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北京知識 » 北京子麋鹿苑石碑推倒的有多少
擴展閱讀
廈門哪裡可以購物 2025-07-17 17:32:19

北京子麋鹿苑石碑推倒的有多少

發布時間: 2022-08-23 22:17:14

Ⅰ 麋鹿的資料

麋鹿(學名:Elaphurus davidianus)屬於鹿科,又名大衛神父鹿,因為它頭臉像馬、角像鹿、頸像駱駝、尾像驢,因此又稱四不像,原產於中國長江中下游沼澤地帶,以青草和水草為食物,有時到海中銜食海藻。體長達兩米,重300千克。曾經廣布於東亞地區。後來由於自然氣候變化和人為因素,在漢朝末年就近乎絕種。元朝時,為了以供游獵,殘余的麋鹿被捕捉運到皇家獵苑內飼養。到19世紀時,只剩下在北京南海子皇家獵苑內一群。在西方發現後不久被八國聯軍捕捉並從此在中國消失。

中文學名: 麋鹿
拉丁學名: Elaphurus davidianus
界: 動物界
門: 脊索動物門
綱: 哺乳綱
目: 偶蹄目
科: 鹿科
亞科: 鹿亞科
屬: 麋鹿屬
種: 麋鹿
分布區域: 原分布於長江中下游。目前在北京、湖北、江蘇的自然保護區。
生態環境: 低窪濕地和沼澤
瀕危等級: 瀕危
國家保護級別: 一級
滅絕原因: 棲息地破壞,過度捕獵

目錄

簡介
歷史記載
古代研究
神話傳說
外形特徵
分布范圍
習性特徵
繁殖
保護級別
保護現狀
受威脅因素1)自然因素
2)自身因素
3)人口增長和農業的發展
在中國的滅絕與復興
種群現狀
大豐麋鹿自然保護區簡介
大豐麋鹿亮相世博園
麋鹿保護突出貢獻者——丁玉華
石首麋鹿自然保護
南海子麋鹿苑
麋鹿博物館
相關資料麋鹿的身世
失而復得的珍獸 麋鹿
麋鹿回家的故事
本土絕跡 淪落天涯
水土不服 絕處逢生
祖國富強 麋鹿回家
放養成功 回歸自然
麋鹿之鄉 大豐
南海子麋鹿傳奇
網路用語簡介
歷史記載
古代研究
神話傳說
外形特徵
分布范圍
習性特徵
繁殖
保護級別保護現狀受威脅因素
1)自然因素 2)自身因素 3)人口增長和農業的發展在中國的滅絕與復興種群現狀大豐麋鹿自然保護區
簡介 大豐麋鹿亮相世博園 麋鹿保護突出貢獻者——丁玉華石首麋鹿自然保護南海子麋鹿苑麋鹿博物館相關資料
麋鹿的身世 失而復得的珍獸 麋鹿 麋鹿回家的故事 本土絕跡 淪落天涯 水土不服 絕處逢生 祖國富強 麋鹿回家 放養成功 回歸自然 麋鹿之鄉 大豐 南海子麋鹿傳奇網路用語展開 編輯本段簡介
生活在黃海濕地大豐保護區的麋鹿
[1]麋鹿又名「四不象」,是中國特有的動物,也是世界珍稀動物。它善於游泳,再加上寬大的四蹄,非常適合在泥濘的樹林沼澤地帶尋覓青草、樹葉和水生植物等,棲息活動范圍在今天的長江流域一帶。長江流域是人類繁衍之地,生息於此的麋鹿自然成了人們為獲得食物而大肆獵取的對象,致使這一珍稀動物的數量急劇減少,其野生種群很快便不復存在了。 值得慶幸的是,英國的十一世貝福特公爵花重金收養了世界僅存的18頭麋鹿,放養在他的烏邦寺庄園中。這是在中國大地上的人工環境中生活的最後一群麋鹿。根據大量化石和歷史資料推斷,野生麋鹿大概在150多年前就消失了。
編輯本段歷史記載

