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北京知識 » 北京天安門什麼年代建造的
擴展閱讀
杭州禾觀科技公司怎麼樣 2025-05-14 15:49:56
廈門哪裡榴槤比較好 2025-05-14 15:49:13
安陽火車到深圳多少錢 2025-05-14 15:49:12

北京天安門什麼年代建造的

發布時間: 2022-07-22 02:08:25

Ⅰ 天安門什麼時候建的

天安門始建於明朝永樂十五年(1417年),最初名「承天門」,寓「承天啟運、受命於天」之意,設計者為明代御用建築匠師蒯祥,清朝順治八年(1651年)更名為天安門。
天安門,坐落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北京市的中心、故宮的南端,天安門由城台和城樓兩部分組成,有漢白玉石的須彌座,總高34.7米,天安門城樓長66米、寬37米,城台下有券門五闕,位於北京皇城中軸線上,過去只有皇帝才可以由此出入。

Ⅱ 天安門什麼時候建的 天安門的簡介

1、天安門始建於明朝永樂十五年(1417年)。

2、天安門最初名「承天門」,寓「承天啟運、受命於天」之意,設計者為明代御用建築匠師蒯祥,清朝順治八年(1651年)更名為天安門。

3、天安門,坐落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北京市的中心、故宮的南端,天安門由城台和城樓兩部分組成,有漢白玉石的須彌座,總高34.7米,天安門城樓長66米、寬37米,城台下有券門五闕,位於北京皇城中軸線上,過去只有皇帝才可以由此出入。

Ⅲ 天安門是哪個朝代建的 「天安門」是什麼時候建造的

1、天安門始建於明朝永樂年間。

2、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後,曾召集天下能工巧匠和20餘萬民夫,修建南京城。洪武25年,朱元璋著手在金水橋外建造端門和承天門。朱元璋死後,朱棣以「靖難」之名,揮師南下,用武力奪取了侄兒朱允炆的皇帝寶座。

3、為了對付北方少數民族的威脅,朱棣萌生了遷都北京的念頭。永樂十四年,他召集工匠開工修建北京宮殿。永樂十九年,朱棣正式遷都北京。

4、也就是在這種大背景下,北京的天安門得以修建。天安門原名為承天門,寓「奉天承運,受命於天」之意,建於永樂十八年,其設計者是當時的建築大師蒯祥。

Ⅳ 北京天安門是什麼時候建好的

天安門原為明清兩代皇城的正門,始建於明永樂十五年(1417),最初叫做承天門,取""承天啟運,受命於天""之意。清順治八年(1651年)重修而改名天安門,含""受命於天""和""安邦治民""的意思。至今已有580多年的歷史了,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安門城樓,建築在巨大條石砌成的須彌座式城台上,造型莊重渾厚,宏偉典雅,是中國傳統建築藝術的典型代表作之一。城樓通高34.7米。城台上的大殿寬九楹(62.77米),進深五楹(27.25米),象徵封建帝王的""九五""至尊。大殿為重檐歇山式,朱牆黃琉璃瓦頂。南面設有菱花隔扇門、窗36扇,殿內外立有直徑2米的巨柱60根,天花、斗拱、梁枋等處、均繪滿了最高等級的金龍和璽彩畫,金碧輝煌,極為雄偉壯觀天安門的設計者是蒯(kuǎi)祥。蒯祥是江蘇吳縣人,明初洪武年間生於木匠家庭,他的父親是一位有名望的木工師傅,能主建大型工程。蒯祥受父親影響,從小學藝,勤奮好學,聰慧過人,三十來歲時,已成為才華出眾的木工匠師了。 燕王朱棣,也就是後來的永樂皇帝,經""靖難之役""取得帝位後,決定從南京遷都北京。永樂四年至十八年(1406-1420),明成祖朱棣調集全國各地的能工巧匠前來北京營建工程巨大、難度極高的天安門(初名承天門)等宏偉建築。蒯祥以高超的設計方案和精湛的建築技藝,被推選為皇宮工程的建築設計師。當時人們尊稱他為""蒯魯班""。蒯祥曾擔任建築皇家宮殿的官吏,直至工部左侍郎等官職,為中國的民族建築藝術創下了光輝的業績。

