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廈門資訊 » 廈門兒女結婚媽媽們穿什麼
擴展閱讀
福州哪裡可以買門 2025-05-09 18:06:47
深圳鮮艷熒光粉哪裡有 2025-05-09 18:03:57
杭州中級職稱有哪些 2025-05-09 17:56:31

廈門兒女結婚媽媽們穿什麼

發布時間: 2025-05-09 09:09:10

Ⅰ 關於廈門的結婚風俗

俗話雖說:「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但在閩南地區,無論相隔多少里的村子,都還一直延續著我國幾千年來的文化風俗,相信這些好的文化傳統一定是會被人們繼承下去的。
那麼在閩南農村的結婚風俗中,都是有什麼講究的呢?閩南地區的文化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在閩南地區的一些風俗習慣也是很獨特的,接下來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吧。
在閩南地區的婚俗中,雖然各地在某些程序上不相同,但概括起來,一般都有六禮,即:問名、納采、納征、納吉、請期、親迎。
一、准備
由媒人或者由新郎推薦一個人到新娘家裡談聘禮和衫褲錢、系紅包,雙方家庭會針對聘禮情況進行一個協商,一般情況下女方家庭提出的條件不太過分的話,男方家庭都是會接受的,你來我往的情況也是時常發生。
聘禮數額看協商情況。現在一般農村聘禮10萬到50萬不等。




衫褲錢包括新娘的婚紗禮服以及三金首飾等。男方家庭。一般5萬到10萬。
挑一個好日子去女方家系紅包,系紅包的意思就是先帶一部分的錢和禮品給女方父母。
擔盤,抬盤在閩南地區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結婚習俗。所謂的抬盤就是:豬腳、芝麻酪、紅蠟燭等閩南婚禮必須品,帶到女方家裡去,女方不能全部收,只能收取其中的一部分,然後再加一些芝麻、五穀類的東西讓其載回去。
上頭,結婚當天,新郎新娘的父母,需要為子女梳頭梳三次,一梳相敬如賓,二梳兒孫滿堂,三梳白頭偕老之意。
在閩南這個地方,很多人基本都聽不懂他們的方言的,所以方言也是一道門檻哦,幸好這次婚禮中有兩個人本來就是閩南人可以作翻譯官,一個是我的弟妹一個是新娘的伴娘。隨著改革開放,閩南人需要說普通話的機會越來越多,所以我們交流起來並不困難。


二、迎親


新郎帶著彩車和紅包(10元,20元,50元,200元不等),和一幫兄弟,在媒人的帶領下到新娘家,用紅包「砸」開新娘的門,哈哈,這次我也巧妙地搶了300元的紅包。新郎的兄弟找新娘的綉花鞋,保護新娘的綉花鞋的人嫌紅包(50元)太小了,那帥哥又掏了兩個。我說,來給我看看,他遞給我看了看,我捏了一下,說道,嗯,是有點小,拿大點的吧!帥哥們轉身商量了一下,又拿出了一個紅包,要鞋子,我一把抓了過來,捏了捏,嗯這個還有點厚,再加一張就可以了,順勢塞進自己荷包里。對方索要,我說,送出的紅包,哪有再要回來的喲!小帥哥的臉紅了。
只是不像我們湖北人迎親時,大老遠就放鞭炮,也許是城市禁鞭的原因吧!
臨出門前,攝影師要求新郎陪新娘親朋全體合影。我以為像湖北人結婚時要舉行一個認親儀式,並且被認長輩都要給紅包新娘新郎,但閩南人結婚沒有這個環節,也許怕我們沒有紅包吧!
隨後,我們作為新娘家所有的親朋乘坐新郎叫來接我們的大巴車隨著所有的彩車一起到新郎家裡去。


三、結婚



隨著改革開放和時代發展,移風易俗的觀念也在漸漸改變閩南人的習俗,在婚禮上很多繁禮俗節也都省略了。但是,在這次婚禮中,最有獨特性的是迎祖、祭祖和海鮮宴。為了祭祖,新郎家准備了充分,如設祭台,擺供品,准備了很多紙質金元寶。在開席之前,新娘新郎在族長的指導下,向祖先敬香,行禮,許願,然後放炮竹,燒金元寶給祖先。隨後是海鮮宴,我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大龍蝦,純粹的海里野生的,一隻裝一盤,多大呢?一隻有1.5斤左右,在500元左右,還有鮑魚、土龍、海參、海蟹、龍膽石斑魚、竹筍海鮮湯、玉脂膏、葉參鴿子湯等等,














Ⅱ 廈門的民俗文化

http://ke..com/view/7614.htm#15
歌 仔 戲

是流行於閩南、台灣和南洋華人聚居地的戲曲劇種,它的曲調來自民間,唱詞通俗易懂,故為群眾喜聞樂見。

公元1662年,鄭成功收復台灣後,閩南民間藝術流行台灣,其中用閩南方言演唱的錦歌,頗為台灣民眾喜愛。他們自發組織演唱錦歌的「樂社」和「歌仔陣」。清代,在台灣有人以錦歌為基礎,揉合車鼓、採茶產生了表演程式比較簡單的「採茶戲」。至清末,這些民間表演藝術,又吸收了亂彈的鑼鼓科白,形成了初具規模的「歌仔戲」,又因其多在廣場上演出,故又稱「落地掃」。近代,歌仔戲向四平戲、京劇學習借鑒,有了較完整的唱、念、做、打的表演程式,逐步豐富劇目,從廣場走向舞台成為台灣劇壇的主要劇種。

