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北京知識 » 北京都有哪些門樓
擴展閱讀
深圳搬家香港怎麼收費 2025-05-15 02:08:45
去哪裡買福州地鐵票 2025-05-15 01:59:52

北京都有哪些門樓

發布時間: 2022-07-21 00:27:40

⑴ 請大家告訴我北京城裡那麼多"門",比如,宣武門\德勝門\西直門等等什麼來歷為什麼這樣稱啊謝謝咯!

因為這些門原本都是修好的城門啊,現在城門拆了,地名卻保留下來了。不過有些留著呢,像德勝門就還有個門樓子。德勝門是以前往北出城打仗之後慶功的地方,還有幾個們是運蔬菜、運煤等等,各有作用。
看看這個:

北京的城區格局基本形成於明代,城分為紫禁城、皇城、內城和外城。紫禁城有四門,南為午門;北為神武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

皇城有七門:

北安門:皇城北面城牆的正中,清代改稱地安門。

大明門:皇城的第一道城門,清代改為大清門,1912年中華民國改為中華門;

承天門:皇城的正門,清代改為天安門;

東安門:位於皇城東牆的中部偏南,與紫禁城的東華門相對;

西安門:位於皇城西牆偏北;

長安左門、長安右門是皇城大明門的左右門,取長治久安之意,長安街由此得名。

外城有七門:東便門、西便門、廣渠門、左安門、永定門、右安門、廣安門。

內城有九門:

正陽門:元代稱麗正門,俗稱前門,因只有皇帝龍車出入此門,又稱國門;

崇文門:元代稱文明門,俗稱哈德門。是當時京城收稅的總機關;

宣武門:元代稱順治門,宣武門外為菜市口刑場,囚車從此出入,又稱死門;

朝陽門:元代稱齊化門,城內所需糧食都從此門運進;

阜成門:元代稱平則門,京西的煤炭車,大多出入此門;

東直門:元代稱崇仁門,九門中最貧之門,為木材進京之門;

西直門:元代稱和義門,因皇帝御用之水取自玉泉山,所有御水車都走此門;

德勝門:元代稱健德門,為出兵征戰必走之門,又稱為軍門;

安定門:元代稱安貞門,此門為征戰得勝而歸收兵之門。

九門中有八門啟閉有時,那時有句俗語「城門響點不等人,出城進城要緊跟」。如果你走慢了,城門准時關閉,無論進城還是出城都毫無辦法,除非官方有事命令開城門。惟獨崇文門通宵達旦地開著,因為此門為收稅關口,通宵有差役守衛。(摘自《走遍北京》)(完)

(責任編輯 田瑜)

