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地道的老北京話都有哪些越詳細越好
1、雞賊:小氣,吝嗇,暗藏私心。
2、砸窯:為了不與大家分享偷偷藏起來。
3、局器:仗義,大方,豪爽。
4、果兒:被泡的女孩。
5、尖果:漂亮的女孩。
6、蒼果(或澀果):難看的女孩。
7、戲果:跟泡妞一個意思。
8、尖孫:漂亮的男孩。
9、傍家兒:情婦,現在官稱二奶。
10、土鱉:形容沒見過世面不開眼的人。
11、小力笨兒:在店鋪或車站碼頭做粗活、雜活的學徒。
12、水三兒:老北京對送水的稱呼,多為山東人。
13、點卯:北京土話,到那兒報到或看一眼,打個照面兒的意思。
14、言語:北京的口語,即說話的意思,言語的讀音是元義。
(1)北京華千招兒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有人把北京話、北京話口音濃重的普通話稱為「京片子」。漢語標准語(普通話、國語等)以北京話為基礎。
盡管如此,北京話和普通話還有一定的區別,華北官話的內蒙古方言、東北官話的哈爾濱話要比北京話更接近普通話。
北京話的兒化音現象比普通話強得多,語言綿軟,曾受到滿式漢語的一定影響。而且還有相當一批地方性詞彙,在下層居民中保留更多,常被上層北京人貶稱為「胡同兒的話」。也經常有人,包括北京人自己,用「痞」來形容北京話。
值得注意的是,當代的北京話已經不同於20世紀初期的北京話,(如老舍、愛新覺羅溥儀等人的錄音),但是在京劇念白中的北京話,仍然使用近似清宮廷中的滿式漢語,音韻與當代北京話相比顯得更輕快。
通常指的北京話是指北京市區的口音,不包括北京郊縣的方言。
㈡ 北京帶兒話音常用語句,還有詞,最好要全的,謝謝您了!
「關前門兒」,「關後門兒」,「一朵花兒」,「遛彎兒」,「拐棍兒」,「胡同兒」,「小四兒」、「小五兒」、「小六兒」,老伴兒,老頭兒,老姐兒幾個,「在理兒」,「板兒爺」,「哥們兒」,「昨兒、今兒和明兒」,金回魚兒、花瓣兒、眼答淚兒、冰糖葫蘆兒、一堆兒,雜拌兒、零七八碎兒、玩意兒,幹活兒等等。
1、以a、o、ê、e、u(包括ao、eao中的o)作韻尾的韻母作兒化處理時,其讀音變化不太大,捲舌動作與其本身的發音沖突不大,所以兒化時直接帶上捲舌音色彩即可。其中,e的舌位稍稍後移一點,a的舌位略微升高一點即可。如:a—ar:哪兒(nǎr )手把兒(shǒubàr)。
2、韻尾音素以i、ü為主要母音的韻母作兒化處理時,因i、ü開口度較小,舌高點靠前,i、ü此時又是韻腹不能丟去,故與卷動作有沖突。處理的方法是先增加一個舌面、央、中、中圓唇母音,再在此基礎上捲舌。如:i—ier:鍋底兒(guōdǐr)柳絲兒(liǔsīr)玩意兒(wányìr)。
3、韻尾音素為I的韻母作兒化處理時,因I的發動作與捲舌有所沖突,兒化時韻尾I丟失,在主要母音的基礎上捲舌。舌位在有的主要母音,由於受捲舌動作的影響,舌位向央、中方向後移。如:ai—ar大牌兒(dàpáir)窗檯兒(chuāngtáir)。
4、韻尾音素為n的韻母作兒化處理時,因為n的發音妨礙了捲舌動作,所以兒化的韻尾n音要丟失,在主要母音基礎上捲舌。
原來舌位在前的主要母音,兒化後其音的舌位向央、中方向後移,主要母音妨礙捲舌的i、ü時,要增加一個舌面、央、中、不圓唇母音,再在此基礎上捲舌。如:an—ar:頂班兒(dǐngbānr)傳單兒(chuándānr)。
5、以舌尖前母音I或舌尖後母音I作韻尾的韻母作兒化處理時,因其發音的開口度小,且舌尖已接近齒背或前硬齶,已妨礙了捲舌動作,故兒化時應將其變為舌面、央、中、不圓唇母音,再在此基礎上進行捲舌。如:i—er:找刺兒(zhǎocìr)柳絲兒(liǔsīr)
6、以ng為韻尾音素的韻母作兒化處理時,ng的發音部位在後(並不妨礙捲舌動作),但由於ng是鼻音,發音時口腔中沒有氣流通過,所以捲舌時就不能形成捲舌特點。
故作兒化處理時要將ng音完全丟失,再在主要母音的基礎上捲舌。若主要母音妨礙了捲舌動作的話,就增加一個鼻化的舌面、央、中、不圓唇母音,再在此基礎上捲舌。如:ang—ar:茶缸兒(chágāngr)葯方兒(yàofāngr)。
㈢ 北京話 賤招兒 是什麼意思啊
北京話「賤招兒」:
【釋義】:賤招或賤招兒,在北京話里一般不指名詞,是動詞。表示無故招惹的意思,事欠手欠。
【近義詞】:」遞葛「。 但」賤招兒「有時非惡意,」遞葛「基本全是惡意。
㈣ 北京方言
雞賊----小氣,吝嗇,暗藏私心。
砸窯----為了不與大家分享偷偷藏起來。
局器----仗義,大方,豪爽。
果兒----被泡的女孩。
尖果----漂亮的女孩。
蒼果(或澀果)----難看的女孩。
戲果----跟泡妞,嗅蜜一個意思,台灣話叫泡馬子。
孫兒----被泡的男孩。
尖孫----漂亮的男孩。
傍家兒(音尖兒)----情婦,現在官稱二奶。
土鱉----形容沒見過世面不開眼的人。
小力笨兒----在店鋪或車站碼頭做粗活、雜活的學徒。
水三兒----老北京對送水的稱呼,多為山東人。
