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北京知識 » 北京哪些河被污染了
擴展閱讀
2020杭州希望杯怎麼報名 2025-05-10 10:59:30
整個深圳多少所初中 2025-05-10 10:37:58

北京哪些河被污染了

發布時間: 2022-06-16 00:29:30

⑴ 北京有哪幾條河被污染過

准確的說,那一條沒被污染

⑵ 中國河水被污染有哪些地

如果說河流主要就是幾大水系
海河水系,遼河水系,松花江水系(一般並稱松遼水系),長江水系,淮河水系,黃河水系,以及珠江水系.
海河流域主要是華北這一地區,內蒙山東也有部分地區,天津北京也在這個范圍內,污染相當嚴重,因為附近屬於工業發達區,也有人認為是中國污染最嚴重的水系,官方說劣五類水體有60%左右,畢竟這個數據不好統計.我只說了劣五類其他水體種類也不會少.
松遼水系污染程度前兩年劣五類也有百分之40%,最近兩年整治好一些,但是主幹河流還是有污染而且其他支流很多也是停留在5類左右,我沒數據不好說什麼,但是我認為會有改觀但不會太大.
主要就是這樣七大水系海河污染最嚴重,黃河屬於中度污染,其他的一般來說屬於中度污染.
我給你舉幾個十五期間的例子:這都是重點治理的對象,海河,淮河,遼河,太湖,巢湖,滇池,還有黃河

⑶ 中國被污染的河流

東北:

遼河,松花江,及其附屬支流們,如東遼河,西遼河,伊通河,嫩江,第二松花江等

華北:
不光污染,把河流都弄沒了。。。。。
具體有,海河,灤河,黃河,北運河,汾河等等。

華東:長江,淮河,錢塘江,贛江,修水,撫河,甌江,甬江,京杭運河華東各河段等等。

中南:漢江,長江,湘江,沅江,資水,珠江,西江,東江,北江,陽江,梅江等等

西南:長江,嘉陵江,岷江,烏江,南盤江,赤水河等等,雲南南部河流污染較輕;雅魯藏布江基本健康。

西北:黃河(這是永恆的),渭河等等。

⑷ 中國被污染的河流有哪些

真要列舉的話,幾天幾夜也列不完,還是列幾條沒有被污染,或者說是相當輕微的河流吧
1,額爾齊斯河,發源於新疆北部,(國境外的稱為鄂畢河)是中國唯一注入北冰洋的河流。
2,怒江,發源於青藏邊境唐古拉山南麓,入雲南省折向南流,注入緬甸後改稱薩爾溫江。
3,瀾滄江,源出唐古拉山北麓,向東南流入雲南西部至西雙版納,流出國境稱湄公河,經緬甸、寮國、泰國、柬埔寨,在越南南部入南海,(瀾滄江在中國境內穿梭在橫斷山脈中,幾乎沒什麼污染,但進入泰國境內後,污染相當嚴重)
4,雅魯藏布江,發源於喜馬拉雅山北麓,由西向東橫貫西藏南部,繞過喜馬拉雅山脈最東端的南迦巴瓦峰轉向南流,進入印度後稱布拉馬普得拉河,在孟加拉國與恆河相會後注入孟加拉灣。

⑸ 北京有哪幾條河被污染過

北京境內最重要的河流是永定河,流經北京門頭溝區、豐台區和房山區,蘆溝橋就在永定河上。不過永定河解放後長期乾涸。

潮白河是北京第二大河,由潮河和白河合流而成,流經北京密雲和順義,未被污染

涼水河是流經北京市區的重要河流,但污染極為嚴重,主要為生活污水。現在豐台區政府正在大力整治涼水河。

⑹ 中國多少河流已被污染

進入「九五」以來,我國大規模水污染防治在「三河三湖」"淮河、太湖、巢湖、滇池、海河、遼河等重點流域全面展開。經過幾年的努力,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部分河段水質有所改善。但是,由於歷史的原因,我國水環境問題比較復雜,在現有經濟技術條件下,解決水環境問題需要經過一個緩慢的過程。因此,在今後相當長的時期內,重點流域的水污染問題仍將十分嚴重。

