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推薦一下北京特產
北京鴨梨、京白梨、白雞、燒鴨、油雞、果脯、北京蜂王精、北京秋梨膏、茯苓夾餅、北京酥糖、六必居醬菜、北京織毯、北京雕漆、景泰藍、北京玉器、內畫壺、北京葡萄酒、北京白鳳龍、安宮牛黃丸、虎骨酒、京綉、桃補花、涮羊肉、北京酸菜、大磨盤柿、密雲金絲小棗、少峰山玫瑰花、門頭溝大核桃。
密雲金絲小棗
特產創建者:我要特產網路創建時間:12-02 00:24
標簽: 密雲金絲小棗
摘要:簡介密雲金絲小棗小棗各地都有,惟獨北京密雲縣田各庄所產的金絲小棗最佳,暢銷國內外市場。其特點是皮薄、肉厚、核小、含糖多、無蟲蛀等,且越小越名貴。是著名果脯金絲蜜棗的原料。把小棗掰開,輕輕一拉,從金黃色的棗肉內可拉出無數道金絲,故名密雲金絲小棗。 棗也稱為大棗、紅棗、中國棗,屬於鼠李科,是由野生酸棗演化而來。據考證,中國栽培棗始於七千年前,到二千年前的漢代,棗的栽培已遍及中國南北各地。[1] 果實形態 密雲金絲小棗密雲金絲小棗色澤殷紅,果實小,果皮薄,果汁較多,味道[閱讀全文:]
編輯:0次| 瀏覽:4次
北京酸菜
特產創建者:我要特產網路創建時間:12-02 00:24
標簽: 北京酸菜
摘要:製作工藝 酸菜的加工因氣候、地域、原料品種的不同有差異,但均以多葉蔬菜作為原來加工。方法分類二類即一類直接使用蔬菜鹽漬後發酵;第二類用蔬菜進行短時間蒸北京酸菜 煮,經快速冷卻後自然發酵或鹽漬發酵;或者二者方法結合。 直接用蔬菜鹽漬發酵,發酵周期比較長,耐儲存。此類加工工藝多以工廠化生產,也適應蔬菜生產高峰期的農戶。 蒸煮發酵即將蔬菜置於滾燙熱水中少許時間,經快速冷卻後發酵。 直接發酵(不加入食鹽)。此類方法不耐儲存,適應[閱讀全文:]
編輯:0次| 瀏覽:5次
桃補花
特產創建者:我要特產網路創建時間:12-02 00:24
標簽: 桃補花
摘要:簡介桃補花是北京有名的工藝品。多為窗簾、檯布、床單、餐巾、鋼琴罩等等,圖案簡朴、色彩雅淡,清秀潔凈,是大宗出口商品。[1][閱讀全文:]
編輯:0次| 瀏覽:4次
北京白鳳龍
特產創建者:我要特產網路創建時間:12-02 00:24
標簽: 北京白鳳龍
摘要:北京白鳳龍是北京地區的特色產品。[1][閱讀全文:]
編輯:0次| 瀏覽:5次
北京玉器
特產創建者:我要特產網路創建時間:12-02 00:24
標簽: 北京玉器
摘要:歷史北京玉器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的「山頂洞人」,就用玉器作為婦女的裝飾品。在以後的漫長歲月中,歷代繁衍,逐漸形成工藝精湛、造型優美的玉器藝術。玉質地堅硬、晶瑩細膩、色彩絢麗。常見的玉器材料有白玉、碧玉、青玉、紅瑪瑙、纏枝瑪瑙、水晶、紫晶、綠松石、芙蓉石等。 北京玉器 北京玉器興於元代,祖師為邱處機。當時形成了南北兩種不同風格,世稱南玉作、北玉作。南玉作以蘇州、揚州為中心,北玉作以北京為中心。到了明清兩代,是玉器發展的高峰時期。不斷有南方玉作巧匠來北京落[閱讀全文:]
編輯:0次| 瀏覽:4次
北京織毯
特產創建者:我要特產網路創建時間:12-02 00:24
標簽: 北京織毯
摘要:簡介 北京織毯 北京織毯分地毯、壁毯兩大類。北京地毯選毛精、織結牢、剪法平齊、柔軟舒適、色彩寧靜、圖案古雅。圖案有兩大類:京式、敦煌、采枝、素凸 。京式地毯一般是"八寶","博古"以及龍鳳等圖案,北京還可以購買到內蒙、新疆、江浙等地毯產地的優質產品。 北京手工織毯製作工藝考究,圖案豐富多彩,因為過去曾是皇宮專用的御用品,所以又叫宮毯。北京織毯有地毯、壁毯、卧毯等多個品種,原材料以羊毛、絲線為主,織結堅牢,毯面柔軟。北京宮毯則以傳統圖案[閱讀全文:]
編輯:0次| 瀏覽:3次
北京秋梨膏
特產創建者:我要特產網路創建時間:12-02 00:24
標簽: 北京秋梨膏
摘要:簡介秋梨膏是北京傳統特產,傳說早在唐朝的時候就有了,是宮廷的一種葯品,一直到清朝才由御醫傳出宮來的。小時候我不愛喝水,總上火,喝點秋梨膏水,後來就發現我總要喝水,家裡老人總說這是葯,不能多喝。 可見,秋梨膏的味道是很好的,放涼開水調開,喝起來甜絲絲的,有淡淡的梨香味兒,小孩子肯定是很喜歡的。確實,秋梨膏具有一定的葯用功效,因為秋梨本身就有潤肺、止咳、去渴、清心的作用,和其他食材一同製成秋梨膏更是對上火、煩躁、咳嗽,燥熱病症有好的療效。過去在信遠齋,恩濟堂等老字型大小都有秘制的秋[閱讀全文:]
編輯:0次| 瀏覽:7次
北京鴨梨
特產創建者:我要特產網路創建時間:12-02 00:24
標簽: 北京鴨梨
摘要:簡介該品種樹勢健壯,樹皮暗灰褐色,一年生枝黃褐色,多年生枝紅褐色,北京鴨梨成枝率低。葉片廣卵圓形,先端漸尖或突尖,基部圓形或廣圓形,果實倒卵圓形,近梗處有鴨頭狀突起,果面綠黃色,近梗處有銹斑。肉質極細酥脆,清香多汁,味甜微酸,豐產性好。結果早。貯藏後有香氣。果實口味稍淡。 據說當年有個叫潘尊的,他是一個中醫,常在山中采葯,有天他在采葯的時候發現一隻鴨子,但是一般的鴨子是不應該出現在這種深山裡的,他很好奇地走過去看,結果發現了「山梨」。但是當時這個還沒這個名字啦,他把這個奇怪的東西帶[閱讀全文:]
