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北京知識 » 北京磁器口是干什麼的

北京磁器口是干什麼的

發布時間: 2022-08-01 13:12:04

① 磁器口站的車站簡介

磁器口站的建築風格採用白色為主色調,整體淡雅明快。地鐵層和售票大廳的立柱採用雙排形勢,大廳頂部採用鋁合金鏤空設計極具簡約風格。售票大廳的牆壁設計為紅色與整體的白色對比強烈給乘客以視覺沖擊。
大廳內的燈飾採用8角型設計,燈罩為四方型,是北京地鐵5號線23個站點中的唯一一個。 在建地鐵7號線位於5號線東側,為方便乘客特意「拔高」了一層,雙向換乘通道因此從50多米縮短到了15米。
換乘無需邁台階
5號線磁器口站,站廳側牆貼上了「施工重地」的提示,「突突突」風鎬鑽牆的聲音清晰可聞。這里是7號線、5號線兩大幹線的重要換乘節點,一牆之隔的地鐵建設者正在奮力打通換乘通道。
北京地鐵線網越來越密,換乘便捷度乘客最關心。正在建設的7號線磁器口站,因為下穿5號線的緣故,不得不放低身段,扎到地下35米的深處,成為北京最深地鐵站之一。因為兩座車站的落差很大,換乘通道必須拉長到至少50米以上,才能保持比較平緩的爬坡度。
中鐵16局項目部總工程師張永生展示了磁器口站的平面結構圖:東西向的7號線磁器口站位於南北向5號線車站的斜下方,但兩條換乘通道卻非常平直,直接銜接7號線車站的換乘廳和5號線的站廳層。正是這個在站廳層上加蓋的換乘廳,讓7號線磁器口站從常規的站廳、站台兩層結構變成了三層結構,車站局部加高了9米多,但換乘通道隨之縮短到了15米。
今年年底開通後,乘客從7號線換5號線要先上到站廳層,沿電動扶梯再上一層進入換乘廳,經過15米換乘通道就進入到5號線站廳,整個換乘過程無需邁一級台階。
花窗牆防火擋煙
作為7號線重點車站,磁器口站裝修風格凸顯古典韻味。正在緊張裝修的站台層,棕黃色立柱大部分被防護材料小心包裹,但頂端還是露出精緻的花窗圖案,體現出全線裝修「城南窗韻」的風格。通往站廳層的樓梯兩側,工人們正在用裝飾材料拼出獨特的巨大「寶瓶」圖案,以呼應此處曾經的瓷器集散地傳承。
這些橫卧著的寶瓶也會打上窗格紋飾,並與實體牆結合,看似鏤空,實際被玻璃隔斷。「花窗並非僅有裝飾功能。」7號線裝修設計負責人呂斌透露,一旦發生火情,樓梯旁的花窗裝飾牆還能阻斷煙氣流動,發揮防火擋煙簾的功效。
7號線隧道下穿5號線磁器口站,也是這條東西向干線的最大難點之一,因為中間僅隔著0.7米至1.2米的覆土層。雖然穿越區段只有短短21米,但為了確保5號線安全運營,施工人員一點一點掏挖,整整5個月才完成穿越,地層沉降值被精確控制在3毫米以內。

② 磁器口的歷史背景

磁器口最早的名字叫白岩場,始於(998—1003年)宋真宗咸平年間,因為這里曾有一座白岩寺而得名。

明建文四年,建文帝朱允炆被其四叔朱棣篡位,逃出皇宮後削發為僧。當他流落到巴渝一帶時,曾在白岩山上的寶輪寺隱匿長達四五年。世人知情後,就以皇帝真龍天子曾經隱居在此的事實而將寶輪寺改名為龍隱寺,白岩場也被改稱為龍隱鎮。

清朝初年,瓷器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成為龍隱鎮的主要產業。1918年,瓷器本地商紳集資在鎮中青草坡創建了新工藝制瓷的「蜀瓷廠」,遠銷蜀外。後來隨著工藝進步,瓷器品種增多,名氣也擴大了起來。龍隱鎮里,瓷器業最發達時有70多家。

