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北京知識 » 虛雲祖師去過北京哪個寺廟

虛雲祖師去過北京哪個寺廟

發布時間: 2022-07-12 14:40:06

⑴ 請問虛雲和尚的事跡佛教舍利子與肉身不壞的事

虛雲禪師,俗姓蕭,祖籍湖南湘鄉縣。在現代佛教史上,堅持苦行長達百餘年,歷坐十五個道場,重興六大祖庭,以一身兼承禪門五宗,法嗣信徒達數百萬眾的高僧,唯有禪宗泰斗之譽的虛雲。

清道光二十年(公元一八四零年)七月三十日,虛雲降生於福建泉州府幕僚官邸。他自幼即厭葷食,性喜恬淡。十二歲那年,跟隨父親奉生母祖母靈柩回老家安葬。葬禮之中,初見三寶法物,就有喜歡之心,從此漸棄舉子葉而嗜佛典。隨之,萌發棄世出俗之願。十六歲,曾隻身欲往南嶽出家,行至半道被截回。後來又被父親強徙至福州,並為之娶回田、譚二氏,強禁錮同居於一室。虛雲卻居內而無染。久之,出塵之志益堅。到清咸豐八年(公元一八五八年),賦《皮袋歌》留別田、譚二氏,偕從弟潛至鼓山湧泉寺,投常淵開坐下出家,取法名古嚴,又名演澈,法號德清,即虔心奉佛,誦讀經書,習學儀規。次年,依妙蓮受具足戒。其後,為避父親追尋,隱居於山後岩洞,長達三年。

同治元年(公元一八六二),聞父已告老還鄉,始奉師命回鼓山充職事,歷任水頭、園頭、行堂等,時逾四年。而後,又入岩洞再習苦行,一衲一褲,長坐不卧,木食澗飲。三年之後,外出朝山。到天台華頂龍泉庵,即尊融鏡之教研習經教。初學天台教觀,再學禪宗儀制於國清寺,繼則參學至岳林、天童、普陀等剎。為報父母恩,三步一拜朝禮五台,歷時千日,行程數省。一路上,飢寒雪掩,痢疾腹瀉口流鮮血,三次大病,幾奄奄待死,備嘗艱辛,恆心如一,道業日隆。而後,出晉,穿陝,入川、抵藏,復進滇、越境至不丹與緬甸。回國後,承妙蓮衣缽為臨濟第四十三世。又接耀成法脈,列曹洞第四十七世。清光緒二十一年(公元一八九五年)冬,在高旻寺禪七中精進勇猛,以悟為期。至八七時,開水濺手,茶杯落地,一聲破碎,疑根頓斷,悟透禪開,即述偈明志:〔杯子撲落地,響聲明瀝瀝。虛空粉碎也,狂心當下息。〕〔湯著手,打碎杯,家破人亡該難開。春到茶得處處秀,山瀝大地是如來。〕清光緒二十三年(公元一八九七年)為報母恩,在寧波阿育王寺燃指供佛。清光者二十六年(公元一九零零年)師北上再朝五台,行抵北京,遇戰事隨邑蹕路西行至西安後,折回上終南山,結茅蓬於獅子岩,獨修禪行。一日,靜中入定,時逾半月,鍋中煮芋,早已霉高寸許,堅冰如石。近遠僧俗,多來探視,為避俗擾,自號〔虛雲〕,改字〔幻游〕。二年後,再進川,上峨眉,入雲南,登雞足山,轉達昆明,閉關於福興寺,潛心讀經,刻苦修行。三年出關後,即在歸化、節竹諸寺講經。稍後,發心重興雞足山,受請主持缽孟盂,即革除陋習,並將其改為十方從林。為募資鼎崖寺宇,隻身前往南洋。一路上風餐露宿,歷盡艱辛。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一九零五年)應寄禪電召回國晉京,申訴保護廟產。得肅親王助,諭批獲准,並得賜《龍藏》一部,〔護國祝聖禪寺〕額一塊,紫衣、缽孟、玉印、錫杖、如意、全副鑾駕,以及〔佛慈弘法大師〕封號。

次年出京,又奉囑護送妙蓮骨灰往南洋。歸途經眾皈依,多達萬余。歸國之後,仍住雞足山。清宣統三年(公元一九一一年),為護寺產,息軍人逐僧毀寺之舉,冒頑強隻身進見省軍統李根源,以言相辯,用理折之,使其皈依佛門,鼎力助法。 一九一二年,應僧眾電請,抵滬聯絡僧界,並為代表赴寧謁孫中山先生。次年,參加籌組中華佛教總會並出席成立大會。返回滇省,主持省分會會務。一九一八年主持昆明雲棲寺修復,同時參與或主持興福寺、節竹寺、勝因寺、松隱寺、太華寺、普賢寺等的修復。為此艱辛操勞,長達十餘年之。到一九三四年,應閩省主席揚幼京等之請出任福州鼓山湧泉寺方丈。從此,又積十八年心血,全心護持祖庭。興規矩,肅寺風,頒規約,創辦佛學院,培育僧才。同時,應結外緣,多方募化,修葺寺宇,重建樓閣,添買田畝,興辦林場,弘揚農禪。數年之後,寺貌一新,名聞遐爾。期間,親自主持整理佛籍,重秘本修纂山志。

同年,數夢六祖相召回去曹溪,又得粵省政府主席李漢魂多番電邀,師乃移錫曹溪南華寺。初至,目睹寺宇破敗,僧人星散,很為痛心,當即發願重興之。進而聯絡檀越,搭茅蓬安僧眾。繼則培修祖殿,再建殿堂,新塑佛像,歷時數載,寺宇復原,氣象更新。同時,重訂寺規約,創辦律師學院。每年傳戒,如法如儀,四海聞之,積眾而至。時值抗日戰爭,國難當頭,師率先倡議減錫晚食,以濟難民。又主持修復韻關大監寺,安置難民。

一九四四年,師來到廣東雲門山大覺寺,眼見滿目殘牆斷壁,荊棘從生,就連雲門祖師——文偃大師的肉身也兀坐於危殿之中,不禁凄然淚下,即立願以重興為己志。於是,率僧清污除穢,挖基砌牆,在不到七年的時間內,新建一百八十餘楹殿堂,新塑百餘尊佛像裝金飾彩,格外庄嚴。同時,興辦〔大覺林場〕,實踐〔農禪並重〕。而且,延衍雲門法脈,遙承並嗣法弟子十餘人。一九四九年夏,應邀赴香港講經。其時不少人勸其留港,師斷然拒絕,法會圓滿即返回雲門。

一九五二年四月,應京漢弟子邀請,師經武漢晉京。同年九月二十六日,主壇於北京廣濟寺,啟建為擁護亞太和平會議的召開而舉行的祝願世界和平法會,隆重工業和儀,隨喜者甚眾。十月一日,代表中國佛教界,接受錫蘭(今斯里蘭卡)出席亞太和平會議代表團達馬拉塔納法師所獻佛舍利、貝葉經和菩提樹等法物。十月十五日,作為首席發起人出席中國佛教協會發起人會議。同年冬,應邀南下抵滬,在玉佛寺主壇祝願世界和平法會,啟建水陸道場。場面壯觀,隨喜皈依者達四萬余眾。