1. 我國水環境問題及其影響因素

我國水環境面臨著水體污染、水資源短缺和洪澇災害等多方面壓力。水體污染加劇了水資源短缺,水生態環境破壞促使洪澇災害頻發。據1999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目前我國七大水系、主要湖泊、近岸海域及部分地區的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河流以有機污染為主,主要污染物是氨氮、生化需氧量、高錳酸鹽指數和揮發酚等;湖泊以富營養化為特徵,主要污染指標為總磷、總氮、化學需氧量和高猛酸鹽指數等;近岸海域主要污染指標為無機氮、活性磷酸鹽和重金屬。這些因素構成了水環境問題影響范圍廣,危害嚴重,治理難度大等特徵。我國水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人類主觀因素的影響。長期以來,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粗放,企業單純追求經濟效益,忽視環境效益和生態效益。工業發展中,水消耗量大、利用率低。不僅單位產值污水排放量大,而且萬元產值用水量各省區間差距懸殊。1998年全國平均萬元GDP用水683m3以上。其中,北京161m3,天津201m3,上海300m3。但是,黑龍江、內蒙古、江西、廣西、貴州、青海、甘肅等省區大多在1000m3以上。寧夏、新疆為4000m3左右。北京1m3灌溉用水可以生產2kg糧食,而寧夏才生產不到1kg。同時,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使企業生產經營缺乏節能降耗的動力。企業技術改造往往以擴大再生產為目的,生產工藝落後,更新換代速度慢。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經濟增長方式的日趨轉變,以及科技水平的快速提高,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將逐步走上科學化管理軌道。但是,這種轉變需要一個較長的歷史過程。水環境問題嚴重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國家政策導向的偏差。長期以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注重經濟增長速度、主要產品產量、城鎮居民收入增長等指標,沒有把資源消耗和環境代價納入經濟核算體系。迄今為止,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仍作為「非生產性福利事業」。城市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由政府包攬,使政府不堪重負,以至於拿不出錢搞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甚至建成污染處理設施也因經費來源問題沒解決而難以正常運轉。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一些經濟發展政策有悖於環境保護。我國一度「遍地開花」的「十五」小企業,布局分散,規模不經濟,生產工藝落後,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

區域經濟發展和區域環境容量不相適應,也是造成水環境污染的重要原因。以往在確定地區產業發展方向、地區生產力布局時,往往忽視區域環境容量。我國主要江河出現的嚴重流域性水污染,在很大程度上與流域產業結構和布局不合理有直接關系。淮河流域四省自80.年代初開始,利用當地資源,大力發展高耗水的化工、造紙、製革、火電、食品等小型工業,污染物排放量超過了淮河的承載能力,使淮河流域水質急劇惡化;由於缺乏科學認證和科學管理,一些缺水地區盲目發展高耗水型工業,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一些資源豐富的地區發展單一的資源型產業,不發展與之相配套的加工業,產業結構雷同,形成嚴重的結構型污染。

自然因素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水環境問題的惡化,增加了水污染防治的難度。近年來,由於氣候變化引起全球溫度、濕度、降水量的分布變化,使一些國家和地區的災害頻發。我國北方地區氣候也明顯變暖,華北地區冬季平均氣溫90年代比50年代上升2.1℃。氣溫上升,地表徑流減少,蒸發量增大,發生旱災的機會增多。1997年我國北方地區受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降水量異常偏少,溫度偏高,海河水資源量只有多年平均量的40%;黃河水資源量為多年平均量的61%。由於河道徑流減少,水體自凈能力下降,加劇了水環境惡化。1998年受厄爾尼諾現象影響,長江中下游、嫩江、松花江流域降水量偏多,導致特大洪水災害的發生。

我國水資源地區分布不均,南多北少,相差懸殊,水資源分布與人口、經濟和社會發展布局極不協調。北方黃河、淮河、海河、松遼河,以及內陸河5個流域,總人口佔全國的47%左右,耕地面積佔65%以上,GDP佔全國的45%以上,而水資源卻只佔全國水資源總量的19%,人均佔有量僅為南方地區的1/3。這些因素也是導致水環境問題突出的重要方面。

