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北京知識 » 有哪些部隊保衛北京
擴展閱讀
福州野生蘑菇哪裡最多 2025-08-28 18:47:53
廣州要幫扶哪個省份 2025-08-28 17:19:21

有哪些部隊保衛北京

發布時間: 2022-07-03 01:00:37

Ⅰ 北京周邊有幾個守衛部隊

三個衛戍師。每個師5個團

Ⅱ 急問 誰知道北京市通州區的有那些部隊

有陸軍航空兵部隊,北京衛戍區部隊,陸軍獨立團部隊,後勤部隊.

Ⅲ 誰有北京市治安重點保衛單位名單

我覺得北京市治安重點保衛單位還是很多的,一般的都是在當地的公安下轄的一些區域范圍內。

Ⅳ 保衛皇帝和京城的軍隊名字

唐朝是北衙和南衙的御林軍和千牛衛
宋朝是禁軍
元朝是色目人的一支軍隊
明朝是御林軍
清朝是健銳營

Ⅳ 請問唐宋時期負責守衛京城以及治安的部隊和官職是什麼

十六衛和禁軍

十六衛
隋唐實行府兵制時統率府兵,守衛京城的軍事機構。北周武帝時,設置司衛、司武官,統率府兵宿衛宮禁;又有武候府,統率府兵巡警京城,各置上大夫。這是分置諸衛,統率軍府宿衛的始創。隋初沿北周之制,設置十二府以統率禁衛之兵,此即十六衛的前身。十二府是:左右衛府、左右武衛府、左右武候府、左右領左右府(簡稱「左右領」或「領左右」府)、左右監門府和左右領軍府。大業三年(607),隋煬帝將十二府增改為十二衛四府,合稱十六衛府或十六府(後人習慣上也稱十六衛)。其十二衛為:左右翊衛(原左右衛府)、左右驍(騎)衛(開皇十八年設置的左右備身府)、左右武衛(原左右武衛府)、左右屯衛(原左右領軍府),左右候衛(原左右武候府)和左右御衛(新置);四府為:左右備身府(原左右領左右府)和左右監門府(依舊名)。十二衛統府兵,四府不統府兵。唐初沿襲開皇舊制,仍稱十六府。龍朔二年(662)唐高宗改百官名時,始正式定稱為十六衛,但各衛之名常有變更。唐代十六衛,一般指左右衛、左右驍(騎)衛、左右武衛、左右威衛、左右領軍衛、左右金吾衛、左右監門衛和左右千牛衛。除監門衛與千牛衛外,其它十二衛都分領諸軍府到長安上番宿衛的府兵。這就是創自北周後期,發展到隋唐而形成完整的以衛統府的禁衛軍制度。

衛府制的建立,是北周武帝和隋文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之一,它將禁兵和府兵系統融合為一。這種衛(府)既是府兵的基層組織——軍府(見折沖府)的統率機構,也是掌管京城宿衛的機構。其長官直接向皇帝負責,但職掌又各不相同。隋初十二府中,僅左右衛、左右武衛、左右武候六個府統領府兵宿衛。煬帝時,則由十二衛統府兵宿衛京城;左右備身府負責侍衛皇帝;左右監門府分掌宮殿門禁。十二衛所統之兵稱外軍,各有軍號如下:驍騎(屬左右翊衛)、豹騎(屬左右驍衛)、熊渠(屬左右武衛)、羽林(屬左右屯衛)、射聲(屬左右御衛)和 飛(屬左右候衛)。此外,左右翊衛又兼領內軍。內軍指左右翊衛下屬的親、勛、武三侍(隋初為親、勛、翊三衛,唐代同隋初)統轄的五軍府和另屬東宮的三衛三府之兵,均由高官子弟充當。

唐代承襲隋代以衛統府(軍府)之制,十六衛中,除左右金吾衛掌宮中及京城警備,左右監門衛掌諸門禁衛,左右千牛衛統率千牛備身等為皇帝侍從儀衛外,其餘諸衛分掌五府之內軍和諸折沖府之外軍番上宿衛京城。此十二衛之名雖與煬帝時十二衛有異而軍號不變。十六衛都在宮殿之南,唐代稱為南衙軍,與守衛皇宮北門、由招募配充的兵士組成的所謂北衙軍,分掌禁衛。