1928年,台灣「三樂軒」歌仔戲班回龍海白礁慈濟宮祭祖進香,途經廈門,上演歌仔戲。由於語言相同,曲調相似,劇中唱、白全能聽懂唱腔旋律和語調緊密結合,悅耳動聽。因此,一時風靡廈門。此後,每年都有台灣劇團來演出,歌仔戲也隨之流行於閩南。廈門、漳州、泉州等地相繼成立許多歌仔戲班,隨著閩 南人民僑居南洋各地,歌仔戲又流傳到南洋。

歌仔戲的音樂曲調包括《七字調》、《哭詞》、《雜念調》唱腔道白則是以廈門、漳州方言合成的台灣腔。唱詞視情節而定,可 長可短。

歌仔戲樂器和其他戲曲一樣,分文場戲和武場戲,武場戲的樂器同京劇相似,有通鼓、豎權、板鼓、木魚、小鈸、大鈸、大鑼、小鑼、銅鈴,還加上小叫、柳盞等。文場戲樂器,早期以殼仔弦、大廣弦月琴、台灣笛為主,後來又採用二胡、洞蕭、鴨母笛、嗩吶;近年又有以琵琶、大嗩吶及西洋樂器參與伴奏的。

歌仔戲的代表劇目有《三家福》、《安安認母》、《加令記》、《火燒樓》等,此外,還創作了不少新劇目。

中秋節搏狀元

農歷八月十五中秋佳節,花紅月圓,是人們合家團聚或加倍思念遠方親友的日子。廈門人對中秋節特別重視,許多旅居海外的鄉親以及港、澳台同胞,屆時都紛紛踏上歸途,與家人好友團聚,共享天倫之樂,暢敘別後情誼。廈門一帶除了全國共有的賞月,吃月餅以外,還有一種玩會餅搏狀元的民俗活動,最為吸引人。

三百多年前,民族英雄鄭成功以廈門為根據地,驅逐荷夷收復台灣,鄭成功的士兵來自福建、廣東各地,到中秋節前後,士兵們更加思念親人鄭成功的部將洪旭,為了寬慰士兵離鄉背井、思親想家之念,激勵士兵先國後家,克敵制勝的鬥志,便與兵部衙經過一番籌謀,巧設「中秋會餅」讓士兵們賞月玩餅、品茗談天。

中秋會餅每會63塊餅,隱含七九六十三之數,因為三九是我國民間的吉利數。會餅設狀元一個,直徑約6寸,宛似一輪明月,餅上印有「媒娥奔月」、「桂樹玉兔」等圖案,對堂兩個,直徑4寸左右;三紅四個,直徑2至3寸;四進八個,直徑1寸半左右;二舉十六個,直徑約1寸;一秀三十二個,直徑半寸有餘,它們分別代表文、武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舉人、秀才。「博狀元」的工具很簡單,只需六個骰子和一隻碗,每人輪流擲股子,根據投到碗里的股子的紅豆的多寡,可中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舉人、秀才。如果六骰相同,可囊括桌上全部月餅。

由於搏狀元,寓教於樂,活潑有趣,所以鄭成功親自批准,從八月十三日至十八日,前後六夜,軍中按單雙口分批輪流賞月搏 餅。

這種中秋節玩會餅搏狀元的習俗,三百多年來一直在廈門民間流傳。中秋之夜,家家戶戶都有這種充滿樂趣的活動。廈門的餅店餅廠在中秋節前後大量生產會餅上市供應,有餡餅,廣東餅、餅乾式或三者綜合。近年來,包裝越發精美,成為送禮佳品。

http://www.welao.com/18/index9.htm
另外一個
【兒童飲食的禁忌】
廈門兒童飲食的禁忌似乎比大人還要多一些,這或許是因為對孩子的希望更多,寄望更大,才帶來更多的禁忌。
廈門俗話"吃飯皇帝大",因此禁忌在吃飯時打罵孩子。這一民俗使孩子安心吃飯,不致消化不良,也使父母安心吃飯,合家歡樂。
小孩吃飯時雖可免去父母的打罵,但許多食物卻是被禁忌而不準吃的。吃雞時,雞腳、雞翅膀、雞腸子,小孩不能吃。據說小孩吃了雞腳,將來手會發抖,寫不好字,而已手指會如雞爪一樣抓破書 。同時,廈門人吃雞時本來就有一奇怪的說法,認為吃雞腳和雞翅要兩支一起吃,若家裡兩個人各吃一支,那就會互相打起架來。大約是看見雞相互攻擊時都用腳和翅當武器而引起的聯想吧 。但為什麼變成分吃一隻雞的兩只腳或兩個翅膀會導致互相打架,實在令人費解。也許,這只不過是哪位對雞翅和雞腳特別嗜好的家長為了避免孩子與自己爭食所發明的?
雞腸則因其彎彎扭扭纏在一起,使大人們因害怕自己的孩子纏哭不休,而禁止小孩吃。
豬蹄同樣也與孩子無緣。因為豬蹄是用來走路的,小孩若吃了,將來長大,婚事就有走掉的可能。這種說法當然是極為可笑的 。推測只是小孩啃豬蹄總是吃不幹凈,人人難逃暴珍天物之咎,乾脆就不讓孩子吃算了。
魚卵也是不準孩子吃的,據說吃了將來就不會計算 。這大約是因為一塊魚卵包含千萬粒小卵,在無從算起的情況下,有一種莫名的恐懼,不數為宜,進而引為不吃為宜。

