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北京知識 » 在古代北京人吃的食物可能有什麼
擴展閱讀
天津市起訴離婚時間多久 2025-08-12 11:21:07
杭州純鎳多少錢 2025-08-12 11:20:33
廈門哪裡的房租便宜 2025-08-12 11:16:23

在古代北京人吃的食物可能有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7-26 22:18:06

⑴ 動物化石和灰燼說明了北京人食物的來源和吃的方法主要是什麼

食物的主要來源是靠捕殺一些動物和捕撈一些魚。吃法主要是把得到的動物放在篝火上烤熟再吃,北京人已經進入了原始社會了。不知對你有沒有幫助,我也不是很肯定。

⑵ 古代人吃什麼啊

遠在春秋時,中國人就已習慣把日常的飲食分為食、飲兩大部分,但在正式宴請場合,古人則把飲食分為四個部分:食、膳、饈、飲。
所謂"食"是指用五穀做的飯,"膳"則是指用六畜製成的肉食佳餚,"饈"又稱"百饈"指的是以糧食為主料製成的多種精美素食,"飲"則是古代飲料的

總稱。從上面的飲食結構可以看出,我國古人很早就已學會烹制各種食物,食物種類十分豐富,無論天上飛的,地下跑的,無不可以取來做盤中美味。這些食物包括五穀五菜五飲,六畜八珍。

"五穀"指稻、黍、稷、麥、菽五種糧食作物," 五菜"指韭、蔥、葵、薤、蒜五種蔬菜,"五飲"指水、漿、酒、酪、酏五種古代飲料," 六畜"指牛、馬、羊、豬、雞、狗六種肉食動物,"八珍"指龍肝、鳳髓、豹胎、鯉尾、猩唇、熊掌、酥酪、鳥舌等八種古時不易得的珍貴食品,除此之外還有許多,不贅述。
中國歷史悠久,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因而形成了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我們可以從飲食者、地域、時令三個角度來認識中國飲食文化的類型。

飲食者類型

一、宮廷、貴族飲食

任何社會,統治階級的思想就是占統治地位的思想,作為統治階級,封建帝王不僅將自己的意識形態強加於其統治下的臣民,以示自己的至高無上,而且同時還要將自己的日常生活行為方式標新立異,以示自己的絕對權威。這樣作為飲食行為,也就無不滲透著統治者的思想和意識,表現出其修養和愛好,這樣,就形成了具有獨特特點的宮廷飲食。

首先,宮廷飲食的特點是選料嚴格,用料嚴格。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帝王權力的無限擴大,使其薈萃了天下技藝高超的廚師,也擁有了人間所有的珍稀原料。如早在周代,帝王宮廷就已有職責分得細密而又繁瑣的專人負責皇帝的飲食,《周禮註疏·天官冢宰》中主有「膳夫、庖人、外饔、亨人、甸師、獸人、漁人、臘人、食醫、疾醫、瘍醫、酒正、酒人、凌人、籩人、醯人、鹽人」等條目,目下分述職掌范圍。這么多的專職人員,可以想見當時飲食選材備料的嚴格。不僅選料嚴格,而且用料精細。早在周代,統治者就食用「八珍」,而越到後來,統治者的飲食越精細、珍貴。如信修明在《宮廷瑣記》中記錄的慈禧太後的一個食單,其中僅燕窩的菜餚就有六味:燕窩雞皮魚丸子、燕窩萬字全銀鴨子、燕窩壽字五柳雞絲、燕窩無字白鴨絲、燕窩疆字口蘑鴨湯、燕窩炒爐雞絲。