各衛府的長官設置,前後略有不同。隋初十二府中,除左右監門府各設將軍、郎將,左右領軍府各設長史、司馬外,其餘八府均設大將軍一人、將軍二人,下屬有長史、司馬、參軍、行參軍等。煬帝十六衛府中,十二衛各置大將軍一人、將軍二人,下屬略同隋初,僅無司馬;左右備身府各設備身郎將一人、直齋二人;左右監門府則各設二郎將。唐十六衛均置大將軍一人、將軍二人(中唐以後,又有上將軍一人,為衛之長),下屬有長史、參軍、中郎將、郎將等。

與十六衛機構、職能相類似的是負責東宮(太子宮)宿衛的十率。隋初十率是左右衛率、左右宗衛率、左右虞候率、左右內率和左右監門率。其長官,除左右虞候率為「開府」外,其餘均為「率」與「副率」。十率中左右內率及左右監門率不領府兵。唐代也有十率,但習慣上只提統領府兵的六率,其府名與軍號是:左右衛率(超乘)、左右司御率(旅賁)和左右清道率(直盪)。六率所領之兵也分內軍(東宮親、勛、翊三府)和外軍(折沖府)。

十六衛一般設有:△左右衛

上將軍各一人,從二品;大將軍各一人,正三品;將軍各二人,從三品。掌宮禁宿衛,凡五府及外府皆總制焉。

長史各一人,從六品上。掌判諸曹、五府、外府稟祿,卒伍、軍團之名數,器械、車馬之多少,小事得專達,每歲秋,贊大將軍考課。

錄事參軍事各一人,正八品上。掌受諸曹及五府、外府之事,句稽抄目,印給紙筆。

倉曹參軍事各二人,正八品下。掌五府文官勛考、假使、祿俸、公廨、田園、食料、醫葯、過所。

奉車都尉,掌馭副車。有其名而無其人,大陳設則它官攝。駙馬都尉無定員,與奉車都尉皆從五品下。

司階各二人,正六品上;中候各三人,正七品下;司戈各五人,正八品下;執戟各五人,正九品下;長上各二十五人,從九品下。武後天授二年,置諸衛司階、中候、司戈、執戟,謂之四色官。

親衛之府一:曰親府。勛衛之府二:一曰勛一府,二曰勛二府。翊衛之府二:一曰翊一府,二曰翊二府。凡五府:每府中郎將一人,正四品下;左右郎將一人,正五品上;親衛,正七品上;勛衛,從七品上;翊衛,正八品上。總四千九百六十三人。兵曹參軍事各一人,正九品上;校尉各五人,正六品上。每校尉有旅帥二人,從六品上;每旅帥各有隊正二十人,正七品上,副隊正二十人,正七品下。五府中郎將掌領校尉、旅帥、親衛、勛衛之屬宿衛者,而總其府事;左右郎將貳焉。番上者,以名簿上於大將軍而配以職。武德、貞觀世重資廕,二品、三品子,補親衛;二品曾孫、三品孫、四品子、職事官五品子若孫、勛官三品以上有封及國公子,補勛衛及率府親衛;四品孫、五品及上柱國子,補翊衛及率府勛衛;勛官二品及縣男以上、散官五品以上子若孫,補諸衛及率府翊衛。王府執仗親事、執乘親事,每月番上者數千人,宿衛內廡及城門,給稟食。執扇三衛三百人,擇少壯肩膊齊、儀容整美者,本衛印臂,送殿中省肄習,仗下,每番三衛一人,為太僕寺引輅。其後入官路艱,三衛非權勢子弟輒退番,柱國子有白首不得進者;流外雖鄙,不數年給祿稟。故三衛益賤,人罕趨之。有錄事一人,府一人,史三人。唐親衛、勛衛置驃騎將軍、車騎將軍,翊衛置車騎將軍。武德七年,改驃騎將軍為中郎將,車騎將軍皆為郎將,分左右,以親衛曰一府,勛衛、翊衛曰二府,謂之三府衛。諸衛翊衛及率府親、勛衛,亦曰三衛。永徽三年,避太子諱,改中郎將曰旅賁郎,郎將曰翊軍郎。太子廢,復舊。