民國時期,重慶成為陪都,因為水運方便,龍隱鎮成為嘉陵江中上游各個州、縣和沿江支流的農副土特產的集散之地,城裡的一些大商販干在磁器口開設分店收購貨物,輸出以棉紗、布匹、煤油、鹽糖、洋廣雜貨、日用百貨、五金顏料、土碗土紙和特產煙絲等為大宗。

(2)北京磁器口是干什麼的擴展閱讀

磁器口歷史文化底蘊豐厚,是重慶歷史文化名城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巴渝文化、宗教文化、沙磁文化、紅岩文化、民俗文化各具特色。「一條石板路,千年磁器口」。已有1800年的磁器口素有巴渝第一古鎮之稱,保存了較為完整的古建。

古鎮有古樸粗獷的巴渝遺風,有古風猶存的茶館、有歷史傳承的碼頭文化;有佛、道、儒三教並存的九宮十八廟;有正氣凜然的紅岩志士抗戰遺址;有獨具特色的川劇清唱、火龍表演,有工藝獨特、品種繁多的傳統旅遊產品,有享譽四方的毛血旺、千張皮、椒鹽花生等飲食三寶。

每年磁器口古鎮都會以傳統佳節為主線,大力挖掘具有鮮明傳統民俗地域特色和豐厚歷史文化積淀的紅岩文化、陪都文化、沙磁文化及巴渝文化,積極組織籌辦以「我們的節日」為主題的文化傳承活動。

③ 磁器口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實在不知道你說的具體磁器口是哪個磁器口所以我把所有的全寫上,希望你下次問問題要更具體些別人才能幫你更好的解決。

磁器口古鎮(原名龍隱鎮),位於重慶城西14公里的嘉陵江畔。自明、清時期以來磁器口古鎮名揚巴蜀大地。古鎮磁器口有12條街巷,街道兩旁大多是明清風格的建築,地面由石板鋪成,沿街店鋪林立。商貿集中在大碼頭和靠碼頭的金蓉正街。

重慶磁器口 昔日這里是一個熱鬧非凡的水陸碼頭,為嘉陵江下游物資集散地。那經千年不變的濃郁純朴的古風,令其成為重慶江州古城的縮影和象徵。 嘉陵江中上游各個州、縣和沿江支流的農副土特產在此中轉集散,重慶城的一些大商客在碼頭設店收購。輸出以棉紗、布匹、煤油、鹽糖、洋廣雜貨、日用百貨、五金顏料、土碗土紙和特產煙絲等為大宗。在重慶作為陪都時期,據統計有商號、貨棧和各種作坊達1670多家,攤販760多戶。
每天都有300多艘(船均載重10噸)貨船進出碼頭。全年中商貿最興旺的是枯水季節(舊歷八月至次年四月),碼頭河壩搭建起臨時街道,有上河街、中河街、下河街,還有專業性的木竹街、鐵貨街、陶瓷街和豬市、米市。碼頭上萬商雲集,擁擠不通。除大碼頭外,還有歷史悠久的4家絲廠,一家制呢廠,24兵工廠(現特鋼廠),25兵工廠(現嘉陵廠),都設有自己的貨運碼頭。碼頭上從早到晚,水陸兩路,商旅川流不息,裝卸搬運,絡繹不絕。行商坐商,批零量購,貨暢其流。大碼頭右側的豆芽灣,是米糧幫、木材幫、篾貨幫、煤炭幫的地盤。與碼頭河街相鄰的是鐵貨街、豬市、雞鴨蛋市和鹽市口。各行業的同業公會都有事務所,食品糕點業26家,棉紗布業20家,茶館酒館116家。昔日磁器口碼頭的繁榮景象,至今還深深地留在「老重慶」的記憶里。當年留傳這樣一首民謠:「白日里千人拱手,入夜後萬盞明燈。」「千人拱手」:是形容每天都有上千隻船上的舶公和船夫劃著船向碼頭停靠。「萬盞明燈」:是指形容碼頭上商賈雲集,入夜後各自點亮油壺、電石燈和汽燈如繁星閃爍。1997年,重慶新發行的一套《最後的回憶》地方磁卡,與解放碑、通遠門、臨江門並列的就是磁器口大碼頭,有「小重慶」之稱。
編輯本段古鎮來歷
古鎮磁器口位於市區近郊,東臨嘉陵江,南接沙坪壩,西界童家橋,北靠石井坡。面積1.18平方公里,人口1.8萬人。最早叫白崖場,始於宋真宗咸平年間(公元998-1003年),因白岩寺而得名。明建文四年,建文帝朱允炆被其四叔朱棣篡位,從地道逃出皇宮削發為僧,亡命天涯。流落巴蜀時,曾在白岩山上的寶輪寺 「 掛單 」 隱匿達四、五年之久。因真龍天子曾隱於此,後來世人將寶輪寺易名龍隱寺,所在白岩場也改稱龍隱鎮。龍隱寺由此而香火旺盛,成為川東名剎,龍隱鎮也隨之沾了光。 龍隱鎮改名為磁器口,源於瓷器。瓷器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成為龍隱鎮的主要產業。在1918年地方商紳集資在青草坡創建了新工藝制瓷的「蜀瓷廠」,瓷器質地很好,品種繁多,名聲漸大,產品遠銷省內外。鎮上瓷器業鼎盛時達七十餘家,外地裝運的船隻停滿了大碼頭,繁榮了古鎮的經濟。後來,就將龍隱鎮改為了瓷器口;再後來,因 「 瓷 」 字通 「 磁 」 ,便叫做了磁器口。

