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廈門資訊 » 廈門中秋節有什麼活動
擴展閱讀
下樂廣高速到廣州多久 2025-05-21 12:24:40
福州章華酒店在哪裡 2025-05-21 12:19:50
錢學森浙江杭州哪裡 2025-05-21 12:19:03

廈門中秋節有什麼活動

發布時間: 2022-04-12 04:15:42

『壹』 廈門人的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是人們合家團聚或倍加思念遠方親友的日子,在中秋節,廈門人除了賞月,吃中秋月餅外,還有一種自鄭成功驅逐荷夷、收復台灣時流傳下來的「玩會餅博狀元」的民俗活動,頗為有趣。中秋會餅每會63 塊,大小不同,共分為 6 種,分別代表古代科舉的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舉人、秀才。每人輪流將 6 個骰子擲入碗中,根據投入碗里的骰子點數領餅, 以最終奪得「狀元」為幸運。三百多年來,這種充滿樂趣的活動一直在廈門民間流傳,廈門的餅店餅廠在中秋節前後都會大量生產這種會餅上市供應。

眾人團聚玩會餅博狀元,這是廈門人過中秋的獨特風俗。據說在300多年前鄭成功據廈抗清,鄭的部將洪旭為了寬釋士兵愁緒,激勵鼓舞士氣,利於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台灣,於是與當年駐扎在今洪本部33~44號的後部衙堂屬員,經過一番推敲,巧妙設計中秋會餅,讓全體將士在涼爽的中秋夜晚歡快拼搏。

戲餅以「會」計算,一般一「會」以四五人為宜。「會」餅模仿科舉制,設狀元餅(最大的)一個、對堂(榜眼)餅二個、三紅(探花)餅四個、四進(進士)餅八個、二舉(舉人)餅16個、一秀(秀才)餅32個。這是象徵古代四級科舉考試。古代府級考試及第的童生稱秀才;鄉試(省級)考中者稱舉人;在京師禮部會度及第者稱貢生;由皇帝親自主持的殿度及第者稱進士,其中又分三甲:一甲三名,即狀元、榜眼、探花,俗稱三鼎甲或三及第;二甲名額較多,三甲就更多了。古代皇帝點 狀元,既看才,又看貌,還要推敲,考究姓氏和名字,如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甲辰科殿試,狀元為孫曰恭,明成祖覺得曰恭合在一起是「暴」字,不吉利,將他降為第三名,將第三名的邢寬易改為狀元。這說明狀元不一定是「才高八斗,貌若潘安」之輩,而第三名是有真才實學,所以廈門會餅中的「三紅」質量特別好,寓意在此。

一套會餅共63塊,是根據「三多九如」而來的,三和九是我國民間的吉利數。

源於廈門的「博餅」,隨鄭成功收復台灣, 300年多來台灣也很盛行。

『貳』 廈門中秋節怎麼過

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皓月當空,桂花飄香,正是人們合家團聚的日子。廈門人對中秋節情有獨鍾,許多旅居海外的廈門鄉親以及港、澳、台同胞,屆時都紛紛踏上歸途,與親朋好友團聚,共享天倫之樂,暢敘別後情誼。

中秋節,廈門人除了傳統的賞月,吃月餅外,還有一種「玩會餅博狀元」的獨特民俗活動,頗為有趣。中秋會餅每會63塊,大小不同,共分為6種,分別代表古代科舉的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舉人、秀才。參加者輪流將6個骰子擲入碗中,根據投入碗里的骰子點數得餅,最終奪得「狀元」者最幸運。

親友團聚玩會餅博狀元,這是我們廈門人過中秋的獨特風俗。據說300多年前鄭成功據廈抗清,其士兵多來自福建、廣東等地,中秋前後愈發思親懷鄉。鄭的部將洪旭為了寬釋士兵愁緒,激勵鼓舞士氣,利於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台灣,於是與當年駐扎在今廈門洪本部33~44號的後部衙堂屬員,經過一番推敲,巧妙設計出中秋會餅,讓全體將士在涼爽的中秋夜晚歡快拼搏。