2. 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面臨的主要問題

「九五」以來,我國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以淮河治理為先導,太湖、巢湖、滇池,以及海河、遼河相繼開始。通過採取工業污染源的末端治理,以及在產業結構調整和壓縮過剩生產力中,取締、關閉、和淘汰生產工藝落後、設備陳舊、污染嚴重的企業等一系列措施,治理工作取得一定成效。部分水域已經接近實現第一階段的污染防治目標。「九五」水污染防治作為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流域水污染防治,積累了大量寶貴經驗,對於開拓我國的環境與發展道路具有長遠的戰略意義。但是,從總體上看,重點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工作進展還比較緩慢,取得的成果十分脆弱。在實踐中暴露出來的一些問題充分說明,我國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流域水污染防治仍面臨嚴重挑戰。

2.1 黃河、長江流域水環境問題亟待解決

「九五」期間「三河三湖」的治理僅僅是拉開了我國水污染防治的序幕。在大規模治理「三河三湖」的同時,必須看到,黃河、長江的污染問題也到了非治理不可的程度了。黃河這個中華民族的搖籃,他養育了人類,也無數次地給人類帶來災難。如今,由於人類活動的作用力,使黃河的環境問題日趨嚴重。1999年,在黃河流域的114個重點監測斷面上,V類和劣V類水體分別為70%和56.2%,黃河主要支流的污染更為嚴重,而且黃河的污染主要來自支流。目前,黃河水量少,自凈能力弱,水環境處於危機之中。在西部大開發中,黃河流域的經濟發展將進入較快增長時期。黃河的水污染必然使沿岸的水資源短缺「雪上加霜」。

長江上游沿岸地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使這一地區的污染物排放量迅速增加,污染問題隨之加重,特別是三峽庫區及其上游的水質不斷惡化。如果不採取有效措施,預計到2010年,長江上游重點地區廢水排放量將以年均4.1%的速度增長;沿江城鎮生活垃圾入江量,將由1995年的約200萬t增加到2010年的467萬t;三峽庫區的水體自凈能力將大幅度下降。2009年三峽庫區建成蓄水後,庫區將由一個流速快、流量大的河流變成一個流速緩、滯留時間長,回水面積大的人工湖。水體稀釋自凈能力下降,水污染必然加重。根據預測,三峽工程建成後,湖區上游岸邊污染帶主要污染物濃度將比建壩前增加2-10倍,將成為重污染區。

2.2 城市生活污水逐年增加,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嚴重滯後

城市基礎設施是工業建設的載體,制約著工業建設規模和發展速度。長期以來,我國城市建設不恰當地把基礎設施建設的載體地位降低為工業的一般附屬物地位,基礎設施的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和工業建設不協調,導致基礎設施長期超負荷承載。特別是城市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僅僅在近幾年才開始興建。全國絕大多數城市的污水處理能力遠遠滿足不了實際需要。

隨著人口迅速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生活污水產生量大幅度增長。近年來,城市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排放量的比例已接近持平。但是,城市污水處理廠的建設遠遠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一般情況下,城市污水處理廠的建設周期為3年。從目前的建設進度看,實現「九五」期間國家提出的全國50萬人口的城市都要建設集中式污水處理裝置的要求,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以淮河為例,按規劃,到2000年,淮河流域四省需要建設城市污水處理廠52座,總投資60.8億元,形成污水處理能力352萬l/d。到1999年6月建成的污水處理廠只有3座,污水處理能力僅為44萬l/d。集中式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緩慢的原因,除了資金短缺外,現行管理和運行機制的掣肘也使城市污水處理廠的建設和運營陷於困境。由於沒有真正落實「污染者負擔」的政策,地方財政因無力支付污水處理費用,常常使建成後的污水處理廠不能正常運行,環境保護投資不能有效發揮環境效益。

