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上海指南 » 如何看待上海街头喧哗的老外
扩展阅读
上海哪里有卖会议桌布 2024-05-17 09:55:19
北京哪里眼科 2024-05-17 09:38:43

如何看待上海街头喧哗的老外

发布时间: 2022-11-26 16:57:01

A. 如何看待老外骂国人高铁车厢吵闹

近日,英国知名主持人在中国搭乘高铁时,遇到一名男子大声打电话,还持续好几个小时,于是他气得拍下影片,并对着镜头几近无声地喊了四遍“Shut up!”此事引发网友热议。

高铁的速度已经提升到350公里每小时,但高铁车厢的管理似乎还停留在绿皮车年代。乘务员吆喝着“有办理补票延长的吗”,小推车来来回回卖着矿泉水、饮料。他们从来意识不到,让车厢安静下来是自己的分内事。

中国高铁通车里程冠绝全球,已成为中国制造的一张名片。但是我们不能只关心通车里程、运行速度,还应该关注高铁车厢内的人文风景。乘客除了感受到“高铁速度”,还能感受到“高铁文明”。

让高铁车厢静下来,每个乘客都有责任,而铁路部门要首先意识到自身的管理责任。比如在列车广播里加一句“请避免大声喧哗,不要打扰他人休息”,在乘务员培训时增加相关内容等等。提速,降噪,一个都不能少。

来源:澎湃新闻网

B. 上海为什么这么多外国人

北京外国人也不少。主要是上海是中国第一大城市,老外喜欢到上海发展

C. 上海安福路为什么那么多老外

你好,上海安福路位于上海市徐汇区东北部,东起常熟路西至武康路,为什么安福路有许多外国人也是有原因的。
首先因为上海就是沿海地区超发达城市,本身就吸引了许多外国人来上海居住生活,所以上海无论哪里外国人都比较多。
其次福安路附近多为学校,住宅,还有艺术剧院,许多外国人可能都居住在附近,并且学校与艺术剧院都是吸引外国人的地方,有许多外国人会在艺术剧院里工作,也有前来看艺术展览的外国人,所以福安路的外国人也因此而多。

D. 为什么外国人都居住在上海繁华的地方

只要自己的经济条件允许,绝大多数人都想居住在繁华的地方啊,除了极少数喜欢隐居的人士以外。老外选择居住在上海的繁华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经济条件允许
2.离工作地点比较近
3.繁华之地交通、餐饮、娱乐都方便
4.居住地有比较好的氛围或者情调,比如是老外集中居住区或者是上海本身有情调的地方。

E. 上海街头出现市民聚集聊天现象,专家对此提出了哪些防护建议

上海街头出现市民聚集聊天现象,专家建议市民佩戴口罩,及时做好手卫生,保持安全社交距离,保障生活不受影响。

各地疫情防控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当中,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做好自然防护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也要保持一米以上安全距离进行核酸检测时也要做好口鼻的掩盖,这样才能避免疫情的肆虐。每个人在生活中都能够重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避免因为自己的无知影响社会安定,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我的个人看法是什么?

新冠病毒主要通过近距离飞沫传播,因此我们在生活中也应该学会保护自己与他人保持一米以上社交距离,可以更好的避免疫情的扩散,如果是在室内电梯,公共交通工具等相对密闭的空间,也应该规范佩戴好口罩,避免不必要的人群聚集。

