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十大劇種是哪些
我來補充補充一下
評劇:流行於北京、天津和華北、東北各省,它源自河北東部一帶的「蓮花落」,並吸收京劇、河北梆子、皮影、大鼓等音樂和表演發展而形成的。這個劇種從農村進入城市後,受到話劇和京劇的影響演了許多新戲,擅於表現小市民生活。唱詞通俗易懂,唱腔口語化,吐字清晰易解,生活氣息濃厚。
京劇:流行全國,影響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劇種。它的前身為徽調,通稱皮簧戲,曾一度稱為「平劇」,後改稱京劇。表演上歌舞並重,融合了武術技巧,多用虛擬性動作、節奏感強,創造了許多程式性的表演動作。演唱時講究行腔吐字,念白具有音樂性,在唱、念、做、打方面自成京劇藝術體系,對各地劇種影響很大。
越劇:江南流行較廣、深受群眾歡迎的地方戲曲之一。發源於浙江一帶,即古越國所在地,故名越劇,已有七八十年的歷史,是由說唱藝術「落地唱書」發展而成的。越劇長於抒情,以唱為主,聲腔清悠婉麗,優美動聽,表演真切動人,極具江南地方色彩。
粵劇:我國南方一大劇種,流行於廣東、廣西及港澳、東南亞華僑聚居地區,唱念均用廣州方言。它以「梆簧」為基本曲調,同時又保留昆、戈、廣腔並吸收廣東民間樂曲和時調。伴奏除用二弦、高胡、三弦、月琴等民族樂器外,還大膽地採用西洋樂器,如小提琴、薩克斯管等中低音樂器。
黃梅戲:安徽省地方劇種,舊稱黃梅調或採茶戲。流行於安徽、江西、湖北部分地區,以黃梅採茶調為主的民間歌舞基礎發展而成。初以演出「兩小戲」、「三小戲」見長,後受青陽腔和徽調影響,逐漸發展為演出完本大戲。它的唱腔保存民歌本色,委婉動人,在表演上保持載歌載舞的特點,生活氣息濃厚。
秦腔:流行於我國西北地區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的最大劇種。因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又叫「梆子腔」,俗稱「桄桄子」。秦腔源於古代陝西、甘肅一帶的民間歌舞,經歷代人民的創造而逐漸形成,是相當古老的劇種。
昆劇:我國的古老劇種,又稱崑山腔,流行於江蘇崑山一帶。嘉靖年間戲曲音樂家魏良輔吸取海鹽腔、戈陽腔的長處,對崑腔加以改革,創造聞名的「水磨腔」,使崑曲音樂獲得很大的發展。崑曲有一套完整的表演體系和獨特聲腔系統,曲調清新婉轉,表演優美動人。昆劇的音樂曲牌、表演舞蹈對其他劇種影響很大。
晉劇:即中路梆子,是山西省的代表劇種,為山西省的四大梆子之一,它的活動地區在山西中部,尤其是在太原附近、晉中一帶。中路梆子的特點是旋律婉轉、流暢,曲調優美、圓潤、親切,道白清晰,具有晉中地區濃郁的鄉土氣息和獨特風格。
桂劇:地方戲曲。形成於明,發展於清,極盛於今,是廣西最早形成和流傳桂北地區的劇種,有300多年歷史。清末唐景崧撰寫的《看棋亭雜劇》40出,成為桂劇第一批劇目。本世紀三四十年代,因著名戲劇家歐陽予倩創作、改編、新編桂劇《梁紅玉》、《打金枝》、《斷橋》等,而成為中國十大戲曲劇種之一。劇目達千餘出。桂劇唱、做、念、舞俱重,尤以唱工細膩,做工傳神見長。聲腔音樂以南路(二黃)、北路(西皮)為主,均有各種板式和背弓(反調),有鼓、雲板、大小鑼、大小鈸、胡琴、月琴、三弦等樂器伴奏。角色有生、末、旦、丑等15行。歷代名演員輩出,深受桂北地區民眾喜愛。《瑤妃傳奇》等優秀劇目,獲文化部"文華獎"。
潮劇是廣東三大地方劇種之一,也是全國十大劇種之一。它以語言優雅通俗、唱腔優美抒情、行當分工嚴密、技巧優美豐富見長,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和獨特的藝術風格,被譽為「南國鮮花」和「藝苑奇葩」。它不僅在本鄉土受到人們的喜愛,而且還傳播到大江南北和海內外國家,深受不少專家名流的青睞。
② 評劇是哪的
評劇是流傳於我國北方的一個戲曲劇種。產生於河北省東部,系由流行於灤縣、遷安、玉田、三河及寶坻(今屬天津)一帶農村的曲藝蓮花落發展而成。1910左右形成於唐山。習稱"蹦蹦戲"或"落子戲",又有"平腔梆子戲"、"唐山落子"、"奉天落子"、"平戲"、"評戲"等稱謂。1935年蹦蹦戲在上海演出時,因為上演劇目多有"懲惡揚善"、"評古論今"的新意,採納名宿呂海寰的建議,改稱"評劇"。1936年白玉霜在上海拍影片《海棠紅》時,新聞界首次把"評劇"的名稱刊載於《大公報》,從此,評劇的名字廣泛傳播於全國[1]。
評劇在華北、東北及其他一些地區流行很廣。
③ 中國的八大戲曲劇種有那些
一、中國傳統的八大劇種是:京劇、評劇、豫劇、越劇、黃梅戲、秦腔、崑曲和粵劇。
二、簡介:
1、京劇
京劇是中國的「國粹」,又稱「京戲」、「國劇」、「皮黃」,為中國戲曲劇種之首。如果從四大徽班進京算起,已有200多年的發展史。京劇之名始見於清光緒二年(1876)的《申報》,歷史上曾有皮黃、二黃、黃腔、京調、京戲、平劇、國劇等稱謂,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安徽四大徽班進京後與北京劇壇的崑曲、漢劇、弋陽、亂彈等劇種經過五、六十年的融匯,演變成為京劇。
2、評劇
評劇是在華北、東北及其他一些地區流行很廣,曾經被稱為第二大劇種,鼎盛時期除個別省份外幾 乎都有評劇院團(京津冀東三省河南廣西新疆青海內蒙雲南貴州重慶武漢江西山西山東陝西安徽等)。評劇是中國戲曲劇種,俗稱蹦蹦戲、平腔梆子,落子戲,唐山落子,奉天落子,1935年改稱今名。1910年前後形成於唐山。
3、豫劇
