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北京知識 » 北京的叫法是從哪個朝代開始的
擴展閱讀
杭州哪裡產絲 2025-07-22 12:24:15
天津蜂蜜出口是哪個牌子 2025-07-22 12:11:08
福州哪裡可以練體操 2025-07-22 12:11:07

北京的叫法是從哪個朝代開始的

發布時間: 2022-09-21 13:16:37

⑴ 北京是哪個朝代命名的

A:明朝
永樂皇帝奪取政權後將北平升格為北京,永樂十八年正式遷都北京

⑵ 北京的得名是源於哪個朝代

北京的得名源於明朝。
燕王朱棣經靖難之變後奪得皇位後,於永樂元年改北平為北京,是為「行在」(天子行鑾駐蹕的所在,就稱「行在」)且常駐於此,現在的北京也從此得名。
早在西周初年,周武王即封召公於北京及附近地區,稱燕,都城在今北京房山區的琉璃河鎮,遺址尚存。又封黃帝之後人於薊,在今北京西南。後燕國滅薊國,遷都於薊,統稱為燕都或燕京。

⑶ 北京的得名是從哪個朝代開始

明朝 明朝,燕王朱棣經靖難之變後奪得皇位後,於永樂元年改北平為北京,是為「行在」(天子行鑾駐蹕的所在,就稱「行在」)且常駐於此,現在的北京也從此得名。

⑷ 北京的得名是從哪個朝代開始

明朝 明朝,燕王朱棣經靖難之變後奪得皇位後,於永樂元年改北平為北京,是為「行在」(天子行鑾駐蹕的所在,就稱「行在」)且常駐於此,現在的北京也從此得名。
遼朝在北京建都,這是北京成為首都的開始。雖然西周時期燕國曾以北京為首都,但燕國只是諸侯國之一,不能稱為朝代。
北京是從明朝的時候開始叫北京的。明永樂元年,明成祖朱棣將他做燕王時的封地北平府改為順天府,建立北京城,這是"北京"地名的開始。
南非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存在三個首都的國家,行政首都在茨瓦內,立法首都在開普敦,司法首都在布隆方丹。

其實這並不稀奇,在我國古代,兩京制很普遍,還曾出現過五京並存的時期。

五京制出現在唐朝,五京即東京、西京、南京、北京、中京。唐朝初年只有兩個都城,一個是朝廷所在的京兆長安,另一個是陪都——東都洛陽。

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則天把兒子李旦拉下皇位,乾脆自己做起了皇帝,因為自己的娘家在並州(今屬山西太原),因此以並州為北都。

到了唐玄宗李隆基執政的時候,天寶元年(742年),京師之地改為西京,東都洛陽改為東京,北都改為北京,不廢除並州京都地位的原因在於,這里不僅僅是武氏故里,也是李唐起家的龍興之地。

李隆基的兒子唐肅宗在至德二年(757年),又增設了鳳翔為西京,成都為南京,原來的西京長安改稱中京,正式形成了五京制。寶應元年(762年),西京鳳翔並入天興縣,罷京名。

唐朝的北京——太原,當時是第三大城市,主城由汾河西岸的晉陽縣城、汾河東岸的太原縣城、橫跨汾河的連城聯合組成,構成了規模宏大的主城。

主城之外,還有五座衛城,面積龐大,周長二十二公里的主城與衛城加在一起,面積達到四十平方公里,稱其為「北京」可謂名副其實,今天的北京那時候叫幽州。

⑸ 北京何時於哪個朝代開始被稱為北京的

北京是在近代被稱為北京的,具體時間是1949年9月27日。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都、紀年、國歌、國旗的決議》,北平更名為北京。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宣告成立。1952年,北京市由華北行政委員會領導,7月,將河北省宛平縣全部及房山、良鄉2縣部分地區劃歸北京市。

1956年~1958年間,將河北省昌平、良鄉、房山、大興、通縣、順義、平谷、密雲、懷柔、延慶等縣劃歸北京市,形成今北京市行政區域。

1956年3月9日,撤銷昌平縣,將昌平縣所屬行政區域劃歸北京市,並命名為昌平區。將河北省通縣所屬的金盞、長店、北皋、孫河、崔各庄、上新堡、前葦溝等7個鄉歸北京市。

(5)北京的叫法是從哪個朝代開始的擴展閱讀:

北京天然河道自西向東貫穿五大水系:拒馬河水系、永定河水系、北運河水系、潮白河水系和薊運河水系。多由西北部山地發源,向東南蜿蜒流經平原地區,最後分別在海河匯入渤海。

北京沒有天然湖泊。北京市有水庫85座,其中大型水庫有密雲水庫、官廳水庫、懷柔水庫、海子水庫。

北京市地下水多年平均補給量約為29.21億立方米,平均年可開采量約24~25億立方米。一次性天然水資源年平均總量為55.21億立方米。

⑹ .北京的得名是從哪個朝代開始

北京的得名是從哪個朝代開始?