麋鹿是中國特有的動物也是世界珍稀動物。它善於游泳,再加上寬大的四蹄,非常適合在泥濘的樹林沼澤地帶尋覓青草、樹葉和水生植物等食物,棲息活動范圍在現在的長江流域一帶。黃河流域是人類繁衍之地,生息於此的麋鹿自然成了人們為獲得食物而大肆獵取的對象,致使這一珍奇動物的數量急劇減少,其野生種群很快便不復存在了。值得慶幸的是,早在3000多年前的周朝時,麋鹿就被捕進皇家獵苑,在人工馴養狀態下一代一代地繁衍下來,一直到清康熙、乾隆年間,在北京的南海子皇家獵苑內尚有二百多頭。這是在中國大地上的人工環境中生活的最後一群麋鹿。根據大量化石和歷史資料推斷,野生麋鹿大概在清朝才瀕臨滅絕的境地。 1865年,法國傳教士兼博物學家阿芒·戴維神甫在北京南部考察動植物時發現了這種奇特的動物,這是世人第一次從學術角度知道了麋鹿。此後的幾十年間,不斷有麋鹿的活體被運出中國,流向西方。 1894年,永定河水泛濫,沖破了南苑的圍牆,逃散的麋鹿成了飢民們的果腹之物。到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南苑裡的麋鹿幾乎被全部殺光。一部分被運往為歐洲各地。 不過,在2009年1月8日,一隊科學考察團於洞庭湖發現27頭糜鹿,是全球首位發現有野生麋鹿的足跡。 在世界動物保護組織的協調下,英國政府決定無償向中國提供種群,使麋鹿回歸家鄉。 1985年提供22隻,放養到原皇家獵苑,北京大興區南海子,並成立北京南海子麋鹿苑。1986年又提供39隻,在江蘇省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放養。1987年又提供18隻。 回歸後的麋鹿繁殖相當快,1994年中國政府又在湖北省石首市天鵝洲成立第三個麋鹿保護區,從大豐遷來64隻。目前在中國的麋鹿總數已經繁殖達1320頭。但仍然是一個瀕危物種。全世界也沒有超過2000頭。
編輯本段古代研究
在中國,麋鹿又叫做四不像,被認為是一種靈獸。最為著名的形象是古典小說《封神演義》里姜子牙的坐騎四不象。
編輯本段外形特徵
麋鹿體護仔
長約2米。 雄性肩高0.8~0.85米, 雌性0.7~0.75米, 初生仔12千克左右。 一般成年雄麋鹿體重可達250千克,角較長,每年12月份脫角一次。雌麋鹿沒有角,體型也較小。因在古代神話小說《封神榜》中是姜子牙的坐騎,使其更富有傳奇色彩。麋鹿角倒置時能夠三足鼎立,是在鹿科動物中獨一無二的,頸和背比較粗壯,四肢粗大。主蹄寬大能分開,趾間有皮健膜,側蹄發達,適宜在沼澤地中行走。夏毛紅棕色,冬季脫毛後為棕黃色;初生幼仔毛色橘紅,並有白斑。尾巴長用來驅趕蚊蠅以適應沼澤環境。 雄性小麋鹿在兩歲時長角分叉,6歲叉角才發育完全。頭大,吻部狹長,鼻端裸露部分寬大,眼小,眶下腺顯著。 雌麋鹿的懷孕期比其他鹿類要長,一般超過九個半月,而且每胎只產一仔,尚無雙胞胎或多胞胎的記載。
編輯本段分布范圍
麋鹿群
麋鹿原產於中國長江中下游沼澤地帶,以青草和水草為食物,有時到海中銜食海藻,在3000年以前相當繁盛。主要分布在中國的中、東部,日本也有,東海、黃海及其附近海域也曾發現麋鹿的化石。後來由於自然氣候變化和人類的獵殺,在漢朝末年就近乎絕種,元朝時,蒙古士兵將殘余的麋鹿捕捉運到北方以供游獵,在自然界已經滅絕。1866年,被法國傳教士大衛發現並寄回法國由法國動物學家米勒·愛德華確定拉丁種名,各國公使用賄賂、偷盜等手段,為自己國家動物園搞到幾只。1894年永定河泛濫,沖毀皇家獵苑圍牆,殘存的麋鹿逃出,被飢民和後來的八國聯軍獵殺搶劫,從此在中國消失。 1898年英國11世貝福特公爵花重金將流散到巴黎、安特衛普、柏林和科隆的18頭麋鹿全部購回,放養到烏邦寺庄園,到二戰結束已經繁殖到255頭,為了防止其滅絕,開始向各國動物園疏散。 麋鹿在世界動物保護組織的協調下,英國政府決定無償向中國提供種群,使麋鹿回歸家鄉。1985年提供22隻,放養到原皇家獵苑——北京大興區南海子,並成立北京南海子麋鹿苑。1986年又提供39隻,在江蘇省大豐市原麋鹿產地放養,並成立自然保護區。 回歸後的麋鹿繁殖相當快,1994年中國政府又在湖北省石首市天鵝洲成立第二個麋鹿保護區,從北京前後遷去九十多隻。目前世界麋鹿總數已經繁殖達4000頭。但仍然是一個瀕危物種。
麋鹿是一種大型食草動物,體長170—217厘米,尾長60—75厘米,肩高達122—137厘米,體重120—180千克,雌性體形比雄性略小。 雌性頭上無角,雄性角的形狀特殊,沒有眉杈,角干在角基上方分為前後兩枝,前枝向上延伸,然後再分為前後兩枝,每小枝上再長出一些小杈,後枝平直向後伸展,末端有時也長出一些小杈,最長的角可達80厘米。頭大,吻部狹長,鼻端裸露部分寬大,眼小,眶下腺顯著。四肢粗壯,主蹄寬大、多肉,有很發達的懸蹄,行走時代帶有響亮的磕碰聲。 尾特別長,有絨毛,呈灰黑色,腹面為黃白色,末端為黑褐色。夏季體毛為赤銹色,頸背上有一條黑色色的縱紋,腹部和臀部為棕白色。9月以後體毛被較長而厚的灰色冬毛所取代。麋鹿性好合群,善游泳,喜歡以嫩草和其他水生植物為食。
編輯本段繁殖
野生小麋鹿
麋鹿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曾經是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皮書規定的極危物種,但是隨著近年來其種群數量的不斷增加,已經退出了世界瀕危動物名錄「紅皮書」。 麋鹿失而復得的中國保護野生動物的成就,它既是愛國主義教育的活的教材,也是向公眾表達人與自然協調發展之可能性與必要性的重要範例。
編輯本段保護現狀
原始人類由於人口密度低、生產力水平低,不構成對麋鹿的威脅。而商周以後,由於自然變遷、麋鹿自身的原因和人為干擾等因素,造成了麋鹿的不斷減少。
18盛世麋鹿
65年,法國傳教士兼博物學家阿芒·大衛在北京南部考察動植物時發現了這種奇特的動物,這是世人第一次從學術角度知道了麋鹿。此後的幾十年間,不斷有麋鹿的活體被運出中國,流向西方。此時歐洲一些國家動物園內的麋鹿,由於生態環境的變化,面臨著滅絕的威脅。熱愛動植物的英國貝德福特公爵十一世,出高價把飼養在巴黎、柏林、科隆、安特衛普等地動物園內的18頭麋鹿全部買下,放養在他水草豐茂的烏邦寺庄園內。後經精心護理飼養,這18頭麋鹿逐漸繁衍生息。 1894年,永定河水泛濫,沖破了南苑的圍牆,逃散的麋鹿成了飢民們的果腹之物。到1900 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南苑裡的麋鹿幾乎被全部殺光。一部分被運往為歐洲各地。至此,中國特產動物麋鹿,在國內銷聲匿跡。而也成為了世界上僅有的麋鹿種群。 野生的麋鹿雖然滅絕了,但是通過放養,最終在中國重新建立了麋鹿的自然種群。1986年8月,英國倫敦動物園無償提供了39頭麋鹿,放養在大豐麋鹿保護區至今,生長良好,並且繁殖了後代。為此,中國重新把麋鹿列為一級保護動物。 中國麋鹿主要分布在三大保護區內,即江蘇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北京南海子麋鹿苑、湖北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根據2010年6月的資料,江蘇大豐麋鹿保護區有1618頭,約佔世界麋鹿種群的40%。此外,在河南、江蘇泰州等地也有一定規模的麋鹿繁殖基地。
編輯本段種群現狀
麋鹿作為野生種群早已絕跡多年,1986年8月14日,在世界自然基金會和中國林業部的共同努力下,來自英國七家動物園的39頭麋鹿返回故鄉——江蘇大豐,放養在大豐麋鹿保護區。面積達117萬畝的江蘇大豐麋鹿保護區,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一處麋鹿保護區,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麋鹿種群,已建立世界最大的麋鹿基因庫。大豐麋鹿國家自然保護區林茂草豐,人跡罕至,是麋鹿野生放養的天然理想場所。適宜的生境加上保護區工作人員的精心管護,其野生種群數量,繁殖率和存活率均居世界首位。經過繁衍擴大,現已達到1618頭。江蘇大豐麋鹿保護區有著世界上最大的野生麋鹿種群,野生種群數量達156頭。在世界上首先建立了完全擺脫對人類依賴、可自我維持的麋鹿野生種群,結束了數百年來麋鹿無野生種群的歷史。[1][2][3]
編輯本段大豐麋鹿自然保護區
簡介
大豐麋鹿保護區 區徽
大豐麋鹿自然保護區位於江蘇省中部的黃海之濱,佔地117萬畝,核心區4萬畝。區內分布著林地、草荒地、沼澤 地和自然水面。本世紀60年代,在大豐市新團、大龍、三圩、劉庄等地有麋鹿角和麋鹿骨(亞化石)出土,歷史文獻和出土文物充分證明大豐曾是麋鹿的故鄉。1984年春國際野生基金會和我國林業部組織專家、學麋鹿剛回大豐的情景
者、技術人員來此調查考察,確認其適宜麋鹿生活,經國務院批准,林業部和江蘇省在此聯合建立麋鹿自然保護區,由林業部投資120萬元,於1985年著手建設。1986年8月13日上午,從英國倫敦以8箱分裝麋鹿39頭(雄性13頭,雌性26頭)空運廣州,換機飛上海,再用汽車轉運大豐保護區放養,麋鹿群在這里生息繁衍,悠然自得。 經過兩年的「引種擴群」和十年的「行為再塑」兩個階段後,保護區從1998年開始著手實施拯救工程的第三個階段:「野生放歸」。十年間四次放歸53頭麋鹿,經過十年艱辛探索,野生麋鹿逐年遞增。經過多年時間的跟蹤觀察和監測,麋鹿的野生行為不斷恢復,它們在野外具有較強的識別能力和自然保護意識,連續3年在完全自然的情況下成功產仔,並全部成活。麋鹿成功回歸大自然,基本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和社會環境與生態環境平衡的建設目標,成為世界麋鹿保護過程中的一座里程碑。20多年來,其他國家麋鹿數量沒有明顯的變化,而大豐麋鹿種群已實現量的突越。為此,麋鹿就此從「紅皮書」中退出,被列為珍稀物種。這是麋鹿保護過程中的又一座里程碑。 2008年,野生麋鹿在南黃海濕地順利地完成了第二個繁衍周期,野生麋鹿種群中已出現了重孫輩。經過10年的探索和研究,野生麋鹿種群在大自然中的數量超過100頭,基本脫離了種群發展的「危險期」。 2006年至2008年,麋鹿保護區在全國麋鹿分布相對集中和比較分散的地域對它們進行了深層次的觀察,發現了麋鹿到山上的樹林中棲息和一頭雌麋鹿同時哺乳3頭小仔鹿以及麋鹿大量採食大米草等活動行為。這三項重大發現,是中國近年來研究麋鹿工作的新突破,對推動中國野生動物保護事業發展,促進相關學科的研究,都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大豐保護區已經形成了林、草、水、鹿、鳥共生的生態模式和完整的麋鹿生態系統,曾經被認是外來生物有害物種的互花米草成為麋鹿喜愛的食品,納入了保護區的生物循環鏈。
大豐麋鹿亮相世博園