【蓋屋禁忌】
舊時的大厝建造之時,禁忌很多。要先蓋內後蓋外,忌先蓋外後蓋內。房間一定要單數,不能雙數。前邊的房子一定要比後邊的低。屋脊上要安放碗、缽或土偶,據說可以壓邪 。住宅的門口忌諱對沖著路口巷口,據說容易招來鬼魅。若無法變動,那就要在大門口高懸"八卦鏡",或在門旁立"石敢當"。不過最大的忌諱當是被人暗中埋下崇物 。祟物可以是各種各樣,甚至在廁所灰漿未乾時按上一個手掌印.據說也會今主人家不得安寧 。能安放祟物的當然主要是工匠師傅,因此,蓋房時對師傅是極為恭謙尊重的。
房屋的坐向,一般都是坐北朝南,忌朝北和朝東。尤其是店鋪,廈門的俗語:"朝南,賺錢一世人(一輩子);朝東,剝空空;朝北,蝕本又脫殼;朝西,賺錢沒人知 。"有這么幾句,可知朝向之重要了。

【忌滿斟茶酒】
"七分茶、八分酒"是廈門民間的一句俗語,謂斟酒斟茶不可斟滿,讓客人不好端,溢出了酒水茶水,不但浪費,也總會燙著客人的手或撤潑到衣服上,令人尷尬 。因此,斟酒斟茶以七八分為宜,太多或太少都會被認為不識禮數。

【忌留碗底】
民以食為天",而作為閩南人主食的大米,更被十分珍惜,乃至敬重。糟踏糧食,被視為暴珍天物,不但父母兄弟,連鄰居路人都會加以遣責。因此,小孩如果吃飯時不將碗底的飯吃十凈,大人便要督促他,並警告說,留碗底會娶"貓某",嫁"貓丈夫"。即是說將來討的老婆或嫁的丈夫一定會是麻臉 。這當然是騙孩子的話,但其用心卻是教育兒童自幼養成珍惜糧食的習慣。不僅小孩,大人也是如此。倘若去作客吃飯留碗底,那一定會被斥為"歹樣"。
但在作客時,對於每一道菜看卻是要留碗底,不能把菜吃得精光 。這不但因為吃光會使人產生是否菜太少的疑問,而且因為舊時廈門習慣,男人上桌,女人下廚,廚房裡的人還等著這些剩菜吃呢。

【忌將核子插在飯碗中央】
由於將筷子插在飯碗中央,同喪俗"拜腳尾飯"時白飯中間插一雙筷子的情形一樣,因而是非常忌諱的 。小孩子這么做,一定會招來大人的喝斤,而如果客人這么做,則一定會惹主人及其他客人的不快。

【忌吃飯時以筷子敲碗】
廈門人認為,只有乞丐才敲著空碗,挨家挨戶乞討。因此,小孩子如果在吃飯時或開飯前以筷敲碗,作父母的就一定會嚴加喝斥 。大人就更不必說了,一時興起,敲碗作樂,總要惹起老人的不快。
講究一點的人家,拿筷子甚至不允許執筷頭或筷尾,必須恰在適中 。據說,著執筷頭(底部)吃飯,將來婚嫁對象就在近鄰;而若執筷尾(頂部),則對象遠在天邊。
另外,端碗的手勢也有講究,大拇指一定要擱在碗沿,若是五個手指都托在碗底,也是要被斥為"乞丐相"。

【忌進餐中收拾碗筷殘渣】
舊時廈門民間宴客,不是像現在一道菜吃完再上另一道菜,而是一道緊接著一道上,把桌子擺得滿滿盪盪,那才算熱烈豐盛。而每個人吃剩的雞鴨魚骨頭等,也必須棄在自己面前的桌上 。當客人尚未起身離席,如果去打掃他面前的殘渣骨頭,那無異於趕客離席,更不用說把他的碗筷收起了。如果只收拾自己的,則又好像是催促未吃飽的其他人 。因此,一直到現在,許多人家仍然忌諱在進餐中收拾碗筷殘渣。但是有些餐館,客人還未起立付賬,服務員就忙不送過來一股腦兒將碗筷收走,有的還要弄出很大的聲響 。即使再好的美食,此時也會反胃。

【忌辦喜事煮鹹粥】
鹹粥本是廈門人所喜愛的,好吃又省事。辦喪事的時候,孝男孝女只負責哭泣,幫忙的人很多,三餐又無法正常,往往煮鹹粥來招待,無形中鹹粥便成為喪事必備的項目之一 。現今大生里火葬場也有專門煮鹹粥來供應守靈的人。這樣一來,辦喜事時,當然就視鹹粥為大忌了。

【忌補冬時吃蘿卜、白菜】
廈門人極重食補,尤其在秋冬之際,總要吃些壯氣養神補血益腎的食物。這些食物自然是以熱性為主,如鰻、雞等。同時,還要加上參茸等中葯補劑,也都是熱性 。而蘿卜、白菜被認為是冷性食物,吃了當然會使這些補品的功效大打折扣。

【忌食物相剋中毒】
廈門民間有許多關於同時吃某兩樣食物相剋中毒的傳說,有的甚至還有人物故事,那些人物還有姓名有地址,不由你不信。傳說最多的是,酒和柿子不能一起吃,牛肉和橄欖不能一起吃,生蛇和紅糖不能一起吃,南瓜和蝦不能一起吃,番薯和石榴不能一起吃,鱔魚和紅棗不能一起吃,莧萊和鱉不能一起吃等等,大約有四五十種 。其中恐怕有真有假,並不太可靠,也未聽說科學家們曾加以化驗論證。但世人"小心不蝕本",有誰願以命相試?至今依然禁忌。