一九五三年五月,師在北京出席中國佛教協會成立大會,並被禮請為名譽會長。期間,撰文發表感想,盛贊中國佛教協會的成立。會議結束後,師專程赴山西雲崗石窟禮拜後取道武漢,於六月來到江西廬山,養病於大林寺。此時,師有意在江西往下,卻感到大林寺人來人往難於清靜,於十月二率侍者冒雨登上雲居山,住進茅蓬。當夜與僧眾商議,禮請職事。數日之後,即率從開墾荒地。不久,四方衲子近百人聞訊而至。次年,為弘揚百丈家風,主持成立〔真如禪寺僧伽農場〕,將僧眾分為農林與建築兩隊。農林隊開春即事開墾,癖出水田數十畝,旱地十餘畝,當即下種,秋天收引稻穀數百擔,旱地所種紅薯也獲豐收。建築隊挖土燒磚,具爐鑄鐵瓦,年內二層樓鐵瓦磚木結構的藏經樓千竣。在此懸掛溈仰宗鍾板,每日昌晚上殿,坐香習禪。此後,仍率僧眾如法修持,農禪並重,種地栽禾,修建寺宇,年復一年,日繼一日,到一九五七年,主持真如禪寺重建修復工程大體完成。寺宇規劃悉仿當年南華寺格局,前有重建的趙州關,而後山門、天王殿、韋馱殿、大雄寶殿、法堂、藏紅樓等一字直排,左右兩側相對而建的虛懷樓、雲海樓、客堂、功德堂、祖師殿、伽藍殿等。東、西禪堂、齋堂、方丈室、庫房等也一應具全。各殿堂佛像塑建如法循制,尊尊裝金飾彩,端莊嚴肅。同時,師主持整頓寺規,嚴肅道風,每年夏講經,冬禪七,創辦〔佛學研究苑〕,培育僧才。一九五五年,應眾戒子之請,開自誓受戒方便法門,為數百戒子授受三壇大戒。與此同時,以百餘歲高齡,親率僧眾實踐〔農禪並重〕,經營數千畝山林,水旱田地百餘畝。到一九五七年,寺內實現糧食自給有餘,每年產竹木和茶葉也獲可觀收入。

一九五九年初,自感身體日漸衰弱,應繼安排有關事務,主持岑學呂寬賢重新編輯的《雲居山志》刊印流通,親自為之撰序。師分別對真如禪寺諸職事作了交待。最後,諄諄告誡自己的待者,今後〔如有把茅蓋頭或應住四方,須堅持保守此一領大衣,但如何能夠永久保持呢,只有一字曰〔戒〕〕。並留下將自己身後的骨灰撒入水中,與水族結緣的遺囑後,於農歷九月十三日在雲居茅蓬內圓寂,世壽一百二十歲,僧臘一百零。荼毗之後,得五色舍利子數百粒。

虛雲一生,志大氣剛,悲深行苦,解行並進,嚴凈毗尼,行頭陀行,弘法演教,建樹卓著。除述及的傳承曹洞、臨濟法脈外,還應湖南寶生等之請,續溈山法第,進承興陽禪師之法,為溈仰宗第八世祖。應福建八寶山青持之請,衍法眼源流,繼良廣之後為法眼第八世祖。中興雲門時,遙承已庵深凈禪師之法,為雲門宗第十二世祖。這樣,師以一身而參五宗法脈慧日重光,禪風再振。現代旅居美國的宣化,即是虛雲授予的溈仰宗第九代傳人,他秉承門師虛雲教誨,弘揚佛法於天下,創建美國萬佛聖城,業績輝煌。虛雲在整理、保護經典文獻方面,也多有建成樹。曾完成《楞嚴經玄要》、《法華經略疏》、《遺教經注譯》等十餘種著述。一生之中,講經說法次數無法計數。僅由岑學呂寬賢與凈慧先後編輯的《虛雲和尚法匯》、《虛雲和尚法匯續編》就多達百餘萬字。正如中國佛教協會前會長趙朴初所贊頌的,〔遍立道場而無所住,廣演法要而無所述。人我壽者無所得,故慧燈再燃亦無所續〕。師圓寂之後,四眾弟子萬分悲痛,先後在江西雲居山、香港芙蓉山、雲南昆明市等處為其建立舍利塔。一九九一年,又在雲居山建立〔虛雲和尚紀念堂〕,以供人們緬懷這位現代禪宗泰斗。

北京哪裡有求簽和解簽的寺廟

散布在京城的佛寺、道觀、清真寺,以各自的方式存在著,為信徒們滌清心靈,為這座古老的城市默默祈福……這些寺廟年代久遠,風景怡人,不僅是香客信徒的好去處,也是旅遊行程必選方案。

妙應寺
妙應寺位於阜城門內大街路北,始建於元代,初名大聖壽萬安寺,遭火焚,明朝再建時改稱妙應寺。因寺內有通體塗以白堊的塔,俗稱白塔寺。現寺內的建築大都為清代所建,僅白塔在火焚中倖免,為元代遺物,至今已700餘年。院中間聳立著白塔,塔下台階可直登塔基,頂端華蓋四周懸掛著36副銅質透雕的流蘇和風鈴,微風吹動,鈴聲悅耳。白塔的形制,淵源於古印度的窣堵坡,由尼泊爾工藝家阿尼哥參加了設計和修建。妙應寺白塔是元大都保存至今的重要標志,是我國現存最早最大的一座藏式佛塔。行車路線:乘13、101、102、103、823、812、814路車到白塔寺站下車。咨詢電話:66160211。

法源寺
法源寺在宣武區法源寺後街,宣武門外教子胡同南端的東側,它是北京市內現存最古老、規模最大的、歷史最悠久的名剎。法源寺現為中國佛學院和中國佛教圖書文物館所在地。古寺藏經館中陳列著東漢、東吳、北魏、北齊及隋唐石雕造像,其中以唐感享三年造像最為珍貴,而明代木雕佛涅盤像,長可十米,是北京最大卧佛。法源寺的丁香很有名,號稱香雪海、曾與崇右牡丹、恭王府海棠並稱京畿三大花事,乃京城絕景。台灣作家李敖的長篇小說《北京法源寺》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現實的法源寺不可錯過!行車路線:乘61路車到牛街南口站下車,沿南橫西街至教子胡同再向東。聯系電話:63533966。

廣濟寺
廣濟寺位於西城大街西四路口西北角,相傳創於金代,已有800多年的歷史,是北京的名剎之一。明天順年間,山西普慧和尚重修古寺,賜名"弘慈廣濟寺"。古寺建築至今保存完好,寺內花木秀麗,院落幽靜。其中雄偉的天王殿,除四大天王"金剛怒目"外,便是明代銅鑄的頭戴天冠的彌勒像和手捧金杵的明鑄銅韋馱像最為珍貴。寺中古樹旁立石碑上刻乾隆帝御制《鐵樹歌》,甚為珍貴。廣濟寺現為中國佛教協會所在地,是全國佛教事務活動的中心。行車路線:乘13、101、102、105、823、812、814路車到西四站下車。聯系電話: 66160907。

雍和宮
位於東城區安定門東大街和雍和宮大街交匯處,它是北京地區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喇嘛教黃教寺院雍和宮。雍和宮建於清康熙33年,曾為雍正登基前的府邸--雍王府。乾隆9年乾隆九年改為藏傳佛教寺廟,成為清政府管理全國喇嘛教事務的中心。雍和宮有將漢、滿、蒙、藏等多種建築藝術融為一體的獨特藝術風格,寺院殿宇宏偉,樓閣巍峨,既有宮殿金碧輝煌的建築,又有古剎庄嚴肅穆的氣氛。雍和宮內紫檀木雕刻的羅漢山;白檀木雕刻的彌勒大佛;金絲楠木雕刻而的旃檀佛龕,被譽為雍和宮內的木雕"三絕"。行車路線:公交13、62、44、406路可達,也可乘地鐵直達。聯系電話:64049027

孔廟
北京孔廟坐落在北京僅存的唯一一條仍保持著清代北京古老街巷風貌的國子監街上,距另一聞名全國的藏傳佛教寺廟--北京雍和宮,僅百米之遙。北京孔廟佔地22000平方米,自1302年元朝建廟以來,這里就是元、明、清三代皇帝親臨祭祀孔子的主要場所,它的等級在全國的孔廟中是最高的。孔子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傑出代表和世界文化名人,受到各國遊客的尊崇,北京孔廟也成為有別於其他各地孔廟,風格獨異的京城旅遊的熱點。行車路線:乘13、406、807路車國子監下車或乘地鐵、116、特2路雍和宮下車。聯系電話:84011977。

白雲觀
位於西城區白雲路的白雲觀是北京第一大道觀,有"全真第一叢林"之稱。白雲觀原為埋葬邱處機遺蛻而創建的,位於金代"太極宮"東側。邱處機是全真道祖師王重陽的七大弟子之一,創建龍門派,他的遺骨至今仍埋葬在觀內丘祖殿香案下石座內。白雲觀規模宏大,觀前影壁所嵌"萬古長青",為元趙孟頫書。欞星門為七層四柱牌柱,舊為觀中道士觀星望氣的地方。觀內三清閣東側為藏經樓,自明代以來貯奉《正統道藏》,當時所建的《賜經碑》,今保存完整。現在中國道教協會便設在白雲觀內。行車路線:乘19、320支414路車到白雲觀站下車,或乘114、308、937路到白雲路下車向南。聯系電話:63463531。

