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北京知識 » 北京豐台首開千方和首開什麼關系
擴展閱讀
廈門玉石買賣市場在哪裡 2025-07-22 07:35:35
杭州自考專業有哪些 2025-07-22 07:28:13
廈門的旅館為什麼不能退 2025-07-22 07:27:20

北京豐台首開千方和首開什麼關系

發布時間: 2022-09-21 21:37:12

1. 有沒有規定新小區入住率達到多少才能收停車費

這個沒有規定。

如果是小區裡面的專用停車位或者地下停車場停車位這種的就是要收費的,如果沒有具體的停車位,在合適的地方停車這種情況是不需要收取費用的。

1、管理費的收費依據是《合同法》及國務院頒布的《物業管理條例》。

《合同法》第365條及第366條規定,保管合同是保管人保管寄存人交付的保管物,並返還該物的合同。寄存人應當按照約定向保管人支付保管費。

《物業管理條例》第54條規定,利用物業共用部位、共用設施設備進行經營的,應當在徵得相關業主、業主大會、物業管理企業的同意後,按照規定辦理有關手續。

由此,物業在徵得業主同意後是可以利用小區的土地進行經營的。車主向物業交納的其實是車輛保管費。

(1)北京豐台首開千方和首開什麼關系擴展閱讀:

北京晨報現場新聞(首席記者 張靜雅)日前,北京晨報以《小區停車費上漲 引住戶爭議》為題報道了豐台區芳星園三區停車管理公司出台政策,每小時收取8元停車費引爭議。

昨天,針對這一情況,方庄地區辦事處表示,小區停車管理方負責人對未能提前說明表示歉意,並向居民退還了漲價部分的停車費用。此外,停車管理公司針對小區居民及來訪臨時停車問題也出了優惠措施。

家住芳星園三區的王女士向本報反映,在小區內停車,之前停一兩個小時最多收費5元,但是在12月11日當天只停了2.5小時竟被收取了20元停車費,這讓她非常惱火,只得第二天一早去辦理了停車證。

昨天,停車管理公司北京首開千方科技信息服務有限公司負責人對此表示歉意,就停車費漲價宣傳不到位、不透明向王女士作出解釋,在王女士辦理完停車證後,退還其20元停車費。

此外,停車管理公司針對小區居民親朋好友來訪的臨時停車問題也出台了優惠措施,辦證居民每月可領取8張優惠券,享受臨停1元/小時的優惠價格。停車管理公司表示,這項服務政策在2018年5月就已經開始實施,很多居民也辦理了停車證。

但由於社區內停車收費價格低廉,很多非本社區車輛常年占據停車位,物業不得已才將臨時停車費提高到每小時8元。停車費的上調並非針對本小區居民,而是希望通過此次漲價對社區停車秩序進行管理規范,杜絕外來車輛長期佔用本小區停車資源。

下一步,地區辦事處將繼續督促停車管理公司加大對小區停車管理措施的宣傳力度,利用各社區樓門微信群做好宣傳工作,將停車服務軟體及時轉發到各個樓門微信群中,把更多優惠信息告知居民。

2. 大陸有哪些經典的武俠片讓你印象深刻

提到大陸武俠片不得不說內地武俠劇的開山之作《甘十九妹》與《白眉大俠》,7080的同學應該非常熟悉。

1、《甘十九妹》

隋朝末年,隋將王世充的侄子王仁則在督建河防工事時,殺死了起來反抗暴虐的神腿張,但令其兒子小虎子跳河逃離虎口。小虎子被少林僧人救起收入寺中後,為報父仇毅然削發為僧,法名「覺遠」。 後來一連串意外使得少林寺危機四伏,覺遠擔起解救少林寺危機之任。該片上映後非常轟動,對內地武俠電影影響深遠。

3. 求古代行刑者的各類叫法和刑法各類資料越全越好

中國古代的挺全了,我找點國外的吧

一、動物行刑

這是羅馬的暴君Nero Claudius Caesar時代的一種殘酷的刑罰。這些女人都是給斗獸場的獅子、豹子等野獸作為食物的。

二、割喉刑
割喉始終是古羅馬所特有的刑罰,因此有"羅馬刑"之稱。它的要旨就是割斷喉嚨。與砍頭刑不同的是:在此刑中,頭和軀干並不分離,但這兩種刑的行刑原則是一樣的,因為犯人主要是由於窒息、失血過多以至腦部失血而死,其直接原因在於頸動脈和主動脈被切斷。割喉刑用的是匕首。但羅馬的刑罰中卻從未將「割喉刑」列為主要的死刑手段。

三、剖腹刑
該刑是用利刃刺入犯人的肚腹並拉開口子,導致內臟受損而死。希臘和羅馬僅是整死人便罷手了,但在古波斯,割開肚腹之後,還要從中揪出六到八米的腸子,纏在絞車上,而日本的割腹刑則是由自己來執行,用於證明自己的忠誠、找回失去的榮譽。在剖腹的同時,一頂有英雄特徵的桂冠便戴到了死者的頭上。所以,並非一般的市井之民也有資格剖腹。他們一般是被砍頭的。在日本,砍頭不僅意味著剝奪生命,還有污辱靈運魂魄的意向。

四、投擲刑
該刑的關鍵在於讓犯人從高處跌落。當然,在沒有高處的地方,便不能夠執行,例如沙漠里……

五、餓刑
如果單純讓犯人飢渴致死,便體現不出施刑者的創意與匠心了。在中世紀的歐洲,最常使用的是"飢餓面具",當面具扣到人臉上後,犯人的口腔里會被塞進一條鐵舌頭,用於強迫他進行呼吸,如此,即便滿地食物,犯人也無法進食,直至餓死。圖片說明:立枷,犯人多有被活活餓死的。

六、十字架刑
該刑在古埃及時便有,在地中海沿岸及中東國家運用得十分普遍。一般說來是用於懲罰社會地位較低的人,如奴隸、乞丐。為了羞辱罪大惡極的犯人,有時也用十字架刑。

七、活埋
活埋一般用於大規模屠殺。在中國的戰國時期,秦將白起一次便活埋了趙國降卒四十萬,秦始皇的坑儒行動只是小巫見大巫。圖片說明:日本的水刑——剛開始人還可以勉強將頭探出水面,到後來……

八、木樁刑
對於此刑,19世紀的《大網路全書》下了這樣的定義:"將人類的殘忍性發揮到極致的創造之一"。行刑方法在於將木樁插入犯人身體,最常見的是插入肛門,任其死去。1958年,伊拉克國王的舅舅因同性戀被處木樁。

九、活剝

活剝即揭人皮,可以是局部、也可以是全部。 在古印度,活剝又稱"小火去細毛",即用火把灼燒皮膚,把身體烤熟到三分。這時,活肉徹底附著在身體上的皮膚分離。然後「置犯人的叫喊於不顧,將他的皮整個地揭下來……他的肌肉完全呈現,血管清晰外露,可以看見內臟在搏動,光線照在他的胸前,肌肉纖維熠熠生輝」。

十、肢解

該刑意味著乾脆地剁下四肢。但發展到一定時期後,

施刑者認為「乾脆」太便宜犯人,於是,有了許多種花樣

波斯人別出心裁的做法是先從手指下刀,然後切腳趾,再砍手、臂、踝、腿、耳朵、鼻子……

中國人的玩法是截去四肢後用金創葯止血,用布包住傷口、再塞入一隻大瓮中,置放在廁所里,犯人要痛苦很久才會死去。到了漢以後,凌遲刑代替了肢解刑,也許在行刑者看來,凌遲刑更痛苦也更精妙……

如今,某些國家依然規定,對小偷可以採用截肢刑,巴基斯坦的法典規定:"第一次犯偷竊罪者將被從手腕關節處砍去右手;第二次犯者將被砍去左腳。"但藉此刑剝奪犯人性命的事幾乎沒有了。

