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北京知識 » 北京七中吃什麼
擴展閱讀
天津下雨是因為什麼 2025-07-15 11:04:35
從天津到德國多少海里 2025-07-15 10:48:59

北京七中吃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8-27 15:11:58

⑴ 北京第七中學的簡介

北京市 第七中學位於西城區德勝門外安德路。是一所有著悠久 歷史和優良傳統辦學質量 較高的普通完全中學。其前身是始建於一九三一年秋的北平市私立鏡湖中學。一九四一年改為北京市公立第七中學。解放後,改稱為現校名。幾經變遷,於一九五四年秋遷到安德路69號。現學校佔地面積約20000平米,建築面積12000平米。
北京七中以"教學嚴謹、勇於創新、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為辦學宗旨。近年 來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學校面貌煥然一新,呈現出一派勃勃生機。

學生宿舍樓
北京七中有優美的育人環境,綠葉和鮮花環抱著教學樓、科技樓、多功能風雨操場。琅琅的讀書聲和優美的環境交映生輝,勾畫出一幅教書育人的生動畫面。
經多年辦學實踐,學校已建立起一整套科學的管理機制和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並有一支敬業精神強,業務水平高的幹部和骨幹教師隊伍。學校堅持面向全體學生,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創造條件。初中合格率、高中升學率長期穩定在較高的水平上,高考升學率近年一直穩定在90%以上,99年文科班達到100%,理科班達到95%以上,有75%以上升入大學本科,50%以上升入重點大學。先後向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北航、理工大等輸送優秀畢業 生。七十年來,特別是建國五十年中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各級政府黨政幹部、將軍、科學家、企業家、教師、演員、運動員等優秀人才。還有一大批校友成為各行各業的骨幹。
教學樓

北京七中有先進的教學設備:有網路化的計算機房、視聽一體的語言教室、多媒體電化教室、演播室和閉路電視系統;有16個設備先進、寬敞明亮的理、化、生實驗室和音、美專用教室;有藏書六萬余冊的圖書館和配備
七中校門

三百餘種報刊的教師、學生閱覽室。有先進的體育設施:佔地8000平米的全塑膠人造草皮體育場和水磨石旱冰場,可進行足球、籃球、田徑、滾軸溜冰等多項活動;多功能風雨操場可進行室內籃球、羽毛球、體操等活動;地下室還擁有900平米的乒乓球、檯球、射擊、形體、舞蹈等活動室,可做各種體育培訓和多種娛樂、健身活動。這些先進的設備為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學校的課外活動豐富多彩:四十多個課外小組,吸引了眾多的學生,他們健康的興趣愛好在這里得到了充分的發
七中科技樓
展。在科技、文藝、體育競賽中,年年有不少學生在市區獲獎。
近年來,為了吸取國內、外先進的教育教學經驗,提高辦學質量,學校積極擴大對外交流活動。九十年代與平谷縣大華山中學、山西省榆社中學建立了"手拉手"友誼校關系,開展了多項教育交流活動,並與法國阿瓦隆市帕克首姆學校建立了長期友好交往關系,先後派校足球隊和部分高中學
七中教學樓
生赴法國參觀學習,進行文化交流。為了提高師生英語教與學的水平,學校還開設了英語口語、聽力選修課,聘請英籍和美籍外語教師到校授課,受到學生和家長的歡迎。這些活動的開展大大促進了教育教學水平的進一步提高,並開闊了師生的眼界。
北京七中在社會上有較好的辦學聲譽。改革開放以後相繼被評為全國體育衛生先進單位、首都綠化先進單位、文明校園、西城區科技示範校,同時還被認定為北京教育學院實驗基地、北京市足球傳統項目重點校、市區射擊傳統校和區教學管理達標校。現在,全校幹部和教職工正滿懷信心朝校園、設備、管理、質量四個一流"的目標不懈的努力。可以期待,七中的明天更美好。

⑵ 孩子上七中還是八中誰能提供一下初中生作息時間表謝謝!!

時間表:7:20進校 7:25-7:45早自習
第一節課:7:55-8:40 第二節課:8:50-9:35
大課間:9:35-10:20
第三節課:10:20-11:05 第四節課:11:15-12:00

下午:1:00-1:35午自習
第五節課:1:45-2:30 第六節課:2:40-3:25
第七節課:3:35-4:20 第八節課:4:30-5:15

一般情況下是下午5:15放學,但要看各學校不同的安排,有可能會有晚自習,到晚上六七點左右。
我覺得不一定非要考哪裡,順其自然就好了。
加油吧。

⑶ 北京市第七中學 怎麼樣

北京市第七中學是一所普通完全中學,始建於1931年,時稱鏡湖中學,後遷址於西城區安德路69號,更名為北京市第七中學。學校現位於西城區德勝門外德勝科技園區內,佔地面積約23000平米,建築面積12000平米,是一所典型的花園式學校。學校教學環境素樸寧靜,自然清新,浸透著濃厚的人文氣息。