明朝

⑺ 北京在歷史上所有的名稱

北京在歷史上所有的名稱:

1、燕都,據史書記載,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滅商以後,在燕封召公。燕都因古時為燕國都城而得名。戰國七雄中有燕國,據說是因臨近燕山而得國名,其國都稱為「燕都」。

2、幽州,遠古時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見於《尚書·舜典》:「燕曰幽州。」兩漢、魏、晉、唐代都曾設置過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帶。

3、京城,京城泛指國都,北京成為國都後,也多將其稱為京城。

4、南京,遼太宗會同元年(938年),將原來的幽州升為幽都府,建號南京,又稱燕京,作為遼的陪都。當時遼的首都在上京。

5、大都,元代以金的離宮今北海公園為中心重建新城,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改稱大都,俗稱元大都。

6、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滅掉元朝後,為了記載平定北方的功績,將元大都改稱北平。

7、北京,明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樂皇帝取得皇位後,將他做燕王時的封地北平府改為順天府,建北京城,並准備遷都城於此,這是正式命名為北京的開始,至今已有600餘年的歷史。

8、京師,明成祖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改稱京師,直至清代。

9、京兆,民國二年(1913年)廢順天府,翌年置京兆地方,直隸中央,其范圍包括今天的北京大部分地區,民國十七年(1928年)廢京兆地方,改北京為北平。

(7)北京的叫法是從哪個朝代開始的擴展閱讀:

「北京」這個名詞,起初並不是一個與北京市所在地區緊密相關的「專用地名」,而是一個根據歷代王朝需要而設置到不同地區的「流動地名」,並且往往與「北都」同義,成為我國歷史上很多王朝實行「多都制」的表徵之一。今天的北京市,之所以被叫做「北京」,便是這一歷史現象,最終影響到北京命名的表現。

曹魏時期的鄴城是第一座冠名「北京」的城池

在魏晉以前的歷史時期,「北京」與「北都」的明確稱號並沒有出現在歷史長河之中,雖然新莽與東漢分別設置了東西都、東西京,甚至東漢還以南陽為南都,但並沒有設置一個與南都南陽對應的北都或北京。這是因為當時的天下還不需要一個坐鎮北方的陪都,來控制北方局面,一個洛陽便足以坐鎮中原與河北了。

曹魏建國以後,實行五都制,以帝都洛陽為中都,以鄴、譙、許、長安為陪都,並分別配上方位,確定所謂「京號、都號」,鄴城(河北臨漳)便是第一座被冠名「北京」或「北都」的城池。

鄴城之所以能成為曹魏北京,原因在於曹操稱魏公以後便以鄴城為國都建立了魏公國(魏王國),鄴城在建安後期一直是曹操的統治中心,這里擁有曹魏版圖內僅次於洛陽的宮城建築,而且這里可以為曹魏防禦並州、冀州、幽州北部的游牧族群提供一個強大的前進基地與指揮中樞,因此,鄴城也便成為了曹魏的北京,長達46年(220年-266年)。

⑻ 北京 是從哪個朝代開始使用這個名稱的

是明朝!!

以下是各個朝代對北京地區的稱呼,你可以參考一下!!

古史傳說 叫 幽陵、幽都
商 燕、薊
周 燕、薊
秦 廣陽郡
西漢 燕國、廣陽郡、廣陽國
東漢 幽州廣陽國、廣陽郡
魏 幽州燕郡、燕國
晉 幽州燕國
後趙 幽州燕郡
前燕 幽州燕國、燕郡
前秦 幽州燕國
後燕 幽州燕郡
北魏 幽州燕郡
東魏 幽州燕郡
北齊 幽州燕郡
北周 幽州燕郡
隋 幽州、涿郡
唐 幽州、范陽郡
五代 幽州
遼 南京(燕京)析津府
宋 燕山府
金 中都大興府
元 大都路
明 北京、京師、順天府
清 京師、順天府
中華民國 京兆、北平市

⑼ 北京這個稱呼從什麼朝代開始的

現在的北京是從明朝開始稱呼的,起初明朝定都南京,改應天稱京師。後成祖遷都北平,稱京師。由於明朝有兩京,為區分故稱呼南京、北京。這兩地名均是明朝出現的,明朝以前各朝代均設有北京,元朝的北京在和林,宋代的北京為大名府,唐代的北京為晉陽(今太原)。所以北京的稱呼很早就有了。明朝以前基本上是四京,分別為北京、南京、西京、東京。唐朝:西京(長安)東京(洛陽)北京(晉陽)南京(成都),遼有五京為最多,而明清只有兩京算少了。

