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北京知識 » 北京安貞醫院哪個醫生看胃病好
擴展閱讀
深圳華強北哪個區 2025-05-10 09:38:51
福州看肩胛骨去哪裡 2025-05-10 09:35:47

北京安貞醫院哪個醫生看胃病好

發布時間: 2025-05-10 06:07:32

A. 【阿嫲說健康】少鹽不少味

吃咸吃淡,各人習慣。

非「煮」流時代,吃得健康成為主流的問題。

誰說少鹽就無味?找對方法,你仍能吃得美味、吃得健康、吃得有幸福感!

20世紀醫學界最偉大的成就之一,是高血壓葯物的問世。無論男女老少,都能通過葯物把血壓給鎮住。

但全世界的高血壓人數卻越來越多——這就是著名的「高血壓悖論」。

研究發現,這與人們不良的生活方式密切相關!其中,「重口味」飲食是重要的不健康因素。

清淡飲食!清淡飲食!!清淡飲食!!!——專家們一再呼籲。

有人渾然不覺,有人執迷不悟,有人想控鹽而卻不得其門而入。

當濃食重味帶來的暢快感遇到了貌似冰冷的科學知識,這會不會是個艱難的決定?

指導專家:

胡大一(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長、心臟中心主任,教授、主任醫師,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主任委員,歐亞科學院院士)

牟建軍(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心內科副主任、高血壓病區主任,教授、主任醫師,中國病理生理學會心血管專業委員會暨國際心臟研究會中國分會執行委員)

吳兆蘇(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小兒心臟科教授、主任醫師,中國高血壓聯盟執行主席)

范志紅(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營養與食品安全系副教授,中國食品科技協會營養支持委員會理事,中國烹飪協會美食營養委員會專家委員)

楊念生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腎內科副主任,教授、主任醫師)

「鹽」重問題

你是鹽獃子嗎?

印度寓言《單吃鹽》講了這么一個小故事:

有一個獃子,到別人家去做客,主人留他吃飯,他嫌那菜索然無味。主人聽了,連忙加一點鹽,菜就變得非常鮮美。這個獃子就想:「味道是從鹽里來的,一點點就這樣好吃,那麼好多好多的鹽,還不知道要好吃到什麼程度呢!」

這么想了以後,獃子就向主人要了一大把鹽來,一口吃進嘴裡去,馬上臉都 歪了,連忙把鹽從嘴裡吐了出來……

現實生活中,鹽是種奇妙的食品,它主要成分是氯化鈉,其中的鈉是我們體內不可缺少的一種化學元素,具有調節體內水分、增強神經肌肉興奮性、維持酸鹼平衡等重要生理功能。

因此,我們一天也離不開鹽,沒有它,不僅失去美味,甚至無法生存。

當然,鹽再重要,我們也不可能像寓言中這個「獃子」,硬生生地往嘴裡塞。然而,我們平時吃進去的鹽,卻也多得離譜。

據調查,我國居民平均每人每天攝入的鹽量為12克(北方地區約為12~16克,南方地區約8~12克),有些人甚至高達20克。而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成人每天鹽攝入量建議在5克以下【中國高血壓聯盟和中國營養學會根據我國國情,建議健康成人每天鹽(包括醬油和其他食物中的鹽)攝入量為6克】。

事實上,多數人需要攝入的食鹽量比5克還要少。由於日常吃的食物(未加任何含鹽調味料)本身大約含有3克鹽,「每天攝入2克鹽已基本能滿足人體的生理需求了(成人每天鈉的生理需要量為2000毫克左右,約為5克鹽)。」牟建軍指出,人們口味的需要已遠遠超過了生理的需求。

過量吃鹽到底有多大的害處?有人說,地球人都知道得清清楚楚。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

「過量飲酒會危害健康,這個道理的知曉率是很高的,甚至可以說是婦孺皆知。鹽就不一樣了。很大一部分人不知道鹽的攝入量過多會有害健康。」 胡大一說,「在我的診室里,見到高血壓患者,我一定會問他們是不是『口味重』,得到印證之後,我會跟他們說,吃得過咸對血壓和心血管都有害,有很多患者不了解或不相信。」

