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生態補償條例的政策歷史
我國在建立生態環境補償政策體繫上邁出了重要步伐。1998年修改的森林法提出,「國家設立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用於提供生態效益的防護林和特種用途林的森林資源、林木的營造、撫育、保護和管理」。為保證退耕還林工作順利推進,2002年國務院出台了《退耕還林條例》,對退耕還林的資金和糧食補助等作了明確規定。2008年修訂的《水污染防治法》首次以法律的形式,對水環境生態保護補償機製作出明確規定:「國家通過財政轉移支付等方式,建立健全對位於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區域和江河、湖泊、水庫上游地區的水環境生態保護補償機制。」2010年12月25日,經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修訂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其中第三十一條作了補充性規定,即「國家加強江河源頭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和水源涵養區水土流失的預防和治理工作,多渠道籌集資金,將水土保持生態效益補償納入國家建立的生態效益補償制度。」在鞏固現行生態補償法律制度的基礎上,進一步豐富了生態補償的內容。
各地在推進生態補償試點中,也相繼出台了流域、自然保護區、礦產資源開發生態補償等方面的政策性文件。浙江省頒布的《關於進一步完善生態補償機制的若干意見》,是省級層面比較系統開展生態補償實踐的突出事例。 近10年來,中國先後啟動實施了退耕還林、退牧還草、天然林保護、京津風沙源治理、西南溶岩地區石漠化治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甘肅甘南黃河重要水源補給區等具有一定的生態補償性質的重大生態建設工程,總投資達7000多億元。同時還開展了大規模的水污染治理工作,加大環保基礎設施建設,累計安排用於重點流域水污染治理和城鎮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投入的資金有2000多億元。 杜鷹指出,目前我國生態補償機制還存在著補償范圍不明確、補償標准不科學、補償模式比較單一、資金來源缺乏、政策法規體系建設滯後等問題。我國將加強生態環境補償機制立法建設。
❷ 北京劃定多少市域面積為生態保護紅線范圍
北京市政府7月發布北京市生態保護紅線。北京市生態保護紅線面積4290平方公里,占市域總面積的26.1%。生態保護紅線是指生態空間范圍內具有特殊重要生態功能、必須強制性嚴格保護的區域,是保障和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底線和生命線。2017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批復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中明確提出,劃定並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強化剛性約束。
根據規定,北京市生態保護紅線嚴禁不符合主體功能定位的各類開發活動,嚴禁任意改變用途,確保生態功能不降低、面積不減少、性質不改變。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後,只能增加,不能減少。下一步,北京市將組織開展生態保護紅線勘界定標,推進生態保護紅線地方立法,建立健全責任體系、監測評估、監督考核、政策激勵等制度,保障生態保護紅線落地實施、嚴格執行。來源:新華網
❸ 生態補償是什麼
生態補償(Eco-compensation)是以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生態系統服務為目的,以經濟手段為主調節相關者利益關系,促進補償活動、調動生態保護積極性的各種規則、激勵和協調的制度安排。
狹義的生態補償指對由人類的社會經濟活動給生態系統和自然資源造成的破壞及對環境造成的污染的補償、恢復、綜合治理等一系列活動的總稱。
廣義的生態補償則還應包括對因環境保護喪失發展機會的區域內的居民進行的資金、技術、實物上的補償,政策上的優惠,以及為增進環境保護意見,提高環境保護水平而進行的科研、教育費用的支出。
(3)北京什麼時候生態補償擴展閱讀
生態補償應包括以下幾方面主要內容:
1、對生態系統本身保護(恢復)或破壞的成本進行補償;
2、通過經濟手段將經濟效益的外部性內部化;
3、對個人或區域保護生態系統和環境的投入或放棄發展機會的損失的經濟補償;
4、對具有重大生態價值的區域或對象進行保護性投入。
生態補償機制的建立是以內化外部成本為原則,對保護行為的外部經濟性的補償依據是保護者為改善生態服務功能所付出的額外的保護與相關建設成本和為此而犧牲的發展機會成本。
對破壞行為的外部不經濟性的補償依據是恢復生態服務功能的成本和因破壞行為造成的被補償者發展機會成本的損失。
❹ 耕地保護補償
法律分析:1、普惠式補償
即對轄區范圍內永久基本農田面積按照一定畝均標准進行核算,統一發放給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戶。比如:南京市按照每年300元/畝的標準直接補貼給承包耕地的農戶,廣東省每年按照每畝永久基本農田不低於30元的標準直接補貼給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由村統籌使用。
2、獎金激勵