豫劇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礎上不斷繼承、建國後因河南簡稱「豫」,故稱豫劇。改革和創新發展起來的。豫劇在安徽北部地區稱梆劇,山東、江蘇的部分地區仍稱梆子戲。 其流行區域主要在黃河、淮河流域。目前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山東、江蘇、河北、北京、山西、陝西、四川、甘肅、青海、新疆、台灣等省區市都有專業豫劇團的分布,有「中國第一大地方劇種」之稱。
4、越劇
越劇是中國傳統戲曲形式,又稱第二大劇種,,有第二國劇之稱,又被稱為是「流傳最廣的地方劇種」。主要流行於浙江、上海、江蘇、福建、陝西、湖北等地,鼎盛時期除西藏、廣東、廣西等少數省、自治區外,全國都有專業劇團存在,據初步統計,約有280多個,業余劇團更有成千上萬,不勝統計。在海外亦有很高的聲譽和廣泛的群眾基礎,當為流傳最廣之地方劇種。越劇長於抒情,以唱為主,聲腔清悠婉麗,優美動聽,表演真切動人,極具江南地方色彩。
5、黃梅戲
黃梅戲,舊稱黃梅調或採茶戲,是中國的五大劇種之一。黃梅戲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戲曲劇種。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蘇、台灣等省以及香港地區亦有黃梅戲的專業或業余的演出團體,受到廣泛的歡迎。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是十八世紀後期在皖、鄂、贛三省毗鄰地區黃梅形成的一種民間小戲。
6、秦腔
秦腔流行於我國西北地區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的最大劇種。因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又叫「梆子腔」,俗稱「桄桄子」。秦腔源於古代陝西、甘肅一帶的民間歌舞,經歷代人民的創造而逐漸形成,是相當古老的劇種。
7、崑曲
崑曲是我國的古老劇種,又稱崑山腔,流行於江蘇崑山一帶。嘉靖年間戲曲音樂家魏良輔吸取海鹽腔、戈陽腔的長處,對崑腔加以改革,創造聞名的「水磨腔」,使崑曲音樂獲得很大的發展。崑曲有一套完整的表演體系和獨特聲腔系統,曲調清新婉轉,表演優美動人。昆劇的音樂曲牌、表演舞蹈對其他劇種影響很大。
8、粵劇
粵劇,又稱「廣東大戲」或者「大戲」,廣東傳統戲曲之一,源自南戲,流行於嶺南地區等粵人聚居地。自明朝嘉靖年間開始在廣東、廣西出現,是糅合唱念做打、樂師配樂、戲台服飾、抽象形體的表演藝術。粵劇每一個行當都有各自獨特的服飾打扮。
④ 我國各地的地方戲曲有哪些
二黃、二人台、上黨二黃、上黨梆子、山西梆子、山東梆子、川劇、三角戲、義烏腔、弋陽腔、廣東漢劇、雲南壯劇、雲南花燈戲、丹劇、木偶劇、巴陵戲、五音戲、文南詞、中路梆子、內蒙大秧歌、鳳台小戲、永濟道情戲、白劇、白字戲、南京白局、高淳陽腔目連戲、北昆、北京曲劇、北路梆子、皮黃、皮影戲、龍江劇、龍岩雜戲;
東北地方戲、東河戲、東路梆子、漢劇、寧河戲、樂平腔、正字戲、四平腔、四股弦、右詞南劍調、西皮、西秦腔、西路花鼓、西調、西路評劇、壯劇、壯族沙劇、薌劇、吉劇、呂劇、竹馬戲、老調梆子、廬劇、吹腔、亂彈、滬劇、評劇、蘇劇、甬劇、祁劇、辰河戲、餘姚腔、詞明戲、含弓戲、阿官腔、靈邱羅羅腔、河南越調、河南道情;
河南曲劇、河北梆子、河北亂彈、京腔、京劇、青陽腔、青海平弦戲、武安落子、杭劇、揚劇、崑腔、隴劇、茂腔、紹劇、甌劇、侗戲、宜黃戲、採茶戲、泗州戲、弦索腔、耍孩兒戲、陝西老腔、柳腔、柳琴戲、閩劇、閩西漢劇、南劇、姚劇;
臨劇、哈哈腔、胡琴腔、荊河戲、渾源羅羅、貴州花燈劇、高腔、高山劇、高拔子、高甲戲、高調梆子、唐劇、桂劇、秦腔、晉劇、邕劇、莆仙戲、海鹽腔、海門山歌劇、海城喇叭戲、萊蕪梆子、壺關秧歌、淮劇、淮紅劇、黃梅戲、黃龍戲;
黃孝花鼓、清戲、清音戲、粵劇、婺劇、楚劇、推劇、梨園戲、梆子腔、章丘梆子、鐃鼓雜戲、湘劇、湘西苗劇、越劇、傣劇、瓊劇、絲弦戲;
滑稽戲、皖南花鼓戲、湖南花鼓戲、崇陽提琴戲、通城花鼓戲、蒲劇、蒲州梆子、雷劇、錫劇、滇劇、蒙古劇、碗碗腔、瑞河戲、新疆曲子戲、賽戲、歌仔戲、僮子戲、蔚縣秧歌、漫瀚劇、潮劇、徽劇、影子腔、黔劇、豫劇、襄陽劇、襄武秧歌、藏劇、贛劇、彝劇。
(4)哪個地方劇流行於北京天津擴展閱讀
中國戲曲主要是由民間歌舞、說唱和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綜合而成。它起源於原始歌舞,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綜合舞台藝術樣式。經過漢、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它由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綜合而成,約有三百六十多個種類。
它的特點是將眾多藝術形式以一種標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質中體現其各自的個性。中國的戲曲與希臘悲劇和喜劇、印度梵劇並稱為世界三大古老的戲劇文化,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逐步形成了以「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五大戲曲劇種為核心的中華戲曲百花苑。