△左右驍衛

上將軍各一人,大將軍各一人,將軍各二人。掌同左右衛。凡翊府之翊衛、外府豹騎番上者,分配之。凡分兵守諸門,在皇城四面、宮城內外,則與左右衛分知助鋪。長史各一人,錄事參軍事各一人,倉曹參軍事各二人,兵曹參軍事各二人,騎曹參軍事各一人,胄曹參軍事各一人,左右司階各二人,左右中候各三人,左右司戈各五人,左右執戟各五人。左右翊中郎將府中郎將各一人,左郎將各一人,右郎將各一人,兵曹參軍事各一人,校尉各五人,旅帥各十人,隊正各二十人,副隊正各二十人。有錄事一人,史二人,亭長二人,掌固四人。倉曹,府二人,史二人;兵曹,府三人,史五人;騎曹,府二人,史四人;胄曹,府三人,史三人。左右翊中郎將府錄事一人、府一人、史二人。

△左右武衛

上將軍各一人,大將軍各一人,將軍各二人,掌同左右衛。凡翊府之翊衛、外府熊渠番上者,分配之。長史各一人,錄事參軍事各一人,倉曹參軍事各二人,兵曹參軍事各二人,騎曹參軍事各一人,胄曹參軍事各一人,左右司階各二人,左右中候各三人,左右司戈各五人,左右執戟各五人,長上各二十五人。左右翊中郎將府官,同驍衛。有稱長二人,錄事一人,史二人,亭長二人,掌固四人。倉曹,府二人,史四人;兵曹,府三人,史五人;騎曹,府二人,史四人;胄曹,府三人,史三人。稱長掌唱警,為應蹕之節。

△左右威衛

上將軍各一人,大將軍各一人,將軍各二人,掌同左右衛。凡翊府之翊衛、外府羽林番上者,分配之。凡分兵主守,則知皇城東面助鋪。長史各一人,錄事參軍事各一人,倉曹參軍事各二人,兵曹參軍事各二人,騎曹參軍事各一人,胄曹參軍事各一人,左右司階各二人,左右中候各三人,左右司戈各五人,左右執戟各五人,長上各二十五人。左右翊中郎將府官,同驍衛。有錄事一人,史二人,亭長二人,掌固四人。倉曹,府二人,史四人;兵曹,府三人,史五人;騎曹,府二人,史四人;胄曹,府三人,史三人。

△左右領軍衛

上將軍各一人,大將軍各一人,將軍各二人,掌同左右衛。凡翊府之翊衛、外府射聲番上者,分配之。凡分兵主守,則知皇城西面助鋪及京城、苑城諸門。長史各一人,錄事參軍事各一人,倉曹參軍事各二人,兵曹參軍事各二人,騎曹參軍事各一人,胄曹參軍事各一人,左右司階各二人,左右中候各三人,左右司戈各五人,左右執戟各五人,長上各二十五人。左右翊中郎將府官,同驍衛。有錄事一人,史二人,亭長二人,掌固四人。倉曹,府二人,史四人;兵曹,府三人,史五人;騎曹,府二人,史四人;胄曹,府三人,史三人。

△左右金吾衛

上將軍各一人,大將軍各一人,將軍各二人。掌宮中、京城巡警,烽候、道路、水草之宜。凡翊府之翊衛及外府佽飛番上,皆屬焉。師田,則執左右營之禁,南衙宿衛官將軍以下及千牛番上者,皆配以職。大功役,則與御史循行。凡敝幕、故氈,以給病坊。兵曹參軍事,掌翊府、外府武官,兼掌獵師。騎曹參軍事,掌外府雜畜簿帳、牧養之事。胄曹參軍事,掌同左右衛。大朝會行從,給青龍旗、槊於衛尉。長史各一人,錄事參軍事各一人,倉曹參軍事各二人,兵曹參軍事各二人,騎曹參軍事各一人,胄曹參軍事各一人,左右司階各二人,左右中候各三人,左右司戈各五人,左右執戟各五人,左右街使各一人,判官各二人。左右翊中郎將府官如驍衛。有錄事一人,史二人。倉曹,府二人,史四人;兵曹,府三人,史五人;騎曹,府二人,史四人;胄曹,府三人,史三人。左右街典二人,引駕仗三衛六十人,引駕佽飛六十六人,大角手六百人。隋有察非掾,至唐廢。