覺生寺(大鍾寺)
大鍾寺位於北三環北側,又稱中國古鍾博物館,因寺內大鍾殿懸有一口大銅鍾而得名。大鍾寺古鍾博物館目前收藏鍾鈴類文物439件套,其中永樂大鍾鑄於明代,距今已500多年。鍾身內外整齊地鑄有佛教經典17種,總計227000多字,字體工整、堅韌、相傳為明朝書法家沈度的手筆。永樂大鍾造型精美、鍾聲純厚綿長、穿透性強。清晨可遠傳10餘里。永樂大鍾以悠久的歷史、高超的書法藝術、精美的鑄造工藝而馳名中外,有中外鍾王之譽。除這口大鍾以外,大鍾寺內還陳列元、明、清三代鑄造形式、花紋造型不一的銅鍾近百餘口。行車路線:302、367、718路大鍾寺下。聯系電話:62550819。

戒台寺
戒台寺位於京郊門頭溝的馬鞍山麓,至今有1300多年歷史。戒台是僧人受戒的壇台,也叫戒壇。戒台寺戒台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戒台,有"天下第一台"之說,並可以傳授佛門最高戒律菩薩戒,而成為我國佛教的最高學府。戒台寺素以""戒壇、奇松、石洞"聞名天下。戒台怫龕中113尊泥制彩繪的戒神,出自第四代"泥人張"張銘先生及弟子之手,是難得的藝術珍品。石佛村的明代摩崖造型是北京地區目前所發現的規模最大的保存最完整的一處摩崖造像群。行車路線:游7路、931路直達;或乘336、326路至河灘,再轉長途車可達。駕車可從五孔橋洞阜石路到門頭溝區石門營,有路標。聯系電話:69802645。

紅螺寺
紅螺寺位於京郊明珠懷柔縣境內,為歷代佛教聖地,也是京華氣功的發源地。紅螺寺始建於東晉,為十方常住寺,是北方最大的佛教叢林,千年以來一直是佛教聖地。歷屆住持多由皇家命派,高僧頻出,世有"南有普陀,北有紅螺"之說。因有紅螺仙女的美妙傳說,當地人稱之為"紅螺寺"。紅螺寺歷屆主持多由皇家命派,高僧頻出,佛法超風。寺內環境幽雅,古木參天,經年常青,其中紫藤寄松、御竹林、雌雄銀杏號稱三絕景。行車路線:宣武門乘游6、游16路直達,或東直門乘916、936路至懷柔再轉車。駕車可從三元橋下京順路,沿迎賓館北路行5公里即到。聯系電話:60681639 。

敕賜和平寺(花塔寺)
敕勒和平寺位於位於八達嶺長城南麓、昌平衛星城西北15公里的龍鳳山腳下花塔村內,又名花塔寺,始建於唐代。寺院處在龍鳳山的龍尾山坳之下,山峰險峻,景色秀麗。寺院建築規模宏大,殿堂錯落有致,遮掩於參天古樹之中。敕勒和平寺是歷代北京佛事活動中心。敕勒和平寺恢復了每年陰歷初五和九月初九唱大戲四天的文化傳統,使花塔和平寺廟會又成了聞名京、津的傳統廟會。行車路線:德勝門乘345路到昌平終點換乘357路到南口鎮下車乘小公共汽車直達;或從北京北站早7:00乘火車到南口站下車,再轉乘小公共汽車直達。
聯系電話:69778491,69778497。

雲居寺
雲居寺位於北京西南房山區境內的白帶山下,它的石經山藏經洞及唐、遼塔群構成了我國古代佛教文化一大特色,被評為北京旅遊世界之最。雲居寺始建於隋末唐初,是我國佛教經籍薈萃之地。寺內九個藏經洞珍藏著浩瀚的石經、紙經、木板經,號稱三絕。除了佛教三絕與千年古塔外,寺中還珍藏著令世人矚目的佛祖舍利,為千年古剎增添了一份祥光瑞氣。雲居寺是國內外著名的佛教寺院,享有"北方巨剎"的盛譽,它特有的幽靜環境、奇特的秀麗風光,蘊涵著濃郁的佛教文化特色。行車路線:從天橋做917至雲居寺、十渡,5月--10月在前門乘游10路(北京南站--雲居寺),都可直達雲居寺。聯系電話:61381612。

東岳廟
東岳廟位於朝陽門外大街路北,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元末毀於戰火。後經多次擴建,是我國北方最大的"正一派"道觀。東岳廟有"京城小碑林"之稱,廟中原有碑石140餘通,幾經戰火,現僅存二三十通。全廟共有神像3000多尊,其人物形態各異,生動逼真,故有"東岳廟神像甲天下"之說。東岳廟不僅是顯赫一方的道觀,它的建築藝術及規模在全國寺廟中也是位居前位。行車路線:乘110、112、109路車到神路街站下車,或乘地鐵到朝陽門站下車向東。

⑶ 北京哪裡可以修禪,密宗的,都有哪些寺廟,有哪些種類,越詳細越好,滿意後加分,謝謝

學禪宗的話,有趙州茶館,為民國首屈一指的禪宗高僧虛雲老和尚的弟子凈慧長老創辦,一直面向社會舉辦禪修活動。另外,有南懷瑾先生的弟子葉曼居士創辦的文賢書院定期免費授課,老人家修行有成就,在佛教界很有威望,既有學問又有修證,既學過禪又學過密,可以去親近,老人家的授課消息可以看文賢書院官網的消息。密宗的道場,還有雍和宮,是藏傳格魯派的傳承。再者,鳳凰山龍泉寺,那裡很多北京高校的高材生在那出家,北大的數學天才柳智宇就是在那出家的,住持為學誠法師。北京,經常會有藏地的法師去的,不過學密宗要謹慎選擇師父,這一點有密宗的特點決定,因為密宗是四皈依。再者,北京離河北不遠,河北趙縣柏林禪寺,是禪宗史上了不起的大祖師趙州禪師曾經住持的道場,現在的住持是明海大和尚,當家北大哲學系的高材生,是前面提到的凈慧長老的弟子。每年這個寺院面向社會舉行生活禪夏令營。

⑷ 請詳細介紹一下虛雲大師的生平!

虛雲老和尚俗姓蕭,19歲在福州鼓山湧泉寺出家,法號古嚴,字德清。

清道光初年,正是中國遭受列強侵略的時候,虛雲老和尚的父親蕭玉堂老先

生在泉州做官。蕭老先生和夫人顏氏篤信佛教,遺憾的是年已過四十多歲的蕭夫人,還沒有生過孩子。有一天,夫婦二人到開元寺燒香拜佛,回來後兩個人竟做了同樣的夢,夢見一位長須青袍老人,騎著老虎沖進蕭夫人的懷中。不久後,蕭夫人懷了孕,十個月後正是興奮期待生個兒子延續蕭家香火時,結果竟生下一個大肉團,由於蕭夫人年紀大了,體力不夠,看到肉團竟因驚嚇過度離開了人間。

這時有個賣葯的老人,自願幫忙把肉團用刀剖開,裡面竟然是個白白胖胖的

小男孩。蕭府上下在悲痛之餘,也算得到一些安慰。而這個生下來就沒有了娘的孩子,就由庶母王氏照顧。這個孩子跟其他孩子並沒有兩樣,只有一點特別的地方,就是喜歡跟家人到寺廟去朝拜。當他十三歲那年,在湖南老家的寺院中,見佛像及聽到念佛聲,心裡就很喜悅,而在小小的年紀就有了要出家的念頭。

【少年出塵志】

17歲那年,虛雲幾度悄悄離家上山,都被家人找回。但是,十幾歲的孩子已

連著離家二、三次,卻令蕭老爺擔心。為了打消他出家的念頭,蕭老爺給他娶了二位年輕貌美的妻子。但虛雲大師一心向佛,有空就跟庶母和兩位妻子說法,日子久了,竟由情侶變成凈侶。