編輯:0次| 瀏覽:5次
涼拌粉
特產創建者:我要特產網路創建時間:11-20 11:00
標簽: 涼拌粉
摘要:概述涼拌粉涼拌粉是在南昌米粉的基礎上加工製作而成的。南昌米粉歷史悠久,主要製作原料是優質晚米,經過浸米、磨漿、濾干、采漿等多道工序製作而成,與其他地方所產的米粉不同,對粉的韌性要求特別高,未煮的生粉[閱讀全文:]
編輯:1次| 瀏覽:42次
糖耳朵
特產創建者:我要特產網路創建時間:11-20 10:45
標簽: 糖耳朵
摘要:概述糖耳朵蜜麻花是北京小吃中常見名品,又稱糖耳朵,因為它成形後形狀似人的耳朵得名。前人有詩說:「耳朵竟堪作食耶?常偕伴侶蜜麻花,勞聲借問誰家好,遙指前邊某二巴。」並注說:「糖耳朵蜜麻花,為清真教人所[閱讀全文:]
編輯:1次| 瀏覽:210次
北京桃補花
特產創建者:我要特產網路創建時間:11-20 10:55
標簽:
摘要: 北京桃補花是北京有名的工藝品。多為窗簾、檯布、床單、餐巾、鋼琴罩等等,圖案簡朴、色彩雅淡,清秀潔凈,是大宗出口商品。[閱讀全文:]
編輯:0次| 瀏覽:24次
老北京糊塌子
特產創建者:我要特產網路創建時間:11-20 10:54
標簽: 老北京糊塌子
摘要: 糊塌子是北京的一種地方小吃,也是家庭餐桌上的一個主食品種,味道鮮美,風味獨特,老幼皆宜。市場上雖有制售,但經營網點不多,不易買到。目前正當西葫蘆上市季節,也是家庭自製糊塌子的大好時機。如您想一[閱讀全文:]
編輯:0次| 瀏覽:31次
麻醬燒餅
特產創建者:我要特產網路創建時間:11-20 10:54
標簽: 麻醬燒餅
摘要:原料:麻醬燒餅鹼面、芝麻醬、麵粉、花椒鹽、花生油、芝麻仁。掌故說明:北京特色風味小吃。麻醬燒餅色澤金黃,表皮焦脆,質地柔軟,香味濃郁。麻醬燒餅北京人統稱燒餅,是大眾化的小吃品種。餅色金黃外[閱讀全文:]
編輯:0次| 瀏覽:28次
天福號醬肘子
特產創建者:我要特產網路創建時間:11-20 10:53
標簽: 天福號醬肘子
摘要:天福號醬肘子 「天福號醬肘子」是北京特色風味名食。它從200年前創業至今盛名不減,令人稱奇。清代乾隆年間,山東人劉德山在北京城裡西單牌樓開張了一家「天福號肉鋪」,專門制售各色山東風味肉食,生意一直很紅火[閱讀全文:]
編輯:0次| 瀏覽:28次
肉末燒餅
特產創建者:我要特產網路創建時間:11-20 10:52
標簽: 肉末燒餅
摘要:肉末燒餅肉末燒餅是北京小吃中的宮廷小吃品種。 燒餅的製法:肉末燒餅與一般燒餅的做法不一樣。它是將發面和好後對上一點鹼水,加一些白糖揉勻,揪成小坯子,將坯子用手掌在案板上壓成圓片,拿在一隻手上,另用[閱讀全文:]
編輯:0次| 瀏覽:33次
奶油炸糕
特產創建者:我要特產網路創建時間:11-20 10:50
標簽: 奶油炸糕
摘要:簡介 奶油炸糕 奶油炸糕用上好麵粉為原料,先燒適量開水,水開後,改用小火,將麵粉倒人鍋內,迅速攪拌直到面團由自變成灰白色,不粘手時,取出稍晾成燙面。白糖用水化開,香草粉用水化開,適量雞蛋液在碗內[閱讀全文:]
編輯:0次| 瀏覽:27次
北京金糕
特產創建者:我要特產網路創建時間:11-20 10:50
標簽: 北京金糕
摘要:北京金糕金糕就是山楂糕,製做金糕始於清代中葉,是北京傳統風味食品。當年慈禧太後愛吃這一口,專門派人出宮買山楂糕。慈禧太後吃過泰興號的山楂糕後覺得味道不錯,只是山楂糕這名字不雅,賜其名為金糕。當時北京[閱讀全文:]
編輯:0次| 瀏覽:23次
焦圈
特產創建者:我要特產網路創建時間:11-20 10:48
標簽: 焦圈
摘要:美食簡介美食焦圈北京小吃中的焦圈,男女老少都愛吃,酥脆油香的味兒,真叫人吃不夠。北京人吃燒餅,常愛夾焦圈,喝豆汁也必吃焦圈。焦圈是一種古老食品,製作比較麻煩,由於勞效太低,一般吃食店不願製作,故有[閱讀全文:]
編輯:0次| 瀏覽:40次
北京蜂糕
特產創建者:我要特產網路創建時間:11-20 10:48
標簽: 北京蜂糕
摘要:北京蜂糕蜂糕是用麵粉或米面加糖、果料等蒸制而成的一種糕食小吃。因為這類糕食掰開後,內中有較多蜂窩狀的小孔,故名蜂糕。 紅白蜂糕用麵粉發起成稠麵糊狀,發好的面均勻地兌上鹼揉勻,上面放上小棗、桂花、松[閱讀全文:]
編輯:0次| 瀏覽:27次
扒黑豬臉
特產創建者:我要特產網路創建時間:11-20 10:46
標簽: 扒黑豬臉
摘要:扒黑豬臉幾年前,第一道申請國家專利的名菜———「扒豬臉」叫響了京城。 如今,朝陽區金三元酒家的這一專利產品又增添了新內容———扒野豬臉。 吃「扒豬臉」圖的是,香味純正、口感舒適、營養均衡。而以[閱讀全文:]
編輯:0次| 瀏覽:34次
炒疙瘩
特產創建者:我要特產網路創建時間:11-20 10:43
標簽: 炒疙瘩
摘要:發展歷史炒疙瘩民國初年,北京宣武區虎坊橋有家叫廣福館的麵食鋪,由於本小利微,飯菜平常,生意很不景氣。有一天,只合了十斤飴烙面,賣了一天,臨到關門時還剩下了五、六斤。經營館子的穆姓母女倆正發愁,忽然[閱讀全文:]
編輯:0次| 瀏覽:26次
愛窩窩
特產創建者:我要特產網路創建時間:11-20 10:42
標簽: 愛窩窩
