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高中歷史怎麼背
許多歷史知識需要記憶。有好的記憶方法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濃縮記憶法: 濃縮記憶法是抓住歷史知識的主要內容扣住關鍵字把復雜、繁多的識記材料加以凝煉、壓縮進行記憶。例如整個中國近代史的內容實在太多我們可以通過濃縮歸納並巧妙地記憶它的知識框架一種性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兩對矛盾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三條線索屈辱史、抗爭史、探索史四大階級農民階級、地主階級、無產階級、資產階級五股思潮封建專制、平均主義、君主立憲、民主共和、社會主義六國列強英、法、美、俄、日、德七款條約《南京條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中法新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二十一條》八個人物林則徐、洪秀全、李鴻章、康有為、孫中山、袁世凱、毛澤東、蔣介石九次運動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維新運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運動、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五卅運動、一二·九運動十場戰爭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護國戰爭、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第二次國內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濃縮記憶法的優勢是增加大腦對知識信息的容量減輕學習的負擔而且適用的范圍較廣。但濃縮的部分應該是最精華的。 歌訣記憶法: 歌訣記憶法就是把重要的歷史知識編成詩歌、民謠、順口溜、快板等形式來記憶。 例如關於歷代農民起義可以通過以下歌訣進行記憶 陳勝吳廣揭竿起劉邦項羽誅暴秦。 綠林赤眉滅新莽黃巾起義反東漢。 隋煬帝施暴政群雄聚義在瓦崗。 黃王起兵為百姓沖天將軍入長安。 元末義軍裹紅巾改朝換代朱元璋。 李自成進北京崇禎弔死萬歲山。 洪楊率領太平軍攻佔南京作天京。 堅持反清十四年中外敵人夢魂驚。 這首歌訣不僅便於記憶還各有側重地將一些起義的重要特色、主要活動范圍、重大功績、堅持斗爭的時間等勾勒出來了。歌訣記憶法的好處是記憶時合轍押韻、朗朗上口並且生動輕松久久難忘乃至於記憶終身。
⑵ 怎樣背誦歷史最有效
許多歷史知識需要記憶。有好的記憶方法,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歷史知識的記憶法很多,但我認為最常用最有效的記憶方法有以下幾種: 一、濃縮記憶法。 濃縮記憶法是抓住歷史知識的主要內容,扣住關鍵字,把復雜、繁多的識記材料加以凝煉、壓縮進行記憶。例如,整個中國近代史的內容實在太多,我們可以通過濃縮歸納,並巧妙地記憶它的知識框架:一種性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兩對矛盾(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三條線索(屈辱史、抗爭史、探索史),四大階級(農民階級、地主階級、無產階級、資產階級),五股思潮(封建專制、平均主義、君主立憲、民主共和、社會主義),六國列強(英、法、美、俄、日、德),七款條約(《南京條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中法新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二十一條》),八個人物(林則徐、洪秀全、李鴻章、康有為、孫中山、袁世凱、毛澤東、蔣介石),九次運動(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維新運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運動、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五卅運動、"一二·九"運動),十場戰爭(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護國戰爭、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第二次國內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濃縮記憶法的優勢是增加大腦對知識信息的容量,減輕學習的負擔,而且適用的范圍較廣。但濃縮的部分應該是最精華的。 二、歌訣記憶法。 歌訣記憶法就是把重要的歷史知識編成詩歌、民謠、順口溜、快板等形式來記憶。 例如關於"歷代農民起義",可以通過以下歌訣進行記憶: 陳勝吳廣揭竿起,劉邦項羽誅暴秦。 綠林赤眉滅新莽,黃巾起義反東漢。 隋煬帝,施暴政,群雄聚義在瓦崗。 黃王起兵為百姓,沖天將軍入長安。 元末義軍裹紅巾,改朝換代朱元璋。 李自成,進北京,崇禎弔死萬歲山。 洪楊率領太平軍,攻佔南京作天京。 堅持反清十四年,中外敵人夢魂驚。 這首歌訣不僅便於記憶,還各有側重地將一些起義的重要特色、主要活動范圍、重大功績、堅持斗爭的時間等勾勒出來了。歌訣記憶法的好處是記憶時合轍押韻、朗朗上口,並且生動輕松,久久難忘,乃至於記憶終身。 三、圖示記憶法。 圖示記憶法即用各種圖表、圖形進行歷史知識的記憶。這種記憶法最形象、直觀,如果把圖示做成三維課件,記憶效果就會更好。 四、數字歸納記憶法。 在歷史知識中,我們感到年代最難記,也最怕記。如果採用數字特徵記憶法記年代,就可做到多記、記活、記牢。如採用逐次連續數記憶:1919年"五·四"運動,1920年中國第一個共產主義小組建立,19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1922年香港海員大罷工,1923年"二·七"慘案……;採用間隔等差數字記憶:1911年武昌起義,1913年二次革命,1915年護國運動,1917年護法戰爭……;採用一數多項聯記:1861年清政府設總理衙門、曾國藩創安慶軍械所、那拉氏發動宮廷政變、俄國農奴制改革、美國南北戰爭爆發…… 五、聯想比較記憶法。 沒有聯想比較,就沒有深刻的記憶。聯想比較記憶法是對歷史現象從各種角度各種聯繫上通過辨別、分析,找出它們的異同點進行記憶。聯想比較可以縱比:通過日本明治維新和大化改新背景、內容、結果的比較,不僅能很快掌握它們的歷史知識,而且可以發現日本社會性質發生變化的特點。聯想比較還可以橫比:通過中國封建社會和西歐封建社會形成和結束時間的對比,會很容易記住雙方形成和結束的時間,還會發現中國封建社會的形成早於西歐1000多年,而結束時間卻晚200年。通過中國的戊戌變法和日本明治維新的對比,不僅便於記住兩個變革的歷史知識,而且能發現日本明治維新成功、中國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聯想比較記憶法不僅能使我們巧妙地獲取知識,而且也有利於培養我們的思維能力。 六、規律記憶法。 歷史知識雖然繁多而復雜,但是我們可以找出它們的規律進行記憶。如資產階級革命在歐、美許多國家發生,但各國的背景有著共同之處,主要的規律就是本國資本主義有了長足的發展而封建勢力或殖民勢力嚴重地阻礙它的發展。規律記憶法是一種較高層次的記憶法,它是在找出共性的前提之下,再找出個性,這樣常常能起到觸類旁通、一石三鳥的作用,還可能幫助你迸發出創造性思維的火花。
求採納
⑶ 有沒有記中國近代不平等條約內容的順口溜,如:《馬關條約》《北京條約》《天津條約》等!
