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要將北京定為中國的首都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一致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都定於北平,即日起北平改名北京。理由如下:
1、國民黨定都南京,主要原因是在政治上和經濟上,便於依賴帝國主義,因為南京靠近上海,而上海是帝國主義和買辦資產階級剝削中國人民的中心城市。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人民自己的國家,它依靠的是中國人民,自不一定要建都南京了。
2、北平為中國的首都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在政治上,北平位於華北老解放區內,人民力量雄厚,規模弘偉,文物集中,是世界上有名的歷史的大都市之一,且自五四以來,這里就是新文化思想的搖籃。
3、地理上,北平位於一個大平原之中,將來有足夠的擴充的餘地,在交通上是四通八達,有平沈、平綏、平漢、平滬等鐵路干線,連絡全國各地。
從各種條件看,北平實具備現代大國首都的各種資格。因此提議,中華人民共和國應以北平為首都,並改名為北京。
(1)為什麼北京擴展閱讀:
定都北京經過:
1949年3月23日上午,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率中共中央機關離開西柏坡。
25日凌晨6時,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人乘專列抵達清華園火車站,下午赴西苑機場閱兵,受到各界民主人士的熱烈歡迎。
6月15日,中國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在北平召開。次日,周恩來主持籌備會常委會第一次會議,會議決定在常委會領導下設立六個小組。
其中第六小組的任務是研究草擬國旗、國徽、國歌、紀年、國都等方案,組長是中國著名教育家、中國民主促進會負責人馬敘倫,副組長是北平軍管會主任葉劍英,不久又增加沈雁冰任副組長,組員有張奚若、田漢、馬寅初、郭沫若、廖承志等16人。
經過4次討論,第六小組於9月14日一致提出建都北平,改名為北京。
Ⅱ 為什麼中國首都定在北京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表決《國旗、國都、紀年、國歌決議草案》前,沈雁冰匯報了第六小組的研究討論意見,提出了定都北平的理由:
「國民黨反動派過去定都南京,主要原因是在政治上和經濟上,便於依賴帝國主義,因為南京靠近上海,而上海是帝國主義和買辦資產階級剝削中國人民的中心城市。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人民自己的國家,它依靠的是中國人民,自不一定要建都南京了。
北平為中國的首都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在政治上,北平位於華北老解放區內,人民力量雄厚,規模弘偉,文物集中,是世界上有名的歷史的大都市之一,且自五四以來,這里就是新文化思想的搖籃。
此外,在地理上,北平位於一個大平原之中,將來有足夠的擴充的餘地,在交通上是四通八達,有平沈、平綏、平漢、平滬等鐵路干線,連絡全國各地。總之從各種條件看,北平實具備現代大國首都的各種資格。因此,我們提議,中華人民共和國應以北平為首都,並改名為北京。」
當晚電台播出這一振奮人心的消息後,北京城鞭炮齊鳴,熱烈慶賀。
(2)為什麼北京擴展閱讀
名字由來
北京是一座有著三千多年歷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著不同的稱謂,大致算起來有二十多個別稱。
燕都,據史書記載,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滅商以後,在堯封帝,此後在蘇城建都,在燕封召公。燕都因古時為燕國都城而得名。戰國七雄中有燕國,據說是因臨近燕山而得國名,其國都稱為「燕都」。
幽州,遠古時代的九州之一。兩漢、魏、晉、唐代都曾設置過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帶。
京城,京城泛指國都,北京成為國都後,也多將其稱為京城。
南京,遼太宗會同元年(938年),將原來的幽州升為幽都府,建號南京,又稱燕京,作為遼的陪都。當時遼的首都在上京。
大都,元代以金的離宮今北海公園為中心重建新城,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改稱大都,俗稱元大都。
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滅掉元朝後,為了記載平定北方的功績,將元大都改稱北平。
北京,明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樂皇帝取得皇位後,將他做燕王時的封地北平府改為順天府,建北京城,並准備遷都城於此,這是正式命名為北京的開始,至今已有600餘年的歷史。
京師,明成祖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改稱京師,直至清代。
京兆,民國二年(1913年)廢順天府,翌年置京兆地方,直隸中央,其范圍包括今天的北京大部分地區,民國十七年廢京兆地方,改北京為北平。
參考資料:網路-中國首都
Ⅲ 為什麼選擇了北京作為新中國的首都
定北京成為國都的主要原因是由於北京的和平解放,北京沒有受到任何的軍事打擊,無論是文物現在現代建築都得以保全,在重建方面可以節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1.
