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北京知識 » 北京城放鞭炮是什麼梗

北京城放鞭炮是什麼梗

發布時間: 2022-07-16 02:48:15

① 過年放鞭炮的由來及其相關知識

古時候,有一種叫做「年」的兇猛怪獸,每到臘月三十,便挨門竄戶,覓食人肉,殘害生靈。有一年臘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個村莊,適逢兩個牧童在比賽牛鞭子。「年」忽聞半空中響起了啪啪的鞭聲,嚇得望風而逃。它竄到另一個村莊,又迎頭望到了一家門口曬著件大紅衣裳,它不知其為何物,嚇得趕緊掉頭逃跑。後來它又來到了一個村莊,朝一戶人家門里一瞧,只見裡面燈火輝煌,刺得它頭昏眼花,只好又夾著尾巴溜了。人們由此摸准了「年」有怕響、怕紅、怕光的弱點,便想到許多抵禦它的方法,於是逐漸演化成今天過年的風俗。
放鞭炮是源於驅除鬼怪的行為,但是今天人們過年放鞭炮是為了喜慶,因為鬼怪被趕跑了,晦氣也被趕跑了,人們可以安心歡度年節了。
鞭炮與桃符、春聯一樣,最早是用來驅除邪魔鬼怪的。到了南北朝時期,人們過年時候燃放爆竹就已經形成了習俗。《荊楚歲時記》中就記載了這個習俗:「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謂之端月,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燃草,以辟山魈惡鬼。」這也是後來人們在春節燃放鞭炮的由來。由此可見,「爆竹」一詞的本意是焚竹而爆。
火葯發明之後,人們不再燃燒竹子了,而是將硝石、硫磺、木炭等填充在竹筒里燃燒,產生「爆仗」。不過,這時人們仍然一直沿用「爆竹」的叫法,直到今天。

② 春節放鞭炮的來歷是什麼

春節放鞭炮的來歷一

鞭炮與桃符、春聯一樣,最早是用來驅除邪魔鬼怪的。到了南北朝時期,人們過年時候燃放爆竹就已經形成了習俗。《荊楚歲時記》中就記載了這個習俗:「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謂之端月,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燃草,以辟山魈惡鬼。」這也是後來人們在春節燃放鞭炮的由來。由此可見,「爆竹」一詞的本意是焚竹而爆。

躲在樓上的人們發現了這個秘密,以後每到臘月除夕這一天,便去砍許多竹子來燒,竹子「劈劈啪啪」一爆響,「年」就被嚇跑了。同時,人們還發現「年」拍鮮紅的顏色,於是又把桃木板染成紅色,掛在大門的兩邊,這就是批符。以後發明了鞭炮和紙,鞭炮就代替了爆竹,紅對聯代替了批符。

③ 北京的春節的四次提到放鞭炮分別代表什麼意思

代表吉祥,幸福,健康,和諧,代表這四個意思,我猜的

④ 過春節放鞭炮的來歷

除夕的來歷
除夕是春節的前夜,又叫年三十.有一種傳說:是古時候有個凶惡的怪獸叫夕,每到歲末便出來害人,後來,人們知道夕最怕紅色和聲響,於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戶戶貼紅春聯,燃放爆竹,來驅除夕獸.以求新的一年安寧.這種習俗從此流傳下來,年三十晚上便稱為除夕了.

除 夕

年三十,也就是"除夕"。這天,是人們吃、喝、玩、樂的日子。北方人包餃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餃形似"元寶",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頭。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團年飯",有一家人團聚過年的味道。吃團年飯時,桌上的"魚"是不能動的,因為這魚代表"富裕"和"年年有餘",象徵來年的"財富與幸運",它屬於一種裝飾,是碰不得的。

關於年的由來,還有一個傳說。相傳在遠古時候,我們的祖先曾遭受一種最兇猛的野獸的威脅。這種猛獸叫"年",它捕百獸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時,還會闖入村莊,獵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終日。人和"年"斗爭了很多年,人們發現,年怕三種東西,紅顏色、火光、響聲。於是在冬天人們在自家門上掛上紅顏色的桃木板,門口燒火堆,夜裡通宵不睡,敲敲打打。這天夜裡,"年"闖進村莊,見到家家有紅色和火光,聽見震天的響聲,嚇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來。夜過去了,人們互相祝賀道喜,大家張燈結綵,飲酒擺宴,慶祝勝利。

為了紀念這次勝利,以後每到冬天的這個時間,家家戶戶都貼紅紙對聯在門上,電燈籠,敲鑼打鼓,燃放鞭炮煙花;夜裡,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賀道喜。這樣一代一代流傳下來,就成了"過年"。

除夕的高潮是年飯後長輩發"壓歲錢"。接著就是張貼春聯和門神,並關上大門。到初一的早上才開門"接財神"。接下來就是全家人守歲到凌晨。

除夕夜的燈火,通宵不熄,俗稱"光年"。

各地的除夕風俗大致相同,但有些地方的風俗很有特點,如蘇州、北京、台灣等。蘇州的除夕守歲時,都要等待從楓橋寒山寺傳來的洪亮鍾聲。當鍾聲穿過沉沉夜色,傳到千家萬戶時,就標志著新春的來臨。 無論春夏秋冬,每日半夜正交子時,寒山寺中就會傳出這口巨鍾的洪響,民間稱為"分夜鍾"。這口鍾,已成為蘇州城鄉方圓數十里人民生活的時間信息。寒山寺鍾聲還出現在詩中,流傳最廣的就是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