《馬關條約》:哥哥開廠賠兩億兩,哥哥指割地,開指開放通商口岸,廠指口岸設廠。《天津條約》:一開二賠三外。《辛丑條約》:修使館賠炮兵,改總理懲官民。
⑷ 高中歷史背誦方法,8個趣味記憶法
歷史是文綜三科中最適合死記硬背的科目,這就要考驗同學們的記憶能力,然而,記憶也是有 方法 和技巧的,我整理了歷史學習相關內容,希望能幫助到您。
高中歷史背誦方法
諧音記憶法:記憶歷史知識的最佳辦法
歷史科目的知識繁雜細小,朝代更迭,人名地名國名眾多,大事件無數,記憶起來相當困難,運用諧音記憶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如:甲午戰爭發生於1894年,我們用諧音就可以記成「一把揪死」,這樣就化難為易,變死為活了,把枯燥的死記硬背變成幽默詼諧、輕松有趣的話語,活躍了思維,又記憶了知識。
時間串聯法:按時間順序串聯歷史知識
歷史學科是一部以時間為主線的大事記。掌握了時間的走向,按照時間來記憶對應的事件和相關知識,就很容易掌握整個歷史知識。主要有相關聯時間記憶法、時間運演算法以及時間推導記憶法。
如:中國近代史上,按照時間順序,先後爆發了戰爭、太平天國運動、第二次戰爭、中法戰爭、中日戰爭、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侵華、辛亥革命等,對應的時間分別是1840-1842年、1851-1864年、1856-1860年、1883-1885年、1894-1895年、1899-1900年、1911年等,記住了這些時間更替,學習效率就瞬間提高了90%。
相關聯時間記憶
此方法需從橫向、縱向兩方面進行比較。歷史上,有許多事件發生在同一年、同一月中,這樣記住一個事件,就能夠連帶記住其他幾個事件的時間。比較和區別記憶,必能提高記憶效率。
時間運算記憶
在記憶過程中,有時需要進行時間運算。具體有這樣幾種情況:
(1)計算時間長短。如:荷蘭殖民者占據香港、台灣的時間是從1624-1662年,長達38年之久;新民主主義革命比舊民主主義革命短多少年?可以用列算式的方式推導:(1919-1840)-(1949-1919)=50年。
(2)比較距今時間遠近。如:公元前594年與公元前459年,哪年距今比較近?
(3) 進行時間轉換,不同紀年方法之間的轉換。如:民國元年是1912年;甲午戰爭的「甲午」是公歷1894年。
時間推導記憶
很多歷史事件之間都具有內在的聯系,如果你記住了一個歷史事件,就可以推導出另一個歷史事件的相關內容。如: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兩年後發生了中國的五四運動,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做了思想上和組織上的准備;又過了兩年,中國共產黨成立。通過線索推導,就能將多個事件聯系在一起記憶。
分類整合法:將知識點歸類記憶
歷史知識看似雜亂瑣碎,但實質上是有內在聯系的,有規律可尋的,同學們可以根據這些規律和聯系進行歸類整合,就能清晰記憶了。
看書的同時,簡單地列知識點提綱
在分類看書的時候,可以邊看邊記錄,列寫提綱,以時間、原因、發展方向等多個角度為主線,去引導記憶。
整理歷史專題,有計劃地復習和記憶
同學們也可以整理出歷史專題。如古代政治史、古代經濟發展史、中國古代科技史、中國古代 教育 史等多個歷史專題。整理完成後,再進行細化填充內容。這樣肯定能把書本上的知識熟記於心。
網路構建法:構建框架,條理清晰記得牢
從宏觀角度講,整個高中歷史可以分為世界近代史、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三大塊。從微觀角度講,每個歷史概念都有它固有結構。如:每一事件都有固定的背景、原因、經過、結果,性質、影響等。從多角度入手,建立框架,形成網路。
抓點:抓住每一個歷史專題進行深層次的分析,分析騎在不同時期的表現和發生變化的原因、對社會的影響等。
串線:找出各事件中的內在聯系,形成完整的知識線索。把這些事件的「點」串聯在一起,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
鋪面:將某一時期內的全部歷史事件組合到一起,構成一個整體的知識面。
8個趣味記憶法
1、在戰爭中,出現了很多位抗擊侵略者的民族英雄,把人名、地名編成一句話,關天培是在虎門英勇抗敵的,就簡稱為:關門;葛雲飛在定海簡稱:葛定(疙腚),陳化成在吳淞簡稱:陳吳(陳勝、吳廣)。連在一起就是「陳吳關門葛定」。
2、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中開放的五個通商口岸,從南向北依次是: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抽出字頭就可以這樣記憶:廣廈福寧上。
3、南昌起義的領導人有劉伯承、賀龍、葉挺、朱德、周恩來等,取每個人名的字頭,再根據諧音劉(留)賀(荷)葉朱(煮)周(粥),連在一起就是:「劉賀葉朱周」,意思是:留著荷葉煮粥。
4、太平天國在永安封王建制,東王楊秀清、西王肖朝貴、南王馮雲山、北王韋昌輝、翼王石達開。分別取其中的一個字,再根據諧音,東楊(東洋鬼子)肖西(消息)雲南北韋(緯)翼石(一石),連在一起就是:「東楊肖西雲南北韋一石」,意思是:東洋鬼子那有消息,雲南北緯那有一塊小石頭。
5、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分裂為三大派系,馮國璋和曹錕一派形成直系軍閥,由英美兩國扶植;段祺瑞一派形成皖系軍閥,靠日本支持;東北的張作霖也靠日本支持,形成奉系軍閥。抽出一些字,可以這樣來記憶,馮(逢)曹直(曹植)英美,段(端)皖(碗)日,霖(臨)奉(風)日。意思是:(今天做夢)逢遇曹植了,長得英俊美麗,(今天是)端碗的日子,(也是)臨風的日子,(碗里有酒,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6、滿清統治者依次為努爾哈赤、皇太級、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記為「努皇順,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