亞洲和中東的民族尤為偏好此刑。該刑的關鍵在於將人體零敲碎打,直至死去。

十一、碎身刑

這是典型的西方死刑,與西方人酷愛擺弄機械密切相關。犯人赤裸著身體被固定在一隻帶鐵釘的大輪盤上,通過搖動手柄,輪盤可以繞軸旋轉,輪盤每轉一圈,固定在地面上的鐵刺就會剮下一條肉來,轉個十來圈,犯人基本上就被扯碎了。圖片說明:解剖刑——從聲帶至乳房,一塊塊地切割,與中國的凌遲有異曲同工之妙。

十二、碾刑

碾刑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是用一種固定的重物壓死;二是將犯人放在中間,兩邊同時用力並逐漸加碼;三是用帶有利物的東西軋碎或扯爛。在羅馬和埃及,常會把犯人鋪在尖刺上,然後用巨石碾過,如此犯人決無活機。圖為夾棍刑。

十三、壓杠子

日耳曼人的碾刑用的是沉甸甸的木頭大盤,由馬拖著來回地碾壓,直到犯人變成血肉模糊的 一片醬沫。在波斯,犯人則被塞入那種用來榨葡萄和橄欖的壓榨機中,被這般處理過的犯人,形狀全無

十四、火刑

用火燒人是最原始蠻荒的做法,古代的西方和東方都對火刑津津樂道。

十五、烤刑與炙刑

這兩種刑均為常用的處死方法,它們與火刑的區別在於:對犯人一定要用"小火"來處理。將爐火控制在某種范圍內,其目的在於讓犯人在清醒狀態下斃命。

十六、鋸刑

這是一種特別的分解具是鋸。據說東方人喜好橫鋸,而西方人酷愛直鋸。在基督教傳入日本後,日本人也熱衷於直鋸,他們慣常是從頭頂開鋸,而西方施刑者則倒行逆施,從兩腿之間腹股溝的位置開鋸,這樣做的後果最可怕,因為在切到肚臍的位置前,犯人的意識都非常清醒。為了延長受難過程,往往會讓犯人保持頭沖下的姿式,這樣腦部可以得到充分的氧氣,可以避免血流失過快而死。鋸刑史上最後的"傑作"是由某些患有狂躁症的蓋世太保來完成的。他們有各種型號的鋼鋸,在他們手裡,人變成一棵可以恣意妄為的樹,想鋸那個部位都成。圖片說明:16世紀德國多見的一種酷刑——鋸刑,在到達要害之前受刑者絕對意識清醒。

十七、箭刑與貫穿刑

大家看到她的第一感覺是什麼?說出她的用途你大概就會倒吸一口冷氣了,這就是有名的紐倫堡之「鐵處女」。她是一個可以開合的容器,內部布滿銳利的鐵釘,人只要被放到裡面,隨著她的關閉,那將會是地獄的風光。

*鐵處女
致命的擁抱:鐵處女(Iron Maiden)

翻開拷問史,在眾多關於拷問器具的記載當中,以人體形狀為模型製作的器具最多。這種器具往往都有左右對開的兩扇門,門裡面裝置有尖銳的釘子,一關上門,裡面的人就會體會到鐵釘刺穿身體的疼痛。在這類刑具中最為有名、而且不得不提的就是德國的「紐倫堡鐵處女」。

讓人意外的是,這種怪異的處刑工具竟然擁有相當久遠的歷史。最早的記載是一名西元前二零五年至一九四年,統治斯巴達的暴君那比斯(Nabis)。他經常會說:「如果我無法說服你,或許我美麗的愛琵加(Apega)可以。」然後,這個倒楣的傢伙就會被領到一個以暴君美麗妻子為外型的雕像面前,雕像的雙臂上有尖利的刀刃,受刑者就會在這致命的擁抱中被殺死。

接著,西班牙人為了拷問那些不願意改信天主教的異教徒,也研發出了類似的工具來。這具雕像通常是由僧侶所雕刻,外面會披上薄紗,手中則拿著象徵信仰的旗幟,外型則是代表著聖母瑪麗亞。由於大多數的拷問室都在地窖中,受刑的異教徒必須走過一段長長的陰森、黑暗、潮濕的走廊之後,才會看到這個恐怖的刑具。行刑者會大聲的念誦一段句子,其意為即使你是異教徒,聖母依舊願意擁抱你。然後,裝有尖刺的雙臂同樣會收攏,讓受刑人的上身被刺穿。在這樣的狀況下,行刑人會繼續審問犯人,要求他認罪,否則就會繼續收攏雕像的手臂。

起初這種刑具只用來懲罰叛教或是污辱聖人的犯人,但稍後它也被用來當作處罰叛國和圖謀不軌的刑罰。在這之中最有名的就是德國紐倫堡的鐵處女了!至今大部分的鐵處女外型都是仿造這台原型機所創造的,唯一可惜的是在同盟國一九四四年二次世界大戰轟炸德國時將它毀掉了,因此目前並沒有保留下來。德國人的手藝果然是最精巧,整個刑具可說是當時工藝的結晶!

由於史書中對該種裝置的使用情況記載得不是很多,所以很難判斷這種刑具的存在是傳說還是事實。因為關於拷問的史料文獻都是以19世紀的研究為基礎,而當時的研究受浪漫主義思想和民間傳聞的影響較深。而有關「鐵處女」使用的記載很少,從1515年8月15日第一次使用該裝置起,只有幾十年的時間。當天,法官把受刑者關入「鐵處女」中,門只是「稍稍」地關了一下:「釘子尖銳的前端慢慢刺入了那男子的身體,先是手腕,然後是腳等其他幾個地方,接著是小腹、胸、膀胱和局部肌肉,接下來是眼睛、肩膀和臀部。看上去雖然很疼,但還不至於立刻要了犯人的命。這期間那男子不停地發出凄慘的叫聲,顯然他非常痛苦,就這樣連續哀號了兩天他才死去。」根據這篇文章的記載,恐怕當時的「鐵處女」內側各個地方都裝有鐵釘,靠改變釘刺的不同部位進行拷問,而且鐵釘還是可以活動的,尤其是會引起劇烈疼痛的地方和靠近致命處的鐵釘是可活動的,執行人故意把這些地方的鐵釘稍稍向外拔了一點,這樣可以延長受刑人的痛苦。

18世紀後,紐倫堡逐漸取消了審訊時實行拷問制度的習慣,在1784年出版的旅遊指南中,明確記載有「『鐵處女』這一可憎的、令人戰栗的拷問器具,成為了弗雷德利克_巴爾巴羅薩時代的古董」的字樣。雖然該書把時代弄錯了將近400年(弗雷德利克_巴爾巴羅薩時代比中世紀還要久遠),但由此我們也可以知道當時的「鐵處女」已經成為博物館中的收藏品了。

鐵處女的外表像個人型棺材,內側各個地方都裝有可活動鐵釘,靠改變釘刺的不同部位進行拷問。尤其是會引起劇烈疼痛的地方和靠近致命處的鐵釘是可活動的。執行人故意把這些地方的鐵釘稍稍向外拔了一點,這樣可以延長受刑人的痛苦。該刑具有四個基本特徵,這四個基本特徵也充分顯示了其非人道的特點。
一,若從小孔向裡面釘入長釘會把受刑者的身體打通。為了增加受刑者的痛苦,還特地避開了受刑者的致命要害。由於該刑具是垂直放立的,因而受刑者在桶棺內完全是被鐵釘懸掛起來的。
二,桶棺內的空間極其狹窄,這會不斷地帶給受刑者的肉體和精神上的痛苦。
三,這種刑具雖然四面也有對開的門,但即使把所有的門都打開,受刑者也跑不掉。
四,該刑具的桶壁做得很厚,不開門的話在外面是聽不到受刑者的呻吟聲和慘叫聲的。而且假如中途把門打開,再關上時,鐵針還會刺入受刑者身上同樣的傷口之中,因此根本不要奢望能夠減輕臨死前的痛苦。