咸豐八年,大師十九歲了。他看時機已到,決心到福州鼓山湧泉寺出家,皈

依妙蓮法師。由於家人追得很緊,大師便帶了簡便衣物,躲到深山的岩洞里,不畏虎豹,飢食野果-渴飲泉水,日日在山洞中念經苦修。

過了三年,聽說父親告老還鄉不久病故,王夫人和二位妻子也出家為尼。從

此大師心中毫無牽掛,下山後聽高僧指點,參禪聽《法華經》,渡海到普陀山求法。

一轉眼,大師已經出家二十多年了。因為一生下來就沒見過母親,便決定拜

山報恩,發願三步一拜到五台山。在拜山的途中,歷經不少艱辛,過黃河時遇大風雪,幾乎被凍死,由於孝心感天,遇到名為文吉的人救活,後來又腹瀉不止,幾乎昏迷過去,也是文吉相助;他相信文吉便是文殊菩薩的化身。最後歷經三年,達成拜山報恩的心願。

拜五台山後,大師開始身行萬里,訪名山古寺,向高僧請益。後來更經西藏

入印度,經不丹到錫蘭,到處弘法救世人。五十六歲時在江蘇高 寺連打十二個

禪七,至第八個七的第三晚,因護七禪師入禪堂沖開水,濺到虛雲大師的手,杯子「啪」的一聲破碎了,虛雲大師忽然覺得平日的疑根突然斷了,如夢初醒般開悟了。

後來大師遠至南洋弘化,經馬六甲、吉隆坡,過台灣,所到之處求戒皈依信

眾常以千計,所得樂捐巨款不留分毫,都用在修建道場上,從來不改變自己的生活態度。

【雲門事件、護法護教】

抗日戰爭時,為普度眾生到重慶主建護國息災大會,在回程時過雲門,見荊

棘中有殘存古寺,內有文偃祖師的肉身一尊,為雲門開宗道場,大師決心重復舊觀,花費不少心血,但也為虛雲老和尚帶來一生中最大的劫難,也就是「雲門事件」。不法之徒圍廟,毆打老和尚幾至喪命。大師雖遭毒打,九天多沒有氣息,大師不但未死,並在趺坐中聽彌勒說:「你業緣未了,必須回去,以後再來。」等訓語,實為一奇異之事。

虛雲老和尚一百十五歲時,因為不滿人民信仰受到厭制,拒絕出任佛教會會

長,自京到江西永修雲居寺。因抗日戰爭古寺遭到破壞,大師下定決心,毅然恢復唐代舊觀。

1959年,虛雲老和尚一百二十歲。海內外的弟子要為大師祝壽,但被大師勸

阻了。因為他心裡仍然掛念著雲居寺的明月湖還沒有修浚好,海會塔才建到一半。這時大師已患了慢性消化不良的癥候,早晚只能吃一小碗稀飯。大師告訴信眾,真如寺建好了就不要再捐獻了。四月,大師在曾經住過的牛棚照像,又選了一張最滿意的加洗後分送捐助功德的親友和信眾。

八月,老和尚在寮房門口貼上「今天不見客」的字條。十月,病漸漸重了,

時喘時咳,雖然已進入昏迷狀態,仍然要自己料理自己的事。十二月,大家看情況不好,都趕來向老和尚問安。老和尚很平靜地說:「到了現在你們還在做俗態,快去大殿給我念佛去吧!」

寺里方丈弟子請虛雲老和尚開示,老和尚緩緩地說:「勤修戒定慧,熄滅貪

嗔痴。」停了一下又說:「正念正心,養出大無畏的精神,度人度世。大家辛苦了,早早去休息吧!」

十月十三日,老和尚打坐,雙頰微紅。大師合掌跟大家說聲珍重,就離開了

活了一百二十歲的塵世,死後安葬在雲居山的海會寺。

虛雲老和尚一生一衲、一杖、一笠、一鍾行遍天下,由自度而度人。老和尚

的一生正像他常說的:「人生如夢,一切皆幻;空中飛鳥,有何蹤跡可尋?況學道人耶?」雖然老和尚這樣說,但他的一生留給人間的,不只是他興建的那些看得見的寺院道場,還有永遠讓人難忘的救人救世、護法護教的精神。

⑸ 中國四大和尚

弘一大師
弘一法師(1880~1942),俗姓李,幼名文濤,又名廣平,字叔同,別號息霜,法名演音,別號晚晴老人。
原籍浙江平湖,生於天津。早年就學上海南洋公學,從蔡元培受業。擅長書畫、篆刻、工詩詞。1905年留學日本,入東京美術學校從黑田清輝學西洋畫,旁及音樂、戲曲,造詣甚深。1907年,他與曾孝谷等創「春柳社」於東京,主演「茶花女」,又主編《音樂小雜志》。1910年回國,初任上海《太平洋報畫報》編輯,加入柳亞子發起的南社。繼至杭州任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圖畫和音樂教師。1918年舍俗出家於杭州虎跑定慧寺,同年受戒於靈隱寺。常往來於嘉興、上海、溫州等地,並閉關著述。1928年入閩,常居廈門南普陀及泉州承天、開元等寺。弘揚南山戒律,曾創設「南山律學院」,並提出念佛不忘救國,救國不忘念佛的主張。卒於泉州溫陵養老院。後人為了紀念他,在泉州清源山和杭州虎跑寺分別建塔和設紀念堂。主要著作有《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南山律在家備覽要略》及《佛學叢刊》、《護生畫集》等。音樂作品有《中文名歌五十曲》、《李叔同所作歌曲》、《三寶歌》、《清涼歌》等。