7、「戊戌六君子」譚嗣同、楊銳、林旭、劉光第、楊深秀、康廣仁,記為「譚劉林,楊楊康」。
8、1931年中共的土地革命路線:依靠貧農雇農,聯合中農,限制富農,保護中小工商業者,消滅地主階級,變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可記為「靠貧聯中限富,保中小滅地主」。
9、洋務派在中央和地方的代表共八人──奕欣、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沈葆楨、丁日昌,編為「新(欣)翻(藩)譯(李)坐(左)洞審(沈)日昌」。
二、奇特聯想提煉法
1、馬克思生於1818年5月5日,可把「1818」諧音為「一巴一掌一巴掌」把「55」諧音為「嗚嗚」,合起來就是馬克思生日說成是「一巴掌一巴掌打得資本家嗚嗚直哭」。馬克思生卒年代1818-1883,可想成諧音「一爬一爬一爬爬(上)山」。
2、革命思想家陳天華有兩部著作《猛回頭》、《警世鍾》,記法為一邊想「一個叫陳天華的人猛回頭撞響了警世鍾,一邊做轉頭動作,同時發出鍾聲響。」
3、軍閥割據時,馮國璋、曹錕、段祺瑞控制的地盤及其支持者可聯想為「曹錕靠在一棵日本梨樹(直隸、江蘇)上餓(湖北)得快乾(贛)了,段祺瑞端著一大碗(皖)鹵(魯)面(閩),這(浙江)應(英)該很美呀。」
4、抗戰過程中的幾件大事,1937年平型關大捷,1938年台兒庄戰役,1940年百團大戰,1940年汪精衛成立偽國民政府,1941年皖南事變。可分別編為「37、9 林彪吼,38、9拉鋸戰,40春汪偽成,40下半百團大戰,41九千(人)皖南事變」。
5、1858年第二次戰爭中,列強強迫清政府分別簽訂了《天津條約》,主要內容有5點,可 總結 為「三外一賠一開」。
賠款和開口岸是近代絕大部分不平等條約都有的內容。
「三外」指外國人(可以到內地游歷、經商、傳教),外國公使(進駐北京),外國船(軍艦和商船可以在長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6、袁世凱的復辟帝制活動,可總結為「一轉正、兩解散、三修改」。
一轉正:1913年強迫國會選舉他為正式大總統。
二解散:1913年解散國民黨,次年又解散國會。
三修改:廢《臨時約法》改為《中華民國約法》;改內閣制為總統制;改總統選舉法(改選舉為推舉,改有限任期為連選連任)。
7、新 文化 運動的基本內容,可總結為「四提倡,四反對」。
8、辛亥革命後「實業報國」思潮的代表人物,可總結為「南張北周和二榮」,類似的還有中共建黨先驅「南陳北李」(陳獨秀、李大釗)。
9、1927年中共三大起義的意義,可總結為「三個第一」。
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的第一槍。
秋收起義建立了黨領導下的第一支。
廣州起義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蘇維埃政府。
10、一五計劃經濟建設的重大成就可總結為「一橋二鐵三公四廠」。
即武漢長江大橋;寶成和鷹廈鐵路;康藏、青藏和新藏公路;鞍鋼無縫鋼管廠、一汽、沈陽飛機製造廠和沈陽機床廠。
11、中英、中法《北京條約》時,我只通過「陪(賠)酒(九)兩天」四個字,就概括了「清政府承認《天津條約》繼續有效;增開天津為商埠;割九龍司地方一區給英國;賠償英法兩國大量軍費。」
12、蘇聯在1924年剛成立時的加盟共和國,可記做「烏外白鵝」。
即烏克蘭、白俄羅斯、俄羅斯、外高加索。這樣趣味性強,記得快而牢。
三、歌謠
根據教材和記憶需要,自己創作歌訣,一段兩段、一句兩句均可,靈活自由,方便實用
1、1950年6月,毛澤東在七屆三中全會上提出的爭取國家財政基本好轉的三個條件可編為:「土改完成,工商調整,經費節省」。
2、中的主要建設成就可編為「成昆湘黔,二汽十堰,南京長江,勝利油田」。即成昆鐵路和湘黔鐵路,十堰的二汽,南京長江大橋,山東東營勝利油田。
3、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部分重大科技成就: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1964年和1967年-第一顆原子彈和第一顆氫彈,1965年,世界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質-牛胰島素,1970年,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可編為「57武漢,橋通天塹;64、67,驚世兩彈;1965,牛胰島素;1970,人造衛星。」
4、「戰國七雄」時,為了讓學生把七國的方位和名稱及記住,用「東西南北到中間,齊秦楚燕趙魏韓」的 順口溜 ,(韓趙魏,南北中)讓學生易記易讀。
5、「隋唐文化──封建文化的高峰」時,把它編為「封建文化有高峰,隋唐科技甚繁榮:建築行業最興盛,唐都長安有大明;趙州石橋拱奇特,隋朝李春設計成;雕版印刷始問世,傳世珍品《金剛經》;火葯軍用唐末起,唐代中期早製成。首次測定子午線,《大衍歷》法最為精;二功當記誰頭上,天文學家僧一行」。把豐富而又復雜的內容進行概括,就收到了容易記憶的效果。採用詩歌記憶法,可根據教材和記憶需要,自己創作歌訣,一段兩段、一句兩句均可,靈活自由,方便實用。
6、學習「春秋五霸」時,我讓學生熟記五霸後,為防止他們顛倒順序,用歌謠「齊宋晉秦楚,桓襄文穆庄;各國皆稱『公』,惟獨楚稱『王』」。
7、1927年到1930年中共領導建立了許多革命根據地,根據地名稱、建立者不好記憶,通過以下兩句話來記憶,就容易多了:__,閩浙贛;鄂豫皖,徐向前。賀龍洪湖、湘鄂邊;鄧(鄧小平)、張(張雲逸)左右來回轉。
採用這種記憶法,有時詞頭相連即可,有時也需調整一下詞的順序和音韻,使之便於誦讀。
四、記數記憶法
1、關於戊戌變法的內容,可以這樣記憶:
四個方面: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軍事。
十五點:四個方面分別有3、4、5、3個要點。
其中經濟方面的內容可這樣記憶:
「三局」:京師設立鐵路礦務局和農工商總局,設置郵政局。
「兩算」:改革財政,編制國家預算決算。
「一獎」:獎勵創造發明。
2、關於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內容可以這樣記憶:
五次重大的帝國主義侵華戰爭:戰爭、第二次戰爭、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四次重大的人民革命運動:太平天國運動、維新變法運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
三次中國社會性質的重大變化:戰爭──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馬關條約》──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辛丑條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完全形成。
兩個階級的誕生:無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
一個中國的命運:不能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命運。
這「五、四、三、二、一」就基本上概括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主要內容。
3、《中國近代史》的主要內容可用「一二三四五」即:
一個變化──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二大矛盾──農民階級與地主階級,中華民族與外國資本主義;
三條線索──屈辱史、抗爭史、探索史;
四次高潮──太平天國、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義和團運動;
五次戰爭──戰爭、第二次戰爭、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六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南京條約》附件、《北京條約》、《天津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
整個中國近代史的內容實在太多,我們可以通過濃縮歸納,並巧妙地記憶它的知識框架:
一種性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兩對矛盾(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
三條線索(屈辱史、抗爭史、探索史);
四大階級(農民階級、地主階級、無產階級、資產階級);
五股思潮(封建專制、平均主義、君主立憲、民主共和、社會主義);
六國列強(英、法、美、俄、日、德);
七款條約(《南京條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中法新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二十一條》);
八個人物(林則徐、洪秀全、李鴻章、康有為、孫中山、袁世凱、毛澤東、蔣介石);
九次運動(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維新運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運動、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五卅運動、「一二·九」運動);
十場戰爭(戰爭、第二次戰爭、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護國戰爭、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第二次國內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
濃縮記憶法的優勢是增加大腦對知識信息的容量,減輕學習的負擔,而且適用的范圍較廣。但濃縮的部分應該是最精華的。
4、關於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概況,可以這樣記憶:
五個年頭:1789~1794年。
四個資產階級派別:君主立憲派、吉倫特派、雅各賓派、熱月黨人。
三個階段:1789~1792年;1792~1793年;1793~1794年。
5、中國共產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的內容,可概括為「一化三改」即:工業化、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6、拉美革命的過程可概括為:
一場革命、
二個階段(1810—1815;1816—1826)、
三個中心(墨西哥、委內瑞拉、阿根廷)、
三個領導人(伊達爾哥、玻利瓦爾、聖馬丁)、
反對2個殖民者(葡萄牙、西班牙)、
一場決戰(阿亞庫巧戰役)
即「123321」就可以將整個拉美革命進程完全掌握。
7、抗日戰爭初期抗日的情況:
兩個不同的黨派:國民黨和共產黨。
兩個不同的戰場:國民黨的正面戰場和共產黨的敵後戰場。
兩條不同的路線:國民黨片面抗戰路線和共產黨全面抗戰路線。
兩種不同的結果:國民黨潰敗,丟失大片國土;共產黨開辟大片抗日根據地,威脅著敵人後方。
8、1851年1月11日,金田村起義。這個時間裡面一共有5個1(1851)。
9、1937年7月7日,七七事變。這個時間裡面一共有3個7(1937)。