如果只有這樣,德國其實也不配被稱作世界工藝技術最先進的國家。在經過剛剛的一番折騰之後,很顯然鐵處女內部已經一片狼籍,要把屍體處理掉就成了很惡心的一件事情了。但是,德國人在鐵處女底下安置了一整條垂直的地道,行刑者只需啟動機關,打開暗門,屍體就會直直落下。在地道的盡頭則是一連串轉動的刀刃,結合上屍體從高處落下的沖擊和銳利的刀刃,這倒楣傢伙的屍體就會被切成碎片,正好落入紐倫堡中的培革尼茲河,最後流入萊茵河中。行刑者最後只需要把血水沖入隧道中就可以保持乾爽清潔。

十八、毒刑

從很早的年代始,服毒致死就是執刑方法之一。

有記錄本案的早期毒殺是對哲學家蘇格拉底的死刑執行。蘇氏因得罪雅典的權貴而被毒死。當毒葯送到後,他問劊子手:"好吧,我的勇士,告訴我該怎麼做?"後者告訴他,喝下毒葯後不要在房間里走動,因為運動會減緩毒葯的發作,延長死亡的時間。也要盡可能地少說話,否則就需喝下兩倍以上的劑量。據說蘇氏都接受了。那時的希臘,多是用歐洲普遍可見的毒芹中提取出來的毒芹鹼來做毒葯。(芹葉鉤吻)

而在古中國,則多用從動物、昆蟲、礦物、植物中的提取毒物,似乎比起西方,毒死人的渠道要多得多。

現代社會出於對有效性和人道的考慮,又開始使用先民的方法了。毒氣室、安樂死注射似乎都是一種延續。

十九、吊刑

它有別絞刑,方法是將犯人雙手反剪,再用繩子捆住手腕吊升到行刑架的頂端,然後,驟然松開繩子使其下落,停頓在高於地面僅數十公分處。在降落停止產生的沖力作用下,犯人的雙臂會被拉得脫臼。

經過重量設計的吊刑則更為殘酷,有記錄表明,如果受刑人腿上捆上超過60公斤的重物受刑,就會連雙腿都會拉脫臼。如果超過100公斤,那麼在沖力作用下,全身的骨頭都會碎裂,就算是肚皮綻開,五臟六腑溢出的現象也並不罕見。

19世紀中葉,中國的清政府曾用吊刑處罰過天主教的傳教士,並將吊刑作為一種合法形式的刑罰普遍運用

二十、鞭刑與棒刑

鞭刑存在於歷史上的各個時期。現代社會文明程度高而鞭刑狠的國家首推新加坡。

二十一、車輪刑

這是一種將人綁在車輪上活活打死的刑罰。

二十二、磔刑

就是中國的「五馬分屍」,該刑的特殊之處在於犯人的四肢要同時遭受"力的作用"……

二十三、扼殺

扼殺即勒死,它和絞刑一樣是一種使人窒息的刑罰。但它不主要依賴犯人本身的重量,而是通過某種作用在脖子上的外力來致死。扼殺曾被亞洲和歐洲的許多民族所施用,但在歐洲若乾地方有規定,不允許處女遭受扼刑,於是劊子手在用繩索或其他刑具套住犯人的脖子之前,要先使處女失身。

二十四、絞殺

絞殺並非絞刑。它與扼殺的原理十分相似,可以說是一種手工死刑的機械化。

最初的絞殺是讓犯人坐在一塊平台上,手系在腹前背靠著一根豎著的木樁,劊子手從木樁上的窟窿中放進去一根麻繩,編成環將犯人脖子套住,再將麻繩的兩端在樁的另一面打結,從中插入一根棍。當轉動棍子時,環收緊使犯人被勒死。這種方式絲毫不傷頸動脈,卻造成人慢慢窒息而死。