2.3 大量的面源污染問題尚未找到解決途徑

目前,全國的工業污染已經開始得到有效控制。到2000年底,全國所有工業污染源都將實現達標排放。城市污水處理正在逐步加快步伐。但是,農村經濟發展帶來的農葯、化肥、畜禽養殖污染量大面廣,有一定治理難度。從50年代到90年代,我國農葯施用量增加近100倍,成為世界上農葯用量最大的國家。我國每年因農葯中毒的人數佔世界同類事故中毒人數的50%。而且由於農葯的大量流失,造成嚴重的水體污染。全國化肥使用量也在成倍增加。1995年是1978年的4倍。目前,偏施化學氮肥,使氮、磷、鉀比例失調現象比較嚴重。而且化肥的利用率只有30%左右,大量化肥流失,進入河流、海洋、湖泊,成為水體面源污染的主要來源。同時,由於大量化肥的使用,農村畜禽糞便的農業利用減少,畜禽業的集約化程度提高,加重了養殖業與種植業的脫節。畜禽糞便的還田率只有30%多,大部分未被利用。1998年全國畜禽糞便產生量是當年全國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的3.4倍。這些畜禽糞便大部分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海。同時,作為農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鄉鎮企業的發展也一直是困擾農村環境的一大難題。據1991年和1997年兩次全國鄉鎮工業污染源調查,鄉鎮工業二氧化硫、煙塵、化學耗氧量和固體廢物排放量分別增長了22.6%、56.5%、246.6%和552%;在全國主要工業污染物排放總量有所控制的情況下,鄉鎮企業排污量卻在增長,這將對水環境構成嚴重威脅。

2.4 經濟政策不配套,污染治理資金嚴重短缺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我國污染防治資金以國家預算內資金為主。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完全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環境已經不能奏效。但是,由於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環境經濟政策體系尚未建立,多元化的環境保護投資體制難以形成。作為促進污染防治的重要經濟手段排污收費制度,目前還很不完善。主要問題是,排污收費標准過低,不能發揮刺激污染防治的作用。超標排放污水收費作為排污收費的主體,其收費額不足污染處理設施運行成本的一半;污水排放收費最高不超過0.5元/l;排污收費項目不全,主要對象是大中型企業和部分事業單位,城市污水處理費僅在少數城市開征,而且收費標准較低,「污染者付費」的原則沒有充分體現;排污費的轉移支付機制尚未建立,流域內上下游之間缺乏利益補償政策,水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保護不協調,造成水資源的浪費。

「九五」期間我國環境保護投資有了大幅度提高,特別是國家採取積極的財政政策,在擴大內需中把環境保護作為重點投資領域,一些水污染防治重點項目得到國債資金的支持。但是,由於環境保護資金渠道狹窄,投資量小,污染治理資金短缺的問題仍然非常突出。按計劃,「三河三湖」水污染防治約需資金1260億元,但是目前已經落實的資金與需求相差甚遠。1998年國家增發財政債券和銀行貸款資金用於基礎設施建設,分配給淮河流域10億元財政債券資金用於城市污水處理廠建設。但是,這些資金僅為淮河城市污水處理廠總投資的16.5%,而且投資項目達34個之多。由於地方配套資金不足,開工的項目不少,卻因缺乏資金施工建設進度緩慢,很多工程至今投資尚無著落。

3. 關於水污染防治的政策建議

我國是在經濟技術相對落後的情況下實現經濟快速發展的。人口基數大,人均資源少,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防治將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特別是水環境污染問題的解決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經過一個艱苦的治理過程。因此,我們必須在認真總結「九五」期間水污染防治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借鑒世界一切成功的經驗,結合我國的具體情況,不斷加強政策創新、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逐步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水污染防治道路。

3.1 在決策中控制新的水環境問題產生

國家和地方各級政府,在確定經濟發展速度、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資源開發計劃、區域開發計劃,以及制定經濟技術政策,進行重大經濟決策時,應當對實施這些決策可能產生的環境影響做出科學評價,評價的結論作為各級決策的依據。在決策中綜合考慮環境、經濟和社會因素,統籌兼顧,使發展對環境的影響降低到最小。建立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設置專門的評價審議機構,並使這一制度法制化,逐步建立起依法決策的運行機制。

區域經濟的發展要充分考慮水資源保護。限制缺水地區發展耗水型產業,調整缺水地區的產業結構,嚴格控制高耗水、高耗能和重污染的建設項目。近期應重點調整北方缺水地區的產業結構,防止水資源短缺問題進一步加劇。生態環境脆弱地區的經濟發展應考慮為生態用水留有餘地,防止因過度開發導致下游地區河湖萎縮、土地沙化、生態退化。在水源地區,引導和組織水源地生態經濟體系建設,避免水源地區經濟發展導致下游城市水源污染。