新中國選擇北京作為首都是考慮了多種因素的。在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定都問題上,把上海、南京、北京、哈爾濱、延安這幾個城市都考慮在內,但經過權衡利弊,新中國選擇北京作為首都是考慮了多種因素的
2.
北京與哈爾濱相比,也是比較靠近蘇聯的,從政治上也是穩定的,這里的工業基礎也很雄厚,經濟上也是說得過去的。
3.
北京和平解放,這里沒有經過戰爭的摧殘,保存完整,在一個完好無損的城市上建設首都,將節省了一大筆開支。
4.
北京地理位置佳,她西擁太行,北枕燕山,東濱渤海,南面敞向華北大平原。這處天造地設、酷似海灣的小平原向來被人們稱作北京灣。
5.
北京位於沿海地區,屬於經濟發達的地方,地處連接東北、華北的咽喉地帶,戰略地位重要,是今日中國的命脈所在。
Ⅳ 為什麼選北京作為首都
選北京作為首都的原因有:
一、選擇有限。在經歷了100多年的內亂和持續的戰爭之後,實際上並沒有多少主要城市擁有可支持政府運作的現有基礎設施。
二、整體條件。出於政治、軍事安全考慮,選擇華北地區的城市做首都是最適宜的。北京是華北地區的一座大都市,人口過百萬、經濟發達、交通便利,自然是很合適的。
三、合法性。北京不僅是清朝的首都,它也是至少五個朝代的首都:遼,金,元,明,清。它已經連續三朝成為首都,至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它是中國最古老的首都之一。北京在中國人心目中具有重大的歷史和文化分量。紫禁城(以及周圍的皇宮建築群)仍然象徵著至高無上的力量。
四、意義性。北京還做過元朝、明朝、清朝、北洋政府的首都,其政治影響力極大。在1949年之前的七百年裡,北京在大多數時間里都是首都,這也是它超越其它城市的地方。
Ⅳ 中國首都為什麼要建在北京
中國首都建在北京有三種原因:政治意義、現實情況、北京的建都歷史。
1、政治意義
北京位於沿海地區,屬於經濟發達圈內。而且扼守東北與關內的咽喉地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同時離海近,而且渤海是中國近海,有遼寧、山東兩個半島拱衛,戰略上十分安全。
2、現實情況
首都應當選擇現代化的大城市,而且當時中國大城市不多,且位置合適,滿足建都條件的大概只有西安、北京、南京。西安距離革命時期的共產黨政治中心近,群眾基礎最為可靠,位置較為安全,但是中國的經濟重心已經東移,西安位置太偏西,交通並不便利,不利於新首都的建設與擴張,因此北京更適合做首都。
3、北京的建都歷史
歷史上的北京是遼、金、元、明、清五朝舊都。自古「燕都地處雄要,北依山險,南壓中原,若坐堂隍,俯視庭宇」。北京在地理位置上的確獨特,它為中原北方門戶,有人講它是中國的「龍眼」所在。
Ⅵ 為什麼選擇北京做首都
一、選擇有限。在經歷了100多年的內亂和持續的戰爭之後,實際上並沒有多少主要城市擁有可支持政府運作的現有基礎設施。中國當時的選擇是北京、西安和南京。沒有定都在南京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曾經的國民黨民國政府曾將首都設立在南京,選擇南京或許會給人帶來一種的印象,即新中國的建立是國民黨政府的「延續」。
西安是首都的有力競爭者之一。像北京一樣,它曾是許多朝代的首都。但是,西安已有1000多年沒有成為首都了。它位於中國的西部,此時的中國,經濟重心早已移到了東南地區。選擇西安作為首都有可能使新政府與較富裕、較發達的東部地區隔離開來。
二、合法性。北京不僅是清朝的首都,它也是至少五個朝代的首都:遼,金,元,明,清。它已經連續三朝成為首都,至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它是中國最古老的首都之一。北京在中國人心目中具有重大的歷史和文化分量。紫禁城(以及周圍的皇宮建築群)仍然象徵著至高無上的力量。
三、實用性。作為很少遭受戰爭破壞的極少數城市之一,北京保持了其大部分基礎設施完好無損。新政府相當於「拎包入住」即可。而且,北京通過現有的公路、鐵路系統,與當時工業發達的東北各省以及世界其他地區保持了良好的聯系。
中國歷史上的首都:
1、南宋都應天府南京(今商丘),遷行在臨安府(今杭州)。
2、元都大都(今北京)。
3、明都應天府(今南京),後遷順天府(今北京)。
4、清都京師(今北京)。
5、民國都南京,後遷北京,最後又回到南京,抗戰時期陪都重慶。
6、中華人民共和國都北京。