學校辦學條件優越,基礎設施完善。學校的建築主體由教學樓、科技實驗樓、圖書館、閱覽室、學科專業教室、體育館、階梯禮堂以及師生餐廳構成。校園內有全塑膠體育場、籃球館等體育運動設施。學校所有教室配備了多媒體教學設備,全部實現網路化管理。所有設施、設備均達到了市級辦學標准。

學校現有學生900多人,共有三十個教學班,其中初中12個班,高中18個班。在多年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學校形成了良好的校風、教風和學風。幹部隊伍求真務實、潛心治校、精誠合作。教師隊伍治學嚴謹、愛生敬業、經驗豐富。逐漸形成一支以特級教師、市區骨幹教師、區校學科帶頭人為引領的業務功底扎實、年齡結構合理的教師團隊。

我校一直秉持「以人為本,和諧發展」的辦學理念,貫徹「以德立校,依法治校、以能創校、以勤持校、以績強校」的辦學思想和「以創新為內涵,以活動為載體,以科研為先導,以質量為核心,以育人為根本」的辦學風格。學校始終把科學規范管理、創造和諧校園和師生共同發展放在首位。為了進一步提升學校的辦學水平和辦學質量,學校將近期發展目標定位為「學校有凝聚力,課堂有生命力,對社會有吸引力」。

我校十分重視學生的養成教育和品格教育。在德育教育中,學校始終圍繞著「親情」和「誠信」兩條主線,把「學會生存、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健體」設立為育人目標,通過舉辦藝術節、體育節、科技節、心理活動周、少先隊建隊、少年團校、學生業余黨校、十四歲生日、高三成人儀式等主題教育活動,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搭建了展示自我和發展自我的平台。為了適應新課程發展的需要,不斷豐富學生的課外生活,學校不僅開展了多種形式的科技活動,還在不同年級開設了以「生涯規劃」為引領,以「綜合實踐活動」為載體的德育課程體系。

我校始終把教學質量的提升作為學校發展的生命線。學校以課程改革為契機,努力尋找課改的突破點;聚焦「常態課」教學,積極探索常態課有效教學的策略;以「反思、規范、改進、提高」作為學校教學的工作宗旨,逐步推進校本教研活動的開展。在課程建設方面突顯了本校的教育思想、辦學宗旨,同時也整合了本校的優勢教育資源。

學校在遵循科學教育規律的基礎上,堅持全面育人,努力促進不同層面學生的均衡發展。2008年學校成為西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的首批實驗校,並自主開發了以《麵塑藝術》、《剪紙》、《傅雷家書》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為代表的一系列校本課程和以《胡同文化》為代表的研究性學習課程。同時,還為初、高中學生增設了門類不同的選修課,有效促進了學生全面、主動、健康、和諧地發展。

多年來,北京七中憑借逐步形成的辦學特色以及較高的教育教學質量逐漸贏得了社會的認可,學校相繼被評為全國體育衛生先進單位、北京市衛生紅旗單位、首都綠化先進單位、西城區文明校園、西城區科技示範校,同時,學校被認定為北京教育學院實驗基地、北京市足球傳統項目重點校、區綜合管理優類校和區教學管理達標校等。

「崇德、敬業、謹學、善教」是我們一直恪守的教風,「博學、善思、篤行、求新」是我們始終如一的追求。相信科學、合理、特色化的課程設置以及優美寧靜的校園環境會成為你報考我校的終極理由。歡迎你報考北京市第七中學。我們真誠而熱情地期待你的到來。

聯系方式:62006685

網址:www.bj7z.com www.bj7zhx.org

⑷ 北京小吃什麼好吃

北京小吃
北京的風味小吃歷史悠久、品種繁多、用料講究、製作精細,堪稱有口皆碑。清代《都門竹枝詞》雲:「三大錢兒賣好花,切糕鬼腿鬧喳喳,清晨一碗甜漿粥,才吃茶湯又麵茶;涼果炸糕甜耳朵,吊爐燒餅艾窩窩,叉子火燒剛賣得,又聽硬面叫餑餑;燒麥餛飩列滿盤,新添掛粉好湯圓……」這些小吃都在廟會或沿街集市上叫賣,人們無意中就會碰到,老北京形象地稱之為「碰頭食」。

著名的北京小吃有:
·麵食類:
艾窩窩、炸醬面、褡褳火燒、驢打滾 等
·火鍋類:
豆汁、炒肝、爆肚、鹵煮火燒 等
·油煎類:
油條、炸糕、灌腸、焦圈 等
·飲品類:
酸梅湯、蓮子粥 等

