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北京知識 » 北京元大都垣城遺址在什麼地方
擴展閱讀
廈門有個什麼晉物流 2025-07-19 04:55:24
杭州到香港飛機多少時間 2025-07-19 04:26:36

北京元大都垣城遺址在什麼地方

發布時間: 2022-08-20 05:46:45

⑴ 北京的元大都在哪裡

元大都在北京市朝陽區芍葯居甲2號;元大都城垣遺址在北京市朝陽區健安東路。

元大都北至元大都土城遺址,南至長安街,東西至二環路。北京元都市長垣遺址公園分為海淀段和朝陽段。它有十多公里長。它是北京市區最大的帶狀公園。它集文物保護、生態環境改善、休閑旅遊於一體。

(1)北京元大都垣城遺址在什麼地方擴展閱讀:

元代大都的名稱,在源自漢語的「大都」之外,還大概源自畏兀兒語的Khanbaliq,khan是汗,baliq是城市,Khanbaliq就是汗之城,音譯為「汗八里」或「汗八里克」。

這個詞在《馬可·波羅游記》的各種西文譯本里有兩種拼寫形式,Cambuluc和Kanbalu,所以這兩種形式都常見於當時的西文文獻。

不過必須注意的是,蒙古人只說「大都」、「上都」,Khanbaliq這個詞可能並不為蒙古人所用,也就是說,並不是一個蒙古語詞彙。汗八里是包括畏兀兒在內的突厥語和伊朗語各分支語言人群所使用的,他們甚至到明代還用汗八里稱呼北京。

後來元朝北撤,蒙古人仍然保留著對大都的記憶和懷念,並繼續用「大都合托」(Dayi Qota)一詞來稱呼明朝都城北京。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元大都

⑵ 元代於1267年遷都於中都元大都遺址位於現在的哪裡

位於北京市舊城的內域及其以北地區。

大都城是元代的都城,包括今北京市舊城的內城及其以北部分,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它始建於元至元四年(1267年),至元十三年(1276年)基本完工。大都城平面呈長方形,城牆全部夯築而成,四面辟有城門11座,由外城、皇城和宮城組成。

全城南北長7600米,東西長6700米,總面積約50多平方公里。



(2)北京元大都垣城遺址在什麼地方擴展閱讀:

元大都城是元太祖忽必烈用18年時間建成。大都城的城牆共 2.8萬余米,用土夯築而成。元大都城的興建,選址在金中都城東北郊外,為今日北京城奠定了基礎。它的規劃設計繼承了我國歷代都城建設的傳統。元大都城垣的最北部分,在明初北牆南移時,遺存城外,俗稱土城。

北京元大都遺址公園海淀段,以成功地解決文物保護、園林綠化、污水截流等問題獲得2003年「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稱號。元大都土城遺址公園全長4200米,寬100米至160米,總面積47萬平方米。


⑶ 元大都遺址位於現在的什麼地方

元大都遺址位於現在的北京市。是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年)以金代大寧宮(今北海瓊華島)為中心創建的,主要工程完成於元世祖時期。元大都平面呈長方形,面積約50平方千米。城牆為夯土築造,有城門11座。南城牆在今東西長安街稍南,東西城牆即明清北京內城東西牆,北城牆在今北四環路一帶。
皇城位於外城南部中央,為扁長方形。城中部有南北縱貫的太液池(今北海、中海)御苑區,西部是興盛宮、隆福宮、太子宮組成的宮殿群。東部為宮城,大部與今故宮重合而略偏北。宮中前朝大明殿(今故宮後三殿)、後朝延春閣,採用宋元時通行的「工」字形台基。元大都的中軸線起自外城的麗正,經縱貫宮城的南北大路,盡於大都城中心的大天壽萬寧寺中心閣,與明清北京城的中軸線相同。

⑷ 元代中都元大都遺址位於現在的哪裡


元代中都元大都遺址位於現在的北京。元代於1267年遷都於中都,元朝大都城在遼朝南京、金朝中都的基礎上,正式奠定了現在北京城天下獨尊的地位。最早提出定都元大都的人元朝將軍霸突魯。霸突魯提出幽燕地勢雄偉,北連大漠和東北,南制中原及江淮。如果想征服天下,只能定都於燕。忽必烈大悟,這才將都城定於元大都。

⑸ 元大都遺址位於哪裡

元大都遺址,中國元代的都城遺址,又名汗八里城 ,位於北京市舊城的內域及其以北地區。

汗八里城是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以金代大寧宮(今北海瓊華島)為中心創建的,主要工程完成於元世祖時期,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都市。

現今在元大都土城遺址上建造了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位於現在的北京市朝陽區小關西街24號,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元大都的相關建築結構

元大都平面呈長方形,面積約50平方千米。城牆為夯土築造,有城門11座。南城牆在今東西長安街稍南,東西城牆即明清北京內城東西牆,北城牆在今北四環路一帶。皇城位於外城南部中央,為扁長方形。城中部有南北縱貫的太液池(今北海、中海)御苑區,西部是興盛宮、隆福宮、太子宮組成的宮殿群。

東部為宮城,大部與今故宮重合而略偏北。宮中前朝大明殿(今故宮後三殿)、後朝延春閣(今景山下),採用宋元時通行的「工」字形台基。元大都的中軸線起自外城的麗正,經縱貫宮城的南北大路,盡於大都城中心的大天壽萬寧寺中心閣,與明清北京城的中軸線相同。

在元大都的東北部發現街道遺跡,在南北向主幹大街東西兩側,等距離地排列著許多東西向胡同。今北京內城從朝陽門(元齊化門)至東直門(元崇仁門)間排列的22條東西向胡同,就是當時的舊跡。大都城有3個大的市場,即海子北岸至鼓樓一帶市場,今西四丁字街一帶市場和樞密院角頭(今王府井大街至美術館) 市場。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元大都遺址

⑹ 元大都的遺址在現在的哪兒

元大都遺址位於北京市的市區,北至元大都土城遺址,南至長安街,東西至二環路。元大都,簡稱大都,是元朝的首都,蒙古語稱為Dayi,突厥語稱為「汗八里」(Khanbaliq),意為「大汗之居處」。由元代科學家劉秉忠規劃建設,自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四年(1267年)至元順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為元代京師。
元大都城街道的布局,奠定了今日北京城市的基本格局。元大都平面呈東西短、南北長的矩形,城牆全長60里又240步,辟十一門,南、東、西三面各三門,北面二門,被附會為哪吒「三頭六臂兩足」。營建大都時,先在全城的幾何中心位置建「中心之閣」,然後以此為基準向四面拓勘城址。元大都城防體系包括城牆、城門、護城河。城牆是夯土築成,周長60里240步(28.6公里),高約10至12米,基寬20至24米,頂寬10至15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