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北京知识 » 北京大学袁云医生怎么样
扩展阅读
深圳e8套餐多少钱 2025-07-12 00:17:19
天津明喆都有哪些项目 2025-07-12 00:17:14
广州莲子汤哪里好吃 2025-07-12 00:15:48

北京大学袁云医生怎么样

发布时间: 2023-01-01 02:15:05

① 进行性肌肉营养不良要做什么肌因检查

带来肌肉活检的病理切片,我看看,而后确定进一步的基因检查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袁云主任医师

② 袁云是哪里人

袁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研究室主任、国际神经病理协会会员和德国神经病理协会和德国肌肉病协会会员。社会兼职包括中华医学会神经内科分会神经病理学组委员兼秘书、肌肉病学组秘书和遗传病学组委员,卫生部"全国临床医学专业中级技术资格考试"试题命题专家组成员,神经内科组长。北京市神经科学理事会理事。 1984年毕业于山东医学院,1984-1986在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内科工作,1986-1989年在北大医院攻读医学硕士学位(导师:陈清棠教授),论文题目:《正常人神经肌肉接头的增龄改变》。1989年获得医学硕士学位。1989-1992年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工作,聘为主治医师。1992-1996年后在德国埃森大学神经病理研究所攻读神经病理专业的医学博士,重点研究神经肌肉的病理诊断,1996年6月获德国医学博士学位(导师:L Gerhard 教授),论文题目:《中枢神经系统淀粉样瘤的病理和发病机制》。此后在德国美茵滋大学师从Goebel教授作为客座医师继续进行神经肌肉病的病理研究。 1997年回国在北大医院进行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在临床和科研工作中主要通过病理研究诊断神经内科疾病,重点在于周围神经病和肌肉病的病理和基因研究。所带领的研究梯队已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00余篇,内容主要涉及周围神经病、肌肉病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参与编写了11部神经内科专着。先后获得教育部、国家自然基金、北京市自然基金和北京大学疾病基因中心的科研基金的资助。

③ 我爸爸50岁被确诊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怎样治疗

可能需要进行
肌电图检查

肌酸激酶检查
确定是否为肌肉损害还是神经损害,而后再找病因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神经内科-
袁云
主任医师

④ 骨骼肌呈肌病样病理改变

已经从病理上诊断了管聚集
肌病
。需要结合你的临床表现给予治疗,如用
艾地苯醌
等药物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神经内科-
袁云
主任医师

⑤ 北大袁云教授今年多大年龄

60岁。
现任神经内科教研室主任和神经内科副主任。1989年获得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硕士学位,导师为陈清棠教授。1992-1997留学德国,先后在Essen大学医学院神经病理研究所、Bremen东部中心医院和Mainz大学神经病理研究所学习神经病理学。1996年获德国ESSEN 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学位,导师为Gerhard教授。1997年回国后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从事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

临床工作:对疑难性周围神经病、肌肉病以及脑病有一个熟练的研究和诊断流程,在常规神经科检查手段的基础上,主要采取病理标本的常规组织学、酶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电子显微镜、基因以及蛋白研究,组织标本包括周围神经、肌肉和皮肤,采取皮肤活检主要是诊断遗传性脑代谢性疾病,代替脑活检。目前还对患者亲自进行神经肌肉病的病理检查,90%接受诊治的患者来自全国各地,到2017年上半年为止在8年时间内已经累积在网上为患者免费咨询达5000多人,网站浏览数量超千万人次,为患者节省非医疗支出达亿元。每年进行的神经病理检查数量约为700-800份,目前在继续递增。

科研工作:先后获得教育部归国基金、国家自然基金、北京市自然基金和首都发展基金重大课题、国际合作重大课题、国家十二五和十三五课题的资助。把临床和科研结合,科研以解决临床诊断和治疗为目的,到2017年已在国内外发表300余篇论文,多数发表在行业顶级杂志,研究结果被写入多个国内外神经肌肉病的诊治指南,或成为国外专业网站的经典内容。

教学工作:负责北京大学神经内科的教学工作和住院医师的培训考试工作,编写和参与编写了16部神经内科专着,主译两本神经内科专着。开设2门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课程:骨骼肌疾病和周围神经疾病。

社会工作:亚洲大洋洲肌肉病中心理事、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分会神经病理学组副组长、神经肌肉病学组副组长、北京市医学会罕见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医学会神经内科分会神经肌肉病学组组长。中华神经科杂志、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中国神经免疫和神经系统疾病杂志、中国现代神经系统疾病杂志、中国糖尿病杂志的编辑委员。