五、相關聯時間記憶法
歷史上,有許多事件是在同年甚至是同月發生的,我們只須記住一個事件的時間,就記住了 其它 幾個事件的時間。還有許多歷史事件的時間,看起來很相似,在記憶時容易混淆。如果把這些相似的時間放在一起,在比較、區別中記憶,就能提高記憶的效率。
1、在1861年發生了下列歷史事件: 1861年清政府設總理衙門、曾國藩創安慶軍械所、那拉氏發動宮廷政變、俄國農奴制改革、美國南北戰爭爆發、義大利王國成立。又如在1804年發生的歷史事件有:?海地宣布獨立。?拿破崙加冕稱帝。這些都是在相同的時間(同年)發生的不同歷史事件。我們把它們歸納在一起,就能輕而易舉地記住這些歷史事件的時間。
2、676年,新羅統一朝鮮半島;646年,日本大化改新。這兩個時間很相似,只是中間的數字不同。
3、1689年,英國議會通過《權利法案》;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並通過《人權宣言》;1889年,第二國際建立。這三個時間也很相似,只是第二個數字不同。
4、孫中山的一些主要的革命活動,比如:1911年領導的辛亥革命;1913年領導的二次革命;1915年領導的護國運動;1917年領導的護法運動。從時間上有個規律是1、3、5、7。
5、中國共產黨前三次全國代表大會的時間上也有這個規律,黨的一大是在1921年7月,地點是上海;黨的二大是在1922年7月,地點也是上海;黨的三大是在1923年,地點在廣州。這樣把相關的事件和時間放在一起來記憶,就是一個很容易的事了。
6、1640年和1840年這兩個時間具有相同的意義,標志著一個新的歷史時期的開始。1640年,英國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它標志著世界歷史進入近代歷史時期。1840年,英國發動了戰爭,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從這個角度來看,當時中國歷史發展的進程要晚於西方國家整整二百年。這不得不讓我們對此產生更深入的思考。這兩大事件雖然相差二百年,但卻有著密切的聯系。正是1640年的資產階級革命的爆發,再經過工業革命的發展,英國最終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成為當時世界上工業發展水平最高的國家。為了開辟國外市場、推銷工業品、掠奪廉價的工業原料,英國把侵略的矛頭指向中國。於1840年發動了戰爭。也許我們可以簡單地以一句話來概括這個結果,那就是落後就要挨打。
六、對照式
用中外對照到古今照的方式來記憶歷史年代
1、古今對照法:也稱遠近對照法,以公元零年為對稱軸,進行前後對照。如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公元後221年蜀國建立。再如公元前475年我國奴隸制結束,公元後476年西歐奴隸制結束。
2、中外對照法:把世界史和中國史的年代對照記憶。如我國春秋時期,魯國實行初稅畝是在公元前594年,在世界史上雅典梭倫改革也是公元前594年。再如中日甲午戰爭是1894年開始,朝鮮甲午農民戰爭也是1894年。
七、比較式記憶法
用互相比較的方式來憶歷史年代。知道一個歷史年代比較另一個歷史年代,早幾年或晚幾年,便可由一個年代比較出另一個年代
1、比早法:
如世界近代史比中國近代史早200年,中國近代史開始的時間是1840年,那麼世界近代史便是1640年。
再如世界現代史比中國現代史早兩年,中國現代史開始於1919,世界現代史便是1917年。
2、比晚法:
如第二次世界大戰比第一次世界大戰晚25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是191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便是1939年。
再如第二次戰爭比第一次戰爭晚16年,第一次戰爭是1840年,第二次戰爭便是1856年。
八、推導式記憶法
根據記住的歷史年代,經過推導而記准另一個或幾個歷史年代。只要有一基本數,通過人物、事件之間的歷史關系,就可推出歷史年代來。可從基點數向前推,向後推,同時向前推,也可互相推
1、前推法:從基點數向前推導。例如知道郭沫若寫的《甲申三百年祭》是1944年,往前推三百年,即1644年,李自成建立大順政權,農民軍攻佔北京,明亡,清軍入關,均在第一年。
2、後推法:以基點數向後推導。例如知道1818年馬克思誕生,思格斯比馬克思小兩歲,即1820年誕生;列寧又比恩格斯小50,即1870年誕生。
3、雙推法:從基點數向前後推導。如記住了抗日戰爭開始於1937年,往前推,十年內戰開始於1927年,往後推,八年抗戰結束於1945年。
4、互推法:幾個密切相關的年代可以互相推導。如三國的建立年代,依次相差一年,220年魏國建立,221年蜀國建立,222年吳國建立。只要記住其中一個,就可推導出另外兩個。
5、干支推導法:用天乾地支紀年推算出公元前代。我國古代人一般使用甲子紀年法。近代史上也經常使用,甲子法表示歷史事件,如甲午戰爭、戊戌變法,庚子賠款、辛丑條約、辛亥革命是1911年,辛丑條約是倒轉十個天乾地支,應是1901年;庚子賠款接著倒轉一個天乾地支,應是1900年。
復雜的歷史內容,用這些方法不僅簡化了記憶內容,而且接近現實生活,形象易懂,使知識記得更牢固。
高中歷史背誦方法,8個趣味記憶法相關 文章 :
1. 高中歷史提升答題速度技巧與歷史高效記憶法
2. 高考歷史復習:最有效的五種記憶方法及月考總結問題
3. 高中語文記憶15個記憶方法
4. 高中生物趣味記憶口訣
5. 歷史教學記憶的5個方法
⑸ 《北京條約》主要內容
清朝確認中英《天津條約》有效性;清朝割讓廣東新安縣(今香港界限街以南)的九龍半島給英國;清朝增開天津為商埠;增加中英《天津條約》的賠款至800萬兩;允許西方傳教士到中國租買土地及興建教堂;容許外國商人招聘漢人出洋工作,充當廉價勞工(苦力);
