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宛平城在北京什麼方向
北京的西邊。在四五環之間京石高速的邊上。西五環的宛平橋。
B. 抗日時期的宛平城指現在的的哪裡
抗日時期的宛平城指的是現在的北京市豐台區盧溝橋畔的宛平城內街101號
C. 北京市豐台區宛平城屬於幾環
北京市豐台區宛平城屬於五環之內。
宛平城在盧溝橋東,全城東西長640米,南北寬320米,總面積20.8萬平方米。明末崇禎十一年(1638年)開建,歷三年而成,原為軍營,後漸遷商肆民居,明清時稱拱北城、拱極城。1928年12月,因宛平縣已改隸河北省,故而將宛平縣公署由北平市內遷至拱極城,從此改名宛平城。
解放初期宛平縣仍隸屬河北,1952年重新劃歸北京,並撤銷縣級建置,其原轄地區先後劃入豐台區、京西礦區(門頭溝區)、房山縣(區)、大興縣、海淀區,石景山區,其中宛平城歸豐台區管轄。
(3)原北京宛平城是現在什麼地方擴展閱讀
北京的交通線路在地圖上出現了令人驚嘆「蜘蛛網」。二環、外二環、三環、四環、五環、六環,甚至七環路,放射的高速公路向四方延展。這種公路的特點就是速度快且沒有紅綠燈。但許多人不明白,最裡面的那條環線為什麼叫二環,一環在哪裡?無統一的權威性說法。
其中一說:皇城牆沿線,南河沿、北河沿、南池子、北池子一條環形路或者說:天安門、地安門、東安門、西安門。其他說法:北京二環路內,當今和歷史上各路環形的行車路線。
D. 永定河,盧溝橋,宛平城在什麼地方
永定河位於北京的西部。永定河是中國北京地區最大河流,海河五大支流之一。
盧溝橋亦稱蘆溝橋,在北京市西南約15公里處,豐台區永定河上。因橫跨盧溝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現存最古老的石造聯拱橋。
宛平城在盧溝橋東,全城東西長640米,南北寬320米,總面積20.8萬平方米。
E. 宛平縣是不是宛平城
不是。
宛平縣原北京市屬縣,1952年撤銷縣的建置,今北京西城區、宣武區、豐台區、石景山區、海淀 區、門頭溝區之全部或大部都曾為原宛平縣轄。 商末西周,地隸屬薊國,薊都於薊城。公元前七世紀,燕國並薊國,都於薊城。秦於薊城設置薊縣。唐建中二年(781年)析薊縣設置幽都縣。遼開泰元年(1012年)改幽都縣為宛平縣。宛平之名,取《釋名》「燕,宛也,宛然以平之義。」縣城在今北京市宣武區西部。金貞元元年(1153年)定都中都。宛平縣與大興縣同為中都大興府的管轄縣;宛平縣轄西部,大興縣轄東部。元初,廢棄中都舊城,在其東北郊建大都城,為首都。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廢除大興府,置大都路,宛平、大興仍為其的管轄縣。明初隸屬北平府,永樂元年(1403年)以後至清代,宛平、大興為北京順天府的管轄縣,宛平縣轄城中軸線以西至西郊部分,宛平公署所在地明屬積慶坊。清屬正黃旗,即今西城區地安門西大街東官房中國婦聯幹部學院處。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縣治遷往長辛店。解放初期仍隸屬河北省,縣署移於大台村。1952年,劃歸北京市,撤銷縣的建置,其原轄地區先後分別劃入豐台區、京西礦區(門頭溝區)、房山縣(區)、大興縣、海淀區,石景山區。
宛平城在盧溝橋東。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建成此城,原名拱北城。宛平原是明代順天府下轄的京城附郭縣之一,清改稱拱極城。1928年12月1日因為宛平縣公署遷至盧溝橋原拱極城內,從此改名宛平城,現已改為盧溝橋鎮。
F. 宛平城和盧溝橋在什麼地方
都在北京市豐台區,盧溝橋東就是宛平城,倆地相距220米左右
G. 宛平縣城指的是哪裡
北京城南,過了豐台就是宛平了,再往南就是良鄉。
大概坐車要走三十分鍾。
宛平城外(南門外)就是赫赫有名的盧溝橋,燕京八景「盧溝曉月」指的就是這里。
現在宛平城裡有一個抗日博物館挺好的,我小時候去過,那裡還有731留下的罪證。
H. 宛平城的歷史沿革