【忌孕婦吃薑吃蟹吃兔】
據說孕婦吃薑,嬰兒會生出十一支手指頭來;如果吃蟹,嬰兒會喜抓撓他人;如果吃兔子,生子會缺唇。這大約是由於姜尾多歧如指,螃蟹多腳橫走,而兔子則豁唇所引起的聯想 。只是雞照吃,卻不怕孩子生出來頭上長雞冠;魚照吃,也不怕孩子生出來沒有手腳。

【忌蒸?時有人在一旁說話】
過年過節蒸發?,忌諱孩子或其他人在灶旁指指點點,大聲說話或猜測發與不發。如果萬一不發,那就一定要遷怒於這些人;即使發了,也要怪說發得不夠 。如果是發得很好,那就慶幸剛才及時地趕走了這些"幫敗鬼"。

【忌祝壽時用筷子夾斷線面】
老人作壽都要吃面條或線面。當這一盤壽面上來時,大家就要一起舉筷,夾起面條或線面,一邊嘴裡還要念"給某某抽壽了"。這面條越抽越長,那主人才越高興 。如果此時哪位用筷子去夾斷面條,不但敗興,而且也大不知趣了。

【忌反穿衣】
廈門舊時喪葬中有"接外客"和"套衫"之俗。所謂"接外客",也稱"接外家",即家中女眷去世,人殮前必須迎接女眷娘家的舅舅前來審視 。這時,喪家預先放置一桌於門口,桌圍需反面而結,桌上排燭台、香爐,但均不燃,專候女眷娘家之人。所謂"套衫",即替死者套上"壽衣"。"壽衣"有三層、五層、七層不等,必須先反穿在孝男身上,再脫下穿在死者身上 。由於有這些緣故,反穿衣,形同當孝男,是大不吉利的事。

【忌衣服晾乾後未擺好就直接穿著】
曬衣晾衣有許多禁忌。比如夜間露天不可曬衣服,恐沖犯夜遊神煞;竹尾不能晾衣服。因像喪事所舉的旗幡;禁將女人的裙褲晾曬在行走之處,忌男人從晾曬的女裙褲下經過 。若衣服曬干,則必須先從竹竿上收下摺疊妥當,然後才可抖開來穿上,否則就不吉利。這當然都是些無稽之談,只是要化解人們不祥的聯想。

【忌把衣服穿在身上縫補】
過去有一種巫術,做個小人,穿上衣服,寫上仇人的名字,然後用針刺在小人的心窩或頭上。據說這樣一來,仇人就會得病死亡。因此若把衣服穿在身上縫補,不僅穿針引線不便,失手有刺戳之虞,而且令人聯想到這種巫術,心裡總是有些發毛 。所以,縫補衣服是一定要脫下來的。

【忌在庭院植香蕉】
這主要是由於香蕉無籽,無籽即"無子",因此廈門人家的庭院是絕不種香蕉的。

【忌用字紙漆屁股】
字紙即寫著或印著字的紙。舊時廈門人相當注重教育,兒孫好壞,首先看他讀書如何。尊師重教,乃引申到對書、對字紙的敬重。如果將這令人敬重的字紙拿來擦屁股,簡直是糟踏文明禮數 。這一禁忌雖然同樣是牽強附會的臆想,卻應該說是挺好的風俗。

【忌養白蹄或白尾貓】
在廈門話里"白腳蹄"是專指"幫敗鬼"、"掃帚星",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人。如果是帶來好運氣的人,則稱之為"好腳蹄"。因此養白蹄的貓,等於是給自己招致厄運,是非常忌諱的 。白尾貓卻是因"白"總讓人想起喪事。白尾,便是沒有好結尾,不得善終。因此,不獨白尾貓,所有白尾巴的家畜都十分忌諱 。不過如果全身都是白的倒問題不大。

【忌鳥糞落在人頭上】
鳥飛空中,或歇枝頭,人從其下過,偏偏有鳥糞不偏不倚落在頭上,那實在是非常倒霉的事。人當然會聯想自己一定有什麼壞運氣了。因此若遭此不幸,必須趕快改運消災 。改運的辦法就是吃一碗豬腳線面消災 。所以運氣雖然不好,卻可大快朵頤,可算是不幸中之大幸,以致有些小孩反而期盼"鳥糞運",總在大樹下留連忘返。

【忌亂送禮物】
廈門人待人熱情,好客誠摯,朋友往來之間自然彼此會有饋贈 。但是廈門人對禮物卻是有許多的忌諱,如果亂送禮,不但一番好意沒人領,反而會引起誤會。
忌以手巾、扇子、剪刀贈人。廈門話"巾"和『根"同音,俗話有"送巾現斷根",有斷交之意。直至今日,廈門喪事完畢後都要送手巾給吊喪者,用意在於讓吊喪者與死者"斷絕"往來,魂魄不找生前友好 。因此如平時贈人手巾,也是要令人不禁想起不吉利的喪事或斷交之意。
扇子則只在夏季扇涼,一到深秋就棄之不用,是一時之交,用後即棄 。若是交友如此,豈不讓人傷心?廈門話"扇"和"見"又偕音,俗話有"送扇,無相見",大有斷交之意,所以也是禁忌作為禮物的。
至於剪刀,總是讓人想起"一刀兩斷"、"一剪兩斷",在贈予者與受贈者之間不但有斷交之意,而且有威脅之意,似要強行斷絕,更是萬不能作為禮物。
北方有的地方因"鍾"、"終"同音,禁忌送鍾。廈門卻反而沒有此忌。過去人家結婚時,還往往把別人送的時鍾擺在相當顯眼的地方 。除了手巾、扇子、剪刀,雨傘也是不宜作為禮物的。廈門話"傘"、"散"同音,而且"雨"和"給"也同音,而"給"在廈門話里又有"讓"、"使"的意思,"雨傘"豈不就是"使"之"散"的意思嗎?