左右翊中郎將府中郎將,掌領府屬,督京城左右六街鋪巡警,以果毅二人助巡探。入合日,中郎將一人升殿受狀,衛士六百為大角手,六番閱習,吹大角為昏明之節,諸營壘候以進退。

左右街使,掌分察六街徼巡。凡城門坊角,有武候鋪,衛士、彍騎分守,大城門百人,大鋪三十人,小城門二十人,小鋪五人,日暮,鼓八百聲而門閉;乙夜,街使以騎卒循行囂襜,武官暗探;五更二點,鼓自內發,諸街鼓承振,坊市門皆啟,鼓三千撾,辨色而止。

△左右監門衛

上將軍各一人,大將軍各一人,將軍各二人。掌諸門禁衛及門籍。文武官九品以上,每月送籍於引駕仗及監門衛,衛以帳報內門。凡朝參、奏事、待詔官及繖扇儀仗出入者,閱其數。以物貨器用入宮者,有籍有傍。左監門將軍判入,右監門將軍判出,月一易其籍。行幸,則率屬於衙門監守。

長史,掌判諸曹及禁門,巡視出入而司其籍、傍。余同左右衛。兵曹參軍事兼掌倉曹,胄曹兼掌騎曹。

左右翊中郎將府中郎將,掌涖宮殿城門,皆左入右出。中郎將各四人,長史各一人,錄事參軍事各一人,兵曹參軍事各一人,胄曹參軍事各一人。有錄事一人,史二人,亭長二人,掌固二人。兵曹,府三人,史五人;胄曹,府三人,史四人。監門校尉三百二十人,直長六百八十人,長入長上二十人,直長長上二十人。監門校尉掌敘出入。唐改監門府郎將為將軍。

△左右千牛衛

上將軍各一人,大將軍各一人,將軍各二人。掌侍衛及供御兵仗。以千牛備身左右執弓箭宿衛,以主仗守戎器。朝日,領備身左右升殿列侍。親射,則率屬以從。胄曹參軍事掌甲仗。凡御仗之物二百一十有九,羽儀之物三百,自千牛以下分掌之。上日,執御弓箭者亦自備以入宿。主仗每月上,則配以職,行從則兼騎曹。中郎將各二人,長史各一人,錄事參軍事各一人,兵曹參軍事各一人,胄曹參軍事各一人。唐改備身郎將曰將軍,備身將曰中郎將,千牛左右、備身左右曰千牛備身。初置備身主仗。有錄事一人,史二人,亭長二人,掌固四人。兵曹,府一人,史二人;胄曹,府一人,史一人。千牛備身十二人,備身左右十二人,備身一百人,主仗一百五十人。千牛備身掌執御刀,服花鈿綉衣綠,執象笏,宿衛侍從。備身左右掌執御弓矢,宿衛侍從。備身,掌宿衛侍從。主仗,掌守供御兵仗。

左右翊中郎將府中郎將,掌供奉侍衛。凡千牛及備身左右以御刀仗升殿供奉者,皆上將軍領之,中郎將佐其職。有口敕,通事舍人承傳,聲不下聞者,中郎將宣告。

禁軍

原指皇帝的親兵,即侍衛宮中及扈從的軍隊。歷代有直稱禁軍、禁兵的,也有另立名目的。又有此名義而擴大其任務范圍的。唐代禁軍初有元從禁軍,以後陸續出現飛騎、百騎、千騎、萬騎等名目,演變為左右羽林、左右龍武、左右神武、左右神策、左右神威等十軍。其中如神策軍即戍守各地,任務不限於宿衛。北宋稱正規軍為禁軍或禁兵。從各地招募,或從廂軍、鄉兵中選拔,由中央政府直接掌握,分隸三衙。除防守京師外,並分番調戍各地,使將不得專其兵。每發一兵,均須構密院頒發兵符。編制單位有軍、指揮、都。士兵出自僱傭,且沿五代朱梁定製,文面刺字,社會地位低於一般人民。北宋中葉,禁兵增至八十餘萬人。王安石變法時裁減兵額,置將分領,加強,戰鬥力有所提高。北宋末年,政治腐敗,軍隊缺額極多,京師三衙所統余萬人,實際僅存三萬人。北宋亡,禁兵主力潰散。南宋時,各屯駐大軍取代禁兵,成為正規軍,而各地尚存的禁兵,則成為專供雜役、不從事戰斗的部隊。

