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北京長城是哪個年代的
長城(Great Wall)
長城修築的歷史悠久,工程雄偉浩大,是世界少有的奇跡。長城東西南北交錯,綿延伏於我們偉大祖國遼闊的土地上。它好像一條巨龍,翻越巍巍群山,穿過茫茫草原,跨過浩瀚的沙漠,奔向蒼茫的大海。根據歷史文獻記載,有20多個諸侯國家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若把各個時代修築的長城加起來,大約有10萬里以上。其中秦、漢、明3個朝代所修長城的長度都超過了1萬里。現在我國新疆、 甘肅、 寧夏、 陝西、 內蒙古、 山西、河北、北京、 天津、 遼寧、 吉林、 黑龍江、 河南、山東、湖北、湖南等省、市、自治區都有古長城、峰火台的遺跡。其中僅內蒙古自治區的長城就達3萬多里。
明朝在「外邊」長城之外,還修築了「內邊」長城和「內三關」長城。「內關」長城以北齊所築為基礎,起自內蒙古與山西交界處的偏關以西,東行經雁門關、平型諸關入河北,然後折向東北,經來源、房山、昌平諸縣,直達居庸關,然後又由北而東,至懷柔的四海關、與「外邊」長城相接,以紫荊關為中心,大致成南北走向。「內三關」長城在很多地方和「內邊」長城並行,有些地方兩城相隔僅數十里。除此以外,還修築了大量的「重城」。雁門關一帶的「重城」就有24道之多!
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奇跡。自秦始皇開始,修築長城一直是一項大工程。據記載,秦始皇使用了近百萬勞動力修築長城,佔全國人口的1/20!當時沒有任何機械,除運土、運磚可以用毛驢、山羊能爬山的牲畜外,全部勞動都得靠人力,而工作環境又是崇山峻嶺、峭壁深壑。可以想見,沒有大量的人群進行艱苦的勞動,是無法完成這項巨大工程的。
萬里長城的工程量,據粗略估計,僅以明朝修築為例,若將其磚石、土方用修築一道厚1米、高5米的大牆,可環繞地球一周有餘。如果用來鋪築一條寬5米、厚35厘米的馬路,那就能繞地球三四周了。如果把所有朝代所修的總計10萬里來計算,則這道長牆可繞地球十幾周,這條馬路,可繞地球三四十周。
「因地地形,用險制塞」是修築長城的一條重要經驗,在秦始皇的時候已經把它肯定下來,司馬遷把它寫入《史記》之中。以後每一個朝代修築長城都是按照這一原則進行的。凡是修築關城隘口都是非曲直選擇在兩山峽谷之間,或是河流轉折之處。或是平川往來必經之地,這樣既能控制險要,又可節約人力和材料,以達「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效果。修築城堡或烽火台也是選擇在「四顧要之處」至於修築城牆,更是充分地利用地地形,如像居庸關、八達嶺的長城都有是沿著山嶺的脊背修築,有的地段從城牆外側看去非常險峻,內側則甚是平緩,收「易守難攻」之效。在遼寧境內,明代遼東鎮的長城有一種叫山險牆、劈山牆的,就是利用懸崖陡壁,稍微把崖壁劈削一下就成為長城 了。還有一些地方完全利用危崖絕壁、江河湖泊作為天然屏障,真可以說是巧奪天工了
長城位於中國的北部,它東起河北省渤海灣的山海關,西至內陸地區甘肅省的嘉峪關。橫貫河北、北京、內蒙古、山西、陝西、寧夏、甘肅等七個省、市、自治區,全長約6700公里,約13300仝里,幫在世上有「萬里長城」之譽 從軍行
唐 王昌齡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
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2. 請問北京的城牆是何年建造
一般常說的北京城,指的一般都是明清的北京城
如果你說的是這個的話,內城城牆是明永樂時修的,大概是1421年之前。外城的城牆,是明嘉靖是修的,大概是1553年~
3. 北京在哪三個地方保留了古城牆,北京古城牆各是哪三個朝代的