Ⅳ 北京天安門建於什麼年代

天安門始建於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原名「承天門」,取「承天啟運」、「受命於天」之意。 當時天安門是一座黃瓦飛檐、三層樓的五洞牌坊,朱漆金釘,光彩奪目。一條筆直的中心御道,穿過端門,直通皇宮正門的午門。

清順治八年(1651年),改建為「天安門」,取「受命於天」、「安邦治民」之意。它有漢白玉石的須彌座,高大而色彩濃郁的牆台,上有兩層重檐大樓,東西九間,南北五間,象徵皇權的「九五之尊」。

明清五百年間,天安門是新帝登基、皇後冊封而頒詔天下的地方,是皇帝金殿傳臚、招賢取士的場所,也是皇帝出征赴太廟祭祖的必經之路,對老百姓來說,它是拒人千里之外的禁區。

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宮廷廣場兩側緊閉的大門自然而倒,東西長安街變成交通暢行的要道。自此以後,炳彪中國革命史冊的「五四運動」、「一二九運動」、開國大典、「四五運動」等等重大歷史事件,都以此為舞台,威武雄壯地在這里演出。

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後,天安門成了偉大祖國的象徵,新擴建的天安門廣場成了世界上最大最壯麗的人民廣場。

(5)北京天安門什麼年代建造的擴展閱讀

天安門在明、清兩朝是皇帝頒發詔令之地。稱為「金鳳頒詔」,遇有新皇帝登基、大婚等重大慶典活動和皇帝父母進宮,都要啟用天安門。

只有每年祭天、祭地、祭五穀時,才由此門出入。此外,皇帝大婚、將領出征時祭旗、御駕親征時祭路、刑部秋審等重大儀式也都在此舉行。同時,還是「金殿傳臚」的場所。

天安門城樓外觀穩健持重,又不失美麗的曲線,實在是古代建築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其結構布局巧妙、建築工藝精湛,凝聚了中國上千年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偉大創造,集中體現了他們高超的建築水平和藝術表現力。它不僅是中國古代宮殿建築史上輝煌的傑作,也是中華文明悠久歷史的象徵。

1949年以後,天安門已經成為現代中國的象徵,並被設計入國徽。天安門以其500多年厚重的歷史內涵,高度濃縮的中華古代文明和現代文明,同時它還是新中國的象徵和無與倫比的政治矚目和神往,成為了世界和中國各族人民嚮往的地方。

Ⅵ 天安門是在哪個朝代建造的.

明朝

天安門始建於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原名「承天門」,取「承天啟運」、「受命於天」之意。 當時天安門是一座黃瓦飛檐、三層樓的五洞牌坊,朱漆金釘,光彩奪目。一條筆直的中心御道,穿過端門,直通皇宮正門的午門。御道兩側,按左宗廟、右社稷的傳統建制排建。御道兩側增築紅牆,一直延伸到天安門外,與兩道干步廊相連,成為一個封閉狀態的宮廷廣場。廣場外圍,左為文官官署,右為武官官署,充分顯示了中央集權的浩浩聲勢。
清順治八年(1651年),改建為「天安門」,取「受命於天」、「安邦治民」之意。它有漢白玉石的須彌座,高大而色彩濃郁的牆台,上有兩層重檐大樓,東西九間,南北五間,象徵皇權的「九五之尊」。通高33.7米,36扇朱紅菱花門扉,60根通天圓柱,貼金的「雙龍合璽」彩錦,團龍圖案的天花藻井,由一個450公斤八角宮燈和16個各重350公斤的六角宮燈組成的眾星捧月圖案,使整個大殿庄嚴雄偉,金碧輝煌。門前開通的金水河,一枕碧流,飛架起七座精美的漢白玉橋,橋面略拱,橋身如虹,構成綺麗的曲線美。橋南東西兩側,各有白玉石華表矗立,雲繞龍盤,極富氣勢。面前是封閉狀態的宮廷廣場,文武百官到此下馬,庶民百姓不得入內,探頭一看,即犯「私窺宮門」的重罪,格殺無赦。明清五百年間,天安門是新帝登基、皇後冊封而頒詔天下的地方,是皇帝金殿傳臚、招賢取士的場所,也是皇帝出征赴太廟祭祖的必經之路,對老百姓來說,它是拒人千里之外的禁區。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宮廷廣場兩側緊閉的大門自然而倒,東西長安街變成交通暢行的要道。自此以後,炳彪中國革命史冊的「五四運動」、「一二九運動」、開國大典、「四五運動」等等重大歷史事件,都以此為舞台,威武雄壯地在這里演出。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後,天安門成了偉大祖國的象徵,新擴建的天安門廣場成了世界上最大最壯麗的人民廣場。 天安門是人間的瓊樓玉宇,集古代建築藝術之大成。它又是封建等級制的形象體現:中間最突出的一座雕著蟠龍柱頭的橋面,只許皇帝一人通過,叫「御路橋」;左右兩座雕有荷花柱頭的橋面,只許親王通過,叫「王公橋」;再兩邊的,只許三品以上的文武大臣通過,叫「品級橋」;最靠邊的普通浮雕石橋,才是四品以下官吏和兵了走的,叫「公生橋」。

