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北京知識 » 北京是哪個年代叫起來的
擴展閱讀
廈門後古修圖怎麼樣 2025-07-18 12:32:40
福州西湖附近哪裡好玩 2025-07-18 12:17:35
天津東沽哪裡的房子便宜 2025-07-18 11:45:59

北京是哪個年代叫起來的

發布時間: 2022-08-22 17:37:08

『壹』 北京最早作為都城是什麼時候北京在歷史上是哪幾個朝代的都城

北京為五朝帝都(遼、金、元、明、清):

· 春秋戰國時期為燕國國都,今位於北京之豐台區,當時稱為薊。

· 十六國時期為前燕國都

· 遼代為陪都,稱燕京。

· 金朝(1115年 - 1234年)自金世宗起至1214年為中都。

· 元朝為大都。

· 明朝自永樂帝起為首都,稱為京師。

· 清朝入主中原後亦把北京作國都。

· 中華民國北洋政府時期,當時稱北京,北伐成功後新的國民政府在南京成立,北京改稱北平。

· 現時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

· 至2006年,建都史長計906年。

『貳』 北京是什麼時候改名叫北京的

北京最早於1368年9月12日稱北平,後於1427年明朝時期改名為北京,民國時於1928年6月20日又改為北平市。直到1949年9月27日將中國的首都定在北平後,才改為北京市。在這個期間的北京,經過大起大落後,最終發展成一流大都市。
北京在1949年起改名叫北京

北京從燕國和薊國的國都、元大都到明清直至今日,在這個期間的北京,經過大起大落後,最終發展成一個全面開放的、現代國際一流的大都市。

『叄』 北京這個稱呼從什麼朝代開始的

現在的北京是從明朝開始稱呼的,起初明朝定都南京,改應天稱京師。後成祖遷都北平,稱京師。由於明朝有兩京,為區分故稱呼南京、北京。這兩地名均是明朝出現的,明朝以前各朝代均設有北京,元朝的北京在和林,宋代的北京為大名府,唐代的北京為晉陽(今太原)。所以北京的稱呼很早就有了。明朝以前基本上是四京,分別為北京、南京、西京、東京。唐朝:西京(長安)東京(洛陽)北京(晉陽)南京(成都),遼有五京為最多,而明清只有兩京算少了。

『肆』 北京是哪個朝代所建的首都 也就第一個皇帝是那個朝代 有幾個以北京做首都 在位多少年

北京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是燕國的首都,遼朝的時候北京是遼朝的陪都,號南京幽都府
金國貞元元年(1153年),金海陵王完顏亮正式建都於燕京,稱為中都,在今北京市西南。
鐵木真麾下大將木華黎於嘉定八年(1215年)攻下北京,遂設置燕京路大興府。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年),改稱中都路大興府。至元九年(1272年),中都大興府正式改名為大都路,也就是元大都。元大都成為全中國的交通中心,北到嶺北行省,東到奴兒干都司(治所黑龍江下游),西到西藏地方,南到海南,都在此交流。從這一時期起,北京成為中國的首都。
明朝初年,以應天府(今南京)為京師,大都路於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改稱為北平府,同年十月應軍事需要劃歸山東行省。洪武九年(1376年),改為北平承宣布政使司駐地。燕王朱棣經靖難之變後奪得皇位後,於永樂元年(1403年),改北平為北京,是為「行在」(天子行鑾駐蹕的所在,就稱「行在」)且常駐於此,如今的北京也從此得名。永樂十九年(1421年)正月,明朝中央政府正式遷都北京,以順天府北京為京師,應天府則作為留都稱南京。明仁宗、明英宗的部分時期,北京還曾一度降為行在,京師復為南京應天府。
明清時設置順天府管轄首都地區,地位與北京市類似,但管轄面積不同。
清兵入關後即進駐北京,也稱北京為京師順天府,屬直隸省。
清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打進北京並簽訂《北京條約》。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再次打進北京,大量文物被侵略軍和壞民劫掠。1901年在京與十一個國家簽署了《辛丑條約》。
辛亥革命後的民國元年(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定都南京,同年3月遷都北京。民國伊始,北京的地方體制仍依清制,稱順天府。
民國三年(1914年),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范圍規格與順天府大致相同,直轄於中央政府北洋政府。這一時期,北京新建了有軌電車系統,和一批現代的文化教育機構,如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燕京大學、輔仁大學、北京協和醫學院等。
民國十七年(1928年)六月,北伐戰爭後,首都遷回南京,撤銷原京兆地方,北京改名為北平特別市,後改為北平市,隸屬於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
民國十九年(1930年)6月,北平降格為河北省省轄市,同年12月復升為院轄市。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事變後,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北平被日本佔領,偽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此成立,且將北平改名為北京。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建立晉察冀抗日根據地,進行民族革命戰爭。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8月21日,入侵北京的日本軍隊宣布投降,第十一戰區孫連仲部接收北京,並重新更名為北平。北平市所轄范圍較之前順天府、京兆地方及北京市為小,大致包括今西城區、東城區全境,朝陽區大部、海淀區南半部、石景山區南部和豐台區北半部。
1949年1月,在原國民黨時期20個區的基礎上臨時劃定32個區,4月將32個區合並為26個區,6月接管任務完成後調整為20個區。
1949年1月31日,傅作義與中國共產黨達成和平協議,率領25萬國民黨軍隊投向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北平市,北京和平解放。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都、紀年、國歌、國旗的決議》,北平更名為北京。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宣告成立。