中秋會餅每會63塊餅,暗合鄭成功封延平郡王七九之數(皇帝為九九,千歲為八九)。同時三、九又是我國民間的吉利數,因古代有「三多九如」之說。

「會」餅的設置模仿古代科舉制,設狀元餅(最大的)一個、對堂(榜眼)餅二個、三紅(探花)餅四個、四進(進士)餅八個、二舉(舉人)餅16個、一秀(秀才)餅32個,象徵古代四級科舉考試。狀元餅直徑約20厘米,宛似一輪明月,餅上通常雕印有「嫦娥奔月」、「桂樹玉兔」等圖案,博到「狀元」的人意味著來年會有好運氣;榜眼餅直徑13厘米左右;探花餅直徑10厘米左右;進士餅直徑8厘米左右;舉人餅直徑5厘米左右;秀才餅直徑1.7厘米左右。由於「博餅」游戲寓教於樂,活潑有趣,據說鄭成功特批准從農歷八月十三日至十八日,軍中按單雙日分批輪流賞月博餅。

中秋節玩會餅博狀元的習俗,三百多年來一直在廈門民間流傳。熱鬧有趣的獨特風俗使得中秋節在廈門成為僅次於春節的盛大節日。每年中秋節前後,廈門的餅店便大量生產會餅上市供應,家家戶戶都會購買。

近年來,人們在傳統的「博餅」游戲上更有所創新,「博」的不再僅僅是「餅」,而是因人因事、隨心所欲地用各種食品或日用品代替「月餅」,更增添了這一古老民俗游戲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每年臨近中秋節時,廈門市民紛紛上街置辦「博狀元」的獎品,總能掀起一陣購物熱潮。親朋好友,同事客戶,大家三五成群圍坐花前月下,桌中置一大瓷碗,碗中六顆骰子,大家輪流擲骰,按照骰子的花色贏取從「秀才」到「狀元」的各類獎品。叮當作響的骰子聲中,狀元郎相繼產生,人們興奮的歡呼聲在大街小巷傳播,給美麗的鷺島增添了濃濃的節日氛圍。

源於廈門的「博餅」,隨鄭成功收復台灣後,300年多來台灣也頗為盛行,這有相關的歷史資料為證。

『叄』 廈門中秋節博餅的來歷

中秋,是廈門最隆重最熱鬧最有特色的一個節日,就是春節也無法和中秋相比。在廈門,甚至有"小春節、大中秋"之說。中秋的大,源於中秋有一個民俗活動――博餅。說到博餅,那話就多了。

先說它的起源。傳說是三百多年前,民族英雄鄭成功以廈門為根據地,驅逐荷夷收復台灣。鄭成功的士兵基本上來自福建、廣東各地,到中秋節前後,士兵們思念親人。鄭成功的部將洪旭,為了撫慰士兵離鄉背井、思親想家之念,激勵士兵先國後家,克敵制勝的鬥志,便與兵部衙堂的屬員,經過一番籌謀,巧設"中秋會餅", 通過"擲骰子"活動讓士兵們賞月玩餅、品茗談天。

中秋會餅每會有63塊餅,隱含七九六十三之數,因為三、九是我國民間的吉利數。會餅模仿科舉制,設狀元l個,直徑20厘米,宛似一輪明月,餅上雕印有"嫦娥奔月"、"桂樹玉兔"等圖案;對堂(榜眼)2個,直徑13厘米左右;另外還有三紅(探花)4個,四進(進士)8個,二舉(舉人)16個,一秀(秀才)32個,會餅的直徑依次減少,最小的大約1.7厘米。它們分別代表文或武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舉人、秀才。由於博狀元寓教於樂,活潑有趣,所以鄭成功特別批准從八月十三日至十八日,軍中按單雙日分批輪流賞月博餅。