中國戲曲劇種種類繁多,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各民族地區地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其它比較著名的戲曲種類有:崑曲、墜子戲、粵劇、淮劇、川劇、秦腔、滬劇、晉劇、漢劇、河北梆子、河南越調、河南墜子、湘劇、湖南花鼓戲等。
⑤ 我國除了京劇流傳比較光之外還有哪些地方戲曲流行比較廣
中國地方戲約300多種,可稱世界之最,影響較大的有豫劇、越劇、黃梅戲、評劇、秦腔、粵劇、黑被梆子、川劇、淮劇、呂劇等。
豫劇:又名河南梆子、河南高調。是影響最為廣泛的地方劇種。豫劇於明中期誕生於河南開封,除河南外,山東、江蘇、安徽、山西、河北、湖北、北京、陝西、四川、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台灣等省區都有專業豫劇團,是21世紀後擁有專業戲曲團體和從業人員數量最多的地方劇種,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著名演員有陳素真、馬金鳳、常香玉、牛得草、閻立品等,代表劇目有《穆桂英掛帥》、《七品芝麻官》、《花木蘭》等
越劇:綽號第二國劇(僅次於京劇),中國五大戲曲劇種, 發源於浙江嵊州,成熟於上海,流傳於上海和浙江東部,集崑曲、話劇、紹劇等特色劇種之大成,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著名演員有袁雪芬、王文娟、徐玉蘭等,代表劇目有《紅樓夢》《梁山伯與祝英台》等。
黃梅戲:安徽地方戲,舊稱黃梅調,流行於安徽省安慶市周邊地區及江西、湖北部分地區。黃梅戲起源於湖北省黃梅縣採茶歌,傳入安慶後發展形成了黃梅戲。著名演員有嚴鳳英、王少舫、馬蘭等,演出的傳統劇目有《天仙配》、《女駙馬》、《牛郎織女》等。
秦腔:又稱亂彈,中國最古老的戲劇,起於西周,源於西岐,成熟於秦。流行於陝西、青海、寧夏、甘肅、新疆等地。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涌現魏長生、王湘雲、陳媄碧、申祥麟、欒小惠、潤潤子、玉喜兒、陳雨農、、王文鵬、耿善民、張鎖中、劉毓中、劉易平等名震天下的大家無數。代表劇目《陞官圖》、《二進宮》、《五典坡》等。
評劇:發源於河北唐山,是流行於北京、天津和華北、東北各地的地方戲。是在河北民間說唱「蓮花落」的基礎上吸收了其他劇種和民間說唱的音樂和表演形式,於清朝末年形成。著名演員有小白玉霜、新鳳霞等,代表劇目有《秦香蓮》、《劉巧兒》等。
粵劇:廣東的主要地方劇種,流行於兩廣、閩南,在東南亞、北美、歐洲和大洋洲的華僑、華人及港澳同胞影響力居首。明清時,中國的許多劇種流傳到了廣東,這些劇種的聲腔與廣東音樂、民間曲調相結合,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劇種──粵劇。粵劇用粵語演唱,著名演員有紅線女、馬師曾等,代表劇目有《搜書院》、《關漢卿》等。
河北梆子:源於秦腔梆子系統。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清中期及清末曾在北京盛極一時。流行於華北、東北地區。代表劇目《白毛女》,代表演員高鳳英、向月樵、孟翠英、冀桂雲、田際中、筱翠雲、梁達子等。
川劇:流行於四川、重慶及貴州、雲南部分地區。川劇臉譜是川劇表演藝術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歷代川劇藝人共同創造並傳承下來的藝術瑰寶。川劇具有巴蜀文化、藝術、歷史、民俗等方面的研究和認知價值,在中國戲曲史及巴蜀文化發展史上具有十分獨特的地位。2006年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劇目「五袍四柱」、《柳蔭記》、《玉簪記》等,代表演員王道正(變臉王)。
淮劇:又稱江淮戲,流行於江蘇、上海。代表作《八女投江》、《千古韓非》、、《一江春水向東流》、《十品村官》等。
呂劇:源於山東,流行於山東、江蘇、東北三省部分地區。代表劇目《姊妹易嫁》、《李二嫂改嫁》等,代表人物郎咸芬、李岱江、林建華等。
⑥ 家鄉地方戲有哪些戲曲名稱是
地方戲 地方戲流行於一定地區,具有地方特色的戲曲劇種的通稱。如秦腔、川劇、瀘劇,是同流行全國的劇種(如京劇)相對的。「地方戲」作為傳統文化表現形式,是指凝結著某一地域的民風習俗、從而為那一地域的大眾喜聞樂見的演劇形式。一方面,地方戲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另一方面,地方戲又具有不同於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殊性。這是因為,地方戲是「活態」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它既傳承著一定的歷史文化傳統,又期待著在時代精神的表現中實現文化傳統的創造性轉換。
[編輯本段]中國地方戲
中國的戲曲有著悠久的歷史,是世界上一種獨特的戲劇藝術。由於中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各地的方言不同,除了京劇以外,還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地方戲。據統計,中國的地方戲遍及全國各地,有300多種,可以稱得上世界之最。其中影響比較大的有評劇、粵劇、越劇、豫劇、黃梅戲等。