F. 在街上看到外国友人,不围观,不干扰,不尾随,热情大方,不卑不亢 ……三十年前的《小学生守则》

“在街上看到外国友人,不围观,不干扰,不尾随,热情大方,不卑不亢。”今天,当您读到这句话,是否会觉得有些奇怪和好笑。然而历史镜头回放,在改革开放初期,这段话就收录在当时的《小学生守则》中。
如今,这友善的提醒早已失去了必要性。改革开放的中国,让“老外”不“外”。在我们的生活中,“老外”可能是您的同事、朋友、邻居或者恋人,他们已然成为当今社会中的寻常一员。
不仅如此,近年来中国人更是大踏步地走出国门,游历世界,自信地展示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符号,成为异乡视野中的“老外”。
从“看老外”到成了“老外” ,这“看”与“成”之间的变化,耐人寻味。
几十年前在马路上看到“老外”,就像看到了外星人,现在出国有时感觉就像串门
“前年我们去芬兰北极村游玩时,打扮成圣诞老人的工作人员在与我们合影时问我们是否来自中国,当得知我们来自上海,‘圣诞老人’马上用上海话招呼道:‘侬好。’那一刻,让我们感觉很亲切很温暖。” 谈起这段经历,“老杨老张”仍然津津乐道。
杨钧和张鹰是家住上海淮海路的一对退休夫妇,一位67岁,一位62岁,平时常以“老杨老张”的名头出双入对,过着恬淡平静的退休生活。
5年前,这两位普通的中国老人做了一件他们自认为平常、而在别人眼中却非常有勇气与了不起的事情:两位不懂外语首次跨出国门的老人,没有像一般老年人那样参加旅行团,而是从一开始便决定“做自由人,优哉游哉地享受欧洲的阳光”。他们用了83天时间自助游历了意大利、法国、摩纳哥、西班牙、葡萄牙等5个国家的十几座城市,令人不禁联想到电影《80天环游地球》中的情节。
那次难忘的欧洲自助之旅,使得他们对出境游上了“瘾”:“原来年轻人能做到的,我们老年人也一样可以做到。”回国后,他们出版了游记《老爸老妈去旅行》,受到各年龄层次读者的喜欢。因为这次旅行,因为这本书,他们也结交到了许多朋友,生活变得多彩而充实。
老杨告诉记者:“几十年前,在马路上看到个‘老外’就像看到外星人一样,他们的高鼻子蓝眼睛金头发,穿着的花花绿绿的衣服,让人感到稀奇,所以常常有‘老外’被围观。后来上海街头的‘老外’越来越多,大家就习以为常,见惯不怪了。现在我们中国人的生活越来越好了,旅游也从一种奢望变成一种‘生活元素’,甚至成为了很多人的一种生活方式。现在流行讲‘地球村’,我们各个国家的人,也就像是一个村的村民,你到我家来串串门,我到你家去瞧瞧,再平常不过了。”
对老杨老张这对夫妇来说,语言不通是他们当初出国旅游的最大困难。真到了国外,老两口发现“其实也有不少老外会讲点汉语,加上画图、手势等,基本交流还是没问题的”。
第一次去“新马泰”,令远亲近邻羡慕不已,托他捎带的东西写满了整整3张A4纸
谈起旅游,家住山东烟台的李滨佐滔滔不绝:“第一次旅游是二十多年前带儿子去北京,在天安门、长城照了几张相片,回来邻居们争着抢着传着看。”
1995年,国家开始实行双休日制度,后来又推出黄金周,更重要的是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天南海北地游玩对既有时间又有闲钱的李滨佐来说,已不再是奢望,“前年,儿子还出钱请我去了趟欧洲,这要是搁在20年前,想都不敢想。”
上海兴旅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总经理高宏久清晰地记得,当他1992年第一次带旅行团去“新马泰”旅游时,令远亲近邻们羡慕不已,托他捎带的“洋货”写满整整3张A4纸:手表、化妆品、丝袜、小电器、咖啡……回来手里大包小包,像“跑单帮”一样。
如今,这样的情景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喜欢购物的上海人对泰国的燕窝、新加坡的镀金胡姬花与马来西亚的锡制品等特产了然于胸。近些年的游客,已经不大选择“新马泰”套餐游,一些对泰国有兴趣的游客,不少是只选个小岛去度假休闲。