點卯----北京土話,到那兒報到或看一眼,打個照面兒的意思。
言語(音元義)----北京的口語,即說話、打個招呼的意思。
翻車----北京土話,即翻臉的意思。
(4)北京華千招兒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中國通行的國語是以北京話為准,但北京土語則是縮在北京這個圈子裡,不是中國通行的。如隨便翻閱舉幾個例子:奔飯、冰核兒、煤核兒、不走字兒、車匪、吃瓦片兒、吃柱子等。
㈤ 北京風俗習慣
北京的民俗文化底蘊還是非常豐富的,說不全,拿兒歌舉個春節的例子吧: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二十三糖倌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燉鍋柔、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
另外的很多民俗和北方地區都差不多,比如什麼迎客餃子送行面;什麼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破五吃餃子;臘月二十三,灶王爺升天,上天言好事,地下保平安(祭拜灶王爺);
像我國很多作為有身後文化底蘊和傳承的城市一樣,北京的民俗確實太多了。也確實很值得搜集整理並繼承發揚。
臘月初八,臘八粥「送信兒」 這個吃,吃的就是「臘八粥」。
每年臘月初八這天,老北京人家會熬一鍋「臘八粥」,原料主要有豆、米、紅棗、葡萄乾、桂圓等多種雜糧乾果,寓意「五穀豐登」。
熬得粘糊糊,香噴噴的「臘八粥」,在舊時是用來供奉神靈「灶王爺」的。過去食為天,灶王爺地位可了不得。
如今的「臘八粥」,老北京會自家熬上一鍋,鄰里之間相互贈嘗,然後一家人團聚,盡情享用,其樂融融。
喝了這給年「送信兒」的「臘八粥」,老北京這就步入了過年的日程。購吃食,買新衣,備年貨,規整屋子,迎接年三十兒的到來。
細心的同事還指出,這「送信兒」還有另一層意思:自臘八節這天起,「放賬的開始收賬,欠債的必須還錢」。如此,既給那些放賬的一個討債的理由,又給那些欠債的提個醒兒,別死賴著不還,難不成還要把這賬熬成隔年飯?出來混遲早要還,最好年前一把還清,也好一身輕松過新年。
臘八這天,老北京人也不會忘記用醋浸泡一些大蒜,以備在大年初一時吃餃子佐食,這蒜就俗稱「臘八蒜」。
日子一年年過,這熬「臘八粥」與腌「臘八蒜」的習俗,在如今的北京城還很盛行。
臘月二十三,「糖瓜兒粘」
臘月二十三,是老北京人過年帷幔的真正拉開,俗稱「小年」,日子追啊追,正經的「大年」不遠了。
這「小年」,在老北京民俗里有個「二十三糖瓜兒粘」的說法。所謂「糖瓜兒」,就是用麥芽糖做成的糖果。
在臘月二十三這天,老北京家家要祭灶,灶王爺給哄開心了,在玉皇大帝跟前 「口兒一甜」,便給這家人家帶去整年的庇佑,平安康泰;又一說,那糖瓜兒是拿來粘住灶王爺嘴的,以糖封口,見了玉帝乾脆一言不發,防他言多必失。
「二十三糖瓜兒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糊窗戶;二十六燉大肉;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兒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掃房日」就是大掃除,不過可不像我們學生時代掃掃地、擦擦窗那麼簡單。老北京除了徹底清掃屋裡屋外平日掃不到的那些死角灰網,還有換年畫,粉刷糊裱牆壁等工作要做。
「糊窗戶」的景象,現在在北京市區怕是很難再現了,所以策劃部的同事建議改成「擦玻璃」得了。老北京四合院兒都是木窗戶,過年前得糊上白凈的新窗紙,窗戶上還要貼上「福」字、窗花、剪紙,掛上「吉祥結」之類的象徵平安如意的手工藝品掛件。
遙想當年家家戶戶紅艷艷的景象,過年的熱鬧不難想像。而這天的最重要環節,就是給自家的各道門上貼上紅紙黑字(金字)的春聯。春聯一出,年的氛圍就頓時濃烈了。
「燉大肉」、「殺公雞」、「發面」、「蒸饅頭」,一天一項,是這工程浩大的過年倒計時中,香噴噴的環節。在那飲食清淡的年月里,肉香是一種妙不可言的誘惑。這種讓身心溫暖的追求,是我兒時活色生香的記憶,今天崇尚素食或者一切以減肥為本的年輕人,不知還能否體會。
按照老北京的規矩,這些豐盛的過年飯菜,必須提前做好。因為老北京有個忌諱,在歲月新舊交替之際,是不能動刀的,否則不吉利,會招災惹禍。
除了刀,連剪子針線也一概別動,免生口角,免長針眼。這么多禁忌,還不早早在年前就把食物准備停當。直到「破五」(過完大年初五)之後,才能動刀剁肉切菜。
大年三十兒,「熬」一宿
大年三十兒是過年的最高潮,所有的積聚和准備,彷彿都是為了這一天的「狂歡」。不過在含蓄沉穩的老北京這里,這「狂歡」因為京味兒的家常質朴,而備添實在。
在這一天,老北京必須將吃剩的葯渣拋到門外,並把自家正用的葯方燒掉,據說,如此可以「丟百病」。