3.2 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要堅持開源節流並舉的方針

大力開展節水活動,採取有效措施,減少水消耗。有組織地推行節水、高效的農灌技術;完善科學的農業用水管理措施,盡快改變農業生產大量耗水的局面。制定單位產品用水定額和水重復利用率考核指標,建立工業用水考核制度;明確規定冷卻水及工藝用水等工業廢水必須循環利用和再生利用;大力發展水的閉路循環使用,最大限度地減少廢水排放量。

在開展節約用水,解決我國水資源短缺的同時,全面加強水污染防治,特別是重點流域的水污染防治。流域治理的重點在城市,城市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的治理,要走集中與分散治理相結合和廢水資源化路子。因地制宜地建設污水處理設施,處理後的污水要用於工業冷卻水、城市景觀和園林綠地用水等。

3.3 建立和完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價格體系

國家有關部門應抓緊組織開展資源定價研究,有計劃地對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資源和國家稀缺資源制定分類指導的價格政策,盡快改變「資源無價」,資源產品低價的不合理狀況,使水資源價格體現資源價值、資源利用和污染防治費用。同時,積極推進水資源資產化管理進程,加強資源核算體系的研究,為逐步將水資源核算納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創造條件。

3.4 完善環境經濟政策

抓緊制定有利於環境保護的環境經濟政策,進一步強化市場經濟體制下的環境經濟手段。盡快提高排污費標准,使之高於污染治理成本;制定水污染防治相關政策,建立資源更新的補償機制;全面實現「污染者付費」的原則,在用水收費中,普遍增加污水處理費,作為城市污水處理廠運行費用;環境保護作為「市場失效」的領域,特別是環境科技研究與開發、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等,國家應加強產業政策支持。同時,鼓勵和推動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和管理的企業化。

積極建立環境稅收制度。擴大資源稅的徵收范圍,對地下水等稀缺資源徵收資源稅;對新建污染項目徵收固定資產投資方向調節稅,控制結構型污染;對現行排污費與費改稅進行利弊分析,探索徵收污染附加稅;對從事城市污水處理的企業實行零稅率;對生產再生資源和利用再生資源生產的產品,應給予稅收減免的優惠。

3.5 大力推行清潔生產

工業部門要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合理調整工業布局,推動資源消耗小、效益高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結合技術改造推行以清潔原料、清潔生產過程和清潔產品為主要內容的清潔生產。要把清潔生產當作在可持續發展戰略指導下的一次工業企業的全面改造,在全國所有工業企業推行清潔生產。通過加強環境管理審計,建立科學的管理體制,促進我國工業向新的技術基礎轉移,以集約方式提高質量,降低消耗,增加經濟效益。並在此基礎上逐步建立我國資源節約型生態工業生產體系。

3.6 加強農村面源污染的防治

農村要推行以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加快農村經濟發展為主要內容的生態農業生產體系。全面推廣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合理配置的「大農業」生產模式,注重農、林、牧、副、漁各業全面發展,農、工、商綜合經營。把現代化科學技術和傳統農業精華有機結合起來,逐步增加有機肥料的使用,減少化肥、農葯的使用。開發生物農葯技術,推廣以菌治蟲、以蟲治蟲的生物技術替代農葯。目前,我國已有2000多個生態農業試點,應當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把推行生態農業作為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一場革命,在全國廣大農村普遍展開。逐步把農村富餘勞動力從污染型鄉鎮工業轉移到生態農業建設上來。縣、鄉兩級政府要制定生態農業建設規劃,國家有關部門要加強技術推廣,有計劃地在全國鄉、村培養一批技術骨幹,指導農民發展生態農業。