⑥ 用脑过度会不会加快人的衰老

当然会老得快!积极用脑和用脑过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人说,脑子越用越灵,那是积极的用脑方式。如果产生心烦、疲惫的心理状态,那就是用脑过度了,透支了大脑的运作能力,反而会损害大脑。
为什么新婚蜜月的女孩都显得漂亮?这和心情有很大关系。如果心理疲惫,心情不好,人确实会衰老的快些,甚至白了少年头。
放松心情,寻找快乐,暂时的疲劳很快就会恢复的,科学用脑,我们都能长寿
一用脑过度人士易患“雅皮士流感”
美国已经将近年来才出现的新疾病“慢性疲劳综合征”与霍乱、疟疾、丙型肝炎等一类传染病列为同一个预防类型,并给它起了个很时髦的名字“雅皮士流感”。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袁云教授等在对此类病人进行的调查中发现,上到中高层干部和管理者,下到高考前的中学生,凡是靠脑子生存的“文人雅士”都是这种“流感”的主要命中目标,而且以女性为多
为了和其他慢性病区别开来,袁教授特意解释说,“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症状类似病毒感染,在几个小时或几天内出现,而且持续6个月以上。主要表现为:1、不能解释的持续性的、或时好时坏的慢性疲劳,不是由于运动引起,也不能通过卧床休息而缓解,并可能导致工作学习和社会活动能力的明显下降。2、短期记忆力或注意力下降,咽喉疼痛,淋巴结肿大,肌肉疼痛和无力,关节疼痛,头疼,低烧,睡眠异常,也可能伴随恶心和肠易激综合征。
二 用脑过度与中风的关系
脑过度劳累时,脑部血流量增加,容易促发中风。所以,中老年人要合理用脑,避免用脑过度。
过度疲劳也是中风的常见诱因。所谓过劳,多指日常过度繁忙劳累,如有人经常工作到深夜、睡眠不足、应酬频繁、旅途劳累、看电视时间过长,都会导致中风的发生。尤其是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的人,过劳往往是中风的诱因。所以,无论工作或学习,都要张弛有度,劳逸结合,做事更要量力而为。

三 用脑过度易阳痿
在中国3亿男性成年人之中,有多达8000万名的男性,患上性功能障碍;年龄以三四十岁居多,尤其用脑过度者,是性功能障碍的高危族,如果乱吃壮阳药,将可能引起心肌梗塞甚至死亡。

四 孩子用脑过度有害无益
专家提醒,一定要让孩子的学习生活有张有弛,科学用脑,否则会得不偿失。

医生说,现在小学生每天早上7点出门上学,晚上五六点钟才能回家,然后做作业、复习功课一直到晚上九十点钟。有的家长每逢周六、周日还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使得孩子每天的“工作量”不亚于成年人。

专家指出,学习消耗的主要是脑力,长期集中精神思考、学习,使大脑长期兴奋过度,脑细胞的功能就会发生改变,受到影响。从而就会影响孩子的注意力、学习能力,使孩子觉得疲倦,对学习失去兴趣,有的人甚至会对上学产生恐惧情绪。

专家提醒说,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专心学习,什么家务活也不让他们干,其实,这样做恰恰让孩子失去了一个很好的锻炼协调能力的机会。专家指出,保证孩子的睡眠也很重要。孩子的大脑皮层一般会在晚上10时后开始分泌生长激素,这是孩子睡眠的最佳时机,每天应让孩子有9-10小时的睡眠。同时,午睡也不可缺少,他们的大脑经过了一个上午的学习思考,应该有一个小小的休息时间。

⑦ 假如做了移植能维持多长时间效果如何能蹲下起立吗属于肌源性损害【肌营养不良】

假如目前做了移植,肯定无效。现在在国际上还没有成功的先例,如果有医院出钱给你,你可以试一试。但不要抱很大希望。

(袁云大夫郑重提醒:因不能面诊患者,无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北大医院袁云 http://yuanyun1.haodf.com/

⑧ 袁云的介绍

袁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研究室主任、国际神经病理协会会员和德国神经病理协会和德国肌肉病协会会员。

⑨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袁云大夫治病好吗

他是神经类疾病的专家,还是很有经验的。

⑩ 袁云的个人概述

袁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研究室主任。社会兼职包括中华医学会神经内科分会神经病理学组委员兼秘书、肌肉病学组秘书和遗传病学组委员,卫生部全国临床医学专业中级技术资格考试试题命题专家组成员,神经内科组长。北京市神经科学理事会理事。
1984年毕业于山东医学院,1984-1986在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内科工作,1989年获得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硕士学位,导师为陈清棠教授,论文题目:《正常人神经肌肉接头的增龄改变》。1992-1997留学德国,先后在Essen大学医学院神经病理研究所、Bremen东部中心医院和Mainz大学神经病理研究所学习神经病理学。1996年获德国ESSEN 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学位,导师为Gerhard教授,论文题目:《中枢神经系统淀粉样瘤的病理和发病机制》。此后在德国美茵滋大学师从Goebel教授作为客座医师继续进行神经肌肉病的病理研究。1997年回国后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从事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在临床和科研工作中主要通过病理研究诊断神经内科疾病,重点在于周围神经病和肌肉病的病理和基因研究。所带领的研究梯队已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70余篇,内容主要涉及周围神经病、肌肉病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参与编写了11部神经内科专着。先后获得教育部、国家自然基金、北京市自然基金和北京大学疾病基因中心的科研基金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