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王亞平在太空授課內容
王亞平在太空授課內容
王亞平在太空授課內容,北京時間2021年12月9日15:40,「天宮課堂」第一課正式開講,時隔8年之後,中國航天員再次進行太空授課。王亞平在太空授課內容。
王亞平在太空授課內容1
走路如飛行,轉身如花滑,睡在睡袋裡 ……12 月 9 日 15:40," 天宮課堂 " 第一課如約開講。
課堂上,神舟十三號 " 太空出差三人組 " 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除了展示他們在軌工作生活外,還演示了微重力環境下細胞學實驗、浮力消失實驗、水膜張力實驗、水球光學實驗、泡騰片實驗等神奇實驗。
60 分鍾的 " 天宮課堂 ",吸引了億萬目光。孩子們宇宙、太空充滿了好奇。
" 最高 " 課堂上的課目表是如何出來的,還能怎麼上?現代快報記者采訪了相關專家。
溫馨,太空教師王亞平 " 卧室 " 貼著家人照片
在距離地面 400 公里的 " 天和 " 核心艙,太空教師王亞平開啟了 " 天宮課堂 "。在失重情況下," 太空出差三人組 " 好像會都會輕功,走路如飛行,可以像游泳一樣隨意飄來飄去;由於失重,下肢的血液上涌,導致他們的臉部胖胖的。為了對抗這種情況,航天員們每天要在太空跑步機上鍛煉身體。健身器材有跑步機、自行車 ……
失重情況下,航天員睡覺是一件神奇的事。他們可以站著睡,也能倒立睡,高興時還可不固定睡袋,當一回 " 夜遊神 "。這次 " 天宮課堂 ",王亞平特別展示她的 " 卧室 "。她說,航天員們都是睡在睡袋裡的。而 " 卧室 " 則按個人的喜好布置。比如:王亞平的 " 卧室 " 里貼著她和家人的照片,以及她自己的小物品。王亞平透露,晚上還可以和家人通電話。
神奇,太空轉身暗含時空曲率奧秘
在失重環境中,許多成語比如:腳踏實地、飛流直下、搖擺不定等成語在失重環境中都不適用了,在那裡水不再往低處流,竹籃打水不會一場空。
那麼,失重情況下,航天員怎麼轉身?" 天宮課堂 " 上,只見,葉光富靠旋轉手臂,實現了無依託轉身;隨後,葉光富又展示了伸展手臂轉身和抱臂轉身 ……" 太神奇 "!圍觀的網友們紛紛驚呆了。
這到底是什麼原理?是否違背了角動量守恆?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科普主管董志川解釋說,真空和失重中隱藏著時空曲率奧秘。" 這就像陀螺儀。我們在玩指尖陀螺的時候,當我們偏轉陀螺會發現有一個無形的力在左右著我們的手,彷彿在阻擋我們改變陀螺的指向。沒錯,這就是陀螺儀的特性,它有維持初始角動量方向的『慣性』 ,彷彿有一個無形的溫柔小手在不斷地糾正旋轉軸的偏離 ,這也正是我們可以人類利用陀螺指引方向的原因 。"
董志川介紹說,如同陀螺儀一樣維持原有旋轉方向的 " 保守力 " 會作用於我們身體的軀體正軸,帶動我們旋轉。" 貓也會用這種旋轉前肢的方法,來實現在空中無依託條件下的轉體。"
不易,世界最高課堂這樣 " 煉 " 成
" 和 8 年前的太空課堂相比,這次太空教師們的活動空間更大一些,有 50 平方米。" 全國空間探測技術首席科學傳播專家、中國首次太空授課專家組成員龐之浩介紹說,太空教育有多種形式。太空授課是最典型、最直接的一種方式,在那裡稱得上是世界上最高的課堂,可對培養青少年探索太空的興趣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不過,要想完成一堂 " 天宮課堂 ",太空教師們要練就十八般武藝。" 在授課前,太空教師要做大量的准備,授課的內容要先演練。甚至對攝像的要求也很高。" 龐之浩透露,上一堂太空課,王亞平的課程內容是幾經篩選過的。
8 年前,為了完成中國首次太空授課,專門成立了太空授課專家組。當時,專家組成員先後研究了 " 竹籃打水 "" 乒乓球 "" 迴旋鏢 " 等 20 多種方案。然後經過集思廣益、反復篩選、嚴格論證,最終確定進行兩個方面的物理實驗,即物體運動特性和液體表面張力。
龐之浩解釋說,這次 " 天宮課堂 " 很成功精彩,相比之下,這次不僅有物理實驗,還有生物實驗,因而可使青少年開闊眼界;而且太空教師王亞平這次更從容、淡定了。