摘要:歷史老北京的「愛窩窩」專賣攤販圖片愛窩窩歷史悠久,明朝萬曆年間內監劉若愚的《酌中志》中說:「以糯米夾芝麻為涼糕,丸而餡之為窩窩,即古之『不落夾』是也。」可見這種食品是用糯米洗凈浸泡,爾後入籠屜蒸[閱讀全文:]
編輯:0次| 瀏覽:25次
甜糯玉米
特產創建者:我要特產網路創建時間:11-20 10:41
標簽: 甜糯玉米
摘要: 基本資料 甜糯玉米 京科糯2000糧、經、飼、果兼用型糯玉米新品種「京科糯2000」 品種的加工特性 該品種由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玉米研究中心選育出的新一代白糯玉米品種。其品質優、產量高,可適應糧[閱讀全文:]
編輯:0次| 瀏覽:21次
鵝掌門
特產創建者:我要特產網路創建時間:11-20 10:41
標簽: 鵝掌門
摘要:鵝掌門正宗的四川「鵝掌門」入駐京城了。就在西單新一帶商城。「鵝掌門」酸辣湯鍋,採用幾十種中葯材精心調制而成,鵝掌香糯、酸湯香濃,鵝掌富含蛋白質、脂肪等營養成分,具有開胃健肝、美顏養容的功效;密制的各[閱讀全文:]
編輯:0次| 瀏覽:27次
烤魚
特產創建者:我要特產網路創建時間:11-20 10:39
標簽: 烤魚
摘要:菜系及功效魯菜 烤魚工藝暗爐烤烤魚的製作材料主料:鯉魚800克,豬肉(肥瘦)100克調料:植物油80克,醬油35克,大蔥10克,姜5克,味精1克,料酒10克烤魚的特色鮮嫩,味醇。烤魚的做法 1.將魚洗凈,控凈[閱讀全文:]
編輯:0次| 瀏覽:23次
宣武咸鴨蛋
特產創建者:我要特產網路創建時間:11-20 10:38
標簽: 宣武咸鴨蛋
摘要: 宣武咸鴨蛋咸鴨蛋,蛋殼呈青色,外觀圓潤光滑,又叫「青果」。咸鴨蛋在我國歷史悠久,深受老百姓喜愛,在市場上也備受青睞。該產品的特點是蛋心為紅色、營養豐富。它富含脂肪、蛋白質以及人體所需的各種氨基[閱讀全文:]
編輯:0次| 瀏覽:22次
炒麻豆腐
特產創建者:我要特產網路創建時間:11-20 10:37
標簽: 炒麻豆腐
摘要: 原料 炒麻豆腐 正宗的麻豆腐應該有四種必備的原料——雪裡蕻、羊尾油、黃豆醬、青韭。 做法 炒麻豆腐,加一些雪裡蕻是為了讓炒出的麻豆腐有筋骨,用切成丁的羊尾油炒,會更香,盛一勺炒好的麻豆腐放[閱讀全文:]
編輯:0次| 瀏覽:15次
戴月軒毛筆
特產創建者:我要特產網路創建時間:11-20 10:35
標簽: 戴月軒毛筆
摘要:戴月軒毛筆80多年以前,制筆工匠戴月軒在北京琉璃廠東口的一家筆店做工。他技藝高超,經他整修出的筆特別好。書寫者使用起來與同樣的湖筆相比有迥然不同之處。後來,他便在毛筆桿上刻上自己的名字出售。時長日久,[閱讀全文:]
編輯:0次| 瀏覽:20次
玉器
特產創建者:我要特產網路創建時間:11-20 10:33
標簽: 玉器
摘要:簡介雲龍玉飾 玉器,是指用玉石雕刻成的器物。玉器包含古玉,自雕琢成器算起100年以上的玉器稱為古玉或古玉器。現代玉飾的品種款式多種多樣,有:各玉珠串、各玉手鐲、各玉發夾、翡翠掛件、套裝飾品、各玉戒指、金[閱讀全文:]
編輯:0次| 瀏覽:14次
雕漆
特產創建者:我要特產網路創建時間:11-20 10:32
標簽: 雕漆
摘要:溯源與發展剔紅明代黃成的《髹飾錄》記載,發源於唐代的四川、雲南一帶,但是我們今天還沒有見到過唐代的雕漆作品。宋代是雕漆工藝的發展時期。剔紅和剔犀都已經出現。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件精緻的剔紅傳世品[閱讀全文:]
編輯:0次| 瀏覽:16次
從網站復制過來,沒做什麼整理,詳細的你可以到網站去看看
提供參考資料給你,自己去看了
http://www.woytc.com/category-view-8-1.html
有問題可以留言QQ:1019223993
Ⅱ 重陽節是什麼節啊怎麼過啊要干什麼啊
重陽節
目錄·簡介
·重陽節的起源
·重陽節的傳說
·重陽節的習俗
·重陽詩篇
·大院里的重陽節
重陽節(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
簡介
農歷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並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
慶祝重陽節的活動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獲的黃金季節,重陽佳節,寓意深遠,人們對此節歷來有著特殊的感情,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菊花的詩詞佳作。