磁器口「三多」
簡介
古鎮磁器口,從老人們的敘談中得知,古鎮昔有「三多」:廟宇多、名人足跡多、茶館多。
廟宇多
在磁器口,幾乎所有的人都知道「九宮十八廟」之說,寶輪寺、雲頂寺、復元寺、文昌宮……不一而足。在小巷穿行,只要發現殘牆斷垣,向居民打聽,准會得到這樣的答復:「這里原來是個廟子。」昔日,在這里香會、廟會、花會,以及正月龍燈、清明風箏、端午龍舟、七月河燈、中秋賞月、重陽登高等,一年到頭從不間斷。在老百姓中流行著這樣一句話:「初一十五廟門開,燒香拜佛請進來。」現在得以保存下來且較完好的只有「寶輪寺」,「寶輪寺」建於唐初,大雄寶殿正樑上刻有「尉遲恭建修」字樣。寺地范圍較大,由大雄寶殿,至馬鞍山,一直到童家橋,都是寶輪寺范圍,到處都修建有神殿廟宇,氣勢恢弘。有僧侶300多人,香火旺盛。此寺毀於明末清初,張獻忠入川時,把廟宇幾乎燒盡,僅存大雄寶殿。後經培修川主殿、觀音閣、天王殿及禪房。大雄寶殿的殿柱是約兩人合抱的馬桑樹,其餘殿宇的柱子直徑不過一尺大小。而大雄寶殿的建築內外結構未用一顆鐵釘,且是全木結構。殿中兩樁刻有盤龍抱柱,栩栩如生。最奇的是兩柱基石,一柱凸出地面尺許,一柱凹下幾寸,但兩柱平衡,歷時千年之久,全殿無歪斜之影,真可謂天工巧匠,堪稱一絕。大雄寶殿佛爺座像前一井,可通嘉陵江河邊的「九石缸」,曾有人以鴨投入井內,事後在「九石缸」發現。此井在平時用石鼓蓋上的。最使這千年古鎮增色不少的是,有不少的名人來過磁器口古鎮,不少已成為老人們回憶的佳話。傳說明朝初年朱元璋之孫允炆皇帝被四叔燕王朱棣篡位,削發為僧來重慶,隱避於寶輪寺,天王殿牆上有「龍隱禪院」四個大字。故將原「白岩鎮」改名為「龍隱鎮」。龍隱鎮方圓三十餘華里,上至井口,下至李子壩為界。
名人足跡多
到20世紀初四川總督劉湘到磁器口,開辦了煉鋼廠、機修廠,成為四川最早的煉鋼基地。在抗日戰爭時期省立教育學院在磁器口辦學時,學貫中西的國學大師吳宓在這里任教,除傳道授業、著書立說之外,偶爾也會到鎮中心的茶館去坐坐,一邊品茶,一邊與茶客擺擺「龍門陣」,了解民情與社會。著名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美籍華人丁肇中,在抗戰時期就曾就讀磁器口正街寶善宮內的嘉陵小學。磁器口鳳凰山作為國民政府教育部美術委員會駐地,聚集了徐悲鴻、傅抱石、王臨乙、張書族、豐子愷、宗白華等眾多的全國知名的美術家及美學家。《紅岩》小說中的「華子良」,更是家喻戶曉,在磁器口留下了他革命活動的足跡。據老人們講,華子良經常到鎮上買菜,擔鹽巴,挑醬油,買完東西就走,老輩人都見過,而且與地下黨接頭的地點便在磁器口的一棟穿逗房子里,只是說不清是那一棟了,這更增添了古鎮神秘色彩。
茶館多