每當中秋佳節,明月高懸,海風習習,濤聲陣陣,勇士們就圍著中秋會餅博狀元。後來,這種游戲從軍旅傳入民間,成為廈門特有的民間習俗,流傳至今。
雖說中秋是農歷的八月十五,但八月初五以後,廈門的大街小巷"克啷啷"的擲骰子聲,就日復一日地喧鬧起來。到了八月十五前後,不用任何人發動、組織、宣傳,也不在乎是拜上帝的、信佛祖的,家家戶戶都在博餅。可以說博餅在廈門是中秋節家庭團圓、友人相聚的一種休閑娛樂活動。
現在就來說說博餅到底有哪些規則。
博餅的瓷碗一個,越大越好;骰子六粒。推薦一位長者用兩粒骰子擲出第一位投擲者,然後大家依次向碗中投擲。
四粒紅四點,二粒紅一點,叫狀元插金花;五粒紅四點,叫五王;五粒一點(或二點、三點、五點、六點),叫五子;四粒紅四點,叫狀元。以上四種都可以得狀元,就看誰擲的大。狀元插金花是最最大的,很少見,後面三種依次大小。如果是同一種,比如都是五王或五子或四個紅四,就看誰的另外的骰子加起來的點數大。如果點數相同,先擲出的得狀元。有時會有人擲出六粒六點(或二點、三點、五點),叫勃黑六,這時會餅有大家平分或哄搶。風俗認為這是不好的數字。同時出現一、二、三、四、五、六點,叫對堂;三粒紅四點,叫三紅;四粒一點(或二點、三點、五點、六點),叫四進;兩粒紅四點,叫二舉;一粒紅四點,叫一秀。
如果沒有出現上述排列組合中的任何一種情形,則投擲者什麼也得不到;如果投擲過程中有骰子溢出瓷碗,則投擲者不僅什麼也得不到,下一輪還要輪空。
博的過程中,一秀、二舉、四進、狀元插金花,誰先博到誰先拿,直到拿完為止。三紅、對堂分配完後,後面博出的三紅、對堂可依次追繳前面的三紅、對堂。不過,這個追繳規則現在很少用了,基本上是誰先誰得,少了幾分熱鬧,多了幾分人情味。不過,狀元的爭奪還是很激烈的。只要東西沒博完,誰的狀元都不算數。只要後面的狀元超過你,狀元就是別人的了。有時,會有人博出幾個狀元,那就看你最後那個狀元了。有可能比前面的大,也有可能比前面的小,狀元也是搖擺不定的。
博餅也可以兼得,當五子得主的另1粒骰子是紅四點時,他還可以得一秀一個;當四進得主的另2粒骰子均為紅四點時,他還可以得二舉一個;當四進得主的另2粒骰子中只有一粒紅四點時,他還可以得一秀一個;如果一個排列組合可以符合多種情形時,按最大者算。如兩粒紅四點,得二舉一個,而不能得一秀兩個。如果狀元是狀元插金花,則可以兼得對堂。一般不追繳,只把沒有博走的對堂拿去。
中秋博餅,博的是一個開心,博的是一個好兆頭,大多數人都願意相信,博中狀元的人,一年運氣總是會特別好。即使博出狀元沒有拿到,也說明你一年的運氣不會很差。現在這種游戲活動不僅深受廈門人的喜愛,周邊地區也深受影響,逐漸開拓出閩南人一種獨特的月餅文化。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會餅中的月餅早就被其它的物品所取代。比如:牙膏、香皂、洗發水、沐浴露、床罩什麼的,只是基本規則沒有改變。

『肆』 廈門的中秋有什麼特色。

廈門中秋節的特色是「博中秋餅」、「博會餅」。

  1. 在福建廈門,每逢中秋佳節臨近,大街小巷便會傳出博餅時骰子撞碰瓷碗的悅耳叮當聲。廈門的「博餅」,也叫「博中秋餅」、「博會餅」。

  2. 這一風俗的形成與民族英雄鄭成功有關。

  3. 據傳是300多年前,鄭成功屯兵廈門,每到8月15日月圓之時,將士們難免有思鄉思親之情。為排解和寬慰士兵佳節思念家鄉親人之苦,鄭成功的部下洪旭發明了一種博餅游戲,讓士兵賞月博餅。

  4. 這獨特的游戲,後逐漸在民間流傳和改進,成為一種有趣的民俗活動。

『伍』 廈門民間習俗中秋博餅活動將在哪裡舉行

廈門特有的民間習俗――中秋博餅,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廈門將在線上舉行「海外十五城博餅民俗活動」,在全球范圍內甄選15個重點客源國城市,推介這項傳統民俗文化活動。

廈門市旅發委相關人士介紹說,以往,博餅民俗活動主要以廈門市民為主,從今年開始該市將加大面向遊客和旅行商的宣傳,引導他們在農歷八月到廈門參加博餅活動,以口碑營銷和體驗營銷,吸引更多的境內外遊客知曉和參與體驗廈門中秋博餅民俗活動。