⑵ 北京故宮的幾個大門的名字

故宮有四個大門,正門名為午門。其平面為凹形,宏偉壯麗。午門後有五座精巧的漢白玉拱橋通往太和門。東門名東華門,西門名西華門,北門名神武門。故宮的四個城角都有精巧玲瓏的角樓,角樓高27.5米,十字屋脊,三重檐迭出,四面亮山,多角交錯,是結構奇麗的建築。 故宮的正門叫「午門」,俗稱五鳳樓。東西北三面以12米高的城台相連,環抱一個方形廣場。有1組建築。正中有重樓,是9間面寬的大殿,重檐廡殿頂,在左右伸出兩闕城牆上,建有聯檐通脊的樓閣四座,明廊相連,兩翼各有13間的殿屋向南伸出,四隅各有高大的角亭,輔翼著正殿。這種形狀的門樓稱為「闕門」,是中國古代大門中最高級的形式。這組城上的建築,形勢巍峨壯麗,是故宮宮殿群中第一高峰。午門是皇帝下詔書、下令出征的地方。每遇宣讀皇帝聖旨,頒發年歷書,文武百官都要齊集午門前廣場聽旨。午門當中的正門平時只有皇帝才可以出入,皇帝大婚時皇後進一次,殿試考中狀元、榜眼、探花的三人可以從此門走出一次。文武大臣進出東側門,宗室王公出入西側門。 後門「神武門」,明朝時為「玄武門」,玄武為古代四神獸之一,從方位上講,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玄武主北方,所以帝王宮殿的北宮門多取名「玄武」。清康熙年間因避諱改稱「神武門」。神武門也是一座城門樓形式,用的最高等級的重檐廡殿式屋頂,但它的大殿只有五開間加圍廊,沒有左右向前伸展的兩翼,所以在形制上要比午門低一個等級。神武門是宮內日常出入的門禁。現神武門為故宮博物院正門。 東華門與西華門遙相對應,門外設有下馬碑石,門內金水河南北流向,上架石橋1座,橋北為三座門。東華門與西華門形制相同,平面矩形,紅色城台,白玉須彌座,當中辟3座券門,券洞外方內圓。城台上建有城樓,黃琉璃瓦重檐廡殿頂,城樓面闊5間,進深3間,四周出廊。 在午門以內,有廣闊的大庭院,當中有弧形的內金水河橫亘東西,北面就是外朝宮殿大門——太和門,左右各有朝房 廊廡。金水河上有5座橋梁,裝有白色漢白玉欄桿,隨河宛轉,形似玉帶。

⑶ 北京故宮的外觀、結構、歷史變化、相關故事有哪些

一、北京故宮的外觀

故宮從外觀看設四個門,南門正面是午門、北邊是神武門、東邊為東華門、西邊為西華門,四個門均建有重檐廡殿頂門樓。故宮的四個角,都布有結構精巧,外觀秀麗的角樓。整個建築群按南北的中軸線為對稱布局,層次分明,主次有序。

二、北京故宮的結構

故宮全部建築由"外朝」與「內廷」兩大部分組成。「外朝」由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組成,三殿均建築在8米寬的巨大平台上。其中的太和殿最為高大輝煌,是皇帝舉行即位、誕辰、大婚、冊封、節日慶祝和出兵征伐等大典的地方。

三、北京故宮的歷史變化

北京故宮是明朝成祖朱棣決定遷都北京時(1406年),開始動工修建,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為明清兩朝皇宮所在地,先後有24位皇帝相繼在此登基執政。第一位是明永樂皇帝朱棣,最後一位是清宣統皇帝溥儀。

四、北京故宮的相關故事

清代後期,國運多舛,北京故宮原內府藏書畫總數在萬件以上,後遇英法聯軍火燒西郊諸園、辛亥年間八國聯軍攻陷北京,戰禍頻仍之際,無數國寶因各種原因流失海外,但此間最令人扼腕的,是遜帝溥儀主動出賣國寶給外國人。

辛亥革命後,溥儀退位,享受民國政府優待,居住紫禁城內廷長達13年,太監們又監守自盜,為籌劃出宮後的生計,偷偷倒賣宮中珍貴文物;溥儀本人也以賞賜的名義,將宮內收藏盜運出宮。

(3)北京都有哪些門樓擴展閱讀

北京故宮的特點:

北京故宮中軸線排列著午門、三大殿、後三宮等重要建築。文華殿、武英殿、東西六宮等排布在中軸線主要建築兩側。而在每一個宮殿的院落中也是嚴格按照中軸線布局宮門,前殿、後殿依次排列在院落的中軸線上配殿則分布在兩側位置。

中軸對稱布局建築的從屬關系,明確體現得是皇權的至高無上和宮殿的尊嚴華貴。除了上述的三項宮殿設計理念外其實還有包括三朝五門、法天象地、陰陽禮制等諸多思想都影響著宮殿建築的布局方式與細節形制。