劇透," 天宮課堂 " 將持續開展太空授課活動
中國空間站首次 " 天宮課堂 " 讓網友們意猶未盡。後續,還會有這樣的課程嗎?答案是:有!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透露,後續," 天宮課堂 " 將持續開展太空授課活動,積極傳播載人航天知識和文化,持續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航天科普教育。
龐之浩說,2022 年,中國將建成體積大壽命長、功能強的大型長期載人空間站,可以相信,屆時中國的太空教育會更加豐富多彩,可以採用視頻傳輸、天地通話、搭載實驗、參與研究等方式進行,或在地面開展太空設計比賽、參觀體驗和知識講座等活動。
據了解,我國幾年前就開始組織青少年設計青少年太空實驗方案,並且每年都請專家進行評審,其中優秀的青少年太空科學實驗方案未來有望送到中國空間站青少年科學實驗櫃內實施。
王亞平在太空授課內容2
北京時間2021年12月9日15:40,「天宮課堂」第一課正式開講,時隔8年之後,中國航天員再次進行太空授課。
「太空教師」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為廣大青少年帶來了一場精彩的太空科普課,這是中國空間站首次太空授課活動。
在約60分鍾的授課中,神舟十三號飛行乘組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生動介紹展示了空間站工作生活場景,演示了微重力環境下細胞學實驗、人體運動、液體表面張力等神奇現象,並講解了實驗背後的科學原理。
授課期間,航天員通過視頻通話形式與地面課堂師生進行了實時互動交流。在提問環節,有汶川的同學問,在太空能看到閃爍的星星嗎?有沒有UFO?
對此,王亞平回答說,目前沒有看到UFO。由於在大氣層外,星星也不會眨眼睛了,看到的天空不是藍色,而是深邃的黑色。
王亞平表示,透過舷窗我們能看到蔚藍的地球,還有日月星辰,但是目前為止還沒有看到UFO。由於我們處在大氣層外,沒有了大氣的'阻擋和干擾,我們看到的星星會格外的亮。
王亞平還分享了一個奇妙的現象,每天都能看到16次日出,因為每90分鍾就能繞地球一圈。
據悉,此次太空授課活動進行了全程現場直播,在中國科技館設地面主課堂,在廣西南寧、四川汶川、香港、澳門分設4個地面分課堂,共1420名中小學生代表參加現場活動。
王亞平在太空授課內容3
北京時間12月9日下午3點40分,天宮課堂正式開講,神舟13號航天員乘組在中國空間站上進行全球直播,為全世界網友授課。
這是中國「天宮課堂」的第一課,同時也是中國航天員在太空中的第二次授課。上一次還是8年前,神舟10號飛船航天員王亞平,曾經在距離地球300多公里外的天宮一號艙內,為全國8萬所學校6,000萬余師生上了一堂生動有趣的太空物理課程,展示了在太空失重環境下如何給物體測量質量、如何進行單擺運動、陀螺運動、水膜實驗和水球實驗。
而這一次天宮課堂,則是由神舟13號乘組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和葉光富,在中國自己設計建造的空間站上,為全球網友直播。
此次授課的主講人仍然是王亞平,這是她第二次擔任太空教師。除了給大家展示物體運動、液體表面張力等物理現象外,王亞平還帶大家參觀了中國空間站的工作生活場景,讓大家直觀感受航天員們如何在太空長時間生存工作。
跟著鏡頭,我們看到王亞平的太空卧室里,貼滿了與家人的合照。王亞平透露,晚上睡覺時,還可以跟家人通個電話。
當然,中國空間站承擔著重要的科研項目,各種科學實驗必不可少。本次太空授課,王亞平將在翟志剛和葉光富的配合下,完成浮力消失實驗、水膜張力實驗、水球光學實驗、泡騰片實驗以及太空細胞學研究實驗等多項內容。
按照預定設計,本次太空授課採取天地互動的方式進行。天上的主講課堂是中國空間站,主講人是王亞平,翟志剛和葉光富將擔任助手。地面主課堂設置在中國科技館,但同時新增了4個地面分課堂,分別設置在廣西南寧、四川汶川、香港和澳門。
航天員在太空授課的過程中,會適時與地面進行交流,回答廣大青少年學生的提問。
四川汶川的同學向王亞萍提問,在太空中能看到閃爍的星星嗎?有沒有UFO?