據了解,盡管近年來健康教育逐漸普及,不少人已對高鹽飲食的危害有所認識,但實際的知曉率其實還不足三分之一。尤其是農村,知道者甚少,而農村也成為高血壓的重災區。

雖然,大量的醫學證據已表明,高鹽飲食是高血壓的重要危險因素,鈉鹽的攝入與高血壓之間呈線性關系——吃鹽越多,血壓值可能就越高。但很多人對此還是將信將疑。

比如,一位76歲的大爺說:「吃了那麼多年鹹菜咸魚,沒有高血壓,身體倍兒棒,現在說吃鹹的會導致高血壓,讓我不吃,哄我啊?」

對此,牟建軍解釋道:「我們講高鹽飲食是高血壓的重要危險因素,不是說高鹽飲食一定會導致高血壓,高血壓也不是高鹽飲食的必然結果,而是說,高鹽飲食時高血壓的發病風險會增高,這與『吸煙是肺癌的重要危險因素,但不是所有吸煙的人都會得肺癌』 是一個道理。而且,危險因素對健康的危害往往是『隱形』的慢性過程,現在沒有表現出來,不見得以後不會。」

「客觀地說,攝鹽對健康的危害大小,與每個人自身的情況有關。所以不能絕對化。」胡大一說道。比如,攝入同樣數量的鹽,對血壓或心血管的影響程度不完全相同。

事實上,「高血壓存在鹽敏感性問題。」牟建軍指出。

你是「鹽敏感者」嗎?

所謂鹽敏感性,簡單地理解,就是鹽攝入量的變化與血壓變化的相關性。

由於人與人之間存在個體差異。有的人多吃鹽後,血壓會升得老高,而有的人則只升高一點點;而限鹽後,有人血壓降得多一些,有人降得少一些。這些高鹽後血壓升高幅度大或限鹽後血壓降得多的人,就是「鹽敏感者」。

研究表明,我國大部分(超過60%)的高血壓病人,都是「鹽敏感者」。吃鹽多少,對血壓影響非常大。

那麼,這是否就意味著,剩下的部分「鹽不敏感者」就可以肆無忌憚大快朵頤?

「這樣想就錯了,」牟建軍強調,「限鹽對所有人群都是必要的。鹽敏感性只是說高鹽對這些鹽敏感人群的危害比鹽不敏感人群更大而已,並不是說高鹽對鹽不敏感者沒有危害。切不可混淆和誤解。」

鏈接:一「鹽」多病

高鹽飲食不只是高血壓的危險因素,大型流行病學表明,冠心病、腦卒中、胃癌、骨質疏鬆等(如圖)許多疾病均與高鹽攝入有關。

圖片文字說明:

心、腦血管病:鹽攝入過量可使血壓升高,增加心腦血管疾病風險。

胃炎、胃癌:吃鹽過多傷害胃粘膜,促進胃病和胃癌的發生。

腎臟疾病:吃鹽過多增加腎臟負擔,對於本來容易浮腫的人會加劇症狀,同時,尿中鈣排泄增多,增加結石腎結石風險

骨質疏鬆:鈣排泄增加,部分丟失的鈣來源於骨骼,增加骨質疏鬆風險。從這個意義上說,少吃鹽等於補鈣。

肥胖:高鹽使人口渴,增加液體攝入。其中,30%的人(特別是青少年)以飲料解渴,易造成肥胖。

百姓「鹽」論1

問:即使吃進去很多鹽,可我們身體會自然反應,鹽吃多了必然口渴,多喝點水不就行了?怎麼會高血壓呢?

答:鹽攝入會引起人的生理性口渴,喝水以將體內多餘的鹽通過尿液排出。但這勢必會導致腎臟的負荷加重,機體必須升高一定的血壓以利於多餘的鹽分排出,就如同排污增加時污水處理廠需要加緊工作一樣。當腎臟長期超負荷運行可能就會出現腎功能的異常,鹽排不出去,鈉水在體內瀦留,一方面造成血容量增大,另一方面引起小動脈痙攣收縮,血管阻力增大,引起高血壓以及其他相關疾病。

百姓「鹽」論2

問:我覺得,吃咸吃淡還是聽身體的好。想吃什麼,說明身體需要什麼。想吃鹹的,一定說明身體需要鹹的,不對嗎?