⑷ 老北京都有哪幾個門,各門都何用途

1、朝陽門(稱齊化門),運糧。

朝陽門的門洞上刻有一枝谷穗,是清朝時期的糧門,來往的大多是糧車。從京杭大運河運過來的糧食,就由此進入城內。

2、祟文門(稱哈德門),收稅。

它是比京各城門樓中人貨量最繁忙的城門。來自全國各地的貨物要想進城。就必須在這里交稅。因為崇文門大多是酒車,所以又稱酒門。

3、正陽門(稱前門),皇帝出入。

正陽門是內城的正門,在當時除了皇弟以外,任何人不準在正陽門的正門出入,普通百姓只能從兩邊的旁門進出。

4、宣城門,死門。

宣武門直通菜市口,多是囚上。在當時北京的大多數墓地都在陶然亭一弗,所以送葬人多出入宣武門。

5、阜成門,煤運。

從北京西山挖出來的煤大多從阜成門進入內城。所以這多走煤與,因為煤與梅同音,所以阜成門城頭上刻著一朵梅花。

6、德勝門,軍門。

軍隊出城或凱旋歸來就由德勝門進入進出,德勝門有品德高尚之意,象徵著軍隊為仁義之師,也正因如此,此門多走兵車。

7、安定門,生門。

軍隊出征也從安定門出城,因為安定冂外糞場比較多,所以通常情況下,平時以糞車出入居多。

8、東直門,木材。

東直門外有一座鐵塔,塔內供奉著一座葯王爺。因為東直門連著水年所以此門多去走木材。

9、西直門,御用水車。

在清代因為北京城內水質不太好,所以皇帝本人飲用的水都取自玉泉山,每天清晨,皇家御用水車就由此門進入皇城。。值得一提的是這九座城門中有八座城門按時關閉,唯有祟文門因為是收稅關口,所以通宵有差役守衛。

(4)北京都有哪些門樓擴展閱讀:

朝陽門關廂的熱鬧主要得益於京杭大運河。早在隋朝就已開通的這條大運河,在蒙古人統治的元朝依然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成為連接北京與南方各省的一條重要交通命脈。而朝陽門,正是離大運河北端重要碼頭——通州碼頭最近的一個城門。

通州碼頭在朝陽門正東40里,那時離京南去的官員客商,或是由南人京朝覲、經商的官員與客商,都要在朝陽門經停。因此,朝陽門下往來客商川流不息,一片車水馬龍之景,各行各業的商人看到這巨大的商機,都爭相在朝陽門關廂開設店鋪。

更為重要的,這里是漕運糧食的必經之門,經大運河運達北京的南方糧米,在東便門或通州裝車,通過朝陽門進城,儲存在城內的各大糧倉中。時至今日,朝陽門附近仍有許多有「倉」字的地名存在(如海運倉、北新倉等),間接佐證了朝陽門的這一功能。

⑸ 北京城有幾個城門

北京歷代共有城門32個,分別為內城九門,外城七門,皇城四門,龍脈口四門,宮城四門,現代城門等。北京舊城有「內九外七皇城四」之說,指得是內城九門、外城七門以及皇城四門。

具體如下:

內城九門: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朝陽門、阜成門、東直門、西直門、安定門、德勝門

外城七門:永定門、左安門、右安門、廣渠門、廣安門、東便門、西便門

皇城四門:天安門、地安門、東安門、西安門

龍脈口四門:大清門、端門、長安左門、長安右門

宮城四門:午門、神武門、東華門、西華門


(5)北京都有哪些門樓擴展閱讀:

皇城四門——天安門、地安門、東安門、西安門,這四扇門是為城裡的文武百官進出宮廷用的。

1、天安門

天安門始建於明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最初名叫「承天門」,寓「承天啟運」、「受命於天」之意,是紫禁城的正門。此樓於公元1451年毀於大火,1465年予以重建,明末時又毀於兵火,直到清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修,才大體成為今天的樣式,並改名為「天安門」。

2、地安門

地安門是北京中軸線上的重要標志性建築之一,是皇城的北門,天安門則是皇城的南門。南北互相對應,寓意天地平安,風調雨順。地安門位於皇城北垣正中,南對景山,北對鼓樓,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弘治十六年(1503年)二月重修。