虛雲大師
虛雲大師(1840~1959),俗姓肖,名古岩,又名演初,字德清,自號虛雲、幻游,祖籍湖南湘鄉,出生於福建泉州。
曾主持真如寺的修復工作。

虛雲出生仕宦之家,父親肖玉堂官至泉州知府,望子成龍,要他學八股文,以求仕進。但虛雲自幼性情恬淡,愛讀儒籍佛典,其志不在功名。父親利用種種辦法都未能逼他就範。光緒十七年(1891年),突然潛逃出家,被父探知,勒令回家,越二年,他又逃至鼓山湧泉寺剃度,拜妙蓮和尚為師。隨即隱居岩洞,持頭陀行,靜心觀坐三年。然後離寺雲游,先後在浙、蘇、皖一帶名山大寺,學經參禪。曾在江寧會見著名佛學楊仁山居士。光緒二十六年,虛雲從普陀山步行北上,到達北京時,恰遇義和團運動爆發,八國聯軍進攻北京,他隨西太後、光緒皇帝逃亡隊伍西行,出長城,赴陝西,途中結識了許多王公大臣。抵西安後,轉赴終南山,結廬獅子岩下,改號虛雲。光緒二十八年,虛雲游四方、朝拜峨眉,經西藏入西康,轉入雲南雞腳山。雞腳山是歷史上的佛教重地,這時,只剩下十餘處破廟,且不容外來和尚掛單,虛雲無處落腳。後來,通過大理提督張松林向當地知縣推薦,方在雞腳山找到一座破廟——缽盂庵住下來,進行宗教活動。此年,他將缽盂庵改為迎祥寺,接納四方僧眾,募捐興修寺廟。光緒三十年,他出國雲游,至邏羅(今泰國)、南洋(即東南亞)一帶講經說法,皈依(佛教稱身心皈向佛、法、僧)達數萬人。又前往日本參觀佛教,途經吉隆坡,得滇中來信,說:「官府興辦新政,遍提寺產」,請他設法挽救。光緒三十二年,虛雲便轉道上海,請寄禪(敬安)和尚一同赴北京上訴。抵京後,得到當年結識的王公權貴支持,獲得一道保護寺廟的「上喻」(即通告),雲:此後「著各督飭撫令地方官,凡有大小寺院及一切僧眾財產,一律由地方官保護。」從此各地不再提寺產了。事後,虛雲仍繼續留京活動,為雲南寺廟請龍藏(清廷內務府刊印的佛經)。經肅親王善耆等發起奏請,於同年七月降旨將迎祥寺賜名「護國祝聖禪寺」、賜虛雲為「佛慈洪法大師」,又賜「紫衣缽具」、「玉印」、「錫杖如意」、鑾駕全幅「。至此,虛雲身價百倍,聲譽大振。
1911年(宣統三年),為團結佛教徒,保護寺院,斡旋滬佛教會與寧大同會的對峙,虛雲出滇至滬。接著,與寄禪和尚赴南京晉見孫中山,議定修改佛教會會章,取消各地自立之名目諸事宜。同年四月,因政府更迭,在見過孫中山之後,又前往北京去見袁世凱。在上海改組中國佛教會,成立中華佛教總會。會後,虛雲回到雲南,晤蔡鍔,組織滇黔、滇、藏的佛教支部,並親襄其務。在新的「大護法」保護下,祝聖寺的香火依然十分興旺。1912年,民國成立,出現逐僧毀寺風潮。滇軍師長李根源親自督軍上山,准備逐僧毀寺,指名捉拿虛雲。虛雲隻身往見李根源。李問:「佛教何用?」虛雲答:「自古立國皆議國教並化,政能治身而不能治心,惟教能治心。心為萬物之本,本得其正,何心之不治?」他非常明白宗教對於統治者的功用,幾經辯論,終於折服了李根源。
1920年,虛雲應雲南督軍唐繼堯的邀請,前往昆明,重修西山華亭寺,施工中掘出「雲樓」古碑,遂將華亭寺更名雲棲寺。他按古碑記載,廟產數字,由唐繼堯出告示,用低價將數百畝田地及方圓數十里的山場勒贖歸寺,引起民眾怨憤。他在財產到手之後,又舉辦慈善事業來籠絡民
1929年,虛雲應閩籍國民黨官僚林森、楊樹庄的邀請,赴福州湧泉寺任住持(僧寺之主)。初為眾僧說戒五十三天,繼則改革寺中舊習,再則著手整理道風,興肅禪堂與念佛堂、恢復復節打七,春末傅戒之禪規。在這個基礎上,修建樓、堂、閣、寮、院、庵、洞等十多處,創辦學戒堂,後改為佛學院,以福建省主席楊樹庄為名譽院長,虛雲自任院長,培訓年青僧徒。楊樹庄之母拜虛雲為師,楊及閩籍不少官僚便成為虛雲的大護法。湧泉寺藏有明清以來大量經板,虛雲聘請觀本和尚進行整理,編成《鼓山藏經目錄》,刊刻面世。1933年,福建爆發戰爭,省內寺廟大多停止留單,僧人無食宿所,惟鼓山仍留海單,雲游僧人多至逾千。虛雲為此多方操勞,竭力維持一粥一飯。
1934年,應李漢魂將軍之請,赴廣東曲江主持重修南華寺。南華寺是禪宗六祖慧能的道場。此時已破敗不堪。虛雲提出四個條件,其中第四條為:「所有出入資財、清理產業,交涉訴訟籌事,全由施主負責。」這條要求概括了他多年來「宏法」的經驗,即依仗反動統治者的勢力,擴張佛教勢力。李漢魂應允後,當面募集數十萬金,待各項籌備工作就緒後,即請當局派人履勘畫界,將界內「寺產」,無契沒收,有契賤贖。在收回無盡庵時,驅逐住戶,致使二十餘戶貧民無家可歸。1935年秋,虛雲由彭山到曲江主持修建,用警察趕走了廟內的居民,親自監督工匠興修。歷時十年,總計興建殿堂243楹,新修塑大小佛像690尊,使該寺成為廣東規模最大的佛教聖地,不久,即舉行千佛大戒,受戒者數百人,吸引了廣州和港澳的大批富豪前往觀光。
1942年,國民政府主席林森在重慶發起「護國息災大悲法會」,請虛雲主持。虛雲到達重慶,主持法會四十九天。他在法會上贊頌國民黨反動統治說:「四方共樂無為化,同頌堯天舜德明。」蔣介石親自設齋宴招待,林森等作陪。1946年,虛雲又應廣東當局邀請,在廣州凈慈寺舉行超薦抗日陣亡將士法會,再度轟動廣州港澳。其中港澳參與法會的達十餘萬人。當時,廣州六塔寺住持鐵禪因漢奸罪入獄,虛雲上書當局為其保釋,受到當地部份僧眾反對,未能成功。1947年蔣介石為南華寺「同戒錄」題詞:「丕正頹風」,表彰虛雲的功績。
1949年秋,廣東解放,人民政府對虛雲以禮相待,但虛對在虛門、華南寺進行的民主改革暗加抵制,南華寺住持本煥等,因反革命罪被公安機關逮捕,虛雲曾為其叫屈。(註:1943年,虛雲曾推薦在五台山當過漢奸的本煥和尚任南華寺住持)同年冬,虛雲應邀赴北京參加佛教協會籌備會議,在廣濟寺與園英、趙朴初等成立中國佛教協會籌備處。10月1日,他代表中國佛教徒接受錫蘭佛教代表團贈送的「佛舍利」、「貝葉經」、「菩提樹」三寶。同年,被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委員。12月,虛雲赴上海參加「祝願世界和平法會」。
1953年,中國佛教協會成立,虛雲為四名名譽會長之一。由於人民政府的爭取和團結,使虛雲擺脫同華南反動殘余勢力的糾葛,並為其從事正常宗教活動創造條件。同年,虛雲應真如寺住持性福邀請,於7月5日登上雲居山。目睹這座唐元和初年道容禪師開創、歷經一千多年的祖師最勝道場,僅存破大寥三間,殿堂樓閣大多倒塌,瓦礫滿目,荒草遍地。明代銅鑄毗盧遮那大佛像,兀坐於荒煙蔓草之中。虛雲遂決心留住雲山重修廟宇,並得到有關部門的贊同。虛雲駐雲居的的消息傳出後,四方僧徒雲集,年底達五十餘人。虛雲在率眾修持的同時,多方籌劃修復寺廟,1954年春,響應人民政府號召,堅持「農禪並重」,開荒造田,自給自食。1955年僧徒增至數百人,至1956年所產穀物與紅薯等,基本上滿足了寺中僧眾口糧需要。寺廟經虛雲募化和設計,歷時三年左右,先後重建廟宇、殿、樓、堂等數十座,雕塑大小佛像132尊,將被日軍燒毀的寺廟修茸一新。隨之,虛雲又組織僧眾修復名勝古跡。1956年秋天,重浚明月湖、疏浚壁溪與改溪工程。施工中,掘得鐫有蘇軾題書「石林」的巨石,虛雲將其置於佛印橋旁,冠名「淡心石」,辟為一勝景,親自賦詩以為紀念。並在白果樹下的慧泉加築花崗石圍圈,前方安置一石供桌。親筆丹書「慧泉」二字刻於其外沿。同時,在寺外種植茶樹、果樹,在寺內開辟花園。1955年春,虛雲身體日衰,但仍心系寺中諸事,這年七月,虛雲接到岑呂居士代他編輯整理的《雲居山志稿》,非常高興,抱病寫了《重建雲居山真如寺事略》與《雲居山志重修流通序》。

⑹ 虛雲老和尚修復了哪幾個寺院

雲南雞足山、 乳源雲門大覺禪寺及雲居山真如禪寺六大禪宗祖師道場,修復了大小寺院庵堂八十餘座。.