在古鎮磁器口最有特色的一景是茶館。昔日在這千年古鎮,隨處可見茶館。當年的水手、袍哥大爺、閑雜人等都喜愛出入此間,茶館成了龍蛇混雜之地。在陪都期間,這一個小鎮茶館達100多個。其特色是「書場茶館」,又稱藝人茶館,是品茗欣賞民間藝術的地方。書場茶館戲曲品種不少:有川劇坐唱(打圍鼓)、四川清音、四川竹琴(揚琴)、荷葉清唱更普遍是說書茶館。坐茶館的人絡繹不絕,座無虛席。賣報的報童:『賣報,賣報」的喊聲不絕於耳。姑娘和大嫂們:「賣瓜子,南瓜子,葵瓜子,賣花生,磁器口的鹽花生!」叫賣聲清脆響亮。特別是晚上能在茶館登台說書的人,都是上品的高手,所以人們稱之為「品仙台」,都是掛牌說書,看誰有絕技高招,誰能爭取更多的茶客,誰就能得到「紅包」。哪一位說書人講得好、茶館的生意必定會更加興隆、老闆自然高興,說書人得的紅包就越厚實。直到如今,茶館仍是磁器口一景,百來米長的老街便有13家茶館,家家茶客滿座,古風猶存。
編輯本段磁器口「三寶」
磁器口的名特小吃毛血旺、軟燴千張、椒鹽花生被譽為磁器口的「三寶」。 陳昌銀麻花俗稱陳麻花,味道酥軟,口味獨特,現在已經成為了重慶的一大特色小吃。古鎮陳麻花有四個品種:甜、椒鹽、麻辣、蜂蜜。作為現在的主打產品—甜味,香甜可口,入口即化,老少皆宜;椒鹽麻花,口味純正,酥脆化渣,深受廣大朋友的喜愛;麻辣麻花,重慶口味,集甜、麻、辣於一體,回味無窮;新產品蜂蜜麻花,口味純正,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元素。
編輯本段古鎮民俗
簡介
磁器口古鎮民俗主要有:茶館、川劇、打更、打火龍、打火龍、廟會、摸福、 民樂書場
打火龍
磁器口古鎮玩龍燈的方法種類很多,但有種奇特的玩龍燈方法,俗稱「打火龍」或「玩火龍」,堪稱一絕。每逢春節前,由當地玩龍藝人用竹篾紮好火龍骨架,外麵糊以皮紙或紗布,再漿上米湯,待干後畫上龍甲並塗好油彩。龍身視表演規模的大小而定,一般以節為稱,多用單數,如五、七、九、十一、十七、二十一節等,舞龍時一人一節。通常,在火龍紮好後,要進行多次排練,以使表演者們步伐一致,動作流暢。因要打火花,舞火龍一般選擇在晚上進行表演的(也有白天的,但效果不如晚上壯觀)。打火花就是將生鐵加熱熔化成水狀後,一人用耐火勺舀出拋向空中,再由一人用板子打散,在夜間,頗有禮花飛濺的味道。因其打出的鐵水熊熊如火,所以又叫打火龍。舞龍者一般都光著臂膀並抹上菜油防燙傷,只穿一小褲,起勁舞動,直舞至汗流浹背,靈動自如,快到表演高潮時,即將鐵水火花打向天空,一時間,火花四濺,狂龍飛舞,萬人喝彩,很是壯觀。同時,還會附帶表演一些鑽火圈、吐煙火之類的表演以烘托氣氛。火龍也不單只在春節時玩,在端午、中秋、國慶等節日也會玩龍。解放前,百姓較信風水迷信,在乾旱時,還會不分季節玩龍求雨。磁器口古鎮素有「玩龍之鄉」的美稱,曾於1986年、1987年、1988年連續三年參加重慶市龍獅表演,現場拔頭籌而獲特別獎。後來由於多種原因,玩龍表演減少,自從古鎮保護建設啟動後,玩龍的習俗又漸漸火了起來。