3、東安門

位於今南、北河沿大街東側,與東華門大街交匯處。東皇城牆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原在玉河以西,河在牆外,宣德七年(1432年)東移,將玉河包入牆內。牆為南北走向,正對紫禁城東華門設東安門,為七間三門黃琉璃單檐歇山頂。

門內(西)為跨玉河之石拱橋,因官員們上朝陛見,皆由東安門進宮,所以俗稱此橋為望恩橋或皇恩橋。橋西原為永樂時之東安門,宣德時改為三座門式,通稱東安里門。望恩橋上砌有障牆,將兩門連為一體。

東安門在1912年袁世凱為抵制南下就任總統,操縱北洋軍兵變時燒毀,1926-1927年北洋政府內務部拆皇城牆變賣,東安里門同時被拆。據記載,橋上原有一座真武廟,拆牆後遷建於橋之西北。東皇城拆除後,玉河也陸續填平成為道路,即南、北河沿大街,大街與皇城牆間陸續建滿房屋,形成一個街區,其東即為東黃城根街。

4、西安門

北京西安門。位於西城區中部。建於明永樂十五年。無城台,門基為青白石,紅牆;單檐歇山黃琉璃瓦頂;面闊七間、進深三間,正中明間及左、右次間為門,各有紅漆金釘門扇1對;左、右稍間及末間作值班房。民國時拆除兩側城牆。

1950年毀於火,有楠木模型存世。原城門周圍有北京水準原點舊址、西什庫教堂、禮王府等文物古跡。

⑹ 老北京的(里九外七皇城四)「九門八典一口鍾」各是什麽

  • 「里九」是說北京的里城有九個城門:

    朝陽門,東直門,安定門,德勝門,西直門,阜成門,宣武門,正陽門,崇文門。

  • 「外七」指的是外城有七個門:

    東便門,廣渠門,左安門,永定門,西便門,廣安門,右安門。

  • 「皇城四」說的是皇城有四個門:

    天安門,地安門,東安門,西安門。

  • 「九門八典一口鍾」指的是:

    九個城門當中,有八個城門樓子上掛的是「典」,唯獨崇文門上掛的是鍾。

⑺ 清朝北京城共有9門嗎正陽門、午門、德勝門……是所謂京師9門嗎有什麼特殊來歷和功能

「四九城」,即指皇城的四個城門、內城的九個城門的總代稱。所以,有的北京人就把「北京城」叫「四九城」.

北京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古都,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的時候,那時的燕國就在這里建起了城牆,從此開創了北京城牆文化的歷史。隨著歷史的演變和發展,北京城牆所承載的文化內涵也不斷被延展著、變化著、豐富著。

城牆是人類開始走向文明的標志。說到文明就總是離不了城牆、青銅器、文字、階級這幾個標志,而對於古代中國文明的發掘無不以城牆遺址為要,可見城牆對文明來說是多麼的重要。

城牆的建設不僅僅反映了人們挖壕築牆的水平,而且還反映了古代青銅礦冶和鑄造的科技進步水平。只有相對高級和相對發達的城牆建築,才能夠保證城市生活的穩定和發展,這才是城牆「文化」最貼切的核心內涵。

城之形制

在我國古代的漢字中的「城」,一方面是指「城牆」,另一方面又指「城市」。對於中國古代的城市的建設來說,大多是先修築城牆,後形成市區的。城牆的主要作用是用於軍事防禦。而國都的城牆不僅僅是一種防禦工事,而且還是統治中心象徵,這就是北京城牆所具有的文化內涵,也是北京城牆和其他城市的城牆的最大不同之處。我國歷史上的城牆主要以矩形為主,北京城的形狀為近似矩形。