⑺ 民國四大高僧誰

弘一 虛雲 太虛 印光

【弘一(1880~1942)】
Hongyi

中國僧人。俗姓李,幼名文濤,又名廣平,字叔同,別號息霜,法名演音,別號晚晴老人。原籍浙江平湖,生於天津。早年就學上海南洋公學,從蔡元培受業。擅長書畫、篆刻、工詩詞。1905年留學日本,入東京美術學校從黑田清輝學西洋畫,旁及音樂、戲曲,造詣甚深。1907年,他與曾孝谷等創「春柳社」於東京,主演「茶花女」,又主編《音樂小雜志》。1910年回國,初任上海《太平洋報畫報》編輯,加入柳亞子發起的南社。繼至杭州任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圖畫和音樂教師。1918年舍俗出家於杭州虎跑定慧寺,同年受戒於靈隱寺。常往來於嘉興、上海、溫州等地,並閉關著述。1928年入閩,常居廈門南普陀及泉州承天、開元等寺。弘揚南山戒律,曾創設「南山律學院」,並提出念佛不忘救國,救國不忘念佛的主張。卒於泉州溫陵養老院。後人為了紀念他,在泉州清源山和杭州虎跑寺分別建塔和設紀念堂。主要著作有《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南山律在家備覽要略》及《佛學叢刊》、《護生畫集》等。音樂作品有《中文名歌五十曲》、《李叔同所作歌曲》、《三寶歌》、《清涼歌》等。

虛雲(1873—1959),俗姓肖,名古岩,又名演初,字德清,自號虛雲、幻游,祖籍湖南湘鄉,出生於福建泉州。曾主持真如寺的修復工作。
虛雲出生仕宦之家,父親肖玉堂官至泉州知府,望子成龍,要他學八股文,以求仕進。但虛雲自幼性情恬淡,愛讀儒籍佛典,其志不在功名。父親利用種種辦法都未能逼他就範。光緒十七年(1891年),突然潛逃出家,被父探知,勒令回家,越二年,他又逃至鼓山湧泉寺剃度,拜妙蓮和尚為師。隨即隱居岩洞,持頭陀行,靜心觀坐三年。然後離寺雲游,先後在浙、蘇、皖一帶名山大寺,學經參禪。曾在江寧會見著名佛學楊仁山居士。光緒二十六年,虛雲從普陀山步行北上,到達北京時,恰遇義和團運動爆發,八國聯軍進攻北京,他隨西太後、光緒皇帝逃亡隊伍西行,出長城,赴陝西,途中結識了許多王公大臣。抵西安後,轉赴終南山,結廬獅子岩下,改號虛雲。光緒二十八年,虛雲游四方、朝拜峨眉,經西藏入西康,轉入雲南雞腳山。雞腳山是歷史上的佛教重地,這時,只剩下十餘處破廟,且不容外來和尚掛單,虛雲無處落腳。後來,通過大理提督張松林向當地知縣推薦,方在雞腳山找到一座破廟——缽盂庵住下來,進行宗教活動。此年,他將缽盂庵改為迎祥寺,接納四方僧眾,募捐興修寺廟。光緒三十年,他出國雲游,至邏羅(今泰國)、南洋(即東南亞)一帶講經說法,皈依(佛教稱身心皈向佛、法、僧)達數萬人。又前往日本參觀佛教,途經吉隆坡,得滇中來信,說:「官府興辦新政,遍提寺產」,請他設法挽救。光緒三十二年,虛雲便轉道上海,請寄禪(敬安)和尚一同赴北京上訴。抵京後,得到當年結識的王公權貴支持,獲得一道保護寺廟的「上喻」(即通告),雲:此後「著各督飭撫令地方官,凡有大小寺院及一切僧眾財產,一律由地方官保護。」從此各地不再提寺產了。事後,虛雲仍繼續留京活動,為雲南寺廟請龍藏(清廷內務府刊印的佛經)。經肅親王善耆等發起奏請,於同年七月降旨將迎祥寺賜名「護國祝聖禪寺」、賜虛雲為「佛慈洪法大師」,又賜「紫衣缽具」、「玉印」、「錫杖如意」、鑾駕全幅「。至此,虛雲身價百倍,聲譽大振。
1911年(宣統三年),為團結佛教徒,保護寺院,斡旋滬佛教會與寧大同會的對峙,虛雲出滇至滬。接著,與寄禪和尚赴南京晉見孫中山,議定修改佛教會會章,取消各地自立之名目諸事宜。同年四月,因政府更迭,在見過孫中山之後,又前往北京去見袁世凱。在上海改組中國佛教會,成立中華佛教總會。會後,虛雲回到雲南,晤蔡鍔,組織滇黔、滇、藏的佛教支部,並親襄其務。在新的「大護法」保護下,祝聖寺的香火依然十分興旺。1912年,民國成立,出現逐僧毀寺風潮。滇軍師長李根源親自督軍上山,准備逐僧毀寺,指名捉拿虛雲。虛雲隻身往見李根源。李問:「佛教何用?」虛雲答:「自古立國皆議國教並化,政能治身而不能治心,惟教能治心。心為萬物之本,本得其正,何心之不治?」他非常明白宗教對於統治者的功用,幾經辯論,終於折服了李根源。
1920年,虛雲應雲南督軍唐繼堯的邀請,前往昆明,重修西山華亭寺,施工中掘出「雲樓」古碑,遂將華亭寺更名雲棲寺。他按古碑記載,廟產數字,由唐繼堯出告示,用低價將數百畝田地及方圓數十里的山場勒贖歸寺,引起民眾怨憤。他在財產到手之後,又舉辦慈善事業來籠絡民眾。
1929年,虛雲應閩籍國民黨官僚林森、楊樹庄的邀請,赴福州湧泉寺任住持(僧寺之主)。初為眾僧說戒五十三天,繼則改革寺中舊習,再則著手整理道風,興肅禪堂與念佛堂、恢復復節打七,春末傅戒之禪規。在這個基礎上,修建樓、堂、閣、寮、院、庵、洞等十多處,創辦學戒堂,後改為佛學院,以福建省主席楊樹庄為名譽院長,虛雲自任院長,培訓年青僧徒。楊樹庄之母拜虛雲為師,楊及閩籍不少官僚便成為虛雲的大護法。湧泉寺藏有明清以來大量經板,虛雲聘請觀本和尚進行整理,編成《鼓山藏經目錄》,刊刻面世。1933年,福建爆發戰爭,省內寺廟大多停止留單,僧人無食宿所,惟鼓山仍留海單,雲游僧人多至逾千。虛雲為此多方操勞,竭力維持一粥一飯。
1934年,應李漢魂將軍之請,赴廣東曲江主持重修南華寺。南華寺是禪宗六祖慧能的道場。此時已破敗不堪。虛雲提出四個條件,其中第四條為:「所有出入資財、清理產業,交涉訴訟籌事,全由施主負責。」這條要求概括了他多年來「宏法」的經驗,即依仗反動統治者的勢力,擴張佛教勢力。李漢魂應允後,當面募集數十萬金,待各項籌備工作就緒後,即請當局派人履勘畫界,將界內「寺產」,無契沒收,有契賤贖。在收回無盡庵時,驅逐住戶,致使二十餘戶貧民無家可歸。1935年秋,虛雲由彭山到曲江主持修建,用警察趕走了廟內的居民,親自監督工匠興修。歷時十年,總計興建殿堂243楹,新修塑大小佛像690尊,使該寺成為廣東規模最大的佛教聖地,不久,即舉行千佛大戒,受戒者數百人,吸引了廣州和港澳的大批富豪前往觀光。
1942年,國民政府主席林森在重慶發起「護國息災大悲法會」,請虛雲主持。虛雲到達重慶,主持法會四十九天。他在法會上贊頌國民黨反動統治說:「四方共樂無為化,同頌堯天舜德明。」蔣介石親自設齋宴招待,林森等作陪。1946年,虛雲又應廣東當局邀請,在廣州凈慈寺舉行超薦抗日陣亡將士法會,再度轟動廣州港澳。其中港澳參與法會的達十餘萬人。當時,廣州六塔寺住持鐵禪因漢奸罪入獄,虛雲上書當局為其保釋,受到當地部份僧眾反對,未能成功。1947年蔣介石為南華寺「同戒錄」題詞:「丕正頹風」,表彰虛雲的功績。
1949年秋,廣東解放,人民政府對虛雲以禮相待,但虛對在虛門、華南寺進行的民主改革暗加抵制,南華寺住持本煥等,因反革命罪被公安機關逮捕,虛雲曾為其叫屈。(註:1943年,虛雲曾推薦在五台山當過漢奸的本煥和尚任南華寺住持)同年冬,虛雲應邀赴北京參加佛教協會籌備會議,在廣濟寺與園英、趙朴初等成立中國佛教協會籌備處。10月1日,他代表中國佛教徒接受錫蘭佛教代表團贈送的「佛舍利」、「貝葉經」、「菩提樹」三寶。同年,被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委員。12月,虛雲赴上海參加「祝願世界和平法會」。
1953年,中國佛教協會成立,虛雲為四名名譽會長之一。由於人民政府的爭取和團結,使虛雲擺脫同華南反動殘余勢力的糾葛,並為其從事正常宗教活動創造條件。同年,虛雲應真如寺住持性福邀請,於7月5日登上雲居山。目睹這座唐元和初年道容禪師開創、歷經一千多年的祖師最勝道場,僅存破大寥三間,殿堂樓閣大多倒塌,瓦礫滿目,荒草遍地。明代銅鑄毗盧遮那大佛像,兀坐於荒煙蔓草之中。虛雲遂決心留住雲山重修廟宇,並得到有關部門的贊同。虛雲駐雲居的的消息傳出後,四方僧徒雲集,年底達五十餘人。虛雲在率眾修持的同時,多方籌劃修復寺廟,1954年春,響應人民政府號召,堅持「農禪並重」,開荒造田,自給自食。1955年僧徒增至數百人,至1956年所產穀物與紅薯等,基本上滿足了寺中僧眾口糧需要。寺廟經虛雲募化和設計,歷時三年左右,先後重建廟宇、殿、樓、堂等數十座,雕塑大小佛像132尊,將被日軍燒毀的寺廟修茸一新。隨之,虛雲又組織僧眾修復名勝古跡。1956年秋天,重浚明月湖、疏浚壁溪與改溪工程。施工中,掘得鐫有蘇軾題書「石林」的巨石,虛雲將其置於佛印橋旁,冠名「淡心石」,辟為一勝景,親自賦詩以為紀念。並在白果樹下的慧泉加築花崗石圍圈,前方安置一石供桌。親筆丹書「慧泉」二字刻於其外沿。同時,在寺外種植茶樹、果樹,在寺內開辟花園。1955年春,虛雲身體日衰,但仍心系寺中諸事,這年七月,虛雲接到岑呂居士代他編輯整理的《雲居山志稿》,非常高興,抱病寫了《重建雲居山真如寺事略》與《雲居山志重修流通序》。此志交由香港蓮凈苑與佛經流通聯合出版,流傳於世。
1959年10月13日,虛雲因患噎膈慢性消他不良症在真如寺圓寂。虛雲一生,習禪苦行,以長於整頓佛教叢林,興建名剎著稱。虛雲不僅在東南亞諸國蜚身佛壇,在北美大陸也有一定影響。1982年,美國紐約佛教禪宗中心為他修建紀念堂,將其傳記用英文刻於石碑。虛雲平生所作詩歌偈贊甚多,已選三百九十首,編為《虛雲和尚法匯》,由香港佛學書局出版。其餘記載其生平事跡的有《虛雲和尚事跡》、《虛雲和尚年譜》、《虛雲和尚畫法集》等。