金錢板
在古鎮磁器口,偶爾還能見到表演金錢板的。只見表演者手拿三塊楠竹做的竹板,上面還嵌有銅錢,邊敲邊打,邊玩邊唱,節奏感極強,語言風趣幽默,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地方特色。金錢板藝術大概發源於300多年前的成渝兩地,後逐漸流傳於雲南、貴州等西南地區。表演者手持長約一尺、寬約一寸的三塊楠竹板進行表演。其中兩塊還嵌有銅錢或其它金屬片,表演時竹板互擊,能發出金屬聲音,藝人們以它為道具進行表演,常能「走州吃州、走縣吃縣」,習稱「金錢板」。另外,也有人稱其為「金鑒板」,還有人稱其為「三才板。」與評書、蓮花落等說唱藝術一樣,金錢板最初一般也在人多的鄉場鬧市路口劃個圈子表演,拉扯場子招攬顧客。因喜歡的人越來越多,便逐漸發展到進入茶館表演。加之道具簡單,就是幾塊竹板,演員一人,機制十分靈活,非常適宜在茶館中進行演出。所以,後來金錢板就主要在茶館中進行演出了。在金錢板表演藝術的發展過程中,因藝人的不斷創造總結,使其表演技法不斷豐富完善。還因技法特點的不同而分成了「花派」、「清派」和「雜派」等幾個不同流派。其中,花派主要突出板式擊打技巧與眉眼身法,表演者常常將三塊竹板呼來耍去,摹仿擊打出大自然的各類聲音,富含萬千變化,令人稱奇;清派金錢板主要注重說唱的咬字吐詞、字正腔圓、中氣十足、節奏穩健;而雜派則基本上兼清派與花派之長,既注重板式打法又在說唱中注意節奏變化、靈活自如、唱中帶說、說中帶唱,長短句子交錯而行,快慢自由。金錢板其傳統曲目有《三國》、《水滸》等長篇戲曲故事,俗稱「長條書」。另外,還有一些如《八仙過海》、《武松打虎》等取材於民間故事傳說、笑話等精彩段落的小段子,俗稱「詩頭子」。金錢板唱詞通俗易懂,節奏鮮明,韻味悠長,其語言多以成渝兩地的方言土語為主,極富地方特色,頗受當地群眾喜愛。過去,磁器口的大小茶館多有金錢板表演,但現在已很少了。逢年過節或周末,在有些茶館還偶有所見。磁器口的金錢板傳人江禮元老人有時還在演出金錢板,但願這門傳統藝術能煥發出新的青春與活力。
摸福
磁器口古鎮老街有一斗大倒寫的「福」字,離福字三丈開外,常有人閉著眼睛伸手走路去摸,摸到了的心花怒放,謂之有「福」且「福已到」,沒有摸到的也不必著急,因為「福在身邊」,離福不遠,可繼續再摸,這就是中國傳統的「摸福」。相傳,摸福的方法是:人在離「福」字兩丈開外,面向福字,雙手合十,微閉雙眼,虔誠祈禱許願後原地按男左女右的方向自轉三圈,然後平伸雙手向前摸福。一般而言,一人一地摸福最多四次,依次為:一摸財運,二摸官運,三摸姻緣,四摸福運。摸四下後就不能再摸了,因為第五次是霉運,那可是不能隨便瞎摸的了。