答:人們的味覺喜好,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表現出其內臟的功能。例如,胃酸分泌不足的人消化不良,喜歡吃些酸味食物;有肝病的人,由於膽汁分泌受到抑制,往往不喜歡吃油膩的食物。同樣,一個病後初愈、消化功能尚比較弱的病人,可能不喜歡油膩厚味而喜歡清淡的菜餚;待病好之後,消化功能增強,再吃過於清淡的食品又會感到不夠味。這些現象都表現了身體對飲食的要求。

但這也並非絕對。例如,很多糖尿病人很多照樣喜歡吃甜的,高血壓病人血壓再高也照樣愛吃咸,若是照著喜好去吃,非出大麻煩不可。

減鹽進行時

「鹽癮」:有心人可戒

「鹽少菜沒味,長期下去會全身乏力,工作沒有勁兒。」

「不吃鹹的,人會很不自在,總想找點吃的。」

「我也想吃清淡,就是吃不了,不吃點重味的難受。」

……

這些症狀,是不是很像煙民們平時對「戒煙」的反應?從這個角度說,人們對食鹽上癮!

事實上,還真有科學實驗支持了以上說法。

「英國一項試驗表明,人有『鹽癮』,也就是說人對鹹淡的感受存在於腦垂體之中,很不容易改變。」胡大一表示,這一定程度上意味著人的「口味」有慣性,限鹽——也就是改變「口味」有一定的難度。

「但是,需要強調一點,就是人的『口味』既有慣性也有彈性。出於健康的需要,『鹽癮』也是可以克服的。」

羅寧是一地方電視電視台的著名主播,他以親身的經歷證明了這一點。

「我原來口味比較重,總覺得鹽放少了沒味道。可是自打媳婦坐月子,月子餐不能放鹽開始,我的口味慢慢的變淡了。現在到別人家吃飯都感覺咸。可見生活方式不是不能改變,是不願意改變而已。」

事實上,在生活中,類似的例子也隨處可見。比如,很多從小飲食清淡的廣東小伙到了川蜀一帶,漸漸能學會吃香喝辣;不少北方姑娘到了廣東,也逐漸習慣喝涼茶,燉老火湯。

而牟建軍則從生理的角度解釋了這種「口味」可塑性:「人對鹽的感受敏感度我們稱『鹽閾』。這與先天和後天因素均有關,一般以後天性的飲食習慣為主。長期的高鹽飲食會使人的味蕾對鹹的感受閾值升高,也就是說需要更多鹽的攝入才能使這個人感受到和普通人一樣的『咸』的感覺。」

「鹽閾的升高往往表明這個人平時攝鹽量較高。但是鹽閾也是可以改變的,當鹽閾高的人刻意堅持長時間低鹽飲食以後,其鹽閾也會逐漸下降,低鹽飯菜也就變得不那麼難吃了。」

因此,吃咸吃淡,各人習慣。但這習慣,並非牢不可改。

「明白高鹽的危害性,建立限鹽的觀念才是限鹽的關鍵環節」牟建軍認為,一切限鹽的手段和方法(比如限鹽勺)只是幫助我們在放鹽時做到「心中有底」,更重要的是樹立限鹽的意識並決心作出改變。

量化食鹽,靠譜嗎

「你的食鹽攝入量超標了嗎?」

筆者走訪了幾個不同的小區,隨機詢問了二十幾個居民,只有兩個主婦能明確地回答上來。

確實,除了一些有意識限鹽的人可能知道食鹽攝入的標准,能把握6克的概念外,大多數人,平時是不會注意究竟攝入了多少鹽的。政府發放的2克限鹽勺在很多家庭也都被束之高閣。

「買的儲鹽盒裡有勺子啊,同樣是勺子,我那個還好用些,幹嘛用這個。」

「鹽放多放少,當然要隨各人口味和感覺,怎麼可能用個小勺子來判斷。」

「我平時煮菜放多少鹽,自己還不清楚嗎?我用鍋鏟量都比那個准。」

……

看來,不少人對「量化食鹽」的觀念,一時還難以認同。

那麼,究竟為何要量化食鹽呢?《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07)》指出:「烹制菜餚時,如果加糖會掩蓋鹹味,所以不能僅憑品嘗來判斷食鹽是否過量,應該使用量具更准確。」

「在食物的調味當中,鹽和糖之間有奇妙的相互作用。」 范志紅表示,少量的鹽可以突出糖的甜味,而糖卻會減輕菜的鹹味。如果僅憑感覺,便容易被這類咸中帶甜的食品哄著,不知不覺地吃進去過多的鹽。

實際上,除了糖與鹽之間的相互影響容易迷惑味覺外,人的味覺感受還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比如人疲倦時,對鹹味往往敏感一些。