石首糜鹿自然保護區位於湖北省石首市境內,地理座標為東經112°33',北緯29°49',總面積1567公頃。保護區於1991年經湖北省政府批准建立,主要保護對象為糜鹿及其生境。 本區地處長江天鵝洲故道邊,屬典型的近代河流相沖積,洪積的堆積形成的洲灘平原,地勢低平,海拔在35米左右。區內土壤肥活,水質良好,牧草豐盛,分布有廣闊的蘆葦沼澤濕地。據初步調查,區內高等植物有64科、168屬、238種,脊椎動物有100多種,其中大鴇、白鶴等為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本區是為實現麋鹿回歸自然而建立的自然保護區,1993年和1994年分兩批從北京麋鹿苑引進 麋鹿64頭,由於區內發自然環境非常適合麋鹿的生活和繁衍,加之麋鹿可食性植物多達119種,且生物產量高,因此在僅3-4年的時間內,麋鹿種群發展到134頭,且麋鹿的野性恢復良好,實現了自然放養的目標。石首麋鹿自然保護區的建立,不僅對麋鹿回歸自然作出巨大貢獻,而且為世界大型動物回歸自然以及種群的恢復提供了成功的經驗。
編輯本段南海子麋鹿苑
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博物館不僅是保護麋鹿的研究場所,還是一個以開展自然、歷史、文化生態環保為特色的教育基地,是對青少年進行自然教育、環保教育及愛國主義教育不可多得的戶外大課堂,被中國科協列為首批全國科普教育基地。 為提高人們對保護瀕危動物的緊迫感,苑內設了一座「世界滅絕動物公墓」,一塊塊的石碑上銘記著一個世紀以來世界上已滅絕了的野生動物。這些石碑用多米諾骨牌的形式排列著。上百種動物相繼倒下,最後一塊上面寫著:英國萊桑池蛙。 在北京麋鹿苑,人們會了解到麋鹿是一度在中國滅絕,又經中外保護人士共同努力得以拯救的野生動物,它們的失而復得,是人類「亡羊補牢」、「迷途知返」,生態保護意識覺醒的具體體現。要使後人知道,地球是我們惟一的家園,但她並不只屬於人類,只有保護這個大千世界的物種多樣性,才能使我們自身的繁榮、穩定、持續發展得到保障。
編輯本段相關資料
麋鹿是一種大型食草動物,體長170—217厘米,尾長60—75厘米,肩高達122—137厘米,體重120—180千克,雌性體形比雄性略小。雌性頭上無角,雄性角的形狀特殊,沒有眉杈,角干在角基上方分為前後兩枝,前枝向上延伸,然後再分為前後兩枝,每小枝上再長出一些小杈,後枝平直向後伸展,末端有時也長出一些小杈,最長的角可達80厘米。頭大,吻部狹長,鼻端裸露部分寬大,眼小,眶下腺顯著。四肢粗壯,主蹄寬大、多肉,有很發達的懸蹄,行走時代帶有響亮的磕碰聲。尾特別長,有絨毛,呈灰黑色,腹面為黃白色,末端為黑褐色。夏季體毛為赤銹色,頸背上有一條黑色色的縱紋,腹部和臀部為棕白色。麋鹿回家的故事
麋鹿,是中國特產的珍稀動物,而100年前,它卻在中國本土絕跡。今年,當中國麋鹿本土絕跡100周年的時候,適逢江蘇大豐國家級麋鹿自然保護區「麋鹿野放」實驗成功。從1000年前,人類大舉捕殺麋鹿到新千年將麋鹿放歸自然;從100年前中國麋鹿本土絕跡到世紀末麋鹿遊子重返故土,撲朔迷離的麋鹿身世似乎在演繹著一個個傳奇故事。 神奇物種 吉祥的象徵 麋鹿由於「角似鹿,面似馬,蹄似牛,尾似驢」而被俗稱為「四不象」,曾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動物,種群規模曾以億計。 麋鹿自古被稱為吉祥之物,它具有300萬年悠久的生命歷史,卻在長達近千年的時期內幾度瀕臨滅絕。 古人把能夠《封神榜》的姜太公的坐騎指為麋鹿,決非憑空想像,它象徵著麋鹿與我中華民族的悠遠情結。 麋鹿的形象和精神,自古溶人中國文化。從屈原、班固、杜甫、柳宗元、蘇軾等文學大師,至沈括、李時珍等科學名人,直至周文王、乾隆等帝王,一部中國文化史,留下無數對麋鹿的記述和贊美的篇章。 在民間,麋鹿更是神奇之物,吉祥之物。它不僅是先民狩獵的對象,是崇拜的圖騰和儀式中的重要祭品,還成為生命力旺盛(鹿角年年落而復生)的標志和陞官發財的象徵 (福「祿」喜壽) 。
本土絕跡 淪落天涯
中國是麋鹿的老家,隨著祖國的強大、穩定,許多中國動物學家呼籲:讓海外遊子麋鹿還家。其實,這也是烏邦寺主人的心願。 1985年8月24日,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22頭麋鹿乘專機從英國烏邦寺回到故土北京,當晚運至南海子麋鹿苑,終於實現麋鹿百年回歸的夙願。後來,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在倫敦舉行的一個歡迎中國領導人訪英的宴會上致辭,曾把麋鹿的重返家園與香港問題的解決同列為中英外交史上的大事。 1999年,當時的英國駐華大使高德年曾風趣地用中文這樣說:「麋鹿曾因迷路到了歐洲,現在終於順利還家了,祝願它永遠不會再迷路。」 作為麋鹿故鄉的中國人,我們當記住愛爾溫·大衛的名字,記住十一世、十二世貝福特公爵,記住他們保護麋鹿、挽救麋鹿的歷史功績。同時也不能忘記,100年前中國麋鹿在本土絕跡的那段刻骨銘心的恥辱的歷史。 要復壯麋鹿種群,直至讓麋鹿回歸自然,需要更廣闊的生存空間。中外科學家順東部沿海對北至遼河、南達北海的麋鹿分布故地進行了艱苦的調查。 1985年春,麋鹿專家曹克清一行驅車在黃海灘塗考察。這里溝河港汊縱橫,光灘舒展,蘆盪遍布,草茂林深,上萬公頃的海濱灘塗呈半原始生境。這里是太平洋西岸最大的一片濕地,生物多樣性十分豐富,近年多次有麋鹿化石出土。 那一天,濕潤的海風吹拂著綠樹野草,成群的丹頂鶴和白鷺在溝邊嬉戲。突然,一隻牙獐從路邊草叢中竄到路中央,歪著頭好奇地看著考察的車輛。這一戲劇性的情節引起專家們的極大興趣。牙獐與白鷺自古就是麋鹿的伴生物種,凡有麋鹿出沒的地方,一般都會有牙獐伴行。那隻精明的牙獐適時地亮相在考察組的眼前,不言而喻地傳遞著大自然神秘的信息。
放養成功 回歸自然
1986年8月14日,在世界自然與自然保護聯盟,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和中國林業部的共同努力下,在江蘇沿海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也是迄今最大麋鹿野生放養地——大豐麋鹿保護區。39頭麋鹿返回故鄉。這里的沿海灘塗廣闊,氣候溫暖,森林茂密,水草豐盛 ,是麋鹿野生放養天然的理想場所。 回到故土的麋鹿如魚得水,如鳥歸林,與獐同戲,與鶴共舞。種群迅速恢復。全國現有麋鹿1 000餘頭。僅江蘇大豐麋鹿自然保護區就擁有819頭,佔全世界現有麋鹿總量的近三分之一,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麋鹿種群。 1998年秋天,江蘇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進行了一項劃時代的科學實驗。他們打開鐵門,將經過選擇的8頭(公2、母4、幼2)麋鹿從鹿苑真正地放歸自然。被圈禁數百年,一直處於圈養、半野生狀態的麋鹿轉眼間消失在黃海之濱一望無垠的草叢中。由此,中斷數百年的野生麋鹿的生命鏈條在那一刻被重新連接。 通過無線電跟蹤和野外觀察,8頭麋鹿在黃海灘塗濕地上已安全無恙地度過了第一個冬春。1999年3月18日,懷孕的母鹿在野外安全地產出迄今為止世界上第一頭全野生麋鹿幼仔,為恢復野生麋鹿種群邁出了可喜的一步。1998年和2002年,大豐先後2次將14頭麋鹿野生放養並取得了成功。 2003年10月26日上午,在距大海1 000米的灘塗上,工作人員戀戀不舍地打開了柵欄大門,18頭麋鹿在人們關注的目光中,從容地沖向大自然,開始了它們野生繁衍的旅程。 現在距離2003年的那次放養,已經2年過去了,放歸野外的麋鹿生活得怎麼樣了呢?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工作人員告訴我們,野生的麋鹿比之網欄中的麋鹿,膘情更好。最顯著的變化是野性增強了,自我保護的能力更強,更加機敏,活動的區域數倍增加。起居習慣更加變幻莫測。在保護區,現在野外存活的麋鹿已經達到52頭了,相信這個數字還將進一步擴大。 大豐麋鹿國家級保護區負責人,同時也是從事麋鹿野放實驗的國家級麋鹿專家丁玉華高級工程師介紹說,麋鹿在大豐保護區的數量在迅速增長,這是保護區20年來實行科學管理,採取對瀕危動物拯救措施,促使麋鹿得到有效保護的結果。今後還要擴大野生種群,易地建立新的保護地。 讓我們一起祝福麋鹿吧。
麋鹿之鄉 大豐
大豐麋鹿國家級保護區在江蘇省鹽城市境內,是亞洲東方、太平洋西岸最大的濕地之一。這里濕地生態演替系列齊全,生物多樣性極其豐富。 濕地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是地球上生物多樣性豐富和生產力較高的生態系統。濕地在抵禦洪水、調節徑流、控制污染、調節氣候、美化環境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它既是陸地上的天然蓄水庫,又是眾多野生動植物資源,特別是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越冬地,它可以給人類提供水和食物。濕地與人類息息相關,是人類擁有的寶貴資源,因此濕地被稱為「生命的搖籃」、「地球之腎」。 2006年6月16日,江蘇大豐市被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授予「中國麋鹿之鄉」稱號。截至2006年6月12日,江蘇大豐麋鹿自然保護區繁殖期內的麋鹿產下幼仔188頭,從而使該保護區種群數量達1007頭,成為全球范圍內首個突破千頭大關的麋鹿自然保護區。
南海子麋鹿傳奇
明清時期的南海子位於北京南郊,佔地210平方公里,面積相當於老北京城區的3倍。南海子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高度42米到25米。 南海子不僅風景優美,還有一種神奇的動物———麋鹿。它是中國特有的珍稀大型鹿科動物。古代麋鹿分布在遼寧省康平、南界浙江省餘姚、西至山西省襄汾、東達東部沿海和島嶼這一廣大的區域。由於古代先民的大量捕殺,以及人類的早期開發活動破壞了適應麋鹿生存的生態環境,野生麋鹿種群大量減少。大約從秦漢以後,中國野生麋鹿種群就逐漸在原野上絕跡了。明清時期,僅在皇家苑囿南海子里,還保存有數量不多的麋鹿。 麋鹿體長2米多,肩高1米多。毛色淺褐,背部較深,腹部較淺。雄麋鹿有形狀美麗的雙角。麋角表面有凹凸,內有黑色紋理,形狀迷人。麋鹿的尾巴比其他鹿種都長,尾端生有叢毛,所以又稱「大尾鹿」。它的鹿蹄寬大,而且能夠分開,可以在沼澤地中奔走如飛。更奇特的是它的外表,角像鹿而又不是鹿,頸像駝而又不是駝,蹄像牛而又不是牛,尾像驢而又不是驢。因此,民間俗稱麋鹿為「四不像」,把麋鹿看作一種「怪獸」。
還行嗎?