現在,每年除夕,蘇州寒山寺仍遵循萬古不變的古老習俗,擊鍾以分歲。姑蘇城鄉,到了守歲的最後一刻,會從廣播中傳出宏亮的寒山寺鍾聲,報導一年的開始。千家萬戶,聽到鍾聲,爆竹齊鳴,使古老的寒山寺鍾聲成為了一種時代的象徵。

北京的除夕這一天更是忙碌,祭祖、接神、接灶。祭神拜祖的儀式一開始,整個北京城便淹沒在一片震耳欲聾的爆竹聲中。人們還在自己家院子里,鋪上芝麻秸,全家人都去踩,叫"踩歲",取長命百歲的意義。除夕通宵燈火齊明,人們辭歲守歲。當新年的鍾聲敲響時,各家的餃子也下鍋了,人們盡情的娛樂。

除夕在台灣不叫除夕,而叫"過年日"。午後,在廳堂神龕前上供牲體。到了晚上,合家焚香叩拜,然後對長者辭歲。接著是"圍爐",也就是豐盛的年夜飯,一家人圍坐一桌,桌上擺滿菜餚,桌下放置火盆。"圍爐"為除夕帶來高潮,遠在他鄉的遊子,除非萬不得已,再遠再忙也要趕回家團圓。年夜飯後,便高燃蠟炬來守歲,兒媳婦為長輩們添富壽,不能早睡,坐得越久,長輩得富壽越長,這是表示孝心。
--------------------------------------------------------------------------------------------------
http://www.chinesefolklore.com/9/mjwx.files/000205d.htm

除夕(過年)習俗傳說(一)

夏歷臘月除夕,人們喜歡貼紅對聯,放鞭炮,這也有個來歷。

傳說,很多很多年前,森林裡有種非常凶惡的野獸,叫做「年」。每年夏歷臘月除夕那天,它都要出來大吼大叫,專門吃人和牲畜。當時沒有人能夠制服它。為了躲避「年」的災難,人們都要在除夕那夭殺豬宰羊敬供年,讓它脹滿肚子,才不傷害人畜。

有年臘月除夕這天,人們忘了殺豬宰羊來敬「年」,「年」一來就大吼大叫,要想吃人。人們沒法只好關上大門,爬到竹樓上去躲著。「年」從這家走到那家,到處轉來轉去找東西吃。它見到處空空盪盪的一無所得,不由氣得發瘋嚎叫。這時,鄰近一家的竹樓失火了,火勢很大,燒得竹子「劈劈啪啪」地亂響。「年」聽到這突如其來的響聲,嚇得逃回森林去了。

躲在樓上的人們發現了這個秘密,以後每到臘月除夕這一天,便去砍許多竹子來燒,竹子「劈劈啪啪」一爆響,「年」就被嚇跑了。同時,人們還發現「年」拍鮮紅的顏色,於是又把桃木板染成紅色,掛在大門的兩邊,這就是批符。以後發明了鞭炮和紙,鞭炮就代替了爆竹,紅對聯代替了批符。

除夕(過年)習俗傳說(二)

相傳,遠古時候玉皇大帝為了一統天下,特派灶神菩薩長駐人間了解民情,每月逢三上天回稟。有年夏歷冬月二十三日,灶神菩薩向玉帝回稟道:「人間百姓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吃得是粗茶淡飯。每日辛勤勞動,從不歇息,長此下去,

我擔心庶民們會因過度疲勞累壞身體,不能生產,必將影響貢獻。」玉帝聞奏

即命群臣共商良策、大白金星奏道:「大王可命衲陀祖師下凡,給百姓們吃些

人葯,叫他們慢慢地發起病來,自然就會休息。」玉帝准奏,使命衲陀祖師下

照此辦理。

夏歷臘月初八早上,衲陀祖師就偷偷在百姓們的飯鍋里丟下了瘋人葯、葯一下鍋就變成大豆、豌豆、蒜苗、豆腐和肉顆顆,百姓們吃了,果真慢慢地「瘋」了起來:女的縫新衣、綉花鞋,男的殺豬、宰羊,都不想下地幹活。過了臘月二十四日,瘋人葯葯性大發。人們就東家情人吃飯,西家邀客喝酒。到了臘月三十日中午,百姓們都拿出各種好吃的食物,圍在桌旁,全家人大吃大喝起來。從正月初一起,男女老少不僅光吃好的,而日穿紅著綠到處玩耍。有的畫著花臉,敲鑼打鼓四處遊街;有的邀邀約約帶著禮品,八方去拜年。

正月十三日,灶神菩薩上天奏道:「大王,不好了,百姓們全瘋了!光吃光耍,一樣活不幹,這樣下去,如何得了。」玉帝聞奏,十分驚詫,即命群臣再議良策。太白金星又奏:「若要治好百姓瘋病,可令葯王菩薩設法。」玉帝准奏,即令葯王菩薩下凡治理。

正月十四日晚,葯王菩薩就將百姓的夜餐變成了湯元,裡面放些芝麻、核桃、白糖等清醒劑,百姓們吃了,第二天早上瘋病全好了,家家照舊男耕女織,恢復了往常的勞動。

除夕(過年)習俗傳說(三)