宋代禁軍分設殿前司和侍衛親軍。
殿前司設殿前都指揮使從二品,副都指揮使正四品,都虞侯從五品,另設諸軍指揮使。
侍衛親軍設馬軍都指揮使正五品,馬軍副都指揮使正五品,馬軍都虞侯從五品,步軍都指揮使正五品,步軍副都指揮使正五品,步軍都虞侯從五品,另設諸軍指揮使。

Ⅵ 西方守衛京城的軍隊叫什麼

西方國家以民主體制為榮,軍隊中立化,反對軍人干預政治,最擔心的是軍事政變,所以西方國家的基本原則是反對在和平期間保留強大的常備軍,它們只在和平年代保留必須的最少量的軍隊,大量軍人以預備役的形式存在,一但發生戰爭,根據預先制定的方案,按名冊進行快速動員。
所以,西方國家一般沒有專門保衛京城的部隊,國家的治安主要交由警察來維護,另外,他們也有類似中國武警的國民警衛隊之類的,如果發生騷亂,由他們和警察協力平叛,只有他們解決不了時,才會動軍隊。

Ⅶ 1959年用5個營來保衛北京國慶10周年大典,這5個營應該擺在北京的什麼地方呢

1959年夏天國民黨空軍不斷地派遣RB-57D型高空偵察機竄入祖國大陸偵察,這種偵察騷擾的目標指向了北京。針對敵人的企圖,中央軍委總參謀部和空軍決定動用地空導彈部隊保衛首都北京。第三訓練基地主任張伯華向成鈞副司令員提出建議,用5個營來保衛北京國慶10周年大典。

那麼,這5個營應該擺在北京的什麼地方呢?

地空導彈第一營部署在北京正南方向的大興縣東棗林村;

地空導彈第二營部署在北京東南方向的通縣張家灣空軍機場;

地空導彈第三營部署在北京西南方向的豐台區槐樹嶺;

地空導彈第四營部署在北京西北方向的昌平縣空軍沙河機場;

地空導彈第五營部署在北京東北方向的順義縣河南村。

Ⅷ 北京保衛戰的介紹

京師保衛戰或稱北京保衛戰、北京之戰、明京師保衛戰、明保衛京師之戰1是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中國明朝在兵部尚書於謙領導下,將蒙古瓦剌首領也先所率攻打北京的大軍擊退的戰爭,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2正統十四年(1449年)八月十六日,明軍主力在土木堡遭遇慘敗,幾乎全軍覆沒,明英宗也被俘,消息傳到京城,皇宮上下驚慌一片。土木之變,使明王朝遇到嚴重的危機。危急之時時任兵部尚書的於謙加強戰備。十八日,皇太後命郕王朱祁鈺監國。34京城大官富戶紛紛南逃,有的大臣也主張南遷。於謙、陳循、王直堅決反對,主張保衛京師為天下根本。於謙臨危受命,任兵部尚書。朱祁鈺九月六日即皇帝位,是為明代宗,遙尊明英宗為太上皇,以明年為景泰元年。也先挾明英宗要挾明廷之計不逞,遂於十月率大軍進犯北京。十月十一日瓦剌軍抵北京城下,列陣西直門外,把明英宗放置在德勝門外空房內。十三日,於謙、石亨率軍與瓦剌軍戰於德勝門外,瓦剌軍大敗。隨後又轉戰至西直門進攻明軍,也被明軍擊退。5瓦剌軍不甘失敗,又在彰義門組織進攻,明軍佯裝失利,瓦剌軍追到土城,被潛伏在民居內的明軍火槍手阻擊,死傷無數,不得推進。加上天寒地凍,京師外圍守軍的奮力抵抗,到十一月八日,瓦剌軍退出塞外,京師解嚴。6於謙和主戰派官員領導和組織的京師保衛戰,取得了勝利,粉碎了瓦剌軍企圖奪取北京的野心,明王朝轉危為安。