Ⅱ 南海子麋鹿苑裡的墓碑分別是什麼

自工業革命以來,跟人類活動有關的世界滅絕動物。

Ⅲ 北京南海子麋鹿園動物滅絕年代石碑有哪些

世界近代滅絕鳥類
(中英文對照)
非洲:
Elephant Bird 大象鳥 1700年
Common Dodo 普通愚鳩 1680年
Rodriguer Solitaire 模里西斯愚鳩 1780年
Reunion Solitaire 羅島地愚鳩 1700年
white Dodo白愚鳩 1770年
Madagascar Serpent Eagle 馬達加斯加蛇雕 1950年
vommerson』s Scops owl模里西斯角鴞 1850年
Rodrigaer Little owl模里西斯小鴞 1850年
Mauritian Red Tail模里西斯紅秧雞 1680年
Leguat』s Rail模里西斯田雞 1700年
Broad-Billed Parrot闊嘴鸚鵡 1650年
Rodriguer Parrot羅島鸚鵡 1800年
Rodriguer Righ-Nedred Parakeet 環頸鸚鵡1880年
Mascarene Parrot馬島鸚鵡 1840年
Seychelles Parakeet塞席爾綠鸚鵡 1881年
Sao Thome Grosbeak聖多美臘嘴雀 1900年
Reunion Crested Starling留尼汪椋鳥 1868年
White Mascarcen Starling 馬斯卡林椋島 1840年
Delalande\'s Madagascar Concal 德拉氏島鵑1930年
亞洲:
Columba Jouyi銀斑黑鴿 1936年
Arabian Ostrich阿拉伯鴕鳥 1941年
Forest Spotted Owlet印度斑林鴞 1914年
Himalayan Mountain Quail高山鶉 1870年
Pink-Headed Duck粉頭鴨(紅鴨) 1924年
Ryudyu King Fisher流球翠鳥 1887年
Jerdon\'s Double Banded Courser 雙翎走鴴 1900年
Crested Sheld Duck冠麻鴨 1964年
Dicaeum Quadriwlor 菲律賓四色啄花鳥 1906年
Passenger Pigeon旅鴿 1914年

Eskimo Curlew 愛斯基摩勺鷸 1970年
Guadalupe Storm Petrel瓜達盧佩海燕 1911年
Quelili 鳳頭卡拉鷹 1900年
Painted Vulture 佛羅里達彩鷲 1800年
Burrowing Owl 穴鴞 1900年
Carolina Parakeet卡羅萊納鸚鵡 1914年
Cuban Red Macaw 三色麥鳥(合字)皋鳥(合字)1765年
Yellow-Headed Macaw 黃頭麥鳥(合字)皋鳥(合字)1765年
Green& Yellow Macaw 綠黃麥鳥(合字)皋鳥(合字)1842年
Dominican Macaw 多米尼加麥鳥(合字)皋鳥(合字) 1800年
Labat』s Conure拉氏錐尾鸚鵡 1722年
Puerto Rican Conure 波多黎各錐尾鸚鵡1892年
Martinique Amazon馬提尼克綠鸚鵡 1750年
Guadeloupe Amazon瓜達盧佩綠鸚鵡 1750年
Culebra Island Amazon 庫萊布拉綠鸚鵡1899年
Kittlitis Rail啟利氏秧雞 1850年
Jamal can wood Rail or Uniform Rail 牙買加純色秧雞1881年
Sandwith Rail夏威夷薩氏田雞 1944年
Laysan Rail or Spottess Crake 夏威夷綠雀1900年
Kioea鬢吸蜜鳥1850年
Great Amakihi夏威夷綠雀 1900年
Alauwahios 夏威夷管舌鳥1970年
Oahu Akepa猩紅管舌鳥 1900年
Akioloas長嘴導顎雀1890年
Hemignathus Procerus 亢愛島導顎雀 1969年
Nukupuns短嘴導顎雀1890年
Hawaiian Finches夏威夷海島雀 1894年
Apapane白臀蜜鳥1925年
Laysan Millerbird米爾葦鶯 1920年
Hawaiian Thrush夏威夷暗鶇
Saint kitt\'S Puerto Rican Bullfinch 波多黎各灰雀1900年
Guada Lupe Rufous-Sided Towhee 棕脅唧鵐1900年
Guadalupe Wren瓜達盧佩異鷯 1892年
West Indian Wren西印度群島異鷯 1971年
Heath Hen新英格蘭黑琴雞1932年
Labrador Duck拉布拉多鴨 1875年
Aerican Ivory-Billed Woodpecker 象牙啄木鳥1951年
Imperial Woodpecker帝啄木鳥 1950年
Guadalupe Flicker瓜達盧佩撲動鴷 1906年
Jamaican Pauraque 小帕拉夜鷹 1859年
Quiscalus Palustris墨西哥擬八哥
Moas 15種恐鳥 1500~1850年

Turnagra Cepensis紐西蘭鶇鶲 1963年
Dwarf Emu倭鴯鶓 1850年
Norfolk Island Pigeon諾福克島鴿 1801年
Laugnting Owls笑鴞 1900年
Psephotus Pulcherrimus 樂園鸚鵡 1927年
Norfolk Island Kaka卡卡啄羊鸚鵡 1851年
Macquarle Island Parakeet 麥誇里島鸚鵡1890年
Modest Rail 小紐西蘭秧雞 1900年
Dieffenbach』s Rail呆秧雞 1840年
Chatham Island Fernbird查塔姆蕨鶯 1895年
Stephen Island Wren紐西蘭異鷯 1894年
Macquarie Island Rail麥島斑秧雞 1880年
Porphyrio Albus新不列顛紫水雞 1834年
New Zealand Bush Wren叢異鷯 1965年
New Zealand Quail紐西蘭鵪鶉 1868年
Auckland island Merganser 黃嘴秋沙鴨 1910年
Huia 北島垂耳鴉1907年
Chatham island Bellbird 查塔姆吸蜜鳥1906年
Chatham Swan查塔姆天鵝 1690年
Zosterops Strenua塔斯曼綉眼 1918年
大洋及島屹:
Bonin Wood Pigeon小笠原林鴿 1900年
Choiseul Crested Pigeon索羅門冕鴿 1910年
Tanna Dove塔納島鳩 1800年
Lord Howe Island Pigeon豪勛爵島鴿 1853年
Great Auk大海雀 1844年
Steller\'s Spectacled Cormorant 白令鸕鶿1852年
Bonin Night Keron博寧島夜鷺 1879年
Tahitian Sandpiper塔西提鷸 1800年
Comoro Scops 0wl喀摩羅角鴞1890年
Mauritian Barn Owl馬島倉鴞 1700年
New Caledonian Lorikeet 新島吸蜜鸚鵡(滅絕年代不詳)
Red-Fronted Parakeet豪島紅額鸚鵡 1869年
Black-Fronted Parakeet 塔希提黑頭鸚鵡1850年
Nyctlcorax Megacephalus大頭夜鷺1730年
White Gallinule白秧雞 1830年
Wake Island Rail威克島秧雞 1945年
Iwo Jima Rail伊沃季馬秧雞 1924年
Fiji Barred-Wing Rail斑翅秧雞 1965年
Samoan Wood Rail西薩摩亞水雞 1873年
Tahiti Rail塔希提秧雞 1900年
Tristan Galllmmle or Island Hen 特里斯坦黑水雞 1890年
Lord Howe Island Vinous—Einted Black Bird 豪勛爵島烏鶇(滅絕年代不詳)
Lord Howe Island Fly Catcher豪島鶲 1920年
Lord Howe Island White Eye豪島綉眼 1923年
Lord Howe Island Fantail豪島扇尾鶲 1924年
Kitt Litz』s Thrush啟和氏地鶇 1828年
Bonin Island Grosbeak笠原臘嘴雀 1828年
Bay Thrush灣鶇 1780年
Tonga Tabu Tahiti Flycatcher湯加鶲 1800年
Long Lowe Island Starling綠頭輝椋鳥 1925年
Mysterious Starling太平洋輝椋鳥 1780年
Coues』Gadwall赤膀鴨 1874年
Fuica Newtoni馬斯卡林瓣蹼雞1863年
Ptilinopus Mercierii赤鬃果鳩 1922年
Alectroenas Nitidissima馬島藍鳩 1830年
Alectroenas Rodericana羅島藍鳩 1670年
Columba Versicoler雜色林鴿 1889年
Cyanoramphus Zealandicus紅額鸚鵡 1844年
Cyanoramphus Ulietahus反極綠鸚鵡 1774年
Lophospittscus Mauritianus模里西斯鸚鵡 (滅絕年代不詳)
Necropsittacus Rodericanus 腐屍鸚鵡1731年
Aplonis Pelzelni暗色輝椋鳥 1935年
Aplonis Corvina庫賽埃島輝椋鳥 1828年
Fregilupus Varius留尼汪椋鳥1862年
世界近代滅絕獸類
(中英文對照)
歐洲
Aurochs原牛 1627年
turopean Wild Horse(Tarpan) 歐洲野馬 1877年
Caucasian Bison(Wisent)高加索野牛 1925年
The Bald Ibis(Wald Rapp)歐洲禿䴉 (滅絕年代不詳)
Portugese Ibex波圖格薩北山羊 1892年
美洲
Eastern Bison東部野牛 1825年
oregon Bison俄勒岡野牛 1850年
Eastern Wapiti(Elk)東部馬鹿1877年
Merriam\' s Wapiti(Elk)梅氏馬鹿 1906年
Dawson』s Caribou道森馴鹿(加拿大) 1908年
Greenland LTundra Reindeer 格陵蘭馴鹿1950年
Badlands Bighorn Sheep 巴德蘭茲大角羊1925年
Long-Eared Kit Fox長耳敏狐(滅絕年代不詳)
Sea Mink緬因州海鼬 1880年
Mexican Silver Grizzly 墨西哥灰熊1964年
Arizona Jaguar亞利桑那豹 1905年
Steller』s Sea Cow無齒海牛 1767年
Caribbean Monk Seal加勒比僧海豹 1952年
Newfoundland White Wolf紐芬蘭白狼 1911年
Texas Grey Wolf德克薩斯灰狼 1920年
Great Plains lobo Wolf西部灰狼 1926年
New Mexican Wolf新墨西哥狼1920年
Kenai Wolf基奈山狼 1915年
Southern Rocky Mountain Wolf 南部山狼1915年
Cascade Mountian Brown Wolf 喀斯喀特棕狼1950年
Florida Black Wolf佛羅里達黑狼 1917年
Texas Red Wolf德克薩斯紅狼 1970年
Warraho or Antarctic Wolf福島胡狼 1876年
非洲
Blue-Buck藍馬羚1799年
Quagga風驢 1883年
(1860年野外滅絕,1883年在阿姆斯特丹滅絕)
Burchell』s Zebra 白氏斑馬 1910年
Bubal Hartebeest北非麋羚 1923年
Cape Red Hartebeest披紅麋羚 1940年
Red Gazelle安哥拉紅羚 1940年
Atlas Bear阿特拉斯棕熊 1870年
Cape Lion西非獅 1865年
Barbary Lion北非獅 1922年
亞洲
Shamanu or Japanese Wolf日本倭狼 1905年
Indian Cheetah亞洲獵豹 1948年
Bali Tiger巴厘虎 1937年
Caspian Tiger西亞虎 1980年
Javan Tiger爪哇虎 1988年
Chinese Turkestan Tiger新疆虎 1916年
Chinese Douc Langur海南白臀葉猴 1893年
Taiwan Cloud Leopard台灣雲豹 1972年
Chinese Rhino中國犀牛 1922年
Przewalaski』s Horse普氏野馬 1947年
Saiga Antelope賽加羚羊 1950年
Pere David Deer糜鹿 1900年
Pygmy Hog倭豬(滅絕年代不詳)
Schomburgk Deer熊氏鹿 1932年
Syrian Wild Ass(Ongger)敘利亞野驢 1930年
Ramchaekan Bear堪察加棕熊 1920年
Persian Fallow Deer 波斯黇鹿(滅絕年代不詳)
澳大利亞
Gilbert』s Rat Kangaroo 吉爾伯特長鼻袋鼠1900年
Broad Faced Bandicoot寬臉長鼻袋狸 1908年
Pig-Footed Bandicoot豚足袋狸1907年
Eastern Barred Bandicoot東袋狸 1940年
Western Barred Bandicoot西袋狸 1910年
Southern Barred Bandicoot南袋狸 1907年
Toolach Wallaby格氏袋狸 1940年
Greater Rabbit Bandicoot巨兔袋狸 1930年
Tasmanian Wolf(Tiger)袋狼 1933年