今天的重陽節,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在1989年,我國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傳統與現代巧妙地結合,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全國各機關、團體、街道,往往都在此時組織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的老人們秋遊賞景,或臨水玩樂,或登山健體,讓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懷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輩也會攙扶著年老的長輩到郊外活動或為老人准備一些可口的飲食。
重陽節的起源
九九重陽,早在春秋戰國時的《楚辭》中已提到了。屈原的《遠游》里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這里的「重陽」是指天,還不是指節日。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則已明確寫出重陽的飲宴了:「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這里同時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晉時期,重陽日已有了飲酒、賞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
到明代,九月重陽,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慶賀,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志,此風俗一直流傳到清代。
重陽節的傳說
和大多數傳統節日一樣,重陽節也有古老的傳說。
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
一場瘟疫奪走了青年恆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點兒喪了命。病癒之後,他辭別了心愛的妻子和父老鄉親,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掉瘟魔。恆景四處訪師尋道,訪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終於打聽到在東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個法力無邊的仙長,恆景不畏艱險和路途的遙遠,在仙鶴指引下,終於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個有著神奇法力的仙長,仙長為他的精神所感動,終於收留了恆景,並且教給他降妖劍術,還贈他一把降妖寶劍。恆景廢寢忘食苦練,終於練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藝。
這一天仙長把恆景叫到跟前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你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仙長送給恆景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並且密授避邪用法,讓恆景騎著仙鶴趕回家去。
恆景回到家鄉,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備。中午時分,隨著幾聲怪叫,瘟魔沖出汝河,但是瘟魔剛撲到山下,突然聞到陣陣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氣,便戛然止步,臉色突變,這時恆景手持降妖寶劍追下山來,幾個回合就把溫魔刺死劍下,從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俗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梁人吳均在他的《續齊諧記》一書里曾有此記載,附原文如下:
汝南桓景隨費長房游學累年,長房謂曰:「九月九曰,汝家中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除。」景如言,齊家登山。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曰登高飲酒,婦人帶茱萸囊,蓋始於此。
後來人們就把重陽節登高的風俗看作是免災避禍的活動。另外,在中原人的傳統觀念中,雙九還是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意思,所以後來重陽節被立為才老人節。