在国家旅游局发布的《已开放的出境旅游目的地国家(地区)一览表》中,我们可以看到2004年,是我国出境游发展最迅猛的一年,在这一年中,荷兰、比利时、 卢森堡、 葡萄牙、 西班牙、 意大利、 奥地利等30多个国家成为出境游中的新面孔。截至今年8月底,已开放的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近140个,中国游客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
30年前,“入境旅游”还是个生僻词汇,国家对招待外国人入境观光的定义是———“人民外交”
我的首次中国之行是在1978年夏天。当飞机降落在北京机场时,我看见工人们盘腿坐在跑道之间的草地上。机场又小又脏,也没有空调。载我去旅馆的巴士行驶在坑坑洼洼的两车道公路上,路上挤满了自行车和马车。
我在北京的旅行从参观毛主席纪念堂开始。在城市四处游览时,北京人都对我的着装投来惊讶的目光。除了北京,我还去了东北。当我在大连一家旅馆附近溜达时,引来好奇的人群驻足围观。我身边总是跟着几十个中国人,他们似乎被我的身高震慑住了。我穿短裤时,居然会有小孩子跑过来拔我的腿毛。
在上世纪80到90年代期间,我又去了4次中国,交通已经便捷许多。此时中国正经历迅速的现代化。除了新修建的楼房和公路,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他们对未来的信心也在增强。
2004年,我应邀到吉林大学教书,在那里的见闻令我惊讶。在吉林省长春市,现代的摩天大楼高耸入云,热闹的街区中麦当劳等国际着名连锁店随处可见。
我的学生穿着牛仔裤、T恤、运动鞋,斜挎大背包,他们的穿着与美国学生没什么两样,其中许多人对美国相当了解。
长春的冬天非常寒冷,但长春人对我非常热情。在长春5个月,我体会到了许多善意和好心。我从中国学生和同事那里学到的,要远远多于我教给他们的有关美国的知识。
这是一位名叫吉姆的美国人在家乡报纸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没有过多的修饰,却实实在在地写出了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许多的变化中,旅游的视角见微知着。
上海国旅美大外联部经理袁祖康从1978年开始从事入境旅游业,那正是中国开放入境游的第一年,作为第一批从事入境游的专业人员,驻足当下回顾往昔,言谈之间,他忍不住感叹新中国入境旅游业惊人的发展速度与变化程度。
30多年前,那时的“入境旅游”还是个相当生僻的词汇,国家对招待外国人入境观光这种行为的定义是———“人民外交”,所以“导游”在当时其实是以“外事工作者”的标准来培训和要求的。
刚开放入境游的时候,以美国为例,主要是靠包机运输,一般每周三个包机,国内最大的客机也就是容纳200多人的波音707,所以游客需要承担的费用很高,入境的人数很少。而如今,国内几乎所有的二三线城市都拥有自己的机场。仅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日均起降航班就达750架次左右,航线覆盖90多个国际(地区)城市、70多个国内城市。
记者从上海市旅游部门了解到,上海最初只有国旅和中旅两家旅行社接待入境游客。但目前已有近900家,导游从业人员两万余名,旅游线路五花八门,不管是出境游还是入境游,游客的选择余地都非常大。
站在流光溢彩的上海街头,听年轻人讨论最新的美国大片,英国人西蒙以为自己是站在伦敦的大道上
英国人西蒙说,他爱上中国是在中国旅游过程中培养出了感情。“中国的美食,GOOD!中国的风光,GOOD!中国的朋友,GOOD!”“GOOD”成了西蒙在中国最常用的词汇。
“在我们以前的印象里,中国人都是细细的丹凤眼。没来中国之前,我唯一知道的就只有中国功夫,李小龙还有成龙,好像以前大部分外国人也都只知道这些。”
15年间,西蒙4次来到中国,在他看来变化最大的是在旅行环节中的行与住两个方面。从最初闷热的车厢、狭小的座位空间,到如今的航空座椅、外置行李舱的豪华空调旅游车,交通工具的舒适度大大提升;除了四通八达的空中航线,现在不少城市之间开通了铁路动车,在中国内陆的旅行也因此而舒适快捷了很多。