Ⅳ 滅絕動物墓最後幾塊石碑上刻得是什麼

倒數第三塊上刻著「人類」,人類之後是鼠和昆蟲。也就是說,人類滅絕後,地球的主宰將是老鼠和昆蟲。

在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內有一座「世界滅絕動物墓地」,在那裡排列著近300年來已經滅絕的各種鳥類和獸類的名單,每一塊墓碑都代表一種已經滅絕的動物,上面記載著滅絕的年代和滅絕的地方。

有個世界公認的規律,一個物種滅絕了,受此影響的物種高達上百種,受此影響而走向滅絕的也能有10種至30種。

非洲有個島嶼上面有種鳥滅絕了,幾十年後,科學家們發現,島上的幾種樹木也滅絕了。經研究才弄明白,那種鳥和那幾種樹木的生存條件是互相依賴的,鳥沒有了,樹也就活不成了。

像這樣的事例,多得很。一種動物因為人類的活動而滅絕了,相應的許多物種就會瀕臨滅絕。而新滅絕又會產生新的瀕臨滅絕。

(4)北京子麋鹿苑石碑推倒的有多少擴展閱讀:

滅絕原因:

1、過度開發

對野生物種的商業性獲取,其結果是「商業性滅絕」。現今,全球每年的野生動物黑市交易額都在100億美元以上,與軍火、毒品並駕齊驅,銷蝕著人類的良心,加重著世界的罪孽。

2、盲目引種

人類盲目引種對瀕危、稀有脊椎動物的威脅程度達19%,對島嶼物種則是致命的。1778年,歐洲人又帶來了貓、馬、牛、山羊、新種類的鼠及鳥,加上砍伐森林、開墾土地,又使17種本地特有的鳥滅絕了。人們引進貓鼬是為了對付從前錯誤引入的鼠類,不料,卻將島上不會飛的秧雞吃絕了。

3、最新成員

十五世紀歐洲人相繼進入模里西斯,1507年葡萄牙人,1598年荷蘭人都把這里作為航海的中轉站,同時隨意引入了猴和豬,8種爬行動物,19種本地鳥先後滅絕了,特別是渡渡鳥。

4、環境污染

化工產品、汽車尾氣、工業廢水、有毒金屬、原油泄漏、固體垃圾、去污劑、製冷劑、防腐劑、水體污染、酸雨、溫室效應……甚至海洋中軍事及船舶的噪音污染都在干擾著鯨類的通訊行為和取食能力。