『陸』 中秋節時有什麼獨特的民族活動

吃月餅

中秋節最廣的傳統風俗就是中秋節吃月餅,俗話說:「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那時,它也只是像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的象徵。

賞月

在中秋節之夜,除了吃月餅,我國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禮記》記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在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據《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夜,貴家結飾台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

祭月

中秋節祭月,是我國古代重要祭禮之一。《禮記》中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在周朝,帝王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隨著時間的推移,祭月逐漸流傳到民間,祭月的日子,也由秋分日移到了離秋分最近的滿月日——中秋。

觀潮

宋代詩人蘇軾《八月十五日看潮》:「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留向月中看。」這首詩寫的就是中秋節觀潮的風俗。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以久,最早興起在漢代。漢代以後,中秋觀潮之風越來越流行,到了唐宋時期,已經到達了頂峰。所以,除了中秋賞月之外,觀潮可是中秋時節,最盛大隆重的事。

博餅

中秋節博餅是一種獨特的月餅文化,是閩南地區幾百年來獨有的中秋傳統活動。傳說是鄭成功屯兵時為解士兵的中秋相思之情、激勵鼓舞士氣,命部將洪旭發明的。博餅活動里傾注了人們的感情寄託,其中尤以廈門地區為甚。所以,閩南人總是對中秋節格外重視,甚至有「小春節,大中秋」的說法。

點燈

在中秋節有一個很好玩的習俗,就是點燈籠。在中秋節的當天晚上,把做好的燈點上蠟燭,系在竹竿上,然後掛在屋檐或露台上,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而在江南地區民間有在中秋節晚上制燈船的習俗,然後把做好的船燈放於水中,流向遠方,同時也寄託著人們美好的祝福。

走月

走月對大多數人來說是比較陌生的,但走月是中秋之夜必須做的一個風俗活動。在古時候,人們衣著華美,三五結伴,或遊街市,或泛舟秦淮河,或登樓觀賞月華,談笑風生。以寓月圓人亦圓之意,直至深夜方散。另外,在古時候,走月還有添丁之寓意。但凡沒有生兒子的已婚婦女,在中秋節的晚上,都要去游夫子廟,隨後再跨過一座橋,相傳即可有「夢熊之喜」(意生男孩)。

『柒』 有關廈門中秋的文章,及習俗

據說這種游戲可以預測人未來一年內的運氣,所以希望自己來年大吉大利。

中秋博餅是廈門特有的活動,中秋前後隨意走街串巷,耳邊總有「叮叮當當」的擲骰子聲,節日的喜氣揚溢於清脆的骰子聲中。

我初到廈門驚詫於這種活動,記不住那紛繁復雜的規則,第一次參加單位的博餅怯怯的,任由新同事告訴我博得什麼,熱心地給我拿獎品,那年運氣也不錯,得了個對堂,200元的購物券。

現在我已能看懂瓷碗里骰子的點數了,跟著大夥熱鬧歡呼,沮喪,嘆息,那種場面的熱鬧,情緒的大起大落,真是讓人難忘,所以每年博完餅,總產生出新的博餅故事與話題;每年博完餅,人們總意猶未盡地訴說著的往年的博餅故事。

廈門的中秋因為搏餅,可以讓節日的歡樂延長半個月之久,甚至熱鬧於春節。涉及面之廣幾乎是全島總動員,大到狀元王中王,小到家庭隨意地博個意趣好彩頭,還有各商家的促銷的博,這個島內每個人一輪又一輪的博,一次又一次的歡叫……

我驚詫於這樣好玩的游戲卻只局限於廈門島內及象集美這樣很近的周邊,因為我的一個小同時是廈門人,她竟然對博餅「三不知」,我笑她:「你不是廈門人嗎?」她回答我說:「我是灌口(廈門的一個鎮)的,不是廈門的。」

以下關於廈門博餅的資料收集於網路:

1.博餅由來的傳說:

中秋博餅是廈門特有的習俗,漳州、泉州都沒有。

相傳是明末清初鄭成功駐守廈門鼓浪嶼時為緩解將士們在中秋佳節思鄉之情而創,是在中秋節時用於娛樂的一種游戲。

據傳300多年前,鄭成功屯兵廈門,每到8月15日月圓之時,滿懷反清復明之豪氣的將士們,難免有思鄉思親之情。為排解和寬慰士兵佳節思念家鄉親人之苦,鄭成功的部下洪旭發明了一種博餅游戲,讓士兵賞月博餅。鄭成功親自批准從農歷13至18,前後6夜,軍中按單雙日輪流賞月博餅。這獨特的游戲,後逐漸在民間流傳和改進,成為一種有趣的民俗活動。早年,博狀元餅,多為親友或結拜兄弟姐妹間大家出錢,購買一二會月餅,共同博之,誰得「狀元」,來年中秋節要贈送一會給大家博。其中有人生男孩的要送兩會。這樣,年年有增無減,會餅越來越多,只好再分開兩獨立組。一般家庭由長輩主持,每年買一二會,全家圍成一圈博之。

相傳這種游戲可以預測人未來一年內的運氣。

2.廈門博餅的規則:

中秋會餅每會63塊餅。每會餅設「狀元」1個,「對堂」2個,「三紅」4個,「四進」8個,「二舉」16個,「一秀」32個。全會大小餅以63塊為單位,含七九六十三之數,是個吉利數。因為九九八十一是帝王所用的數,八九七十二是千歲數,而鄭成功則封過延平王,所以只能用六十三之數。這大小六十三塊餅,分別代表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舉人、秀才。取民間流行的賭具骰子6顆,放在大瓷碗內投擲,依次為序,讓參與者博弈玩耍。

如今博餅會的內容也逐漸豐富,獎品也變了味,月餅悄然隱之,被一些日用品,如毛巾、沐浴露、食用油、工藝品等替而代之,甚至直接是購物卡來作獎品。

廈門中秋博餅的規則詳解

用具:大瓷碗一個、骰子六個

(按從大到小順序)

紅六勃(六個4);

黑六勃(六個1或2或3或5或6);

狀元插金花(四個4、二個1);

五紅(五個4);

五子(五個1或2或3或5或6);

四紅(四個4)。

六個骰子的點數分別為1~6即一條龍。

三個4。

四個1或2或3或5或6,若還帶一個4可多得一個一秀,若帶二個4可多得一個二舉。

二個4。

一個4(對堂即一條龍除外)。

備註:

1、 同是五紅或五子所帶的點數多;點數少,即帶6最大,帶1最小。

2、 同是四紅所帶的點數多;點數少,帶12最大,帶三最小。

3、 狀元插金花及五紅、五子、四紅帶的點數相等則先博者;後博者。

4、 博得紅六勃或黑六勃,博餅立即結束。紅六勃獲未被博取的餅,黑六勃則未被博取的餅大家吃。

5、 如博到狀元插金花可兼得還未被博取的對堂,若該選手在以後的輪次中「祿骨」[注],對堂不被追回,只追回狀元。

6、 在同一場比賽中,同一選手兩次或兩次以上博到狀元,取其最後一次的成績為最終成績。

7、 狀元獲得者需待本組比賽結束,裁判員宣布最終得主方有效。

8、 五子登科大於一般的狀元

註:同一場比賽中同一選手再次博到狀元但點數小於先前(先前的狀元大於其他選手),也小於其他選手,稱為祿骨。

『捌』 廈門中秋節的特色是什麼

廈門中秋節的特色是「博中秋餅」、「博會餅」。

  1. 在福建廈門,每逢中秋佳節臨近,大街小巷便會傳出博餅時骰子撞碰瓷碗的悅耳叮當聲。廈門的「博餅」,也叫「博中秋餅」、「博會餅」。

  2. 這一風俗的形成與民族英雄鄭成功有關。

  3. 據傳是300多年前,鄭成功屯兵廈門,每到8月15日月圓之時,將士們難免有思鄉思親之情。為排解和寬慰士兵佳節思念家鄉親人之苦,鄭成功的部下洪旭發明了一種博餅游戲,讓士兵賞月博餅。

  4. 這獨特的游戲,後逐漸在民間流傳和改進,成為一種有趣的民俗活動。

『玖』 中秋節習俗(越多越好,廈門市的) 急急急急急!!!!!!

v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京師。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願,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