3.7 加快城鎮污水處理廠建設,大力發展環保產業

改革現行城市污水處理體制,實現污水處理廠建設和運營的社會化、市場化、企業化。污水處理廠的建設要引入競爭機制,按照「誰投資誰所有,誰管理誰受益」的原則,建立多元化投資建設、企業化運營管理、社會共同負擔費用、政府給予必要的政策扶持的模式。積極探索城鎮給排水建設和運營一體化的管理體制。逐步使政府從直接管理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和運行中解脫出來,讓污水處理真正走向市場。

環保產業的發展應當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國家應制定扶持環保產業發展的經濟政策,在投資、信貸、稅收等方面給予優惠;鼓勵一部分產品過剩的企業轉向環保產品生產和服務;組建環保產業集團,盡快形成產業規模;抓緊培育環保市場,把原來政府管理的環保服務事業推向市場。同時,要加強環境科學研究,組織開展高濃度有機廢水處理等急需的重點水處理技術攻關;加速污染防治和生態工程成套設備的國產化,改變我國環保產業落後的現狀,以適應我國污染防治的需要。

⑺ 中國有哪些名河受污染

2007年夏,中國接連發生了太湖、滇池、巢湖的藍藻爆發事件,這是一個標志——傳統的發展模式積累的環境成本已經到了臨界點。目前中國7大水系的26%是五類和劣五類水,9大湖泊中有7個是五類和劣五類水。五類和劣五類水不能接觸人體,連作為農業用水也不可能。

沱江是長江上游最大的支流之一,流經成都(簡陽)、資陽、內江、自貢、瀘州等四川工業最發達地區。2004年3月2日,位於成都下游的簡陽市,查出沱江江水氨氮超標竟然高達50倍之多

奎河的最高含酚量已達每升759毫克,超標1500倍。大腸桿菌超標更是駭人聽聞,沿岸井水大腸桿菌超標竟可至7600倍。被奎河污染的安徽省宿縣,民眾所患癌症計有食道癌、肝癌、胃癌,肺癌、血癌、腸癌、子宮癌、膀胱癌等,可謂品種齊全。

被譽為「高原明珠」的陽宗海,位於昆明市和玉溪市交界處,是雲南九大高原湖泊之一,近6年來一直保持二類水質,是沿湖居民的主要飲用水之一。然而在2008年6月,負責監測陽宗海水質的工作人員吃驚地發現:湖水砷濃度出現異常波動。到9月16日,湖水砷濃度監測值高達每升0.128毫克,遠遠超過每升0.05毫克的飲用水安全標准。砷在環境中主要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砷的化合物均有毒性,「砒霜」的主要成分就是三氧化二砷。