編輯本段磁器口景點
翰林院
翰林舊居「一門三舉子,五里兩翰林」,磁器口翰林院原為鯉魚石學舍,清末又孫氏以價在此辦學授課。其後人在此讀書,考中三個舉人。另又學生黃鍾音、段大章中進士等,授翰林院編修。因此,磁器口的翰林院是當時讀書人嚮往之地。房屋現保存中院,內庭有小拜月台,是當年主人舉行家庭祭的地方。
巴渝民居館
展館濃縮古鎮建築的精髓,穿越時空的阻隔,走進追憶的長廊,感受木、石、磚的建構,圍合的空間,寧靜的院落。鍾家院鍾家大院是慈禧太後管家鍾雲亭所建,距今有120年歷史。該院子兼具北方四合院與南方四合院的特色。
寶輪寺
寶輪寺明朝建文帝避難時曾在此隱居,故寶輪寺又名龍隱寺,磁器口舊稱龍隱鎮,現存寺內「大雄寶殿」四個蒼勁有力的湯金大字,是我國佛教協會主席趙朴初所題。該殿為明代建築,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整個大殿金碧輝煌,沒有一顆鐵釘,堪稱我國建築藝術之瑰寶。多年來,寶輪寺暮鼓晨鍾,香火不斷,每逢春節廟會,從四面八方涌來的善男信女絡繹不絕,在這里燒幾柱香,許個心願,保全家平安。
文昌宮
文昌宮磁器口轄區是九宮十八廟的聖地。香火最旺的廟子數寶輪寺,道觀中最熱鬧的就是文昌宮。磁器口民謠:歌樂靈音寺,龍隱鳳凰台,渠涪文昌水,石馬桂花香。
編輯本段北京磁器口大街
起源
說起這一地名的歷史,可追溯到元代。元朝時,這里地處文明門(崇文門)外,是元大都東南部進城的惟一通道。由於人員往來頻繁,於是有許多鄉下人在城門外設攤叫賣,其中以經營大蒜的居多,於是被稱為蒜市。明朝嘉靖年間修建北京外城後,這一帶便成了城裡,從萬曆至崇禎年間及清代乾隆年間,被稱為蒜市口,形成南北走向的街道後稱蒜市口街。
「瓷器一條街」
此後在街道的北口有「景德軒」和「精品閣」兩家瓷器店先後開張,且買賣興隆,到了清朝宣統年間便改稱瓷器口。以後陸續又開了幾十家瓷器鋪,街道兩旁還有許多瓷器攤兒,成為名副其實的「瓷器一條街」。因「瓷」和「磁」相通,新中國成立後被命名為磁器口大街。 盡管這條街道只有500m長,卻曾是崇文區東西、南北的交通要道路口,上個世紀80年代成為農貿市場,有「農副產品一條街」之稱,而今也是北京東南城區繁華的地帶。
編輯本段重慶磁器口賦