Ⅶ 為什麼北京能成為中國首都,它有怎樣的優勢呢
中國自古以來從不缺少具有重要歷史地位的城市,例如西安、洛陽、南京、重慶等大都市,它們在各個時期都有著獨特的意義。而北京又是憑借怎樣的優勢殺出重圍成為首都呢?我認為評判一座城市的優劣主要可分為兩點:①自然地理②歷史文化。
為何它又會成為眾多朝代古都呢?很簡單,中國古人甚至現代人都相信風水,北京在風水學上有“山環水抱必有氣”之說。古人建都更有“前要照後要靠” 之語,意思就是,前邊要見水,後邊要靠山,而在中國眾多古都之中,只有北京更符合這一點,所以這就不足為奇。
Ⅷ 中國首都為什麼選擇北京
王稼祥的遠見卓識使毛澤東下決心定都北平。
1949年1月,東北局城市工作部部長王稼祥,赴西柏坡參加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並去看望了毛澤東。
王稼祥分析認為:
1、我國首都最理想的地點應選在北平。北平位於沿海地區,屬於經濟發達圈內,而且扼守連結東北與關內的咽喉地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可謂今日中國的命脈之所在。
2、北平又鄰近蘇聯和蒙古,無戰爭之憂,雖然離海較近,但渤海是中國內海,有遼寧、山東兩個半島拱衛,從戰略上看也比較安全,一旦國際上有事,不至立即使京師震動。
3、北平是明清兩代的帝都,從人民群眾的心理上也樂於接受。
毛澤東非常贊同王稼祥的分析,並認為:「將首都就定在北平。蔣介石的國都在南京,他的基礎是江浙資本家。我們要把國都建在北平,我們也要在北平找到我們的基礎,這就是工人階級和廣大的勞動群眾。」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站在天安門城樓上激昂地宣讀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北京,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
(8)為什麼北京擴展閱讀: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時,大地歡聲雷動。毛澤東和朱德兩位偉人一前一後,沿著城樓西側的古磚梯道,最先登上了天安門城樓。當林伯渠宣布開會後,在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的樂曲聲中,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和委員就位。人民領袖毛澤東庄嚴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毛澤東親手按動電鈕,第一面五星紅旗在廣場上冉冉升起。與此同時,代表著54個民族的54門禮炮齊鳴28響,如報春驚雷回盪在天地間,它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英勇奮斗28年,終於取得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最後勝利。
升旗之後,毛澤東宣讀《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公告》,緊接著舉行了規模浩大的閱兵式和群眾遊行。慶祝活動到晚上9點多鍾結束,但歡樂的人群依然抑制不住內心的興奮。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結束了少數剝削者統治廣大勞動人民的歷史,結束了帝國主義奴役中國各族人民的歷史,中國人民從此當家作主成為國家的主人。
這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偉大勝利,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毛澤東思想的偉大勝利。中國的歷史開辟了新的紀元。
Ⅸ 為什麼首都叫北京
北部的京城,自然叫北京。因為歷史上各個方向斗設立過首都,而最著名的北方首都就是幽州,燕京,大都,中都,北平,京師,也就是北京。
Ⅹ 北京為什麼叫北京
北京正式定名為「北京」始於明成祖朱棣。他奪位成功後,就將明朝的首都由南京遷至他的發祥地——北京。之所以叫「北京」是相對於原來的首都南京而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