所以,憑多變的感覺來判斷放鹽量,是很難做到准確的。如果家裡沒有控鹽勺,也可以掌握進行一下估算的方法。

比如,盛滿一個啤酒瓶蓋,相當於4克鹽。盛滿一個可樂瓶蓋或礦泉水瓶蓋,相當於10克鹽。6克鹽就大約裝半個可樂瓶蓋多一點。

限鹽:有心就有術

「限鹽是要講究策略的!」牟建軍強調,應逐步平緩地減少鹽的攝入,不主張釜底抽薪式的一次性大幅度減到目標。建議每次先減少1/ 3,慢慢逐步過渡到每日6克甚至5克以下的攝鹽水平。

過快、過大幅度地減鹽,「不僅會使食慾下降,還會過度激活體內的代償系統,反而可能造成血壓升高、血脂紊亂、應激反應能力減退等不良後果。」

實施減鹽計劃之前,最好先綜合判斷自己及家人的攝鹽量。胡大一提供了一個方法給大家參考:

一般超市裡銷售的食鹽是500克(一斤)裝的,家裡掌勺者可以按照正常使用,看看一斤鹽能吃多長時間。不妨將自家的鹽罐子做點兒手腳。鹽罐放入整袋鹽後,把日期寫在白膠布上,貼在鹽罐外面。

當一袋鹽吃完了,就能折算出家裡人均每天攝入量的大致數量。如果在測試期間,有客人來吃飯或者有人在外就餐,都做個記錄,最後計算的時候把這些因素做一個加減法就可以了。

比如,一個三口之家,1袋500克的鹽吃了20天,可以這么計算:500÷3÷20=8.3,即平均每人每天攝鹽量為8.3克。

除了烹調用鹽之外,要特別留意自己是否有通過其他容易被忽略的「隱形」途徑攝鹽。如有,應進行相應的折算。

鏈接:警惕「隱形鹽」

很多人是忽略了「不可見鹽」(隱性鹽):比如「醬家族」(醬油、醬菜、醬豆腐等),「腌家族」(鹹肉、咸魚、鹹菜等),以及外購的花捲、包子、方便麵等,這些食品含鹽量通常都不低,但又無法具體計算。大家便在不知不覺中,攝入了過量的鹽。

專家強調,明確「不可見鹽」的概念很重要。平時應注意識別這些含鹽大戶,減少與它們交往。

常見食物含鹽量速查表

【下列數據均指每100克中的含鹽量(克)】

食物名稱

含鹽量

食物名稱

含鹽量

味精

20.7

醬油(均值)8

14.6

醬蘿卜

17.5

豆瓣醬

15.3

榨菜

10.8

腐乳(白)

6.2

油條

1.5

方便麵

2.9

火腿

2.8

臘腸

3.6

計算得出的結果,和中國營養學會的攝入標准(6克)對照一下,看是否超標,然後根據家人的實際情況確定適合自己和家人的限鹽方法。

不放鹽,少放鹹味調味品,菜能好吃么?其實,只要注意食物的烹調方法和調味方式,是可以做到的。

限鹽術之一:「一桌多制」,集中放鹽

將食鹽分別放入各道菜中,結果可能是每一樣菜的味道都很淡。因此,某一兩道菜把鹽放夠,其他菜盡量減少鹽量或不放鹽,這樣的鹽量控制了,飯菜的美味照樣享受,一舉兩得。

比如晚上做了4道菜,可以做1~2種滿足口味的偏鹹菜,做1~2種挑戰口味的偏淡菜,經常調換鹹淡搭配,這樣一段時間之後,你會發現原來自己也可以吃淡的。

限鹽術之二:晚放鹽,表面放鹽

要達到同樣的鹹味,晚放鹽比早放鹽用的鹽量要少一些。如果晚些放鹽,或者起鍋前將鹽撒在食物表面上,鹽分尚未深入到食品內部,但舌頭上的味蕾受到強烈刺激,照樣感覺到鹹味。如此,就可以在同樣的鹹度下減少鹽的用量。

調涼拌菜的時候,鹽分往往局限在菜的表面和下面的調味汁中。如果盡快吃完,讓鹽分來不及深入切塊內部,就可以把一部分鹽分留在菜湯中。雖然菜湯里有一部分維生素,但不必可惜,多吃些蔬菜水果便可以彌補了。