去哪裡吃正宗的北京小吃呢?
·東華門夜市
酸的甜的苦的辣的鹹的,要什麼就有什麼!涼粉、扒糕、蓮子粥、酸梅湯、紅果酪、杏仁豆腐、烤肉串、烤龍蝦、烤魷魚、炸螞蚱、炸蠍子、炸蠶蛹,又多又全又衛生。從新東安市場到東華門大街燈火通明、熱鬧非凡。
·護國寺小吃店
從廟會中的「碰頭食」傳下來的北京小吃,經過改良得精細起來,沒了過去的「個兒大、經吃、一個就飽」的粗糙;墩兒餑餑、棗卷果都小巧可愛;薑汁兒排叉、糖耳朵可謂是百般玲瓏。
·錦芳小吃
從民國創始至今的小吃店,有麻團、杏仁茶、艾窩窩、奶油炸糕、炒疙瘩等等,以元宵最為有名,有山楂、青梅、掛花、豆沙、什錦、奶油、椰蓉等十幾種陷兒。
·著名的小吃一條街還有:
王府井小吃街、什剎海小吃一條街(原前門小吃遷來)等

⑸ 北京七中

好.下面是介紹:北京市第七中學位於西城區德勝門外安德路。是一所有著悠久 歷史和優良傳統辦學質量 較高的普通完全中學。其前身是始建於一九三一年秋的北平市私立鏡湖中學。一九四一年改為北京市公立第七中學。解放後,改稱為現校名。幾經變遷,於一九五四年秋遷到安德路69號。現學校佔地面積約20000平米,建築面積12000平米。
北京七中以"教學嚴謹、勇於創新、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為辦學宗旨。近年 來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學校面貌煥然一新,呈現出一派勃勃生機。
北京七中有優美的育人環境,綠葉和鮮花環抱著教學樓、科技樓、多功能風雨操場。琅琅的讀書聲和優美的環境交映生輝,勾畫出一幅教書育人的生動畫面。
經多年辦學實踐,學校已建立起一整套科學的管理機制和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並有一支敬業精神強,業務水平高的幹部和骨幹教師隊伍。學校堅持面向全體學生,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創造條件。初中合格率、高中升學率長期穩定在較高的水平上,高考升學率近年一直穩定在90%以上,99年文科班達到100%,理科班達到95%以上,有75%以上升入大學本科,50%以上升入重點大學。先後向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北航、理工大等輸送優秀畢業 生。七十年來,特別是建國五十年中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各級政府黨政幹部、將軍、科學家、企業家、教師、演員、運動員等優秀人才。還有一大批校友成為各行各業的骨幹。
北京七中有先進的教學設備:有網路化的計算機房、視聽一體的語言教室、多媒體電化教室、演播室和閉路電視系統;有16個設備先進、寬敞明亮的理、化、生實驗室和音、美專用教室;有藏書六萬余冊的圖書館和配備
三百餘種報刊的教師、學生閱覽室。有先進的體育設施:佔地8000平米的全塑膠人造草皮體育場和水磨石旱冰場,可進行足球、籃球、田徑、滾軸溜冰等多項活動;多功能風雨操場可進行室內籃球、羽毛球、體操等活動;地下室還擁有900平米的乒乓球、檯球、射擊、形體、舞蹈等活動室,可做各種體育培訓和多種娛樂、健身活動。這些先進的設備為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學校的課外活動豐富多彩:四十多個課外小組,吸引了眾多的學生,他們健康的興趣愛好在這里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在科技、文藝、體育競賽中,年年有不少學生在市區獲獎。
近年來,為了吸取國內、外先進的教育教學經驗,提高辦學質量,學校積極擴大對外交流活動。九十年代與平谷縣大華山中學、山西省榆社中學建立了"手拉手"友誼校關系,開展了多項教育交流活動,並與法國阿瓦隆市帕克首姆學校建立了長期友好交往關系,先後派校足球隊和部分高中學 生赴法國參觀學習,進行文化交流。為了提高師生英語教與學的水平,學校還開設了英語口語、聽力選修課,聘請英籍和美籍外語教師到校授課,受到學生和家長的歡迎。這些活動的開展大大促進了教育教學水平的進一步提高,並開闊了師生的眼界。
北京七中在社會上有較好的辦學聲譽。改革開放以後相繼被評為全國體育衛生先進單位、首都綠化先進單位、文明校園、西城區科技示範校,同時還被認定為北京教育學院實驗基地、北京市足球傳統項目重點校、市區射擊傳統校和區教學管理達標校。現在,全校幹部和教職工正滿懷信心朝校園、設備、管理、質量四個一流"的目標不懈的努力。

⑹ 我考到北京七中了請問

我是北京七中畢業的,北京七中的高中要比他的初中好一些。學生水平倒還好,有好的,當然,哪裡都有不好的學生,你一定要有信念,有定力。7中沒有實驗班,也不分班考試,是按你中考的名次打亂了分班的。所以每個班的水平都差不多。校風,自從08年換了校長和走了一批差勁的老師後,整個學校明顯好起來了!沒那麼可怕。

⑺ 北京大年初一到初七每天吃什麼要准確!