明末崇禎年間,為防範農民軍進擊京師,朝廷命御馬監太監武俊於公元1638年-1640年主持修建此城。城居永定河東岸,正臨盧溝橋,直扼京畿咽喉要道。宛平城作為衛城,形制結構與普通城池不同,城內初始並無一般縣城的大街、小巷、市場、鍾鼓樓等設施,並僅設東西兩座城門,東為「順治門」,西為「永昌門」(清代改為「威嚴門」),全城東西長640米,南北寬320米,總面積20.8萬平方米,但「局制雖小,而崇墉百雉,儼若雄關」。 明清期間及民國初期,宛平城均在宛平縣轄區內,但非縣治所在地,而宛平縣作為京師附廓兩縣(另有大興縣,今北京市大興區)之一,為京師屬地(北平府、順天府、京兆地方)。1928年,廢除京兆地方,設置北平市,宛平縣劃歸河北省,其縣署由北京城內遷到拱極城,自此改稱宛平城,並成為縣治所在地。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軍在盧溝橋附近進行挑釁演習,並進而挑起事端炮轟宛平城,「七七事變」就此爆發。 事變爆發前夕,駐守宛平城的為國民革命軍第29軍110旅第219團3營及保安第1旅第2團第2營,共1400餘人,裝備有自動步槍、輕機關槍、重機關槍和輕重迫擊炮等武器,另有駐守長辛店高地的中國守軍可以迫擊炮和大炮援戰。1937年7月8日凌晨,日軍進攻盧溝橋和宛平城,遭中國守軍堅決反擊。此後日軍以協商解決為緩兵之計,暫緩攻擊,7月11日後戰事再次因日軍炮轟升級。7月28日下午,中國軍隊在南苑戰斗中失利,次日,日軍即發起對宛平城及盧溝橋的總攻。29日雙方激戰竟日,至傍晚,日軍工兵炸毀宛平城東門,日軍遂突入城內,經激烈巷戰,中國軍隊於晚八時三十分左右完全退出宛平城,宛平城遂告失陷。至今離宛平城不遠的大棗山上還矗立著抗日英雄趙登禹將軍的陵墓。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宛平城隨同北平一起光復。
解放初期宛平縣仍隸屬河北,1952年重新劃歸北京,並撤銷縣級建置,其原轄地區先後劃入豐台區、京西礦區(門頭溝區)、房山縣(區)、大興縣、海淀區,石景山區,其中宛平城歸豐台區管轄。1965年宛平城連同盧溝橋被列為國家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豐台區政府公布宛平縣衙為豐台區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中央決定在宛平縣城內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並將宛平縣衙舊房拆除。2004年復建宛平縣衙。
I. 宛平城的地理位置
宛平城西的盧溝橋是北京進出內蒙古高原、南下中原的唯一通道,宛平城因其特殊地理位置,也成為南來北往的商旅必經之地。清代以來,宛平城西及永定河兩岸商戶逐漸遷建城內,相繼興建酒肆、茶樓、驛站和祭祀廟宇,打破了單純的軍營格局。
宛平城是中國華北地區唯一保存完整的兩開門衛城。明王朝為保衛京師,宛平城在盧溝橋東。明崇禎年建。宛平城全城東西長640米,南北寬320米,總面積20.8萬平方米。原名拱北城。是一座橋頭堡,1937年七七事變在這里爆發。1984年重修了城牆、城樓和瓮城。
J. 宛平城名城稱的由來
宛平城,明代名「拱極」城。清代改名為拱北城,始建於明崇禎十年,即一六三七年。建城的原意是屯兵以守衛京城。據《日下舊聞考》記載:「議者謂盧溝畿輔咽喉,宜設兵防守,又須築城以衛兵。於是當橋之北(按:應為橋之東。該文,全把東西向誤為南北向了),規里許為斗城,局制雖小,而崇墉百雉,儼若雄關……特設參將控制之。」
這段文字說的很清楚,此城方圓不過里許,但是建造的堅固而雄偉,只為駐兵之用,而不是為居民或商業集鎮所建,實際上是一個大堡壘。明代在北方除大規模修補長城外,還修建幾個這種專為駐兵的城,如錦州地區的「興城」等。戚繼光當年曾明確規定,象這樣三里大的駐兵之城,應由一萬戶老百姓來供養。「拱極」城不過里許,大概有三千多戶居民就能供養得起了。因其位於畿輔重地,故建造的「儼若雄關」。
清因明制,仍為駐兵之所,只是改為「拱北城」。那麼「宛平』』之名又從何而來呢?