此外,家裡要備酒宴,穿新衣,鄰居親朋相互探訪拜年,晚輩叩拜尊長,俗稱「辭歲」。尤其是新婚的夫婦必須在丈母娘家「辭歲」,不然就是不恭不孝。
大年初一,扭一扭
守歲直到天明,可還不能就寢。洗漱順溜,收拾干凈利索了,還得給長輩作揖拜年,磕頭送祝福去。
大年初一小孩子最喜歡的,這作揖磕頭,可以換來一個個壓歲錢紅包。我小時候,鄰居小朋友逢人便作揖,見人便磕頭,頗有經濟意識,就算把頭磕破了,那也是經濟頭腦。後來果然當上經濟學家。
新年從這一天開始,孩子們打開那新年的紅包,也打開紅紅火火的一年。
最具北京特色的中秋習俗
1.拜月 老北京家家都要設置拜月台,用於祭祀。而其中,重點擺的是團圓月餅,還要擺水果。當然,水果的擺放很有講究。桃和石榴要放在一起,過去老百姓認為,多子多孫才是多福多壽;栗子和柿子擺放在一起,名曰「利於商家的繁榮」,撒上一把桂圓,意在「貴在團圓」,遠方的遊子無法回家,擺上藕,意喻「藕斷絲連」。 2.玩月 玩月在老北京也很盛行。玩月有兩種,一種叫文玩,就是賞月,寫詩作畫猜燈謎;另一種叫武玩,就是到湖邊,看月光投在水中;住四合院,院里有缸,盛滿水,看著覺得不過癮,撿起小石子往水裡扔,波瀾四起。北京孩子還愛在胡同里追著月亮跑,那叫「追月」。 3.賞花 賞花文化在中秋節也很有特點,家家戶戶都愛把花堆在窗檯上,擺成「花山」。在崇文、宣武一帶還有花市,各種花朵增添了歡樂的氣氛。此外,老北京的燈市也同樣熱鬧。 4.玩兔兒爺 兔兒爺是中秋節期間給孩子們玩耍娛樂的一種泥塑玩具。其形狀是人形而有兔嘴兔耳。典型的或者說正統的兔兒爺是一身武將打扮:身披金盔金甲、大紅戰袍,大的背插一把傘蓋,小的背插兩面護背旗,手上拿著刀,或左手托臼,右手持杵,或懷中抱杵,或手中什麼也不拿。 5.喝團圓酒、吃團圓餅 中秋節自然也離不開飲食文化,吃首先就是月餅,喝要喝桂花酒。老北京人往往習慣自己動手做月餅,有的加豆陷,有的加棗泥陷,月餅一般叫」團圓餅
㈥ 招兒的近義詞是什麼
「招兒」的近義詞在不同語境是有區別的。
【招兒】zhāo ér
詞語意思:
(1)招貼;招牌。
《藍采和》第一折:「俺在這梁園棚勾闌里做場,昨日貼出花招兒去。」
《水滸傳》第二六回:「那婆子取了招兒,收拾了門戶,從後門走過來。」
【近義詞】招牌
(2)計策;辦法;手段。
葉文玲《籬下》:「他倒是有志氣,前不久聽說他還發誓要把從前學的那招兒亮出來,要幫著隊長把副業攤子再撐起來,可說來容易做著難!」
【近義詞】計策、辦法、手段
㈦ 北京話都有哪些
我待見你(喜歡),
甭借(不用),
挨牆靠壁兒(靠邊),
挨著牌兒(依次),
茬車(堵車),
自己個兒(個為三聲),
話碴兒,
上趕著,
敢情(原來),
落忍(忍心),
邪乎,邪性,較勁兒...
你姥姥的,
你丫找抽哪
麻溜兒,
顛了,屁顛顛 "撒丫子".
姥姥....
逗悶子.
撂挑子,
捅簍子
褶子了(不好辦了,麻煩了)
抓瞎(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墾節兒(墾發四音,指在關鍵時刻,關鍵部位)
蔫巴出溜
眼巴前兒
今兒個;明兒個;昨兒個
壓根
踅摸
摟見
杵窩子
栽了(輸了,丟人了)(現眼,栽面兒)
起子(出息)
臊眉搭眼勁的
喬尼亞娜.曹星
呦,這妞兒真逗.
丫——罵人的話,也叫丫挺,原本是丫頭養的意思.
辦——北京新流行語,打誰誰或給誰誰使壞.
軸——北京方言,指脾氣執拗.
替——也叫"T",即人民幣,屬於道兒上的黑話.
個——人民幣的量詞,指萬,一個就是一萬,一千叫一本兒.
折——兩種讀法,一讀(舌),黑話,就是出事了,進去了.二讀(遮)折跟頭的折,本是一句隱語,即被公安人員抓起來的意思,後成為流行語,"折進去","折進來",就是被關起來的意思.
局器——仗義,大方,豪爽.
擠兌——排擠,取笑,輕視別人的意思.
號兒——監獄或拘留所的別稱.
泛兒——最新流行用語,就是指人穿著的樣式,如一身運動裝叫"運動泛兒",成熟女裝叫"大蜜泛兒"等等.
尖果兒——漂亮的女孩.
尖孫兒——漂亮的男孩.
傍家兒——情婦,現在俗稱二奶.
嗅蜜——找情人,找女朋友的意思.
傍著——即依附,"傍家兒"一詞由此引申而來.
土鱉——形容沒見過世面不開眼的人.
倍兒——特別的意思,形容詞.
別介——就是別了,別這這樣那樣的意思,也可以叫"甭介"
套瓷——套近乎的意思.
言語——北京的口語,即說話的意思.
瞎了——北京土話,即倒霉了,完了的意思.
勺上——"勺"是北京土話,打,打架的意思."勺上",就是連帶著把他也給打了.
糟踐——埋沒,糟踏的意思.
大喇——指出賣色相和肉體的放盪女人.現在好象一般都管這叫"大蜜"了.
消停——踏實的意思.停讀輕聲.
撈人——北京新俗語,撈,即打撈之意.北京人稱被拘禁或入獄者為"掉進去了".故有撈人之語,即通過不正當手法把被拘留的人弄出來.
暈菜——暈了的意思,"暈菜"與"瞎菜","歇菜","完菜"等同屬演繹而來.
點卯兒——到那兒報到或看一眼,打個照面的意思.
照面兒——出現,看見的意思.
念央兒——跟人說自己的意思,但又故意讓旁邊的人聽見.