【忌晚間去看望病人】
日落後陽氣衰退,陰氣漸長。對病人來說,也是處在陽氣漸衰,陰氣漸侵之時。探視病人若在白天,好似帶去陽氣,而在晚間卻如帶去陰氣,有可能使病人病情加重 。同時,前人認為病乃鬼煞作祟所致,晚間鬼最活躍,探望者有可能也被病者的鬼煞所侵。因此,不宜晚間探望病人。

【忌將信封折角】
舊時民間報喪的訃聞信函,例有折角之俗。因此,一般人寄信絕對忌諱任意折角。同時,訃聞所用信函,例用全自,不得摻雜半絲紅色字體或畫線 。因此,普通人寫信,也忌諱用全白的信封。

【忌穿紅衣、花衣參加喪禮】
友人或友人親屬之喪,本是極為悲哀之事,如果穿紅的、花的或色彩艷麗的衣裳,不但不能表達自己沉痛的心情,而且會令人誤為幸災樂禍,是非常禁忌之事。

【忌以鴨子贈產婦】
親友有生育之喜,禮當祝賀,一般要送補品食物為產婦做月子,廈門話叫"做月內",產婦稱"月內人"。"月內人"宜吃麻油雞、豬肝、豬腰等熱性的食物 。而廈門人認為鴨子卻是冷性的食物,不補,因此"月內人"不宜吃。如果送鴨子就犯了懇。

【忌在店鋪前的桌櫃上坐卧】
店鋪為生意場所,銀錢出入之地,財運至關重要。生意好壞,除了自身的勤謹精明,經營有方,還要有點運氣。可是運氣這東西實際上是一種機遇,完全是偶然性的,捉摸不定,來去無蹤,便使店主講究起"彩頭"。廈門所謂"彩頭",即是運氣的徵兆 。好運將至,便稱好彩頭;壞運將至,便稱壞彩頭。好像聽見喜鵲叫就高興,聽見烏鴉叫就倒霉一樣。
店鋪前的桌櫃有如人之臉面,倘若讓人放肆地坐卧,喧聲吵鬧,豈不是"壞彩頭"嗎?

【忌早上第一位客人不成交而去】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第一位客人若成交,叫開市吉利,這一天自然就得心應手。而且常常是有人來買,其他人看見了才會圍攏過來,於是生意就熱鬧起來了 。所以店主或攤主總是竭力招呼第一位客人,力求成交。若不成交,新一天的希望一下子落空,心情總是不好,當然是很壞的"彩頭"。因此,有時甚至情願降價以求成交。

【忌匠人工作時手受傷的血濺到器物上】
不論桶匠、木匠、藤匠、席匠、鞋匠、鐵匠、衣匠,都十分忌諱工作不小心,手受傷,血沾到器物上。據說若忘了擦乾凈這些血跡,那器物久而久之就會變成精魅祟人 。自古以來,血被視為生命的象徵,人活靠血,血干則死。器物沾了血、獲得血當然也就會有生命,但又不是人。有生命而非人,自然就是妖精鬼魅了 。這完全是原始時期對血的恐懼和神秘之感的積淀。

【忌藝人花臉入睡】
這一禁忌不但是藝人,就是一般人,尤其是小孩子,睡前臉都要洗得乾乾凈凈。古人認為人人睡,靈魂就出竅去游盪,早上才又回到身體。若入睡前塗抹臉孔,恐怕靈魂認不得自己的身軀,回不來,那就會一覺不醒 。梨園子弟天天晚上要演戲,而且常常要演到三更半夜,年輕的易偷懶,不洗油彩,倒頭便睡。據說不但自己的靈魂回不來,而且著畫曹操扮相者,還會遭曹操鬼魂的糾纏和追逐 。如果是扮李逵者,那隻怕會被李逵的鬼魂當作又一個李鬼,一斧劈掉。因此,絕對禁忌睡前不洗臉。

【門檻禁忌】
廈門話將門檻叫"戶磴』。在俗信中,不但門有門神,門檻也有"戶磴神"。偏偏小孩又最喜歡會踩踏或蹲坐在門檻上,因此往往被大人不斷訓斥 。不準其踩門檻。商店的門檻,更忌踩踏,無論有意或無心,被店主看到,總要皺起眉頭,好似一天的買賣就此給砸了一般。

【掃帚的禁忌】
掃帚在廈門民間被視為具有靈力的東西,關於掃帚的忌諱就特別多。幫倒忙的人往往被罵為"掃帚星",沒人願意與之合作共事 。當然,也有很多時候,被指為"掃帚星"的人,其實只是失敗之後眾人的替死鬼罷了。
掃帚的禁忌,最要緊的是忌用竹掃帚打掃客廳房1司。一般的習慣,竹掃帚用來打掃庭院馬路,只有在家中喪事時,才用它在放靈樞的廳里象徵性地掃幾下 。既然是只在喪事時才用,那平時自然是非常忌諱用竹掃帚掃廳房了。
客人來了,不準掃地.即使掃一半,也得停下來。因為掃地象徵著掃地出門,頗有驅趕客人的含意,是絕不允許的。而市井裡潑婦爭吵,也往往揚言要用掃帚驅趕對手 。因此客人來,是萬萬不宜動掃帚的。
有些殷實人家更講究。打掃客廳時,必從廳外掃到廳內 。據說,這樣就會把外邊的"金仔粉"掃人自家區內;反之,當然就有財氣外泄的意思,是絕對不行的了。