評劇:發源於河北唐山,是流行於北京、天津和華北、東北各地的地方戲。它最初是在河北民間說唱「蓮花落」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又先後吸收了其他劇種和民間說唱的音樂和表演形式,於清朝末年形成了評劇。評劇具有活潑、自由、生活氣息濃郁的特點,擅長表演現代生活。著名演員有小白玉霜、新鳳霞等,代表劇目有《秦香蓮》、《小女婿》、《劉巧兒》等。
粵劇:是廣東省的主要劇種,主要流行於廣東、廣西和閩南一帶。居位在東南亞、美洲、歐洲和大洋洲的華僑、華人及港澳同胞也十分喜愛粵劇。明清時代,中國的許多劇種流傳到了廣東,這些劇種的聲腔與廣東音樂、民間曲調相結合,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劇種——粵劇。粵劇用廣東方言演唱,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著名演員有紅線女、馬師曾等,代表劇目有《搜書院》《關漢卿》等。
越劇:發源於古越國所在地浙江紹興地區,是浙江省的主要地方戲,流行在浙江、上海、江蘇、江西、安徽等地。越劇形成於清朝末年,最初全部由男演員演出,三十年代又發展成全部由女演員演出。越劇唱腔委婉、表演細膩抒情優美,已經成為僅次於京劇的一個大劇種。著名演員有袁雪芬、王文娟、徐玉蘭等,代表劇目有《紅樓夢》《梁山伯與祝英台》等。
豫劇:是河南省的主要地方戲,也叫河南梆子、河南高調,流行於河南以及臨近各省,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豫劇的聲腔,有的高亢活潑,有的悲涼纏綿,能夠表演各種風格的劇目,傳統劇目有六百五十多出,已經發展成為具有全國影響的劇種。著名演員有常香玉、牛得草等,代表劇目有《穆桂英掛帥》《紅娘》《七品芝麻官》《花木蘭》《朝陽溝》等。
黃梅戲:是安徽省的地方戲之一,舊時稱為黃梅調,主要流行於安徽及江西、湖北的部分地區。黃梅戲起源於湖北黃梅的採茶歌,傳入安徽安慶地區後,又吸收了當地的民間音樂,發展形成了這個劇種。黃梅戲載歌載舞,唱腔委婉動聽,表演朴實優美,生活氣息濃厚,受到了人們普遍的歡迎。著名演員有嚴鳳英、王少舫、馬蘭等,演出的傳統劇目有《天仙配》、《女駙馬》、《牛郎織女》等。
滬劇:是上海的地方戲曲劇種,屬吳語地區灘簧系統。滬劇源出「小山歌」。為與同在上海演唱的蘇灘、甬灘等其他灘簧相區別,故稱本地灘簧、申灘時調,簡稱「本灘」。1914年,邵文濱、施蘭亭、丁少蘭等發起組織「振新集」,從事本灘改良, 並改名為「申曲」。1941年,「上海滬劇社」成立,開始把申曲改稱為「滬劇」。優秀劇目有《羅漢錢》、《蘆盪火種》、《一個明星的遭遇》等。
呂劇:是中國山東省地方戲。以前叫「化妝揚琴」或「揚琴戲」,系由民間說唱藝術「山東揚琴」演變而來。
池州儺戲
池州儺戲源於圖騰崇拜意識,主要流傳於中國佛教聖地九華山麓方圓百公里的貴池、石台和青陽等縣(區),尤其集中於池州市貴池區的劉街、梅街、茅坦等鄉鎮幾十個大姓家族,史載「無儺不成村」。它無職業班社和專業藝人,至今仍以宗族為演出單位,以祭祖、驅邪納福和娛神娛祖娛人為目的,以戴面具為表演特徵。
池州儺戲有「儺儀」、「儺舞」和「儺戲」等表現形式。整台「正戲」,飾演既有戲劇情節、表演程式,又有腳色行當和舞台砌末等戲曲特徵的「本戲」。是靠「口傳心授」的方式,宗族師承,世代沿襲,每年例行「春祭」和「秋祭」,「春祭」即每年農歷正月初七(人日)至十五擇日進行,「秋祭」即農歷八月十五進行,平時不演出。
池州儺戲匯蓄和沉澱了上古到近代各個歷史時期諸多文化信息,涉及多種學科、多個領域,內涵十分豐富,隱藏著博大精深的文化蘊涵和極高的文化人類學、戲劇學、宗教學、美術學、歷史學、考古學和民俗學等學術研究價值,仍保持著古樸、粗獷的原始風貌,是中國最古老最重要的民俗儀式,是中國最具民族特色的文化象徵,是我國現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古戲曲之一。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池州儺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編輯本段]戲曲劇種大觀
北京——京劇、崑曲、北京曲劇
天津——京劇、評劇
河北——評劇、河北梆子、絲弦、老調
哈哈腔、亂彈、平調落子、
二人台、唐劇、武安儺戲
隆堯秧歌戲、定州秧歌戲
唐山皮影戲、冀南皮影戲
山西——晉劇、北路梆子、蒲劇、耍孩兒
上黨梆子、二人台、鑼鼓雜戲
碗碗腔、朔州秧歌戲、
繁峙秧歌戲、孝義皮影戲
晉北道情戲、臨縣道情戲、羅羅腔
內蒙古——二人台、漫瀚劇
西藏——藏戲
遼寧——京劇、評劇、喇叭戲、遼南戲
復州皮影戲、凌源皮影戲
遼西木偶戲
吉林——吉劇、新城戲、黃龍戲
黑龍江——龍江劇
陝西——秦腔、碗碗腔、眉戶、漢調桄桄
漢調二黃、商洛花鼓、弦板腔
華縣皮影戲、華陰老腔、阿宮腔
郃陽提線木偶戲
甘肅——隴劇、敦煌曲子戲、華亭曲子戲
環縣道情皮影戲
寧夏——花兒劇
青海——青海平弦戲、黃南藏戲
新疆——曲子戲
山東——京劇、呂劇、茂腔、五音戲、
柳琴戲、藍關戲、一勾勾
山東梆子、萊蕪梆子、柳子戲
河南——豫劇、越調、河南曲劇、宛梆
大平調、太康道情、大弦戲
懷梆、四平調、南樂目連戲
江蘇——崑曲、淮劇、揚劇、錫劇、蘇劇
安徽——黃梅戲、徽劇、廬劇、泗州戲
青陽腔、池州儺戲、鳳陽花鼓戲