Ⅸ 北京保衛戰的過程

穩定內部 八月二十三日,於謙等人針對當時的危急局面,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誅除宦黨,平息民憤。明廷將招致土木堡之變的罪魁禍首王振抄家滅族,打擊宦黨的氣焰,初步穩定了內部;其次,八月二十九日,文武百官請皇太後改立監國郕王為帝,遙尊被俘的朱祁鎮為太上皇。當時,也先挾明英宗作為攻城略地的政治工具。於謙提出「社稷為重,君為輕」的口號。擁立朱祁鈺即位,這樣即使也先的陰謀不能得逞。再次,舉薦人才,調兵遣將,妥善安排。原大同副將石亨在「土木堡之戰」中戰敗,單騎逃回,被貶官下獄。於謙認為,世界上沒有常勝將軍,而且戰敗的主要責任不在他。於是將其釋放,並委任以京師總兵官的重任,統一指揮京師步兵部隊。在後來的北京保衛戰中,石亨指揮有方,英勇作戰,戰果顯著。「論功,亨為多,晉侯」。同時,另以名將指揮京城的火器部隊、騎兵部隊和鎮守大同、宣府、居庸關、紫荊關等重要關口,並嚴懲了一批貪生怕死、玩忽職守的將校。另外,於謙還改革了軍制,把傳統的「三大營」改為10個團營,使其更加適應防禦作戰的需要。經過一個多月的整軍備戰,明軍兵精糧足,士氣大振,嚴陣以待。 作戰部署 按照明朝的體制,兵部尚書是不能直接指揮軍隊的。為此,明代宗專門下令,授予於謙「提督各營軍馬」的重任,命在京的各營將領皆接受其節制。將士凡有違抗軍令者,於謙有先斬後奏之權。於是,於謙擔負起了全權指揮北京保衛戰的重任,其地位僅次於皇帝。又便於統一部署,共同抗擊瓦剌於謙升任兵部尚書,積極備戰;於謙注意提拔一批有才能的將領。同時,從各地調來兵力,日夜趕造武器,裝備軍隊。在北京周圍。布置兵力,嚴把九門。注意日夜操練軍隊,迅速地提高戰鬥力。隨後兩京、河南、山東等地的勤王部隊也陸續趕到。於謙嚴整軍紀,並選撥新進將領操練軍兵,分守九城,並命令邊防部隊加緊修固沿邊大小關隘。
這樣,逐步形成了一個依城為營,以戰為守,分調援軍,內外夾擊的作戰部署,准備與瓦剌軍決戰於北京城下。 後勤保障 於謙認為,土木堡之戰的失利,犯了許多兵家之大忌,其中後勤保障沒搞好是重要原因。20萬明軍長期在風雨中輾轉,軍糧不備、軍械不習、運輸不及時,連唯一的飲用水源都被切斷,在人飢馬渴的情況下,是不能打勝仗的。因此,於謙上任後,首先實行正確的後勤方略,從人力、物力、財力等各方面做好後勤准備。
在人力准備方面,著重整頓、充實京軍。京軍的主力在土木堡之戰中覆沒後,京城只剩下部分守城部隊。為了迎接戰斗,於謙重組京軍。他急調兩京、河南的備操軍,沿海的備倭軍,江北及北京諸府運糧的官軍,以及浙江兵來到北京,使京城兵力由數萬人迅速增加到22萬多人,形成了兵力數量上對於瓦剌軍隊的優勢。並派監察御史白圭等15名重要官員,前往京畿、山東、山西、河南等地招募兵員,進行應急訓練,以備補充。
在武器裝備的籌措方面,於謙也想盡了辦法。當時,京城軍中僅有1/10的將士有盔甲,兵器也嚴重不足。為此,他一方面命令工部加緊趕制,一面將南京庫存兵器的2/3,共126萬件調入北京,補充守城部隊。還派出人員到土木堡收集明軍潰敗時丟棄的頭盔9000餘項、甲5000餘件;神槍(火槍)1.1萬余桿、神銃(火銃)2萬多隻,神箭(火箭)44萬枚、火炮800餘門。並更換了明軍的戰服、軍旗等。
