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北京知識 » 明朝北京面積多少平方公里
擴展閱讀
上海建築叫東什麼 2025-09-02 12:45:04

明朝北京面積多少平方公里

發布時間: 2022-06-29 19:07:48

1. 中國明朝版圖到底有多大

明代極盛國土面積約達一千萬平方公里。

明朝(1368-1644年[1] )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歷經十二世,共十六位皇帝,享國二百七十六年。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因明朝的皇帝姓朱,故又稱朱明。明初定都於應天府,1421年遷都至順天府,而在應天府設立南直隸。明初經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國力強盛,政治清明。中期經土木之變由盛轉衰,後經弘治中興、萬曆中興國勢復振,後期因政治腐敗和天災外患導致國力衰退,爆發明末農民起義。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朱由檢於煤山自縊。明朝宗室在江南建立南明政權,隨後清朝趁亂入關,擊敗農民起義軍和南明政權,1662年永曆帝朱由榔被殺,南明滅亡。1683年清軍攻佔台灣,明鄭結束。

明代疆域囊括漢地范圍。明初,東北抵日本海、外興安嶺,後縮為遼河流域;北達戈壁沙漠一帶,後撤至明長城;西北至新疆哈密,後退守嘉峪關;西南於中南半島設三宣六慰抵達孟加拉灣,後折回約今雲南境;並在青藏地區設有羈縻衛所,明成祖還曾收復安南,明代極盛國土面積約達一千萬平方公里。

明代手工業和商品經濟繁榮,出現商業集鎮和資本主義萌芽,文化藝術呈現世俗化趨勢。據《明實錄》所載人口峰值為7185萬,但大部分學者認為實際逾億,也有學者指出晚明人口接近兩億 。

明朝是繼漢唐之後長治久安的大一統中原王朝。明代無漢之外戚、唐之藩鎮、宋之歲幣,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清朝官方評價明朝為「治隆唐宋」 、「遠邁漢唐。

2. 明朝的疆域到底有多大

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明朝是漢人統治下的最後一個王朝。清軍鐵騎入關,中原百姓迎來了一場徹頭徹底的改朝換代,滿清近300年,雖說它曾經也給中國帶來過繁榮強大,但是在晚清末年,這個曾經自信、樹立於民族之林的國家,逐漸變得愚昧、懦弱,甚至成為了令人任意踐踏、嘲笑的東亞病夫。而且至今關於明朝和清朝誰的疆域更大的問題,至今都爭論不休。

明朝版圖

除此之外,日本、越南等國,都曾向明朝廷俯首稱臣,所以明朝最鼎盛的疆域,其實要遠勝於清朝。因為在朱元璋時期,明朝的面積已經有900多萬平方公里,根據史書記載,當時的最大面積已經達到了997萬平方公里,直轄統治區也有400多萬,這其中包括當時的南京、北京,中國的13個省,還有長城以北的部分地區。

最值得一提的時,明朝時期對於很多蠻荒之地的控制與改革空前加強,極度的擴大了中國的邊疆領土。明朝各個時期的版圖都有所變化,如若光論鼎盛時期,版圖面積之大,並不輸於清朝疆域。

3. 明朝多大國土面積

明代國土面積:997萬平方公里(永樂年間)