岳西高腔、徽州目連戲、墜子戲
上海——越劇、京劇、崑曲、滬劇、
滑稽戲
浙江——越劇、婺劇、崑曲、紹劇、甬劇
西安高腔、松陽高腔、甌劇、
新昌調腔、寧海平調、亂彈
海寧皮影戲、泰順葯發木偶戲、湖劇
江西——贛劇、南昌採茶戲、贛南採茶戲
弋陽腔、青陽腔、萍鄉採茶戲、
徽劇、吉安採茶戲、廣昌孟戲
宜黃戲
福建——莆仙戲、梨園戲、高甲戲、薌劇
閩劇、大腔戲、四平戲
梅林戲、閩西漢劇、北路戲
泉州提線木偶戲、晉江布袋木偶戲
漳州布袋木偶戲
廣東——粵劇、潮劇、正字戲、廣東漢劇
西秦戲、梅山山歌劇、白字戲
花朝戲、陸豐皮影戲
高州木偶戲、潮州鐵枝木偶戲
台灣——歌仔戲
海南——瓊劇、臨高人偶戲
廣西——桂劇、彩調、壯劇、桂南採茶戲
湖南——崑曲、湘劇、祁劇、辰河高腔、
巴陵戲、湖南花鼓戲、邵陽布袋戲
常德高腔、辰河目連戲、荊河戲
侗族儺戲、沅陵辰州儺戲
湖北——漢劇、楚劇、黃梅戲、
荊州花鼓戲、江漢平原皮影戲
四川——川劇、川北燈戲、川北大木偶戲
重慶——川劇、梁山燈戲
雲南——雲南花燈戲(玉溪花燈戲)
滇劇、白劇、傣劇、彝劇
貴州——黔劇、思南花燈戲、德江儺堂戲
布依戲、彝族撮泰吉、侗戲
安順地戲、石阡木偶戲
西藏——藏劇、山南門巴戲
[編輯本段]地方戲生態保護
地方戲在當代社會面臨著生存危機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中,民族文化、特別是民族文化總體構成中的眾多局部形態,由於感受到日益強烈的文化交流障礙,從而陷入某種生存窘況和發展困境。作為中國傳統文化表現形式重要組成部分的地方戲就是如此。盡管地方戲的創作和演出仍在進行,且不時有令人驚喜的佳作出現;但地方戲觀眾的流失和市場的萎縮,就總體而言卻是不爭的事實。這說明許多地方戲未能適應迅速變化的世界,在文化生態發生變化時缺乏自我調適的能力。
在我國長久的農耕文明和鄉村社會格局中,地方戲所沉澱的其實是某一地域的整體文化精神。當我國以工業化、城鎮化為標志的現代化建設大步邁進之時,這種「地域文化精神」既不易跟進又難以固守;在地域文化精神中浸泡著的地方戲,也難以迅速感應新的時代氛圍,合上新的時代節拍。我們注意到,不少地方戲固化的程式難以表現新生活的內容,而其敘述的模式又難以適應新觀眾的審美……當電視和網路等「E時代」的主要傳媒滲透既往相對閉塞的「地方」,當「地方」的居民走出「閉塞」而經受「開放」的洗禮,原本植根於民眾之中的地方戲就處於民眾趣味變遷和「他山」文化搶灘的雙重夾擊之中。如何使產生於民眾之中的地方戲固守住植根其間的民眾並爭取更多的民眾,如何使其歷史文化價值通過創造性轉換來延續,是我們需要從全局視野來進行戰略性思考的問題。
地方戲在追求各自表演特色的同時亦形成了各自的表意局限
我國各地的地方戲,與崑曲、京劇一道統稱為「中國戲曲」。其表現形態上的共同性,就是王國維先生所說的「以歌舞演故事」。戲曲藝術將其主要表現手段稱為「四功」,也即「唱、念、做、打」;事實上,近世以來的戲曲,「唱、念」較之於「做、打」顯得更為重要。在地方戲中,「念」是方言的音韻,「唱」是便於方言音韻表情達意的聲腔體系。在許多地方戲的演出中,聽不懂方言就不能感受到演劇的趣味和魅力,也難以捕捉到其聲腔中包蘊的微妙情感。這就是說,地方戲在強化其表演特色之時,也相應地形成了其表意局限。相對而言,那些在較大方言區生存著的地方戲,往往也就有著較廣闊的市場。問題在於,有些地方戲為強調「特色」而不惜將「方言」的取用愈分愈細:比如取蘇州方言演蘇劇,取無錫方言演錫劇,取上海方言演滬劇,取湖州方言演湖劇,取寧波方言演甬劇等。「方言」日趨細密,卻未必意味著都有相應成體系的聲腔,這便又加劇了地方戲的表意局限。其實,上述蘇、錫、滬、湖、甬等劇的聲腔都從「灘簧」演化而來,為何不能聚合為「灘簧劇」呢?趨近的聲腔偏要在方言上疏隔,結果往往是「特色」未備而「局限」更甚。
地方戲的生存狀況和發展趨向因「戲」而異
地方戲不僅因「地方」的差距而多有差別,且因歷史的變遷而多有變異。我們對地方戲的生存狀況和發展趨勢做了一些簡略的分析,發現生存狀況較好的地方戲有以下幾種狀況:其一,經濟發達地區地方戲生存狀況較好。這是因為政府對精神文明建設、對傳統文化保護的投入會更大,生活富裕起來的群眾對文化娛樂的要求也會更豐富。因此東南沿海地區的地方戲生存狀況較好。其二,推出有影響的劇目和演員的地方戲生存狀況較好。從最近幾年來看,越劇有茅威濤和她主演的《陸游與唐琬》、黃梅戲有韓再芬和她主演的《徽州女人》、川劇有沈鐵梅和她主演的《金子》、梨園戲有曾靜萍和她主演的《董生與李氏》……劇種由於推出有影響的劇目和演員而顯得生機勃勃,這不僅體現出「一出戲」會使一個劇種煥發生機,而且體現出「一個人」能為一個劇種注入活力。其三,形式上比較靈活且內容上比較鮮活的地方戲生存狀況較好。比如雲南的花燈、廣西的彩調、湖南的花鼓、江西的採茶等。這些地方戲大多從民間小戲發展而來,程式未穩,形式靈活,載歌載舞,有樂有趣,而且劇目大多取材於現實,貼近於鄉村。其四,有眾多民營戲班推波助瀾的地方戲生存狀況較好。河南豫劇就其地域分布而言,幾乎可以說是除京劇外的最大劇種,這離不開近400個民營豫劇團體的存在。浙江越劇也是如此,在其發源地紹興嵊州注冊的民營越劇團就有300多個。其他如福建的莆仙戲、梨園戲、高甲戲也都有相當數量的民營戲班活躍在民間。