《北京條約》,包括《中英北京條約》、《中法北京條約》、《中俄北京條約》,是1860年清朝政府於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在北京分別與英國、法國、俄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
根據1985年《中英聯合聲明》,英國政府已於1997年7月1日零時將香港地區(包含香港島,九龍半島及新界)交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中國政府於同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
(5)如何背北京條約擴展閱讀:
歷史背景
1860年8月,英法聯軍17000餘人到達天津附近海面,攻克大沽,佔領天津,在通縣擊敗清軍主力。9月22日,咸豐皇帝逃往熱河,任命恭親王奕䜣為全權議和大臣,留京求和議約。在談判時,清政府毫無抗爭,完全接受了英、法的條件。
主要影響
開天津為商埠後,西方資本主義侵略勢力有了侵略據點;割佔九龍半島、烏蘇里江以東大片領土,進一步破壞了中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允許容許外國商人招聘漢人出洋工作,充當廉價勞工使得英、法等國可以公開掠賣中國人口出洋作為奴隸;
允許西方傳教士到中國租買土地及興建教堂使得外國教會侵略勢力更加深入和日益猖獗;開放口岸已深入從沿海各地到長江中下游地區;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進一步加深。中國人民的災難日益深重。還侵犯了中國的司法以及內河行駛主權被嚴重侵犯。
⑹ 如何背政治和歷史
我的歷史比較好 高三的時候此次考試歷史都在90以上
背歷史最好的方法就是理解,本身歷史就是故事,所以你要有一個時間的立體感。另外要學會經常看歷史地圖冊,尤其是講解戰爭和文化繁榮地點的頁目。我當時就是一手地圖冊一手教材,在地圖冊上猛畫和圈圈點點的備注。時間長了什麼復習了考試了基本就不用古板的教材了。著重一點:在地圖冊上畫圈圈是培養歷史立體化時間感的有效途徑。這是第一種。
第二種:時間串燒、事件故事化,比如鴉片戰爭發生在1840年,英法用了兩年時間來回於中國和英法之間1842年簽了《南京條約》,之後英法在中國享受了14年的土皇帝的生活,在此同時俄國、美國等相繼進入中國想分得一杯羹,導致英法利益受損,股悍然發動了戰爭即第二次鴉片戰爭,為了維護自身的正統外國人的身份和更好的侵略中國皆又簽訂了《北京條約》。(第一次南京第二次北京證實說明了英法當時在中國的外國人中享受著無上的優越條件)。這樣理解就很好背了,是吧。(特別說一下我已經畢業幾年了,自從高考後一直沒看過歷史,上面的一段時間串燒是我編的時間串燒第一段,記憶猶新,你看看有用的話可以借用一下這個方法。)
第三種:想學好中國近代史必須學會與當時的世界時串聯,因為正是西方的強大打破了中國天之上國的美夢,想學好世界史的復興的時間段必須與當時的中國古代史串聯,因為有一部分的原因是中國改變了他們。
一激動說多了,自己屢屢吧,以上三種方法你看哪種適合你。
⑺ 中國近代歷史知識點的記憶技巧
—、濃縮記憶法。
濃縮記憶法是抓住歷史知識的主要內容,扣住關鍵字,把復雜、繁多的材料加以凝煉、壓縮進行記憶。濃縮的部分應該是最精華的。
例如1:濃縮中國近代史的內容,並巧妙地構建它的知識框架。
一種性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兩對矛盾: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
三條線索:屈辱史、抗爭史、探索史;
四大階級:農民階級、地主階級、資產階級、無產階級;
五股思潮:封建主義、平均主義、君主立憲、民主共和、社會主義;
六國列強:英、法、美、俄、日、德;
七款條約:《南京條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中法新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二十一條》;
八個人物:林則徐、洪秀全、李鴻章、康有為、孫中山、袁世凱、毛澤東、蔣介石;
九次運動: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維新變法運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運動)、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五卅運動、「一二•九」運動;
十場戰爭: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護國戰爭、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國民大革命)、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
例如2:中國共產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的內容,可概括為「一化三改造」即:工業化,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例如3:《南京條約》內容可記作「五議港元」。「五」指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議」指英商進出口貨物繳納的關稅稅率,由中英雙方商(議)定;「港」指將香港島割給英國;「元」指清政府向英國賠款2100萬銀元。
例如4:袁世凱的復辟帝制活動,可總結為「一轉正、兩解散、三修改」。
一轉正:1913年強迫國會選舉他為正式大總統。
二解散:1913年解散國民黨,次年又解散國會。
三修改:廢《臨時約法》並頒布《中華民國約法》;改內閣制為總統制;改總統選舉法(總統可無限期連任)。
例如5:一五計劃經濟建設的重大成就可總結為「一橋二鐵三公四廠」。 即武漢長江大橋;寶成和鷹廈鐵路;康藏、青藏和新藏公路;鞍山無縫鋼管廠、長春一汽、沈陽飛機製造廠和沈陽機床廠。