限鹽術之三:靈活使用調味品,適當加鮮香

在菜裡面放點醋,可提高菜餚的鮮香味,可以減少鹽的用量。做菜時少量番茄醬、檸檬汁,也有一樣的效果。而且,適當的酸味可以讓疲憊的味蕾為之一振,提高食慾。

加點辣椒、花椒、八角、桂皮、姜蔥蒜之類的香辛料熗鍋,再適量放些鮮味調味品,可以使比較淡得菜餚變得更好吃一些。表面上撒一點芝麻、花生碎,或者淋一點芝麻醬、花生醬、蒜泥、芥末汁、番茄醬等,就顯得更為生動可口。

要注意的是,調味品和調味醬中含有不同一定的鈉鹽,因此應在控制總攝鹽量的前提下少量添加,不宜過多。先仔細品嘗之後,再決定要加多少鹽。

另外,各種方便調味包通常都按最濃厚的口味設計,在推薦的使用量下總會讓菜餚或湯汁鹹味過濃。因此,最好只把湯料或醬包取出一半用於調配。

限鹽術之四:常用本味鮮美的菜餚

某些「菜餚」並不需要鹹味,而仍然新鮮美味。比如,一塊蒸南瓜或蒸甘薯,一盤生黃瓜條,一份番茄塊……

也有一些菜餚只需要極淡得調味,即可表達時尚健康的特質。例如,一份嫩嫩的煎雞蛋,只需要擠上一點檸檬汁,再加幾滴醬油,便十分美味可口。一份白煮肉或白斬雞,只需要蘸很少的一點醬油,便鮮味十足。至於一些海鮮或鮮魚,清蒸或白灼之後,只需用醋、料酒、青芥末或少量醬油蘸食,味道就足夠美好。

同理,對原本味道濃重的原料,如芹菜、香菜、茼蒿、洋蔥之類,也不妨少放鹽了。

事實上,淡味菜餚對原料的品質要求更高,因此,更能凸顯食物的高檔感覺。那些濃重口味的菜餚,餐館通常會用比較低質的材料來製作的。

限鹽術之五:根據自身體質條件使用低鈉調味品

使用低鈉鹽,是家庭中減少攝鹽量的最簡單方法。低鈉鹽裡面含有60%~70%的氯化鈉,同時還有20%~30%的氯化鉀和8%~12%的硫酸鎂。而普通鹽按照食用鹽的相關國家標准,含碘鹽的氯化鈉含量有三個級別,一級含量≥99.1%,二級≥98.5%,三級≥97%。可見,低鈉鹽的鈉含量要比普通鹽低三分之一左右。

由於氯化鉀本身也能產生一定的鹹味(雖然不及氯化鈉),所以,低鈉鹽的鹹味和普通精製碘鹽的鹹味相差不會很大。

因此,食用低鈉鹽,可以在幾乎不影響鹹味感覺的同時,輕輕鬆鬆地把攝鹽量降低三分之一,同時有效增加了鉀攝入量(適當的鉀有助於降低血壓),還解決了人體中鈉離子和鉀離子平衡的問題(一般建議鉀鈉攝入量之比為1:1左右,目前我國居民鈉攝入過多,鉀攝入相對不足)。

當然,關鍵是加鹽量不能變化,還是原來那麼多。否則,如果因低鈉鹽含鈉低而故意多加,低鈉鹽就失去了控鹽的意義。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腎臟、心臟功能不全、糖尿病以及使用保鉀利尿劑的患者,由於鉀的代謝功能不完善,不宜使用低鈉鹽,否則可能造成高血鉀、心律不齊等不良後果。

鏈接:百姓「鹽」論4

問:我媽媽總是把菜弄得很咸。我和我爹爹都說過她好多次,嘴皮子都快說破了。怎麼辦?