把握地方戲的生存狀況與發展趨向,我們還可以看到地方戲在兩個不同層面上的追求,這就是「從無到有」和「從有到優」。「從無到有」是指從民間歌舞小戲或曲藝的基礎上來建設地方戲,「從有到優」是指以崑曲、京劇的范型來完善地方戲。與這兩個不同層面追求相對應的,是不少地方都普遍存在著的兩類不同特質的地方戲:一類我們稱為「草根戲」,如雲南的花燈戲、湖南的花鼓戲、江西的採茶戲等;另一類我們稱為「主幹劇」,對應的有雲南的滇劇、湖南的湘劇、江西的贛劇等。事實上,不少「主幹劇」由於以崑曲或京劇為范型來完善自己,以致於被視為崑曲或京劇在地方的變體。如湘劇、滇劇、川劇等就是如此。以致於在強調特色之時,除方言、聲腔之外,只能亮出某些特技(如川劇的「變臉」)。相比較而言,雲南花燈戲、廣西彩調戲、湖南花鼓戲、江西採茶戲等由民間歌舞或歌舞小戲發展而來的地方戲還保持著比較鮮活的特色。其不足之處主要在於貧乏的曲牌無法應對繁復的劇情,使之欲固守純粹而手段蒼白,欲豐富手段卻又擔心失去自我。
「生態保護」是地方戲生存和發展的重要課題
我們注意到,在有些地方生存的劇種盡管古老,但至今卻仍然充滿生機。比如福建泉州的梨園戲,時有新作令人欣喜;還比如早就步入「瀕危」的崑曲,在江蘇蘇州也不乏活力。既往有一種看法,認為越是閉塞的地方越容易保存「文化傳統」的純粹性。因此任半塘先生認為,中國古代戲劇的傳統在晉南和閩南得到了有效的保存。這種看法當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實際上蘇州和泉州都不閉塞,前者是國際大都市上海的後花園,後者更是歷史上著名的對外開放的門戶——「海上絲路」的重要港埠。
事實上,在蘇州和泉州,不僅傳統戲劇有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文化土壤,其他傳統文化也與之一並形成了互補共滋的文化生態。以蘇州為例,群眾自發的「崑山曲會」的復甦,就與傳統文化生態得到保護、從而陶冶了大眾對其仰慕的文化情懷有關。蘇州不僅有崑曲,有評彈和古琴(虞山琴派),而且有曲徑通幽的園林、呼之欲出的蘇綉和隨形設意的玉雕。可以設想,當步入園林的小橋流水、把玩玉雕的可心如意之時,一段詞雅韻濃的崑曲怎能不脫口而出。泉州也是如此。與梨園戲共生的傳統演藝在泉州還有南音和高甲戲,這些傳統演藝之所以綿延不絕,我們以為與泉州悠閑而又精緻的茶藝文化分不開。當你步入茶社,竹椅斜憑,一盞洞頂烏龍茗香四起,鼻嗅唇啜之際意趣微熏……此時如有一段梨園吟唱或一曲南音飄至,真正令人爽心愜意。地方戲不論其現在「瀕危」與否,如果不關注其文化生態的保護,它們就難以長久,更遑論發展。
地方戲要學習京劇的「拿來主義」
我們現在所稱的地方戲,是相對於崑曲和京劇而言的。實際上,就其本源而言,崑曲和京劇也是「地方」的。崑曲原稱「崑山腔」或簡稱「崑腔」,元末明初產生於江蘇崑山一帶,起初只是民間清曲、小唱,經魏良輔、梁辰魚等人的革新和創造,使之自明中葉以來成為影響最大的地方戲劇種,後因各劇種競相追隨而成為「百戲之祖」。京劇是在北京形成的地方戲,而其實它是在徽戲和漢調基礎上,吸收崑曲、秦腔等戲的優長而逐漸完善的。至今京劇念白仍取「湖廣韻」,正說明其本源上的地方屬性。崑曲和京劇現不歸於地方戲之屬,在於其曾有和仍有的全國性影響。崑曲雖屬「瀕危」,至今仍有京昆(北京)、滬昆(上海)、寧昆(江蘇南京)、蘇昆(江蘇蘇州)、浙昆(浙江杭州)、湘昆(湖南郴州)之分野;京劇更是有80多個國家事業團體,遍及20多個省份,確實可作為當代中國戲曲藝術的首席。
京劇為何能成為「國劇」,或者說為何能成為當代中國戲曲的「首席」?我們以為還不僅僅在於其發軔之初的堅實基礎。從京劇藝術的發展歷程來看,它十分注意從地方戲中汲取養料。據不完全統計,就有據揚劇《百歲掛帥》移植改編的《楊門女將》、據淮劇《海港的早晨》移植改編的《海港》、據滬劇《蘆盪火種》移植改編的《沙家浜》;京劇移植改編的同名劇目還有:豫劇《穆桂英掛帥》、川劇《柳蔭記》、莆仙戲《春草闖堂》、呂劇《石龍灣》、滇劇《瘦馬御史》、閩劇《貶官記》等。京劇藝術移植改編地方戲的「拿來主義」,不僅豐富了京劇形象塑造的藝術畫廊,而且成為自身撐起門面的「看家戲」。京劇藝術生存與發展的這種現象說明,地方戲應當存在的理由並不只在於它所具有的藝術個性和表演特色,它還是為「國劇」提供養料的植被並且可能是未來「國劇」的萌芽。放任地方戲的水土流失也會使「國劇」的生存和發展受到影響。在我們看來,崑曲今日的「瀕危」原因頗多,但放棄對地方戲優秀劇目的移植改編可能是重要原因之一。此外,從豫劇曾具有的全國性影響來看,誰又能斷言不會產生新的有全國性影響的「大劇種」呢?因此,我們認為地方戲的生態保護不僅僅是「地方」的義務,也應是國家的責任。
地方戲要強化「生產自救」的意識並實現文化傳統的創造性轉換
對於地方戲的生存和發展而言,「生態保護」指的是「文化生態」。這個概念遠遠大於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所提及的「文化空間」。在我們看來,對地方戲實施文化生態保護,有兩個應當強化的理念:一是打破行政區劃而確立「文化區劃」的理念,二是中止「地方」細化而實施「文化整合」的理念。就確立「文化區劃」的理念而言,黃梅戲的文化生態保護就要考慮安徽安慶和湖北黃梅這一「文化區劃」,而不是一提黃梅戲就只是安徽省。同理,越劇雖然足踏浙、滬、閩,但其文化生態保護的重點要放在包括嵊州在內的紹興一帶。就確立「文化整合」的理念而言,其實也意味著地方戲的資源整合、做大做強。一位戲曲研究家認為,提到「淮揚菜」都不分家,淮劇、揚劇難道不可以整合為「淮揚劇」嗎?又如我們已經提及的「灘簧」系列,如能實現對蘇、錫、滬、湖、甬等劇種的整合,怕是真要撐起華東半邊天了。我們曾十分關注「天下第一團」(實則是「唯一團」)的生存狀況,但其實消失最快的地方戲就是「第一團」——有時甚至來不及聽到它喊「危機」就消失了。京劇起家之初,尚能整合漢、徽、昆、秦腔等劇種,今日我們為何要固守劇種壁壘,拒絕文化整合呢?