太虛大師(1890-1947),浙江崇德(今並入桐鄉)人。俗姓呂,本名淦森,出家的示名唯心,別號悲華。清光緒三十年( 1904),披剃於蘇州平望小九華寺,同年禮寧波天童寺寄禪和尚受具。光緒三十四年,入南京祗洹精舍從楊文會學習佛學。1911年出任廣州白雲山雙溪地住持,並組織僧侶教育會,自編講我,進行講授。1913年全國各省占寺奪產之風甚熾,僧界陷於紛亂。太虛與仁山等人在南京創立中國佛教協會(後並入「中華佛教總會」),主張改革佛教,首改鎮江金山寺為佛教大學,自辦學校以的抵制「廟產興學」風潮。旋以「金山寺事件」而告失敗。寄禪圓寂後,在上海靜安寺舉行的追悼大會上,太虛提出教理、教制、教產三大革命說。大聲疾呼佛教改革以自救。後又連續撰文宣傳佛教革新運動,要求建立新的僧伽制度以順應時代發展。1917年後,太虛先後創辦了武昌佛學院、閩南佛學院、漢藏教理院等,招收青年學僧,培養佛學人才,並考察日本佛教,歷游英、法、德、比、美等國,弘揚佛教。還分赴鄂、川、閩、晉、蘇、浙、贛、粵、黔等地宣揚佛法;並從事撰述。抗日戰爭期間,太虛發起組織青年護國團僧侶救護隊等,又率領中國佛教訪問團,出訪緬甸、印度、錫蘭(今斯里蘭卡)諸國,藉以聯絡同教感情,共同反對日寇侵略,宣示中華民族為獨立生存與公平正義而奮斗。抗戰勝利後,擔任中國佛教整理委員會常委,於鎮江焦山籌設會務人員訓練班,以全國佛教進行整頓。1947年,太虛圓寂於上海玉佛寺直指軒。其著述甚多,後由弟子們匯輯成《太虛大師全書》行世。

《全書》是中國佛教近代以來承先啟後的一部巨著,共700餘萬言,分為四藏二十編。全面反映了太虛多層次的佛學思想,舉凡佛法的體系與綱要、僧伽制度的改革與培育、唯識思想的融貫與弘揚、人生佛教的揭示與提倡,以至時代思潮的批評與會通等等。無不包含在內。

太虛大師一生,主要以僧伽制度改革與唯識學闡揚而卓然名家。《全書》中涉及僧制改革的主要文章有:《整理僧伽制度論》、《僧制今論》、《建僧大綱》、《菩薩學處》等,集中體現了他革新僧伽制度觀點的整個演變過程。1915年至1947後,在長達30多年的時間里,太虛為革新重整中國佛教制度所作的設想與努力,在上述文章里得到了全面的反映。

經過「金山寺事件」使變革佛教的運動一開始便受重挫之後,太虛意識到,改革佛教必須有一套新的寺院僧伽制度,與之相配合,否則只能流於空談。因為寺院的設立,是紹隆三寶、供養佛祖及僧眾用功辦道的清凈庄嚴道場,也是為啟發社會人士信仰的弘法場所,對於佛教的長工發展是十分重要的。所以,佛教的改革,絕不能離開寺院,另起爐灶。1195年,太虛痛感於當時政府公布《管理寺廟條例一條》,給地方官吏以限制僧人及侵害教產的權力,審時度勢,根據清朝乾隆年間(1736-1795)調查所得中國僧伽有80萬之眾的現實,以及當時社會國情,又依託教理教史的准蠅,在普陀山閉關閱藏期間,撰寫了《整理僧伽制度論》一文,決心開展佛教改進運動,廓清寺院面貌,振興日益萎靡的中國佛教。綜觀太虛大師一生行履,其革新僧制的最高計劃,是1947年在延慶寺講演的《菩薩學處》,這也是他的最後說法,按其設想,建立菩薩學處,必須從結緣三皈開始。這是指那些雖皈依佛、法、僧三寶,但對三寶還沒有正信和正見的徒眾。接下來是正信大皈,此指因對佛教有了正當的了解和信仰而皈依的知識分了,再是五戒信眾,受五戒後,有兩條路線可走:一條是由此直接發菩提心。受菩薩戒,成為在家菩薩;另一條是受五戒後,續習八戒,轉入出家階段,作沙彌、比丘,受12年的教育,而成為出家菩薩。最後是出家菩薩的設計,要求也進一步提高。

從正信三扳到五年出家菩薩的初級階段,其中設有幹部人才的培訓,以造就菩薩學處的幹部人才。而在家菩薩下至結緣三皈的徒眾,也都可以成為菩薩學處攝化的大眾。菩薩學處的出家菩薩,要經過12年才出家,但終身作為在家菩薩也適宜,因為在實行上,都是六度四攝,好實行瑜伽戒法。這是以信眾和僧眾共同組織菩薩學處,制定僧伽制度,是為太虛的晚年定信論。

太虛的革新僧制歷時多年,其設想屢經更易,從《整理僧伽制度論》的80萬僧眾數,到《僧制今論》的20萬,再至《建僧大綱》的4萬而2萬,直到最後縮減為一座道場以創立「菩薩學處」。由此可見,一方面他改革僧制的重心在於對僧團人數力求減少,重質量不重數量,為偽存真;也在於偏重信眾,以建立菩薩學處擴大社會青年信仰三寶,達到「人成即佛成」的人生佛教為終極目的。另一方面,因疊經波折,屢有變更,也足見建立新型僧制有多麼的困難!