後來,出現了用金屬製造的絞殺機、鐵項圈代替了繩套,可以旋轉的螺絲讓鐵環的收縮更加容易。

4. 秦始皇的資料

秦始皇身後留下的9大謎案:
公元前259年中國農歷正月,一個長相並不特殊的男嬰在趙國邯鄲降生了。他,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王國的創立者秦始皇。在西方人眼裡他是中國的拿破崙。他13歲就繼承了秦國國君的王位,22歲在故都雍城舉行了成人加冕儀式,從此正式登基「親理朝政」,開始了他一生轟轟烈烈的政治生涯。他,39歲出兵擊敗了山東六國最後一個諸侯國,俘虜了齊王建,完成了統一中國的歷史大業。接著他又不失時機地制定和頒布了一系列有利於統一的法令和措施,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政權。他50歲病死在出巡途中「沙丘平台」(今河北巨鹿縣境),結束了短暫的一生。
家喻戶嘵的秦始皇,因完成統一大業而名垂千古,因實施暴政遭千古罵名。秦王朝只存在了15年,他的萬世皇帝夢也就破滅了。可皇帝制度、皇帝意識影響了中國幾千年。不僅始皇帝的身世、生平、功過引人注目,連座落在驪山腳下的始皇陵也因眾多未解謎團而倍受關注。
一、巨大陵寢神秘莫測
千百年來圍繞著秦陵地宮引發了許多神奇的傳說故事。《三輔故事》記載,楚霸王項羽入關,曾以30萬人盜掘秦陵。在挖掘過程中,突然一隻金雁從墓中飛出,這只神奇的飛雁一直朝南飛去。斗轉星移過了幾百年,三國時期,寶鼎元年,有人送只金雁給名曰張善的官吏,他立即從金雁上的文字判斷此物出自始皇陵……這類神奇的傳說更是給秦始皇陵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坐落在驪山腳下的那座小山包就是秦始皇的墳墓,山包下便是那幽深而神秘的地宮。封土北側有寢殿禮儀建築群、飼官建築群,封土外有兩道長10千米的內外城垣,封土周圍及東、西、南、北側分布著數百座地下陪葬坑,秦始皇陵園封土、地宮、內外城垣形制及其禮儀建築和布局都不同於先秦任何一座國君陵園。這座帝陵陵寢規模恢宏、設計奇特。陵園工程之大、用工人數之多、持續時間之久都是前所未有的。
第一位記錄秦始皇陵的是史學大師司馬遷。他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留下160個字的記錄。《史記》記載始皇陵「墳高五十餘丈。」以當時的尺值折算其高度在115米左右。1961年當地文管本測量的高度為43米。筆者1982年在8383部隊工程兵戰士的協助下,對陵墓封土再次進行了測量,測得結果是墳高55.05米。後來航空測量的海拔高度也與之相近。可見兩千餘年來的水土流失,封土高度比原來下降了二分之一多。封土底邊為長方形。南北長515米,東西寬485米,佔地面積近25萬平方米。
陵園工程的修建伴隨著秦始皇一生的政治生涯。當他13歲剛剛登上秦王寶座時,陵園工程也隨之開始了。古代帝王生前造陵並非秦始皇的首創。早在戰國時期諸候國王生前造陵已蔚然成風。如趙肅侯「十五年起壽陵」(《史記·趙世家》)。還有平山縣中山國王陵墓也是生前營造的。秦始皇只不過是把國君生前造陵的時間提前到即位初期。陵園工程的修建直至秦始皇臨死時還未竣工。二世皇帝繼位,接著又修建了一年多才基本完工。
縱觀陵園工程,前後可分為三個施工階段。自秦王即位開始到統一全國的26年為陵園工程的初期階段。這一階段先後展開了陵園工程的設計和主體工程的施工。初步奠定了陵園的規模和基本格局。從統一全國到秦始皇三十五年,這9年當為陵園工程的大規模修建時期。《史記》記載:「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經過數10萬人9年多大規模的修建,基本完成了陵園主體工程。自秦始皇三十五年到秦二世二年冬,歷時3年多是工程的最後階段。這一階段主要從事陵園的收尾工程與覆土工作。盡管陵墓工程歷時三十七八年之久,整個工程最後仍然沒有竣工。當年爆發了一次波瀾壯闊的農民大起義。起義軍領袖陳勝、吳廣的部下周文率兵打到了距陵園不足數千米的戲水附近(今臨潼縣新豐鎮附近)。面臨大軍壓境、威逼咸陽之勢,秦二世這位未經風雨考驗的新皇帝驚惶失措,情急之下召來群臣商討對策,他一副喪魂落魄的樣子,向群臣發出了「為之奈何」的哀求。一陣沉寂之後,少府令章邯建議:「盜已至,眾疆,今發兵近縣不及矣,驪山徒多,請赦之,授兵以擊之。」驚魂未定的二世皇帝當即迎合,拍板決定由章邯直接率領修陵大軍回擊周文起義軍。至此尚未完全竣工的陵園工程不得不中止。
秦陵工程設計者不僅精心選擇了一處風水寶地,對陵園總體布局的設計更是頗具匠心。
秦始皇陵園以高大的封冢為中心,封冢外有兩道回字形夯土城垣,外城垣四面各置一門。東門位於封土正中的東西軸線上,門闕規模最大。內城除北牆開兩門外,其餘三面各開一門。尤其內城南門的闕門遺址至今仍屹立於封冢之南,蔚為壯觀。
幾千年過去了,秦陵那座高大如山的封冢仍然屹立於驪山腳下,當年那長達10千米的內外夯土城垣早已殘缺不全。現在能看到的只有內城西牆殘存的一段城牆。那一座座宏偉的地面建築早在兩千多年前就遭到項羽的焚燒,在殘存的廢墟上,考古工作者發現了陵寢建築群遺址,規模宏大,集中分布於封土北側、內城西半部。在封土西北的內外城垣之間還發現一處地面建築群。據清理的三組房屋建築基址來看似為飼官建築。飼官建築遺址的南北兩側還有幾組尚未發掘的地面建築,其規模也相當可觀。
20世紀60年代之前所有關於秦始皇陵的推測只能停留在文獻記載與傳聞的基礎上。1974年3月29日,當下河大隊西楊村生產隊的幾位農民一钁頭驚醒了沉睡的兵馬俑之時,它們立刻震驚了世界。這一驚人的發現,也撩起了秦陵神秘面紗的一角。
當年無論是打井的農民還是參與勘探試掘的考古人員誰也想不到兵馬俑坑會有那麼大的規模。當一號俑坑全面勘探試掘不久,又在一號坑北側20米處發現二號兵馬俑坑、三號兵馬俑坑和一座甲字形大墓。單就兵馬俑陪葬坑而言,它佔地達20,000多平方米,有真人真馬相仿的陶俑馬8,000餘件,青銅兵器數十萬件。這件規模宏大的陪葬坑不僅在中國,甚至在世界陵寢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
此後20餘年來秦始皇陵園考古發現接連不斷,陵園東側發現了百餘座馬廄陪葬坑,17座陪葬墓。陵園西側發現了31座珍禽異獸陪葬坑,一座曲尺形馬廄陪葬坑和61座小型墓坑。10乘大型彩繪銅車馬、木車馬則位於地宮之西,原封土之下。近年來又在始皇陵北發現了一座較大的動物陪葬坑,在東內外城垣之間發現了鎧甲坑、百戲俑坑……
陵園地上地下精心設計、安置的這一切不正是一個理想的地下王國嗎?
二、幽深地宮謎團重重
始皇陵是一座充滿了神奇色彩的地下「王國」。那幽深的地宮更是謎團重重,地宮形制及內部結構至今尚不完全清楚,千百年來引發了多少文人墨客的猜測與遐想。地宮是什麼樣的結構?地宮內藏匿了多少奇器珍寶?地宮內有沒有防盜機關?地宮挖了多深?始皇帝是銅棺石棺還是木棺木槨?始皇帝的屍骨是否完好無損?……這一系列的懸念無不困擾著專家學者。目前只能根據現有考古材料結合有關歷史文獻作初步的探討和推測。
神秘莫測的秦陵地宮在司馬遷筆下僅留下極為簡略的記載:「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考古專家們以此為線索,努力尋找著能揭開秦陵地宮之謎的種種蛛絲馬跡。
謎團一:幽幽地宮深幾許?
據最新考古勘探資料表明:秦陵地宮東西實際長260米,南北實際長160米,總面積41,600平方米。秦陵地宮是秦漢時期規模最大的地宮,其規模相當於5個國際足球場。通過考古鑽探進一步證實,幽深而宏大的地宮為豎穴式。
司馬遷說「穿三泉」,《漢舊儀》則言「已深已極」。說明深度挖至不能再挖的地步,至深至極的地宮究竟有多深呢?
神秘的地宮曾引起了華裔物理學家丁肇中先生的興趣。他利用現代高科技與陳明等三位科學家研究撰文,推測秦陵地宮深度為500至1500米。現在看來這一推測近乎天方夜譚。假定地宮挖至1000米,它超過了陵墓位置與北測渭河之間的落差。那樣不僅地宮之水難以排出,甚至會造成渭河之水倒灌秦陵地宮的危險。盡管這一推斷懸殊太大,但卻首開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探索秦始皇陵奧秘的先河。
國內文物考古、地質學界專家學者對秦陵地宮深度也作了多方面的研究探索。根據最新鑽探資料,秦陵地宮並沒有人們想像的那麼深。實際深度應與芷陽一號秦公陵園墓室深度接近。這樣推算下來,地宮坑口至底部實際深度約為26米,至秦代地表最深約為37米。這個數據應當說不會有大的失誤,這是依據目前勘探結果推算的。但是否如此尚有賴於考古勘探進一步驗證。
謎團二:地宮設有幾道門?
2002年9月17日,世人通過電視直播目睹了考古學家探測金字塔內部空間的過程。當考古學家從第一道石門洞口將機器人放進去之後,想不到機器人又碰上了一道石門。舉世矚目的金字塔考古工程只好擱淺。金字塔地宮可能不只兩道門。那麼,秦陵地宮當年建造了幾道墓門呢?
秦陵地宮門道數量問題,其實《史記》中早有答案。只是未引起學者們的重視罷了。《史記》清楚的記載:「大事畢,已藏,閉中羨,下外羨門,盡閉工匠藏,無復出者。」
棺槨及隨葬品全部安置放在中門以內。工匠正在中門以內忙活,突然間「閉中羨門,下外羨門。」工匠「無復出者」,也成了陪葬品。這里涉及既有中羨門,又有外羨門,其中內羨門不言自明。地宮三道門似乎無可辨駁。值得注意的是司馬遷中羨門用了個「閉」字,外羨門則有了個「下」字,說明中羨門是可以開合的活動門,外羨門則是由上向路胖玫摹V邢勖趴贍蓯嗆嵯螄餷對諏獎詰募脅壑校�且壞牢薹�艫拇笫�擰D諳勖趴贍苡脛邢勖畔嗨啤H老勖藕芸贍茉諞惶踔畢呱稀?
謎團三:「上具天文」作何解釋?
秦陵地宮「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記載出自《史記》,其含義是什麼?
著名考古學家夏鼐先生曾推斷:「『上具天文,下具地理』應當是在墓室頂繪畫或線刻日、月、星象圖,可能仍保存在今日臨潼始皇陵中。」近年來,西安交大漢墓發現了類似於「天文」「地理」的壁畫。上部是象徵天空的日、月、星象,下部則是代表山川的壁畫。由此推斷,秦陵地宮上部可能繪有更為完整的二十八星宿圖,下部則是以水銀代表的山川地理。在這座有著象徵天、地的地下「王國」里,秦始皇的靈魂照樣可以「仰觀天文,俯察地理」,統治著這里的一切。
謎團四:地宮埋「水銀」之謎
始皇陵以水銀為江河大海的記載見於《史記》,《漢書》中也有類似的文字。然而,陵墓中究竟有沒有水銀始終是一個謎。
現代科技的發展為驗證秦陵地宮埋水銀這一千古懸案提供了必要的前題條件。地質學專家常勇、李同先生先後兩次來始皇陵采樣。經過反復測試,發現始皇陵封土土壤樣品中果然出現「汞異常」。相反其它地方的土壤樣品幾乎沒有汞含量。科學家由此得出初步結論:《史記》中關於始皇陵中埋藏大量汞的記載是可靠的。現代科技終於解開了地宮埋「水銀」的千古謎案。
至於地宮為何要埋入大量水銀?北魏學者酈道元的解釋是「以水銀為江河大海在於以水銀為四瀆、百川、五嶽九州,具地理之勢。」原來是以水銀象徵山川地理,與「上具天文」相對應。
謎團五:地宮珍寶知多少?
「奇器珍怪徙藏滿之」一語出自司馬遷筆下。早於司馬遷的大學者劉向也曾發出過這樣的深切感嘆:「自古至今,葬未有如始皇者也。」那麼,這座神奇的地宮珍藏了哪些迷人的珍寶呢?
《史記》明文記載的有「金雁」、「珠玉」、「翡翠」等。其它還有什麼稀世之寶誰也不清楚。不過80年代末考古工作者在地宮西側發掘出土了一組大型彩繪銅車馬。車馬造型之准確,裝飾之精美舉世罕見。之前,考古工作者還發掘出土了一組木車馬,除車馬、御官俑為木質外,其餘車馬飾件均為金、銀、銅鑄造而成。地宮外側居然珍藏了如此之精美的隨葬品,那麼,地宮內隨葬品之豐富、藏品之精緻是可想而知的。
謎團六:秦始皇使用銅棺還是木槨?
秦始皇使用什麼樣的棺槨?《史記》、《漢書》均未明確記載。司馬遷只留下一句「下銅而致槨」的含糊記錄。於是有學者據此得出秦始皇使用的是銅棺。但從文獻記載而言,秦始皇未必使用的是銅棺。《史記》、《漢書》明文記載:「冶銅錮其內,漆塗其外。」「披以珠玉,飾以翡翠」,「棺槨之麗,不可勝原。」這里「漆塗其外」、「飾以翡翠」的棺槨恐怕只能是木質的了。如果是銅棺或石棺肯定用不著土漆塗其外,而只有木棺才可能使用土漆。
從先秦及西漢的棺槨制度考察,使用「黃腸題湊」的大型木槨是當時天子的特權。自命功勞大過三皇五帝的秦始皇不可能放棄「黃腸題湊」的木槨而改用其它棺槨。
謎團七:地宮有沒有空間?
目前考古勘探表明,秦陵地宮為豎穴式。墓內可能有「黃腸題湊」的大型木槨。如果是豎穴木槨墓,墓道及木槨上部都以夯土密封。這樣一來,墓室內外嚴嚴實實,不會再有空間。然而,陵墓主持者之一李斯則說:「鑿之不入,燒之不燃,叩之空空,如下無狀。」
李斯這段話如果記載無誤,那地宮明顯有個外殼。按理這段話不會有假。因為李斯曾以左丞相身份親自主持過陵墓工程,對地宮的構造了如指掌。加之這段話是當面向聖上匯報的,應該說不會有摻假嫌疑。如果按李斯所言可以推斷秦陵當是一座密封的、真空的大地堡式地宮。不然,怎麼會「叩之空空」?又怎麼會「燒之不燃」?
按文獻記載推理地宮是空的,且有較大的空間,但由於考古勘探尚未深入到地宮的主要部位,所以地宮內部究竟是虛是實目前還是個謎。
謎團八:自動發射器
秦始皇在防止盜墓方面也苦費心機。《史記》記載:秦陵地宮「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進者輒射之。」指的是這里安裝著一套自動發射的暗弩。如果記載屬實的話乃是中國古代最早的自動防盜器。
秦代曾生產過連發三箭的弓弩。但是安放在地宮的暗弩當是一套自動發射的弓弩。當外界物體碰到弓便會自動發射。2200多年前的秦代何以生產如此高超的自動發射器也是一大謎。
謎團九:秦始皇遺體完好嗎?
20世紀70年代中期長沙馬王堆漢墓「女屍」的發現震驚中外。其屍骨保存之完好舉世罕見。由此,有人推測秦始皇的遺體也會完好地保存下來。雖然客觀上具備保護遺體條件,但秦始皇遺體是否完好地保存下來呢?
如果單從遺體保護技術而言,相距秦代不足百年的西漢女屍能很好地保護下來,秦代也應具備保護遺體的防腐技術。問題是秦始皇死在出巡途中,而且更糟的是正值酷暑時節,「屍體」未運多遠,便發出了熏人的腥味,為了防止腥味擴散,走漏「風聲」,趙高、胡亥立即派人從河中撈了一筐筐鮑魚,將鮑魚與「屍體」放在一起以亂其臭。這樣,經過50餘天的長途顛簸,九月,屍骨終於運回咸陽發喪。
秦始皇由死到下葬間隔近兩個月。根據當代遺體保護經驗,一般遺體保護須在死者死後即刻著手處理。如若稍有延誤,屍體本身已開始變化,恐怕再先進的技術也無能為力。秦始皇遺體途中就開始腐敗,屍體運回咸陽等不到處理恐怕早已面目全非了。據此推測秦始皇遺體保存完好的可能性很小。
以上謎團只是秦陵地宮眾多謎團之冰山一角。隨著我國考古研究工作的深入和高科技探測技術的實際運用,秦陵地宮終有一天將再次震驚全世界