在糧食儲備和運輸方面,當時,供應北京的糧食有數百萬石儲備在東郊的通州,可供京師軍民一年的食用。由於短期內無法將其運到北京,有人擔心被瓦剌利用,主張將這些糧食燒毀。於謙不同意。他認為,這些糧食是寶貴的財富,是京城保衛戰的重要物質基礎。如果沒有糧食,軍隊就會不戰自潰。因此,它採用了一切措施運糧。除官府徵用的500輛大車晝夜運糧外,還動員百姓及官兵的家屬、親友自備車輛前往通州運糧。並提出,對運到北京20石以上糧食的人,除運費外,另發白銀一兩,以資鼓勵。重賞之下有勇夫。在於謙的督促下,運糧隊伍川流不息,晝夜往返。不幾天工夫,就把通州的幾百萬石糧食運進京城並儲備起來,從而使軍心大振,也穩定了民心。在此基礎上,於謙還下令,官兵皆預支半年祿餉,眾從皆歡呼雀躍。 發動群眾 在發動群眾支前方面,於謙將全城軍民都動員起來,備戰備荒。城內的木土、瓦匠、石匠等統一編成工程隊,進行訓練。籌集了大量磚石、木材、石灰、工具等,以備戰時急用。組織力量加固北京周邊45里的城牆,增修了京城的崇文、正陽、宣武、東直、朝陽、西直、阜成、德勝、安定9門,特別是城北的德勝門、安定門,城西的西直門和阜成門,把城內側由土築改為磚砌,並深浚了城壕,加強了城防。同時,命令工部組織人員在城牆堞口設置門扉,在城東、西、南面城牆上綁上沙欄木,共設置門扉11000餘個、沙欄木長5100餘丈,進一步增強了北京城池的防禦性能。為了進一步發動群眾,於謙還傳檄京城周圍的州縣和山西、河北等地民眾,拿起武器,視情況打擊瓦剌軍隊,切斷其後路。 正統十四年(1449年)十月初一,瓦剌軍挾持被俘的明朝英宗皇帝大舉南下。一路經宣府進攻居庸關,從京師正面吸引明軍。也先親率主力3萬人經大同進攻紫荊關,迂迴京師。
十月九日,在投降的明太監喜寧的幫助下,也先攻佔紫荊關,挾持英宗經易州、良鄉、盧溝橋,於十月十一日進抵北京城郊。面對強敵,石亨提出了收兵入城,禁閉9門,依託城池進行固守的建議。於謙認為,瓦剌勢盛,如果示弱,會使敵人更加猖狂。他主張,採用背城決戰的方略,將22萬大軍列陣京城9門之外,並以重兵伏設於德勝門,形成了一個依城為營,以戰為守,分調援軍,內外夾擊的作戰部署,准備與瓦剌軍於北京城下一決死戰。
十月十一日,瓦剌軍逼近北京。也先將軍隊布置在西直門以西。於謙派兵迎擊瓦剌軍於彰義門,打敗也先部隊先鋒,奪回被俘者一千多人。同時於謙又派人率兵夜襲,以疲憊敵軍。
十月十二日,也先將主力列陣西直門外後,挾持英宗皇帝到德勝門外的土城,要求朝廷派於謙、石亨等高級將領親自出迎,並索求金帛數以萬萬計,企圖以此將明軍主將擒獲,迫使明朝獻城。於謙識破了敵人的陰謀,一方面派出官員朝見英宗,一方面提出「社稷為重,君為輕」的主張,統一官兵思想,嚴陣以待,粉碎了也先的誘騙陰謀。在兵力部署上,於謙審時度勢,靈活用兵;在戰役主要方向上,隱蔽主力,待機殲敵;在次要方向上,避敵主力,採取小股襲擾,處處出擊的策略,迷惑敵軍,給瓦剌軍造成錯覺。當夜,兩路明軍主動出擊,斬殺瓦剌軍數百,乘勝而歸,使軍威大振。
十月十三日,瓦剌軍乘風雨大作,集中全力進攻德勝門。於謙命大將石亨在城外民房內埋伏好軍隊,然後派遣少數騎兵佯裝戰敗以引誘敵人。也先果然中計,親率精騎萬人窮追不舍。等也先軍進入埋伏圈後,於謙一聲令下,明軍開始反擊。只見神機營火器齊發,火箭弓弩多如飛蝗般地射向敵軍,明軍前後夾擊,也先部隊大敗而歸。也先的弟弟孛羅、平章卯那孩等將中炮身死,瓦剌軍受到很大打擊。也先發覺明軍主力在德勝門,便集中力量轉攻西直門。都督孫鏜率軍迎戰,打敗也先的先頭部隊。由於也先不斷增兵圍攻孫鏜,孫鏜力戰不支,退至城下,此時,把守城頭的給事中程信,嚴令不準開城。同時,命城上守軍發神炮,火箭轟擊瓦剌軍,明軍又從彰義門、德勝門抽兵增援,終於打退了瓦剌軍的進攻。