地方戲要擺脫生存窘況和發展困境,還要特別強化「生產自救」的意識並在生產過程中實現文化傳統的創造性轉換。我們知道,劇種的生存狀況如何,是靠劇目來體現的。生產出一部有影響的好戲並藉此推出一位擔大梁的「腕角」,對一個劇種的生存和發展而言是至關重要的。上世紀50年代,連銷匿已久的崑曲都能藉「一出戲」來救活,以至於留下了「一出戲(《十五貫》)救活一個劇種」的佳話。強化「生產自救」的意識,就要從生產什麼產品、如何組織生產出發來變革我們的生產關系,來解放並發展我們的藝術生產力。地方戲劇團,即便是那些有悠久歷史劇種的劇團,也不可以「坐等天上掉餡餅」的態度來期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程。「工程」保護的是劇種,是劇種仍能在今天產生影響的歷史文化價值。不能實現「生產自救」的劇團,也未必能在「工程」的資助下勝任劇種的保護。還需要強調的一點是,作為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的地方戲,是一種仍在傳承、可以激活的「活態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強調的「原汁原味」。生產自救的理念還包含著對傳統的創造性轉換,是一種發展中的生產自救。我們相信,地方戲只有追求發展才能有效生存,只有發展著的建設也才是最有效的保護。
⑦ 東北的戲劇代表是什麼
評劇、東北皮影戲、吉劇等
1、評劇:發源於河北唐山,是流行於北京、天津和華北、東北各地的地方戲。它最初是在河北民間說唱「蓮花落」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又先後吸收了其他劇種和民間說唱的音樂和表演形式,於清朝末年形成了評劇。評劇具有活潑、自由、生活氣息濃郁的特點,擅長表演現代生活。
著名演員有小白玉霜、新鳳霞等,代表劇目有《秦香蓮》、《小女婿》、《劉巧兒》等。
2、東北皮影戲又被稱作「此地影」、「照條兒」,它還包括內蒙古東部的「邊外影」和「雙城影」等,約有二百多年的歷史。
3、吉劇流行於吉林省各地以及遼寧、黑龍江、內蒙古自治區的一些地區,是在建國後在二人轉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新劇種,因其誕生於吉林省的省會長春而得名,唱腔是以板腔體為主,兼用曲牌的綜合體制,代表性劇目有《藍河怨》、《桃李梅》、《包公賠情》、《燕青賣線》、《搬窯》以及《江姐》、《雨夜送糧》等。
(7)哪個地方劇流行於北京天津擴展閱讀:
吉劇發展成果:
建國後,吉林省的戲劇工作獲得了較大發展。1960年2月,吉林省吉劇團成立,吉林省從此結束了沒有自己地方戲曲劇種的歷史。與此同時省內農安縣的黃龍戲和扶余縣的滿族新城戲也相繼誕生。1980年全省形成一支300餘人組成的專業戲劇創作隊伍,戲曲理論研究空前活躍。
一大批著名的戲劇演員:劉中、王青霞(吉劇)、趙秉南、王玉蓉、梁小鸞、毛世來(京劇)、李岱、筱桂花、王曼苓(評劇)等,活躍在戲曲舞台上。吉林省吉劇團在過去的保留劇目《包公賠情》、《搬窯》、《燕青賣線》基礎上,又相繼調演了《買菜賣菜》、《包公趕驢》、《三放參姑娘》等。
這些劇目的排練,努力追求舞蹈性和說唱性,更貼近東北民間藝術形態,增強了劇種的個性。這一時期,先後創作了新城戲:《紅軍女》、《綉花女》等。黃龍戲:《無是生非》、《風雪菱花》等。評劇:《奇冤義膽》、《徐九經陞官記》等。
吉林省創作的話劇《救救她》、評劇《月難圓》、京劇《火焰山》、吉劇《包公趕驢》、二人轉《豐收橋》等一大批劇目在全國獲獎,產生較大影響。到1998年年底,吉林省已有藝術團體近70個,戲曲創作、評論機構40多個。
⑧ 中國五大戲曲劇種是什麼
中國五大戲劇劇種是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
中國的戲曲與希臘悲劇和喜劇、印度梵劇並稱為世界三大古老的戲劇文化,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逐步形成了以「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五大戲曲劇種為核心的中華戲曲百花苑。
中國戲曲劇種種類繁多,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各民族地區地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其它比較著名的戲曲種類有:崑曲、墜子戲、粵劇、淮劇、川劇、秦腔、滬劇、晉劇、漢劇、河北梆子、河南越調、河南墜子、湘劇、湖南花鼓戲等。
(8)哪個地方劇流行於北京天津擴展閱讀
1、京劇
京劇,曾稱平劇,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場景布置注重寫意。被視為中國國粹,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
徽劇是京劇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他們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同時又接受了崑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間曲調,通過不斷的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京劇。
京劇形成後在清朝宮廷內開始快速發展,直至民國得到空前的繁榮。
京劇走遍世界各地,成為介紹、傳播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重要媒介。分布地以北京為中心,遍及中國。在2010年11月16日,京劇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越劇
越劇,有第二國劇之稱 ,又被稱為是「流傳最廣的地方劇種」 ,發源於浙江嵊州,發祥於上海,繁榮於全國,流傳於世界,在發展中汲取了崑曲、話劇、紹劇等特色劇種之大成,經歷了由男子越劇到女子越劇為主的歷史性演變。
越劇長於抒情,以唱為主,聲音優美動聽,表演真切動人,唯美典雅,極具江南靈秀之氣;多以「才子佳人」題材為主,藝術流派紛呈,公認的就有十三大流派之多。
主要流行於:上海、浙江、江蘇、福建、江西、安徽等廣大南方地區,以及北京、天津等大部北方地區,鼎盛時期除西藏、廣東、廣西等少數省、自治區外,全國都有專業劇團存在。
越劇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黃梅戲
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採茶戲等,起源於湖北黃梅,發展壯大於安徽安慶。