其次,烹飪精細。一統天下的政治勢力,為統治者提供了享用各種珍美飲食的可能性,也要求宮廷飲食在烹飪上要盡量精細;而單調無聊的宮廷生活,又使歷代帝王多數都比較體弱,這就又要求其在飲食的加工製作上更加精細。如清宮中的「清湯虎丹」一個菜,原料要求選用小興安嶺雄虎的睾丸,其狀有小碗口大小,製作時先在微開不沸的雞湯中煮三個小時,然後小心地剝皮去膜,將其放入調有佐料的汁水中腌漬透徹,再用專門特製的鋼刀、銀刀平片成紙一樣的薄片,在盤中擺成牡丹花的形狀,佐以蒜泥、香菜末而食。由此可見烹飪的精細。

再次,花色品種繁雜多樣。慈禧的「女官」德齡所著的《御香飄渺錄》中說,慈禧僅在從北京至奉天的火車上,臨時的「御膳房」就佔四節車箱,上有「爐灶五十座」,「廚子下手五十人」,每餐總「共備正菜一百種」,同時還要供「糕點、水果、糧食、乾果等亦一百種」,因為「太後或皇後每一次正餐必須齊齊整整的端上一百碗不同的菜來」。除了正餐,「還有兩次小吃」,「每次小吃,至少也有二十碗菜,平常總在四五十碗左右」,而所有這些菜餚,都是不能重復的,由此可以想像宮廷飲食花色品種的繁多。

宮廷飲食規模的龐大、種類的繁雜、選料的珍貴及廚役的眾多,必然帶來人力、物力和財力上極大的鋪張浪費。

官府貴族飲食,雖沒有宮廷飲食的鋪張、刻板和奢侈,但也是競相鬥富,多有講究「芳飪標奇」,「庖膳窮水陸之珍」的特點。

貴族飲食以孔府菜和譚家菜最為著名。孔府歷代都設有專門的內廚和外廚。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其形成了飲食精美、注重營養、風味獨特的飲食菜餚。這無異是孔老夫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祖訓的影響。

孔府宴的另一個特點,是無論菜名,還是食器,都具有濃郁的文化氣息。如「玉帶蝦仁」表明了孔府地位的尊榮。在食器上,除了特意製作了一些富於藝術造型的食具外,還鐫刻了與器形相應的古詩句,如在琵琶形碗上鐫有「碧紗待月春調珍,紅袖添香夜讀書」。所有這些,都傳達了天下第一食府飲食的文化品位。

另一久負盛名、保存完整的貴族飲食,當屬譚家菜。譚家祖籍廣東,又久居北京,故其餚饌集南北烹飪之大成,既屬廣東系列,又有濃郁的北京風味,在清末民初的北京享有很高聲譽。譚家菜的主要特點是選材用料范圍廣泛,製作技藝奇異巧妙,而尤以烹飪各種海味為著。譚家菜的主要製作要領是調味講究原料的原汁原味,以甜提鮮,以咸引香;講究下料狠,火候足,故菜餚烹時易於軟爛,入口口感好,易於消化;選料加工比較精細,烹飪方法上常用燒、火靠、燴、燜、蒸、扒、煎、烤諸法。貴族飲食在長期的發展中形成了各自獨特的風格和極具個性化的製作方法。

二、市井、百姓飲食

市井飲食是隨城市貿易的發展而發展的,所以其首先是在大、中、小城市、州府、商埠以及各水陸交通要道發展起來的,這些地方發達的經濟、便利的交通、雲集的商賈、眾多的市民,以及南來北往的食物原料、四通八達的信息交流,都為市井飲食的發展提供了充分的條件。如唐代的洛陽和長安、兩宋的汴京、臨安、清代的北京,都匯集了當時的飲食精品。

市井飲食技法各樣、品種繁多的特點。如《夢粱錄》中記有南宋臨安當時的各種熟食839種。而烹飪方法上,僅《夢粱錄》所錄就有蒸、煮、熬、釀、煎、炸、焙、炒、燠、炙、鮓、脯、臘、燒、凍、醬、焐、火鳥十九類,而每一類下又有若干種。當時飲食不僅滿足不同階層人士的飲食需要,還考慮到不同時間的飲食需要。因為市井飲食的對象主要是當時的坐賈行商、販夫走卒,而這些人來去匆匆,行止不定,所以隨來隨吃、攜帶方便的各種大眾化小吃便極受歡迎。