十月十四日,瓦剌軍又改為進攻彰義門。於謙命守軍將城外的街巷堵塞,在重要的地帶埋伏好神銃手、短槍手,又派兵在彰義門外迎戰。明軍前隊用火器轟擊敵軍,後隊由弓弩壓陣跟入,擊退了瓦剌軍的進攻。而此時,景帝所派監軍太監,率數百騎兵沖擊敵陣去搶功,使明軍陣勢陷入混亂。瓦剌軍乘勢反擊,追到德勝門外。在萬分危急關頭,當地居民紛紛登上房頂,以磚石迎戰瓦剌軍。於謙派出的援軍也及時趕到,打退了瓦剌軍的反撲。 也先在進攻北京的過程中,到處遭到軍民的抵抗和不斷襲擊。各地的百姓自動組織起來,抗擊瓦剌軍的掠奪。北方邊陲重鎮的守兵,也抱著與城共存亡的決心,誓死保衛國土。也先進攻北京各門屢次遭到失敗,中路軍在居庸關的進攻也受挫,並獲悉明朝各路援軍即將到達。唯恐後路被切斷,便於十五日夜率一部人馬,挾持英宗朱祁鎮由良鄉(今北京市房山東北)向紫荊關撤退。
於謙發現也先軍隊正在撤退,即命令石亨等集中火炮轟擊也先軍營,炸死瓦剌軍一萬餘人。瓦剌軍在撤退的路上,一路燒殺搶掠,掠奪了許多物資和人口。而明軍分路追擊;石亨大破瓦剌軍於清風店(今河北易縣西);范廣在固安打敗瓦剌軍。也先一路狂逃,十月十七日,撤出紫荊關,不久退往關外。東路的脫脫不花軍,聞得中路、西路已敗,亦立即撤退,並於十月二十日單獨遣使進貢,來北京議和。至此,明軍取得了保衛北京的勝利。
也先率軍退至塞外,數次南下,都因明軍防範嚴密而未得逞。鑒於政治誘降落空,軍事進攻又遭失敗。在長期的戰爭中,損失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又失去了與明朝經商的機會。萬般無奈之下,於景泰元年(1450年)八月無條件地釋放了明英宗,恢復與明朝的臣屬關系。這在中國歷史上,漢族君主被外族掠去,又無條件釋放回國的還是第一次。其後,在蒙古族內部的相王爭斗中,也先的勢力一落千丈,日漸衰竭。

Ⅹ 我國擔負著北京的警衛和守備勤務的軍隊組織稱為

衛戍區 衛戍區,中國擔負首都警衛和守備勤務的軍隊組織。
中國歷代都設有保衛、戍守京師的軍隊組織,但稱謂不一。辛亥革命後,警衛、守備首都或中央政府所在地的軍隊組織開始稱為衛戍司令部、衛戍總督府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於1949年6月成立平津衛戍司令部。1959年1月,改為北京衛戍區。北京衛戍區屬北京軍區(七大軍區之一,不是省級軍區)建制,同時是中共北京市委的軍事工作部門和北京市政府的兵役工作機構,受北京軍區和中共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雙重領導,設有司令部、政治部、後勤部等領導機關。下轄衛戍部隊,領導北京市各區(縣)人民武裝部,負責北京地區的軍事警衛、守備任務,開展民兵、兵役和動員工作,維護軍容風紀,協助地方維護治安等。
世界上許多國家把軍隊長期或臨時駐扎、實施警衛和守備的地區都稱衛戍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