吳晗當時是北京市的副市長,文化底蘊十分深厚,也是「三家村」(吳晗、鄧拓、廖沫沙)之一,絕對不會主張拆除城牆的。拆除北京城牆是中央做的決定,要疏通交通——現在看來絕對是空前的損失! 北京的城牆現在還有幾處遺存: 1、東南角樓附近城牆:位於崇文區崇文門以東到東便門一帶有一段保存最完整,且長度最長的北京內城城牆,外加一處箭樓——內城東南角樓。 2、西南城角附近城牆:位於西城區西二環西便門橋附近,是北京最早被列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城牆遺址,裡面有一座「八瞪眼」箭樓。 3、德勝門箭樓:位於西城區北二環德勝門橋北。 4、正陽門城樓及箭樓:正陽門俗稱前門,是北京現存最完整的一座城門,位於天安門南側。以前的北京城門包括:城樓、箭樓、瓮城三個部分,只有正陽門保持著城樓及箭樓。 可惜的是,由於修建二環路,大部分的城牆都被拆除。
4. 北京城池的歷史沿革
明清北京城的前身為1264年營建的元大都城。大都城設計時曾參照《周禮·考工記》中「九經九軌」、「前朝後市」、「左祖右社」的記載,規模宏偉,規劃嚴整,設施完善。
1368年(洪武元年)八月,明朝將軍徐達攻陷元大都。由於元順帝不戰而逃,城市未受到破壞,完整地保留了下來。但是由於元大都城池過大,不利於防守,於是徐達決定將北城牆向南移2.8公里,放棄城北的城市建設預留用地。同時用城磚將城牆外側包砌起來,以提高其防守能力。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封四子朱棣為燕王,就藩於北平。1379年,燕王府竣工;1380年,朱棣赴北京就任藩王之位。
1399年,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於1402年奪得帝位,於1403年改北平為北京。1406年(永樂四年),開始籌劃遷都北京,由於此時的北平城只是北平布政使司的首府和藩國之都,因此城池規格制度稍嫌簡陋。朱棣將其定為北京後,需要對城池加以擴建和改建,以使其符合帝都的規格,並抵禦來自北方蒙古的威脅。此為明代北京城池營建之初衷。
1406年起,開始在燕王府的基址上營建西內。次年西內落成。1409年,在昌平天壽山營建壽陵。1416年(永樂十四年)起,開始摹仿南京皇宮營建北京宮殿。1420年,建成紫禁城宮殿、太廟、太社稷、萬歲山、太液池、十王府、皇太孫府、五府六部衙門、鍾鼓樓,同時將南城牆南移0.8公里,以修建皇城。1421年(永樂十九年),正式遷都北京。此後,又在北京南郊修建了天地壇和山川先農壇。有資料認為明代將北京城的中軸線東移,以鎮壓前朝王氣。
1436年至1445年,明英宗又對北京城進行了第二次增建,主要工程包括:將城牆內側用磚包砌;開挖太液池南海;建九門城樓、瓮城和箭樓;城池四角建角樓;城門外各立牌坊一座;護城河上的木橋全部改為石橋,橋下設水閘,河岸用磚石建造駁岸。整修之後的京城周長45里,形成了極其堅固的城防體系。在京城遠郊建設了皇陵以及昌平城、拱極城和內長城等防禦設施。
北京城建成後,曾多次面臨蒙古瓦剌部的入侵,1476年(成化十二年),提出在京城外加築外城的建議。1553年(嘉靖三十二年),在內城南面加築外城,形成北京城池的「凸」字形格局。由此形成的北京城布局此後一直延續了近400年。
清代北京城基本沿襲明朝北京城的格局,但裁撤了皇城的設置,將明代皇城內的大量內廷供奉機構改為民居,同時將內城的大量衙署、府第、倉庫、草廠也改為民居。同時將內城改為八旗居住區,令漢人遷往外城居住。清朝還在北京城內修建了大量黃教寺廟、王府,並在西郊修建了三山五園等皇家園林區。
拆除城池
在明朝和清朝時期,非常重視對北京城池的保護和修葺工作。城牆上不得任意增開豁口,城樓、箭樓、雉堞、牆面磚體如果發生破損、塌陷和酥裂起鼓,都要及時進行維修。