領土范圍
《明史•志第十六》:「計明初封略,東起朝鮮,西據吐蕃,南包安南,北距大磧,東西一萬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萬零九百四里。自成祖棄大寧,徙東勝,宣宗遷開平於獨石,世宗時復棄哈密、河套,則東起遼海,西至嘉峪,南至瓊、崖,北抵雲、朔,東西萬余里,南北萬里。其聲教所訖,歲時納贄,而非命吏置籍,侯尉羈屬者,不在此數。嗚呼盛矣!「
北方
明初在與蒙古邊境一帶設置四十餘個衛所為邊防前線,包括東勝衛、開平衛、大寧衛等皆為明朝邊防重地,其走向大致為陰山、大青山、西拉木倫河一線。永樂以後,由於天氣轉寒,農耕不濟,致使邊境逐漸南移。明中期,隨著蒙古復振,邊境再次內遷,並修建長城以防禦蒙古,在長城沿線設九邊重鎮加強防禦,長城也成為當時農耕區與游牧區的界線。
東北
朱元璋置遼東都司經營遼東,後朱棣招撫女真部落,於永樂九年(1411年)設奴兒干都司,共轄130多個衛所。宣德十年(1435年)明宣宗撤回在奴兒乾的流官駐軍,不過之後女真仍奉明朝為主,至萬曆年間衛所增加至384個。晚明,後金崛起後逐漸取代了明朝對東北的統治,並進占遼東。
東北鄰國高麗於元明之際大肆擴張領土,通過招諭、剿殺、驅趕女真部落,使本國疆域不斷向北推進,1393年朱元璋內遷鐵嶺衛,默許取代高麗的李氏朝鮮占據鴨綠江以東、圖們江以南的地區。
西北
明初於西北先後設有哈密、沙州、安定、阿端、曲先、赤斤蒙古、罕東左等衛,明朝西北疆界抵達今新疆東部哈密。成化八年(1472年)哈密衛被吐魯番攻陷,後於成化十八年(1482年)興復。弘治年間三失三復,嘉靖七年(1528年)後嘉峪關以西皆為吐魯番所據。
西南
1370年,吐蕃宣慰使何鎖南普等率吐蕃諸部歸降,後於青藏地區設烏思藏、朵甘衛指揮使司,採取廣行招諭、多封眾建、因俗以治的治藏政策。在完成藏區的統一後,明太祖要求藏民輸馬作賦、承擔徭役,或蒸造烏茶、輸納租米,強調「民之有庸,土之有賦,必不可少」。1407年,明成祖派遣劉昭、何銘等人前往藏區設置驛站,1414年,又遣中官楊三寶往藏區招諭各土官恢復驛站,經多年努力終使往來西番的驛道安全暢通。
1382年,明軍平定雲南全境,除正式府州外另設有三宣六慰,永樂年間増設底兀刺、大古刺、底馬撒三個宣慰司,統治范圍包括今緬甸、寮國大部及泰國西北部抵達孟加拉灣,中後期這些地區多因鞭長莫及所棄或為周邊國家所並。
1406年,明軍進攻安南,南限達到日南州一帶。次年設置交趾布政使司,安南正式成為明朝的一個行政區,下設府十五、州四十一、縣二百零八,共得三百一十二萬人民。後因當地勢力反抗激烈,1427年明朝罷交趾布政使司,放棄安南。安南再次脫離中國獨立,建立後黎朝。
東南
1553年葡萄牙租借澳門,獲得停泊船隻權,1557年取得居留權,葡萄牙人要向明政府交付租金,明朝依然擁有澳門主權。
1624年荷蘭殖民者進入台灣南部,築熱蘭遮城。1626年西班牙殖民者進入台灣北部。1642年荷蘭趕走西班牙,佔領台灣大部。1661年,鄭成功進攻台灣,次年驅逐荷蘭人,攻佔台灣。

4. 北京城的面積有多大(清朝到民國時期的)

北京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古都,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的時候,那時的燕國就在這里建起了城牆,從此開創了北京城牆文化的歷史。隨著歷史的演變和發展,北京城牆所承載的文化內涵也不斷被延展著、變化著、豐富著。

城牆是人類開始走向文明的標志。說到文明就總是離不了城牆、青銅器、文字、階級這幾個標志,而對於古代中國文明的發掘無不以城牆遺址為要,可見城牆對文明來說是多麼的重要。

城牆的建設不僅僅反映了人們挖壕築牆的水平,而且還反映了古代青銅礦冶和鑄造的科技進步水平。只有相對高級和相對發達的城牆建築,才能夠保證城市生活的穩定和發展,這才是城牆「文化」最貼切的核心內涵。

城之形制

在我國古代的漢字中的「城」,一方面是指「城牆」,另一方面又指「城市」。對於中國古代的城市的建設來說,大多是先修築城牆,後形成市區的。城牆的主要作用是用於軍事防禦。而國都的城牆不僅僅是一種防禦工事,而且還是統治中心象徵,這就是北京城牆所具有的文化內涵,也是北京城牆和其他城市的城牆的最大不同之處。我國歷史上的城牆主要以矩形為主,北京城的形狀為近似矩形。

說到北京城,原來有4道城牆,在城市的中心,皇宮外面是紫禁城,紫禁城的城牆不是一般老百姓的,所以它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城牆,雖然它也代表著一定的文化,只是那文化離我們老百姓太遠了。它的外面圍著一圈更大的城牆,叫皇城,皇城的外面還有周長24里的內城城牆,此外北京的南邊還有外城城牆。