二、數字歸納記憶法。
在歷史知識中,我們感到年代最難記,也最怕記。如果採用數字特徵記憶法記年代,就可做到多記、記活、記牢。
(一)採用連續數記憶:
例如:1916年,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1917年,俄國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1919年,巴黎和會召開;1920年,國際聯盟建立;1921年,華盛頓會議召開;1922年,蘇聯成立。
(二)採用間隔等差數字記憶:
例如:1911年武昌起義,1913年二次革命,1915年護國運動,1917年護法戰爭。
(三)採用一數多項聯記:
例如:在1861年發生了下列歷史事件:
1、俄國農奴制改革;2、美國內戰爆發;3、義大利王國成立;4、清政府設總理衙門;5、慈禧太後發動辛酉政變;6、清廷任命沈葆楨為江西巡撫。
三、諧音趣味記憶法
即把某一歷史知識的幾個關鍵知識用諧音或組成有趣味的幾個字幫助記憶。
例如1:記蘇聯在1922年剛成立時的加盟共和國,可記做「烏外兩只鵝(俄)」。即烏克蘭、外高加索、俄羅斯、白俄羅斯。
例如2:清軍入台,1683年。可記做「清軍入台,一路爬山」
四、關鍵字詞法
即抓住某一歷史知識的關鍵字詞歸納成要點從而提高記憶效果。
例如:我們可將形成的過程用幾個關鍵字掌握:即①開始;②進一步;③大大加深;④完全陷入。然後聯系幾次列強侵華戰爭的影響:①鴉片戰爭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②第二次鴉片戰爭進一步加深;③甲午中日戰爭及《馬關條約》的簽訂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④八國聯軍侵華及《辛丑條約》的簽訂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的深淵。
五、字頭法。抽出核心字(多為首字),串在一起,押韻更好,然後多念幾遍即可。
例如:清朝最後的九個皇帝依次為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記為「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
六、歌訣記憶法。
歌訣記憶法就是把重要的歷史知識編成詩歌、民謠、順口溜等形式來記憶。歌訣記憶法的好處是記憶時朗朗上口,並且生動輕松,久久難忘。
例如:洋務運動
洋務運動新主張, 「師夷長技以自強」。
中央代表恭親王,地方(曾)國藩李鴻章,
張之洞 左宗棠,興工業 辦工廠,
建海軍 開學堂, 「自強」「求富」似夢鄉。
洋務運動雖失敗,未使中國得富強,
但引科技和經驗,客觀作用不能忘。
⑻ 怎樣才能快速背過歷史啊
掌握五種有效記憶方法 讓你輕松玩轉歷史學科 1、框架記憶法 要形成知識框架,首先要背好課本的章節目錄,這是最粗的線條,也是最基礎的內容。比如本冊書共包括七個單元,可歸納為三個大框架:古代的中國(第一單元)和世界(第二單元);近代的世界(第三單元)與中國 (第四單元——舊民主主義革命;第五單元——新民主主義革命及其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的產生發展);當代的中國(第六單元)和世界(第七單元)。有了基本的框架,再向其中填充相應的內容,逐漸細化,最後,書本上的每一個知識點都在框架之中。走向考場的一剎那,雖然腦海中只有一個知識框架,但實際上它包含了若乾子目錄。 2、聯想記憶法 (1)時間上的聯想 就是利用事物在時間上或空間上的接近關系,由一事物聯想到另一事物。 我們可以按照事件發生的時間順序展開聯想,如: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利,開始長征;1935年10月,陝北會師;1936年10月,甘肅會寧會師,宣告長征結束。 我們還可以抓住某一時間,聯想到同時發生的幾件大事。如:1861年,美國爆發了南北戰爭,俄國進行了廢除農奴制的改革,中國開始了洋務運動。 (2)空間上的聯想 我們可以對發生在同一地點的歷史事件產生聯想。例如,南京是一座歷史名城,由南京這座城市我們可以聯想到本學期學過的有關的知識點:①近代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②1853年,太平天國定都南京,改稱天京。③1937年,南京大屠殺。④1940年,汪精衛成立了南京偽國民政府。⑤1949年,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標志著國民黨政府在大陸的統治結束。 3、比較記憶法 就是從眾多的歷史現象中找出它們的共同點和不同點,從共同點中尋求規律性,從不同點中探索出矛盾的特殊性。 本冊書中可以比較的知識點有很多,比如,可以比較古代的中國和西方政體的不同;古代的希臘和羅馬的民主政體的不同;古代的民主政體與近代民主政體的不同;近代英、美、法、德政體的不同;現代中外政體的不同等。 再比如,我們還可以把1848年中外兩個事件聯系起來進行比較,1848年《共產黨宣言》的發表,使國際工人運動有了先進的思想武器;而1848年,洪秀全以「拜上帝教」組織發動群眾,說明農民階級革命綱領的落後性,不能領導近代的中國革命取得勝利。 4、歸納記憶法 就是對知識的橫向或縱向的分析和歸納,也是記住線索和要點的過程。 比如,俄國十月革命的背景,可以歸納為三個「一」:一弱 (帝國主義鏈條上的薄弱環節)、一強(無產階級革命性強)、一戰(第一次世界大戰激化了俄國的各種矛盾)。 對俄國十月革命的經過,可以歸納為四句話:「二月革命推沙皇,《四月提綱》指方向,七月流血拋幻想,十月革命現曙光。 」在掌握了革命的基本史實後,可以得出結論:二月革命是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十月革命是無產階級推翻資產階級的社會主義革命。 