傳說,很早以前,出了一個妖怪,名字叫「夕」。這傢伙專門害人,特別是看見哪家有漂亮的女娃兒,晚上就要去糟踏她,糟踏後還要吃了才心甘。老百姓對它很得要死,但又沒有辦法。

有個叫七郎的獵人,力大無窮,箭射得特別好。他喂的那條狗也非常厲害,任何猛獸都敢去斗。七郎見百姓被「夕」害苦了,就想除掉它。他帶起那條狗到處找「夕」,找來找去始終沒有找到。「夕」平時白天不出來,太陽落了坡它才出來害人,半夜後又不見了,也沒人曉得它住在哪兒。

七郎找「夕」找了一年,這天已是夏歷臘月三十,他來到一個鎮上,見人們都在歡歡喜喜准備過年,心想,這個鎮大,人多,姑娘也多,說不定「夕」要來。他就找鎮上的人們商量,說「夕」最怕響聲,叫大家天黑了不要睡覺。多找些敲得響的東西守在家裡,一有動靜就使勁敲,好把「夕」嚇出來除掉。

這天晚上「夕」果然出來了,它剛闖進一戶人家就被發現了。這家人馬上敲起了盆盆,這家一敲,整個鎮子也跟著敲起來了。「夕」嚇得四處亂跑,結果被七郎看見了。七郎放出獵狗去咬它,「夕」就跟七郎和狗打了起來。人們一聽外頭殺起來了,都拿起東西敲得震天響。這時「夕」有點斗不過,想逃跑了事,哪曉得後腿被獵狗咬著不放。七郎趁機開弓猛射,一箭就把「夕」射死了。

從那以後,人們就把夏歷臘月三十叫除夕。這天晚上,家家戶戶都要守歲,放火炮,表示祛除不祥,迎接幸福祥瑞。

除夕(過年)習俗傳說(四)

相傳,古時候有個文人叫韓文玉,他年輕的時候,家裡很窮。有一年夏歷臘月三十,左鄰右舍都歡歡喜喜地過起了年,他卻窮得沒肉下鍋。鄰居的娃兒出來耍,手上拿著油膩膩的香雞臘肉啃;他的娃兒見了,哭著回家向他要肉吃。他的妻子沒辦法,只好到鄰居家借了兩坨肉來煮。誰知肉剛下鍋,鄰居的當家人回了,怕韓家日後還不起,硬叫韓夫人去把肉提回來。韓文玉哄著娃兒,一家人有勉勉強強地過了個素年。

天快黑了,鄰居早已點亮了年燈,全家老小圍著火堆,說說笑笑地開始守歲了。而韓文玉這時還在山上砍准備燒火守歲的柴。他妻子縫了一下午破爛,又去房後撿煮飯的柴。一位好心老太婆看見了,對韓夫人說:「我們還有一堆辣椒桿送給你,還可以煮幾天飯。」她謝過這位好心的老太婆,就去把辣椒桿背了回來。這時韓文玉也在山上挖了一個大樹頭撈了回來。

韓夫人燒辣椒桿煮飯,煙子嗆人得很,吃飯後生火守歲,她又用辣椒桿做引火柴。這時正是亥時,天上的凶神奉了玉帝之命去人間降災,陰司中的無常鬼也奉了閻君之令到人間給人們定生死。凶神出了南天門,剛到凡界,辣椒味嗆得他們直打噴嚏,眼淚水長淌,凶神說:「凡人真歪!我還沒下去,就整得我夠受,要是真下去了,不知我還有沒有腳桿回天庭呢!」想到這,嚇得躲到天上不敢下來。無常鬼也縮在陰間不敢出來了。

再說韓文玉挖的那個樹頭,原來是根萬年沉香樹,著火燃,香氣四溢,直沖天庭。玉帝聞到沉香大喜,贊揚凡人竟燒如此異香敬供,便派善神下凡,減了天下人七分罪,並且遍灑甘露,降福人間。同時派文曲星官下凡,暗助韓文玉考上狀元

第二年,天下果然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們過上了好日子.韓文玉也考上了狀元。從此,人們每逢過年守歲,到了亥時,總先要燒一陣辣椒桿,希望能驅逐凶神免災。然後又燒沉香樹頭,希望善神降福人間。

除夕(過年)習俗傳說(五)

傳說,從前,有個蠻乖的公主,經常背著父母到民間玩耍。有天晚上,她在一個棧房裡住下來,半夜的時候,城隍老鬼摸到公主的房裡吃掉了公主的心子。第二天早晨,店老闆來到公主的房裡,見公主硬邦邦地死在鋪上。案子報到官府,三個月也沒有查出個名堂來。

有一年恰逢京城考試,遠方來了個進京趕考的公於和一個書童到客棧里住宿。這家棧房自從死了那個公主,生意就一天比一天淡泊,特別是公主死的那間屋子更是沒哪個敢進去住。挨到的人說,那間屋子裡每到半夜紅光閃閃,還看到一個小姐的影子在梳頭打扮。

主人看到這遠方的客人,心裡好生高興,就把他們安排在那間屋子裡。一來欺他們不曉底細,二來也想證實一下那間屋裡到底有沒有鬼。公子二人不曉得內情,晚飯後早早就關門就寢了。到了半夜,那間屋裡突然「哇」的一聲響,接著像是有人開門走動。公子從夢中驚醒,一下從鋪上坐起來,點亮了油燈。只見鋪前跪著一個漂亮的小姐,很傷心地哭著,弄得公子莫名其妙,痴獃獃地看著她。這時小姐傷心地說:「三年前,我背著父母私到民間,晚上就住在這屋裡,哪曉得困到半夜的時候,城隍老鬼從窗子鑽了進來,把我的心吃了,使我無法還生。沒想到今晚上公子引來了書童,我只好借用書童的心子復還正身。哪曉得書童的