昂昂乎!白岩靈山,隆然高聳,挺亘古之奇姿,收三巴之煙雨。清水小街,兩腋瀠回;金碧鳳凰,雙峰拱衛。前俯嘉陵碧浪,後承歌樂靈音。上仰無極,下臨不測。有吞天噬日之象,萬劫不羈之勢。如龍巡四海,馬躍中天。夫以一川兩谷三山四街而名天下者,乃磁器古鎮是也。 聞昔之盛矣,磁器乃渝水要津,巴縣首場。概華村而至井口,攬歌樂而攜河浜。水陸交匯,通達萬方。竹掩雙澗,橋連三岡。聚千般業,興百日場。蓮花盪天然良港,船泊舟航;馬鞍山造化形勝,寨扎營張。金沙灘上,棚房無數;石板路旁,貸棧千廂。但見三山熙攘,四街繁忙。風行百貨,雲集萬商。一時昌期景運,泰象高驤。晝里千人拱手,夜來萬火流光。數不清銀號米市,豆鋪綢庄。陶搪竹木,賭館棧房。五花八門,成派結幫。莫測鎮中之生意,幾同海上之洋場。況爾一旦水枯,河灘火爆,萬眾喧喧,三街浩浩。道不盡商賈心機,江湖奇巧。九流三教,扯旗放炮。八卦陣方斯下矣,上河圖焉足道哉!沙坪窯馳譽三千里;聚森茂味頤百萬坊。燴片花生毛血旺,號曰三寶;生絲刺綉明揚瓷,總稱三綱。數里酒樓,紅霞映日月,春意滿壺觴,恨不魚皆兩首,蛋盡三黃;百家茶館,甘泉翻雀舌,活水躍龍芒,長將星移曙色,夢續殘紅。聽評書,一語神飛,滿堂顛狂;看川戲,五音已歇,舉座引吭。論文韜,鯉魚一門三舉人,五里兩翰林;看武略,龍舟塢一將有號令,五彪並冠軍。九宮十八廟,終老多少心。鎮以古稱,俗以民傳;元宵滿街花燈,一路旱船;清明九岡放鷂,四野征鞍;端午蒲艾驅邪,眾漿爭先。中秋合家團聚,三川月圓;春節通街響炮,戶戶春聯。廟會龍騰大地,梅開鳳翥新天。秋冬春夏,意醉神酣。小重慶聲名傳四海,龍隱場氣概貫千年。 至若抗戰伊始,移營重慶,磁鎮乃令邸中樞,將幃帥帳。俊傑精英,令倭膽喪。韜奮疾呼,恩來演講。悲鴻寫馬上揮戈,臨乙雕汪逆跪像。肇中世界揚名,林森三山絕響。最是林園會晤,全民激賞。偉績豐功,世代敬仰。 然山有常形,水無故態。昔日勝景,而今安在?胡為乎交通一變,遂成世外。何期僅離半紀,零落衰邁。頹壘殘牆,朽樓殘寨。入懷易老,著心無奈。且猶時下薰風俗雨,幾欲臣服;鵝眼孔方,儼然主宰。德之時義遠矣哉!蓋一鎮之瀟瀟,系天下之風雲;非一人之耿耿,披萬吉之胸襟也!所喜近市不染,傳譽不孤。古韻千秋尚嘆,淳風一縷未租。而一石一瓦,皆留掌故;片言只語,盡是當初。沙磁文化,義蜚華夏;寶輪真龍,光動陪都。夢里佳境,何曾須臾生疏!每見老街弈手,挾殘子而爭雌雄,羈愁全釋,郁悶頓通,知我族之志未窮,信乎斷無長隱之龍矣。 夫大落必大起,天意不絕斯村!磁器月在,寧愁人心不古,白岩塵空,又迎歷史回春。方今政府領銜,民眾一心。(「暖」字不要日旁)修鎮志,巧運斧斤。旅遊熱點,指日可成。吁(「口」字旁加一個「戲」),一舉之得,千萬人之得也。指望繁華,還如昨昔;要知輝煌,當在今朝。一賦未安,廟會聲喧,文不足觀,添為一千,以賀建鎮千年之禧也: 好將一丸補蒼穹,古鎮復興貫日虹。 千載風高誰抖擻,群巔回盪萬年鍾。