末了兒——最後,最終的意思,
顛兒了——撒腿跑了,撤了,走了的意思.
搓火兒——生氣,憋氣.例:"今兒這事兒,真讓人搓火兒."
哪出兒——什麼事兒的意思,是一出戲的簡化.哪念:NEI三聲.
麻利兒——趕快,快點的意思.此語必須加兒化韻,"利兒"讀一聲. 打漂兒——即無職無業,在社會上閑逛.北京土話.
發小兒——指從小一塊長大的夥伴,發,讀四聲.
見天兒——天天,一天到晚的意思.
底兒掉——知道對方的老底.
點兒背——點兒",指不幸的遭遇,運氣;即所謂的背時.
逗悶子——開玩笑.例:"沒事兒別在這兒逗悶子."很多人也叫"逗咳嗽".
炮兒局——公安局的意思,看守所一般叫炮兒樓.
上趕著——主動的意思.
冒兒得子——指土老冒兒,楞子的意思.得念DEI,一聲.
使大招兒——就是故意給別人用手段,用招數的意思.
抖機靈兒——顯示自己,特指輕浮表現,含貶意.
五積六瘦——形容因吃不上喝不上,骨瘦如柴的樣子.
大晚八岔——大晚上的意思.
慫頭日腦——指一個人沒精神,特蔫或特膽小的意思.
說你一大老爺們兒家,一大早清兒的就站在當院滿嘴跑火車,半點兒不著調我隔著窗戶紙這都運一腦門子氣了,您這是唱的哪出兒啊?對,沒錯,就說你呢. 你還別跟我揣著明白裝糊塗.原本一老實巴交的人,現在學會耍貓兒膩了,見天皆當街晃盪打油飛,時不時的整出點湯兒事,再不就是胡吃悶睡.你自個兒照照鏡子去,好嘛,活的越大越抽抽兒,整個一嘎雜子琉璃球.成天逮誰跟誰扯皮不說吧,辦事也沒個准譜,交代你屁大點兒的事兒,你說你放了我幾回鷹了?和著我那點兒吐沫星子全打了水漂兒了!你瞧你平時那個德行,樣兒大了你!裝的人五人六兒的,還挺象那麼回事的.實際上滿肚子的幺呃子,除了整天游手好閑,要嘛就是鼓搗點兒嘎七馬八的事兒出來.要是結識了個有點兒來頭的,好嘛,你拉多晚兒也得老著臉死命的巴結上.實在閑的發慌,也是跟那幫小混子起鬨架秧子,打聯聯.走在街上看見個半老徐娘你都不錯眼珠兒的盯著人家看.哪天遇上個滿不吝的,給你一板兒磚,你就知道什麼是肝兒顫了.你說你們家老爺子也怪不容易的,千傾地一根苗,還巴望著你能出息,平地扣餅呢.你不但一點長進沒有,還成天讓老爺子吃掛落兒,給老爺子折騰的五飢六瘦的,跟著你轉磨磨.一數落兒你幾句,你就蹬鼻子上臉,長行市了你,嫌老爺子絮叨兒,車軲轆話來回說.現在塌實了吧?那點兒家底全讓你攘禿嚕了吧?蹦子兒沒有看你還能鼓搗出什麼花花腸子來.就欠讓你見天皆吃棒子麵勃勃,頂多白饒你一碗涼白開遛遛縫兒.還甭跟我耍哩格兒楞.敢情你也有腳底下拌蒜,掰不開鑷子的時候兒,平時那大嘴叉子一張不挺能白活的嗎?麻利兒著呀,怎麼變沒嘴兒葫蘆兒了?費了半天的吐沫,我也不跟你嚼舌頭了,借光兒,我找個豁亮的地兒燜得兒蜜去了..
㈧ 北京民俗文化是什麼
北京是數朝國都,各朝統治有所不同;如近代的契丹族,金代為女真族,元代為蒙古族、明代為漢族、清代為滿族。各族人民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雖有差異,但在這里經過千百年來的相互影響與演變同化,內容與形式豐富多彩。無論歷朝歷代中的皇室、貴胄與民間三個不同階層的人士, 在「過年」問題上都是要充分顯示自己的「年文化」的。其中精華與糟粕並存,先進與落後同在、封建迷信與樸素唯物主義同時涌現。所以我們在參觀游覽及導游講解中,需應用歷史唯物論與辯證唯物論,對其棄粗取精,去偽存真,以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民族文化與民俗文化。
北京燃放鞭炮的由來
官民均十分講究購辦爆竹,我國年節期間及逢喜慶之日,燃放爆竹歷史悠久。據傳古代有一怪獸叫「年」,每隔365天就出來傷害人畜,屆時百姓不敢出門。偶有一年,有位頑童燃燒竹子取暖玩耍,燃竹火光沖天、噼啪作響,將怪獸「年」嚇得遠逃而去,人們喜獲安寧,歡度春節。此後,燃放爆竹便成為人們驅魔避凶,迎神喜慶的必備品了。
官府「封印」、梨園「封台」等放假過年封建王朝為表示對「過年」迎春的重視及對官民的恩賜,自臘月19—22日,由掌管天文歷法的欽天監選定 「吉日」,布告京城及全國所有衙門府 地,統一封存官印,各官員開始放假過年。隨之各梨園劇場也進行「封台」 停演,放假,待新年伊始再行演出。
此時全國城鄉空前繁榮的「臘月市」進入高潮,百姓大搞大掃除,以整潔生活環境。臘月23日為祭灶神之日,又有過「小年」之稱,隨之「大年」除夕就很快來臨。