5、趣味記憶法 就是把枯燥的記憶趣味化,或者叫寓記憶於趣味之中。趣味記憶的方法很多,有時甚至很荒誕,但只要有利於記憶,都無大礙。 (1)諧音記憶法 比如,《南京條約》開放的五個通商口岸,可以諧音記憶為「光(廣州)下(廈門)不(福州)能(寧波)上(上海)」。 (2)關鍵詞記憶法 比如,《馬關條約》的內容,可以記憶為:「一開廠、賠二億、割三島、開四口。 」 再比如,「查士丁尼法典」的內容,同學們總容易混淆,可以記憶為:「歷代敕令法典看,人財訴訟總論翻;學說解釋在匯纂,查帝又把新敕傳」。 (3)荒誕記憶法 南京不在南京,在天津;(南京被開放為通商口岸,在《天津條約》) 天津不在天津,在北京;(天津被開放為通商口岸,在《北京條約》) 北京不在北京,在天津。(允許外國公使進駐北京,在《天津條約》) 記憶有法,而無定法。以上介紹的幾種比較常用的記憶方法,由於各人的思維習慣與記憶水平的不同,並不可能適應每一位同學,筆者希望以本文為契機,激發同學們的探索實踐精神,開發出更有效、更適合自己的記憶方法。
採納哦
⑼ 《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
《北京條約》包括:《中英北京條約》、《中法北京條約》、《中俄北京條約》。
一、《中英北京條約》
1、開天津為商埠。
2、准許英國招募華工出國。
3、割讓九龍 司地方一區(即南九龍半島,其面積為11.1平方公里)給英國。
4、《中英天津條約》中規定的賠款增加為八百萬兩。簽約後,英國即表示扶助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革命,並支持洋務派奕昕當政。
二、《中法北京條約》
1、開天津為商埠。
2、准許法國招募華工出國。
3、由清帝發布上諭頒示天下:任各處軍民人等傳習天主教,會合講道,建堂禮拜,濫行查拿者將予以應得處分。將前謀害奉天主教者之時所充之天主堂、學堂、塋墳、田土、房廊等件應賠還,交法國駐扎京師之欽差大臣,轉交該處奉教之人,並任法國傳教士在各省租買田地、建造自便。
三、《中俄北京條約》
1、將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在內)約四十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強行劃歸俄國。
2、規定中俄西段疆界,自沙賓達巴哈起經齋桑卓爾、特穆爾圖卓爾(今伊塞克湖)至浩罕邊界,「順山嶺、大河之流及現在中國常駐卡倫等處」為界,根據這一規定,於1864年簽訂 了《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將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和齋桑卓爾南北四十四萬多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割給俄國。
3、開放喀什噶爾(今喀什市 )為商埠。
(9)如何背北京條約擴展閱讀
《北京條約》的歷史背景:
1856年,以英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迫使清政府於1858年簽訂了不平等的《天津條約》,進一步攫取了大量的特權。1859年,英、法、美三國分別派遣駐華公使,率領艦隊來華換約。
清政府加強了天津、大沽的防務,准備在上海與英、法公使換約,以阻止公使入京。英、法拒絕在上海換約,於1859年6月北上天津大沽口外,不走清方指定的入京換約路線,強行突入大沽,結果被清軍擊敗。英、法決定再次組織聯軍發動大規模的侵華戰爭。
1860年8月,英法聯軍17000餘人到達天津附近海面,攻克大沽,佔領天津,在通縣擊敗清軍主力。9月22日,咸豐皇帝逃往熱河,任命恭親王奕䜣為全權議和大臣,留京求和議約。在談判時,清政府毫無抗爭,完全接受了英、法的條件。
1860年10月24日,清政府全權議和大臣奕䜣與英國全權代表額爾金在北京禮部大堂,交換了中英《天津條約》,簽訂了中英《北京條約》。
1860年10月25日,清政府全權議和大臣奕䜣與法國全權代表葛羅在北京禮部大堂,交換了《天津條約》,並簽訂了中法《北京條約》。英法聯軍隨即撤出北京。
1860年11月14日,清政府全權議和大臣奕䜣與俄國駐華公使伊格那提也夫在北京簽訂了中俄《北京條約》,承認了一直拒絕批準的中俄《璦琿條約》。
⑽ 如何記住中國近代史的各個條約
運用趣味濃縮法來記,效果較好。
1、《南京條約》內容可記作「五億(議)港元」。「五」指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億(議)」指英商進出口貨物所應繳納的稅款,由中英雙方議定;「港」指將香港島割給英國;「元」指清政府向英國賠款2100萬元。
2、《天津條約》內容可記作「公開行賄」。「公」指外國公使可以進駐北京;「開」指增開南京、漢口等十處為通商口岸;「行」指外國商船和軍艦可以在長江各口岸自由航行;「賄」與錢財有關,指清政府給英法兩國巨額賠款。
3、《北京條約》內容可記作「天天賠酒(九)」。第一個「天」指清政府承認《天津條約》繼續有效;第二個「天」指增開天津為商埠;「賠」指增加了大量賠款;「酒(九)」指割九龍公司地方一區給英國。
4、《馬關條約》內容可記作「兩口(子)分工」。「兩」指賠款給日本白銀兩億兩;「口」指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分」即分割,指割遼東半島、台灣、澎湖列島給日本;「工」指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辦工廠。
5、《辛丑條約》內容可記作「兵民禁賭」。「兵」指允許帝國主義國家派兵駐扎在北京至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民」指把東交民巷辟為「使館界」;「禁」指清政府保證嚴禁中國人民反帝活動;「賭」與錢有關,指清政府賠款給列強白銀4.5億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