門過年要漂洋過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總是有些人不能回來,而這時家裡面仍然要為他留一個位置放一副碗筷,以表示人未回,心已回。

4、除夕要「圍爐」合家歡

除夕,閩台兩岸都稱為「年暝」、「二九暝」或「年兜」。廈門本地,家家戶戶都重視圍爐,或在家裡烹飪,或到餐廳訂上一桌。圍爐吃年夜飯,預示來年全家團團圓圓。除夕夜,本地人除了貼春聯,房門兩側還要擱置兩株圈貼紅紙的連根甘蔗,叫「門蔗」。

5、農歷正月初五要「送窮」

閩台地區有「送窮」習俗主要活動是祭送窮鬼或者窮神正月初五這天,人們黎明即起家家戶戶放鞭炮、打掃衛生鞭炮從每間房屋裡往外頭放,邊放邊往門外走說是將一切不吉利的東西、一切妖魔鬼怪都轟出去,越遠越好。

5. 廈門習俗有哪些

民俗文化:

中秋博餅,閩南地區特有的餅文化外延的一種民俗活動。是在中秋節時用於娛樂的一種游戲,用六粒骰子投擲結果組合來決定參與者的獎品。傳統的獎品為大小不同的月餅,專有名為會餅,相傳這種游戲可以預測人未來一年內的運氣。

民俗文化:

中秋博餅,閩南地區特有的餅文化外延的一種民俗活動。是在中秋節時用於娛樂的一種游戲,用六粒骰子投擲結果組合來決定參與者的獎品。傳統的獎品為大小不同的月餅,專有名為會餅,相傳這種游戲可以預測人未來一年內的運氣。



文化遺產:

廈門市入選國務院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名錄的有南音,高甲戲,歌仔戲,答嘴鼓,漆線雕,童謠(閩南童謠),講古,民間信俗(保生大帝信俗),中秋博餅,民間信俗(閩台送王船),抬閣(海滄蜈蚣閣),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

高甲戲,發源於福建泉州,又名「戈甲戲」,「九角戲」,「大班」,「土班」,是閩南諸劇種中流播區域最廣,觀眾面最多的一個地方戲曲劇種,源於明末清初閩南農村流行的一種裝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術的化裝遊行。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廈門

6. 廈門有什麼傳統節日,這個節日有什麼習俗

博餅,是廈門人幾百年來獨有的中秋傳統活動,是一種獨特的月餅文化,也是廈門人對歷史的一種傳承。
相傳,中秋博餅,是鄭成功屯兵廈門時為解士兵的中秋相思之情、激勵鼓舞士兵士氣而發明的。於是,一代一代傳下來,就成了如今廈門獨具特色的民間習俗。
起初,我一直以為博餅的「博」該是「搏」,有戰斗的意味,後來一查字典,方知道,用「博」字自有其道理,在古代,「博」是一種棋戲,後泛指賭博運動。當然,沿襲到現在,博餅不再有賭博的意味,而是成為廈門人中秋聚會的保留節目。當骰子在大瓷碗里落下,發出叮叮當當的清脆響聲,當歡聲笑語從人們的心地飄出,各個眼底洋溢著快樂的微笑時,那種其樂融融的感覺總是特別溫馨。
中秋博餅,講究的就是一個開心,是博一個好兆頭,大多數人都願意相信,博中狀元的人,一年運氣總是會特別好,這當然是因為博餅活動里傾注了人們的感情寄託。所以,廈門人總是對中秋節格外重視,甚至有「小春節,大中秋」的說法。

7. 廈門風俗習慣有哪些

廈門歲次民俗

廈門的民俗很多,隨著時代的進步,近年變化極大。為了入鄉隨俗,特介紹如下:

正月初一,黎明開門,梵香燃爆,曰「開正」。晨起祭祀祖先,是日,糞土不傾戶外。

正月初三,為喪家清新愁(即燒新床)之日。凡在初一、二未到過之友家,是日應勿往訪,訪即為不敬。

正月初四,奉佛人必焚紙帛與馬,接神,系迎接十二月二十四日的送神。

正月初九,玉皇誕辰,香案敬神。惟喪家要停祭兩年。

正月初十,地誕。是日不砍柴、不掘土。並以普通物品祭敬。

正月十三,關聖帝君誕辰,商家均有祭敬。

正月十五,上元或日元宵,即三官大帝誕辰,鬧花燈。

二月初二,福德(土地)神誕辰。

三月初三,上已節。泉屬五縣人,制春餅祭祖先,或掃墓。

二月十九,觀音誕。婦女多焚香。

三月二十,天後誕(俗稱媽祖婆生日)。過去多有迎神賽會。

五月初五,端午節。過去家家懸柳枝插蒲艾,以除疫氛;中午飲雄黃酒,以辟邪氣;制相饋。汲午時水浴身,不生痱子。海上賽龍舟。

六月十五,「半年」,家家戶戶造米團圓,祭祖。

七月,俗稱「鬼月」,由初一起「開地獄門」,放出無依鬼魂,受陽人致祭。至月末「閉地獄門」。各街輪流「普渡」。

七月七日,「七夕」,牛郎織女相會。

七月十五,「中元」,敬三官大帝。

八月十五,「中秋」,搏餅互慶。

九月初九,重陽節,登高。 冬至節,各家均制團圓。

十月十五,「下元」,祭三官大帝。

十二月十六,「尾衙」。

十二月二十四,送神。

十二月二十五,天神下降,不能討債。

十二月二十九,除夕

8. 廈門的博餅是什麼意思

博餅,是起源於福建廈門鼓浪嶼,始於清初,是一種獨特的月餅文化,也是閩南人對歷史的一種傳承。相傳,中秋博餅,是鄭成功屯兵鼓浪嶼時為解士兵的中秋相思之情、激勵鼓舞士氣而發明的。於是,一代一代傳下來,就成了如今閩南地區獨具特色的民間習俗。

(8)廈門最大的傳統活動是什麼擴展閱讀:

具體玩法:

一般是10人1桌,當然可多可少,太少沒氣氛,太多,如超過12人,一則獎品會相對變少,二則每圈時間偏長影響氣氛。

首先指定1人取兩顆骰子扔出數點,如n點,由扔者開始逆時針方向數到第n個人,該人為本次博餅的起博者。

逆時針依次,每個人每次要把6個骰子一起投進大碗里,眾人依次投骰子,看骰子的點數得餅。如果骰子掉出大碗,本輪就作廢,到下輪繼續參與。

有1個「四點」的得一秀餅。拿完為止共32個。

有2個「四點」的得二舉餅。拿完為止共16個。

有4個相同點數的得四進餅。拿完為止共8個。

有3個「四點」的得三紅餅。拿完為止共4個。

若骰子點數分別為1至6順序排列著的得對堂餅,共2個。

現代規則:

在現代的博餅風俗中,還有"追"的規則。具體而言即在其他獎品還沒有拿完之前,對堂以上的獎品在博完之後,後來獲得者可向自己前一個獲得者追得獎品。

狀元有很多等級,以下狀元等級是從小到大排列,具體為:

若是有4個「四點」,則為狀元,比較另外兩個骰子點數的大小,點數大者為勝。

有5個相同點數的,5個4帶一個除4以外其他的點數稱為「五王」,除4以外的5個相同的數字帶一個除本身以外其他的數字,如222226,稱為五子帶6,五子只比較帶的數字的大小和五個相同的點數大小無關,若都是五子且帶同樣的點數,則先博到者為勝。

若是6個「四點」,稱為「六抔紅」,比前面幾種狀元都大,可拿走狀元和剩餘的所有獎品。

若是4個「四點」加上2個「一點」,則稱為「狀元插金花」,是狀元中最大的,並可拿走狀元和對堂的所有獎品。

狀元的獎品要在所有的獎品全部拿完後,最後一個最大的狀元博出者,可拿走獎品,如果這個狀元是「狀元插金花」或「六杯紅」,還有拿走2個對堂的所有獎品。

另外五子登科中先比較五個相同大小,再比較第六個帶的點數為傳統廈門以外地區對博餅規則的誤讀。例如:222226和333331都為五子,22222帶6,33333帶1,那麼6>1,222226大。

四進帶一秀,四進帶二舉也是普遍誤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