亦稱「人勝節」、「人慶節」、「人口日」、「人七日」等。傳說女蝸初創世,在造出了雞狗豬牛馬等動物後,於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這一天是人類的生日。漢朝開始有人日節俗,魏晉後開始重視。古代人日有戴「人勝」的習俗,人勝是一種頭飾,又叫彩勝,華勝,從晉朝開始有剪綵為花、剪綵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來貼屏風,也戴在頭發上。此外還有登高賦詩的習俗。唐代之後,更重視這個節日。每至人日,皇帝賜群臣彩縷人勝,又登高大宴群臣。如果正月初七天氣晴朗,則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順利。

在該日吃攤煎餅和七寶羹:攤煎餅,要吃春餅卷"盒子菜"(熟肉食品),並在庭院攤煎餅,「熏天」。七寶羹,用七種菜做成的羹,在人日的時候食用,以此來取吉兆,並說此物可以除去邪氣、醫治百病。各地物產不同,所用果菜不同,取意也有差別。廣東潮汕用芥菜、芥蘭、韭菜、春菜、芹菜、蒜、厚瓣菜;客家人用芹菜、蒜、蔥、芫茜、韭菜加魚、肉等;台灣、福建用菠菜、芹菜、蔥蒜、韭菜、芥菜、薺菜、白菜等。其中芹菜和蔥兆聰明,蒜兆精於算計,芥菜令人長壽,如此種種。

人日怎樣流傳下來?

春節「人日」,是怎樣流傳下來呢?根據漢時東方朔的占書說:正月初一雞日、初二犬日、初三豬日 、初四羊日 、初五牛日 、初六馬日、初七人日 。

占書說:初七人日,從旦至暮,月色晴朗,夜見星辰,人民安,君臣和會。可見人日,在漢朝時代就開始流傳了。

鏈接:

初七人日吃七菜羹 來年大豐收

人日吃「七菜羹」!

在中國傳統習俗中,大年初七「人日」,人人過生日,要以七種蔬菜,煮成七菜羹,也就是將七種蔬菜,煮成雜菜湯,在農業社會,大家都祈望吃了七菜羹,來年大豐收。

人日吃了「七菜羹」,也代表新年已告一段落,明天初八應該重新打起精神,開始努力工作了。

古時逢人日,除了吃「七菜羹」,還有吃「及第粥」與「吃面線」等象徵吉祥如意,步步高升的食物。

「及第粥」的主要材料是豬潤(豬肝)和豬腸,潤者富潤之意 ,而「腸」音與「長」同,也就是長生富貴之意。大家都希望人日,富潤長壽。

在台灣地區,大年初七稱為」七元」,也就是人的生日,所以這一天要吃素麵線。

華人慶生日,多有吃面線的習慣,長長的面線就是代表富貴長壽,所以,初七吃面線,也含自己慶祝生日的意義。

早期人日還有吞赤豆的習俗,流傳人日吞赤豆,長年不生病。時至今日,吞赤豆的風氣已經消失。

在中國有些地區還有人日「補天穿」的習俗,說是人日多陰,好像天穿了洞,要幫它補一補,以免大雨成災。於是以年糕祭神,叫做補天。

⑻ 我想知道老北京都有哪些美食

驢打滾

豆面糕又稱驢打滾,是北京小吃中的古老品種之一,它的原料是用黃米面加水蒸熟,和面時稍多加水和軟些。另將黃豆炒熟後,軋成粉面。製作時將蒸熟發黃米面外面沾上黃豆粉面擀成片,然後抹上赤豆沙餡(也可用紅糖)捲起來,切成100克左右的小塊,撒上白糖就成了。製作時要求餡卷得均勻,層次分明,外表呈黃色,特點是香丶甜丶粘,有濃郁的黃豆粉香味兒。

豆面糕以黃豆面為其主要原料,故稱豆面糕。但為什麼又稱「驢打滾」呢?似乎是一種形象比喻,製得後放在黃豆面中滾一下,如郊野真驢打滾,揚起灰塵似的,故而得名。這一點連前人也發出疑問。《燕都小食品雜詠》中就說:「紅糖水餡巧安排,黃面成團豆里埋。何事群呼『驢打滾』,稱名未免近詼諧。」還說:「黃豆粘米,蒸熟,裹以紅糖水餡,滾於炒豆面中,置盤上售之,取名『驢打滾』真不可思議之稱也。」可見「驢打滾」的叫法已約定俗成。如今,很多人只知雅號俗稱,不知其正名了。現各家小吃店一年四季都有供應,但大多數已不用黃米面,改用江米面了,因外滾黃豆粉面,其顏色仍為黃色,是群眾非常喜愛的一種小吃。

艾窩窩

艾窩窩,北京傳統風味小吃,每年農歷春節前後,北京的小吃店要上這個品種,一直賣到夏末秋初,所以愛窩窩也屬春秋品種,現在一年四季都有供應。愛窩窩歷史悠久,明萬曆年間內監劉若愚的 《酌中志》中說:「以糯米夾芝麻為涼糕,丸而餡之為 窩窩,即古之『不落夾』是也。」