重陽節的習俗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農歷九月初九日的重陽佳節,活動豐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賞菊並飲菊花酒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歷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里,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以後,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各地過重陽節的風俗
除了以上較為普遍的習俗外,各地還有些獨特的過節形式。
重陽節在陝北正式收割的季節,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陽,收呀么收秋忙。穀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場」。陝北過重陽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場。晚上月上樹梢,人們喜愛享用蕎面熬羊肉,待吃過晚飯後,人們三三兩兩地走出家門,爬上附近山頭,點上火光,談天說地,待雞叫才回家。夜裡登山,許多人都摘幾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兒的頭上,以之避邪。
在福建莆仙,人們沿襲舊俗,要蒸九層的重陽米果,我國古代就有重陽「食餌」之俗,「餌」即今之糕點、米果之類。宋代《玉燭寶典》雲:「九日食餌,飲菊花酒者,其時黍、秫並收,以因粘米嘉味觸類嘗新,遂成積習」。清初莆仙詩人宋祖謙《閩酒麴》曰:「驚聞佳節近重陽,纖手攜籃拾野香。玉杵搗成綠粉濕,明珠顆顆喚郎嘗」。近代以來,人們又把米果改制為一種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將優質晚米用清水淘洗,浸泡2小時,撈出瀝干,摻水磨成稀漿,加入明礬(用水溶解)攪拌,加紅板糖(摻水熬成糖濃液),而後置於蒸籠於鍋上,鋪上潔凈炊布,然後分九次,舀入米果漿,蒸若干時即熟出籠,米果面抹上花生油。此米果分九層重疊,可以揭開,切成菱角,四邊層次分明,呈半透明體,食之甜軟適口,又不粘牙,堪稱重陽敬老的最佳禮饌。
一些地方的群眾也有利用重陽登山的機會,祭掃祖墓,紀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陽祭祖者比清明為多,故俗有以三月為小清明,重九為大清明之說。由於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媽祖羽化升天的忌日,鄉民多到湄洲媽祖廟或港里的天後祖祠、宮廟祭祀,求得保佑。
新中國成立後,重陽節的活動充實了新的內容。1989年,我國重陽節定為老人節。第到這一日,各地都要組織老年人登山秋遊,開闊視野,交流感情,鍛煉身體,培養人們回歸自然,熱愛祖國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
重陽詩篇
採桑子 重陽
毛澤東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
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
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日齊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作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罷,今朝再舉觴。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盧照鄰
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望積風煙。
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鄉台,他席他鄉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九日作
(唐)王縉
莫將邊地比京都,八月嚴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無。
九日
(唐)楊衡
黃花紫菊傍籬落,摘菊泛酒愛芳新。
不堪今日望鄉意,強插茱萸隨眾人。
奉和九日幸臨渭亭登高得枝字
韋安石
重九開秋節,得一動宸儀。
金風飄菊蕊,玉露泣萸枝。
睿覽八紘外,天文七曜披。
臨深應在即,居高豈忘危。
醉花蔭
(宋)李清照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於長安還揚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賦韻
(南朝 陳)江總
心逐南雲逝,形隨北雁來。
故鄉籬下菊,今日幾花開?