黃梅戲與京劇、越劇、評劇 、豫劇並稱「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戲曲劇種,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蘇、香港、台灣等地亦有黃梅戲的專業或業余的演出團體,受到廣泛的歡迎 。
黃梅戲唱腔淳樸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表演質朴細致,以真實活潑著稱。一曲《天仙配》讓黃梅戲流行於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較高的聲譽 。
2006年5月20日,黃梅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4]
4、評劇
評劇,是流傳於中國北方的一個戲曲劇種,是廣大人民所喜聞樂見的劇種之一,位列中國五大戲曲劇種。清末在河北灤縣一帶的小曲「對口蓮花落」基礎上形成,先是在河北農村流行,後進入唐山,稱「唐山落子」。
評劇有東路、西路之分,而以東路評劇為主。
2006年5月20日,評劇經國務院批准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5、豫劇
豫劇(英文:Yu Opera)起源於中原(河南),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 ,豫劇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礎上不斷繼承、改革和創新發展起來的。建國後因河南簡稱「豫」,故稱豫劇。
豫劇以唱腔鏗鏘大氣、抑揚有度、行腔酣暢、吐字清晰、韻味醇美、生動活潑、有血有肉、善於表達人物內心情感著稱,憑借其高度的藝術性而廣受各界人士歡迎。因其音樂伴奏用棗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
⑨ 中國各個地方的戲曲有哪些
中國戲曲歷史悠久,劇種種類繁多,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各民族地區的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
比較流行著名的戲曲劇種
比較流行著名的戲曲劇種有:
京劇、昆劇、越劇、豫劇、黃梅戲、評劇、粵劇、廬劇、徽劇、淮劇、滬劇、呂劇、湘劇、柳子戲、茂腔、淮海戲、錫劇、婺劇、秦腔、碗碗腔、關中道情、太谷秧歌、上黨梆子、雁劇、耍孩兒、蒲劇、隴劇、漢劇、楚劇、蘇劇、湖南花鼓戲、潮劇、藏戲、高甲戲、梨園戲、桂劇、彩調、儺戲、瓊劇、北京曲劇、二人轉、二人台、拉場戲、單出頭、河北梆子、漫瀚劇、河南墜子、河北梆子、湖南花鼓戲、淮北花鼓戲、梅花大鼓、梨花大鼓、京韻大鼓、西河大鼓、評彈、單弦、山東快書、山東琴書等五十多個劇種,尤以京劇流行最廣,遍及全國,不受地區所限。
十大知名劇種(排名不分先後)
1京劇
《小宴》劇照
晉劇,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陝西交界的山陝梆子發展至山西,結合山西語言特點而形成。現流行於山西中部及內蒙、河北一帶。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擊節的特點,音樂風格在高亢之餘,也有柔婉細膩的一面。表演通俗質朴。著名劇目有《打金枝》、《小宴》、《賣畫劈門》等。
中國地方戲曲具體分布
北京市:京劇 北昆 西路評劇 北京曲劇
河北省:河北梆子 評劇 絲弦 老調 哈哈腔 河北亂彈 武安平調 武安落子 西調 蔚縣秧歌 隆堯秧歌 定縣秧歌 四股弦 唐劇 橫岐調、上四調
山西省:蒲州梆子 山西中路梆子 山西北路梆子 上黨梆子 鑼鼓雜戲 耍孩兒戲 靈邱羅羅 上黨皮黃 上黨落子 永濟道情戲 洪洞道情戲 臨縣道情戲 晉北道情戲 襄武秧歌壺關秧歌 沁源 秧歌 祁太秧歌 繁峙秧歌 朔縣秧歌 孝義碗碗腔 曲活碗碗腔 弦子腔 鳳台小戲
內蒙古自治區:內蒙大秧歌 二人台 漫瀚劇
遼寧省:海城喇叭戲 遼南影調戲 蒙古劇 彩扮蓮花落
吉林省:二人轉 吉劇 新城戲 黃龍戲
黑龍江省:龍江劇
陝西省:秦腔 漢調二黃 阿宮腔 合陽跳戲 合陽線戲 陝西碗碗腔 陝西老腔 眉戶戲 弦板腔 陝西道情戲 陝南花鼓戲 陝南端公戲 安康弦子戲
甘肅省:隴劇 高山劇影子腔 甘南藏戲
青海省:青海藏戲 青海平弦戲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新疆曲子戲
山東省:山東梆子 棗梆 萊蕪梆子 東路梆子 柳子戲 呂劇 茂腔 柳腔 五音戲 柳琴戲 兩夾弦 四平調
江蘇省:崑曲 淮劇 揚劇 通劇 淮海戲 錫劇 蘇劇 丹劇 丁丁腔 淮紅劇 海門山歌劇
安徽省:黃梅戲 徽劇 青陽腔 岳西高腔 安徽目連戲 安徽戲 廬劇 安徽端公戲 沙河調 泗洲戲 墜子戲 含弓戲 蕪湖梨簧戲 文南詞 皖南花鼓戲 鳳陽花鼓戲 淮北花鼓戲淮劇 嗨子戲
上海市:滬劇 滑稽戲 奉賢山歌劇
浙江省:越劇 婺劇 紹劇 新昌高腔 寧海平調 松陽高腔 醒感戲 溫州崑曲 金華崑腔戲 黃岩亂彈 諸暨亂彈 甌劇 和劇 杭劇 甬劇 湖劇 姚劇 睦劇
江西省:贛劇 戈陽腔 盱河戲 東河戲 寧河戲 瑞河戲 宜黃戲 贛南採茶戲 萍鄉採茶戲 萬載花燈戲 撫州採茶戲 吉安採茶戲 寧都採茶戲 贛東採茶戲 九江採茶戲景德鎮採茶戲 武寧採茶戲 高安採茶戲
福建省:莆仙戲 梨園戲 高甲戲 閩劇 平講戲 庶民戲詞明戲 大腔戲 閩西漢劇 北路戲 梅林戲 右詞南劍調 小腔戲 三角戲 閩西採茶戲 南詞戲 閩西山歌戲 薌劇打城戲 竹馬戲 游春戲 肩膀戲
港澳台地區:粵劇、歌仔戲
廣東省:粵劇 潮劇 正字戲 白字戲 廣東漢劇 西秦戲 花朝戲 粵北採茶戲 東昌花鼓戲 雷劇 梅縣山歌劇 粵西白戲 臨劇
海南省:瓊劇
廣西壯族自治區:桂劇 邕劇 絲弦戲 廣西師公戲 彩調劇 牛娘劇 桂南採茶戲 廣西壯劇 廣西苗戲 廣西侗戲
湖南省:湘劇 祁劇 常德漢劇 衡陽湘劇 巴陵戲 辰河戲 湘昆 長沙花鼓戲 岳陽花鼓戲 常德花鼓戲 湘西花燈戲 湘西陽戲 衡陽花鼓戲 邵陽花鼓戲 零陵花鼓戲 師道戲湘西苗劇 新晃侗族儺戲
湖北省:漢劇 荊河戲 南劇 湖北越調 山二黃 湖北高腔 楚劇 東路花鼓戲 黃梅採茶戲 陽新採茶戲 遠安花鼓戲 襄陽花鼓戲 荊州花鼓戲 梁山調 鄖陽花鼓戲 隨縣花鼓戲堂戲 文曲戲 鄂西柳子戲
河南省:豫劇 河南越調 南陽梆子 大平調 懷梆 懷調 大弦調 羅戲 卷戲 河南曲劇 河南道情 豫南花鼓戲 樂腔 五調腔
四川省:川劇 四川燈戲 四川曲藝劇 秀山花燈戲
雲南省:滇劇 雲南花燈戲 昆明曲劇 關索劇 傣劇 白劇 雲南壯劇 彝劇
貴州省:黔劇 貴州本地梆子 貴州花燈劇 貴州侗戲 貴州布依戲 貴州苗戲 安順地戲
西藏自治區:藏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