說到北京城,原來有4道城牆,在城市的中心,皇宮外面是紫禁城,紫禁城的城牆不是一般老百姓的,所以它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城牆,雖然它也代表著一定的文化,只是那文化離我們老百姓太遠了。它的外面圍著一圈更大的城牆,叫皇城,皇城的外面還有周長24里的內城城牆,此外北京的南邊還有外城城牆。

紫禁城宮城高牆環繞,城高10米,厚6米多,城外有護城河,又名筒子河。城四方都有高大的城門樓,南面叫午門,北面叫神武門,東邊的叫東華門,西邊的叫西華門。有城就一定有門,否則就只能叫牆而不能叫城牆了。中國對於門的理解和西方人不同,我們常見到的西式建築,差不多就一大門,其餘多是小門,西方文化是開放的,可是建築卻是相對封閉的獨立的。中國古代,從院落建築到城市建築,總是不厭其煩的大建其門,中國傳統文化是相對封閉,可是建築卻相對開放。

現存的北京皇城始建於明永樂年間(1406—1420年),它是用磚砌成的城牆,城牆的外面還塗了朱紅色,牆的頂上覆蓋著黃色琉璃瓦。皇城南的大門叫做大明門(清代改為大清門,民國時又改叫中華門),東側的叫「東安門」,西側的叫「西安門」,北邊的名「北安門」,清代改叫地安門。

北京從前的內城是在明太祖1370-1419年建造,內城周長約24里,一共有9個城門,老北京話說的「四九城」,就是內城東西南北的四面城牆和它的九個城門。

外城,明代時,正陽門外人口增多,為了防止外部的侵擾,1542年劉伯溫等人建議明政府修築北京外城。嘉靖32年又有給事中朱伯辰上書也建議說應該修。另外我國古代城市本來就有「內城外郭」的重城制模式。於是嘉靖帝下令大興土木修築城牆。幹了一段時間之後,發現財政吃緊,嚴嵩下來到工地巡視了一番之後,提議先修築南面城牆,等到以後有錢了再續修其他幾面。最後把已經修好的北京南面的城牆,「東折轉北,接城東南角;西折轉北,接城西南角」,外城工程花費了十個月的時間,北京城就成了」凸「字形。

城之歷史

北京古城牆,目前可見到的城牆遺跡,只有金、元、明、清四個朝代的,遠古的城牆已沒有了蹤影。明代城牆最宏偉、最完整、最堅固。

北京的城牆歷史大約起源於商代後期。當時在北京地區有燕和薊等自然生長的方國。

公元前1045年周滅商後,分封諸侯。武王封帝堯之後於薊,封召公於燕。後來燕的實力強大了就把薊吞並了,並遷都於薊城。據已發現的燕國文化遺址。其分為居住區、墓葬區和古城區3部分。從古城的基址可以看出其呈長方形,東西長850米,南北長約600米,城牆厚約4米,以土夯築而成。城牆分主城牆、內附牆和護城坡3部分。城垣外有溝池環繞。還應當是我們北京最早的城牆了。燕都薊城成為戰國時的名城。

戰國時期,燕為七雄之一。相傳燕昭王即位後築了黃金台,招聘天下英才。天下的許多人才都跑到燕國來打工,燕國也因此而強盛起來。後來燕昭王派其中的一個叫樂毅的人為上將軍,率領大軍討伐齊國,把齊軍打的大敗。戰國末年,秦國派大將王翦領兵攻破燕國,薊城也跟著被佔領。從秦、漢到西晉,薊城一直都被視為北方的重鎮。西漢時漢武帝封其子劉旦為燕王。他在薊城建有萬載宮、明光殿。

金中都時候的城牆是在遼南京城的基礎上擴建的,擴建的方式是在原城址的基礎上,在東、西、南三面全部加以擴大,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金中都是遼南京城的升級版,從此北京的城郭形式就基本上接近於正方形了。