沉醉東風 重九
(元)關漢卿
題紅葉清流御溝,賞黃花人醉歌樓。
天長雁影稀,月落山容瘦。
冷清清暮秋時候,衰柳寒蟬一片愁,
誰肯教白衣送酒。
九日
(明)文森
三載重陽菊,開時不在家。
何期今日酒,忽對故園花。
野曠雲連樹,天寒雁聚沙。
登臨無限意,何處望京華。文字
過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謝新恩
李煜
冉冉秋光留不住,滿階紅葉暮。
又是過重陽,台榭登臨處。
茱萸香墮,紫菊氣,
飄庭戶,晚煙籠細雨。
雍雍新雁咽寒聲,愁恨年年長相似。
詳解重陽的花糕與登高
郭慶瑞
【花糕】
重陽的來歷是根據我國五經之一的《易經》,把「九」定為陽數,農歷九月九日,月、日都是陽數,兩「九」相重,故稱重陽。又因「九」在個位數中是最大的數字,古人以「九」為最高,如老北京形容前門樓子最高「九丈九」,李白詩「疑是銀河落九天」。古人認為「九」是象徵吉祥長久的「至數」,兩九相重,即是至數相遇,「至而又至」,又是兩陽相疊、「陽上加陽」,這樣,就被認為這一天是非同一般難得相遇的吉日良辰,於是就把這一天定為「重陽節」。
據史書記載,重陽節吃糕早在漢代《西京雜記》就有記載:「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食人長壽。」食蓬餌就是吃蓬糕。至於在這一天吃蓬糕的原因還有一段傳說:「在古代一座高山下住著一戶勤勞善良又善於做善事幫助人的農民,憑著辛勤勞動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有一天,這家主人收工回來,天色已晚,路上遇到一位投宿的老者,他二話沒說,就把老者讓到自己家好吃好喝好招待。第二天老者臨走時,對這位主人說:「九月九日你家中要有災,必須往高處搬家,越高越好,還要搬到草木稀少的地方,這樣可以免災。善良的農民聽了這位老者的話,就搬到山上居住了。九月九日這一天,善良的農民從山上往下一看,果然見自己原來住的房子著火了,而且火勢向山上蔓延,但因農民聽了老者的話,選擇了草木稀少的地方,所以火勢沒燒上來。從此登山避災的事就傳開了。但年年搬家,實非易事,況且有的地方盡是平原,無山可登。於是有聰明人想出了吃糕,代替登高搬家的辦法。因「糕」與「高」諧音,從此,重陽吃糕可以避災的習俗就傳下來了。
京城重陽吃花糕,習俗久遠,隨著製作花糕日漸成熟,品種齊全、花樣繁多,據早年著名賣傳統風味小吃的南來順面點大師周玉華介紹說:「重陽花糕是用江米粉加水用屜布包起蒸熟,然後揉均勻,分成4塊,取面一塊揉光滑,拍成2厘米的片放在案板上,抹一層豆沙餡,再鋪一層江米面,用這種方法鋪四層面、三層餡後,上面放煮熟的栗子、桃仁、瓜仁,要碼嚴實,撒上金糕絲、青梅等即成。也有兩層或三層的,中間夾桃仁、松子仁、溫朴及青梅等果料。早年南來順的花糕是用黍子面黃色(黃米面)、江米面白色,一層黑色的豆沙餡,一共六層,看上去層次分明,顏色鮮艷,上面中間撒果料:葡萄乾、瓜子仁、金糕丁,四周邊放金糕條。據稻香村食品廠廠長池向東說:「糕點鋪每年重陽節都做花糕,實際是富強粉烤制的兩層酥皮點心,中間夾棗泥餡,有桂圓餡。」重陽節還是「老人節」,今年他們將為京城200多位百歲老人送上花糕。
【登高】
唐朝大詩人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一首膾炙人口的詩作說明唐朝時重陽登高、插茱萸已很盛行。
