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廈門資訊 » 廈門革命歷史遺跡有哪些
擴展閱讀
福州福飛路哪裡買油條 2024-05-19 18:56:41
杭州哪裡種頭發好 2024-05-19 18:52:34

廈門革命歷史遺跡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4-05-07 07:37:18

❶ 廈門有哪些紅色旅遊景點呢

1、最經典的莫過於紅樓,不過現在不對外開放了,只能到外面瞧瞧而已吧 在湖裡。
2、接下來就是大嶝島了,以前那邊是對台前線,進大嶝島不需要門票,只有進大嶝島的戰地觀光園才要門票,40元。戰地觀光園:全是「大炮」,不太好看,需1~2小時。
其他:除了戰地觀光園外,還有一個超大貿易市場,500~600家店面,可以去看看,需2~5小時(走馬觀花型)如果一家家看,2天都看不完,其他沒什麼了!
3、其他很少了

❷ 廈門五通有一處「萬人坑」紀念碑,它記錄著哪些殘酷的歷史事實呢

在廈門島內的東北角,有一座五通燈塔公園,這是一座以燈塔為主題的特色公園。在這座公園內有一處「萬人坑」紀念碑,而紀念碑直線距離400米處,就是廈門五通「萬人坑」原址。

在解放初期,廈門五通鳳頭海灘上挖掘出一個萬人坑,裡面累累白骨,整個場面令人觸目驚心,這里是日軍殘暴罪行的鐵證。

歷史時刻自提醒著我們:勿忘國恥

2019年的中國,百姓都過著和平安定的日子。而這世界並不太平,只是我們有幸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國度。

感恩烈士的流血犧牲,感謝祖國的繁榮昌盛。銘記歷史,勿忘國恥。

❸ 廈門的歷史遺址有哪些歷史遺址的歷史淵源有哪些

廈門的歷史遺址及淵源:

一、南普陀寺。

南普陀寺位於福建省廈門市東南五老峰下,面臨碧澄海港,該寺佔地面積25.8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1270萬平方米。

始建於唐朝末年,稱為泗洲寺,宋治平年間改名為普照寺,明朝初年,寺院荒蕪,直到清朝康熙年間才得到重建。

南普隨寺中軸線上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悲殿、藏經閣等。

兩旁有鍾鼓樓、禪堂、客堂、庫房,另有閩南佛學院,佛教養正院,寺前有放生池,寺後近年新建「太虛大師紀念塔」。

整座寺院氣勢宏偉,錯落有序。

南普陀寺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福建省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廈門八大風景區之一。

二、廈門北辰山。

北辰山稱北山岩,景區內主要山峰牛嶺峰海拔779米,開閩王王審知入閩仔知的典故就發生於此。

景區內八仙、神農氏、七仙女的傳說以及同安歷代名人軼事,無不折射出北辰山璀璨的歷史光芒。

景區以廈門二十名景之一十二龍潭瀑布為主要特色。

廈門北辰山位於廈門市同安區五顯鎮境內,為低山丘陵、花崗岩地貌,以十二龍潭瀑布為主要特色。

十二龍潭兩側奇峰怪石,景色宜人。

下游的竹壩水庫,水面寬闊,岸線曲折。

三、梵天寺。

梵天寺位於大輪山南麓。

為福建省最早佛教寺廟之一,與福州鼓山涌汪戚嫌泉寺、莆田廣化寺、泉州開元寺、漳州南山寺連為福建沿海一線的名寺。

在廈門與南普陀寺同為廈門著名的佛寺,同安梵天禪寺創建於隋代開皇元年(公元581年),比廈門南普陀寺早300多年,比泉州開元寺早100多年,乃八閩最古老的寺廟之一,其原名興教寺,有庵七十二所。