【葯店、棺材店忌對顧客說「扎閣來」】
廈門話"扎閣來"就是再來、再見的意思,一般店主在顧客告別時無不以此為招呼,期盼顧客再光臨。但是葯店、棺材店豈好一再光顧?除非病人不愈,死人不斷,極不吉利 。葯店、棺材店的老闆若這么招呼顧客,豈不等於咒人生病死亡嗎?那是要跟顧客吵架的,所以是絕對禁忌的。

【漁人之忌】
如果到廈門港的漁人之家作客,吃飯時則忌將盤中魚翻過來。因為一翻則令人聯想到船翻了。同樣,如果不慎打破了湯匙碗盤,也不能講"破了",只能說"掉了"。"破了"之語,難免想起"船破了"。

Ⅲ 廈門結婚的習俗,女方需備些什麼嫁妝

廈門結婚習俗
在古代,人們總把結婚當作人生之中最得意的一件大事。因此流傳一句「人生之得意事莫過洞房花燭夜,金榜提名時」,又戲稱結婚小登科。婚禮習俗從古流傳至今,是禮儀中最復雜和最重要的禮節之一。在棄煩從簡講究效率的二十一世紀,重情重義的中國人仍延續著傳統婚俗,年輕朋友們平常在別人的婚禮中總是輕歌笑語地和新人們一起度過,但對婚禮習俗卻不是很留意,當喜事降臨自己身上時,卻舉手無措,無所適從。在這里我們將對廈門的婚俗習俗做詳細的介紹,希望能對新人們有所幫助。
提 親 篇
我國古代男子20歲,女子15歲算成人,要舉行加冠及加笄之禮,示其已及婚嫁之年。
男女婚嫁成功與否,全靠如簧如舌的媒人,在男女婚嫁命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橋梁作用。程序大如下:男方先托媒人上女方家提親,廈門俗稱:「提字仔」。女方父母尚無意嫁女,媒人只得悻悻離去,另找人家去運動巧舌。如女方父母有意,即向媒人索要寫有男姓名、出生年、月、日、時辰、職業等情況的紅紙條------「字仔」媒人隨即向男方介紹女方的姓名、相貌及家境誇飾一番,意在說明門當戶對,男方寫好「字仔」交媒人傳。女方拿到「字仔」供在正廳祖先牌位前,焚香拜告,若三日內合家平安,無破碗碟,吵嘴、身體不適等不祥之兆,同時通過多種渠道對男方的家境,即「門戶」,當事人本身品行的打聽,門戶相當,即告成事,則將女方的「字仔」和男方的「字仔」由媒人合送至男家,表示同意這樁婚事。之後,媒人便安排適當的時間,地點彼此「過目」即相見一面。
舊時廈門兒女的終生大事,要依仗父母之命,媒約之言,先靈頜首,缺一不可。
提親,只是婚姻的開端。

送 定

舊時廈門送定是很講究的,馬虎不得。
一、前期准備:
①講聘金:送定是婚姻成否的關鍵,聘金即是一關。男方須同媒人同往女家,與其家人商談聘金數量。通常取偶數。
②談聘禮:種類,名稱、數量、搭配比例,都是計較的內容,女家大有韓信點兵,多多益善的姿態,男家則需多方考慮,因為這是個大負擔。在這點上,意見難得一致,頗費口舌,往往在此有傷和氣。
③訂日期:雙方都得按男女雙方的「八字」請人測算,擇定無傷雙方的良辰吉日,男方將聘金,聘禮熱熱鬧鬧地送至女方家。
二、落實聘禮
①禮餅:俗稱「大餅酪花」。「大餅」即特製碗口大馬蹄酥,兩個一包,紅紙包囊,動輒成百上千包。「酪花」即油炸的中空糯米條,外裹糖漿粘上「米香」(爆米花)。「四色餅」即各種包裝成封小餡餅,按「大餅」數量,搭配上相應的「酪花」「四色餅」。
②禮糖:大糖----壓製成中空狀的糖塊,小巧---實心的小塊糖。「大糖小巧」均壓出龍鳳或喜字圖案,或「百年好合」等吉祥於,按比例搭配。
③全豬全羊或豬腿。女方收下豬羊肉,腳卻需退還男家,俗話說:「肉給人吃,骨不給人啃,」否則,便是「目俗」,即對男家不敬。
④面線:寓長壽之意,即對新人幸福長壽的祝福。
⑤冰糖:冬瓜糖,桔餅柿果(柿餅),生花(糖生花)蜜棗,即「吃甜甜生後生,」寄寓吉祥,早得貴子之意。
⑥瓮酒、活雞活鴨,寓寄平安長久,和諧安分,女方留下酒、退回雞鴨。
⑦龍鳳大紅燭、禮炮、禮香,龍鳳燭供女子嫁前舉行「上頭」(冠禮)儀式用。
⑧首飾、手環、戒指、項鏈、金銀釵等珠寶:女子嫁前佩戴,以祈富貴,生活富足,亦含驅邪之意。
⑨盤頭衫仔:女子結婚時穿的新衣裳、綉花鞋、四季外裝、一般四套、八套、或更多、多取偶數,紅色為主。
⑩將南方婚書交付女方。
三、女家回禮:
①收大部分禮餅禮糖,退回小部分,俗稱「壓箱底:。
②收下豬羊肉、退回豬腳
③回贈女婿一套結婚禮服,衣服鞋襪,文房四寶及其他禮品,希望女婿知書達禮,出人頭地。
④填寫女方婚書,交付媒人送往男方家,即起結婚證書的作用。至此是緣定終身,婚事宣告成功。