5. 與千方科技對外合作的企業都有哪些呀

像IBM、lntcl、華為、浪潮、中交、中國航信、中建、中冶、京煤、首開這些企業,都是和千方科技有過合作的,而且在2019年5月27日,千方科技還獲得了阿里巴巴集團的入股。並且與阿里雲還達成了全面的深度合作。不懂的可以追問哦,祝你工作順利

6. 什麼是英雄(詞典裡面的解釋)

英雄
英雄yīng xióng

[hero] 非凡出眾的人物。指見解、才能超群出眾或領袖群眾的人
總攬英雄。——《三國志·諸葛亮傳》
英雄無覓孫仲謀處。——宋·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常見詞語有:
英雄氣短[a good man caught in difficult circumstances] 謂有才志的人因遭遇挫折或沉溺於兒女私情而喪失進取心.
所以一開口便道是某某英雄志短,兒女情長。——清·文康《兒女英雄傳》

英雄所見略同[Great minds think alike;The heroes agree mostly;Good wits jump]傑出人物的見解大致相同。用來贊美雙方意見相同

英雄無用武之地[no scope for displaying one』s abilities] 形容人有抱負、有才能,但卻無地施展
英雄無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資治通鑒》

一, 何人是英雄?

談到英雄,凡是讀過《三國演義》的人都會馬上想起曹操與劉備煮梅論英雄的故事。當年劉備臣屬曹操。一日,曹操邀劉備赴宴,席間評論起天下英雄。劉備舉出當世握有重兵,雄居一方的各位諸侯,稱他們為英雄。但是都被曹操嗤之以鼻。曹操舉出這些人各自的弱點,認為他們都不是真正的英雄,當世的英雄只有曹操本人,和面前的這位出身布衣,目前還寄人籬下的劉備。劉備一聽大驚失色,酒杯落於地。這時天上正響一巨雷,劉備趁機掩飾說,因懼雷而落杯。曹操聽了便輕視了劉備,後來終於讓劉備尋機脫身,後來三分天下。

這曹操的眼光確實利害。天下眾多有權有勢的豪傑在他眼裡不屑一顧。但偏偏看出這位劉備將來的成就無可限量。而且竟被他說中。他與劉備論英雄,就是為了驗證自己的看法。劉備被捧為英雄,不但未喜,反而大驚落杯。因為他知道曹操妒才,必然會除掉他,才故意示弱。曹操還是被蒙騙過去,是曹操的疏忽呢?還是劉備命不該絕?