⑽ 北京在歷代的稱呼

北京是一座有著三千多年歷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著不同的稱謂,大致算起來有二十多個別稱。

薊據史書記載,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克商以後,封帝堯之後於薊,封召公奭於燕。另說周以前就有燕國,後燕並薊,以薊城為國都,這就是現在北京的前身。秦滅燕之後,設置薊縣,故址在今北京城。

幽州遠古時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見於《尚書·舜典》:「燕曰幽州。」兩漢、魏、晉、唐代都曾設置過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帶。

燕都因古時為燕國都城而得名。戰國七雄中有燕國,據說是因臨近燕山而得國名,其國都稱為「燕都」。以後在一些古籍中多用其為北京的別稱,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曾出版過一種北京文史的刊物,其名就叫《燕都》。

日下始見於《晉書》,潁川距晉國都洛陽極近,故稱日下。後來唐朝詩人王勃作《滕王閣序》時有「望長安於日下,指吳會於雲間」之句,即運用於此典故,此後便以「日下」為國都的代稱。作為北京的代名詞來用的有清人朱彝尊的《日下舊聞》和乾隆年間成書的《日下舊聞考》等。

幽都唐代曾設置幽都縣,遼時也曾設置過幽都府,所治在今天的北京一帶。

燕京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自稱燕帝,以范陽為燕京。安史之亂平定後,罷燕京。後來北京的正式命名雖屢有變動,而燕京這個名稱卻廣泛使用。近百年來,「燕京」是北京最常用的一個別稱,甚至一些企業的名稱、產品的命名也多用這兩個字。

春明起源於唐代,唐朝首都長安的正門(東門)名為春明門,古人認為東方主春,於是後人遂以「春明」作為首都的別稱,北京成為國都後,也曾被稱為「春明」。清人孫承澤著有《春明夢余錄》,蓋其意即此。

京城唐天寶元年(742年)以前,稱首都長安為京城,以後京城就泛指國都,北京成為國都後,也多將其稱為京城,時至今日也是人們稱呼北京最常用的代名詞。

南京遼會同元年(938年),將原來的幽州升為幽都府,建號南京,又稱燕京,作為遼的陪都。當時遼的首都在上京(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部)。

燕山北宋宣和四年(1123年),宋、金聯合伐遼,攻佔燕京。宋、金議和後,燕京回歸北宋,建燕山府(因臨近燕山腳下),故燕京又稱燕山。

中都宋宣和六年(1125年),金人南侵,佔領宋的燕山府。金貞元元年(1153年)金人遷都燕京,改稱中都,所治均在今天北京西南一帶。

大興金在將燕京改為中都的同時,設大興府,所治在今天的北京東南部,包括今東城區、崇文區、朝陽區及大興區的東部。

大都元代以金的離宮(今北海公園)為中心重建新城,至元九年(1272年)改稱大都,俗稱元大都。

汗八里元時蒙古人稱大都為汗八里,蒙語的意思為「汗城」,即可汗所居之處。所以元朝定都北京後也被稱為汗八里,馬可·波羅在他著的游記中就稱大都(北京)為汗八里。

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滅掉元朝後,為了記載平定北方的功績,將元大都改稱北平。

北京明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樂皇帝)取得皇位後,將他做燕王時的封地北平府改為順天府,建北京城,並將准備都城遷於此,這是正式命名為北京的開始,至今已有600餘年的歷史。

京師明成祖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改稱京師,直至清代。京師一詞最早見於《詩經·大雅·公劉》:「京師之野,於時處處。」後世遂稱國都為京師。還有一種說法,陝西鳳翔有山曰京,有水曰師,因周文王和武王在此建都,故統名為京師,以後便將京師當成國都的代稱,北京被稱為國都後,也曾被稱為京師。

宛平這是老北京人對北京的泛稱,其實不準確,明清的宛平縣治區只是今天北京的一部分,大致方位是現在的北京西南部,包括今西城區、宣武區、海淀區的一部分以及石景山區、門頭溝區和大興區的西部。

京兆民國二年(1913年)廢順天府,翌年置京兆地方,直隸中央,其范圍包括今天的北京大部分地區,民國十七年廢京兆地方,改北京為北平。

北京歷史上除了用過上述名稱外,還有秦漢之時,北京曾是廣陽郡的治所;隋大業年間,曾是涿郡的治所;唐天寶年間,曾是范陽郡的治所;遼代時曾是析津府的治所;明清之時,曾是順天府的治所,於是廣陽、涿郡、范陽、析津和順天府也成了北京的別稱。
參考資料:http://www.oldbeijing.net/Article_Show.asp?ArticleID=8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