松花江水污染事件。

⑻ 北京河水污染

各地基本差不多。圖片在貼吧有少量

⑼ 永定河的環境治理

上世紀80年代以來,北京一直水資源緊缺,為了滿足城市用水,三家店以上永定河水幾乎全部引入市區,使三家店以下70多公里的河道長年斷流,河道兩邊土地沙化,近些年永定河沙石采盜猖獗,致使河道內溝壑遍布,河床裸露,每到冬春季節,西北風順河道而下,京城頓時風沙彌漫。由於根本無水補給永定河,加上人口劇增,工業用水,嚴重超采地下水,北京西部地區第四紀地下水已經全部枯乾,永定河的生態系統已經受到嚴重破壞。
永定河治理工程2014年建成使用,正好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淅川丹江水進京的時間。有環保人士稱,南水北調首期工程在北京地區的調蓄水庫位於房山區永定河右岸的大寧水庫,永定河治理工程會不會使用丹江流域擠出來的、調水成本已在每噸10元以上的南水北調水。南水北調工程建成後,永定河作為北京市地表水源之一的功能將被取代,這為永定河水資源重新配置提供了條件。
作為北京的母親河,以及海河最大支流的永定河,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依然有20餘億立方米之豐富水量。1951年,中國在永定河北京段上遊河北懷來開建解放後第一座水庫官廳水庫,設計總庫容為41.6億立方米,並於三年後完工。1997年,由於水質嚴重污染,官廳水庫被迫退出北京飲用水源序列。
即便不是污染問題,永定河也無法繼續成為北京水源地。本刊記者獲得的數據顯示,從2006年到2009年連續四年,官廳水庫入庫水量均在1億立方米以下,分別為0.96億、0.67億、0.80億和0.22億立方米。「這意味著,這些水流出水庫,還流不出北京境內,就全滲到地下了,就是斷流。」接近北京水務局的知情人士說。
北京段以上的永定河狀況也好不到哪裡去。曾多次徒步永定河源頭及上游的環保人士王建告訴本刊記者,山西境內桑乾河上水壩林立,但多數水壩呈池塘狀,沿河水量並不豐沛,其他河段的樣貌則只是被嚴重污染的溪流狀。許多較小支流,因乾涸而被當地填埋。
幾十年間,永定河20餘億立方米水量為何就沒有了?河北省水利廳資深專家魏智敏分析,一是上游山西省近幾十年人口增加4倍至5倍,經濟總量增加上百倍,遠遠超過永定河上游桑乾河的承載能力,河北境內也只能收到永定河約不到3億立方米的水量。二是隨著全球氣候變化,植被變差和連續多年乾旱,永定河流域年降水量一直呈遞減態勢。以河北為例,50年前年降雨量為600毫米以上,已不到500毫米。三是地下水超采,滲漏加劇。1963年河北省特大洪水時,有50%的降雨轉變成地表徑流,到1996年河北大水時,只有24%能轉變為地表徑流。
國際水利學界的一個共識是,人類使用一條河流水量的20%,對河流自然生態破壞不會太大;30%就達到警戒線,會對生態有嚴重影響。而我們對永定河水量的使用,達到了90%,這無異於喝乾榨盡,河流必然毀滅。
在永定河的治理中,設計者創造性地提出了以再生水為主的供水方案,還大膽提出打造循環河,通過由泵站和管道組成的水循環系統,把水從下游抽到上游,讓水循環流動,每年可節約25%至30%的生態用水量。
作為北京市第一個大型人工河道公園,永定河河道公園開放至今已有兩個多月,至今共接待遊人近18萬人次。根據估算,經修復後永定河每年生態服務價值將增加數百億元,新增90餘平方公里的沿河發展機遇區和1億平方米的建築規模,僅兩岸房地產升值即超百億元。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水科院水資源所所長王浩認為,北京市在永定河中下游,處境比較尷尬。「無法改變上游過分用水的現實,卻要承受斷流之痛。」
自30年前永定河三家店以下斷流後,數十公里長數百米寬的河道河床裸露,已成不法人員偷采砂石之所,河道內到處是大砂坑。沿岸居民向河道傾倒垃圾,小區和工廠則排入污水。每到春秋之際,大風鼓動河床風沙,漫天黃黃襲卷市民。
接近北京水務局的專家說,北京市政府在近30年間一直在尋求解決方案。
2005年之前,北京市的思路主要是請求中央一級來協調上游各省節約用水,以使永定河重新有水。中央不遺餘力進行協調,並投入數百億元資金到永定河上游,支持當地節水和治污工程,以及轉變經濟結構。北京市也為此支援了上游不下10億元的資金。
這位專家說,山西、河北的節水和治污不可謂不努力,但那麼多人口要喝水吃飯,經濟也必須發展,所以節約下來的水很快被新的需求吞噬。最終,上游用水不僅不能減少,還不斷增加,越治越沒水。