北京吃重陽糕,明朝時就有記載,是宮廷食品。《燕京歲時記》中載:「京師謂重陽為九月九,每屆九月九日則都人士提壺攜榼(kē,古時盛酒的器具)出郭登高,南則天寧寺、陶然亭、龍爪槐等處,北則薊門煙樹、清凈化城等處,遠則西山八剎等處,賦詩飲酒,烤肉分糕,洵一時之快事也。」這一天要吃重陽花糕,上面插五色小旗當標志,人們買回花糕供於佛堂、祠堂或作為禮品饋贈親友。
清乾隆年間袁枚《隨園食單》中說:「煮栗極爛,以純糯粉加糖蒸上,加上瓜仁松子,此重陽小食也。」
清同治三年(1864年)甲子伴花齋所刻《都門雜詠》中有王嘉誠的詩稱:「中秋才過近重陽,又見花糕各處忙,兩夾雙層多棗栗,當筵題句傲劉郎。」《故都食物白詠》中稱:「佳果嵌來棗作泥,重陽糕宴事堪稽。登高好把新詩賦,何故劉郎不敢題。」
大院里的重陽節
李永俊
大院的重陽節有一種傳統,喜歡晚餐湊在一起吃。幾家約好,把吃食端到一桌上。夜幕降臨,燈光閃耀,人們飲著菊花酒、二鍋頭,吃著豐盛的飯菜,歡聚暢談,交流情感。一張張笑臉,一陣陣笑語沖出狹小的房間,大家互相祝福著健康長壽、事事平安,大雜院處處洋溢著祥和的氣氛。
重陽日人們有敬老的風習,各家晚輩都要給上了年紀的老人多一些體貼。除了專給他們做些可口的吃食外,分家另過的親屬須慰問老者,出了嫁的閨女一早要回娘家探望父母,以報答養育之恩。有條件的人家,還要陪老人去看看熱鬧兒逛逛公園,這樣會讓老人心胸更加開闊,便於長壽。
賞菊花是市民多年傳統風俗,戴菊花防災去病也是人們舊時一大習慣。重陽節到來各大公園將舉辦菊花展,北海、天壇、紫竹院、植物園名聲最大。
重陽節之時,北京正值秋風送爽,天高雲淡的季節。到空曠之處放風箏,不但簡便易行,也是很受人喜歡的一種娛樂活動。清代時老北京人放飛之舉極為熱鬧盛行,店鋪集市都出售各種紙鳶,花市賣的風箏種類最全質量上乘。
如今,曾經住過的大雜院早已變遷,昔日重陽節「又見花糕處處忙」的景象也已不見。但時逢佳節吉日,不由得又想起老鄰居在庭院吃著花糕,喝著清茶說笑聊天的溫馨,思念童年一起歡笑玩耍的小夥伴。
Ⅲ 老北京的正宗小吃有哪些,怎麼做
老北京小吃十三絕包括豆面糕、艾窩窩、糖卷果、姜絲排叉、糖耳朵、麵茶、饊子麻花、蛤蟆吐蜜、焦圈、糖火燒、豌豆黃、炒肝、奶油炸糕。
驢打滾
老北京十三絕之驢打滾驢打滾又稱豆面糕,是北京小吃中的古老品種之一,它的原料是用黃米面加水蒸熟,和面時稍多加水和軟些。另將黃豆炒熟後,軋成粉面。製作時將蒸熟發黃米面外面沾上黃豆粉面擀成片,然後抹上赤豆沙餡(也可用紅糖)捲起來,切成100克左右的小塊,撒上白糖就成了。製作時要求餡卷得均勻,層次分明,外表呈黃色,特點是香、甜、粘,有濃郁的黃豆粉香味兒。
豆面糕以黃豆面為其主要原料,故稱豆面糕。但為什麼又稱"驢打滾"呢?似乎是一種形象比喻,製得後放在黃豆面中滾一下,如郊野真驢打滾,揚起灰塵似的,故而得名。這一點連前人也發出疑問。《燕都小食品雜詠》中就說:"紅糖水餡巧安排,黃面成團豆里埋。何事群呼 '驢打滾',稱名未免近詼諧。"還說:"黃豆粘米,蒸熟,裹以紅糖水餡,滾於炒豆面中,置盤上售之,取名'驢打滾'真不可思議之稱也。"可見"驢打滾"的叫法已約定俗成。如今,很多人只知雅號俗稱,不知其正名了。現各家小吃店一年四季都有供應,但大多數已不用黃米面,改用江米面了,因外滾黃豆粉面,其顏色仍為黃色,?是群眾非常喜愛的一種小吃。
折疊編輯本段艾窩窩