刚开始来中国的时候,西蒙感觉除了一线城市里有一两家高级宾馆外,一般地方的住宿条件都很差,特别是卫生间的气味令他“难忘”。而当他6年前第三次来到北京、上海、西安、成都等城市旅游时,发现不仅五星级宾馆林立,还有很多商务酒店、酒店式公寓、连锁便捷酒店等各具优势和特色的旅游酒店可供选择,服务也越来越规范。
从清晰的指示牌到干净的公共空间,城市在细节中散发着文明的魅力,这样的中国也让西蒙觉得越来越亲切:“现在中国年轻人会说英语的很多,不必担心在路上迷路,老老少少都很热情。”
有一次,当他站在流光溢彩的上海街头,听着周围一群打扮时髦的年轻人在讨论刚上映的美国大片时,那一刻,他说,他恍惚间以为自己是站在伦敦的大道上。
去年夏天北京举办奥运会的时候,西蒙带着妻子一同坐在“水立方”里呐喊加油,先进的比赛场馆、热情好客的中国面孔,让西蒙在一瞬间想起15年前第一次踏上中国土地时的情景,不禁由衷地感叹:“中国真是个伟大的国家,她的发展速度快得让人感到不可思议。”
从前的旅游好像赶集和“插红旗”,而现在对很多人来说旅游已经成了一种享受生活的方式
去年夏天,自费去南非游玩的上海焦点广告公司董事长徐丽在好望角,居然碰到了她在安徽的高中同学,两人兴奋地拥抱,异国他乡的偶遇自然别样亲切。当然,这种喜悦已不再是改革开放之初,在国外碰到“黄皮肤黑头发”中国人时的那种惺惺相惜,更多的则是一种他乡遇故知的惊喜和愉悦。
随着国人的脚步越走越远,人们的旅游心态和观念也悄然发生着变化。出国不再仅仅是走过场般的看新鲜,人们的旅游目的日益多样和细化。有人是为了感受国外的历史文化,有人是为了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享用异国美食,有的是专门去“泡”博物馆、美术馆以怡情养性,有的是冲着一部经典大片的场景去体验与主人公一样的心境,有人是为了参加某个时尚秀捕捉最新潮流元素,还有人则是为了拜访老友或是为了看一场偶像的演唱会。
上海中医药大学心理学讲师曲玉萍是一位旅游爱好者,自费游历过美国、法国、爱尔兰、希腊、越南、柬埔寨、毛里求斯等许多国家,由于精通英文,几乎全是自助行。她告诉记者,以前在欧洲旅行,很容易被误认为是日本人,而近年来这种误读少了。中国人的消费能力也越来越被外国人所重视。“我注意到许多地方特别提供汉语服务,比如巴黎的名牌店、意大利的OUTLETS;而苏格兰我以前去,礼品店里是没有能讲汉语的,今年夏天再去,突然发现有中国人店员了。另外美国VAIL的滑雪场,我前年去的时候教练还都是说英文的,结果今年他们就提供能说中文的教练了。”
上海锦江旅游公司副总经理王芳不无感慨地说:“以前人们出国旅游,带点‘插红旗’的意思,每到一个景点,匆忙留下一张‘到此一游’的照片,每天都像赶集凑热闹一样。但现在,旅游对很多人来说是一种享受生活的方式。”
近年来,急行军式的出境普及游已渐渐退潮,精致的深度游则越来越受到游客的青睐,在王芳看来,这种变化,折射出的是人们旅游观念的转变和生活情趣的提升。复旦大学历史系旅游学系教授顾晓鸣认为,近年来中国发展的步伐较快,在旅途中,不难发现目前国内与国外一些城市的距离感在渐渐消失,各种文明在不断交融,这的确令人欣慰。当然也要反对国内一些地方一味“克隆”外国的景点,滥用外国的洋名,因为一种更高层次的融合应该表现在:既能在一座城市中享受置身世界的便捷时尚之感,又能欣赏到本土的真正文化内涵,这样,“串门”才显得更有意义。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公民出境旅游发展达到了相当迅猛的程度。中国公民出境从2001年的1213万人次增长到2006年的3400万人次,5年内增长了2.8倍。
作为中国消费能力最强的城市之一,上海出境旅游市场一直很“火”:1990年上海市旅行社组织的出境游就达数万人次,此后一直保持快速增长。2008年,通过旅行社组团出发的上海出境游客达到73.8万人次,出境旅游人数比例居全国前列。
“蓝眼睛、高鼻梁”走进来,“黑头发、黄皮肤”走出去,从当年的“看老外”,到如今在世界各地成了“老外”,这种感受真好!