訂 婚 篇
一、祭祖
男方在出發前往女方家之前,要先在家中進行祭祖儀式,並將納聘所用之盒仔餅9西餅)、大餅、陳列於祖先神案前,行香祭告列祖列宗將前往某地女家下聘,請祖先保佑這段姻緣美滿幸福。
下聘人數應成雙,男方家之年長親朋擔任。
二、納采:
男方納聘車隊到女方家門口,男方燃放鞭炮,女方亦應燃引連炮相迎,並由新娘兄弟一人替新郎開門,再端洗臉水,讓新郎洗手、擦手,,新郎應回以紅包答謝。而後將聘禮交給新娘父兄。
男方的納采人群進入女家,此時媒人介紹雙方家人及親友相互認識,並講些吉祥語,增添喜氣,而雙方親友也可藉此機會寒暄問候。
三、受聘
由女方敦請一位福壽雙全的長輩,在列祖列宗神案前進行點燭、燃香、獻餅及獻禮儀式,默默預祝此女婚姻幸福。開始訂婚儀式:
①奉甜茶:準新娘在媒人的陪同下,奉甜茶獻請前來納聘的男方親友,並由媒人---加以介紹,男方親戚可藉此機會端詳新娘。
②壓茶甌:甜茶飲畢,準新娘再捧出茶盤收杯子,男方來客此時應將紅包與茶杯同置於茶盤上,即俗稱「壓茶甌「
③戴戒指:由新郎取出系有紅線的金戒、銅戒、套在新娘右手中指上,象徵永結同心。通常在戴戒指時,均故意將中指一屈,以免日後被對方吃定,但互信互重是婚姻制勝之道。
④燃炮:訂婚禮進行至此,女方應燃炮,男、女雙方互相道賀結成兒女親家,並將喜餅與親友共享。
⑤訂婚喜宴:訂婚儀式完成後,女方家設宴款待男方來客及媒人,宴畢男方應送紅包「壓桌「給女方,酒宴結束後,整個訂婚儀式也到尾聲。
⑥回禮:宴畢,男方應盡速離去,不宜久留,女方則回贈男方幾項禮品,如新郎衣料,皮鞋等十二件,同時亦讓男方攜回幾盒喜餅及禮香、禮燭、禮炮一份。同時附有媒人禮,男方回家時,絕不可互道再見,因為下聘之事豈能再來第二回。
⑦告祖禮:男方回家後,要行告祖禮,告知完成納采之禮,並將女方回敬之喜餅分享親友。