中國老百姓日常家居所烹飪的餚饌,即民間菜是中國飲食文化的淵源,多少豪宴盛饌,如追本溯源,當初皆源於民間菜餚。民間飲食首先是取材方便隨意。或入山林采鮮菇嫩葉、捕飛禽走獸,或就河湖網魚鱉蟹蝦、撈蓮子菱藕,或居家烹宰牛羊豬狗雞鵝鴨,或下地擇禾黍麥粱野菜地瓜,隨見隨取、隨食隨用。選材的方便隨意,必然帶來製作方法的簡單易行,一般是因材施烹,煎炒蒸煮、燒燴拌泡、脯臘漬燉,皆因時因地。如北方常見的玉米,成熟後可以磨成麵粉、烙成餅、蒸成饃、壓成面、熬成粥、糝成飯、也可以用整顆粒的炒了吃,也可以連棒煮食、烤食。民間菜的日常食用性和各地口味的差異性,決定了民間菜的味道以適口實惠、朴實無華為特點,任何菜餚,只要首先能夠滿足人生理的需要,就成為了「美味佳餚」。清代鄭板橋在其家書中描繪了自己對日常飲食的感悟:天寒冰凍時,窮親戚朋友到門,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醬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溫貧之具。暇日咽碎米餅,煮糊塗粥,雙手捧碗,縮頸而啜之,霜晨雪早,得此周身俱暖。嗟乎!嗟呼!吾其長為農夫以沒世乎!

如此寒酸清苦的飲食,竟如此美妙,就是因為它能夠滿足人的基本需求。

三、民族、宗教飲食

民族飲食指的是除漢族之外各少數民族的菜餚。由於各少數民族所處的不同的社會歷史發展階級,所處地域、環境、物產、宗教信仰等的不同,所以幾乎每一個少數民族都有各自不同的飲食習俗和愛好,並最終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飲食文化。

生活於東北地區白山黑水之間、三江平原一帶的少數民族,主要有滿族、赫哲族、鄂倫春族、鄂溫克等族。滿族以定居耕作農業為主,以狩獵為副。滿族人最喜歡食用的是「福肉」(清水煮白肉),過年時主要吃餃子和「年餑餑」,冬季的美味是白肉酸菜火鍋。赫哲族以狩獵為主,由於氣候寒冷,故以魚、獸為主要飲食,而最突出的則是將生魚拌以佐料而食的「殺生魚」。而生活於大小興安嶺的鄂倫春和鄂溫克族,以狩獵為獲取食物來源的主要內容,尤喜生食狗肝和半生不熟的各類獸肉。

北方的蒙古族,由於地處沙漠和草原,他們的飲食以羊肉和各種奶製品為主,一般羊肉不加調味品,以原汁煮熟,手扒為主,宴客或喜慶的宴會,則以全羊席為最貴。而生活於西北地區的哈薩克族、烏孜別克族、塔吉克族、柯爾克孜族等,其飲食原料上與蒙古族沒有多大區別,只不過他們的麵食要稍為豐富,並多以油炸為主。

西北的少數民族主要有維吾爾、回、藏等族。維吾爾族日常飲食主要以牛乳、羊肉、奶皮、酥油、饢、水果、紅茶為多。藏族居住於青藏高原,以畜牧業為主,兼營農業。其飲食以牛、羊、馬、駱駝、氂牛的肉和乳為主,並大量食用青稞、小麥,以及少量的玉米、豌豆。平常飲食稱之為糌粑、青稞酒。

西南少數民族多居位於深山密林之中,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飲食。即肉食以豬和魚為主,加有各種昆蟲和蛆蟲;主食以米為主;喜歡臘干或腌薰的肉;喜歡各種腌制的菜;有各種植物或糧食作物為原料釀制的酒可供飲用。

