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北京知識 » 明朝南京為什麼遷都到北京
擴展閱讀
北京有多少朝代 2025-08-12 17:22:01
北京昌平盛產什麼水果 2025-08-12 17:15:28
福州燒烤的酒精哪裡有賣 2025-08-12 17:06:02

明朝南京為什麼遷都到北京

發布時間: 2022-07-25 17:25:09

① 明成祖朱棣為什麼要把首都遷到北京

公元一四二一年,大明永樂皇帝在萬眾矚目之下做出了遷都的的決定,自此之後北京成了明清兩朝的都城,奠定了其歷史地位,不過原來的都城南京,依舊保留「京城」名號,說起遷都由來已久,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定都南京,廣封朱氏子孫,北京作為大明邊界位置,經常就會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襲,比起安穩富庶的南京要差很多。

說起遷都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雖然南京是都城,不過從地理位置上來看,北京顯然要比偏安一方的南京更加重要,朱元璋定都南京,不過從很多方面來看他並不滿足,起初在南京成立大本營是為了與元朝對抗,如今天下歸一,自然要作出調整。

值得一提的是朱棣遷都後,奠定了北京的歷史地位,南京依舊是名義上的都城,存在完善的內閣機構,被稱為「小朝廷」,明朝初期太子常常在南京居住,明朝中葉以後,南京的地位逐漸下降,成了許多大臣養老的地方。

明朝末年,李自成率領農民軍逼近北京城,危急之下,崇禎皇帝曾想重回南京,不過群臣大多反對,不得已只能作罷,最終李自成攻下北京,崇禎留下了「文臣皆可殺」的遺言之後上吊而死,傳承276年的明朝走向了末路。

② 明朝為什麼將國都從南京遷至北京

其實事實上朱棣並不是第一個想遷都的皇帝,作為大明朝的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不止一次的想遷出南京,回到自己的老家附近,但是遷都的事情在明成祖朱棣的時期得到了實施。

朱棣是在北方成長的,從王爺干到皇帝都是北方人支持的,自己當上了皇帝當然不能忘掉以前的兄弟們,所以必須要將都城遷到北方,讓強悍的南方地主離開自己的地方,讓北方的人能夠享受到自己的恩澤。

事實上這么做是對的,在遷都以前大臣們都紛紛表示反對,甚至很多人都鼓動另一個人回南京,所以更加堅定了他遷都回首都的決心。當然為了平衡南北戰爭,明朝將南京作為陪都。

③ 明朝為什麼要遷都北京

明朝遷都北京,不是從朱棣朱棣才開始的,而是從朱元璋開始了。

剛一開始,朱元璋給中國定了五個首都,分別是南京北京,西安,洛陽,鳳陽。

自唐朝以後,江南經濟迅速發展並超過北方,成為全國的經濟重心所在。位於江南的南京和其上下游的採石、瓜洲一起構成的江防體系是保證南京安全的直接屏障。同時,南京自身的地理條件也十分優越。因此,幾乎所有占據中國南方的政權都以南京作為首都。明太祖朱元璋也以南京作為基地,統一全國建立明朝。

南京地勢險要,四周是山,北高南低,易守不易攻。西邊有秦淮河入江,沿江多山磯。從西南往東北有石頭山、馬鞍山、四望山、盧龍山、幕府山,東北有寧鎮山脈的最高峰鍾山,北邊有富貴山、覆舟山,雞籠山,南邊有長命州、張公州、白鷺等沙州形成夾江,這些天然屏障拱衛著南京,使得歷代統治者都很看中這塊地。不僅如此,南京還交通便利,東南的太湖平原和錢塘江流域是水資源豐富的地方。沿江可上溯到九江、武漢,沿江下行可到上海,加上秦淮河與太湖水系,使得南京四通八達。

明初的南京城自外而內,有外城、京城(內城)、皇城、宮城四層。內城周長九十六里,外城周長一百八十里,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1]其都城形制與歷代故都近似方形的布局不同,明南京城形狀不規則,南京明城牆(即京城城牆)根據南京山脈、水系的走向築城,據崗壟之脊,依山傍水而建,呈「南斗」與「北斗」聚合形布局,是中國禮教制度與自然相結合的典範。

朱元璋統一全中國後,實際上,主要的人才資源,都集中在南方。要建設北方,就需要在北方找一個,經濟上政治上的中心,而這個時候北京是最合適的。

最關鍵的是,朱元璋死後,僅僅四年,朱棣造反,朱允文趕下台,自己當皇帝。

那麼,朱棣為什麼要遷都北京呢?