眼看2008年奧運臨近,北京市政府提出永定河河道「無水變綠」計劃。水務部門開始在河道內種草。但河道長年缺水土壤較少,成活率並不理想,河道亂象始終無法改變。部分區實在無奈,曾引進高爾夫運營商在河道內建起數座球場,但由於球場草皮需大量抽取地下水,屢屢被媒體曝光。
奧運之後的2009年,北京市醞釀讓永定河河道內「有水」。北京市水務部門奉命拿出方案,任務最終落到水利工程師頭上,拿出了方案。一個讓永定河「起死回生」的人造河流方案就這樣產生了。
在永定河數十公里河道兩岸,北京市規劃了首鋼南濱水地區、豐台科技園西區、長陽半島、大興濱水綠廊等十多個沿河經濟發展區。此外,永定河流域將加強土地儲備,上述十多個沿河區域內,未來總用地面積將達5650公頃,建築規模將達2000多萬平方米。
這意味著,北京城區將向永定河流域擴張。北京市規劃委主任黃艷對媒體表示,未來中心城將有多條公路、鐵路和軌道交通通向永定河流域,北京長安街和一號地鐵也在醞釀西延至永定河流域。
2012年3月12日下午,門頭溝、豐台、房山、石景山、大興等北京永定河流域五區區長的手疊在一起,他們共同出席了永定河綠色生態發展帶「五區」聯席會。各區均因此調整了地區規劃和經濟規劃。永定河工程雖然尚處於實施初期,沿河兩岸土地價格已出現飆升跡象,房價亦水漲船高。永定河治理工程盡管投入極大,但從帶動整個西南五區經濟角度來看,北京市政府並不賠本,僅地產升值一項,北京各級政府就將大賺。
四年之後,北京市人造永定河景觀將粉墨登場。但願,人們在為這條美麗人造河流發出贊嘆的同時,還能記得它曾經自然、洶涌,而如今已經死亡。 北京市治理永定河的願望一直存在,但由於無法解決水源一直擱置。2009年12月召開的中共北京市委十屆七次全會上,北京終於將永定河整治提上議事日程。北京市政府決心整治已斷流30年的城市母親河——永定河,其目標是使這條因人類過度使用而斷流的河流重新有水,並在170公里北京段恢復流水,尤其是在37公里城市段形成五大湖面和十大公園,再輔以河道內外園林生態綠化,使河流重新成為景觀。
這項堪稱奢侈的全人工河流計劃,將耗費170億元巨資。每年河流所需1.3億立方米水量也全部靠「人造」。如此巨資投入,其實是一場與洪水的賭局——建於河道內的景觀如遇三年一遇以上級別洪水,將毀於一旦。而且,多位專家指出,這個人造景觀也無助於改變上游缺水、下游斷流和水質污染的現實。
9月22日,中秋節,因「盧溝曉月」盛景而聞名中外的北京曉月湖的南側,一個設計蓄水量為該湖兩倍的人工湖已完成蓄水。這個名叫宛平湖的湖面,在歷史上從未存在過。
事實上,10月底之前,將至少有三個大型人工湖在永定河北京段上開始蓄水。按照北京市的計劃,在2014年即南水北調工程12億立方米源自南陽淅川的丹江水庫之水進京的同時,整治後的永定河將正式面世。
本刊記者采訪得知,此次永定河治理分為三段,即三家店攔河閘以上的官廳山峽段,三家店至南六環路的平原城市段,以及南六環至梁各庄的平原郊野段。三段分別長92公里、37公里、41公里。170億治理資金中,三分之二以上資金將投向37公里的平原城市段。也就是說,平原城市段每公里投資將達到兩三億元。這樣的造價,直逼城市輕軌和地鐵。
業內人士稱,這些造價僅是工程造價本身,尚不包括為其供水而增設的污水處理廠投入,更不包括每年1.3億立方米用水本身的代價。這項計劃最被質疑的地方,其實並不在於造價昂貴本身,而在於如此代價治理過後的永定河,也不過是一條純人工河流,甚至談不上是一條河流,僅是用細小溪流連接的六個大型人工湖。
這項名為《永定河綠色生態發展帶綜合規劃》的規劃,全文至今未向公眾公布,但已於2012年2月28日正式實施。當日,石景山區蓮石湖和豐台區宛平湖開建。
來自北京市水務局、北京市規劃委的資料證實,將首期投資13.9億元,主要建設「四湖一線」,即門城湖、蓮石湖、曉月湖和宛平湖,一線即一條循環工程管線。接下來。另外兩個湖即大寧湖和稻田湖也將建設。
北京市的永定河治理工程只涉及北京段170公里,不會影響上游山西、河北缺水和污染之困局,也不會改變下游斷流之現實。該工程水源並非來自永定河天然水,而是北京市生活污水處理後的中水;這些水也並不會補充下游水源,而是在出境之前用管道抽回,循環使用。
事實上,在造價高和洪水之患以外,人造永定河還存在第三重的奢侈。人造永定河每年需要的1.3億立方米水量,相當於北京市年用水量的二十六分之一。永定河治理工程所需水量主要來自再生水和部分雨水,即使不利用,再生水也會白白放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