宋熙困手寧二年(1069年)合為一區,賜名「梵天禪寺」。

「大輪梵天」以其豐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觀被列入「廈門二十名景」。

❹ 廈門革命烈士陵園的概述

紀念碑於1953年12月破土動工,1954年10月17日廈門解放五周年紀念日落成。烈士紀念碑高24米,碑上鐫有陳毅元帥手書先烈雄風永鎮海疆八個金光大字。碑前的緩坡上植有草坪。碑座系兩層台基,外層台基寬40米,前後有數十級台階通達碑體;碑座和碑頂分別雕以海浪和白雲,全部用精工雕琢的花崗石砌成。
碑的周圍,蒼松翠柏環繞、四季鮮花錦簇。紀念碑造型雄偉壯觀,象徵著革命先烈頂天立地的英雄氣概。碑後有廣場,每年清明期間,各檔跡界群眾在此舉行帆並行儀式憑悼先烈。 為紀念1958年八·二三炮戰中英勇犧牲的海軍戰士安業民而建。
安業民烈士墓佔地250多平方米,墓碑前有30多級石階,墓埕四周用16支石柱和鐵鏈圍繞,墓埕正中矗立著高5.4米的花崗岩墓碑,碑上鐫刻朱德元帥的題詞共產主義戰士安業民永垂不朽。在碑後的石屏上,右側刻有安業民日記,左側鐫刻烈士生平事跡,中間鑲嵌烈士遺像。 由中國浮雕協會、西安美術學院浮雕系設計、製作和安裝,2008年4月建成,是100多平方米轎孫大型石質浮雕,展現了從1926年福建省廈門市第一個中共黨組織成立到1949年廈門解放各個歷史時期,廈門市革命先烈英勇斗爭的主要事跡。
浮雕由囊螢之光、罷工怒潮、破獄驚雷、萬眾一心、鋼鐵一群、民主堡壘、黎明曙光、浴血鷺島八個部分組成。浮雕運用現實主義敘事性的手法,藝術地表現了廈門人民為爭取民族解放、人民幸福而進行的艱苦卓絕英勇斗爭的場面,其中有楊世寧、羅揚才、陳康榮、尹林平、林松齡、楊基華、劉惜芬、修省等革命先烈。 「紀念解放廈門戰役勝利群雕」——《永志銘心》於2009年10月15日竣工。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軍委副主席、國防部部長遲浩田上將為雕塑題寫碑名。
《永志銘心》群雕是為紀念1949年10月17日廈門解放、緬懷英勇奮戰和壯烈犧牲的人民英雄而建的。根據參加 解放廈門戰斗的解放軍離休老幹部的建議,經廣泛徵求烈屬及社會各界的意見,中共廈門市委、廈門市政府決定,在新中國成立暨廈門解放60周年期間,製作「紀念解放廈門戰役勝利群雕」——《永志銘心》,安放在廈門革命烈士陵園內,供後人瞻仰和憑吊。雕塑歷時6個多月順利竣工。
雕塑由廈門市知名雕塑家佘國富、林春和楊紹浩創作,並由廈門市的藝術公司設計製作。雕塑由27個人物組成,有指揮員、作戰參謀、船工、衛生員、炸碉堡的戰士等;均用鑄銅製作,基座及渡船等則採用花岡岩製作。船工的原型是張水錦;張水錦一家五口為送解放軍登陸鼓浪嶼,全部壯烈犧牲。
雕塑最高5米,分布在長約60米、寬5米的草坪上。根據解放廈門戰斗史實,分為渡海、搶灘、勝利三部分,順著山坡由下至上安置。[山坡的下部是「渡海」,在一條船上有吹號、射擊的戰士,有戰士剛從船上跳入灘塗。中部是「搶灘」,幾名戰士陷在沒膝泥灘里,艱難地向高處前進。最上部是「勝利」,飄揚的紅旗插到制高點。群雕再現了當年摧枯拉朽、氣吞山河的戰斗場景,展現了人民解放軍為了建立新中國,浴血奮戰、不怕犧牲的精神。 葉飛將軍是菲律賓歸國華僑,出生於1914年5月7日。1928年5月,在廈門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2年3月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1933年至1937年間,領導「霍童暴動」,成立閩東蘇維埃政府,創建了閩東紅色根據地。抗日戰爭爆發後,紅軍閩東獨立師改編為新四軍第三支隊第六團,葉飛任團長,後任新四軍第1師師長等職。1949年任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十兵團司令員,參加渡江、上海戰役。之後率部南下解放福建,任福建軍區司令員。1953年起歷任福建省委第一書記、南京軍區副司令員、福州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等職,參與組織指揮金門戰役、炮擊金門等對台軍事斗爭。1999年4月18日12時,葉飛將軍在北京逝世,享年85歲。
王於畊系葉飛夫人、知名教育家。1921年 11月出生於河北省保定市。1936年參加「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1937年11月參加八路軍,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在新四軍戰地服務團、民運工作隊、縱隊司令部、濟南市總工會等單位任職。建國後,王於畊先後在福建省婦聯、福建省教育廳等工作,後任教育廳長兼黨組書記。1977年調入北京師范大學,任第一副校長等職。王於畊在福建省教育工作、北京師范大學學科建設和落實知識分子政策方面,均作出貢獻;王於畊是全國教育學會副會長、福建省教育史志第一屆編纂委員會顧問;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屆、第七屆、第八屆全國委員會委員。1993年6月29日在京逝世,終年72歲。
2000年4月18日,葉飛及其夫人王於畊骨灰安放於廈門烈士陵園。

❺ 廈門革命烈士陵園位置在哪陵園里安葬的烈士都是誰都有哪些悲壯的歷史

廈門革命烈士陵園背靠萬石植物園,陵園的北、西、南三面,由文園路和虎園路環繞,陵園四周還有鐵路文化公園,廈門一中,中山公園等。

周邊交通也 比較方便,廈門地鐵1號線中山南公園站,附近公交車站有植物園站,廈門賓館站,廈門一中站,公園東路站,中山公園站等等。

陵園是國家和省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來到陵園,我們能很真切地感受到革命先烈的英雄氣概,為了家園的安寧奉獻出自己生命的偉大氣魄。我們後人心中要常緬懷這些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