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古代最近五朝的首都為什麼都是北京,滿足了哪些條件
中國歷史上有不少著名的古都,比如西安、洛陽、南京等城市,而在眾多的古都中,有一座城市在千年前崛起,在最近的幾百年中,它一躍成為中國第一名都,取代其它所有城市成為中國最近三大大一統王朝的首都。這座城市就是北京。
那麼,歷史上的北京到底是如何崛起,又是如何在最近數百年中一躍成為第一王都呢?
自遼、金、元、明到清,距離我們現在最近的五個古代王朝的首都全部在北京。
從這個角度看,北京無疑後來者居上,超越了西安、洛陽和南京成為中國第一王都。
北京能夠成為這五朝的首選都城是有深刻的歷史原因的。
而經濟和國防問題無疑是重點考慮的因素。
比如,關中地區洛陽盆地由於歷代戰亂和氣候變化導致經濟衰退,無法負擔首都的職能。開封無險可守,南京又遠離邊防線。而北京在運河改道後解決了經濟問題,因此北京才會被最近五朝選為首都。
當然,除此以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而這個原因恰恰體現了各個朝代的思路的不同。
B. 在眾多的首都備選城市中,為什麼會選擇定都北京
王朝首都一般而言,都是軍事的核心區,以及為了軍事所需要的大量物資供應。秦漢唐大敵來自西北,都城也就在西北。所謂天子守國門,漢代就做了,處於中國東部中心,東部為國家發展主要地區,掌握得天獨厚的資源,也就是地利握在手,自然有利於發展。
北京這塊地在古代一直是中原王朝抵擋北方游牧民族的門戶,歷朝歷代都很重視,但是如果把都城直接放在這里,一但前線軍隊戰敗了,都城馬上被包圍,容錯率太小,北京周邊並非產量區,所以所需要的糧食一直要從江南轉運,也就是漕運。至於為什麼明朝要定都北京,主要原因是出於朱棣。
C. 元明清為何會定都北京,而不是古都長安和洛陽
清朝地圖
等到了清朝時期,那就更不用說了。除了蒙古和中原之外,北京這座城市,又成為了可以連接東北之間的樞紐,它的首都地位變得更加牢不可破,所以你看,短短一篇的都城變遷史,卻完美體現了中國古代政治社會的格局變遷。
D. 古代為什麼選北京為首都
站在國家及民族角度。忽必烈蒙古人。起家北方蒙古。參照以前很少有從北向南滅國的,而北方是自己大本營,不會反。南方漢人最有可能。後來明太祖起兵。證明的確如此。定都北京可以拉長戰線。用距離換時間。有利於平叛。如拿破崙侵沙俄。蘇聯衛國戰爭。都是因敵方戰線過長有很大因素才勝利。1368年。朱元璋稱帝南京。後傳位朱允文。而朱棣封地北京。是自己的大本營,後朱棣滅朱允文。朱允文出家。放火燒南京都城。考慮江山穩定,都城必須北遷河北地區。只能選北京,至於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之說。不得不說宋朝皇帝民族氣節很差。怕打仗。朱棣後代出了好多愛打仗的皇帝。而且還很硬氣。所以個人認為天子守國門是我們強加上去的,清朝。東北是大本營。你敢定都南京洛陽?若是中原反叛直接自殺吧。逃都沒地逃。定都北京還能守山海關從東北從新來過。遼。北方是大本營,洛陽在邊上。真正的首都好像是黃龍府。在東北。北京是中都。洛陽,開封邊界上誰敢當首都。下邊還是大佬南宋。燕雲十六州宋朝一直沒收復。遼朝經營了上百年。而且還是自己進入中原的南大門。就算不放個中都也得放重兵。建巨城。所以就這么成了都城,至於我們毛爺爺定都。我認為樓上說的很對。
E. 為什麼那麼多王朝都選擇定都北京
1.北京是寶地,「幽州之地,左環滄海,右擁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濟,誠天府之國」。 前有河(永定河),後有山(燕山),東靠海(渤海),西有川(太行山),這不僅符合中國古代的風水概念,而且的軍事上易於防守!
2.北京戰略位置重要,北京南面就是華北平原,北京是防範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一大屏障!
3.北京歷史悠久,在春秋時期燕國在這里就有了城邑(薊)!
4.北京的交通發達,秦國統一六國後就修了馳道,北京當時作為燕國都城(薊)是馳道所經之處!隋朝時期所修的大運河起點就是北京!