可見這種食品是用糯米洗凈浸泡,爾後入籠屜蒸熟,晾涼後揉勻,揪成小劑,摁成圓皮,包上桃仁丶芝麻仁丶瓜子仁丶青梅丶金糕丶白糖,拌和成餡,就成了明萬曆年間稱之為窩窩的 食品。但為什麼後來又成為愛窩窩呢?在清人李光庭的《鄉諺解頤》一書中找到了說明。因為有一位皇帝愛吃這種窩窩,想吃或要吃時,就吩咐說:「御愛窩窩。」後來這種食品傳入民間,一般百姓就不能也不敢說「御」字,所以省卻了「御」字而稱「愛窩窩」。此小吃在明代已流入民間,明代《金瓶梅》中記錄當時流行的美味中就有愛窩窩。

愛窩窩外皮用的糯米是已經蒸熟的,餡也用桃仁丶瓜仁丶芝麻仁和白糖事先炒好,所以做得之後就能食用。故《燕都小食品雜詠》中說:「白粉江米入蒸鍋,什錦餡兒粉面挫。渾似湯圓不待煮,清真喚作愛窩窩。」還注說:「愛窩窩,回人所售食品之一,以蒸透極爛之江米,待冷裹以各式之餡,用麵粉團成圓形,大小不一,視價而異,可以冷食。」

糖卷果

糖卷果是北京風味小吃中的名品,深受中外食者青睞,尤得女性食客的喜愛。

糖卷果主料用山葯和大棗,配以青梅丶桃仁丶瓜仁等輔料。山葯鮮品營養豐富,含蛋白質丶精纖維及維生素等成分,是中醫傳統的用葯。中醫認為山葯性溫味甘,無毒,入脾肺丶腎經,有補中益氣丶補脾胃丶長肌肉丶止瀉和健脾。固精丶益肺的功用。大棗更是中醫和民間常用的滋補品,每100克干品含糖量63-76.3克,並含蛋白質丶脂肪和多種維生素及礦物質。其中維生素C含量居各種鮮果之首,每100克鮮棗肉中含量達300-600毫克,人體利用率平均為86.3%。中醫認為棗肉味甘性溫,有補脾和胃丶養氣生津之功,可治脾胃虛弱丶氣血不足丶營衛不和丶貧血心悸丶煩躁多夢等症。卷果主料為山葯丶大棗,是一道名副其實的葯膳。

製作方法:將山葯1500克去皮剁碎,大棗500克去核,果料切碎,兩料拌勻後稍加水和麵粉,攪拌均勻,用油皮將拌勻的料裹包好,上籠蒸5分鍾;准備消毒過的干凈豆包布一塊,將蒸得的原料趁熱置於布上,捏成三角狀長條,涼後切成小手指厚般的塊,入七成熱的油鍋,炸成焦黃色時撈出;另用鍋加油丶水丶桂花丶白糖,小火熬成糖稀,將炸得的卷果倒人,裹上糖汁,撒上白芝麻和白糖,軟綿香甜,十分可口。因其有滋補作用,去南來順飯庄用餐的食客每每點要,成為飯店的名牌小吃之一。

薑汁排叉兒

姜絲排叉,從其名就可知道,它原料中有鮮姜,因而食用時有明顯的鮮姜味而得名。

它要用鮮姜去皮跺成細末,麵粉加一定比例的明礬末,一起放入盆中,用涼水和成面團。還有一種方法是用水和面,放到軋面機上軋五六次,直軋到薄片均勻光滑,然後在薄片上撒上細澱粉面,疊起合成長條後,用刀切成寬為2厘米丶長5厘米的排叉條,將兩小片疊到一起,中間順切三刀,散開成單片套翻在一起,用溫油炸。將炸好的排叉過蜜,過蜜的方法是用鮮姜去皮切成細絲,用水把姜絲熬開後撈出姜絲,放入白糖,開鍋後放飴糖丶桂花,繼續熬開後移小火上,將炸得的排叉入姜絲熬出的桂花飴糖中過蜜。

過蜜後的排叉成淺黃色,有酥丶甜丶香的特點,食用時有姜味。南城"南來順"的姜絲排叉1997年被評為"北京名小吃",同年又獲"中華名小吃"稱號。

還有一種帶鹹味的排叉,原料為面麵粉丶蘇打和鹽,也用油炸,做法與姜絲排叉一樣,不同的是它不過蜜,有酥丶脆丶味微鹹的特點,愛喝酒的人常以咸排叉當下酒菜用。

據《天橋小吃》作者張次溪先生說:"舊天橋有專門賣小炸食的店家,如面炸不盈寸的麻花排叉,用草紙包裝,加上紅商標,時過年送禮的蒲包,又是小孩的玩物。"對這種小炸食前人還有詩稱贊說:"全憑手藝制將來,具體面微哄小孩。錦匣蒲包裝飾好,玲瓏巧小見奇才。"過去天橋賣這類小炸食的還要吆喝:"買一包,饒一包,江西臘來,臘秦椒。大爺吃了會撂跤,撂官跤,跛子跛腳大箍腰。大麻花,碎排叉,十樣錦的花,一大一包的炸排叉。"小孩聽到了,多喜歡去買。