許多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每一種宗教在其傳播的初始階段,除了宣傳其既定的教理之外,還要通過一定的建築、服飾、儀式及飲食將人們從日常狀態下標識出來。單就飲食看,通過長期的發展,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宗教飲食風格。在中國文化中,宗教飲食主要指的是道教、佛教和伊斯蘭教的飲食。

道教起源於原始巫術和道家學說,所以道教飲食深受道家學說的影響。道家認為人是稟天地之氣而生,所以應「先除欲以養精、後禁食以存命」,在日常飲食中禁食魚羊葷腥及辛辣刺激之食物,以素食為主,並盡量地少食糧食等,以免使人的先天元氣變得混濁污穢,而應多食水果,因為「日啖百果能成仙」。道家飲食烹飪上的特點就是盡量保持食物原料的本色本性,如被稱之為「道家四絕」之一的青城山的「白果燉雞」,不僅清淡新鮮,且很少放佐料,保持了其原色原味。

佛教在印度本土並不食素,傳入中國後與中國的民情風俗、飲食傳統相結合,形成了其獨特的風格。其特點首先是提倡素食,這是與佛教提倡慈善、反對殺生的教義相一致的。其次,茶在佛教飲食中佔有重要地位。由於佛教寺院多在名山大川,這些地方一般適於種茶、飲茶,而茶本性又清淡醇雅,具有鎮靜清心、醒腦寧神的功效,於是,種茶不僅成為僧人們體力勞動、調節日常單調生活的重要內容,也成為了培育其對自然、生命熱愛之情的重要手段,而飲茶,也就成為了歷代僧侶漫漫青燈下面壁參禪、悟心見性的重要方式。再次,佛教飲食的特點是就地取材,佛寺的菜餚,善於運用各種蔬菜、瓜果、筍了、菌菇及豆製品為原料。

伊斯蘭教教義中強調「清靜無染」、「真乃獨一」,所以其飲食形成了自成一格的格局,稱之為「清真菜」。穆斯林嚴格禁食豬肉、自死物、血,以及十七類鳥獸及馬、騾、驢等平蹄類動物。所以清真菜以對牛、羊肉豐富多彩的烹飪而著名,如光是羊肉,就有燒羊肉、烤羊肉、涮羊肉、燜羊肉、臘羊肉、手抓羊肉、爆炒羊肉、烤羊肉串、湯爆肚仁、炸羊尾、烤全羊、滑溜裡脊等,清真系列中還有一些小吃也頗具特色,如北京的鍋貼、羊肉水餃,西安的羊肉泡饃、蘭州的牛肉麵、釀皮、新疆的烤饢、烤包子,也別具風味。

⑶ 北京猿人吃什麼

北京猿人吃果實,野獸。

北京人在白天製造工具,採摘果實,獵取野獸,到晚上返回龍骨山的山洞裡,邊烤火邊休息,邊用簡單的語言加上手勢交談。 北京猿人用下肢支撐身體,直立行走,上肢與現代人的雙手相似,捕食野獸。

北京猿人生活在距今約70萬年至20萬年,還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徵,但手腳分工明顯,能打制和使用工具,會使用天然火。森林茂密,野草叢生,猛獸出沒。北京人將石塊敲打成粗糙的石器,把樹枝砍成木棒,憑著極原始的工具同大自然進行艱難的斗爭。

(3)在古代北京人吃的食物可能有什麼擴展閱讀

北京猿人體質特徵:北京人的顴骨高突。平均腦量均為1043毫升。身材粗短,男性平均身高為162厘米,女性平均身高為152厘米,其面部較現代人稍短,而向前伸出,前額低平,鼻子寬扁,眼眶上緣有兩個互相連接的粗大眉骨,嘴部前伸,牙齒粗大,上下顎骨向前突出,沒有下頦。