G. 你见过“老外”哪些不文明的行为

你见过“老外”哪些不文明的行为?

从新闻里面看到的。最近有一则新闻。


1月7日,网曝深圳地铁4号线,一外籍男子未正确佩戴口罩,还踩扶手。视频中,男子口罩露出鼻子,一女子怒斥并要求他把脚放下。男子一直用脚踩着车厢扶手,三名安全员前来劝说未果。9日,深圳地铁回应称,正在调查。

7日,地铁4号线牛湖往福田口岸方向的428列车上,列车安全员接到乘客求助,称有一名男乘客把脚放到扶手杆上。列车安全员随即上前劝阻并告知需正确佩戴口罩。经劝导,该乘客的脚放离扶手杆,并正确佩戴好口罩。

(新闻可以查到的,附图说明)


H. 从马邦尼“洋男友”到疫情“洋女婿”,为何上海对“老外”更偏爱

“洋女婿”在话题榜高居不下,原来是“洋女婿”变成“洋大人”引起的。

这是又一起“超国民待遇”操作。

不同以往的是,这次是上海在疫情时期,洋人“超国民待遇”成媒体当功德来宣扬。

她爱“洋餐”、爱交“洋男友”,恶自己姓名及家乡一切,自己妈妈及弟弟从家乡来时,特别怕被人看到。

本以为她只是穷怕了,爱物质而已。可她喜爱的物质,都是和“洋”有关的所有东西挂钩。

交上个洋人男友,就等于喜欢的都实现了。天天说外语、吃西餐、还有移民的机会,立马就和自己本土同事区别开来。

所以在大街上,即使一个长得又老又丑的老外,都不乏年轻貌美女同胞搭着他的手,满脸优越感的神情和老外打情骂俏。

一个忌讳别人叫她原来姓名、知道她出生地,以吃洋餐厅交“洋朋友”为人生追求的人,也是在上海不少女孩的真实写照。

在夜幕降临时,在上海很多酒吧里,有形形色色的中国女孩围绕在老外的身边,说着外语向老外献媚投怀送抱。

有时几个女孩为一个老外争风吃醋相互嘲讽,老外在一旁得意地笑看风云。

殊不知,这些被她们追崇的老外,有多少是在他们国度混不下去,多少是无业游民,有不良前科的,才到中国来讨生活。

在这里一下成了“香饽饽”,有高级培训机构聘请当讲师教书育人,有企业邀请他们当顾问,有多少可爱的国民过去合影拍照发朋友圈,甚至当成自己的微信头像。

对比一下,我们大部分都是名校精英出国留学就业,他们也极少享受到这等待遇,至多让人平等对待,就很就不起了。

国外感谢我们为什么容易上热搜,因为我们太在意得到被人认同和点赞了。

自己灵魂都认为低人一等,别人怎么会和你平起平坐?

自己都对他们仰视,他们傲慢不遵守规则不是很自然的吗?这说到这次的“洋女婿”事件。

“洋女婿”事件是新民晚报出来的消息,标题是:《孩子才两个月,辗转多国回沪的英国籍女婿不愿集中隔离怎么办?》

大家看这设置疑问的标题很自然被吸引进来。

“怎么办?”

正常的思维应该是强制隔离。

谁知道内容真的出乎意料,动用了街道办主任、居委会书记、英语口译精英,花了6个半小时把“才两个月孩子”抱出去。

事件大体概述是这样的:

一位去过德国、法国、瑞士,再从台湾进上海的英国女婿到达小区后,丈母娘和妻子为了怕影响两个月大的女儿,建议女婿到集中隔离区隔离。

听起来合情合理的嘛!