『伍』 北京的得名是從哪個朝代開始

明朝 明朝,燕王朱棣經靖難之變後奪得皇位後,於永樂元年改北平為北京,是為「行在」(天子行鑾駐蹕的所在,就稱「行在」)且常駐於此,現在的北京也從此得名。

『陸』 北京何時於哪個朝代開始被稱為北京的

北京是在近代被稱為北京的,具體時間是1949年9月27日。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都、紀年、國歌、國旗的決議》,北平更名為北京。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宣告成立。1952年,北京市由華北行政委員會領導,7月,將河北省宛平縣全部及房山、良鄉2縣部分地區劃歸北京市。

1956年~1958年間,將河北省昌平、良鄉、房山、大興、通縣、順義、平谷、密雲、懷柔、延慶等縣劃歸北京市,形成今北京市行政區域。

1956年3月9日,撤銷昌平縣,將昌平縣所屬行政區域劃歸北京市,並命名為昌平區。將河北省通縣所屬的金盞、長店、北皋、孫河、崔各庄、上新堡、前葦溝等7個鄉歸北京市。

(6)北京是哪個年代叫起來的擴展閱讀:

北京天然河道自西向東貫穿五大水系:拒馬河水系、永定河水系、北運河水系、潮白河水系和薊運河水系。多由西北部山地發源,向東南蜿蜒流經平原地區,最後分別在海河匯入渤海。

北京沒有天然湖泊。北京市有水庫85座,其中大型水庫有密雲水庫、官廳水庫、懷柔水庫、海子水庫。

北京市地下水多年平均補給量約為29.21億立方米,平均年可開采量約24~25億立方米。一次性天然水資源年平均總量為55.21億立方米。

『柒』 北京 是從哪個朝代開始使用這個名稱的

是明朝!!

以下是各個朝代對北京地區的稱呼,你可以參考一下!!

古史傳說 叫 幽陵、幽都
商 燕、薊
周 燕、薊
秦 廣陽郡
西漢 燕國、廣陽郡、廣陽國
東漢 幽州廣陽國、廣陽郡
魏 幽州燕郡、燕國
晉 幽州燕國
後趙 幽州燕郡
前燕 幽州燕國、燕郡
前秦 幽州燕國
後燕 幽州燕郡
北魏 幽州燕郡
東魏 幽州燕郡
北齊 幽州燕郡
北周 幽州燕郡
隋 幽州、涿郡
唐 幽州、范陽郡
五代 幽州
遼 南京(燕京)析津府
宋 燕山府
金 中都大興府
元 大都路
明 北京、京師、順天府
清 京師、順天府
中華民國 京兆、北平市

『捌』 北京是什麼時候叫北京的

薊據史書記載,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克商以後,封帝堯之後於薊,封召公奭於燕。另說周以前就有燕國,後燕並薊,以薊城為國都,這就是現在北京的前身。秦滅燕之後,設置薊縣,故址在今北京城。

幽州遠古時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見於《尚書·舜典》:「燕曰幽州。」兩漢、魏、晉、唐代都曾設置過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帶。

燕都因古時為燕國都城而得名。戰國七雄中有燕國,據說是因臨近燕山而得國名,其國都稱為「燕都」。以後在一些古籍中多用其為北京的別稱,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曾出版過一種北京文史的刊物,其名就叫《燕都》。

日下始見於《晉書》,潁川距晉國都洛陽極近,故稱日下。後來唐朝詩人王勃作《滕王閣序》時有「望長安於日下,指吳會於雲間」之句,即運用於此典故,此後便以「日下」為國都的代稱。作為北京的代名詞來用的有清人朱彝尊的《日下舊聞》和乾隆年間成書的《日下舊聞考》等。