1987年,周口店北京人遺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⑷ 古代人吃的山珍海味都是些啥呢

飲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慾也。

說到山珍海味,唐朝非專業美食家杜甫也曾在《麗人行》中,描述了許多山珍海味:「紫駝之峰出翠釜,水晶之盤行素鱗。犀箸厭飫久未下,鸞刀縷切空紛綸。黃門飛鞚不動塵,御廚絡繹送八珍。」……

駝峰肉、白鱗魚、水晶作的盤子、犀牛作的筷子,詩歌描繪了一副及其奢靡的宴飲景象。其實事實上並沒有這么誇張。那麼,山珍海味到底包含著哪些菜呢?

山珍海味,是產自山野和海洋的名貴珍稀食品,是食物中的精品,如熊掌、燕窩、魚翅、海參等,在古人食譜上常充主角。

據說,山珍海味可以分為上八珍、中八珍和下八珍。

上八珍:猩唇、駝峰、猴頭、熊掌、燕窩、鳧脯、鹿筋、黃唇膠;

中八珍:魚翅、銀耳、鰣魚、廣肚、果子狸、哈什螞、魚唇、裙邊;

下八珍:海參、龍須菜、大口蘑、川竹筍、赤磷魚、干貝、蠣黃、烏魚蛋。

下面簡單介紹幾種食材原料:

鰣魚春夏之交,一年一次的鰣魚上市。鰣魚生活在海洋中,春季到長江、錢塘江產卵,大的三尺, 堪稱魚中美味。

我國古時著名的山珍海味,注重原料的選用和做法吃法的講究。至於宮廷食譜上的「龍肝鳳髓」之類,不過是極言帝王飲食的名貴珍異罷了。「龍肝」是用白馬的肝臟代替的,鳳髓則可用錦雞骨髓充當。