紫禁城宮城高牆環繞,城高10米,厚6米多,城外有護城河,又名筒子河。城四方都有高大的城門樓,南面叫午門,北面叫神武門,東邊的叫東華門,西邊的叫西華門。有城就一定有門,否則就只能叫牆而不能叫城牆了。中國對於門的理解和西方人不同,我們常見到的西式建築,差不多就一大門,其餘多是小門,西方文化是開放的,可是建築卻是相對封閉的獨立的。中國古代,從院落建築到城市建築,總是不厭其煩的大建其門,中國傳統文化是相對封閉,可是建築卻相對開放。

現存的北京皇城始建於明永樂年間(1406—1420年),它是用磚砌成的城牆,城牆的外面還塗了朱紅色,牆的頂上覆蓋著黃色琉璃瓦。皇城南的大門叫做大明門(清代改為大清門,民國時又改叫中華門),東側的叫「東安門」,西側的叫「西安門」,北邊的名「北安門」,清代改叫地安門。

北京從前的內城是在明太祖1370-1419年建造,內城周長約24里,一共有9個城門,老北京話說的「四九城」,就是內城東西南北的四面城牆和它的九個城門。

外城,明代時,正陽門外人口增多,為了防止外部的侵擾,1542年劉伯溫等人建議明政府修築北京外城。嘉靖32年又有給事中朱伯辰上書也建議說應該修。另外我國古代城市本來就有「內城外郭」的重城制模式。於是嘉靖帝下令大興土木修築城牆。幹了一段時間之後,發現財政吃緊,嚴嵩下來到工地巡視了一番之後,提議先修築南面城牆,等到以後有錢了再續修其他幾面。最後把已經修好的北京南面的城牆,「東折轉北,接城東南角;西折轉北,接城西南角」,外城工程花費了十個月的時間,北京城就成了」凸「字形。

城之歷史

北京古城牆,目前可見到的城牆遺跡,只有金、元、明、清四個朝代的,遠古的城牆已沒有了蹤影。明代城牆最宏偉、最完整、最堅固。

北京的城牆歷史大約起源於商代後期。當時在北京地區有燕和薊等自然生長的方國。

公元前1045年周滅商後,分封諸侯。武王封帝堯之後於薊,封召公於燕。後來燕的實力強大了就把薊吞並了,並遷都於薊城。據已發現的燕國文化遺址。其分為居住區、墓葬區和古城區3部分。從古城的基址可以看出其呈長方形,東西長850米,南北長約600米,城牆厚約4米,以土夯築而成。城牆分主城牆、內附牆和護城坡3部分。城垣外有溝池環繞。還應當是我們北京最早的城牆了。燕都薊城成為戰國時的名城。

戰國時期,燕為七雄之一。相傳燕昭王即位後築了黃金台,招聘天下英才。天下的許多人才都跑到燕國來打工,燕國也因此而強盛起來。後來燕昭王派其中的一個叫樂毅的人為上將軍,率領大軍討伐齊國,把齊軍打的大敗。戰國末年,秦國派大將王翦領兵攻破燕國,薊城也跟著被佔領。從秦、漢到西晉,薊城一直都被視為北方的重鎮。西漢時漢武帝封其子劉旦為燕王。他在薊城建有萬載宮、明光殿。

金中都時候的城牆是在遼南京城的基礎上擴建的,擴建的方式是在原城址的基礎上,在東、西、南三面全部加以擴大,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金中都是遼南京城的升級版,從此北京的城郭形式就基本上接近於正方形了。

據說為了擴建金中都,建城牆,當時動用了數十萬勞動力,對於當時建城情景有這樣的描述,「人置一筐,左右手排立定,自原州至燕傳遞,空筐出,實筐入,人止土一畚,不日成之。」公元1215年,蒙古軍隊攻入中都,一把大火燒了整整一個月,金中都城從此全毀。到元代至明初其遺址還有殘留,等到嘉靖時修築外城以後,這些遺跡幾乎全部消失。如今只有鳳凰嘴村一帶,還能夠看到一些斷斷續續的土崗,那就是金中都城牆的遺痕。