雖然,從《整理僧伽制度論》到《菩薩學處》是應機改建,有所不同,但弘揚佛法,首重建僧。其理想的建僧大業,始終未能實現,反而招來不少的毀譽。但太虛的志向未嘗少必,因為他的變革的贛皆從佛教根本信念流出,而非其它,故而能逆流向上,精進不懈。太虛的革新僧制的實踐證明,佛教的存在與發展,必須應時代的需要,同時又應考慮到當時佛教的實際狀況進行操作,否則,無論是超前還是滯後,其具體的實踐活動都將難以奏效,這是留給後人的有益的經驗教訓。

印光大師(1861-1941):諱聖量,字印光。別號常慚愧僧,近代著名的凈土宗高僧,為凈土宗第十三代祖師。俗姓趙,名紹伊,字子任。陝西合陽陳村人,幼時聰慧,隨兄熟讀儒書,頗以 孔孟之道為自任。受韓愈、歐陽修等大儒闢佛思想的影響而批判佛教。至十五歲後,數年之間因病所困,偶讀佛經,始悟前非,乃洗心革面,回心向佛。清光緒七年(公元 1881年)師二十一歲,往投終南山五台蓮華銅寺,禮道純和尚剃度出家。次年受具足戒於陝西興安雙溪寺印海律師座下。

印光大師生來便有眼疾,幾近失明,後於湖北蓮華寺幫忙晾宋體曬經書時,得讀殘本《龍舒凈土文》,而知念佛往生凈土法門即 是當生成就、了脫生死之要道。因為眼疾,乃悟縣為苦本。感悟到若要離苦得樂,勢必專修念偉法門為是,即於閑時。專念佛號,縱是忙於事務,也心不離佛,後眼疾痊癒,由此深信念佛功德不 可思議。而自行化他,一以凈土為歸,便肇始於此。

印光大師修凈土,久而彌篤。光緒十二年(1886)二十六歲時,慕名北京懷柔紅螺山資福寺為凈土專修道場。便往親近善 知識,取繼承東晉廬山東林寺慧遠大師創導的凈宗遺風之意,自號專修念佛法門,使得凈業大進。除此之外,師於紅螺山歷任上客堂香燈、蔡元等職期間,深入經藏,研讀大乘經 教以為助行,與念偉之正行互補,得以圓成凈業。

光緒十六年(1890)師轉居北京龍泉寺、十七年(1891)住於國廣寺。光緒十九年(1893)時,應普陀山法雨寺化聞和尚之 請。護送藏經南下,後便常住法雨寺. 師於寺中精勤修持,念佛不懈,深受大眾敬重。眾等便誠請大師講法以利群機,師辭不過,乃為開講《阿彌陀佛經便蒙鈔》一座。嗣後,便謝絕眾緣,於珠 寶殿側掩關修行,連閉兩期,為時六年。於關房中自書"念佛待死"以自策勵。出關後,曾出外住茅篷,未幾,源如法雨寺居之。光緒三十年(1904)師四十歲時,因諦閑法師為浙江溫州頭陀寺 迎請藏經,又為之助理一切,事畢師仍回法雨寺。師在此出家二十幾年的光景里,始終韜晦,不喜結交,不好名聞利養,惟有用功不止,精進念佛,以期克果。其後近十年間亦復如是。全身心地念佛修行,終得念偉三昧。

民國紀年,(1912)師年五十有二,高鶴年居士取大師文稿數篇,刊入上海《佛學叢報》,署名常慚。讀者雖不知為誰,而文章中所顯義理己足以引發見聞者生信念佛。延至民國六年1918),徐蔚如、周盂由諸居士得讀大師文稿,甚感希有難得。於是一再搜集印光大師的文稿,題為《印光法師文鈔》而刊行之。 徐蔚如居士於文鈔之跋中贊言:大法陵夷,於今為極,不圖當世尚有具正知正見如師者,續佛慧命,於是乎在! 其後數年間,復為增廣大師文稿,由中華書局印行,名為《增廣印光法師文鈔》。 大師的文鈔,正如徐氏跋中所言: 無一語無來歷,深人顯出,妙契時機,誠末法中應病良葯。 不單是在佛理上精闢入理,,就是一般世俗道理,亦即兼而融會,凡是能使聞者改惡修善,生信 念佛者,不據一格為眾宣揚法要。義理深契眾機,且文法典雅,是以凡聞大師名者,人人必爭請奉讀師之文鈔。因此之故,大師 威名揚於環宇,渴望歸依大師門下之善信人等,日益增多。有登門造訪請求慈悲攝受者,有親寫書信乞賜法名者。一時間,做大師的歸依弟子蔚然成風。前後二十餘年來,皈依大師座下的信徒, 無法統計、進而言之,受大師之教,而依教奉行,吃素念佛,精修凈業,得以往生西方凈土者,亦難枚舉。由此可見大師身傳言教之功行實不可思議。

大師一生勤儉無私,信眾之供養,悉皆代為廣種福田,或用於流通經籍,或用以救濟飢貧。而其自奉,食唯充飢,不求適口; 衣取禦寒,厭棄華麗。有供養珍美衣食,推卻不過者,,轉手即送他人。大多數的普通物品,咸皆交至庫房,與大家共享,決不自用。大師先後在上海、蘇州創辦弘社。 二十餘年來;所印的佛書計有百十種之多,其數不下四、五百萬冊。佛像亦有百萬余幀 之多,教之內外,普受法益者甚眾。民國十一年,(1923)師六十二歲時,江蘇義務教育會成立, 議請省府下令徵用寺產作為學校,佛教界為之嘩然。大師為保教護寺故,不遺餘力地為之奔走呼籲,終得以扭轉危機。同年,應定海知事陶在東之請,物色講師,至監獄講道,乃推智德法師應 聘。並令其宣講《安士全書》等關於因果報應、信願念佛求生凈土之佛理。充分體現大師之無緣慈悲,普化眾生之本懷。後更自任江蘇監獄感化會 名譽會長。這種名譽是大師為利益苦難眾生樂意所得。基於此回,陶在東與會稽道尹黃涵之,將大師之道行事跡呈報政府,得以題賜悟徹圓明之匾額一方,資送普陀,香花供養,極盛一時,僧俗人等,深為欣羨。師則置若罔聞。人 虛空樓閣,自無盛德,慚愧不己,榮從何來? 其後,數年間常往來江蘇、浙江、上海一帶,為眾開示念佛法要,因果事見聞者如潮,法緣盛極一時。

民國十九年(1931)二月師住蘇州,於報國寺掩關,課余則修訂四大名山山志。掩關期間,靈岩山妙真和尚叩關請示,將靈岩山寺立為十方專修凈業道場。師即為之定下有關規約章程。前後三、 四年來,大師傾心指導,以使靈岩凈土道場成就模樣。在大師之威德感召下,經以妙真和尚為首的靈岩諸師的努力結果,遂使靈岩道風日益振興,而後更發展成為僅次於紅螺山資福寺的凈土宗 著名專修道場。民國十六年冬(1938),師七十七歲,因時勢所逼,順應妙真和尚之請,移錫靈岩山寺安居。由於大師年事己高,上山方滿三年,卻台世歸西而去。

大師之示寂,於諸多跡象中證知其預知時至,民國二十九年(1941)春季之時,於言談書信中己流露出去意。延至十月,自知時日無多,召集大眾會談,任妙真為住持,並促令其擇日升座。 且開示說:凈土法門,別無奇特,但要懇切至誠,無不蒙佛接引,帶業往生。十一月初四早一時半,由床上起坐說;念佛見佛,決定生西。言訖,即大聲念佛,二時十五分,索水洗手畢, 起立自言:蒙阿彌陀佛接引,我要去了,大家要念佛,要發願,要生西方。說完,即移坐椅上,面西端身正坐,近五時,在大眾念佛聲中,安祥西逝。師生於清咸豐十二年(1861,寂於民 國二十九年(1941),世壽八十,僧臘六十。次年二月十五日,往生後一百日舉火茶毗,得五色舍利無數,奉靈骨塔於本山石鼓之東南,復於民國三十六年( 948)九月十九日將師之舍利奉請入塔,後又興建塔院以供奉之。大師一生,一以凈土為歸,自行化他,信願念佛。言傳身教,為凈業學者之榜樣,弘傳凈土,作 世間之慈航。後人尊之為凈土宗第十三代祖師,盛名永彪凈土宗之史冊。

⑻ 觀音菩薩的道場有哪些虛雲老和尚生前都在哪些寺院呆過

你可以看看虛雲老和尚年譜!電視劇虛雲百年!比如虛雲老和尚在雲居山涅盤!曾在雞足山住過,在那裡建了廣聖寺!又在雲門山住過!他修建的寺廟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