陰魂不放我,還要我還他心子.望公子幫忙,把我引見給父王。說明情由,捉住城隍老鬼,還我心子。那時我再把書童的心子歸還於他。」公子見姑娘這樣傷心,雖說疼愛書童,但又同情小姐,只好答應下來。

第二天正逢夏歷大年三十,大清早公子帶著小姐走路,書童的陰魂也哭著追上來了。公子趕忙上前擋住,勸回棧房,還一再給店老闆說要照看好書童,三年後一定把心子送來交還他,使他重返人世。接著,公子又親手做了一盞紅燈掛在店門正中,使四方邪魔不敢入店來欺負書童的陰魂。

從那以後,人們每逢過年都要在門口掛一盞紅燈避克驅邪。這樣點年燈習俗就傳開了。

⑤ 為什麼過年要放鞭炮

古代有一種怪獸叫年獸,百姓受害不淺,後來就百姓發現年獸害怕紅鞭炮的由來
無 論 是 過 年 過 節 , 還 是 結 婚 嫁 娶 , 進 學 升 遷 , 以 至 大 廈 落 成 、
商 店 開 張 等 等 , 只 要 為 了 表 示 喜 慶 ,人 們 都 習 慣 放 鞭 炮 來 慶 祝 。
這 個 習 俗 在 我 國 已 有 2000多 年 的 歷 史 了 。
《 荊 楚 歲 時 記 》 曾 經 這 樣 記 載 ,正 月 初 一 , 雞 叫 頭 一 遍 時 , 大 家
就 紛 紛 起 床 ,在 自 家 院 子 里 放 爆 竹 , 來 逐 退 瘟 神 惡 鬼 。當 時 沒 有 火 葯 ,
沒 有 紙 張 , 人 們 便 用 火 燒 竹 子,使 之 爆 裂 發 聲 , 以 驅 逐 瘟 神 , 這 當 然
是 迷 信 ,但 卻 反 映 了 古 代 勞 動 人 民 渴 求 安 泰 的 美 好 願 望。
到 了 唐 朝 , 鞭 炮 又 被 人 們 稱 為 「 爆 竿 」,大 概 是 將 一 支 較 長 的 竹 竿
逐 節 燃 燒 , 連 續 發 爆 破 之 聲 。南 昌 詩 人 來 鵠 的 《 早 春 》 詩 句 : 「 新 歷
才 將 半 紙 開 ,小 亭 猶 聚 爆 竿 灰 。 」 寫 的 就 是 當 時 春 節 燃 燒 竹 竿 的 情 景 。
後 來 , 煉 丹 家 經 過 不 斷 的化 學 試 驗 , 發 現 硝 石 、硫 黃 和 木 炭 合 在 一
起 能 引 起 燃 燒 和 爆 炸 , 於 是 發 明 了 火 葯 。有 人 將 火 葯 裝 在 竹 筒 里 燃 放 ,
聲 音 更 大 ,使 得 火 燒 竹 子 這 一 古 老 習 俗 發 生 了 根 本 變 化 。
北 宋 時 , 民 間 已 經 出 現 了 用 卷 紙 裹 著 火 葯 的 燃 放 物 , 還 有 單 響 和
雙 響 的 區 別 , 改 名 「 爆 仗 」 , 後 又 改 為 「 鞭 炮 」 。
色,所以一直以來就有放鞭炮,貼對聯的習慣