據明末史書記載,李自成撤離北京時,除焚燒紫禁城外,各城城樓也被放火焚毀。但是1960年代拆除城樓時發現,東直門和崇文門均為明朝原構。直至1900年,北京城池仍保持完整。1900年義和團之亂時,正陽門箭樓被拳民焚毀,城樓被印度士兵焚毀;朝陽門箭樓、崇文門箭樓分別被日軍和英軍擊毀;內城西北角樓被俄軍擊毀。同時,英國軍隊扒開永定門西側的外城城牆和天壇壇牆,將京奉鐵路(京沈鐵路)的終點由城外馬家堡延伸至天壇內(英軍和美軍司令部所在地)。這是北京城牆第一次被扒開豁口。1901年,英軍又扒開永定門東側的外城城牆,將鐵路終點東延至正陽門東側,即後來的正陽門東火車站(前門火車站),以便使館人員在戰亂時乘車撤至天津。此外英軍還將東便門南的外城東城牆扒開,修建了東便門至通州的鐵路支線。
1912年至1949年期間,北洋政府、中華民國政府和華北維新政府都對北京城池進行了小規模的拆除和改動。1915年,修建北京環城鐵路時,將東北和東南角樓附近敵台拆除,角樓兩邊城牆上各闢券洞,以便火車通行;德勝門、安定門、朝陽門、東直門的瓮城及閘樓也被拆除,環城鐵路從中穿過。此外,正陽門瓮城也被拆除,以改善前門地區的通行條件。為方便交通,還在城牆上開辟了和平門、建國門、復興門等通道。皇城城牆除南面和西南面保留一段外,也被陸續拆除。
由於缺乏修繕經費,北京內城、外城的一些過於殘破的城樓、箭樓和角樓在20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被陸續拆除。但是到1949年時,北京城池的總體布局依然保持完整,大部分城樓、箭樓也保持完好。
1949年以後,北京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但此後中共政府認為北京城牆妨礙交通、不利於城市規劃,因此決定將其徹底拆除。北京城牆的拆除經歷了一個較長的過程。20世紀50年代外城城牆被徹底拆除;內城城牆從1953年開始陸續拆除,至文化大革命期間修建北京地鐵,內城城牆被徹底拆除。當時關於拆不拆城牆的問題雙方爭議十分激烈。以梁思成為代表的保留派認為保留城牆、開辟公園,可以美化環境,城內外交通問題只需多開幾個豁口就可解決。此外北京城池的西段城牆在永定河泛濫時還可以起到防洪作用。主張保留城牆的人包括紅學家俞平伯、時任文化部副部長的鄭振鐸、蘇聯專家團等。但迫於強大的政治壓力,保留派的聲音被壓制住。「大躍進」結束之後,全長39.75公里的北京城牆的外城已被全部拆除,內城拆除一半。
進入60年代後,中蘇交惡,戰爭一觸即發。北京地鐵的修建被提入日程。1965年7月1日,北京地鐵開始建設。當時修建地鐵採用開挖明渠然後加蓋覆蓋的方法,施工路線所經過的地區,地面建築全部需要拆除。考慮到居民拆遷、占路施工等問題,因此地鐵東段(城區之內)的路線大部分沿著北京內城的城牆基址。
從1950年代開始拆毀城牆,到1965年開始大規模拆除城牆的這段時間里,北京城牆的拆除工作主要由北京市的市政和道路建設部門負責,此外各工廠、及街道居民也以義務勞動的形式參加城牆的拆除工作。地鐵施工開始後,為加快工程進度,鐵道兵部隊也參加到城牆和城門的拆除工作中。地鐵一期工程拆除了內城南牆、宣武門、崇文門,全長23.6公里。二期工程由北京站經建國門、東直門、安定門、西直門、復興門,沿線拆除城牆及城門,全長16.04公里。其中,西便門附近一段長約100米的內城城牆因為被地鐵施工單位用作堆放建築材料的貨場圍牆而未被全部拆除,但北端牆體被削去近一半的厚度。崇文門東至東南角樓的一段內城城牆則因為地鐵線路不需從該處經過而得以部分保留,但牆頂亦被削去,牆磚被居民拆走挪作他用。從1972年起,為了在地鐵環城段上方修建二環路,以及在前三門地區修建高層住宅,北京內城東、西、南三面的護城河被陸續加蓋,改為暗溝。
至1979年國務院下令停止拆除殘余城牆、並保護遺留城門時,北京城池遺存的只有正陽門城樓、箭樓,德勝門箭樓,東南角樓,內城護城河北段,以及北京站南和西便門兩處內城城牆殘余。北京城池至此基本上已經消失。
中國最後的封建都城-北京城的消失對於中華民族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損失,對於世界文化遺產保護也是一個永久的遺憾。