以這個故事開頭,因為它帶出了本文的主題:就是什麼樣的人是英雄?在對英雄們研究過以後,希望能夠發現出規律:如何才能成為英雄。

古人說,美女愛英雄。其實,哪個不崇拜英雄?哪個不敬仰英雄?哪個不希望自己就是英雄。但是,什麼樣的人才算是英雄呢?

自古以來,對英雄的定義沒有統一說法。而時代變了,古人說的英雄同今天人說的英雄又有很多區別。比如,在今天的社會里,一個士兵炸毀了敵人幾輛坦克,馬上就成了英雄。一個清潔工掃地幾十年,突然哪一天做了什麼好事被發現,也成了英雄。在現代社會里,英雄的概念比較廣闊。在這里,要討論的是從歷史的角度談古代那種英雄的概念。

本文要討論的英雄是指曹操談的那種有遠大抱負的豪傑之士,「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也。」那些能夠一呼百應、叱吒風雲、萬民敬仰、天下歸心、文能定國、武能安邦,在國家需要的時候發揮英雄本色,建功立業的人才可以稱為英雄。

二,誰能成英雄?

英雄靠時勢,也要靠自身。英雄待時而動,順勢而起。但是,起動以後還要靠自己的本事創造一片事業。

英雄要看清形勢走向並順勢操作。正所謂,逆勢者亡,順勢者昌。

有些人自命為反潮流的英雄,但是,他們的事業往往是事倍功半,要耗費數倍的力氣,但卻鮮有成功。

英雄善於掌握方向。就像船上的舵手,讓事業成為順風的航船,避開暗礁險灘,直到安全進港。

所以,英雄就像是具有高超技能的弄潮兒,時機未到,則潛伏不動,靜如處子。時機一到,則順勢而發,動如脫兔。

但是這些英雄還是離不了時勢的影響。盡管他們能夠認清時勢,掌握時機,並利用形勢,但是如果時勢離之而去,他們也會受困。就像楚霸王那樣,力拔山氣蓋世,但是最後因「時不利」而落得烏江自刎的結局。所以,僅能利用時勢的,雖然是英雄,但僅能稱為時雄,也就是說是一時之雄,因時而稱雄。他們雖能稱雄一時,但最終還是要被人征服或收服。

這些人都不是真英雄、大英雄。

三,誰是大英雄?

一般意義上的英雄只是些在某些方面有所長,且善於利用時勢,而領一時風騷的人物。這些人雖有所長,但也有所短。遇到高明的對手,最後只能臣服。

與之相比,真正的大英雄就是一個無懈可擊的完人。

氣概上:頂天立地、不信鬼神、不懼天地、欲與天公試比高。他們不靠命運、不待時勢、不懼困難、不畏艱險,堅信人定勝天。他們仁心宅厚,以拯救天下蒼生為己任;他們惠澤萬民,以建立太平盛世為目標。他們氣宇軒昂,妖魔鬼怪見之退避;他們膽量超人,泰山崩於前而不變色。他們胸襟開闊,天下之才趨之若鶩;他們大義凜然,為正義敢闖龍潭虎穴。

能力上:澤被天下、懲惡揚善、才華橫溢、學貫古今、能文能武、智勇雙全、審時度勢、神機妙算、精通韜略、領袖群倫、恩威並用、號令群雄。就像毛澤東當年所描繪的:「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所以,大英雄是英雄中的英雄。從道德文章,文韜武略各方面看,都是曠世奇才。知識淵博,論天下形勢如同掌中觀紋;腹藏玄機,帷幄之中可決勝千里之外。論道德可比聖賢,寫文章字字珠璣,講韜略算無遺策,藏胸中百萬雄兵。如此,則安天下舍我其誰?這樣的人才數百年才會出一位。中國不是有句古詩說,「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嗎。

四,英雄論現實意義

大家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古代英雄們雖然已經消逝,但他們的故事卻長流人間,不斷地激勵者一代代的後人。即使在當今科技發達現代化的時代,重溫古人的舊事仍然有著重要的意義。

比如,區分假英雄和真英雄(大英雄)就是有現實意義的。

對於那些整天抱怨時運不濟,懷才不遇的人,不應該再用這樣的理由來為自己開脫。時勢造出來的英雄不是真英雄。如果你是自信有真才實學的英雄,就應該奮發圖強。要知道,錐處囊中,鋒芒遲早要露出。所以,你不能虛度光陰,而應該更加努力,增加自己的實力,以應付未來的艱巨挑戰。

而且,能造時勢的才是大英雄。如果你自認是大英雄,那就應該身處困境而不餒,要為自己創造機會,創造形勢。中國有句名言:「人事未盡,不可言天命。」 怨天尤人,不是英雄本色。

當然,在現實社會里,不是人人都想,都有能力,或者都當得成大英雄。但是那種憂國憂民,奮發圖強的精神是永遠具有教育意義的。在現代安定和平的社會里,人人都應該設定自己的人生目標,持續地學習,不停地進取,在所從事的領域達到令自己滿意的目標。不愧對親人,不虛度此生。這樣的人就是大英雄。正所謂,行行出狀元。
五,英雄主義與團隊精神

談了許久的英雄,也許會被人誤認為在吹捧個人英雄主義。其實,英雄主義不等於個人主義。中國古代思想家們對這個問題已經講得比較清楚。英雄個人本領再高,還是離不開民眾的支持和部屬的努力。俗話說,一個好漢三個幫,紅花還要綠葉扶。離開了支持,一個人本領再大,也會變成虎落平陽,龍困沙灘,被犬欺,被蝦戲。

所以,再大本領的英雄,也要團結部屬,凝聚力量。一個人要成事業,離不開人才。要成英雄,就必須要發現人才,聚集人才,善用人才,並善待人才。為建立一個能夠打拚的團隊,英雄還要能夠管理人才。有才能的人,也必然心高氣傲,難以駕馭。唯有真英雄才能降龍伏虎,人才也需要真英雄來領導。英雄主義同集體精神和團隊精神是相輔相成的。