⑥ 春節放鞭炮的由來

關於鞭炮,不少書已經有過詳細介紹,它原來是人們用來避邪 祛災的。《荊楚歲時記》中載:"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謂之端 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辟山魈惡鬼。"宗懍所載,似乎是承西漢 東方朔《神異經•西荒經》之說:西方深山中有人焉,身長尺余,袒身, 捕蝦蟹,性不畏人。見人止宿,暮依其火,以炙蝦蟹。伺人不在,而盜人 鹽,以食蝦蟹。名曰山臊,其音自叫。人嘗以竹著火中,爆 而出,臊皆 驚憚。犯之令人寒熱。此雖人形而變化,然亦鬼魅之類,今所在山中皆有 之。東方朔所提的,即使有那麼一回事,也恐怕只是一種動物而已,後代 人以訛傳訛,於是爆竹便具有了避邪怯災的功能。不過,隨著落後意識的 逐漸淡化,放爆竹一俗,已經很少包含驅鬼成分,而僅僅是為節日 增添歡樂氣氛罷了。而伴隨著現代文明的到來,許多大中小城市都開始在 節日禁燃鞭炮了。
鞭炮起源於古代的爆竹。爆竹也叫「爆仗」、「炮仗」,唐代時寫作「爆竿」,南方各地又稱之為「紙炮」、「響炮」。如果把許多單個的爆竹聯結成串,則叫作「鞭炮」、「響鞭」、「鞭」。 鞭炮的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南朝梁代宗懍《荊楚歲時記》記載:"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惡鬼。"意思是說,人們在正月初一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把竹子放在火里燒,竹子在火中的爆裂聲能夠趕走怪獸惡鬼。 唐初,有人將硝石裝入竹筒中燃放,這便是裝硝爆竹的最早雛形。以後火葯出現,人們將硝石、硫黃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內燃燒,產生了「爆仗」。唐代稱爆竹為「爆竿」。來鵠《早春詩》中有「新歷才將半紙開,小庭猶聚爆竿灰」,句中的「爆竿」即指「爆竹」。 到了宋代,民間開始普遍用紙筒和麻莖裹火葯編成串做成「編炮」(即鞭炮)。關於爆竹的演變過程,《通俗編排優》記載道:「古時爆竹。皆以真竹著火爆之,故唐人詩亦稱爆竿。後人卷紙為之。稱曰「爆竹」。 明清兩代,爆竹的種類更加繁多,燃放爆竹的時間已不限於大年初清晨,除夕夜即開始,子夜零時達到高潮,俗稱「迎神」。這時,無論貧貴賤均要放爆竹,李家瑞《北平風俗類征》引《壺天錄》說: 「京師人煙稠密,甲於天下,富家鄣購千竿爆竹,付之一炬。貧家即謀食維艱,索逋孔丞,亦必爆響數聲,香焚一柱,除早年之瑣瑣,卜來歲之蒸蒸,此習沿類然也。」 清朝謝文翹《教門新年詞》中的:「通宵爆竹一聲聲,煙火由來盛帝京,寶炬銀花喧夜半,六街歌管樂昇平。」反映了當時北京燃放鞭炮的情景。 爆竹的品種相當豐富,最為普遍的是「單響」、「雙響」和「鞭」三大類。大個的單響爆竹也叫「麻雷子」,雙響也叫「二踢腳」。雙響爆竹的紙筒內分兩層安放火葯,下層火葯的作用是將爆竹送上天空,上層火葯凌空爆響。在雙響的基礎上,又研製成多響爆竹,清朝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說:「花炮棚子製造各色煙火,競巧爭奇,有盒子花盆,飛天十響。」飛天十響今已演變為「閃光雷」——一長紙筒,內裝若干葯彈,點燃後依次射出葯彈,凌空爆炸,並伴有銀白閃光,故名閃光雷。因其火力強硬,易傷人。故自1987年春節始在全國各大、中城市均禁止燃放閃光雷。 鞭炮的名目也很多。鋼鞭——用牛皮紙密裹火葯,爆響時聲音清脆響亮如鋼鐵。鋼鞭一響為一頭,「霸王鞭」可多至萬頭。在一掛鞭中定點加入特殊爆竹則稱「節鞭」,通常是十響夾帶一個麻雷子。燃放時即可出現響聲節奏。南方城鎮流行用彩紙裹葯的「花鞭」,燃放時被火葯崩碎的彩紙紛紛飄落,十分好看。如用粉紅色紙裹葯即名「遍地桃花」,用淡黃色紙則稱「落英繽紛」,用金黃色則名「灑金鞭」。 老北京放鞭炮的講究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6日09:55 京華時報
清人百一居士《壺天錄》中寫到:「京師人煙稠密,甲於天下。富家競購千竿爆竹,付之一炬,貧乏家即謀食維艱,索逋孔亟,亦必爆響數聲,香焚一炷;除舊年之瑣瑣,卜來歲之蒸蒸,此習尚類然也。」。老北京的俗語中說:「過年了,姑娘戴花,小子放炮」。可見,老北京人已經將過年放鞭炮當成過年中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來操辦。昨天,記者采訪了北京民間文藝家協會理事,民俗工作委員會副主任高巍,請他念叨念叨老北京人過年放鞭炮的講究。
鞭炮的起源
鞭炮和煙火合稱為花炮。爆竹,又叫炮仗,為舊時除邪崩祟,祭神用品,後與煙火一起轉化為喜慶用品,年節玩物。 古人焚竹發聲,稱為「爆竹」。《通俗篇 俳優》載:「古時爆竹,皆以真竹著火爆之,故唐人詩亦稱爆竿。後人卷紙為之,稱曰爆竹。」由於火葯的發明,人們用紙造的筒子代替了竹子,並用麻莖把炮竹編成串,成為「編炮」。因其聲響清脆如鞭,故也稱為「鞭炮」。隨著民間工藝的進化,在鞭炮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又出現了煙火。鞭炮聽聲,煙火看彩,有生有色。科學研究表明,煙花爆竹的誕生,與煉丹術密切相關,《淮南子》中就有關於爆竹煙花的詳細記載,而且已經細分了「含雷」、「吐火」兩種,含雷,就是爆炸內部的能量。吐火,是外延,形容瞬間噴射出來火焰。到了宋代,民間出現了煙火爆竹作坊和匠人。煙火表演也豐富了起來。有了「起輪」、「走線」、「流星」、「水爆」、「地耗子」等名稱。
老北京人怎麼放
老北京人過年期間放鞭炮,主要是在祭灶、接神、祭財神、順星、開市送神等儀式上。即表示送舊布新,除祟迎祥,又象徵新年的到來。清人百一居士《壺天錄》卷上稱:「京師人煙稠密,甲於天下。富家競購千竿爆竹,付之一炬,貧乏家即謀食維艱,索逋孔亟,亦必爆響數聲,香焚一炷;除舊年之瑣瑣,卜來歲之蒸蒸,此習尚類然也。」放炮仗、煙火是春節期間的娛樂活動,尤其是男孩子,過年時所得的「壓歲錢」,除了少部分在廟會上買些風味食品或者玩具外,大部分都用在購買花炮上,俗稱:「姑娘戴花,小子放炮」。