Ⅶ 天安門是什麼時候開始修建的

天安門始建於明永樂18年(1420年)。

建造時完全模仿南京的承天門,故命名承天門。明朝天順年即1457年7月,承天門遭火災,城樓焚毀。1465年明憲宗派工部尚書自圭重修承天門,由牌坊式改建成宮殿式,基本上有了現在天安門的規模。1644年,承天門又毀於兵火。第二年再次重修承天門,6年後竣工,從此正式改名為天安門。

具有550年歷史的天安門城樓,雖經多次維修加固,但未能徹底解決由於兵火戰亂導致建築結構嚴重壞損變形,主體已嚴重下沉的問題。

1969年河北邢台地區發生6─7.5級強烈地震,天安門城樓損壞變形更嚴重。1969年底國務院決定:徹底拆除天安門城樓,在原址、按原規格和原建築形式重新修建一座天安門城樓,建築材料全部更新。

(7)北京天安門什麼年代建造的擴展閱讀:

重建天安門城樓工程,自1969年12月15日正式開工,到1970年4月7日竣工。重建的天安門城樓,完全保留了她原有的外形、尺寸和結構布局,並按9級抗震能力設防。

重修的天安門城樓比原來高87厘米,這是因為天安門多年下沉,根據史料記載,可以說現在的天安門才真正恢復了原始的高度。

建好之後,吊掛毛主席彩色畫像,天安門底座兩側的「世界人民大團結萬歲」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標語牌也改為玻璃鋼材料,外包鐵角。幾萬根杉篙一夜拆除,展露在世人面前的是一座金碧輝煌雄偉壯麗的天安門。

Ⅷ 北京天安門建於那年

北京天安門始建於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建成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

天安門原是明清兩代皇城的正門,因仿建於南京的承天門,故亦命名承天門,寓意「承天啟運」、「受命於天」。據史書記載,當時承天門只是一座黃瓦飛檐三層樓式、四面透風的五間木牌坊,牌樓正中懸掛「承天之門」匾額。承天門設計者是江蘇人蒯祥,他被時人譽為「蒯魯班」。

明英宗天順元年(1457年)七月,承天門遭雷火襲擊焚毀。成化元年(1465年),明憲宗派工部尚書白圭重修承天門,由原來面闊五間擴大為面闊九間,牌坊式也改建成宮殿式,基本奠定了今天天安門的規模。

明末時承天門又毀於兵火,只剩下光禿禿的五個門洞,上半部已盪然無存。清順治二年(1645年),重修承天門,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竣工,大體成為現在的樣式,正式命名為天安門,一直沿用至今。

(8)北京天安門什麼年代建造的擴展閱讀

新中國成立後的天安門:

對於天安門而言,1949年註定是個特殊的年份,2月12日,慶祝北平解放大會在天安門召開。7月7日,北平各界人民紀念「七七事變」爆發十二周年大會在天安門廣場舉行。

10月1日,首都30萬軍民齊集天安門廣場,舉行隆重的開國大典,毛澤東主席向全世界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在廣場上升起第一面五星紅旗,自此天安門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新中國成立後的十餘年間,天安門成為每年「五一」、「十一」國家領導人檢閱遊行隊伍的地方,是國家重大政治活動的中心,這里記錄了新中國從艱難起步到奮發前進的歷程。

自1949年10月1日起天安門懸掛毛主席畫像至今未變,但畫像不斷新作。1950年10月1日至1952年10月1日掛的畫像,是毛主席第一張標准像。1953年10月1日至1962年10月1日、1963年10月1日至1967年5月1日、1967年10月1日至今懸掛的毛主席掛像,主筆一直是畫家陳石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