這是很多人特別關心的話題,對此,王亞平的回答是目前還沒有看到UFO。空間站身處大氣層外,由於沒有大氣的干擾和阻擋,在空間站中看到的星星都不會眨眼,顯得格外的亮。
空間站每90分鍾繞地球一圈,因此每天都能看到16次日出,這是在地球上絕無可能發生的奇妙體驗。
之所以要開展太空授課,主要是為了傳播載人航天知識,激發廣大青少年對科學的興趣,讓更多的人參與和投身到科學研究事業之中。
人類的征途是浩瀚宇宙,一個國家想要獲得發展和復興,必須努力發展科學技術,努力提高科研水平。早在改革開放之初,總設計師就說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這句話不管放在任何時代,都不會過時。中國改革開放40多年取得的巨大成就,無不與此緊密關聯。
要不是科學技術的進步,我們怎麼能夠建設自己的空間站,我們怎麼能實現載人航天飛行,我們怎麼能掌握探索宇宙太空的主動權?
據了解,天宮課堂品牌並非突發奇想,而是有著明確的規劃和設計,這是第1次在空間站上課。未來,隨著中國空間站建設的完善,將會有越來越多的航天員和工程師進入空間站,進行各種各樣的太空實驗,並繼續開展天宮課堂教學任務。
看到視頻直播的網友可能會問,太空中沒有基站,空間站如何實現與地球的通訊?
大家都知道,地球上的手機通訊傳輸主要依靠基站。但是太空中並沒有基站,即使有,信號也無法傳出如此遠的距離,畢竟空間站距離地球400多公里。
為了確保空間站與地球之間的聯絡,我國專門發射了三顆中繼衛星,按照預定軌道運行,可以覆蓋全球任何地區,地球和空間站發出的信號,先通過中繼衛星接收,再傳播出去,從而實現空間站與地面的信號傳送。
中繼衛星的傳輸能力和速度,相當於目前在地球上使用的5G信號,幾乎沒有太多的延遲,速度非常快。
這樣一來,不管是航天員與地面控制中心之間交流,還是給家人打電話,都可以做到實時傳輸,有聲音有畫面,跟在地球上差不多。
② 「天宮課堂」即將開講,看完之後你有什麼感受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天宮課堂」第二課將於23日15時40分在中國空間站開講,神舟十三號乘組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將相互配合進行授課。這也是中國航天員第三次進行太空授課。那麼這次「天宮課堂」給我的感覺就是太震撼了,眼前一亮的那種感受,更多的是為祖國日新月異的科技而感到驕傲。下面我來談談自己的感受。
這次授課活動講什麼?來看一下課程表:屆時,航天員將在軌演示太空「冰雪」實驗、液橋演示實驗、水油分離實驗、太空拋物實驗,介紹與展示空間科學設施,另外還有天地互動環節,航天員真誠邀請社會各界特別是廣大青少年在地面同步嘗試開展相關實驗。
在約45分鍾的授課中,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相互配合,生動演示微重力環境下太空「冰雪」實驗、液橋演示實驗、水油分離實驗、太空拋物實驗,深入淺出講解實驗現象背後的科學原理,同時展示部分空間科學設施,介紹在空間站的工作生活情況。授課期間,航天員通過視頻通話形式與地面課堂師生進行互動交流。
「天宮課堂」第一課的太空實驗我還歷歷在目:「太空健身」、「細胞培養」、「浮力消失」......,其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王亞平宇航員中由於失重,展示了和在地面完全不同的奇妙現象。而「天宮課堂」第二課,我印象最深的是水油分離實驗,我們都知道在正常的環境下,水油是分離的,但在失重的環境下,水油分層現象消失了。實驗還展示了通過旋轉產生離心力實現分層的現象。真是太不可思議了。
在太空拋物實驗中,新晉「頂流」北京冬奧會吉祥物冰墩墩驚喜亮相,充當「助教」。只見王亞平將吉祥物冰墩墩輕輕拋出,它並沒有像在地面上一樣掉落,而是沿著原來拋出的方向勻速前進。這是空間站微重力環境最直觀的體現,生動演示了天地拋物之間的區別。
授課期間,航天員通過視頻通話形式與地面課堂師生進行了互動交流。在天地互動環節,談及皮膚在太空是否會變好,王亞平表示,因為空間站沒有太陽光照射,溫度和濕度也都控制在適宜范圍內,另外在微重力環境下人的體液會向上分布,皮膚也會隨之向上提升,「所以我感覺在空間站里皮膚狀態很不錯」。