掛年畫、貼春聯、吊燈籠、倒貼「福」字
廟會文化——北京為中華廟會之鄉
北京自秦漢起就是中國北方的重鎮,尤其遼、金、元、明、清在此建都,文化底蘊極其深厚。就明清時期而言,北京有各種寺廟1000多座,為全國之冠。寺院多廟會也自然就多,一年365天幾乎天天都有廟會,豐富多彩,美不勝數。如雍和宮的「打鬼」,城隍廟的「出巡」,七月十五日的燒法船、十月二十五日的白塔燃燈等等,均為廟會盛事。北京最著名的古今傳統民俗廟會兼集市有白雲觀、廠甸、白龍潭與地壇、龍潭湖等。
此外,北京歷代花會獨具特色,遍及城鄉。花會以技藝見長,主要有少林武術、踩高蹺、玩中幡及太獅、少獅等活動。妙峰山的進香花會為京城花會之最,慈禧太後在頤和園東北側,特建「眺遠齋」而觀賞赴會隊伍及其精彩表演。
胡同文化的理念
北京胡同文化源遠流長、含義深遠。「胡同」一詞,據考證來自蒙古語,意指有「水井」的地方為民眾的聚居之地,故古代有「方井」、『『市井』『的稱謂。
北京的胡同起自元代,在元雜劇{沙門島張生煮海}等作品中,就有「胡同」一詞的出現。公元13世紀初,蒙古族首領成吉思汗率兵南下,燒毀了位於今廣安門外一帶的金中都城後,其孫子忽必烈住於金中都城東北郊風光優美的「大寧離宮「,即今北海瓊華島。據《元史》本傳載:忽必烈重用河北邢台的漢人大才子,天文、地理、經學、律歷與三式六壬等法術無一不精通的劉秉忠,命他主持設計興建元大都。劉秉忠為了體現「皇權至上「與貴統萬民的理念,他根據{易經}陰陽五行,八卦四象與奇門盾甲的風水學識,同時遵照《周禮?考工記》中關於帝王之都應是一個方形大城,四面各設三門,城內名字應按八卦起名。而且大城內的中央部位為皇宮,皇宮外為「前朝後市,左祖右社「的皇城之制,:因此劉秉忠以北海為中心大建元大都,即大內皇宮及內外城,而以坐北朝南的中軸布局與左右對稱之制進行總體規劃設計建設,從而造就了大街多南北走向,而街巷胡同則穿行於東西。同時並以「坊」為單位,統建有50個居民區,坊與坊之間用寬度不一的胡同隔開。這種胡同既是交通通道,又是「坊」之間的防火隔離帶,因而又有「火疃、火巷、火弄「等稱呼。由於劉秉忠興建的元大都宛如陰陽八卦圖,十分嚴謹雄偉。加之劉秉忠的學生郭守敬科學地治理了京城水系,更使元大都充滿東方文明的無窮魅力,氣象萬千,深為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所贊揚。
據有關史料統計元大都有胡同 400多條。明滅元後,在元大都基礎上重建京城,分為36坊,擁有胡同1170條。清滅明後沿用舊城,改名京師,內外城共有胡同2077條。解放後隨著城市建設的飛速發展,至今有新老胡同6000多條。
胡同不但是街、巷、道、里的通稱,尤其與京劇,京腔一樣,都有濃郁的「京味」文化特色,擁有極為豐富的人文內涵,是北京歷史、民俗風情、趣聞典故的發祥地與聚寶盆。
涮羊肉—著名傳統風味
據歷史查考,我國在南北朝時期就已有火鍋。用火鍋涮雞、魚、豕等,在唐宋時代已受廣泛歡迎。至清代火鍋已相當盛行。據歷史記載,嘉慶元年(1796),乾隆當太上皇在皇宮設的「千叟宴」,用火鍋計1550多個,吃的主要是涮羊肉,可見其受清官歡迎的程度。北京的涮羊肉起源於戰國東北的少數民族地區。明末清初傳人關內,羊片火鍋是當時清代皇家最受歡迎的冬令佳餚。北京的涮羊肉,一般秋後上市,五月底以前撤鍋。最初開業的涮肉館為正陽樓,1914年「東來順羊肉館」開張後,通過競爭取代了正陽樓而譽滿京城。
北京烤肉—蒙族風味
烤肉,據傳起源於北方蒙古地區,具有濃郁的塞外風情。後來逐步傳人關內,於明末清初北京才有烤肉出現。「南宛北季」兩家以烤肉為業的餐館,均開業於清朝中葉。位於宜內大街的烤肉宛,於康熙年間由京東大廠回民宛民由於推車賣肉發展而來。於什剎海銀錠橋畔的烤肉季,則創業於清代咸豐時期。
古老傳統的烤肉,是用一種特製的火爐,烤盤由鋼條密排而成,中間有小小縫隙,稱為「炙子」。
烤肉時,爐內燒木柴或木炭,把切得很薄的肉片在「炙子」上烤熟,然後蘸佐料吃。現在卻是先將肉片用醬油、料酒、白糖、香料、蔥、姜、蒜等佐料拌好,然後用長筷夾肉到「炙子」上去烤,像炒菜一樣不停地翻動,油脂發出「滋滋」聲音,芳香四溢,肉片一烤熟就可進食,這種邊烤邊吃邊飲的吃法,富有自然野味的情趣。
烤肉立秋開始,夏季停爐。十分講究原料,要選用「北口」的菜牛,耕牛肉老是不能用的。牛的年齡在4-5歲為宜,體重為二三百斤最佳。而且只選用牛的上腦、裡脊、排骨三個部位。此外,切肉的刀工也十分重要,必須切得很薄的牛、羊肉才適以燒烤。