遼時曾把唐稱幽都的地方改名為「宛平」。明代初都南京,此地設。此平布政司」。改大興府力北平府。及遷都北京,因系皇帝所在,永樂年問,改北平府為順天府,府內設二縣,一為大興,一為宛平。二縣署均在城內,為畿輔酋邑。
明·沈榜在萬曆年間所著之《宛署雜記》,明確記載了宛平縣署在北京城內,「北安門之西」,約在今交道口西一帶; (大興縣胡同在今交道口東南)縣轄范圍為:「城內分土:前從棋盤街,後從北安門街以西」;以東則為大興縣界。城外分土,其西南界為「由盧溝橋六十里至稻田村,抵良鄉界修。
這時拱極城尚未興建,自然同宛平縣署毫無關系。
清因明制,宛平縣署仍在城內,與拱北城亦無關系,不過在縣轄地區之內而已。
辛亥革命後,改府為尹,順天府改稱「京兆地方」。駐兵制度廢,因城垣堅厚,有人提議把宛平縣署移到這里,改北京城為市區,但是未能立即實行。一九一三年,曾強令縣署遷移,但次年仍回到城內。至一九二八年,實行市縣區域劃分,宛平縣劃歸河北省,宛平縣署方正式遷到這里,但是並無值得稱道的建設。當時民間有諺語:「盧溝橋最大的是風,最小的是城」。又說:「城裡最多的是土,最少的是兵」。因為這城名為駐兵,但駐兵制度久已廢弛,又無市政建設,故有此諷刺。
縣署遷到這里僅九年,「七·七」事件發生,宛平城首當其沖,真是起了保衛祖國的作用。當時的河北省行政督察專員兼宛平縣長王冷齋駐在城內,曾派員縋城而出,與日軍交涉。此後不久,該城即陷入敵手。但是「七·七」偉大的全民抗戰由此發生,是中華民族歷史上光榮的一頁,宛平縣城由此名垂史冊,為世界人民所紀念。
這就是宛平縣城的簡要歷史及其名稱的由來。從一六三七年始建至一九三七年抗戰,恰恰為三百年。這三百年中。二百七十多年為兵營,八年淪入敵乎。目前城牆上尚有日軍當時炮擊的累累彈痕。這些彈痕在現在修城時已保留下來,並立牌說明。
宛平城是北京地區唯一保留完整的一座明代古城。最近修城時,發現有明代建城和清代修葺時用的城磚。這次重修時均仍用上了。這座名城,最大的紀念意義在於「七·七』』抗戰。為後世所景仰,應該認真保護。但是保與用應結合。所以不應隨便派用場,進行一般旅遊娛樂建設,而應就其歷史價值紀念偉大的抗日戰爭的勝利,以保衛祖國奮起抗戰的實際例子,起團結愛國、建設精神文明的教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