進臘月辟「花炮市」 舊時的北京城,一進入臘月,鬧市區就開了臨時的「花炮市」。花炮歷來是年前的熱門貨、俏貨。有的時候,城內的茶葉鋪中也代銷各種花炮。清末民初,北京城內所售花炮種類繁多,常見的有如下幾種:
1鞭炮,通常有以大草紙人工卷制和機器卷制的兩種,外表裹上紅紙。機制的小而緊,響聲清脆,謂之機器鞭。還有用牛皮紙捲成(外邊不包紅紙)大號炮仗,爆聲猛烈,每掛有五十頭,一百頭,五百頭,一千頭不等。
2麻雷子,一般長2寸,直徑4、5分粗的大炮仗,用草紙裹成,每層草紙之間均加纏麻皮,並將頂端扎緊外麵包上紅紙。點燃之後,爆聲如雷。
3,二踢腳,俗稱:「二踢子」、「雙響兒」。通常為草紙捲成,約4寸高,直徑7、8分粗的大炮仗,頂端以秫秸皮扎緊,外邊裹上紅紙,燃放時,在地上一響蹦起來,到天空再響一聲。另外一種是由牛皮紙捲成4寸高,直徑5分的大炮仗,外面不包紅紙。
4,旗火,也寫作「起火」「起花」。常見的有大、小兩種,大旗火狀如大炮仗,本身長3、4寸,直徑5分,綁在一根4、5尺長的葦桿上,點燃後,能猛躥上天空,在天空中崩出光芒。小旗火本身狀如小炮仗,綁在一根秫秸皮上,點燃後,躥之丈余。
5,炮打燈兒,通常為圓筒形,高約3寸,直徑5分,外皮裹上紅綠紙及木刻版門票,點燃後的聲音像炮。隨著聲響崩出一個光球兒,謂之炮打單燈。崩出兩個光球兒,謂之炮打雙燈。
6,太平花,大的高半尺,直徑約碗口粗,燃點後,噴出火花,一般均為火樹形。
7花盒,屬於高檔煙火,狀如扁平大圓盒,以彩紙糊成外殼,小的周園直徑一尺有餘,大的五尺以上,有3層至15層不等,燃放大花盒要先搭好架子。將盒子懸掛其上,燃放時,逐層下落獻彩。 從臘八就開始放
老北京舊時燃放煙花爆竹一般從臘八就開始,無論是富裕家庭還是家境不好的家庭一般都會買上一些鞭炮回來。家裡的小孩子是最高興的,每天都能放幾個過過癮。等到大年三十晚上,在家中大人的帶領下痛痛快快的放一通。在隨後的接神、祭財神、順星、開市送神等儀式上,都會燃放爆竹。
元宵節商家舉辦焰火會
除了以家庭為單位放鞭炮外,老北京的春節還有一個放鞭炮的大節目,就是在元宵節期間,商家舉辦的焰火會。城內的南貨店、綢緞庄、糕點鋪等各大商號為了招攬生意,招攬主顧,紛紛舉辦街頭煙火大會。一般以一條街為單位,一條街上的商號各自在自家門前附近空地上選好位置,搭起高架子,將各種花盒,太平花等掛在架子上,並在架子上寫著「本號為酬謝主顧,定於今晚燃放花盒煙火,共慶上元,同樂春宵,歡迎各界光臨指導」。有的商家還利用這個大好機會貼出減價的。一般的焰火會中,各個商家的心裡都較著勁,暗自對壘誰家的最漂亮,最宏大。有的商家為了烘托氣氛還請來舞獅、高蹺等花會的表演。北京城裡的老百姓,在這一天都喜歡出來逛大街看焰火表演。 為什麼過春節有放鞭炮的習俗? 古時候,有一種叫做「年」的兇猛怪獸,每到臘月三十,便竄村挨戶,覓食人肉,殘害生靈。有一個臘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個村莊,適逢兩個牧童在比賽牛鞭子。「年」忽聞半空中響起了啪啪的鞭聲,嚇得望風而逃。它竄到另一個村莊,又迎頭望到了一家門口曬著件大紅衣裳,它不知其為何物,嚇得趕緊掉頭逃跑。後來它又來到了一個村莊,朝一戶人家門里一瞧,只見裡面燈火輝煌,刺得它頭昏眼花,只好又夾著尾巴溜了。人們由此摸准了「年」有怕響,怕紅,怕光的弱點,便想到許多抵禦它的方法,於是逐漸演化成今天過年的風俗。
春節習俗:放鞭炮
圍繞著春節,幾千年來形成了許多風俗習慣。有些習俗,如接神、敬天等,帶有迷信色彩。隨著人們科學文化水平的提高已逐漸被淘汰了,有的習俗,賦予了新的內容,如燃放鞭炮、張貼春聯和年畫、耍龍燈、舞獅等等,迄今仍廣為盛行。 放鞭炮
「是璀燦的珠寶溢光流彩,是閃光的花瓣落英繽紛,真想不到呀,小小的紙筒里,有著那麼美的靈魂——火一般的熱烈,花一樣的迷人,它把迅息的一生,獻給了新春……」
這是一首詠炮花的詩。每當除夕之夜,不管是繁華的城市還是僻靜的山村,無論是霓虹燈閃耀的鬧市還是小巷深處,「嘣嘣叭叭」「嗶嗶(口剝)(口剝)」的爆竹聲,此起彼落,競相歡叫。那五彩繽紛的火花,給深沉的夜暮劃出一道道彩虹,給人們增添了無窮的樂趣。
放爆竹慶賀春節,在我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古人焚竹發聲,名曰「爆竹」。《通俗編俳優》說:「古時爆竹,皆為真竹著火爆之,故唐人詩亦稱爆竿。後人卷紙為之,稱曰爆竹。」爆竹的原意在於驚憚和驅逐惡鬼。《荊楚歲時記》中記述:「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辟山魈惡鬼。」《神異經》雲:「西方山中有人焉,長尺余,一足,性不畏人;犯之令人寒熱,名曰山魈。以竹著火中,嗶嗶有聲,而山魈驚憚。 後人遂象其形,以火葯為之。「這當然是迷信的說法。今天,我們放爆竹雖有除舊迎新、取個吉祥兆頭之意,但已沒有什麼迷信的色彩了。 相傳,到了初唐年間,一些地方天災連年,瘟疫四起,有個叫李田的人,便在小竹筒內裝上硝,導以爆炸,以硝煙驅散山嵐瘴氣,減退疫病流行,這便是裝硝爆竹最早的雛形。後來,由於火葯的發明,人們用紙造的筒子代替了竹子,並用麻莖把炮竹編成串,稱為「編炮」,因聲音清脆如鞭響,也叫「鞭炮」。宋代,已有除夕出售鞭炮於開封府街頭的記載(《東京夢華錄》)。在全國各地也有了專門生產爆竹的作坊。最初的紙卷爆竹,響一下就完了,後來發展為各種花炮。
爆竹,它是中國特產,在外國是沒有的。從古至今,由於人們不斷加工、改進,爆竹的品種、樣式越來越多,色彩也跳出了單一的火紅色。除了傳統的百子鞭炮、單響、雙響的花炮外,還有許許多多的花炮,並取了一個個文雅、富於詩意的名稱。如:「金菊吐艷」、「飛雪迎春」 、「仙女散花」、「白雪紅梅」、「金猴騰空」等等,還有百頭、千頭、萬頭,甚至長達十萬頭的巨型鞭炮,真是應有盡有,五花八門。