奶油炸糕

北京小吃中奶油炸糕是富有營養的小吃品種。它用上好麵粉為原料,先燒適量開水,水開後,改用小火,將麵粉倒人鍋內,迅速攪拌直到面團由自變成灰白色,不粘手時,取出稍晾成燙面。白糖用水化開,香草粉用水化開,適量雞蛋液在碗內攪勻,分幾次加入燙面中,最後一次加入奶油丶糖水丶香草粉水,揉搓均勻。

鍋內倒花生油或生菜油,也可用牛油。但不宜用豆油或芝麻油,因為後兩種油容易抵消奶油味,旺火燒至冒煙後,改用小火,此時將揉勻攪拌好的面團,500克分成40個均勻小球,人油鍋前用手摁成圓餅,逐個下人油中,待餅膨起如球狀,並呈金黃色時撈出,滾上白糖即成。

奶油炸糕呈圓形,外焦里嫩,香味濃郁,富有營養,易於消化。

除奶油炸糕外,還有黃米面炸糕和江米面炸糕(用水磨米,質量最好),面均要加水和好後發酵,面和得不要太硬,要適當揉進一點鹼。製作時抓一塊面約50-60克,用手指在中間按一個坑兒,包進豆沙餡,將口封嚴,隨包隨入溫油炸至金黃色。此種炸糕外焦里嫩,香甜可口,很受歡迎。

還有一種燙面炸糕,先把水燒開後,倒人麵粉攪拌均勻,面燙好後出鍋分成大塊,攤開晾涼,對上發面和適量鹼面,揉勻揪成小劑,摁扁,包上用紅糖丶桂花丶面干拌勻製成的餡兒,用溫油炸。此種炸糕外焦酥,里軟嫩,易消化。

糖耳朵又稱蜜麻花

蜜麻花是北京小吃中常見名品,又稱糖耳朵,因為它成形後形狀似人的耳朵得名。前人有詩說:"耳朵竟堪作食耶?常偕伴侶蜜麻花,勞聲借問誰家好,遙指前邊某二巴》。"並注說:"糖耳朵蜜麻花,為清真教人所制食品,其原料不外砂糖麵粉及小糖等,小糖即俗稱之稀也。"

前人已將蜜麻花的原料講得很清楚了。不過它用的面要用和好的發酵面對上鹼,另用一塊面和上紅糖,做時將發酵面分兩塊,一塊擀開後,將紅糖和的面鋪是上,再擀另一塊發酵面,鋪在紅糖面上面,這樣成了二層酵面,一層糖面。用刀切下5厘米左右的長條,將長條一邊摁薄,成坡形,把薄邊和厚邊合到一起,再切成重40克左右的小塊。自小塊中間開一刀口,然後打開,將薄的一面往裡翻過去,厚的一邊一折,就成了耳朵形的坯子了。花生油燒五成熱,分批將坯子入油里炸過,呈金黃色時撈出,瀝盡油,趁熱放入溫熱的飴糖中泡一分鍾,稱過蜜,浸透後,撈在盤里晾涼就成了。要注意必須炸透,否則就會因炸不透,蜜也浸不透的質量不佳現象。

蜜麻花棕黃油亮,質地綿潤松軟,甜蜜可口。南城的南來順飯庄的蜜麻花由於常年製作。質量穩定,主要是放鹼合適,沒有酸口,炸得透,吃蜜均勻,達到了松軟綿潤的質量要求,1997年被評為"北京名小吃"和"中華名小吃"。

與蜜麻花相似的還有蜜篦子,原料配製與蜜麻花完全一樣,唯形狀不同,它是三層擀平,中間豎劃幾刀,油炸後過蜜而成。此外還有干糖麻花丶芙蓉干糖。干糖麻花不過蜜,芙蓉干糖也不過蜜,而是滾上一層用熟面和 白糖混合的糖粉,也都有甜丶酥丶脆的特點。

面 茶

油茶是北京小吃中的滋補佳品,它是用麵粉放入鍋內炒到顏色發黃,麻仁也炒至焦黃,另加桂花和牛骨髓油,拌搓均勻,然後將搓得均勻的麵茶放在碗內,加上白糖,用開水沖成漿糊狀即可。油茶味道甜美,可作為早餐或午點,很受百姓喜愛。

麵茶在北京小吃中,一般在下午售賣。有詩說:「午夢初醒熱麵茶,乾薑麻醬總須加。」 喝麵茶很講究吃法,吃時不用筷丶勺等餐具,而是一手端碗沿著碗邊轉圈喝,非老北京人恐怕無此吃法的。為什麼要用這種吃法呢?這與品嘗麵茶的風味有關。

饊子麻花

饊子麻花是北京清真小吃中的精品,很受百姓歡迎,它的製作比較麻煩。在事先將礬丶鹼丶紅糖丶糖桂花放在盆內用溫水溶化,再將麵粉倒入和均勻,和好後挫長條盤起來餳一會兒,然後揪成40克一個的小劑。