Ⅳ 麋鹿苑的簡介

古代先民在狩獵活動中,有時候一次獵獲的麋鹿很多,一時又吃不完,於是就把那些活著的麋鹿暫時圈養起來,留待以後食物匱乏時再宰殺食用。這可能就是後期鹿囿或鹿苑的雛形。以後,由於麋鹿種群的日益稀少,」物以稀為貴「,天子諸侯紛紛修築鹿苑,把麋鹿作為一種珍貴的觀賞鹿種囿養起來。
我國早在西周初期就已經修築了苑囿,」文王之囿,方七十里。「麋鹿,就是當時苑囿中的一種觀賞動物。春秋戰國時期,各路諸侯都有自己修築的苑囿。當時,秦國的具囿中沒有麋鹿,因此,鄭國原圃中的麋鹿也就成為秦國覬覦的對象,」鄭之有原圃,猶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閑敝邑若何?「由此可以看出,麋鹿作為一種觀賞動物,在人們的心目中已經佔有很重要的地位。齊宣王為了保護自己鹿囿中的麋鹿,甚至制定一條刑律,」殺其麋鹿者如殺人之罪「。可見當時人們對於麋鹿的觀賞價值已經有一定的認識。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渭南建上林苑,」東至函谷關,西至雍陳倉。「在上林苑中廣畜禽獸,闢建離宮以為巡幸之所。漢、唐及後世歷代封建統治者無不廣築苑囿。漢上林苑即秦之舊苑,廣長三百里,苑中豢養禽鳥百獸。帝王於春秋到苑中射獵,恣意行樂。在人類的獵殺下,使原來廣泛分布於我國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上的麋鹿種群日益稀少。大約在1000多年前,僅在華北平原的北部還殘存有少量的野生麋鹿種群。
我國北方少數民族以游牧生活為主,性好射獵。遼、金、元朝封建統治者的游獵活動的主要內容之一就是射鹿。麋鹿是當時狩獵的對象之一。因此,北方少數民族的狩獵活動也加劇了野生麋鹿種群的滅絕。自金代開始,禁止百姓在中都地區(今北京)射獵禽獸;元代又將大都周圍八百里之內劃為禁獵區。因此在客觀上使北京平原上野生麋鹿種群得以保存,但是麋鹿的數量已是極其有限了。以至明永樂帝定都北京後,不得不在城南的皇家苑囿南海子里擇地闢建」鹿圈「,用以豢養繁殖麋鹿。大概從明代起,野生的麋鹿已經基本上滅絕,人們只能在皇家苑囿中才可以欣賞到麋鹿那奇特的身姿了。從此,則開始了人類把麋鹿作為一種珍稀觀賞鹿種的囿養歷史,至今已有590多年。 清朝入主中原後,為保護南苑內的珍禽異獸,滿足封建帝王圍獵和供奉內廷的需要,制定了完整的規章制度。除嚴禁百姓涉足南苑射獵,還採取了很多措施。其中主要的是經常在苑內栽種樹木,限制開墾地畝,以及經常清除南苑內危害珍禽異獸的食肉動物,如鷹雕、狼、狐狸等。而且清康熙帝、乾隆帝、嘉慶帝等每年冬日在南苑圍獵時,都把狼、狐等食肉動物列為主要捕殺對象,稱之為」打狼圍「。由於採取了這些積極措施,對南苑內的珍禽異獸起到了很好的保護作用。據清代史料記載,康熙皇帝在南苑行獵合圍時,其他野獸不算,僅圍中的麋鹿就達到幾百頭。可見當時南苑內的麋鹿數量已是相當可觀了。
清同治四年(1865),法國傳教士阿芒·大衛通過種種渠道,買通了南苑的看守,弄到兩張麋鹿皮和兩架麋鹿頭骨,於1866年1月將其運到法國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引起了動物學家的極大興趣。經鑒定,確認這是世界上從未發現過的新鹿種,按照動物學界的慣例,以」發現者「的名字定名為」大衛鹿「。這一消息轟動了世界。從1866年到1876年的10年間,英、法、德、比等國駐清使節和教會人士,通過明索暗購等種種手段,從北京南苑裡先後弄走幾十頭麋鹿運回本國展覽。如清光緒二年(1876)二月初四日,總理各國事物衙門奏:」德國使臣巴蘭德面稱『中國有一獸名四不象,為本國及各國所無,請給一對,送至本國』等語。查四不象一物,為南苑中所有,隸奉宸苑管理,如蒙俞允,應知照奉宸苑辦理。從之。「直到清光緒十三年(1887),日本國臣僚榎本武陽會晤清朝出使日本大臣徐承祖時,還提出南苑內有一種野獸叫四不象,從前曾送德國一對,現已孳生。」日本向無此獸,本國君主極為歆慕,欲得之以擴眼界,懇請見賜一對「的要求。清廷便知照內務府奉宸苑辦理贈送麋鹿事宜。由此可見,早在清朝末年,麋鹿就已成為世界聞名的珍稀動物了。 被掠往歐洲一些國家動物園內的中國南海子麋鹿,由於生態環境的變化,也面臨著滅絕的威脅。這時,英國有一位熱心動物保護事業的貝德福特公爵十一世,意識到這種鹿科動物正處於瀕臨滅絕的危險境地。於是,出高價錢,把散居在巴黎、柏林、科隆、安特衛普等地動物園內的18頭麋鹿全部買下,先後運回英國,放養在他家景色秀麗、水草豐茂的烏邦寺庄園內。
烏邦寺在倫敦以北45英里,佔地面積約3000英畝,它是英王愛德華六世在1547年封給大臣約翰·羅素也就是後來的貝德福特公爵的采邑。烏邦寺所處的地理環境與北京南苑差不多,氣候分明,景色秀麗。由於這里自然環境適宜,放養得法,因此,從巴黎、柏林等地收集來的18頭麋鹿逐漸開始繁衍。1913年,麋鹿的數量增加到75頭;以後逐年增多,到1948年烏邦寺庄園里的麋鹿已經有255頭。據1982年調查,全世界各國動物園中的麋鹿總計約1100多頭。所有這些麋鹿,都是原來生活在烏邦寺庄園那18頭麋鹿的後代。
早在1956年春,為了發展英中兩國人民的友誼,英國倫敦動物學會就贈送給北京動物園兩對年輕的麋鹿。由於飼養環境不適宜麋鹿的特殊要求,未能順利繁殖後代。1973年底,英國又贈送我國兩對年輕的麋鹿。到1984年春,我國共有麋鹿12頭,其中在北京動物園有麋鹿9頭。但由於受環境條件的限制,要發展和復壯我國的麋鹿種群,還存在許多實際困難。 1985年5月,位於北京大興區北部的南海子麋鹿苑開始興建。北京明清皇家苑囿南海子里原來有5處比較大的「海子」。如今,大部分「海子」都已改建成養魚池,只有三海子中部900餘畝的湖沼荒原還保留了原來的自然地理景觀。三海子中部湖面呈葫蘆狀,約500畝。「蒲葦戟戟水漠漠,鳧雁光輝魚蟹樂」。風光秀麗,景色優美,是麋鹿繁衍和棲息的理想環境。新建的南海子麋鹿苑內開辟了300多畝的牧草種植場,對水域進行了治理,陸續修建了鹿舍和科研站等,為麋鹿的生息繁衍提供了良好條件。
1985年8月24日,22頭麋鹿(其中兩頭轉送上海市動物園)從英國烏邦寺安全運抵北京,當晚便轉運到南海子麋鹿苑。麋鹿在隔離檢疫期間,很快就適應了北京的氣候和新的生活環境,食量增加,膘肥體壯,並換上了冬毛。11月11日下午,中國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負責同志與英國烏邦寺庄園的主人塔維斯托克侯爵在南海子麋鹿苑舉行了隆重的放鹿儀式。20頭麋鹿滿懷著對故土的眷戀之情踏上了故園的土地,歡快地賓士著,逐漸消失在草場深處。此情此景,令人萬分激動。是啊,望著麋鹿那活潑可愛的身姿,回想起它們百餘年來的不幸遭遇,使人深切地感受到,麋鹿的命運與祖國的命運息息相關。清朝末年,國運衰微,天災人禍,致使麋鹿流落異國他鄉;85年後的今天,新生的祖國,政通人和,百廢俱興,麋鹿重返家園的夙願才得以實現。這是一件多麼具有歷史意義、值得慶賀的事啊。
散養在南海子麋鹿苑內的20頭麋鹿,在草場內自由覓食,長勢很好。1986年夏季,南海子麋鹿苑內的麋鹿群開始進入發情期,由於1頭雄麋鹿體魄強壯,把其他4頭雄麋鹿逐出鹿群,統治了整個母鹿群。據觀察,當年有14頭母鹿受孕。母麋鹿的懷孕期長達9個半月(一說近10個月),這在所有的鹿科動物中是最長的。1987年3月下旬,從英國烏邦寺回歸祖國的第一批麋鹿開始分娩,有10頭小麋鹿平安降生。初生的小麋鹿體毛呈桔紅色,上有白斑,吻部黑亮,平均體重11.5公斤,十分活潑可愛。
為了加快南海子麋鹿苑內麋鹿種群的繁殖和復壯,1987年9月8日,英國烏邦寺公園又贈送給南海子麋鹿苑18頭雌麋鹿。80多年前,英國貝德福特公爵十一世收集了18頭麋鹿,精心飼養,才挽救了這一瀕臨滅絕的珍稀物種;今天,他的曾孫塔維斯托克侯爵為發展中英兩國人民的友誼,恢復南海子麋鹿苑麋鹿種群,又做出了新的重大貢獻。如今,南海子麋鹿苑內已經擁有200餘頭麋鹿。1993年11月1日,南海子麋鹿苑將30頭麋鹿輸送到湖北省石首市天鵝洲,使麋鹿重返大自然,逐步恢復我國麋鹿的自然種群。按照發展規劃,一批鹿科動物如馴鹿、白唇鹿、獐等也陸續來到麋鹿苑內安家落戶,讓前來游覽觀賞的人們區分,哪一種才是真正的「四不象」。
目前,北京自然博物館和北京南郊農場聯合在這里建立了北京麋鹿生態試驗中心,把南海子麋鹿苑建成我國第一座以散養方式為主的麋鹿自然保護區。有關方面計劃開辟南海子麋鹿苑到團河行宮的旅遊路線,把明清皇家苑囿南海子中現存的幾處古跡有機地串聯成一組小型的南海子旅遊區,為首都人民開辟一處新的文化娛樂場所。