據說為了擴建金中都,建城牆,當時動用了數十萬勞動力,對於當時建城情景有這樣的描述,「人置一筐,左右手排立定,自原州至燕傳遞,空筐出,實筐入,人止土一畚,不日成之。」公元1215年,蒙古軍隊攻入中都,一把大火燒了整整一個月,金中都城從此全毀。到元代至明初其遺址還有殘留,等到嘉靖時修築外城以後,這些遺跡幾乎全部消失。如今只有鳳凰嘴村一帶,還能夠看到一些斷斷續續的土崗,那就是金中都城牆的遺痕。

元大都城沒有在金中都基礎上擴建,金中都毀成那樣也沒法再擴建了。於是元朝人只好在舊金中都城的東北處另起爐灶修建全新版的新城。新城的形狀也是矩形,南北略長,東西略短。元大都的城垣都是由夯土板築而成,其中有豎柱和橫木用來加固城牆。這樣的城牆,遇上雨天很容易被雨水沖壞,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人們就在城牆頂部用葦衣和管道防水。全新版的城,用的卻是簡易版的城牆,難怪明朝的時候非要拆它不可。元大都城一共有十一個門。現在建國門南側的觀象台,就是元大都城東南角樓的舊址。

明朝皇帝決定把現成的元大都拆了,要修建全新正式版的北京城。其面積為62平方公里。它把元大都城的北城牆往裡縮了2.5公里,又把南城向南推進到前門一帶。城門起名叫: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朝陽門和阜成門等,這些名字到現在還在用,只是見不著城門樓了。明1564年,又修築了包圍在南郊外面的外羅城,也就是從前人們所說的北京外城。明朝時全城的中心南移。外城的正南門———永定門,為中軸線的起點。整個城牆圍繞著中軸線呈現一種平衡對稱的審美格局。

清朝定都北京之後,沒有做新版,只是沿襲明代格局。和明代不同的,只在旗、民分城居住的制度方面。內城以皇城為中心,由八旗分立四隅八方。兩黃旗居北:鑲黃旗駐安定門內,正黃旗駐德勝門內;兩白旗居東:鑲白旗駐朝陽門內,正白旗駐東直門內;兩紅旗居西:鑲紅旗駐阜成門內,正紅旗駐西直門內;兩藍旗居南:鑲藍旗駐宣武門內,正藍旗駐崇文門內。順治八年(1651),重修承天門,改稱天安門。

1911年10月10日,辛亥□□□爆發,清王朝被推翻,北京作為封建王朝帝都的歷史從此結束。寫於上個世紀初的《中國文明記》中對於當時的城牆有這樣的描述,書中說當時的北京城分為內外城,它們「均有堅固之城牆環繞」,那時游北京者「定先登上城牆」,書的作者被「城牆之壯大所驚倒」並贊美說:北京的城牆「真正之金城鐵壁」,站在城牆上「最能將北京之大觀收入雙眼,最引人注目者,乃城內中央與正陽門相接之皇宮。」

城之變遷

上個世紀50年代初期,關於北京的城牆存留發生過一場論戰,結果是廢城派占據了上風,北京的城牆從此灰飛煙滅。

當時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城牆作為古代防禦的工事,已完全失去了它現實應有的存在意義和價值。相反它的存在還阻礙了城市的發展。另一種意見城牆是古代文化的遺存,應該保留。保留的方法,梁思成建議,把寬闊的城牆頂部開辟為登高游覽之處,再把牆外的護城河加以修整,護城河兩岸加以綠化。可以說這是一個「環城立體公園」的建議,可惜沒有被採納。否則我們今天就不會見不到北京的城牆了。

西直門、東直門、宣武門、安定門、永定門等47座城門城樓、箭樓和角樓被一一拆除,而今就剩下三座可供人觀賞了。

如今北京城牆的遺跡:有廣安門外的鳳凰嘴村一帶殘存的金代中都城牆的遺址,和「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等幾處。