5.氣候原因,元朝和清朝兩個朝代統治階層都是北方少數民族,他們以前所居地區氣候與北京差不多,並且他們不適應南部的濕潤和酷暑,所以選擇北京!
F. 1949年選首都時,一共有11個城市候選,為什麼最後選定了北京
北京在我國也算得上是歷史悠久的城市,綜合很多方面來考慮,北京是最合適不過的。
G. 為什麼要將北京定為中國的首都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一致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都定於北平,即日起北平改名北京。理由如下:
1、國民黨定都南京,主要原因是在政治上和經濟上,便於依賴帝國主義,因為南京靠近上海,而上海是帝國主義和買辦資產階級剝削中國人民的中心城市。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人民自己的國家,它依靠的是中國人民,自不一定要建都南京了。
2、北平為中國的首都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在政治上,北平位於華北老解放區內,人民力量雄厚,規模弘偉,文物集中,是世界上有名的歷史的大都市之一,且自五四以來,這里就是新文化思想的搖籃。
3、地理上,北平位於一個大平原之中,將來有足夠的擴充的餘地,在交通上是四通八達,有平沈、平綏、平漢、平滬等鐵路干線,連絡全國各地。
從各種條件看,北平實具備現代大國首都的各種資格。因此提議,中華人民共和國應以北平為首都,並改名為北京。
(7)歷朝歷代為什麼要定都北京擴展閱讀:
定都北京經過:
1949年3月23日上午,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率中共中央機關離開西柏坡。
25日凌晨6時,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人乘專列抵達清華園火車站,下午赴西苑機場閱兵,受到各界民主人士的熱烈歡迎。
6月15日,中國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在北平召開。次日,周恩來主持籌備會常委會第一次會議,會議決定在常委會領導下設立六個小組。
其中第六小組的任務是研究草擬國旗、國徽、國歌、紀年、國都等方案,組長是中國著名教育家、中國民主促進會負責人馬敘倫,副組長是北平軍管會主任葉劍英,不久又增加沈雁冰任副組長,組員有張奚若、田漢、馬寅初、郭沫若、廖承志等16人。
經過4次討論,第六小組於9月14日一致提出建都北平,改名為北京。
H. 為什麼中國古代皇帝大部分都定都在了北方
都城定在北方,有如下幾個因素。
一是,長期以來北方都是中國的文化和經濟中心。
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這一帶氣候適宜,地勢以平原為主,適合農耕發展。商的主要活動區域就在今河南一帶,周興起於今陝西一帶,在當時也是水土肥沃之地。中國的經濟中心從宋時才轉移到南方,當然南宋建都臨安已是不得已之舉。
I. 為什麼定都北京
首都首先是一個政治中心,也是一個軍事中心。所以首都的位置是極為重要的。
第一按照現在的東亞政治版圖來看,東亞地區的幾個主要大國的力量交匯之處其實就是東北和朝鮮半島。所以北京這個位置定都是非常合適的。這樣北京的幾十萬衛戍部隊就可以成為東北地區的二線預備隊,如果是定都南方的話這幾十萬衛戍部隊可就真的無事可幹了,而且為了應對北方威脅同樣還得在北京地區駐扎重兵,這樣在國防上才比較合理,熟悉歷史的朋友可能發現了,這是不是和靖難之役前的形勢特別相像?長久下去是必然出事的。這是從防範國外威脅的戰略布局角度來說的。
第二點,從確保民族團結國家統一的角度來說,北京也是比較合適的位置。在現在人看來所謂的滿獨,蒙獨都好像從不存在一樣,可是在定都南京的民國歷史上來說這兩股分裂勢力曾給中國帶來過滔天巨浪。而南方本就是國家傳統根據地,還沒聽說過有什麼分裂勢力。政治中心的設置需兼顧國家安寧。
第三點就是,北京這個位置既比鄰大海,又由於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的鉗制而非常安全。這樣一旦國家強大而向遼闊的海洋開拓時這個位置也能夠使上勁。
第四點就是,北京這個地方經濟相對發達,基本具備能夠支撐起作為一個國家最重要核心之地的經濟基礎。現在好多人都說北京人口太多,水資源嚴重不足等,污染嚴重等問題。其實這是規劃執行上出了一些問題。為什麼緊挨著北京又劃出了一個天津直轄市呢?其實原本規劃上也沒想讓北京成為一個重要的經濟中心,當初規劃時北京大小隻到二環為止。誰承想現在六環都要頂不住了呢。北方經濟中心本來是要放在天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