⑸ 古代人吃什麼東西

漢人和漢以後人的解釋主要有兩種:一種說法是稻、黍、稷、麥、菽(即大豆);另一種說法是麻(指大麻)、黍、稷、麥、菽。這兩種說法的差別,只是一種有稻而沒有麻,另一種有麻而沒有稻。麻子雖然可以供食用,但是主要是用它的纖維來織布。把這兩種說法結合起來看、共有稻、黍、稷、麥、菽、麻六種主要作物。戰國時代的名著《呂氏春秋》(公元前三世紀作品)里有四篇專門談論農業的文章,其中《審時》篇談論栽種禾、黍、稻、麻、菽、麥的得時失時的利弊。禾就是稷。
最重要的是穀子。
在我國商代的文字甲骨文里,穀子稱為禾(■),象穀子抽穗時的植株形;也稱為■,這就是稷的原始字形。甲骨文的年字,寫作■,在禾字下面多了一些須根,象穀子連根拔起的形狀。連根拔起表示收獲,用禾的一次收獲代表一年,這表明穀子是商代的首要作物
黍在甲骨文中出現的次數特別多,而且商代的統治階級是飲酒有名的,出土的酒器也很多,酒用黍釀造,可見黍在商代極為重要。
麥和黍相反,在甲骨文和《詩經》里,麥的出現次數遠比黍少。春秋以後,麥的重要性已漸漸地超過黍。麥有兩種吃法:麥飯和麵食。麥飯在漢代有些地區是一種常吃的食物。古代把各種麵食通稱為餅,按照當時的解釋,麥粉叫做面,用水合面叫做餅。戰國初年的書里已經有做餅的記載。秦代有賣餅的小商人。大概從戰國到漢代,在北方,麥的栽培已相當普遍,和穀子或大豆輪栽;在糧食中間,它的重要性次於穀子而和大豆相上下,或者還超過大豆。南方原先很少種麥,漢以後才逐漸向南推廣。到了南宋,全國小麥總產量可能已經接近穀子,或者超過穀子而居糧食作物的第二位。
據明宋應星《天工開物》的估計來推算,當時小麥約佔全國糧食總產量的15%多一點。這雖是一個粗略的估算,但已明白地可以看出,小麥在明代糧食作物中僅次於稻而居第二位。
大豆在《詩經》里出現的次數,不及黍和麥,而多於麻和稻。豆飯和豆葉湯尤其是一般窮人經常吃的東西。在河南西部,大豆甚至成為主糧。《氾勝之書》里說:大豆保證有收獲,容易種植。氾氏主張農家應當每人種五畝大豆,以防荒年。漢代文獻里有指出麥和穀子或大豆輪載的,可能大豆的播種面積確實不小。
大麻子在古代是供食用的,所以當時的人們才把它作為五穀之一,到南北朝時代還有吃麻粥的。但是麻在谷類中最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的纖維。古代以絲麻或桑麻並稱,那時中原沒有棉花,薴麻的生產只限於南方,北方的布幾乎全是用大麻織成的。《氾勝之書》有種枲(xǐ喜)法(枲即大麻的雄株),《齊民要術?種麻》篇,都是專對栽培纖維用的大麻說的。
稻在南方,很早就是首要作物。《史記?貨殖列傳》里說:長江中下游的人們「吃的是大米飯,喝的是魚湯」。現在雖然沒有唐宋時代的糧食統計,但是可以肯定地說,至遲到北宋時,稻的總產量已經上升到全國糧食作物的第一位。
玉米怎樣傳入中國,西方的學者有不同的推測。有人以為玉米是由阿剌伯人從西班牙帶到麥加,由麥加傳到中亞細亞而入中國西北部,或者從麥加傳到回教印度而入中國西南部,然後從西北部或西南部向東傳播到各省。這種推測還要作進一步的研究。他們引用的較早的中國文獻,一般限於明李時珍的《本草綱目》(1578年),有的也只是引用到田藝蘅的《留青日扎》(1573年)。實際上我國各省府縣志中保存著豐富的有關玉米的記載。
根據各省通志和府縣志的記載,玉米最早傳到我國的是廣西,時間是1531年,距離哥倫布發現美洲不到四十年。到明代末年(1643年為止),它已經傳播到河北、山東、河南、陝西、甘肅、江蘇、安徽、廣東、廣西、雲南等十省。還有浙江、福建兩省,雖則明代方誌中沒有記載,但有其他文獻證明在明代已經栽培玉米。清初五十多年間,到十七世紀末(即康熙三十九年)為止,方誌中記載玉米的比明代多了遼寧、山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六省。1701年以後,記載玉米的方誌更多,到1718年為止,又增加了台灣、貴州兩省。單就有記載的來說,從1531到1718年的不到二百年的時期內,玉米在我國已經傳遍二十省。