自元至清,幾朝的都城都建在北京,其格局既體現了中國的都城建設所特有的審美原則,又體現了北京作為帝都的審美特色。如今北京城的格局基本是由明代奠定的。「中軸對稱,平緩開闊,輪廓豐富,節律有序。」和考古情況相反,對於北京來說,是城市保留了下來,而最能夠體現城市格局特點的城牆卻沒有留下來。

城牆是農業時代系統的防禦工事,對於穩定城市生活,促進城市發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作為都城,它又是一個巨大的文化象徵符號,是威嚴與神聖的象徵,是當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象徵。北京城牆的氣勢是其他地方城牆無法與之比美的。

但雖經巨大的變遷,以皇城為中心的地區,還是較完整地保存了下來。皇城居中,體現了中國古代所特有的一中四方文化觀念。「左祖右社,前朝後市」,是中國傳統建城的理想模式。《周禮·考工記》中說:「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後市。市朝一夫。」皇城的左邊有太廟,即今天的勞動人民文化宮。右邊有社稷壇,即今天的中山公園。皇城前邊是朝廷,而後面則是市場。這種格局自元大都時起,就十分准確地被體現了出來。

從北京城的平面形狀上看,城牆基本是按著中軸線對稱展開,這種形式體現了一種平衡美。這種平衡美,是中國古代中庸和諧之美,在城市建築中形象的反映,這在今天的舊城區也仍然留有深刻的痕跡。

另:北京城門數是"里九外七皇城四"。
即里城九門, 外城七門,皇城四門。紫禁城沒有說,大概包含在皇城之中了。

里城即大城,一名京城,一名內城。明永樂年間改造(擴 建,北平府城而成,城垣周長四十八里,所謂"方正如印",俗 稱方圓四十里。矗靖中葉以前一個半世紀一直是這個樣子。辟 九門正南三門,餘三面各二門。正南曰麗正,本元大都舊名此 時依然,正統年間命名正陽,沿用至今,俗名前門。

南三左曰文明,亦元舊稱。正統時命名崇文,沿用至今。俗 稱哈德門、海岱門。

南之右曰順承,亦元舊稱。正統時命名宣武,沿用至今。俗 稱順治門。

東之南曰齊化,亦元舊稱。正統時命名朝陽,朝應讀昭,但 俗稱潮陽門。後人們又稱上東門。

東之北曰東直,元時稱崇仁。

西之南曰平則,亦元舊稱。正統時命名阜成門。

西之北曰西直,元時稱和義。

北之西曰德勝,北之東曰安定。

外城一稱南城,一稱羅城、外郭城,俗稱南城帽子。南包 括內城之前三門。明嘉靖中葉增築。長約二十八里。辟七門正 南曰永定,俗稱永大。南之東曰左安,一寫佐安,俗稱礓嚓門。 南之西曰右安。一寫佑安,俗稱南西門,後人稱豐宣門,借金 代古名。

西部門曰廣寧,清道光時避帝諱改稱廠安,俗稱彰義門,借 用金代中都舊名。

東部門曰廣渠,俗名沙窩門。

接里城東南角處曰東便門,接里城西南角曰西便門。

"皇城四",其實皇城不止四門。正南曰大明門,即國門。清 朝改稱大清門。民國改稱中華門。其內為承天之門,又稱承天 門,清朝改天安門。其內為端門,此為皇城南三重大門。皇城 東門曰東安門,西門曰西安門,北門曰北安門,一稱厚戴門、後 宰門,俗稱後門,清代改稱地安門。

皇城之內還有紫禁城,一稱大內,即皇宮近代稱故宮。正 南曰午門,一稱午朝門。東城門曰東華,西城門曰西華,北城 門曰玄武,清避康熙諱改稱神武門。

紫禁城外尚有一個小城即北海團城,辟二門,東曰昭景,西 曰衍祥。

團城、紫禁城諸門無羔,皇城只存天安門、端門。內城只 留正陽門、德勝門箭樓及東南角樓。外城基本沒有痕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