朱墨 公元二零零零年 春節

④ 北京的磁器口和重慶的磁器口一樣嗎都是美食小吃

北京的磁器口只是個地名而已,並不像重慶的磁器口一樣,北京的小吃有好多地方比如南鑼鼓巷,前門(老字型大小)

⑤ 磁器口有什麼好吃的好玩的嗎推薦一下合理路線

古碼頭

小重慶碑

小重慶碑位於古鎮丁字路口,系國民黨主席林森游覽磁器口,見其繁榮有感而題。

⑥ 北京磁器口的由來

北京磁器口的由來是磁器口是北京市東城區(舊崇文區)的一個大型十字路口,有悠久歷史,可追溯到元朝。磁器口是北京市東城區(舊崇文區)的一個大型十字路口,有悠久歷史,可追溯到元朝。位於崇文門外大街和兩廣路,在二環以內,在南城北部偏東,崇文門往南紅橋往北,廣渠門往西珠市口往東,在兩廣路上。確切的說,離東、南二環近,離西、北二環遠。北部有普仁醫院、搜秀城、崇文門新世界、國瑞城等許多大型商場,是購物的好地方。南部有北京體育館、紅橋商場、天雅珠寶城、天壇公園。

⑦ 介紹磁器口的一種風俗

磁器口的新年廟會。在這一天,家家戶戶門前張燈結綵,大街上更是人潮湧動,有販賣物品的小販,有五彩繽紛的花燈,更有一條條氣勢宏偉的舞龍,在大街小巷裡穿梭,孩子們穿著新衣上街,噼里啪啦的鞭炮聲不絕於耳,各式各樣的節目伴隨著人們的歡聲笑語飛騰,整個磁器口籠罩在一片喜氣洋洋的氣氛中。
同是一中人,苦逼的我們,變態的出題老師,幫你不解釋。

⑧ 北京磁器口有什麼好玩的``

  1. 從磁器口路口向南大約一公里,就是天壇公園的東門路口的西北和西南方向是北京的兩個老街區,有很多京味很濃的老房子,可以游覽。

  2. 從路口向南一公里左右,是紅橋市場和天樂玩具市場 ,有各種玩具工藝品

  3. 從路口向北一公里左右,就是新世界商城 和搜秀城,可以購物娛樂,

  4. 從路口向西一公里左右,是天橋地區,再向南500米左右,是天壇的西門,自然博物館,和 天橋劇場 。著名的德雲社也在這里。

⑨ 磁器口的文化遺跡詳細介紹

磁器口古鎮玩龍燈的方法種類很多,但有種奇特的玩龍燈方法,俗稱「打火龍」或「玩火龍」,堪稱一絕。每逢春節前,由當地玩龍藝人用竹篾紮好火龍骨架,外麵糊以皮紙或紗布,再漿上米湯,待干後畫上龍甲並塗好油彩。龍身視表演規模的大小而定,一般以節為稱,多用單數,如五、七、九、十一、十七、二十一節等,舞龍時一人一節。通常,在火龍紮好後,要進行多次排練,以使表演者們步伐一致,動作流暢。因要打火花,舞火龍一般選擇在晚上進行表演的(也有白天的,但效果不如晚上壯觀)。打火花就是將生鐵加熱熔化成水狀後,一人用耐火勺舀出拋向空中,再由一人用板子打散,在夜間,頗有禮花飛濺的味道。因其打出的鐵水熊熊如火,所以又叫打火龍。舞龍者一般都光著臂膀並抹上菜油防燙傷,只穿一小褲,起勁舞動,直舞至汗流浹背,靈動自如,快到表演高潮時,即將鐵水火花打向天空,一時間,火花四濺,狂龍飛舞,萬人喝彩,很是壯觀。同時,還會附帶表演一些鑽火圈、吐煙火之類的表演以烘托氣氛。火龍也不單只在春節時玩,在端午、中秋、國慶等節日也會玩龍。解放前,百姓較信風水迷信,在乾旱時,還會不分季節玩龍求雨。磁器口古鎮素有「玩龍之鄉」的美稱,曾於1986年、1987年、1988年連續三年參加重慶市龍獅表演,現場拔頭籌而獲特別獎。後來由於多種原因,玩龍表演減少,自從古鎮保護建設啟動後,玩龍的習俗又漸漸火了起來。

⑩ 磁器口有什麼好玩的可以具體說說嗎

磁器口古鎮是重慶的美食一條街,在那裡能吃到很多當地的特色小吃,是吃貨們的天堂。還可以看到很多民間藝術的表演。

古鎮蘊含豐富的巴渝文化、宗教文化、沙磁文化、紅岩文化和民間文化,各具特色。千年磁器口,是重慶古城的縮影和象徵,被贊譽為"小重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