特色土語京味濃
北京語音既動聽又容易聽懂,語言豐富生動,為全國最佳語音、語言之一,我國的普通話(國語)和漢語拼音,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的。
但北京地區地道的土語土話,如不加一定解釋,是不大容易讓人很快明白過採的,韻味自殊,很有方言特色。現將有關土語簡釋舉例如下:自個兒:自己一個人。咱 們:我們。勞 駕:請人幫助,或表謝意。侃大山:信口窮聊。貓兒膩:心懷私隱,不可告人。貧 嘴:多嘴、好說廢話。犯 傻:發呆、裝糊塗。套 磁:拉關系。逗 樂:開玩笑。泡 湯:完蛋,吹了、弄糟了。宰 人:敲竹杠、坑騙他人。怵 頭:為難、膽怯、害怕。瓷 實:結實、堅固、可靠。沒 轍:沒辦法。黃 了:沒辦成。別 價:別那樣做的意思。吃 心:多心。倍兒好:特別好,非常好。捅婁子:招麻煩、惹事非。涮 人:不守信用、戲弄別人。掰 了:關系破裂之意。
年前准備
自明清以來從進入農歷12月一 「臘月」,就已邁人了「年關」。北京 人從臘月8日——「臘八」至除夕,是做「過年」——春節准備最忙碌的日子。
農歷12月8日為漢族的「臘八節」。其來源於古代「臘禽獸以歲暮祭祖先」的「臘日」。 「臘八」是進入年關的信號,有「年禧」之稱。是有錢有勢人「討債」,而窮人進行 「躲債」的時期。
臘八節的主要食品為「臘八粥」,其風俗來源說法豐富:一說神農氏因發現了百穀,開創了農業生產與生活,人們故於臘日用多種穀物、果實熬粥進行祭祀。二說朱元璋在未登基之前曾當過乞丐,吃過用老鼠洞中的雜糧煮粥充飢。朱元璋當上明朝開國皇帝後,為不忘過
去的苦難,便於臘日熬「臘八」雜糧粥賞賜百官,以激勵艱苦奮斗的精神。三說釋迦牟尼於臘月初八得道成佛,稱為成道節。佛教徒熬粥奉佛,成為一大佛事。
據《燕京歲時記》載:人們熬制臘八粥十分講究,多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栗子、菱角米、紅小丑、去皮小棗等和水煮熟,再加上杏仁、瓜子、花生、松子、葡萄、紅白糖等配料,香濃四溢,十分清甜可口,所以直至現代北京人,仍樂意保留這一吃「臘八粥」的美食習俗呢!
京劇行當
京劇行當又稱角色,主要可分為生、旦、凈、末、丑五大行當。
1.生 行 簡稱「生」。生行分為須生(老生)、紅生、小生、武生、娃娃生等。為京劇中的重要行當之一。
須生(老生):即中年以上的劇中人,口戴鬍子(髯口),因性格與身份的不同,可分為安工老生或稱唱工老生(如扮演帝王、官僚、文人等),靠把老生(如扮演武將),衰派老生(如扮演窮困潦倒之人等)。
紅生:為勾紅臉的須生,如扮演關羽、趙匡胤等。
小生:指演劇中的翎子生(帶雉翎的大將,王侯等),紗帽生(官生)、扇子生(書生)、窮生(窮酸文人)等。
武生:為戲中的武打角色,穿厚底靴的叫長靠(墩子)武生,穿薄底靴的稱短打(撇子)武生。
2.旦 行 簡稱「旦」。分青衣、花旦、武旦、刀馬旦、老旦、貼旦、閨旦等角色。旦角全為女性。
青衣:以唱為主,扮演賢妻良母型角色。
花旦:亦叫花衫,以服裝花艷為特色,以演皇後、公主、貴夫人、女將、小販、村姑等角色為主。
武旦、刀馬旦:為演武功見長的女性。
老旦:用本噪子演唱,多為中老年婦女。
3.凈 行 簡稱「凈」,亦叫花臉。凈角指臉畫彩圖的花臉角色,看來並不幹凈,故反其意為『『凈」凈行分如下幾種角色:以唱為主的銅錘花臉與黑頭花臉;以工架為主的架子花臉,如大將、和尚、綠林好漢及武花臉與摔打花臉等。銅錘花臉稱正凈,架子花臉叫副凈、武工花臉名武凈,武二花臉言紅凈,在表演風格上均有不同的特色。
4.末 行 簡稱「末」。該行當多為中年以上的男性。實際末行專司引戲職能,如打頭出場者,反其義而稱為「末」的。
5.丑 行 簡稱「丑」。劇中醜行勾臉,而勾畫「三花臉」,面譜與花臉有很大區別。
醜行又分文丑、武丑。文丑中又分為方巾丑(文人,儒生);武丑,專演跌、打、翻、撲等武技角色。根據動物屬相,丑屬牛,牛性笨,丑為笨的代名詞。但舞台上的武丑亦叫開口跳,而能說能跳,表演出活潑伶俐,善演武功武技的角色,此與牛的丑笨性又完全不同。
此外,還有念蘇州白者的蘇丑,演官丑,草衣丑的袍帶丑,以及扮演市井及農工平民的氈帽丑等,角色不同,豐富多彩。
滿漢全席—清廷最高「國宴」
這是清王朝最高規格的「國宴「,也是我國歷史上最著名的筵席。其主要由滿族的點心和漢族的佳餚所組成而故名。