將麻仁用開水拌起來,將小劑粘上拌好的麻仁,挫成10厘米長的小條碼在盤中,碼3至4層再餳著。餳好後,拿起兩小條用手挫成均勻的長繩條2根,對頭折兩個來回成8根,兩頭捏在一起,成兩頭尖丶當中大的棗核形或扇形狀,用油炸熟即成。炸時鍋內花生油五成熱,拿著饊子麻花的捏頭處,將坯子下入油鍋來回擺動使其定型,待坯子稍硬挺後,整個入油中炸,炸成棕黃色即成。

饊子麻花顏色棕黃,質地酥脆,香甜可口。

薩其瑪,漢語為金絲糕

焦 圈

北京小吃中的焦圈,男女老少都愛吃,酥脆油香的味兒,真叫人吃不夠。北京人吃燒餅,常愛夾焦圈,喝豆汁也必吃焦圈。焦圈是一種古老食品,製作比較麻煩,由於勞效太低,一般吃食店不願製作,故有一段時間常斷檔。說到炸焦圈,北京人都知知道一個「焦圈俊王」,原是「南來順」職工,已故去。他的技藝一般人不能與之相比,炸出的焦圈個個棕黃,大小一般,特別是具有香丶酥丶脆的特點,放在桌上,稍碰即碎,決無硬艮的感覺。

焦圈的製作,需用溫水化開鹽丶鹼丶少許礬,加水拌和麵粉成面團後,用手反復壓揉面團,揉勻後放案板餳3個小時,然後把面團壓扁,用刀切成5厘米寬的條,取成條面坯置案板,用一手按住一端,另一手托住面坯的另一端,捋成長扁片,厚約6厘米,用刀把面片切成4厘米寬的劑(一般50克面切14小劑),每兩個劑疊在一起,用小炸刀中間切一刀,兩邊不能切通,稍連一點,油燒至五成熱時,用手拿住生焦圈坯的一頭下油鍋,隨即用筷子從中間撐開,使之成手鐲形,定型後翻過來,炸至棗紅色出鍋控油,即成香酥脆的焦圈了。

宋代蘇東坡曾寫過一首詩,相傳是中國第一首產品廣告詩:「纖手搓成玉數尋,碧油煎出嫩黃深,夜來春睡無輕重,壓褊佳人纏臂金。」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谷部》也有記載:「人少鹽,牽索扭捻成環釧之形,油煎食之。」焦圈可貯存十天半月,質不變,脆如初,酥脆不皮,是千百年來人們喜愛的食品。

糖火燒

北京以大順齋的糖火燒最出名。糖火燒香甜味厚,綿軟不粘,適合老年人食用。

蛤蟆吐蜜又稱豆陷燒餅

豆陷燒餅是北京小吃中的常見品種,因其以豆沙為餡而得名,在烤制過程中,因燒餅邊上有自然開口,吐出豆餡,掛著燒餅邊上,所以人們就形象地稱這種燒餅為蛤蟆吐蜜。

豌豆黃兒

北京春夏季節一種應時佳品。原為民間小吃,後傳入宮廷。清官的豌豆黃,用上等白豌豆為原料,做出成品色澤淺黃丶細膩丶純凈,入口即化,味道香甜,清涼爽口。因慈禧喜食而出名。其製法是,將豌豆磨碎丶去皮丶洗凈丶煮爛丶糖炒丶凝結丶切塊而成。傳統做法還要嵌以紅棗肉。以仿膳飯庄所制最有名。

民間的糙豌豆黃兒是典型的春令食品,常見於春季廟會上。例如在三月三蟠桃宮,"小棗糙豌豆黃兒"便是時令鮮品,小販們一聲"噯這小棗兒豌豆黃兒,大塊的來!"好象是給人們報出了春訊,帶來了暖意。

"糙豌豆黃兒"是用白豌豆去皮,以兩倍於豌豆的水,將豆燜爛,然後放糖炒,再加入石膏水和熟棗攪拌均勻,放入大砂鍋內,俟其冷卻成坨後,扣出來,切成像切糕一樣的菱形塊,放上小片金糕以為裝點,通常都置於罩有濕藍布的獨輪車上去賣,經營此業的大多是京東平谷丶香河以及京南采育等地的老鄉。

"細豌豆黃兒"乃是清宮御膳房根據民間的小棗糙豌豆黃兒改進而成。其製法較精,是將豌豆煮爛過篩成糊,加上白糖丶桂花,凝固後切成兩寸見方,不足半寸厚的小方塊,上面放幾片蜜糕,色味俱佳,質地細膩純凈,入口即化,屬上品。民國以後,北海公園漪瀾堂飯庄和仿膳茶社賣的即是細豌豆黃,以紙盒盛之,每盒十塊。它與雲豆糕丶小窩頭等同稱宮廷小吃。

1、熱乾麵
新街口的稻香春門臉,有一個小小小極了的四川小吃店裡的熱乾麵一絕,好象只要2.5元哦

2、鍋貼
從地百北邊的胡同串向後海,中途會有一個小店,裡面的鍋貼一絕,也很便宜,兩個MM吃,連湯不超過10元,超值!