Ⅵ 麋鹿的傳奇經歷

麋鹿,是中國特產的珍稀動物,而100年前,它卻在中國本土絕跡。今年,當中國麋鹿本土絕跡100周年的時候,適逢江蘇大豐國家級麋鹿自然保護區「麋鹿野放」實驗成功。從1000年前,人類大舉捕殺麋鹿到新千年將麋鹿放歸自然;從100年前中國麋鹿本土絕跡到世紀末麋鹿遊子重返故土,撲朔迷離的麋鹿身世似乎在演繹著一個個傳奇故事。
神奇物種 吉祥的象徵
麋鹿由於「角似鹿,面似馬,蹄似牛,尾似驢」而被俗稱為「四不像」,曾是我國特有的一種動物,種群規模曾以億計。
麋鹿自古被稱為吉祥之物,它具有300萬年悠久的生命歷史,卻在長達近千年的時期內幾度瀕臨滅絕。
古人把能夠封神的姜太公的坐騎指為麋鹿,決非憑空想像,它象徵著麋鹿與我中華民族的悠遠情結。
麋鹿的形象和精神,自古溶人中國文化。從屈原、班固、杜甫、柳宗元、蘇軾等文學大師,至沈括、李時珍等科學名人,直至周文王、乾隆等帝王,一部中國文化史,留下無數對麋鹿的記述和贊美的篇章。
在民間,麋鹿更是神奇之物,吉祥之物。它不僅是先民狩獵的對象,是崇拜的圖騰和儀式中的重要祭品,還成為生命力旺盛(鹿角年年落而復生)的標志和陞官發財的象徵 (福「祿」喜壽) 。
本土絕跡 淪落天涯
那是1865年(清同治四年)秋季的一天,法國博物學家兼傳教士愛爾溫·大衛一臉風塵地在北京南郊進行動植物考察,經過南苑皇家獵苑,大衛從苑外土崗上向內窺視,他雙眼一亮,那是一群神奇的、陌生的、可能是動物分類學上尚無記錄的鹿。
他的驚駭是有道理的,因為這是全世界唯一倖存的一群麋鹿。無奈皇家禁地不允許外人進入。直到次年初,大衛才設法買通了守苑的軍士,在一個「月黑風高夜」,獵苑的守卒秘密地以20兩白銀為代價將一對鹿骨鹿皮給了大衛。
一年後,經過動物學家的鑒定,大衛發現新物種的消息便轟動了西方各國。按照動物學界的慣例,應以「發現者」 的名字命名這種鹿,從此麋鹿這種中國自古就聲名卓著的動物便被稱為了大衛神甫鹿, 至今其英文還是Pere David's Deer。清朝末年, 麋鹿因大衛的緣故紅極一時,從「養在深苑人未識」忽然「一舉成名天下知」了。
1900年秋,八國聯軍趁清朝政府腐敗、防務空虛一舉攻入北京,北燒 圓明園,南掠皇家獵苑。中國本土最後一批麋鹿終於在一個凄風苦雨的夜晚,像戰俘一樣被押上戰船,開始了長達百年風雨飄搖的流浪生涯。中國大地上,再也見不到一頭麋鹿的蹤影。
水土不服 絕處逢生
那些流落於異國他鄉、被歐洲一些動物園圈養的麋鹿,由於生態環境的惡化(圈舍取代了濕地),種群規模逐漸縮小而紛紛死去,越養越少。這時出現了一位使麋鹿絕處逢生的人:英國十一世貝福特公爵,他喜歡動物,尤其是鹿科動物。
1898年起,他出重金將原飼養在巴黎、柏林、科隆、安特衛普等動物園的麋鹿,共計18頭悉數買下,這成為地球上奄奄一息、香火僅存的唯一一群。從各處收集來的18 頭麋鹿都被放養在英國倫敦以北70千米,佔地12.1平方千米的烏邦寺庄園內。這座庄園水草豐美,林木蔥郁,芳野幽曠,曲徑繞湖。據說那些寄人籬下的麋鹿整日悶悶不樂,無精打采地呆立水畔,拉著長臉,表情呆板地顧影自憐,像害了思鄉病一樣,但畢竟能正常的繁衍了,
1914年,一戰爆發時,烏邦寺里的麋鹿已達88頭, 二戰時已達255頭。二戰以前,烏邦寺的主人始終以「保有世界唯一麋鹿群」為榮而一頭也不肯出讓,但二戰德軍戰火染指英倫,當時子承父業的小貝福特終於改變了主意,提出:「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是危險的。」他惟恐這惟一的一群麋鹿再次毀於戰火而遭後人的唾罵,便將烏邦寺內的麋鹿向國內外各大動物園轉讓了許多。
到1983年底,全世界的麋鹿已達1 320頭,均為當初18頭麋鹿的後代。遍及亞、 歐、非、美、澳各洲,但惟獨沒有回到它們世代生息的故里:中國。
祖國富強 麋鹿回家
中國是麋鹿的老家,隨著祖國的強大、穩定,許多中國動物學家呼籲:讓海外遊子麋鹿還家。其實,這也是烏邦寺主人的心願。
1985年8月24日,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22頭麋鹿乘專機從英國烏邦寺回到故土北京,當晚運至南海子麋鹿苑,終於實現麋鹿百年回歸的夙願。後來,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在倫敦舉行的一個歡迎中國領導人訪英的宴會上致辭,曾把麋鹿的重返家園與香港問題的解決同列為中英外交史上的大事。
1999年,當時的英國駐華大使高德年曾風趣地用中文這樣說:「麋鹿曾因迷路到了歐洲,現在終於順利還家了,祝願它永遠不會再迷路。」
作為麋鹿故鄉的中國人,我們當記住愛爾溫·大衛的名字,記住十一世、十二世貝福特公爵,記住他們保護麋鹿、挽救麋鹿的歷史功績。同時也不能忘記,100年前中國麋鹿在本土絕跡的那段刻骨銘心的恥辱的歷史。
要復壯麋鹿種群,直至讓麋鹿回歸自然,需要更廣闊的生存空間。中外科學家順東部沿海對北至遼河、南達北海的麋鹿分布故地進行了艱苦的調查。
1985年春,麋鹿專家曹克清一行驅車在黃海灘塗考察。這里溝河港汊縱橫,光灘舒展,蘆盪遍布,草茂林深,上萬公頃的海濱灘塗呈半原始生境。這里是太平洋西岸最大的一片濕地,生物多樣性十分豐富,近年多次有麋鹿化石出土。
那一天,濕潤的海風吹拂著綠樹野草,成群的丹頂鶴和白鷺在溝邊嬉戲。突然,一隻牙獐從路邊草叢中竄到路中央,歪著頭好奇地看著考察的車輛。這一戲劇性的情節引起專家們的極大興趣。牙獐與白鷺自古就是麋鹿的伴生物種,凡有麋鹿出沒的地方,一般都會有牙獐伴行。那隻精明的牙獐適時地亮相在考察組的眼前,不言而喻地傳遞著大自然神秘的信息。
放養成功 回歸自然
1986年8月14日,在世界自然與自然保護聯盟,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和我國林業部的共同努力下,在江蘇沿海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也是迄今最大麋鹿野生放養地——大豐麋鹿保護區。39頭麋鹿返回故鄉。這里的沿海灘塗廣闊,氣候溫暖,森林茂密,水草豐盛 ,是麋鹿野生放養天然的理想場所。
回到故土的麋鹿如魚得水,如鳥歸林,與獐同戲,與鶴共舞。種群迅速恢復。全國現有麋鹿1 000餘頭。僅江蘇大豐麋鹿自然保護區就擁有819頭,佔全世界現有麋鹿總量的近三分之一,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麋鹿種群。
1998年秋天,江蘇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進行了一項劃時代的科學實驗。他們打開鐵門,將經過選擇的8頭(公2、母4、幼2)麋鹿從鹿苑真正地放歸自然。被圈禁數百年,一直處於圈養、半野生狀態的麋鹿轉眼間消失在黃海之濱一望無垠的草叢中。由此,中斷數百年的野生麋鹿的生命鏈條在那一刻被重新連接。
通過無線電跟蹤和野外觀察,8頭麋鹿在黃海灘塗濕地上已安全無恙地度過了第一個冬春。1999年3月18日,懷孕的母鹿在野外安全地產出迄今為止世界上第一頭全野生麋鹿幼仔,為恢復野生麋鹿種群邁出了可喜的一步。1998年和2002年,大豐先後2次將14頭麋鹿野生放養並取得了成功。
2003年10月26日上午,在距大海1 000米的灘塗上,工作人員戀戀不舍地打開了柵欄大門,18頭麋鹿在人們關注的目光中,從容地沖向大自然,開始了它們野生繁衍的旅程。
現在距離2003年的那次放養,已經2年過去了,放歸野外的麋鹿生活得怎麼樣了呢?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工作人員告訴我們,野生的麋鹿比之網欄中的麋鹿,膘情更好。最顯著的變化是野性增強了,自我保護的能力更強,更加機敏,活動的區域數倍增加。起居習慣更加變幻莫測。在保護區,現在野外存活的麋鹿已經達到52頭了,相信這個數字還將進一步擴大。
大豐麋鹿國家級保護區負責人,同時也是從事麋鹿野放實驗的國家級麋鹿專家丁玉華高級工程師介紹說,麋鹿在大豐保護區的數量在迅速增長,這是保護區20年來實行科學管理,採取對瀕危動物拯救措施,促使麋鹿得到有效保護的結果。今後還要擴大野生種群,易地建立新的保護地。
讓我們一起祝福麋鹿吧。
麋鹿之鄉·大豐
大豐麋鹿國家級保護區在江蘇省鹽城市境內,是亞洲東方、太平洋西岸最大的濕地之一。這里濕地生態演替系列齊全,生物多樣性極其豐富。
濕地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是地球上生物多樣性豐富和生產力較高的生態系統。濕地在抵禦洪水、調節徑流、控制污染、調節氣候、美化環境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它既是陸地上的天然蓄水庫,又是眾多野生動植物資源,特別是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越冬地,它可以給人類提供水和食物。濕地與人類息息相關,是人類擁有的寶貴資源,因此濕地被稱為「生命的搖籃」、「地球之腎」。
2006年6月16日,江蘇大豐市被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授予「中國麋鹿之鄉」稱號。截至2006年6月12日,江蘇大豐麋鹿自然保護區繁殖期內的麋鹿產下幼仔188頭,從而使該保護區種群數量達1007頭,成為全球范圍內首個突破千頭大關的麋鹿自然保護區。
南海子麋鹿傳奇
明清時期的南海子位於北京南郊,佔地210平方公里,面積相當於老北京城區的3倍。南海子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高度42米到25米。