可这位英国女婿不干,硬要住在小区家里。

毕竟是有个两个月大的女儿,小孩健康比较重要,她们和这“洋女婿”僵持不下,后来需要居委会出来做协调工作。

居委会出了一个惊天动地泣神州的“大招”,从新民晚报的讲述中,字里行间都显示居委会书记陈奉涛办事有多精、准、狠。

“两全其美的招”,然后难题“迎刃而解”,他们“严格执行政策”,又“暖心关怀”,“洋女婿”非常之“动容”。

这“暖心关怀”基本都用在对“洋女婿”身上,让他“动容”了。

这是一个多么绝妙的“招”啊!

为了出招,辖区街道办一点不怠慢,街道办主任刘超坚带队,带领工作人员抵达现场,工作人员里还有精干人才,“通过高级英文口译考试”的吕盈承担翻译工作。

可他们从健康、安全、专业多方面讲解,“洋女婿”还是不被说动,就是不愿意去集中隔离怎么着?

后来得知丈母娘有亲戚在附近,最后还是让“洋女婿”一个人住下,丈母娘、妻子及两个月大的女儿搬出去亲戚家借宿。

从下午两点钟,直到晚上8点30分,这领导和工作人员花6个半钟协调,结果是给“洋女婿”暖心关怀,令他“动容”了。

可这新闻出来,震惊到广大网友们,这不是给“洋女婿”超国民待遇吗?

从疫情地区回国的人,都会遵守疫情防控规则,自愿配合集中隔离14天。

自己人可以隔离,“洋女婿”为什么不能?

大家都知道入乡随俗,去到别的地方,需要遵守该地方规定。

可这“洋女婿”过来,没说什么原因,就是赖着不走,最后反客为主了。

居委会、街道办,历经辛苦没错,最后让“洋女婿”变成了“洋大人”。

上海街道办及居委会的“暖心关怀”,不应该送给“才两个月大”的小孩吗?

她才是祖国的花朵呢。

这样操作连“侠客岛”也看不过去了。

在岛叔微评话题里,以“洋女婿不是洋大人!想要防疫质量高,骨头需要硬一些”为标题,明确指出这种“超国民待遇”行为,伤到遵纪守法的国民的心。

在国民都讲“规则”的情况下,对“洋人”讲“情面”。

3月23日的“洋女婿”事件反转内容,只是在澄清“洋女婿”居家隔离的“合规”,没有对“超国民待遇”进行回应。

网友们说一个假设,如果是湖北女婿到上海,会不会有这般待遇?

想都别想,即使现在湖北有零增长,比英国、德国、法国都少感染。

全国女婿去上海,会不会有?大家自己想想吧。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包容和开放,但再善良好客的人,也想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I. 天下乌鸦一般黑,老外在中国也有不文明现象,你怎么看

一直以来,人们都以为中国人出游的时候经常会出现不文明的现象,殊不知一些外国人可能比我们还不文明。一名外国游客爬上长城城墙小便。外国游客长城角落小便。其实在他几百米外就有一处公共厕所。

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就这样让孩子随地小便

没有位置座,她却用脚踩着椅子占位置攀爬文物雕像也是老外喜欢干的事情,比比皆是。爱护文物勿攀爬警示牌是中文看不懂,可据说是汉语言专业留学生。

所以,任何国家都存在素质高下之人,别一提到素质差就拿国人来说事。外国游人素质低下,更有许多奇葩的行为比我们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国外只要有任何大的活动,什么圣诞游行啊,音乐节啊,完事之后满地垃圾跟中国没两样。总之,在素质上我们确实还要提高,像服务行业的基本礼貌,交通规则,乱扔垃圾,乱插队等等。总之,这些年国人的素质已经有了全面的提高,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这拥有5000年灿烂历史的文明古国会越来越好。

J. 如果你要是在街头看到老外做侮辱中国人的事情,你会怎么做

我这有个最毒的方法~大家一起把硬币捡起来~然后摁住那家伙~把所有的硬币全部塞进他最里让他吞下去——旁边还要一个人来拍~完事以后把摄象机还给他,问他说“有味道咩?没有再仍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