元大都城沒有在金中都基礎上擴建,金中都毀成那樣也沒法再擴建了。於是元朝人只好在舊金中都城的東北處另起爐灶修建全新版的新城。新城的形狀也是矩形,南北略長,東西略短。元大都的城垣都是由夯土板築而成,其中有豎柱和橫木用來加固城牆。這樣的城牆,遇上雨天很容易被雨水沖壞,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人們就在城牆頂部用葦衣和管道防水。全新版的城,用的卻是簡易版的城牆,難怪明朝的時候非要拆它不可。元大都城一共有十一個門。現在建國門南側的觀象台,就是元大都城東南角樓的舊址。

明朝皇帝決定把現成的元大都拆了,要修建全新正式版的北京城。其面積為62平方公里。它把元大都城的北城牆往裡縮了2.5公里,又把南城向南推進到前門一帶。城門起名叫: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朝陽門和阜成門等,這些名字到現在還在用,只是見不著城門樓了。明1564年,又修築了包圍在南郊外面的外羅城,也就是從前人們所說的北京外城。明朝時全城的中心南移。外城的正南門——永定門,為中軸線的起點。整個城牆圍繞著中軸線呈現一種平衡對稱的審美格局。

清朝定都北京之後,沒有做新版,只是沿襲明代格局。和明代不同的,只在旗、民分城居住的制度方面。內城以皇城為中心,由八旗分立四隅八方。兩黃旗居北:鑲黃旗駐安定門內,正黃旗駐德勝門內;兩白旗居東:鑲白旗駐朝陽門內,正白旗駐東直門內;兩紅旗居西:鑲紅旗駐阜成門內,正紅旗駐西直門內;兩藍旗居南:鑲藍旗駐宣武門內,正藍旗駐崇文門內。順治八年(1651),重修承天門,改稱天安門。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發,清王朝被推翻,北京作為封建王朝帝都的歷史從此結束。寫於上個世紀初的《中國文明記》中對於當時的城牆有這樣的描述,書中說當時的北京城分為內外城,它們「均有堅固之城牆環繞」,那時游北京者「定先登上城牆」,書的作者被「城牆之壯大所驚倒」並贊美說:北京的城牆「真正之金城鐵壁」,站在城牆上「最能將北京之大觀收入雙眼,最引人注目者,乃城內中央與正陽門相接之皇宮。」

城之變遷

上個世紀50年代初期,關於北京的城牆存留發生過一場論戰,結果是廢城派占據了上風,北京的城牆從此灰飛煙滅。

當時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城牆作為古代防禦的工事,已完全失去了它現實應有的存在意義和價值。相反它的存在還阻礙了城市的發展。另一種意見城牆是古代文化的遺存,應該保留。保留的方法,梁思成建議,把寬闊的城牆頂部開辟為登高游覽之處,再把牆外的護城河加以修整,護城河兩岸加以綠化。可以說這是一個「環城立體公園」的建議,可惜沒有被採納。否則我們今天就不會見不到北京的城牆了。

西直門、東直門、宣武門、安定門、永定門等47座城門城樓、箭樓和角樓被一一拆除,而今就剩下三座可供人觀賞了。

如今北京城牆的遺跡:有廣安門外的鳳凰嘴村一帶殘存的金代中都城牆的遺址,和「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等幾處。

自元至清,幾朝的都城都建在北京,其格局既體現了中國的都城建設所特有的審美原則,又體現了北京作為帝都的審美特色。如今北京城的格局基本是由明代奠定的。「中軸對稱,平緩開闊,輪廓豐富,節律有序。」和考古情況相反,對於北京來說,是城市保留了下來,而最能夠體現城市格局特點的城牆卻沒有留下來。

城牆是農業時代系統的防禦工事,對於穩定城市生活,促進城市發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作為都城,它又是一個巨大的文化象徵符號,是威嚴與神聖的象徵,是當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象徵。北京城牆的氣勢是其他地方城牆無法與之比美的。

但雖經巨大的變遷,以皇城為中心的地區,還是較完整地保存了下來。皇城居中,體現了中國古代所特有的一中四方文化觀念。「左祖右社,前朝後市」,是中國傳統建城的理想模式。《周禮·考工記》中說:「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後市。市朝一夫。」皇城的左邊有太廟,即今天的勞動人民文化宮。右邊有社稷壇,即今天的中山公園。皇城前邊是朝廷,而後面則是市場。這種格局自元大都時起,就十分准確地被體現了出來。