5. 北京城牆的歷史沿革
北京歷史變遷圖金取代遼後,1153年從上京遷都燕京,改名為聖都,不久又稱中都。元滅金後,忽必烈於1267年在東北郊外以積水潭為中心另建新城,為北京城奠定了基礎。1271年忽必烈改中都為大都,並從上都(仿內蒙古正藍旗上都郭勒)遷都於此。
1403年,明成祖朱棣升北平為北京,北京之名即由此始。1406年朱棣下詔遷都北京並下詔建宮殿,修城垣,1407年開始營建北京宮殿、壇廟。1419年將北京南城牆南移500多米,建在今天的前三門一線。重建的宮城分宮城、皇城、內城和外城四重。宮城又稱紫禁城,周長6里,城牆高7.9米,內外磚砌,外圍護城河,四隅角樓,巍然高聳。清依舊制。永樂時於四周各闢一門:南曰午門;北曰神武門;東曰東華門;西曰西華門。午門位於宮城南牆正中,始建於明永樂時期,建築規制較宮城其他三門大得多。午門是皇權至上的標志之一。神武門是宮城的北城門,與午門同在紫禁城中軸線上。原名玄武門,清時避康熙皇帝玄燁之諱,改名神武門。東華門位於宮城東牆偏南處,與西華門相對。東華門、西華門的城台、城樓形制均與神武門略同。西華門位於宮城西牆偏南處,與東華門相對。清時官員進宮辦事或覲見出入西華門,並須在西華門外下馬或下轎步行出入。 皇城是保護紫禁城的外圍城牆,主要屬於內務府專伺奉紫禁城的後院。始建於1417年,城垣較元代蕭牆向外擴展,西南缺角,呈不規則方形,周長近11公里。牆用明城磚砌築,塗紅土,黃琉璃瓦覆頂。在官修的書籍中,天安門為皇城的正門。天安門位於皇城南垣正中,明清時期是皇城正門。明稱「承天門」,意為皇帝「承天啟運,受命於天」。清初改建,並易名「天安門」。在天安門、地安門、東安門、西安門中,僅天安門得以完整保存。北京內城是明初在元大都城垣基礎上改建和擴建的。1436年修築京師九門城樓、箭樓及城垣、橋閘,此後在城垣內壁加砌磚石,至此內城建制趨於完備,奠定了清代北京的內城城垣格局。內城周長23.3公里,東、西、北垣各建二門,南垣建三門,四隅各建角箭樓。明清北京城的一大特色,就是其嚴謹的城市布局。以紫禁城為核心,外圍皇城、內城、外城等四道城池組成。四道城池的正中線是從南到北,由一條近8公里的中軸線所貫穿。北京建都八百餘年形成「里九、外七、皇城四」的「凸」形城市規劃形制和格局,整個建築群體庄嚴凝重,層次鮮明,氣勢宏偉。明嘉靖以前,北京尚無「內城」之說,而是稱之謂「城」、「大城」。歷經明初數次改建,嘉靖年間修建了外城,於是出現內城、外城之別。北京的老城牆至明永樂年間開始,屢經修繕,歷經滄桑。崇文門至東南城角樓一段,是現存唯一的一段明北京內城城牆,連同明北京城東南城角樓,構成明清城牆遺址比較集中的地帶。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市政府對明城牆進行了全面修葺。已建成北京明城牆遺址公園,總面積約15.5公頃,其中城牆遺址及城東南角樓佔地3.3公頃。
6. 北京城牆的基本概況
北京古城牆已有幾百年的歷史。始創於元代,建成於明代,沿用於清代至民國,經歷了七個世紀之久,古城牆已不見蹤影,被二環路替代蜷曲在老地方。古城牆呈「凸」字形,城牆周長24公里,牆基寬24米,牆高8米,全部為板築的夯土牆。細心的人會發現,古城牆沒有西北角,即二環路沒有西北角,西直門和東直門路線有所不同,西直門路段就像方形桌子被砍去了一角。據史書記載,巍巍北京古城牆在元代時是方方正正的,此所謂「城方如印」。到了明代,內城、外城和皇城均有缺角現象。內城沒有西北角,破壞了北京城整體的對稱性,從整體布局上看,似有缺憾之處。
為什麼古城牆沒有西北角?這是長久遺留下來的不被普通百姓所熟知的一個謎。歷史學家和社會學家從卷帙浩繁的史書中尋找謎底,原由事理各有所雲,但這個缺角之用意則異曲同工。我國著名的地理學家侯仁之教授在20世紀50年代曾這樣解釋,當初城牆是按矩形設計的,工程設計師們千方百計地想把矩形圖案的對角線交在故宮的金鑾殿上,以表示皇帝至高無上的中心地位。但由於自然原因,最終還是偏離了金鑾殿。為避免殺身之禍,他們只好去掉一角,這就是西北角。