因為清王朝人關之前,面點、菜餚均較單調,餐飲並不講究。但入主中原後,由於京城會集了全國各地的山珍海味。而且御膳房成員由滿族與漢族廚師組成,從而滿點漢菜便合二為一了。到了康熙年間,滿漢全席已初步形成。據傳清聖祖玄燁(康熙)在宮中首嘗這一滿點漢菜豐盛多彩的盛宴時,極為高興,贊不絕口,並揮筆寫下了「滿漢全席「四個大字,從此確立了它在宮廷筵席中的地位。乾隆時期,滿漢全席發展到了高潮。並且加入了回族、藏族、蒙古族的食品,形成了「五族共慶宴」的滿漢全席盛宴。其烹飪技術的高超、席面的豪華、餐具的講究及禮節的繁瑣,都是前所未有的。這種盛宴,在清廷只有封建帝王、皇後,皇親國戚及高級官員才可享用到。
滿漢全席始於康乾盛世,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按規定其大小菜餚計有108件,其中南萊54件,北菜54件。各種點心44道,一席需用麵粉幾十斤,所用名貴水果眾多。滿漢全席為典型的燒烤席,由於名萊名點繁多,一般需分3天時間才可品嘗齊全。
北京烤鴨——中國第一關食
中國烤鴨歷史悠久,據在南北朝時期(公元420-589年)的(食珍錄)記載,就已有了烤鴨的篇章,至今有1400多年歷史。在明清兩朝宮廷中已常食用烤鴨,後來才傳向民間。據歷史查考,北京第一個烤鴨店—「便宜坊」,是於清代咸豐五年(1855)創辦的,在宣武區騾馬市大街掛牌營業,主要經營燜爐烤鴨。製作烤鴨的師傅多為山東榮城
人,所以北京烤鴨既是宮廷風味,又是魯萊名餚。
於前門大街東側的全聚德烤鴨店,是在清同治三年(1864)由河北薊縣人楊傳仁創辦,以經營掛爐烤鴨著稱。由於其烤制手藝更加講究,烤出的質量、名聲很快超過了便宜坊。
烤鴨是以優質雪白的北京填鴨為原料。據考證,北京鴨的祖籍在南方,於明初隨漕運船隻運養來京,繁殖於京東潮白河一帶,故有「白河蒲鴨」之名。後遷京西玉泉山放養育成良種。用人工填喂法育出的稱北京填鴨。
北京填鴨生長快,60-65天就可育成5-7斤重。45天前的雛鴨自由取食,最後15-20天由人工填喂,每6小時喂一次,晝夜不斷。格填鴨經宰殺、退毛、取內臟、洗凈、灌水、吹鼓、塗料等一系列工序,才可人爐烤制。
烤制方法一般有三種:
1.燜爐法 烤爐有門,在爐膛內架設鐵箅子,箅子下燃燒秫秸,將料理好的填鴨放在鐵箅子上,關閉爐門進行燒烤而故稱燜爐烤鴨。
2.掛爐法 烤爐口呈拱形,無門,將處理好的填鴨掛在爐內的鐵鉤上,下面用梨木或棗木文火烤制而成。
3.叉燒法 同製作叉燒肉相似,須手工逐一操作,因費工費時產量低,而被逐漸淘汰。
烤熟的鴨子需切片上桌,每隻鴨要切出120片左右,須片片帶皮帶肉、肥瘦相同,技術要求較高。
鴨片配上蔥段、黃瓜條、蒜泥(少許)與甜面醬等佐料,用主食荷葉餅或空心燒餅包裹進食,具有又香又甜又脆又爽口的特點。
㈨ 京片子的京話註解
丫----這個詞在北京話中可謂是比較戲劇化的,丫原指女子,在老北京有罵人的話叫做「丫頭養的」意為某人是女子未婚而生的孩子,丫頭指未婚的女子。在老北京罵人如果有這句話則事態就相當激烈了,很有可能被罵的人會拔刀相向。
近幾十年演變為「丫挺的」丫還是指未婚女子,後面的「挺的」兩個字跟「狗日的小日本子」其中的「日的」意思近似,但遠遠沒有「日的」一詞流行的廣泛。雖然還是侮辱罵人的話,但已經不是非常激烈的言語,在關系密切的朋友或發小兒之間已經可以使用,開始向口語中帶有侮辱性人稱代詞轉變。
(例1:我跟你說,昨天我打這丫挺的來著。)我跟你說,昨天我打某人來著。對被打的人帶有侮辱性的稱呼。
(例2:你丫挺的不能這么辦事兒吧。)在關系非常密切或發小兒關系的兩人之間的稱呼中用。
再後幾十年現代簡化為一個字「丫」,且侮辱性的含義越來越低,這也是受到社會開放化的影響,畢竟現代未婚媽媽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兒,所以「丫」也變成了北京話里一般性的人稱代詞,甚至非常多的年輕人都不知道這個詞原來的含義了,但是老北京人尤其是老人,聽到這個詞還是非常反感的,千萬不可亂用,或當著老人的面兒用這個詞。
(例1:你丫怎麼才來呀。)(例2:昨天球賽我們贏了,他們丫都不是對手。)
雞賊----小氣,吝嗇,暗藏私心。指心眼兒多的人,(例:你丫那麼雞賊呀。)
砸窯兒----為了不與大家分享偷偷藏起來,現代延伸另一含義為,在一個關系密切的小群體內出爾反爾(例:咱們說好的今天一起去,你這不砸窯兒嗎?)