結 婚 篇

婚慶是人生的一件至關重要的大事,為了家庭的平安、幸福、子孫的繁衍,香火的繼承,廈門的結婚習俗是絕不會含糊的。
一、婚前准備
①擇定佳期
②廣告親友:發請貼,告知婚期,宴請地、時間,並送發禮餅禮糖。還須斟琢關系親蔬,感情厚薄,否則會引人異議。親戚所賀之物,須得懸置中堂,以示重視。
③吉日裁衣:男女兩家同時進行。執裁衣者必須試夫妻子女齊全的「好命人」,新娘必做衣件有紅線或紅綢緞邊的白布「肚裙」,以備頭胎嬰兒出生後裁兒衣,絕不可缺。
④合帳:男家裁衣當日,須做衣頂床帳。
⑤安床:要請熟悉個中忌緯的親戚參議,擇下吉日良辰,考慮新夫婦生辰八字,求平安吉祥如意。床安好後,用酒肉、豆腐等事物祭床母,祈其安適,多家庇佑。當晚,新郎要於衣個父母雙全的男孩同睡新床,俗說:翻鋪生干鋪,即男孩睡在床上左右翻身,新娘將來會生男孩的佳兆。
⑥送嫁妝,迎娶前衣日或幾日,女家將新婦隨嫁物品先送往男家。一般試錢、衣服、布料、金器、禮餅、禮糖、冬瓜糖、桔餅、紅棗、龍眼乾肉、茶點、日用品等,還有一個子孫桶。子孫桶拿進新房時要念:「子孫桶(提)高高,生子生孫中狀元。」
二婚禮當天
行上頭禮,即行成年禮。「上頭」男女穿上稱為「上頭衫仔褲」的白布衫,端坐正廳祖先神位前竹椅上。男子朝內坐,婦子朝外坐,意如男子成年掌家,女子成年外嫁。神位前放一大「加籮」――扁平竹製大曬盤,上鋪紅毯一條,毯上放一小竹椅,擱腳用。儀式前神位前先擺十二道菜,焚香、點燭、拜祖。然後由「好命人」從後面梳頭,梳好後,男子用紅絲線束發,戴上禮帽。婦子「上頭」須先「開面」――用紅線絞去臉上汗,梳好頭後,用發簪插在發髻上。在梳頭時,「好命人」要對男子念:「上頭帶冠已成人,出門坐大位,食人頭杯酒,說人頭句話。」意即指新人從此後受人敬重,給女子念:「頭發梳起,坐金交椅」意即將來過好日子的祝福。
三、迎娶:
⑴祭祖――新郎出門迎新娘前,要先祭拜祖先。
⑵姐妹桌――新娘出發前,要與父母兄弟姐妹一起吃飯,表示離別,大家說些吉利話。
⑶迎親――迎親隊伍以雙數為佳,六或六的倍數。媒人、陪同人、叔爺(新郎弟輩)新郎、新娘花轎。沿途放鞭炮。
⑷叫門――女家在迎娶隊伍到來之前大門緊閉,讓新郎敲門。女家問「何事?」新郎答:「要娶新娘!」女家聽後稍啟門一縫,新郎遞進紅包一個,門即關上,如些再三,女家才開大門迎客。女方此舉意在留住財氣,亦考驗新郎的誠意。新郎進門拜見丈人,丈母娘。
⑸吃雞蛋茶――新郎要吃碗去殼整蛋糖水,茶內有龍眼乾肉與紅棗。新郎按例只喝甜湯,留下蛋。
⑹拜別――新郎與新娘拜過祖先,告別父母,由父母或兄弟姐妹牽上轎。
⑺出門――新娘由一位陪同人撐傘護至上轎或上車,臨上轎前,新娘要哭幾聲,俗稱「哭 好命」,其父母親戚也應哭幾聲,以口示惜別與祝福。新娘轎一出門,新娘立即扔下一扇,俗稱「放心扇」,意在告訴父母放心,不必牽掛。所有人不向女家說再見。新郎也不回頭。
⑻入門:花轎到達男家門口等出轎門吉時,轎前放瓦片一盆炭火,新郎立轎門前,小姑捧一盤桔子立轎門旁,轎後男家人舉著米篩等候,待吉時一到,新郎猛踢轎門三下,轎門才開,小姑捧上柑盤讓新娘觸摸,新郎伸手執新娘手,新娘則起面復坐,如是再三才出轎門,後頭速舉米篩遮住新娘頭,新娘出轎門,踏上瓦片,由新郎牽著跨過炭火,方才入大門內。這踢轎門,意在鎮新娘威風,摸柑桔象徵夫妻生活圓滿與吉祥;遮米篩,踏瓦片,有避邪之效;過炭火,象徵子孫興旺。期間炮聲不絕。
⑼拜天地――新娘入門後,與新郎在正廳拜天地後徑入新房。
⑽入洞房――新娘進洞房,只可跨門檻而過,切忌踏門檻而入。一入洞房,第三天方可出房門,顯其貴氣。
⑾吃「合婚圓」。――新郎新娘自挾一粒湯圓吃,再各挾一粒互喂。意為相濡以沫,同甘共苦,相親相愛。此後便吃「酒婚桌」,「好命人」掌桌,新郎新娘端坐圓桌兩側;此桌共上十二道菜,六葷六素,由「好命人」拿筷挾菜遞至新娘新郎嘴邊,作餵食狀。每挾一菜,即隨口念吉祥祝語,順口有韻,妙趣橫生,詼諧幽默,整個新房笑語迭出。
⑿出廳――婚後第三天,新娘第一次走出新房,上廳拜神、祭祖、見公婆和親戚長輩,俗稱「出廳」。新娘將自家帶來的龍眼乾、紅棗泡甜茶敬奉家人、長輩,長輩則將備好的紅包放在茶盤上謝賀,稱為「壓茶盤」。
⒀新娘桌宴小舅――出廳當日下午,男家設「新娘桌」宴請小舅子全家女眷,因為當日女家派小舅子前來探望,帶來香蕉、冬瓜糖等水果與食品,小舅子上堂拜見親家並請安,親家須給「糖仔錢」的紅包,新娘居中坐,席間,小舅子面前放一隻碗,須將席上雞、鴨、魚等頭先挾置這碗內,讓舅子回家時捎去,表示新娘有吃的,父母當頭功。
⒁鬧廳――第三天晚上,夫家宴請賓客。席後,客人在廳中,新娘泡甜茶,敬賓客,客接茶時要說吉祥話,有祝賀的,有詼諧的,有戲謔逗新娘的。左一句,右一句,順口有韻,雅俗共賞,氣氛熱鬧。至此婚禮宣告一段落。

回 娘 家 做 客

婚後第四天,小舅子偕同父母來請新娘回娘家探望父母,俗稱「做客」。公婆要給舅子稱「結衫子帶」的紅包。
新娘由新郎陪伴回家。夫家要備碰餅,四色餅,花,水果等及給女家父母、長輩、晚輩紅包若干,一並帶去。女家父母按紅包內錢額加倍回禮,並另贈親家衣物對方長輩紅包原封不動退回,晚輩可照收。「做客」當日,女家合家歡宴至天黑。
新娘「做客」,須當日返回婆家,到家得摸黑入新房,全家不能有任何亮光,哪怕灶火也不允許。習俗:「暗冥摸,生干埔」。新婚滿月後,新娘方可在娘家過夜。
娘家須給女兒帶回禮物:
①阿媽燒――壹只塗滿糖的光雞,給女婿的奶奶暖身;若無奶奶則免。
②幹家燒――壹只塗滿糖的豬腿,給婆婆暖身。
③帶路雞――壹對「雞佻仔」(仔雞),帶回新房,放入床下,卜生男女;公雞先跑出來則生男、母雞先出則生女;
④帶尾蔗――選取上好甘蔗連帶葉拿回家,豎置新房門後,寓夫婦生活「有頭有尾」幸福甜蜜。
⑤米糕――甜的糯米飯,有紅有白,象徵難舍難分,不分彼此。
⑥各款食物用水果:包子、麻花、四色餅、面桃等食物;香蕉、柑桔、龍眼等水果。預祝此後生活甜蜜。
⑦房內吃――各種酸、甜食品,供兩人享用或待客用。
⑧鞋甘仔――即裝有針、線、剪刀等的小竹筐,寓寄將針線手藝傳至男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