⑦ 鞭炮在北京人的春節中指什麼

鞭炮在北京的春節中指的就是過年,過年傳說中年是一個神獸,是一個野獸,然後通過放鞭炮可以把野獸趕走,所以說就要過年。

⑧ 過年時為什麼要放鞭炮

除夕的來歷
除夕是春節的前夜,又叫年三十.有一種傳說:是古時候有個凶惡的怪獸叫夕,每到歲末便出來害人,後來,人們知道夕最怕紅色和聲響,於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戶戶貼紅春聯,燃放爆竹,來驅除夕獸.以求新的一年安寧.這種習俗從此流傳下來,年三十晚上便稱為除夕了.

除 夕

年三十,也就是"除夕"。這天,是人們吃、喝、玩、樂的日子。北方人包餃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餃形似"元寶",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頭。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團年飯",有一家人團聚過年的味道。吃團年飯時,桌上的"魚"是不能動的,因為這魚代表"富裕"和"年年有餘",象徵來年的"財富與幸運",它屬於一種裝飾,是碰不得的。

關於年的由來,還有一個傳說。相傳在遠古時候,我們的祖先曾遭受一種最兇猛的野獸的威脅。這種猛獸叫"年",它捕百獸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時,還會闖入村莊,獵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終日。人和"年"斗爭了很多年,人們發現,年怕三種東西,紅顏色、火光、響聲。於是在冬天人們在自家門上掛上紅顏色的桃木板,門口燒火堆,夜裡通宵不睡,敲敲打打。這天夜裡,"年"闖進村莊,見到家家有紅色和火光,聽見震天的響聲,嚇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來。夜過去了,人們互相祝賀道喜,大家張燈結綵,飲酒擺宴,慶祝勝利。

為了紀念這次勝利,以後每到冬天的這個時間,家家戶戶都貼紅紙對聯在門上,電燈籠,敲鑼打鼓,燃放鞭炮煙花;夜裡,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賀道喜。這樣一代一代流傳下來,就成了"過年"。

除夕的高潮是年飯後長輩發"壓歲錢"。接著就是張貼春聯和門神,並關上大門。到初一的早上才開門"接財神"。接下來就是全家人守歲到凌晨。

除夕夜的燈火,通宵不熄,俗稱"光年"。

各地的除夕風俗大致相同,但有些地方的風俗很有特點,如蘇州、北京、台灣等。蘇州的除夕守歲時,都要等待從楓橋寒山寺傳來的洪亮鍾聲。當鍾聲穿過沉沉夜色,傳到千家萬戶時,就標志著新春的來臨。 無論春夏秋冬,每日半夜正交子時,寒山寺中就會傳出這口巨鍾的洪響,民間稱為"分夜鍾"。這口鍾,已成為蘇州城鄉方圓數十里人民生活的時間信息。寒山寺鍾聲還出現在詩中,流傳最廣的就是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