另有相傳,明朝建築北城牆時,西北角修建為直角,但不知何故,屢建屢塌,前後百年間,不知道修建了多少次。出於無奈,最後建為斜角。
社會學家對這一自然現象有一番傳統觀念上的解釋,我國古代有一種說法,認為西北方向是個缺口。如西漢劉安寫有《地形訓》,認為大地八方有八座大山支撐著天體,其中支撐西北方向的山叫不周山。《天文訓》講八方吹來八風,西北方向吹來的風稱不周風,東漢班固解釋為不周就是不交之意。按這種解釋,西北兩個方向不應該互相連接,而應缺口。
7. 北京古城牆的詳細歷史
內城: 明太祖1370-1419年建造,周長24里,共有9個城門,老北京說的四九城,就是指東西南北四面城牆和九個城門,
二十世紀70年代因修建地鐵而拆除。
外城:明代時,正陽門外人口增多,為犯外族的侵擾,1542年劉伯溫等即倡言修築北京外城。嘉靖32年(1553)給事中朱伯辰上書說,城外人口激增,應添修外城。北京城郊尚遺存有金、元城故址「周可百二十公里」如能「增卑補薄,培缺續斷,可事半而功倍」。
此言與中國古代城市"內城外郭"的重城制正相吻合。因此嘉靖帝即下令興工修築。後來因財政拮據,經嚴嵩巡視後提出應先築南面城牆,待以後財力充裕時再「因地計度,以成四面之制」。於是將北京城南已經築起的一面城基,「東折轉北,接城東南角;西折轉北,接城西南角」,外城自嘉靖32年(1553)動工修築,十月完工,三面全長28里。於是北京城才形成「凸」字形。
http://www.hudong.com/versionview/eGgYDQlgaFnBGUVIeDwBBWg**
以下是評論:http://www.fc311.com/fcbbs/dispbbs.asp?boardID=255&ID=13118&page=1
另外LZ想看當時的一些評論的話,不妨推薦你去看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的文章,他曾拍下很多古城牆的珍貴照片。可以說對古城牆有濃厚的感情!
8. 北京最早是由哪個朝代建成的
北京最早是由遼朝建成。
「貞元元年三月辛亥,上至燕京……乙卯以遷都詔中外,改燕京為中都。」這是北京正式建都的開始,燕京就是北京在當時的名稱,正式建都之後,改稱中都。貞元元年合公歷為1153年;三月乙卯合陽歷為4月21日。
公元916年,即五代時期後梁貞明二年,世代生活於遼河上游地區的游牧民族契丹族部落首領耶律阿保機,統一了契丹族各部落,建立了契丹國(後改稱遼國),定都於今內蒙古巴林左旗東南,命名為「皇都」,自稱皇帝,即遼太祖。
(8)北京老城牆是哪個年代擴展閱讀:
遼國時期的燕京城(南京析津府)是遼國「五京」之中規模最大和最為繁華的一個城。遼燕京城中心位置在今廣安門一帶,城牆平面呈正方形,周圍27里,共開有8個城門,東面是安東門、迎春門,南面是開陽門、丹鳳門,西面是顯西門、清晉門,北面是通天門、拱辰門。
現在北京僅存的遼代建築,也是北京現有年代最古老的地上建築物,就是當年矗立在遼燕京城內的密檐式十三層八角磚塔,位於今北京廣安門北濱河路西側天寧寺院內,距今已有上千年。
金中都城是環繞著遼燕京城擴建而成的。城牆平面基本呈正方形,北城牆與遼燕京城北牆重疊,東、南、西三面向外擴展,周圍36里,面積約為遼燕京城的1.8倍。共開有13個城門,東面是施仁門、宣曜門、陽春門,南面是景風門、豐宜門、端禮門,西面是麗澤門、顥華門、彰儀門,北面是會城門、通玄門、崇智門、光泰門。
中都城中心的皇城東西向窄,南北向長,其基址重疊在今廣安門南濱河路一線,平面呈長方形,周圍9里,共開有4個城門,東面是宣華門,南面是宣陽門,西面是玉華門,北面是拱辰門。
皇城之內是宮城,有宮殿36所,排列九重,正殿是大安殿,是皇帝上朝和典禮的地方。大安殿基址在今白紙坊立交橋北端東側,於10年前建設「西廂道路工程」時被發現。
皇城之內還建有太後壽康宮、太子東宮、妃嬪十六宮、文樓、武樓、來寧館、會同館等宮殿樓閣。