答:以後媽媽菜做咸了就罷吃,這樣過兩次媽媽肯定會改的。如果還覺得咸,就用白開水涮一下。她看了會有感受的。一般來說,如果覺得咸,說明減一半鹽是合適的。

小知識1:菜餚過咸,鹽量減半

凡是鹹味、鮮味調味品一般都含有鈉,都可以折成鹽。根據《中國食物成分表》,按含鈉量算,相當於1克鹽的量是:5克味精,2克多雞精,6~10克(6~10毫升)醬油或醬,12~16克腐乳。這些調味品都應納入控鹽的范圍當中。如果感覺菜餚過咸,通常說明減掉一半的鹽量正合適。

小知識2:多喝2碗湯,多攝4克鹽

按照一般的烹調鹹度,菜餚的含鹽量在2.0%~3.5%,湯的含鹽量在1%~2%(市售湯料按1%鹽設計)。現在人們通常只吃一小碗米飯,攝入的菜餚數量往往超過米飯,一餐攝入300克菜餚左右。即便按照2.0%的最低含量計算,從午餐和晚餐的菜餚中攝入的食鹽量可達12克。

如果在菜餚之外,每餐加喝一碗湯,按含鹽量1%計算,一小碗湯約200毫升,每日喝2碗湯,就等於多攝入食鹽4克。

與喝普通咸湯相比,喝粥湯則要健康得多:粥湯幾乎不含鈉鹽(不另外加鹽的話),也不含脂肪。如果使用豆類或粗糧原料,粥湯中還富含鉀和B族維生素。•

小知識3:童「鹽」非無忌

醫學界主張生命早期盡早限鹽。嬰幼兒或兒童早期是鹽—血壓關系建立的關鍵時期,有研究發現,生命早期即使短暫地接受高鹽飲食也能引起成年後血壓持久地升高,無論其以後飲食情況如何。當然限鹽也不是越低越好,一般我們推薦正常人每天鹽攝入量在6克左右就好,患者則視疾病種類而定,如腎臟疾病和心衰病人一般每天鹽攝入量限制在3克以下。

編後:

日本福島核泄漏後,鹽居然成為被搶購的對象,令人無語,發人深思。

明智的人知道,買營養價值高的天然食品,不買那些吃多了有害無益的東西,才是真便宜。食鹽就算免費,也不能多吃一勺!

今天,誰還以「吃鹽多過吃米」而沾沾自喜,只能說是無知的悲哀。

誠然,清淡飲食需要我們花更多心思,舉一反三地讓我們思考生活中更多的不健康行為。但頭腦多用一點,才不至於「飽了肚子,空了腦子」。

誠然,「少鹽」的生活不會很快讓所有人接受,但「食淡能知味,心清可悟真」,做個生活有情人,喝水都能喝出味道來。

(編輯:禾木)

鏈接:限鹽降壓,效價比高

迄今為止,減少食鹽攝入量被認為是防治心血管疾病最廉價、最有效的人群干預方式,對部分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和較貧困人群尤為有效。

從治療的角度上看,「限鹽的效果相當於一種降壓葯,甚至更大。」胡大一肯定地說。

臨床高血壓的干預治療證實,如每天食鹽攝入量減少3克,健康人的平均收縮壓可下降2~3毫米汞柱,舒張壓可降低1~2毫米汞柱;而高血壓患者的平均收縮壓可降低5~6毫米汞柱,舒張壓可降低2~3毫米汞柱。

世界衛生組織(WHO)西太平洋地區的調查顯示,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亞和紐西蘭使用葯物控制高血壓,每年大約要花費130億美元;用減鹽控制高血壓,所需要的費用是2.74億美元,是用葯物控制費用的2%!

慢性腎病:「低鹽」、「無鹽」、「低鈉」有不同

因極端限鹽,出現低鈉血症的慢性腎病病人並不少見。「有了腎病就不吃鹽的做法是不對的,」楊念生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腎內科副主任,教授、主任醫師)指出,事實上,病人只有出現尿量減少、水腫和高血壓表現時,才需要嚴格限鹽(每天不超過3克,根據病情進行低鹽、無鹽或低鈉飲食控制),否則則按正常成人推薦量(每天不超過6克)進行鹽量控制。

低鹽飲食:每天攝入鈉量不多於1500毫克,包括鹽、雞精、味精、醬油中的鹽;

無鹽飲食:在普通飲食中沒有食鹽,雞精、味精、醬油,不採用含鹽高的食品,如醬菜、鹹菜等。一般每天攝入鈉量在1000毫克以內;

低鈉飲食:全天食物中除無鹽外,還要控制含鈉高的食物,如海帶、紫菜,每天攝入鈉量少於500毫克。

事實上,「患者的限鹽程度是根據病情的動態變化來決定,並非一成不變的」。楊念生說,一般情況下,低鹽飲食適用於水腫程度相對較輕的病人,高度水腫、心衰病人應暫時無鹽甚至低鈉飲食。,