我國的英雄人物

蔡廷鍇(1892~1968,廣東羅定人,時任第19路軍副總指揮)
「卑軍守土有則,尺地寸草,不得放棄;為救國保家而抗日,雖犧牲至一卒一彈,決不退縮。」
背景:淞滬抗戰爆發之後,蔣光鼐、蔡廷鍇等向全國發出如上通電,十九路軍全軍三萬官兵奮起反抗日軍七八萬人的猛攻,從1月28日至3月1日堅守上海,與敵血戰33天,死傷約萬人。使日本侵略軍受到重創,死傷萬余名,四度更換指揮官。
02.陳誠(1898~1965,浙江青田人,時任第九戰區司令長官)
「我生國亡,我死國存!「
背景:武漢會戰前夕,陳誠視察戶口要塞炮台,發表了戰前宣言,稱「湖口要塞,是武漢門戶,官兵必須樹立與炮台共存亡的決心」 ,全體官兵高呼「誓與倭寇決一死戰,誓死守衛湖口要塞。」後炮台陣地均被敵機和敵大炮摧毀,將士絕大部分壯烈殉國。
03.陳懷民(1916~1938,江蘇鎮江人,時任第4航空大隊第21中隊飛行員)
「每次飛機起飛的時候,我都當作是最後的飛行。與日本人作戰,我從來沒想著回來!」
背景:在1938年武漢「4.29空戰」中,陳懷民的戰機在擊落一架敵機後受到5架敵機圍攻,他的飛機油箱著火。當時他本可跳傘求生,但他猛拉操縱桿,戰機拖著濃濃的黑煙,向上翻轉了180度,撞向從後面撲來的敵機,與日本吹噓的所謂「紅武士」高橋憲一同歸於盡。
04張靈甫(1903~1947,陝西長安人,時任74軍5l師305團團長)
「兄弟們,不怕死的給我沖,小鬼子也沒有兩條命!」
背景:淞滬會戰惡戰嘉定,日軍自持裝備先進蜂擁沖鋒,殺紅眼的張靈甫甩掉上身軍服,抱著機槍跳出戰壕,身先士卒帶領100多名敢死隊員迎頭痛擊,殺得日寇丟盔卸甲,打死打傷日寇800多人。之後的武漢會戰,張靈甫率敢死隊血戰五天五夜,奪取張古山,為萬家嶺大捷奠定基礎。
05.傅作義(1895~1974,山西榮河人,時任綏遠省主席、晉綏軍第35軍軍長)
「岳武穆38歲壯烈殉國,我已過了38歲,為抗日死而無怨。」
背景:1936年10月,蒙古分裂分子德王在日軍指揮下,分三路大舉進犯綏遠。傅作義召集所部進行軍事部署。傅作義通告全軍:「愛國軍人守土有責,我們一定要打!」並表示了上述抗日決心。後指揮百靈廟大捷,擊斃日軍千餘人,俘敵200餘人,綏遠抗戰勝利結束。
06.戴安瀾(1904~1942,安徽無為人,時任中國遠征軍第200師師長)
「現孤軍奮斗,決心全部犧牲,以報國家養育!為國戰死,事極光榮。」
背景:1942年初,戴安瀾率所部200師萬餘人赴緬參戰。在東瓜保衛戰前,他留給妻子上述遺書。面對數倍於己的日軍,戴安瀾號令全軍:「雖戰至一兵一卒,也必死守東瓜。」戴安瀾部擊斃敵軍5000餘人,掩護了英軍的撤退,取得出國參戰的首次勝利。後在孟關激戰中以身殉國,終年38歲。
07.鄧錫侯(1889~1964,四川營山人,時任川軍第一縱隊司令,第45軍軍長)
「川軍出川抗戰,戰而勝,凱旋而歸;戰如不勝,決心裹屍以還!」
背景:1937年9月5日,四川舉行約萬人參加的「各界民眾歡送出川抗敵將士大會」,鄧錫侯在會上發表了如上講話。鄧錫侯還說:「我們是踏著先烈們的血跡前進的,後方的人民,要勇敢地踏著我們的血跡而來。前赴後繼,一定能戰勝敵人!」後鄧參加了徐州會戰、太原會戰,戰功卓著。
08.佟麟閣(1892~1937,河北高陽人,時任29軍副軍長)
「釁將不免,吾輩首當其沖,戰死者榮,偷生者辱,榮辱系於一人者輕,而系於國家者重。」
背景:南苑之戰爆發前夕,宋哲元已經下令,南苑軍部撤到北平城內,佟麟閣應首先撤離,此時夫人恰好送來書信,稱父親病重,佟執意不撤,回信道「大敵當前,此移孝作忠之時,我不能親奉湯葯,請代供子職,孝敬雙親。」並詔所部曰:「此殺敵報國時也!」後終於以身殉國。
09.杜聿明(1904~1981,陝西米脂人,時任第5軍軍長)
「督促本部官兵奮勇向前,不惜一切代價,全殲小日本鋼軍,奪回昆侖關,打出第5軍的威風來!」
背景:1939年11月,日軍攻陷桂南戰略要地昆侖關,為了奪回昆侖關。杜聿明向所屬各師下達如此作戰命令。他親臨前沿陣地指揮戰斗,成功地包圍了昆侖關之敵。日軍被擊斃4000人,被俘100餘人,旅團長中村正雄被打死。取得了著名的昆侖關大捷。
10.李宗仁(1890~1969,廣西臨桂人,時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
「湯兵團正在南進,很快就會進庄,你們不能後退半步,組織敢死隊,發動反攻!」
背景:台兒庄戰役最慘烈時,孫連仲的第二集團軍3個師基本打光,孫來電哽咽著請求「撤到運河南岸去吧,給我們留點種子吧!感謝長官大恩大德」,李宗仁做出如上答復。孫連仲悲壯地說:「絕對服從命令,直到整個兵團打完為止!」
11.馮治安(1896~1954,河北故城人,時任河北省主席、29軍代軍長)
「寸土都不許退,可採取武力自衛。國家存亡在此一舉,設若沖突,盧溝橋即是你們的墳墓!」
背景:1937年7月7日夜,日軍詭稱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城搜查,我駐軍第219團第三營拒絕,日方即調動駐豐台日軍第三大隊包圍了宛平城。當地駐軍向馮治安請示,馮當即做出以上指示。之後日軍突然炮轟宛平城,我軍當即自衛還擊。當天擊退日軍三次進攻,用鮮血保衛祖國的領土完整。
12. 寸性奇(1895~1941,雲南騰沖人,時任第3軍12師師長)
「我腿已斷,不必管我。我決心殉國,以保全國格人格。」
背景:中條山之戰,鬼子集中重兵攻擊12師,寸性奇師長在接受軍長的命令率部突圍後,發現軍部未能突圍,寸又率部沖入重圍營救軍部,後身中八彈,拔刀自殺,這是臨終前的遺言。其父寸大進老先生恨自己已經88歲高齡,已經無力報國,遂絕食而亡,死後雙目不瞑。
13.高志航(1907~1937,吉林通化人,時任空軍第四大隊中校大隊長)
「家仇國恨,等待何時!日機炸我同胞,向其討還血債!」
背景:凇滬抗戰爆發,日木更津航空隊百架轟炸機開始轟炸江、浙,8月14日,敵機八架進入杭州市區上空轟炸。航委會當時命令不抵抗,而高志航主張「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於是他下令起飛,並首開第一炮,擊落日領隊機。此戰擊落敵機六架,兩架負傷逃跑。後高被日空軍炸死。
14.郝夢齡(1898~1937,河北藁城人,時任第9軍軍長)
「此次戰爭為民族存亡之戰爭,只有犧牲。此謂我死國活,我活國死。」
背景:1937年忻口會戰爆發之前,郝夢齡如此鼓勵官兵。戰爭打到白熱化階段,他親自到前線督戰,告誡官兵,「現在我同你們一起堅守這塊陣地,決不先退。我若是先退,你們不管是誰,都可以槍斃我!你們不管是誰,只要後退一步,我立即槍斃他。」郝夢齡是抗日戰爭中我軍犧牲的第一位軍長。
15.黃樵松(1901~1948,河南尉氏人,時任第68軍第143師)
「南陽就是我的葬身之地,各位好友來生再見!」
背景: 1945年3月18日,日軍三路大軍進攻南陽。黃樵松受命死守,橫下一條心,誓與南陽共存亡。與好友握別時他發出如此悲壯言辭。黃還派人趕做一口棺材,擱置在師部門口,親筆寫上:「黃樵松之靈柩。」 後日軍猛攻,黃親臨前線指揮,隨身衛士全被打死,他隻身到前沿陣地督戰,陣地最終力保不失。
16.黃啟東(1891~1938,湖南平江人,時任第23師少將參謀長)
「何以對國家?何以對民族?寧作戰死鬼,不作亡國奴!」
背景:徐州會戰爆發後,23師奉命從魯西南移駐鄆城、菏澤,日軍土肥原率精銳師團猛攻菏澤,該師官兵奮起抵抗,與敵激戰數晝夜,傷亡慘重。師長李必蕃殉職後,黃啟東親率余部沖鋒10餘次,頭部中彈,仍喚衛士背著他指揮戰斗。野戰醫院院長李少甫勸他上擔架,他堅決拒絕,顫抖著說出上述話,最後壯烈犧牲。
17.蔣介石(1887~1975,浙江奉化人,時任國民黨總裁、委員長)
「中國人民和政府已被日本侵略者欺侮壓迫到最後限度,中國軍隊為了民族之生存,決心在武漢地區與日軍決一死戰。」
背景:1938年6月武漢會戰爆發前夕,蔣介石親自坐鎮武漢直接指揮,並通過中央廣播電台發表這極其悲壯的講話。武漢會戰歷時4個多月,造成日軍10多萬人傷亡,中國軍民付出40萬人傷亡的代價,但粉碎了日軍一戰解決「中國事變」的企圖,換來了戰略相持階段。
18.蔣光鼐(1887~1967,廣東東莞人,時任第19路軍總指揮)
「本彈盡卒盡之旨,不與暴日共戴一天!」
背景:淞滬抗戰爆發之後,當時駐守上海的為第19路軍,蔣光鼐擔任最高指揮官。全體將士決心抗擊日寇,保衛上海。日軍兵分5路進攻閘北,19路軍奮勇抵抗,當即予以迎頭痛擊。日軍發動了四次總攻,卻均遭敗績,四易主帥,死傷累萬。在戰爭最慘烈的時候,蔣光鼐這樣表達他的抗戰決心
19.姜玉貞(1893~1937,山東菏澤人,時任66軍65師196旅旅長)
「有我姜玉貞在,就有原平在,我姜玉貞誓與原平共存亡!」
背景:1937年,日軍7萬人直撲太原,姜玉貞奉命死守原平等待援兵。他和5000官兵下定決心,血戰到底。與日軍在此血戰十日,反復進行拉鋸戰,姜玉貞親自率領敢死隊沖鋒。後陣地上只剩下二三百人,姜玉貞奉命突圍,但在突圍途中中彈犧牲。原平死守為忻口會戰殲敵2萬贏得了時間。
20.吉鴻昌(1895~1934,河南扶溝人,時任察哈爾民眾抗??今日羞。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
背景:1932年4月,吉鴻昌毀家紓難,變賣家產6萬元購買槍械。1933年5月,與馮玉祥、方振武在張家口建立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任第2軍軍長、北路前敵總指揮,率部向察北日偽軍進擊,連克康保、寶昌、沽源、多倫四縣,將日軍驅出察境。後被國民黨親日派殺害。
21.闞維雍(1900~1944,廣西柳州人,時任31軍131師師長)
「千萬頭顱共一心,豈肯苟全惜此身,人死留名豹留皮,斷頭不做降將軍!」
背景:1944年,日軍發動了豫湘桂戰役。八個師團十餘萬人猛攻桂林,闞維雍指揮部隊沉著應戰,打退了日軍多次瘋狂進攻,雙方損失慘重。日軍使用了毒氣,6000抗日將士被殘害於岩洞中。在中正橋主陣地被日軍突破後闞維雍將軍親自指揮敢死隊,奮勇逆襲奪回陣地。後桂林陷落,闞維雍自殺殉國。
22. 范築先(1882~1938,山東館陶人,時任山東第六區專員、保安司令兼聊城縣縣長)
「守土有責,裂眥北視,決不南渡,肝腦塗地,亦所不惜」
背景:1937年10月,日軍侵入山東,省政府主席韓復榘兩次要范築先率部南撤,范向全國發出如此通電。他的次子范樹民在與日寇作戰中犧牲,他強忍悲痛說:「民兒為國家民族戰死疆場,是死得其所。」後聊城失守,范築先身受重傷,不願被俘,舉槍自戕,壯烈殉國,終年56歲。
23.李必蕃(1892~1938,湖南嘉禾人,時任第23師師長)
「誤國之罪,一死猶輕,願我同胞,努力殺敵。」
背景:1938年5月9日,日軍十六師團進攻鄆城,李必蕃令69旅死守。該旅守城不力,鄆城失陷。後日軍重兵臨菏澤城下,他率部迎戰,獲勝後兵分兩翼作鉗形追擊。日援軍趕到,進行瘋狂反擊,他率師直屬部隊與敵軍肉搏,後菏澤淪陷。他在城郊腹部中彈,臨終前用軍用地圖反蓋於胸,上有如上字樣。