甘薯原來寫作甘藷。原產美洲中部墨西哥、哥倫比亞一帶,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才傳播到其他各國。所以最初傳入中國時稱為番薯。甘薯的傳入我國,據現在所知,最早是廣東東莞縣人陳益。《陳氏族譜》記載,陳益於明萬曆八年(1580年)去安南,萬曆十年(1582年)夏設法帶著薯種回東莞,在家鄉試種成功。以後很快向各地傳播。
高粱也叫蜀黍,現在北方俗稱秫秫,在古農書里也有寫作蜀秫或秫黍的。其實蜀黍、秫秫、蜀秫、秫黍、在北方人讀起來,發音是相同的。實際上就是一個名詞的不同寫法。從現在可以查到的書來看,高粱這一名詞最早見於明李時珍的《本草綱目》(1578年),說是俗名。蜀黍這一名詞較古,最早見於西晉張華的《博物志》(三世紀)。在此以前的古書里沒有提到過。後來見於唐陸德明的《爾雅音義》(七世紀前期),但《唐本草>和唐人詩里仍沒有提到。宋人詩里才提到蜀黍。元代的農書里才談到蜀黍的栽培法。從文獻記載來看,似乎到宋元時代才廣泛地栽培,到了金末元初,在北方已經相當重要。
馬鈴薯馬鈴薯又名洋芋(或作陽芋),在山西俗稱山葯蛋,廣東叫做荷蘭薯或爪哇薯,原產南美洲。有人在1650年在台灣看見馬鈴薯。我國文獻中最早的記載見於福建《松溪縣志》(1700年),其次為湖北《房縣志》(1788年)。可能最先是從南洋群島傳入我國,後來還有從別路傳入的.
燕麥燕麥原產東歐及西亞。我國很早就有栽培。《爾雅》里所說的雀麥,就是燕麥。一般所稱的莜麥,亦作油麥,就是普通燕麥中的裸燕麥(另有皮燕麥)。燕麥在我國栽培不很多。我國主要產區為北方的牧區和半牧區。
蕎麥蕎麥原產黑龍江至貝加爾湖一帶。我國晉以前的書中沒有記載,最先見於《齊民要術》的《雜說》中。但《雜說》不是賈思勰的原文,可能賈氏還不知道蕎麥。此外,最先見於唐初孫思邈的《千金要方》(七世紀)。較後的唐人詩中就一再提到了。但據考古發掘,在甘肅武威磨咀子漢墓中,發掘出東漢前期或中期的蕎麥實物。蕎麥至遲在漢代就已傳入中國,到唐代已有推廣,到了宋元間又有進一步的發展,南北各地都有栽培,在有些地區甚至成為主糧之一。
豌豆豌豆原產地中海沿岸。有人以為《爾雅》所說「戎叔謂之荏菽」是指胡豆,也就是豌豆。荏菽見《詩經》,實在是大豆。豌豆這一名詞最先見於張揖《廣雅》(三世紀),又名豍(bēi卑)豆。豍豆在東漢崔豍《四民月令》(二世紀)中已有記載,可以證明至遲在漢代就已傳入我國。元代農書中強調豌豆收獲多,一歲之中成熟最早,近城市的還可以摘豆角賣,鼓勵多種;並說山西人用豌豆摻上少量的麥混合磨成面,可作餅餌,不問凶年豐年,都可食用,實在是救濟飢荒的寶貝。
蠶豆蠶豆原產裏海以南和非洲北部。我國明代以來的書中相傳:蠶豆是張騫通西域時傳入中國的。這完全是後人的推測,沒有根據,古書中往往是豌豆和蠶豆的名稱不一致,隨俗而異,如王禎《農書》中所說的蠶豆,實際上是豌豆,不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蠶豆(至今還有稱豌豆為蠶豆的)。確指蠶豆的記載,最先見於北宋宋祁的《益部方物略記》(1057年),叫做「佛豆」。現在四川仍稱為胡豆,發音和佛豆極相象。蠶豆這一名詞,最先見於南宋楊萬里(1124—1206年)的詩序中。從我國的一些古書記載來看,這種作物可能在宋初或宋以前不久傳入我國,最先栽培於西南川、滇一帶,元明之間才廣泛推廣到長江下游各省。
綠豆綠豆原產我國。這一名詞最先見於《齊民要術》(534年前後),當時已廣泛用作綠肥作物。可能在秦以前已有栽培,秦以前到漢代的書中提到的小豆,就包括了綠豆。元王禎《農書》也是把綠豆當作小豆的一種。有人說綠豆原產印度;但是印度古代的文字梵文中並沒有綠豆這個名詞,印度栽培綠豆並不早於中國。元明兩代的書中說,南北都有綠豆,北方最多,用途很廣,可作豆粥、豆飯、豆酒,可以炒食,磨粉作麵食,做粉絲、粉皮、豆芽菜等。

⑹ 真正的老北京特色食物是什麼

老北京特色食物是:北京烤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