鹽和糖:貨真價實的防腐劑

大部分人都對食品中的防腐劑深惡痛絕。其實,鹽和糖才是貨真價實的傳統防腐劑。鹹菜不會壞是因為大量的鹽,果脯不會壞是因為大量的糖,蜜餞不會壞是因為大量的糖加鹽。事實上,多吃糖和鹽的害處,超過偶爾吃少量法律許可添加的防腐劑。

小知識:鉀和鈉有一定的拮抗作用,多吃蔬菜和水果,增加鉀的攝入量,這有助與對抗鈉的不良影響。

小技巧:放鹽時勺子里的鹽不全加入,總要留一點。這樣就能逐漸減少數量。堅持少吃鹽,一段時間後就習慣成自然了。

百姓「鹽」論

問:我們炒菜放的鹽,很大部分不是溶到菜汁里了嗎?哪裡有吃進身體?統計的數據是否出錯呢?

答:該數據是通過流行病學方法調查獲得的,而不是通過測量炒菜放的鹽量來測定。估計鹽的攝入量,最常用的方法是24小時尿鈉的排泄量。一般來講,在長期較穩定的飲食習慣狀態下,人體內鈉的含量會形成一種較為穩定的狀態,即攝入多少鈉就排出多少鈉。因此採用24小時尿鈉測定明顯較觀察炒菜時放鹽的多少來衡量鹽攝入量更為科學准確。

感恩胡大一教授(著名心血管病專家)當年的教導:大醫治未病,抓緊時間做重要的事!

B. 吃了馬丁琳之後心臟不舒服。是什麼原因

你好,因為嗎丁啉對心臟有副作用。
「胃動力不足,來片嗎丁啉」,這一廣告詞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嗎丁啉,醫用名為多潘立酮片,是許多胃病患者的首選。然而,該葯近日在歐洲被限用。歐洲葯品管理局在最新一輪的葯物安全性評估中表示,由於擔心導致嚴重的心臟不良反應,建議限用含多潘立酮的葯物,且僅建議用多潘立酮來治療惡心和嘔吐,不再用來緩解腹脹、胃部不適等症狀。
此次歐洲葯品管理局限用建議為,體重在35 千克以上的成人和青少年在服用該葯品時,計量減少到10 毫克,每天最多三次。此葯對於中度或嚴重肝功能損害的患者、或者對心臟或心臟節律異常者,會帶來更大的風險。根據歐洲及加拿大的實驗結果,每日服用多潘立酮片超過30毫克(即3片),心源性猝死的幾率會升高一倍。研究指出,年齡大於60 歲的患者中,服用嗎丁啉後發生心臟副作用的危險性較高。
事實上,關於嗎丁啉的風險提示,這並不是第一次。早在上世紀80 年代,多潘立酮的注射制劑就因為心臟不良反應的風險,遭到了禁用。2012年,加拿大也曾對嗎丁啉作出過風險提示。雖然嗎丁啉的說明書的注意事項上也有「心臟病患者、心律失常以及接受化療的腫瘤患者應用時需慎重,有可能加重心律紊亂」的說明,但是由於目前嗎丁啉在我國屬於非處方葯,在葯店裡可自行購買,多數人往往忽略了該葯的副作用。
目前該葯在歐洲已被限用,但我國各大葯店並未禁售,多家葯店仍可隨意購買,嗎丁啉在中國是否也會遭遇限令,目前還不得而知。那麼,今後嗎丁啉還能吃嗎?北京安貞醫院消化科主任張傑表示,因為副作用的報告頻出,目前二級以上醫院開出的嗎丁啉已經不多。即使要開這個葯物,也會事先向患者重點詢問有無心功能及肝功能的異常。患者遵醫囑用葯,是安全的。
北京醫院臨床葯師張亞同則表示,嗎丁啉在臨床上用了幾十年,總體上來講很安全,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按照正常劑量服用嗎丁啉,副作用很小;但對於心臟有問題、心律失常的人,嗎丁啉會增加心血管病和死亡的風險。如果是嚴重的胃食管返流和惡心嘔吐,或者功能性消化不良導致胃不舒服時,可以適量服用嗎丁啉。但不能把嗎丁啉當作「救星」,胃不舒服就吃嗎丁啉,甚至超劑量服用嗎丁啉,屬於濫用葯物,存在健康風險。此外,有心臟病的患者,在去醫院開葯時,要和醫生介紹自己的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