金中都的皇宮完全仿照北宋故都開封皇宮的樣式,承襲北宋末年奢華浮艷的風格。其部分建築構件,大部珍寶陳設,也是當年從開封掠來的原物。
9. 在北京站附近的城牆是什麼年代的
1403年,明成祖朱棣升北平為北京,1419年將北京南城牆南移500多米,就是1419年修的。北京站附近的城牆是北京內城南城牆,明成祖時期還沒修外城城牆。
10. 北京現存的長城是哪個朝代修建的
長城是中國也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一項古代防禦工程。自公元前七八世紀開始,延續不斷修築了2000多年,分布於中國北部和中部的廣大土地上,總計長度達50000多千米。
修建長城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9世紀的周代。當時周宣王為防禦北方民族的侵襲曾修建了列城和烽火台。公元前七八世紀,許多諸侯國都修建了自己的長城,以防鄰國的人侵。最早建築的是公元
7世紀的楚長城,其後齊、韓、魏、趙、燕、秦、中山等大小諸侯國家都相繼修築長城以自衛。據文獻記載和遺跡顯示:楚長城西起湖北竹山,跨漢水,越鄧縣、內鄉岳山至沁陽,總長近500千米;齊長城起於今山東平陰,經泰安、萊蕪、章丘、淄川、臨胸、安丘、諸城,至膠南入海,總長達500千米;魏長城起自華山,沿黃河北行,長300千米;燕長城有兩道,南長城長約250千米;北長城長約650千米。這時的長城長度都較短,從幾百千米到l000~2000千米不等,史稱「先秦長城」。
公元前22l年,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天下。為了鞏固統一帝國的安全和生產的安全,防禦北方強大匈奴游牧民族奴隸主的侵擾,便大修長城,在把秦、燕、趙等國北部的長城連接起來的基礎上,還加以增築、擴建,築成西起臨洮東達遼東的秦長城。長城的修建客觀上起到了防止匈奴南侵,保護中原經濟文化發展的積極作用。秦長城只有遺跡殘存。
自秦始皇以後,凡是統治著中原地區的朝代,幾乎都要修築長城。計有漢、晉、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宋、遼、金、元、明、清等十多個朝代,都不同規模地修築過長城,其中以漢、金、明三個朝代的長城規模最大。
漢長城是歷史上最長的長城,全長近一萬公里,西起大宛貳師城,東至黑龍江北岸,古絲綢之路有一半的路程就沿著這條長城。至今,散布在新疆至河北數省、自治區之間的漢長城烽火台遺跡仍處處可見。此後,北魏、隋朝都有修築長城的記載。公元5~7世紀,北魏、北齊、北周相繼修築的長城各有650、l000和l500千米。公元l2世紀,金代也在今內蒙古自治區東部至外貝加爾地區修築長4000多千米。到了明代,為了防禦韃靼、瓦刺族的侵擾,從沒間斷過長城的修建,從洪武至萬曆,其間經過20次大規模的修建,工程延續200多年。明朝初期修建的長城東起鴨綠江,西達祁連山麓,全長7300多千米;中葉以後經過修繕的自山海關至嘉峪關一線的長城比較完好,便被人誤為是歷史上長城的起點、終點。清朝康熙時期,雖然停止了大規模的長城修築,但後來也曾在個別地方修築了長城。可以說自春秋戰國時期到清代的2000多年一直沒有停止過對長城的修築,現存長城主要為明長城。
長城是由城牆、敵樓、關城、墩堡、營城、衛所、鎮城烽火台等多種防禦工事所組成的一個完整的防禦工程體系。這一防禦工程體系,由各級軍事指揮系統層層指揮、節節控制。以明長城為例,在萬里長城防線上分設了遼東、薊、宣府、大同、山西、榆林、寧夏、固原、甘肅等九個軍事管轄區來分段防守和修繕,稱作「九邊重鎮」,每鎮設總兵官作為這一段長城的軍事長官,受兵部的指揮,負責所轄軍區內的防務或奉命支援相鄰軍區的防務。明代長城沿線約有100萬人的兵力防守。總兵官平時駐守在鎮城內,其餘各級官員分駐於衛所、營城、關城和城牆上的敵樓和墩堡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