艾窩窩,北京傳統風味小吃,每年農歷春節前後,北京的小吃店要上這個品種,一直賣到夏末秋初,姜絲排叉還有一種方法是用水和面,放到軋面機上軋五六次,直軋到薄片均勻光滑,然後在薄片上撒上細澱粉面,疊起合成長條後,用刀切成寬為2厘米、長5厘米的排叉條,將兩小片疊到一起,中間順切三刀,散開成單片套翻在一起,用溫油炸。將炸好的排叉過蜜,過蜜的方法是用鮮姜去皮切成細絲,用水把姜絲熬開後撈出姜絲,放入白糖,開鍋後放飴糖、桂花,繼續熬開後移小火上,將炸得的排叉入姜絲熬出的桂花飴糖中過蜜。
過蜜後的排叉成淺黃色,有酥、甜、香的特點,食用時有姜味。南城"南來順"的姜絲排叉1997年被評為"北京名小吃",同年又獲"中華名小吃"稱號。
還有一種帶鹹味的排叉,原料為面麵粉、蘇打和鹽,也用油炸,做法與姜絲排叉一樣,不同的是它不過蜜,有酥、脆、味微鹹的特點,愛喝酒的人常以咸排叉當下酒菜用。
據《天橋小吃》作者張次溪先生說:"舊天橋有專門賣小炸食的店家,如面炸不盈寸的麻花排叉,用草紙包裝,加上紅商標,時過年送禮的蒲包,又是小孩的玩物。"對這種小炸食前人還有詩稱贊說:"全憑手藝制將來,具體面微哄小孩。錦匣蒲包裝飾好,玲瓏巧小見奇才。"過去天橋賣這類小炸食的還要吆喝:"買一包,饒一包,江西臘來,臘秦椒。大爺吃了會撂跤,撂官跤,跛子跛腳大箍腰。大麻花,碎排叉,十樣錦的花,一大一包的炸排叉。"小孩聽到了,多喜歡去買。
折疊編輯本段炒肝
老北京炒肝根據記載,炒肝作為北京傳統早點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問世百餘年了。炒肝是由開業於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的"會仙居"發明的,是在原來售賣的"白湯雜碎"基礎上,去掉心和肺並且勾了芡,從而形成流傳至今的炒肝。1930年,另外一家炒肝老店天興居在會仙居對面開業,因為選料更精、採用味精、醬油等當時的新式調料代替原來的口蘑湯等,生意逐漸蓋過了會仙居,1956年兩店合並,就只剩下天興居的招牌了。
炒肝的做法很簡單,將洗好的肥腸切段煮熟,出鍋前加入肝片、味精、醬油、醋、水澱粉及蒜泥等,具有湯汁油亮、蒜香撲鼻、肥而不膩、稀而不澥的特點。因為蒜泥很細,故有"吃蒜不見蒜"之說。正宗的吃炒肝方法既不用勺子也不用筷子,一手托著碗底,轉著圈嘬,好處是腸、肝和芡汁分布均勻。
Ⅳ 老北京小吃十三絕
老北京小吃十三絕包括豆面糕、艾窩窩、糖卷果、姜絲排叉、糖耳朵、麵茶、饊子麻花、蛤蟆吐蜜、焦圈、糖火燒、豌豆黃、炒肝、奶油炸糕。
1、驢打滾:是北京小吃中的古老品種之一,製作時要求餡卷得均勻,層次分明,外表呈黃色,特點是香、甜、粘,有濃郁的黃豆粉香味兒。
4、豌豆黃:北京春夏季節一種應時佳品。原為民間小吃,後傳入宮廷。品色澤淺黃、細膩、純凈,入口即化,味道香甜,清涼爽口。因慈禧喜食而出名。
民間的糙豌豆黃兒是典型的春令食品,常見於春季廟會上。例如在三月三蟠桃宮,"小棗糙豌豆黃兒"便是時令鮮品,小販們一聲"噯這小棗兒豌豆黃兒,大塊的來!"好象是給人們報出了春訊,帶來了暖意。
5、糖耳朵:又稱蜜麻花,是北京小吃中常見名品,因為它成形後形狀似人的耳朵得名。前人有詩說:"耳朵竟堪作食耶?常偕伴侶蜜麻花,勞聲借問誰家好,遙指前邊某二巴。"並注說:"糖耳朵蜜麻花,為清真教人所制食品,其原料不外砂糖麵粉及小糖等,小糖即俗稱之稀也。"
Ⅳ 老北京小吃十三絕是哪些
老北京小吃十三絕包括驢打滾、艾窩窩、糖卷果、姜絲排叉、糖耳朵、麵茶、饊子麻花、蛤蟆吐蜜、焦圈、糖火燒、豌豆黃、炒肝、奶油炸糕,口味與眾不同,各有特色,是老北京人最喜歡吃的幾種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