從北京城的平面形狀上看,城牆基本是按著中軸線對稱展開,這種形式體現了一種平衡美。這種平衡美,是中國古代中庸和諧之美,在城市建築中形象的反映,這在今天的舊城區也仍然留有深刻的痕跡。

5. 明朝疆域有多大

明成祖時期明朝最大疆域(1424年) 明朝疆域在嘉靖以前大體上是「東起朝鮮,西據吐番,南包安南,北距大磧,東西一萬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萬零九百四里。」1100萬平方公里。南海的「千里長沙,萬里石塘」盡入版圖。其聲教所訖,歲時納貢,而非命吏置籍,侯尉羈縻者,不在此數。嗚呼盛矣!(《明史·地理志》)
北方
明朝初年,多次對蒙古用兵,並在與蒙古邊境一帶設置四十餘個衛所防衛,包括東勝衛、雲川衛、官山衛、全寧衛、老哈河衛等,都是明朝邊防重地。其走向大致為陰山-大青山南麓-西拉木倫河一線。15世紀後,由於天氣轉寒,農耕不濟,加上邊塞軍隊被燕王抽調參與靖難之戰。因此邊境略有南移。永樂期間明成祖多次北伐,邊境形勢一度改觀。但在明朝中期以後,隨著蒙古的再次強大,明邊再次南遷。並修建長城以防禦蒙古,在長城沿線設置九邊(遼東、薊州、宣府、大同、延綏、寧夏、甘肅、太原、固原)重鎮加強防禦。長城也成為明朝中後期的北邊,同時也是農耕區與游牧區的界線。
明朝疆域(1435年)東北
朱元璋設置遼東都司以經營遼東(東北南部)。明朝多次進軍黑龍江流域,招撫女真部落,勢力一度達到黑龍江口與庫頁島。1409年設置奴兒干都司,共轄130多個衛所。1434年廢棄,明朝軍隊全部退守遼東,將東北北部防務交與隸屬明朝的少數民族部族,至萬曆年間該轄區內衛所增加至384個。明末,建州女真逐漸取代了明朝對東北北部的統治,並進占遼東。
東北鄰國高麗,及後來的李氏朝鮮,於明初大肆向北擴張領土,通過招諭、剿殺、驅趕女真部落,使本國疆域不斷向北推進,一直拓展到鴨綠江、圖們江兩江流域。明朝雖招撫了鴨綠江圖們江流域的女真部落,卻不保護女真人利益,滿足於朝鮮的「事大至誠」,任憑朝鮮將鴨綠江東岸圖們江南岸的女真領地盡收囊中。1393年,朱元璋放棄了在前元朝雙城總管府設立鐵嶺衛的要求;1403年,朱棣同意將歷代屬於中國的咸興以北地區劃歸朝鮮;從1416年至1449年,朝鮮強行在鴨綠江東岸地區設置「西北四郡」,在圖們江南岸地區設置「東北六鎮」,李氏朝鮮開疆拓土空前絕後,鴨綠江以東圖們江以南的中國領土完全喪失。
明朝疆域(1583年) 西北
洪武時期,明朝西北疆界達到今新疆東部哈密地區,並設置一系列衛所。15世紀後,西北吐魯番與青海蒙古部日益強大。1472年,哈密衛城一度被吐魯番攻破,衛內遷,後復,1514年再度被並。15世紀後半期後,西北諸衛全部喪失,明朝退守嘉峪關。
西南
1381年,明朝將西南地區完全劃入疆域。並設置一系列土司、宣尉司管轄之,邊界達到緬甸中北部、寮國北部、泰國北部一線。但後期這些地區多被周邊國家所並。
1406年,明軍進攻安南,南限達到日南州一帶。次年設置交趾布政使司,安南正式成為明朝的一個行政區,下設十五府、卅六州、兩百餘縣。後因當地勢力反抗激烈,1427年明朝罷交趾布政使司,放棄安南。安南再次脫離中國獨立,恢復黎氏王朝。
東南
1553年葡萄牙租佔澳門,獲得停泊船隻權,1557年取得居留權。但明政府對葡萄牙人可進行管理,依然擁有澳門主權。
1624年荷蘭殖民者進入台灣南部,築熱蘭遮城。1626年西班牙殖民者進入台灣北部。1642年荷蘭趕走西班牙,佔領台灣大部。1661年,鄭成功進攻台灣,次年驅走荷蘭人,正式收復台灣。