間壁兒----老北京土語,讀音jiè biě er 讀音類似界別兒,指旁邊非常近的,原指隔壁的房間,僅一牆之隔。(例1:胡同口兒商店的間壁兒新開了一個茶館。)
不插門兒----老北京土語,指差不多了,(例1:都9點多了,不插門兒你趕緊回家吧。)
顛兒----老北京土語,形容詞,形容走的非常快,或走路人的心情(例1:時間太晚了,我先顛兒家了啊。)
(例2:你看他那個德行,樂得屁顛兒屁顛兒的。)
嘬癟子----源自天津話,指自己把自己弄到尷尬無法下台的意思,是一句流傳廣泛的俏皮話的濃縮版:老太太吃柿子嘬癟子了。(例1:嘬癟子了吧,看你怎麼辦。)
二把刀----讀音為er不能讀成兩把刀,指經驗不足,不熟練。(例1:你敢把車給他開,他開車就是一個二把刀。)
哩咯兒嚨----讀音līgèer lēng ,老北京話,意為耍花招兒,或讓人覺得是騙人的話,(例1:你跟我說實話,少跟我弄這個哩咯兒嚨。)
局器----仗義,大方,豪爽,遵守江湖道義正直的人。
土鱉----形容沒見過世面不開眼的人。
小力笨兒----在店鋪或車站碼頭做粗活、雜活的學徒。
翻車----北京土話,即翻臉的意思。
練家子----北京土話,會武術的人。
瞎了----北京土話,即倒霉了、完了的意思,或者亂了。 (例1:挺好的一個事兒讓你弄瞎了。)
(例2:幫我解開吧,一卷兒線都讓我弄瞎了。)
念央兒----北京土話,跟人說自己的意思,但又故意讓旁邊的人聽見。
摔咧子----北京土話,發脾氣的意思。
拉了胯----北京土話,服軟的意思。
大拿----北京土話,能作主管事的人。
火筷子----老北京人捅火爐子的鐵棍,也叫通條。
末末了兒----北京土話,最後、最終的意思,有時也簡化為「末了兒」。
概不論(論,音「吝」)----京城新土語,一概不管的意思。
顛兒了----撒腿跑了,也作「顛菜」。
橫----北京土話「橫是」的簡化音讀音與「哼」相同,「橫是」是「橫豎」的變讀,有大概、反正、也 許的意思。
唏溜兒----北京土話,說話用鼻子吸氣,即不利落的意思。也可寫作吸溜兒。
點兒背----北京土話,「點兒」,指遭遇、運氣,背指倒霉,「點兒背」的意思是運氣不好,倒霉。
遭踐----北京土話,踐讀輕音,埋沒、糟踏的意思,自各兒把自各兒給遭踐了,即自殺的含義。
貓著----北京土話,閑呆著的意思,也有躲藏的含義。
替----也叫「T」,即人民幣,屬於道兒上的黑話。
打漂兒----即無職無業,在社會上閑逛。北京土話。
雁么虎----蝙蝠。北京方言。
雷子----黑話,即便衣警察。
底兒掉----北京土話,指老底,底細。(例:昨兒個夜裡回家,路上遇見個雷子,上來就盤問我,把我問了個底兒掉。)
掃聽----北京土話,四處探聽,掃聽與打聽不同,「掃」帶有更為主動的意思,一般口語還是用打聽,(例:勞駕,跟您打聽一下XXXXX。)掃聽更多用在說別人打聽的行為,且有逢人就問的含義,(例:那個人掃聽什麼呢?)
逗牙簽子----北京土語,開玩笑的意思,與「逗咳嗽」、「逗悶子」、「逗哈哈兒」 等類似。
消停----北京土語「停」讀輕音,踏實的意思。
玩蠍了虎子----北京土話,蠍了虎子就是壁虎,爬得輕快,人不易抓住。「玩蠍了虎 子」的意思是讓人摸不著,形容人比較滑頭。
撒癔症----北京土話「症」讀輕音,夜間到處亂逛,癔症本是一種病症,此話是引申過來的。
把不住----北京方言。把,是動詞,管束不住自己的意思。
發小兒----北京方言「發」讀頭發的發,從小一塊長大的。
老家兒----北京土話,指父母。「老家兒」讀快了就成了「老尖」,北京人常用語。
掉腰子----北京土話,耍花招。(例:讓你趕緊去,還不快點兒,別在這掉腰子了。)
念秧兒----北京土話,沒話找話,聊天,說話的意思。
哪一出兒----北京土話,什麼事兒的意思,是一出戲的簡化。指錯誤,或不是一回事兒。(例:讓你弄個房屋買賣合同,你弄的這是哪一出兒呀,這裡面怎麼還有租金?)
完菜----北京新流行語,完蛋的意思。此語是由「歇菜」、「瞎菜」等引申而來,「 菜」作為後綴詞語,並沒有實際意義,如北京話中的「戲」作為後綴一樣。指事情到了或強調無法收拾的地步。(例:這事兒完菜了,我是沒轍了。)
暈菜----北京新流行語,暈了的意思,「暈菜」與「瞎菜」,「完菜」等也與東北話「虎」類似,指某人犯傻,不理解,做錯了事,也可以用在自己身上。(例2:讓他把我說的都暈菜了。)
炸廟兒----北京土話或炸了廟兒了,瞎咋唬的意思,含有唬人的意味。源自俏皮話:老和尚搬炸彈,炸了廟兒了。炸廟兒一般為語出驚人,或眾人吃驚且議論紛紛的意思,(例1:他那麼一說就炸廟兒了。大家說什麼的都有。)
(例2:住嘴,別說了,你沒事兒炸什麼廟兒,大家別聽他的,根本不是那麼回事兒。)
燈泡兒----北京土話,被人當晃子利用的人的謔稱。含義為關了燈說悄悄話,兩口子的床頭話,燈泡兒意為不讓他們說,更多指妨礙別人說話的人,最常用在妨礙戀愛階段男女說悄悄話的人。(例:還不趕緊走,讓人家兩人說說,你在這兒當什麼電燈泡兒。)
上趕著----北京土話,主動的意思。實際上在事態中是被動了,有巴結的意思。(例:老話兒不是常說嘛,上趕著不是買賣。)意為做買賣要兩個人都有意願才行,一方不願意,另一方巴結著也不容易成。
姥姥的(的讀「逮」)----北京土話,感嘆詞語,作驚訝狀時用。
走了眼----即把東西看錯了,北京土話,用在這里是引申,即分析問題不正確。老北京古玩行兒常用的詞兒。
撂高兒打遠兒----北京土話,朝遠處看。
麻利兒----北京土話,趕快,快點的意思。此語必須加兒化韻,「利兒」讀輕聲。
嘿兒嘍著----讓小孩騎在自己的脖子上。
忤窩子----北京土話,生性怯懦,靦腆,膽兒小的意思。泛指經常在家不外出,用於形容今天的宅男宅女正合適。
閃----北京新流行語,閃開,躲避,舍棄的意思。最多用在於離開,逃跑。
(例1:好吧,那就這樣了,我先閃了,明天見。)(例2:警察來了還不快閃。)
張八樣兒----北京土話,不穩重的意思。
錯來----北京土話,其實的意思。
老著臉----北京土話,舍臉的意思。
見天兒----北京土話,天天的意思。
軸----北京方言,指脾氣執拗,一根筋。(例:這事兒你別范軸,換個角度想想不就沒事兒了嗎。)
甩片湯話----甩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