即依據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結果,對耕地保護成效突出的地區給予資金獎勵。比如:山東省每年評選出100個~200個鄉(鎮)作為省級激勵對象,每個鄉鎮獎勵100萬元,鄉鎮再選出一定比例的村集體經濟組織進行獎勵,單個村的獎勵資金不少於10萬元;江蘇省每年確定50個鄉(鎮)作為省級激勵對象,每個鄉(鎮)獎勵200萬元。
3、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獎勵
即依據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結果,對耕地保護成效突出的地區予以一定規模的建設用地指標獎勵。比如:江西省每年對3個設區市和10個縣(市、區)分別予以200畝和120畝的用地指標獎勵。
4、農田生態補償
即將具有生態價值功能的永久基本農田納入生態補償范圍,對負責保護利用的集體經濟組織進行補償。上海市、北京市朝陽區和海淀區、江蘇省蘇州市採用這種方式。北京市朝陽區對年度未發生違規使用永久基本農田的辦事處(鄉政府)每畝1500元的生態補貼,對永久基本農田監管工作到位的辦事處(鄉政府)給予每畝500元的保護管理費。一些省份還採用績效評價方式,對耕地保護成效突出的地區給予通報表揚等來進行激勵。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 第四十七條 徵收土地的,按照被徵收土地的原用途給予補償。
徵收耕地的補償費用包括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以及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費。徵收耕地的土地補償費,為該耕地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六至十倍。徵收耕地的安置補助費,按照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數計算。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數,按照被徵收的耕地數量除以征地前被徵收單位平均每人佔有耕地的數量計算。每一個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的安置補助費標准,為該耕地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四至六倍。但是,每公頃被徵收耕地的安置補助費,最高不得超過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十五倍。
徵收其他土地的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參照徵收耕地的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標准規定。
被徵收土地上的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規定。
徵收城市郊區的菜地,用地單位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繳納新菜地開發建設基金。
依照本條第二款的規定支付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尚不能使需要安置的農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增加安置補助費。但是,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總和不得超過土地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三十倍。
國務院根據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在特殊情況下,可以提高徵收耕地的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標准。
❺ 北京通州區2021退林還耕補償標准通州區退林還耕補償標准
摘要 1、根據《辦法》,長江流域及南方地區每畝退耕地每年補助125元,黃河流域及北方地區每畝退耕地每年補助90元。還生態林補助期限為8年,還經濟林補助期限為5年。
❻ 冬奧會生態環境補償政策執行存在的問題
沒有太大問題。
河北省發改委對河北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第1275號建議「關於加大生態補償標準的建議」的答復中表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成功舉辦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對張家口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藉助北京攜手張家口舉辦冬奧會的巨大機遇,進一步優化生態環境,加快轉變生產生活方式,加快培育新動能,聚焦可再生能源、冰雪、大數據、旅遊康養、文化、生態農業等6大產業,發改委會同省財政、林業、水利等部門進行了認真研究。
具體答復內容如下:一、加快建立健全生態補償制度。二、積極落實國家各項生態補償資金。三、積極推進區域生態補償。四、加快建設「首都兩區」,積極探索經濟欠發達地區生態興市、生態強市之路。五、加大張家口植樹造林和草原保護力度。
❼ 北京市昌平區退林還耕每畝地補償標准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