6. 中國每個朝代的國土面積大概是多少

一、夏(210萬萬平方公里,包括長江以北的湖北,河南,安徽,山東,河北,山西,京津和江蘇,陝西的一部分);

(6)明朝北京面積多少平方公里擴展閱讀:

提起中國的和平崛起,說到世界大國的歷史,自然會想到古代的中國。古代中國究竟算不算大國,究竟有多大?這是人們了解歷史和進行比較的前提。但到目前為止,人們對此還存在不少誤解。

首先必須明白,「中國」被正式當作我們國家的名稱是從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才開始的。在這以前,「中國」的概念是不確定的,一般來說是不斷擴大,從僅指中原地區擴大到泛指整個國家。但即使在清朝後期,「中國」有時是大清國的代名詞,包括清朝的全部疆域,有時卻只指「內地十八省」,而不包括東北、內外蒙古、西藏、新疆。

如果因為青藏高原以後歸入中原王朝的版圖,就將它提前到唐朝,那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當然,如果要從今天中國的領土往前追溯,在今天的中國范圍內8世紀時的政治形勢,有哪些政權存在,當然應該提到吐蕃,還有南詔、渤海等實際獨立於唐朝的政權。

其次應該了解,不用說歷代之間,就是一個存在時間稍長的朝代,它的疆域也是在變化的,特別是那些延續時間較長,曾經較大規模開疆拓土的王朝,往往前後會有大幅度的變化。如西漢,初期的西界還沒有到達河西走廊,但後期已擴大到巴爾喀什湖,末年又退至玉門關。初年的南界只抵南嶺,連今兩廣都在南越控制下,但中期後擴展到今越南南部。又如唐太宗時滅東突厥後,唐朝的疆域向北擴展到貝加爾湖一帶。但到後突厥復國,唐朝的北界又退回到陰山一線。再如清朝,雍正時的疆域還不包括今新疆,到18世紀中葉的乾隆年間才平定天山南北路,擴展到巴爾喀什湖和帕米爾高原。但到1860年後,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和今新疆西北的100多萬平方公里領土先後被俄國侵佔,20世紀20年代後150萬平方公里的外蒙古實際已經喪失。

再者還必須區分,哪些地方是一個朝代的正式行政區,哪些地方是藩屬國,哪些地方只是「聲威所及」。例如,西漢後期匈奴的單於曾向漢朝投降,但漢宣帝並沒有將匈奴並入漢朝,而是資助單於返回匈奴,並規定雙方以長城為界,互不侵犯。所以漢朝的北界始終沒有越過陰山,匈奴也不屬於漢朝的疆域。成吉思汗及其子孫多次西征,蒙古騎兵橫掃亞歐。但到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建立元朝時,他的其他子孫已分別建國,以後被稱為四大汗國。

這些汗國與元朝是各自獨立的政權,只是它們的君主出於同一個祖先。元朝的疆域始終沒有包括全部新疆,南疆一直屬於另一個汗國,更不用說中亞、西亞和歐洲部分。又如越南的大部分曾經是從西漢至唐朝的正式行政區,從10世紀開始已經獨立建國,以後只是宋、元、明、清的藩屬。當然它沒有完全獨立,所以法國要將越南變為殖民地之前,必須迫使清朝政府放棄宗主國的地位,承認越南獨立。但不能將10世紀後的越南看成「中國」的一部分。

朝鮮、緬甸等也有類似情況。至於日本、東南亞各國,從來沒有正式成為中原王朝的藩屬國,中國史書中所記的「稱臣納貢」實際是打著「朝貢」旗號的國際貿易,或者是臨時的訪問。史書上的「稱臣納貢」大多如此,還有些只是天朝大國因循守舊或自娛自樂的片面記錄,直到清朝前期,還將俄羅斯、法蘭西、葡萄牙、荷蘭、紅毛,即英國等國稱為朝貢,難道我們相信這些國家是清朝的藩屬嗎?

到目前為止,還有些人認為,將歷史時期的「中國」,或中國歷代王朝的疆域說得越大就越能顯示愛國主義。事實恰恰相反,如果中國真想和平崛起,就得了解歷史事實,總結經驗,吸取教訓,立足現實,面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