我認為主要原因有6條。

1,靖難之役讓朱棣對南方徹底失去信心和能力。這樣說朱棣過長江以後所向披靡很快,統一全中國,但是,南方很多事實際上還是不服朱棣的統治,那麼對於朱棣來說,只能重用錦衣衛,這些特務組織來進行維護統治。這是從長遠來看,離開南京這個是非之地,是最合適的。

2,遷都北京可以震懾蒙古,君王守社稷。朱棣上台後先次發動六次對蒙古的戰爭,都是御駕親征。朱棣遷都北京後,把大量的資源順著京杭大運河,從江南運到了北方,達到平衡南北方的經濟差距,實現了均衡發展。

3,朱元璋死後朱元璋所訂立的。藩王守邊的戰略已經不適用,只能使用天子守國門。因為對於朱棣這樣一個藩王造反起家的人來說,根本不可能信任另外一個藩王,幫助他守衛邊疆,很明顯的一個例子是,寧王就被遷到了江西南昌。當然對於朱棣來說,主要還是攻打蒙古,徹底滅亡蒙古!

4,朱棣存在著封建迷信思想。在朱棣眼裡,北方的北京是中心之地,可以保衛大明江山萬世一系。按照風水學的原理來說,建都南京的王朝都是短命王朝,而遷都北京或許可以,避免這個命運。

5,北京一直是他燕王朱棣的地盤,他經營了那麼久,在北京他才能是真正真正的明成祖。除此之外,朱棣在北京生活了那麼久,養條狗都會有感情的,更何況早就有了他印記的北京城。而且他受不了南方讀書人的口誅筆伐和朝堂上那些知道他底細的南方大臣的口服心不服。只得回到自己的地盤。

6,朱棣奪了侄子的皇位,而當時支持建文的還大有人在,萬一造反,性命不保。只有回到北方大本營他才放心。

④ 明朝後來為什麼將首都遷到北京了呢

朱元璋在南京登基,設南京為首都,並將兒子裡面比較有才乾的朱棣封為燕王,領兵坐鎮北京,以防蒙古反擊,靖難之役,燕王造反成功,奪得帝位,但卻沒有在南京稱帝,而是將都城遷至北京,其中有幾個原因,首先是蒙古的威脅並沒有解除,朱棣知道北方禍患的嚴重程度,不敢放鬆,而且北方驕兵悍將也只有他可以彈壓得住;另外,南京畢竟是建文帝的根據地,朱棣怕在南京禍起蕭牆,北京則是自己的根據地,容易防範;北京有元大都的舊皇宮,稍加修繕就可以使用,於是朱棣就把都城遷到了北京;

⑤ 明朝為什麼要把首都從南京遷到北京,後來為何又想要遷回去

在李自成攻進北京城之前,不少人都向崇禎皇帝建議,先退守南京,再試圖東山再起。然而崇禎說什麼都不願意,最終寧願選擇殉國,導致明朝滅亡。不禁讓人想像,如果當時崇禎決定退守南京,那明朝是否會多延續幾十年呢?

眾所周知,明朝首都原是南京,是朱棣登基後,才決定遷都北京,而當時那裡還叫北平。南京既然是朱元璋選擇的都城,朱棣為何要遷都北京呢?我認為,這要從公、私兩個方面來分析。

二、朱棣不想留在南京,是不願面對篡位的事實,以及戰爭下的無數亡魂。而朱高熾從小接受儒家學術的正規教育,他對於朱棣的北征不感興趣,於是想將國都遷回來,專心文治。

三、朱高熾從小身體不好,加上肥胖給他帶來很大困擾。他從小在南方生活,已經習慣了這里的飲食和氣候,到了北方以後,他一度水土不服,造成身體上的不適,所以還是覺得遷回去比較好。

然而朱高熾遷都的事情,還沒有落成,他就已經去世了。如果他能夠多活十年,可能就遷回南京去了。他的兒子朱瞻基即位後,更加贊同朱棣的政策,也就放棄了遷都的計劃,北京依然是首都。

⑥ 明朝時期為什麼一定要把國都從南京遷到北京

僅僅過了三年,朱棣距離正式遷都北京又進了一步。這年七月,以淇國公丘福為首的大臣們向朱棣建議,希望朝廷同意修建北京宮殿,“以備巡幸”。這個所謂的“建議”,究竟是大臣們自己突發奇想,還是朱棣私下安排,已經很難說得清了。

不過,對於大臣們的這個建議,朱棣可是愉快的採納了。很快,朱棣就開始修建北京城的工程。史書記載,從永樂七年開始,朱棣讓太子留在南京建國,自己跑到北京住下來,而北京正式成為大明都城,要從永樂十九年正月開始算起。

⑦ 明成祖朱棣為何把都城從南京遷到北京呢

在我國歷史上,遷都的事是常有的,有主動的遷都,也有被動的遷都,有的遷都很成功,有的遷都卻很失敗。明成祖朱棣將都城從南京遷到北京,可以說是主動的,也是比較成功的。他為何要遷都呢?