「天宮課堂」通過三位航天員惟妙惟肖的講解,更能使青少年近距離深入了解航天知識。直觀感受到科學的偉大奧妙之處。看完「天宮課堂」第二課,讓我受益匪淺,不僅認識到了航天事業的重要性,也對科學知識的熱情也更加強烈了。希望,我們的航天事業更上一層樓,祝願我們的祖國更美好。
③ 《天宮課堂》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在約60分鍾的授課中,神舟十三號飛行乘組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生動介紹展示了空間站工作生活場景,演示了微重力環境下細胞學實驗、人體運動、液體表面張力等神奇現象,並講解了實驗背後的科學原理。授課期間,航天員通過視頻通話形式與地面課堂師生進行了實時互動交流。
與此同時,神舟十三號乘組也能通過空間站內的液晶屏幕,清楚地看到地面課堂內孩子們的一舉一動,還能實時進行「天地對話」。
授課意義
中國空間站作為國家太空實驗室,也是重要的太空科普教育基地,蘊含著得天獨厚的豐富教育資源,對激發社會大眾特別是青少年弘揚科學精神、熱愛航天事業具有特殊優勢。
「天宮課堂」結合載人飛行任務,貫穿中國空間站建造和在軌運營系列化推出,授課將由中國航天員擔任「太空教師」,以青少年為主要對象,採取天地協同互動方式開展。
④ 2021年天宮課堂天空授課北京課堂的發動機
摘要 「天宮課堂」將結合載人飛行任務,貫穿中國空間站建造和在軌運營系列化推出,授課將由中國航天員擔任「太空教師」,以青少年為主要對象,採取天地協同互動方式開展。
⑤ 北京天文館展廳介紹'請問北京天文館分3D和天象廳等展廳都是展覽哪些內容的適合四歲孩子看嗎
北京天文館分3D和天象廳等展廳都是展覽有關天體運行,天文現象原理,宇宙里有些什麼等等,天象廳有視頻片模擬夜晚我們可以看到的夜空景象。由於現在城市裡燈光太亮,我們幾乎看不見幾顆星星了,所以到天文館的天象廳看看也是很有好處的。
但天文館里介紹的知識很多,對小學高年級或初中的孩子較能理解明白,4歲的孩子稍微小了一點,但如果大人帶他去並給他講解,而且不是一下子就看完所有的,而是一點點指點的話,對引導兒童熱愛科學,建立興趣,滿足求知慾望等都是有好處的。
⑥ 中國首個太空科普教育品牌天宮課堂即將正式推出,有什麼重大意義
它的亮相同時標志著我國新一代載人航天測控網基本建成。科學永遠是一個國家前行的基石。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歷程中,我們需要更多的人才熱愛航天、投身航天,需要全社會理解、支持這項造福人類的偉大事業。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航天科普活動中蘊藏著中國航天走向明天的無窮潛力。
在春晚中,「天宮一號」的出現掀起了晚會的高潮。 今後,我國的航天員也將在空間站內自如地生活工作,昨天在春晚轟動亮相的「天宮一號」就展現了未來我國空間站的雛形,它是我國具有試驗性質的小型空間站,目前已經進入初樣研製階段,計劃將於2010年升空。據葉勛介紹,「天宮一號」大致可分為兩艙結構,分別為實驗艙和資源艙。實驗艙可用於航天員駐留期間在軌工作和生活。資源艙內有發動機、電源裝置等,可為「天宮一號」提供動力。「天宮一號」的重量和神舟七號差不多,約為8噸。 在「天宮一號」實驗艙前端還安裝有一個交會對接機構,它是「天宮」和飛船聯通的關鍵所在。交會對接指兩個航天器在太空軌道合並連接成一個整體,是實現太空裝配、補給、維修、航天員交換等過程的先決條件,更是建立大型空間站的基礎。從2002年開始,上海航天局的研究人員也開始正式研製這一對接機構,並已經進行了大量的地面試驗,目前已進入初樣階段。之前,記者也曾見過交會對接機構的模型,從外表上看,它類似於一扇圓形的門,內部直徑約為0.8米,航天員可以通過這一扇門從飛船進入「天宮一號」。 在發射「天宮一號」之後,我國將相繼發射神舟八、九、十號飛船,分別與「天宮一號」實現空間對接。今後航天員將由飛船運送至「天宮一號」,航天員工作完成後,再經飛船返回。據悉,根據載人航天工程第二步任務規劃,我國將在2010年至2015年間發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和「天宮二號」、「天宮三號」兩個空間實驗室,還將分別發射2艘無人飛船進行無人對接試驗,發射5艘載人飛船進行載人對接試驗和載人駐留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