幽都唐代曾設置幽都縣,遼時也曾設置過幽都府,所治在今天的北京一帶。

燕京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自稱燕帝,以范陽為燕京。安史之亂平定後,罷燕京。後來北京的正式命名雖屢有變動,而燕京這個名稱卻廣泛使用。近百年來,「燕京」是北京最常用的一個別稱,甚至一些企業的名稱、產品的命名也多用這兩個字。

春明起源於唐代,唐朝首都長安的正門(東門)名為春明門,古人認為東方主春,於是後人遂以「春明」作為首都的別稱,北京成為國都後,也曾被稱為「春明」。清人孫承澤著有《春明夢余錄》,蓋其意即此。

京城唐天寶元年(742年)以前,稱首都長安為京城,以後京城就泛指國都,北京成為國都後,也多將其稱為京城,時至今日也是人們稱呼北京最常用的代名詞。

南京遼會同元年(938年),將原來的幽州升為幽都府,建號南京,又稱燕京,作為遼的陪都。當時遼的首都在上京(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部)。

燕山北宋宣和四年(1123年),宋、金聯合伐遼,攻佔燕京。宋、金議和後,燕京回歸北宋,建燕山府(因臨近燕山腳下),故燕京又稱燕山。

中都宋宣和六年(1125年),金人南侵,佔領宋的燕山府。金貞元元年(1153年)金人遷都燕京,改稱中都,所治均在今天北京西南一帶。

大興金在將燕京改為中都的同時,設大興府,所治在今天的北京東南部,包括今東城區、崇文區、朝陽區及大興區的東部。

大都元代以金的離宮(今北海公園)為中心重建新城,至元九年(1272年)改稱大都,俗稱元大都。

汗八里元時蒙古人稱大都為汗八里,蒙語的意思為「汗城」,即可汗所居之處。所以元朝定都北京後也被稱為汗八里,馬可·波羅在他著的游記中就稱大都(北京)為汗八里。

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滅掉元朝後,為了記載平定北方的功績,將元大都改稱北平。

北京明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樂皇帝)取得皇位後,將他做燕王時的封地北平府改為順天府,建北京城,並將准備都城遷於此,這是正式命名為北京的開始,至今已有600餘年的歷史。

京師明成祖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改稱京師,直至清代。京師一詞最早見於《詩經·大雅·公劉》:「京師之野,於時處處。」後世遂稱國都為京師。還有一種說法,陝西鳳翔有山曰京,有水曰師,因周文王和武王在此建都,故統名為京師,以後便將京師當成國都的代稱,北京被稱為國都後,也曾被稱為京師。

宛平這是老北京人對北京的泛稱,其實不準確,明清的宛平縣治區只是今天北京的一部分,大致方位是現在的北京西南部,包括今西城區、宣武區、海淀區的一部分以及石景山區、門頭溝區和大興區的西部。

京兆民國二年(1913年)廢順天府,翌年置京兆地方,直隸中央,其范圍包括今天的北京大部分地區,民國十七年廢京兆地方,改北京為北平。

北京歷史上除了用過上述名稱外,還有秦漢之時,北京曾是廣陽郡的治所;隋大業年間,曾是涿郡的治所;唐天寶年間,曾是范陽郡的治所;遼代時曾是析津府的治所;明清之時,曾是順天府的治所,於是廣陽、涿郡、范陽、析津和順天府也成了北京的別稱。

『玖』 北京是啥年代開始叫北京市呢

第一次是 1937年到45年日偽政府改北平為北京。 45年後又改叫 北平
第二次是 1949年9月 解放後 改北平為北京 直到現在。

民國初期,北京的地方體制仍依清制,稱順天府。直至民國三年,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直轄於中央政府北洋政府。
1928年北伐戰爭後,把首都遷到南京,撤銷原京兆地方,北京改名為北平特別市。
1930年6月,北平降格為河北省省轄市,同年12月復升為院轄市。

『拾』 北京是什麼時候叫的北京

北京是從明朝時開始叫北京的。北京地處華北平原北部,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西部為太行山脈,北部和東北部為燕山山脈,三面環山,東南部是平原。北京交通便利又易守難攻,是天然的定都之地,燕、遼、金、元、明、清均建都於此,被稱為六朝古都。
北京,明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樂皇帝取得皇位後,將他做燕王時的封地北平府改為順天府,建北京城,並准備遷都城於此,這是正式命名為北京的開始,今已有600餘年的歷史。
京師,明成祖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改稱京師,直至清代。
京兆,民國廢順天府,置京兆地方,直隸中央,其范圍包括北京大部分地區,民國十七年(1928年)廢京兆地方,改北京為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