在洪武二十四年,也就是1391年,朱元璋還派出他的大兒子,也就是太子朱標前往關中和洛陽兩大古都進行考察。目的就是准備將國都前往西安或者洛陽。不過可惜的是朱標在考察完回到南京以後沒多久就生了大病,1392年,剛剛37歲的朱標就病死了

朱標可是朱元璋最喜歡的兒子,朱元璋對他寄予厚望的,在他身上花了很多心血,本來希望他成為一代名君的,結果卻先走了。老朱很傷心,遷都的事再也沒心情去想了。他曾在《祀灶文》中提到過遷都的事,說“本欲遷都,今朕年老,精力已倦,又天下初定,不欲勞民……” 。6年後,朱元璋也帶著遺憾走了。

朱棣登上皇位後遷都,或許有完成父親遺願的成分在裡面,不過卻沒有遷到洛陽或西安,而是遷到了北京。

⑧ 明朝原先定都南京,為何後來遷都北京

公元1368年,朱元璋稱帝,建立明朝。定都南京。隨著朱元璋駕崩,建文帝即位。燕王朱棣以"清君側"為由,發動歷時三年多的"靖難之變"。最終兵變成功。當所有人都沉浸在勝利的喜悅時,一個突如其來的決定,改變了大明朝此後200多年的國運。朱棣宣布:在北京建立故宮,落成之日,遷都北京。開啟了大明王朝新的篇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無愧於一代有節氣的帝王。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朱棣此舉遷都,保證了大明朝後200多年的基業。可以說明智之舉。

⑨ 明成祖朱棣為何把都城從南京遷到北京

明成祖把都城從南京遷到北京,是一件讓後世頗費猜測的事情。國都是國家的根本,一般不會隨意變動。當然了,歷史上也不是沒有遷過都,比如盤庚遷都,孝文帝遷都等等。但這些皇帝遷都,根本的原因,還是因為原來的都城實在沒辦法生活了,才不得不那樣做。可是,當時的南京,卻是魚米之鄉,生活極為優渥,完全不是當年盤庚、孝文帝所面臨的那種條件惡劣的樣子。

而且,朱棣不是從環境惡劣的地方,往環境好的地方遷移,反而是從環境好的地方,往環境惡劣的地方遷移。要知道,北京當時不但氣候條件比較惡劣,受漕運等各種因素的影響,生活質量也明顯不高。而且,北京當時差不多位於明朝的邊關地區。蒙古人雖然被趕到了漠北,朱元璋雖然對蒙古人進行了十多次追打。

但並沒有把蒙古人斬草除根,蒙古人死灰復燃的可能性很大。而歷史事實證明,中原王朝雖然極力打擊北方游牧民族,但根本就不可能對他們斬草除根。就算某個民族受到強力打擊,但經過分化重組,又會產生新的足以威脅南方王朝安全的強悍民族。所以,遷都到北京,皇帝的人生安全,顯然是得不到足夠保障的。

朱棣當皇帝後,之所以要遷都,其實是繼續朱元璋沒有完成的事業,想辦法把都城遷到中原地區去。對朱棣來說,遷到北京,是最合適的。為什麼是最合適的呢?

其一,北京在中原地區。定都在這里,就可以稱作中原王朝。

其二,北京原先是元朝的都城。明朝當時是認可元朝作為中國歷史上一個朝代的,它在北京建都,也讓歷史朝代具有傳承關系,表明元朝已經「氣數盡了」,天命讓明朝站起來。

其三,北京是朱棣的潛邸。把自己的潛邸作為都城,這樣不但能夠彰顯明朝是正朔,還可以彰顯他朱棣是正朔,一舉兩得。至於安全問題,這確實是定都北京的一個弱項。因此,朱棣遷都北京後,才會大興土木培修萬里長城。又設置九邊軍鎮,用以對抗北方。同時,他在五次率軍北伐。盡管後三次北伐勞而無功,盡管他最後還死在北伐的路上。但是,他依然要堅持這樣做。由此可見,朱棣無論如何要把短板補起來。(參考資料:《明史》《明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