現在,每年除夕,蘇州寒山寺仍遵循萬古不變的古老習俗,擊鍾以分歲。姑蘇城鄉,到了守歲的最後一刻,會從廣播中傳出宏亮的寒山寺鍾聲,報導一年的開始。千家萬戶,聽到鍾聲,爆竹齊鳴,使古老的寒山寺鍾聲成為了一種時代的象徵。

北京的除夕這一天更是忙碌,祭祖、接神、接灶。祭神拜祖的儀式一開始,整個北京城便淹沒在一片震耳欲聾的爆竹聲中。人們還在自己家院子里,鋪上芝麻秸,全家人都去踩,叫"踩歲",取長命百歲的意義。除夕通宵燈火齊明,人們辭歲守歲。當新年的鍾聲敲響時,各家的餃子也下鍋了,人們盡情的娛樂。

除夕在台灣不叫除夕,而叫"過年日"。午後,在廳堂神龕前上供牲體。到了晚上,合家焚香叩拜,然後對長者辭歲。接著是"圍爐",也就是豐盛的年夜飯,一家人圍坐一桌,桌上擺滿菜餚,桌下放置火盆。"圍爐"為除夕帶來高潮,遠在他鄉的遊子,除非萬不得已,再遠再忙也要趕回家團圓。年夜飯後,便高燃蠟炬來守歲,兒媳婦為長輩們添富壽,不能早睡,坐得越久,長輩得富壽越長,這是表示孝心。

⑨ 過年為什麼要放鞭炮,有什麼典故。

.有一種傳說:是古時候有個凶惡的怪獸叫夕,每到歲末便出來害人,後來,人們知道夕最怕紅色和聲響,於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戶戶貼紅春聯,燃放爆竹,來驅除夕獸.以求新的一年安寧.這種習俗從此流傳下來,年三十晚上便稱為除夕了. 除 夕 年三十,也就是"除夕"。這天,是人們吃、喝、玩、樂的日子。北方人包餃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餃形似"元寶",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頭。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團年飯",有一家人團聚過年的味道。吃團年飯時,桌上的"魚"是不能動的,因為這魚代表"富裕"和"年年有餘",象徵來年的"財富與幸運",它屬於一種裝飾,是碰不得的。 關於年的由來,還有一個傳說。相傳在遠古時候,我們的祖先曾遭受一種最兇猛的野獸的威脅。這種猛獸叫"年",它捕百獸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時,還會闖入村莊,獵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終日。人和"年"斗爭了很多年,人們發現,年怕三種東西,紅顏色、火光、響聲。於是在冬天人們在自家門上掛上紅顏色的桃木板,門口燒火堆,夜裡通宵不睡,敲敲打打。這天夜裡,"年"闖進村莊,見到家家有紅色和火光,聽見震天的響聲,嚇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來。夜過去了,人們互相祝賀道喜,大家張燈結綵,飲酒擺宴,慶祝勝利。 為了紀念這次勝利,以後每到冬天的這個時間,家家戶戶都貼紅紙對聯在門上,電燈籠,敲鑼打鼓,燃放鞭炮煙花;夜裡,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賀道喜。這樣一代一代流傳下來,就成了"過年"。 除夕的高潮是年飯後長輩發"壓歲錢"。接著就是張貼春聯和門神,並關上大門。到初一的早上才開門"接財神"。接下來就是全家人守歲到凌晨。 除夕夜的燈火,通宵不熄,俗稱"光年"。 各地的除夕風俗大致相同,但有些地方的風俗很有特點,如蘇州、北京、台灣等。蘇州的除夕守歲時,都要等待從楓橋寒山寺傳來的洪亮鍾聲。當鍾聲穿過沉沉夜色,傳到千家萬戶時,就標志著新春的來臨。 無論春夏秋冬,每日半夜正交子時,寒山寺中就會傳出這口巨鍾的洪響,民間稱為"分夜鍾"。這口鍾,已成為蘇州城鄉方圓數十里人民生活的時間信息。寒山寺鍾聲還出現在詩中,流傳最廣的就是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 現在,每年除夕,蘇州寒山寺仍遵循萬古不變的古老習俗,擊鍾以分歲。姑蘇城鄉,到了守歲的最後一刻,會從廣播中傳出宏亮的寒山寺鍾聲,報導一年的開始。千家萬戶,聽到鍾聲,爆竹齊鳴,使古老的寒山寺鍾聲成為了一種時代的象徵。 北京的除夕這一天更是忙碌,祭祖、接神、接灶。祭神拜祖的儀式一開始,整個北京城便淹沒在一片震耳欲聾的爆竹聲中。人們還在自己家院子里,鋪上芝麻秸,全家人都去踩,叫"踩歲",取長命百歲的意義。除夕通宵燈火齊明,人們辭歲守歲。當新年的鍾聲敲響時,各家的餃子也下鍋了,人們盡情的娛樂。 除夕在台灣不叫除夕,而叫"過年日"。午後,在廳堂神龕前上供牲體。到了晚上,合家焚香叩拜,然後對長者辭歲。接著是"圍爐",也就是豐盛的年夜飯,一家人圍坐一桌,桌上擺滿菜餚,桌下放置火盆。"圍爐"為除夕帶來高潮,遠在他鄉的遊子,除非萬不得已,再遠再忙也要趕回家團圓。年夜飯後,便高燃蠟炬來守歲,兒媳婦為長輩們添富壽,不能早睡,坐得越久,長輩得富壽越長,這是表示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