南海子不僅風景優美,還有一種神奇的動物———麋鹿。它是我國特有的珍稀大型鹿科動物。古代麋鹿分布在遼寧省康平、南界浙江省餘姚、西至山西省襄汾、東達東部沿海和島嶼這一廣大的區域。由於古代先民的大量捕殺,以及人類的早期開發活動破壞了適應麋鹿生存的生態環境,野生麋鹿種群大量減少。大約從秦漢以後,我國野生麋鹿種群就逐漸在原野上絕跡了。明清時期,僅在皇家苑囿南海子里,還保存有數量不多的麋鹿。
麋鹿體長2米多,肩高1米多。毛色淺褐,背部較深,腹部較淺。雄麋鹿有形狀美麗的雙角。麋角表面有凹凸,內有黑色紋理,形狀迷人。麋鹿的尾巴比其他鹿種都長,尾端生有叢毛,所以又稱「大尾鹿」。它的鹿蹄寬大,而且能夠分開,可以在沼澤地中奔走如飛。更奇特的是它的外表,角像鹿而又不是鹿,頸像駝而又不是駝,蹄像牛而又不是牛,尾像驢而又不是驢。因此,民間俗稱麋鹿為「四不像」,把麋鹿看作一種「怪獸」。
乾隆皇帝為麋鹿寫下兩篇「論文」
更為奇特的是,每年到冬至,麋鹿角即自行脫落,而其他鹿科動物都是在夏季脫角的。這奇特的現象竟引起乾隆皇帝極大的好奇,為此乾隆皇帝還寫過兩篇研究麋鹿角的文章。
開始,乾隆皇帝認為,駝鹿或馴鹿就是古人說的「麋」,而「鹿與麋皆解角於夏,不於冬」。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他寫了一篇《鹿角記》,辨明世上並沒有在冬天解角的鹿,鹿和麋都是在夏天解角的。可是《月令》為什麼記載說,麋是在冬天解角呢?對此,乾隆皇帝未能「究其所由」,一直耿耿於懷,百思不得其解。
過了5年,也就是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冬季,乾隆皇帝從塞外承德避暑山莊回到北京。在冬至的第二天,乾隆皇帝忽然心血來潮,想起南苑海子里養著的那一群叫「麈」(zhǔ)的大鹿,會不會在冬至解角呢?
於是他立刻派御前侍衛五福趕快到南苑驗視,看看那裡的「麈」是不是正在解角。果然,南苑海子里的「麈」已經開始解角。有已經落地的,有的剛掉一隻鹿角。五福等人將已經脫落的15隻「麈」角攜帶回宮,進呈御覽。乾隆皇帝一看,「乃爽然自失」。於是寫下了一篇《麋角解說》。乾隆感嘆道,古人把麈當做麋,而我卻竟然不知道還有在冬天掉角的野獸,「天下之理不易窮,而物不易格者,有如是乎!」他遂即命人把這篇《麋角解說》鐫刻在從南苑海子里揀回來的麋角上,以記其事。至今,這只與眾不同的麋鹿角就陳列在南海子麋鹿苑博物館內。
麋鹿百年
1900年8月14日,八國聯軍侵入北京。他們北燒圓明園,南掠皇家獵苑,從此,麋鹿在中國滅絕。
1985年8月24日,20頭麋鹿從英國烏邦寺運回老家——北京南海子麋鹿苑。
目前,麋鹿在我國已繁殖成活800餘頭。世界有2000餘頭。
麋鹿苑位於北京南城10公里處的南苑,它不僅是保護麋鹿的多樣性研究場所,還是一個以開展自然、歷史、文化生態及環保活動為特色的教育基地。正值麋鹿在我國滅絕100年之際,我們來到了這片近千畝的保護區。回顧麋鹿在我國滅絕的歷史,將對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加強環保教育起到積極作用。
失而復得
麋鹿,俗稱「四不像」,是中國特有的一種鹿科珍稀動物。1865年法國傳教士阿芒·大衛在北京進行動植物考察,經過南海子皇家獵苑,在苑外高處眺望,發現苑內有一群陌生的鹿,據他判斷當時這群鹿在動物分類學上尚無記錄,這使他驚訝。1866年,大衛將3隻麋鹿標本寄到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經動物學家的鑒定,認為這是一種除了南苑以外哪兒都沒有的一種動物。從此,麋鹿轟動了西方各國。英國、法國、德國、比利時、日本等先後以種種理由及手段,從北京南苑將麋鹿掠奪到他們國內。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南海子麋鹿被西方列強劫殺一空,致使中國特有的這種珍稀之物從此在中國絕跡。
然而,被掠走到異國他鄉的麋鹿由於生態環境的惡化,大部分紛紛死去,倖存者無幾。就在地球上麋鹿奄奄一息的緊急關頭,一位酷愛動物、特別是喜愛鹿科動物的人士———英國十一世貝福特公爵拯救了它,使麋鹿絕處逢生。從1898年起,公爵陸續將飼養在巴黎、柏林、科隆等地動物園的僅18頭麋鹿用重金買下,放養在倫敦以北的烏邦寺庄園內。良好的濕地條件使麋鹿開始繁衍,據統計,到1983年底,全世界的麋鹿已達1320頭,均為當時18頭的後代,遍及亞、歐、非、美、澳各洲,但惟獨沒有回到它們世代生息的故里———中國。
中國是麋鹿的老家,讓「海外遊子」回歸故里是中國動物學家們多年的呼聲,同時也是烏邦寺主人的心願。1984年,英國牛津大學動物學家瑪婭·博依德女士來華考察麋鹿回放中國的地點,她與中國有關專家一致認為北京南海子是最理想的回放地,烏邦寺主人當即決定贈送20頭麋鹿給中國,使它們重新回到一度滅絕的地方。
1985年8月24日,一架滿載中英兩國人民友誼的專機,將20頭麋鹿從英國烏邦寺運抵北京,當晚便送至南海子麋鹿苑。就這樣,時隔近一個世紀後,「海外遊子」終於回家了。
回歸自然
麋鹿在南海子安家後,科研人員立即開展了繁殖工作。他們在麋鹿苑內開辟了300多畝的牧草種植場,對水域進行了治理,陸續修建了鹿舍和科研站,為麋鹿的生息繁衍提供了良好條件。1986年夏,有14頭母鹿受孕,1987年3月,回歸故鄉的第一批母鹿開始分娩,有10頭小鹿平安降生。1987年9月,英國烏邦寺又贈送給南海子麋鹿苑18頭雌麋鹿,這更加快了麋鹿的繁殖和復壯。據統計,自1986年開始至今全國的麋鹿已發展到800多頭,而北京麋鹿苑內就有近200頭。
麋鹿在南海子馴養繁殖的成功,極大地鼓舞了科研人員,他們經過調查研究,啟動了又一項重大工程———讓麋鹿回歸大自然。
麋鹿是典型的濕地動物。它們在水畔生活,遇到敵害可以逃到河流、湖泊或沼澤中躲避。科研人員經過大量考查取證和可行性分析,認為湖北石首市的長江故道很適合麋鹿生長。那裡面積3萬畝,是典型的濕地,終年有麋鹿喜食的青草,1992年國家在那裡建立了天鵝洲自然保護區。
1993年和1994年,南海子麋鹿苑分別將64頭麋鹿送到天鵝洲自然保護區。原始棲息的環境、天然的青草食物、良好的自然條件使麋鹿很快適應了自然生活,而且生長繁殖順利,幾年內就發展到了120多頭,並逐漸恢復為自然種群。
麋鹿回歸自然的工程如此順利,使科研人員異常興奮,為了更快地完成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北京麋鹿生態實驗中心准備今年再向石首輸送30頭麋鹿,這樣會促使麋鹿的自然種群更快地發展壯大。也許在不久的將來,麋鹿可以摘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的帽子了。
教育後人
北京麋鹿苑不僅是保護麋鹿的研究場所,還是一個以開展自然、歷史、文化生態環保為特色的教育基地,是對青少年進行自然教育、環保教育及愛國主義教育不可多得的戶外大課堂,被中國科協列為首批全國科普教育基地。
走進苑內,人們不僅能了解到有關麋鹿的知識,在參觀的沿途遊人還可以看到許多問題板,正面是問題,翻開便是答案,如「中國20世紀有哪些野生動物滅絕了?」翻開問題板便知有麋鹿、新疆虎、塞加羚羊等。沿途還有一些「綠色警句」很是給人啟迪。
為提高人們對保護瀕危動物的緊迫感,苑內設了一座「世界滅絕動物公墓」,一塊塊的石碑上銘記著一個世紀以來世界上已滅絕了的野生動物。這些石碑用多米諾骨牌的形式排列著。上百種動物相繼倒下,最後一塊上面寫著:英國萊桑池蛙。1999年滅絕。這里還展示著即將滅絕及一些瀕危動物的名錄。走進這座公墓,人們無不為那麼多的滅絕動物而嘆息,而其中的一塊「墓誌銘」更是發人深省:工業革命以來,以文明自詡卻無限擴張為所欲為的人類,已使數百種動物因過度捕殺或喪失家園而遭滅頂之災。當地球上最後一隻老虎在人工林中徒勞地尋求配偶;當最後一隻未留下後代的雄鷹從污濁的天空墜向大地;當麋鹿的最後一聲哀鳴在乾涸的沼澤上空回盪———人類也就看到了自己的結局!
在北京麋鹿苑,人們會了解到麋鹿是一度在中國滅絕,又經中外保護人士共同努力得以拯救的野生動物,它們的失而復得,是人類「亡羊補牢」、「迷途知返」,生態保護意識覺醒的具體體現。要使後人知道,地球是我們惟一的家園,但她並不只屬於人類,只有保護這個大千世界的物種多樣性,才能使我們自身的繁榮、穩定、持續發展得到保障。
位於江蘇省中部黃海之濱的江蘇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擁有濕地7.8萬公傾,其地貌由林地、蘆盪、草灘、沼澤地、鹽裸地組成,屬於典型的黃海灘塗型濕地。這里孕育著種類繁多,具有全球重要意義的生物多樣性,2002年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2002年7月,UNDP/GEF《中國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可持續利用》項目在保護區正式啟動,此項目通過開展能力建設、社區宣傳、公眾培訓、設備援助等活動,大大提高了保護區管理水平。
走進這片廣袤無垠的灘塗濕地,到處充滿了原始、古樸的風貌,這里有鳥類315種、獸類12種、兩棲爬行類27種、魚類150種、昆蟲599種、植物499種,其中國家一、二類保護的就有31種,列入《中日侯鳥保護協定》保護的鳥有93種。成群結隊的珍禽飛鳥,碧波萬頃的蘆盪,一片連著一片的紅果鹽蒿盡顯眼前,構成了一幅令人陶醉的生態風景畫,同時又組成了一個天然美麗的動植物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