3、蘭州牛肉麵
A、首都劇院斜對面(往南斜)有一個蘭州牛肉麵館,門臉不大,衛生也一般,但味道真不錯,4元一碗。
B、甘家口路口,東西走向方向,向西50米左右,路北(釣魚台北門往西斜),名字不記得了,牛肉拉麵、涼面(夏季供應)、各式小菜,小碗牛肉都很不錯。
C、宣武門,過了SOGO向南一公里,有個小的牛肉拉麵。

4、清真小吃
A、牛街衛生學校(綠頂)一帶,陳記各式年糕(米的,面的),豆面糕(驢打滾),艾窩窩,豌豆黃????旁邊的燒羊肉,燒牛肉,出去CAMP帶著吃。
B、地安門十字路口的清真小吃店,那個豌豆黃(個人認為)北京最好吃的????

5、鹵煮火燒
A、東四四條口有一家國營飯店,那裡的鹵煮火燒很棒!
B、鼓樓東北角有一家小的鹵煮火燒。
C、南橫街「小腸陳」

6、涼面
A、新街口麥當勞對角有一個小面館,涼面非常好。
B、陽光廣場往北,眉州東坡小吃的涼面3元,極好吃!還有它的干紹面,地道!還有香油凍糕,那裡的全是3、5元的吃的,最貴的是一紮西瓜汁8元,好喝!不過量比較小。
C、西單地下廣場豆花庄的也不錯。
D、還有八寶山,魯谷小區那邊的一家韓國餐館。

7、炒肝和爆肚
A、前門胡同里廊坊二條的炒肝和爆肚馮。
B、前門鮮魚口內天仙居炒肝,北京頭一份!價格便宜,才1.9一碗,正宗老字型大小。
C、東直門外金鍵大廈東側一樓,點爆肚時最好告訴服務員要黑的,那種比較好吃。

8、合勒面
朝陽門華普地下,到家嘗有個什麼老媽的小攤(忘記全名了),那裡的合勒面一絕!8元

9、豆腐乳煮毛豆
在安德路上,往東,過了七中的第二個路口,轉彎處。

10、羊肉燴面
地安門十字路口往北海後門方向有個氣派的面館,羊肉燴面(好象叫這個)好吃!10元

11、花生米
在55路線上有個四環市場,那的花生米有一種~說不上是什麼一道菜的味道,我朋友說是回鍋肉(有點象),10元3斤,絕好吃!

12、羊肉串
另外有N多人喜歡吃「老西安飯庄」的羊肉串,比較辣。

13、米粉
新街口豁口,老桂風米粉店,老字型大小,聽說很好吃。

14、燒餅夾肉
A、頤和園北宮門往西的一條路(通向青龍橋大橋),有一家「馬記燒餅鋪」,那裡的燒餅夾肉3塊一個,還有雜碎湯,如果不吃裡面的雜碎只要湯是免費的,隨便喝。
B、通州電腦城旁邊,那裡的肉是醬的,味道特別好,記住一定要趁熱吃。

15、涼拌莜麵
市口莜麵館的涼拌莜麵也很好吃,8塊一碟雖然不便宜,不過營養價值肯定比白面高。

16、餃子
A、SOGO斜對面「妞妞餃子館」。
B、宣內大街快到西單路口的天津百餃園,真的有一百種,環境也好,如果真吃餃子一點也不貴。他們那煮破一個,賠兩個,所以還有可能吃不了,記得天津特味素不錯。

17、油潑面
A、祁家豁子55路總站,下車就是,跟住家屋門差不多大的門臉兒,很正宗的西安風味,尤其是油潑面,全家吃飽吃好不超過20元。
B、要說西安風味,朝陽青年路南邊731車站往西走200米左右有一家蘇皇食堂,尤其是涼皮和肉夾饃,人間美味啊!

18、煎餅
翠微大廈北頭,馬路東邊有家煎餅店,種類豐富,不同於街邊煎餅車上的那種,常常排大隊的。

19、肥腸
朝陽門,向南,二環外,富華大廈,東側,胡同(東西走向)向東20米,在胡同北側,有一小門臉,紅色,名字忘了,專做肥腸,各種味道,非常棒!

20、粥
「世人個個學長年,不知長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宏狀元,不論甜粥鹹粥都好喝得沒話說,好幾家店呢,車道溝,展覽路,花園東路,安華西里一區什麼地方都有。

21、其他
A、西四環內,定慧寺橋往北,第一個路口向東400米左右,路北,名字還是記不住了,那裡的春餅超好!
B、和平門三千里烤肉附近有一家小館,賣一種「燃面」,是宜賓特產,據說極香,不過不知道具體位置。
C、「小吃博覽」在長安街的長安商場東側旁邊的一條南北大街里,雖然不全,但味還可以,酸菜魚面不錯,廣式煎餃也好吃。

網路「老北京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