24.李家鈺(1890~1944,四川蒲江人,時任第36集團軍總司令兼47軍軍長)
「男兒欲報國恩重,死到沙場是善終!」
背景:1941年2月,四川省各界抗戰前線慰勞團來靈寶縣李部駐地勞軍,李家鈺親筆書寫如此字幅。1944年5月21日,李率集團軍總部官兵左右沖突,卒在秦家坡陷入日軍伏擊圈。在敵寇密集火力射擊下,總部官兵200餘人全部殉難,李家鈺頭額及左腋被子彈和槍榴彈破片擊中終因流血過多而犧牲。
25.劉湘(1889~1938,四川大邑縣人,時任第七戰區司令長官、第23集團軍總司令)
「抗戰到底,始終不渝,即敵軍一日不退出國境,川軍則一日誓不還鄉!」
背景:「七七事變」爆發次日,四川省主席劉湘即電呈蔣介石,同時通電全國呼籲「一致抗日」。劉湘准備帶病出征,部下多勸他不必出川親征,他說:「過去打了多年內戰,臉面上不甚光彩,今天為國效命,如何可以在後方苟安!」 劉湘最終在前線吐血病發,死前留下如上遺囑。
26.劉茂恩(1898~1983,河南鞏義人,時任第14集團軍總司令)
「我堂堂中國軍人,沙場捐軀,死亦光榮,豈能求一時苟安,喪失民族氣節,為人恥笑!」
背景:中條山戰役,劉茂恩率部被日軍包圍,數次突圍皆告失敗,情況萬分險惡,左右僚屬苦勸其更換便衣逃出,劉茂恩卻凜然作色如此答復。說罷拔出手槍要自殺,被侍從死死拉住。劉茂恩和殘余官兵已彈盡糧絕,已做好以身許國的悲壯准備。所幸風雨狂作,山洪滾滾,劉終於趁機脫險。
27.羅芳珪(1907~1938,湖南衡東人,時任第89師529團團長)
「 今日之戰有進無退,有我無敵,後顧者必殺之!」
背景:台兒庄血戰打響後,雙方反復拉鋸戰,湯恩伯軍團快速馳援,89師羅芳珪團沖殺在前,以上述話號召官兵。全團上下土氣大振,連克敵陣地三處,殺進台兒庄。在敵從台兒庄潰退的時候,羅芳珪頭部和胸部中彈,臨死前還以微弱的聲音說: 「我死不足惜,你們要殺敵前進……」年僅3l歲。
28.馬佔山(1885~1950,河北豐潤人,時任黑龍江省政府代主席兼軍事總指揮)
「我馬佔山心意已決,就是要和日本拚命!要是我打錯了,給國家惹下亂子來了,你們把我的頭割下來,送到中央領罪。」
背景:「九一八」事變後,南京政府採取消極抵抗政策,致使日軍輕易攻陷遼、吉,後又進犯黑龍江。日軍在嫩江江橋製造事端,並向馬佔山下達武力通諜。馬召集軍政紳商人士開會商討對策,面對部分下屬的軟弱,他拍案說出上述話,並表示「一息尚存,決不敢使尺寸之地淪為異族。」
29.馬本齋(1901~1944,河北獻縣人,時任回民支隊司令)
「偉大母親雖死猶生,兒定繼承母志,與日本人血戰到底!」
背景:為了招降馬本齋,消滅回民支隊。日本人抓走了馬本齋的母親。日軍對馬母威逼利誘,讓她寫勸降信說服兒子「歸順皇軍」,享受「榮華富貴」,但馬母堅貞不屈,並以絕食的方式進行抗爭,最後光榮犧牲。得知母親犧牲的消息,馬本齋強忍悲痛寫下上面的話。
30.馬玉仁(1875~1940,江蘇建湖人,時任蘇魯戰區第一路游擊司令)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吾將自己未亡之軀,奔赴疆場,馬革裹屍,何所懼哉。」
背景:盧溝橋事變爆發後,馬玉仁拉部隊抗日,他的幕僚勸他保存實力,抗日不如降日。他大為震怒,下令溺死他,稱「誰當漢奸,我就打死誰!」1940年1月,他的部隊與日軍血戰,被其火力壓得抬不起頭來。馬玉仁見狀,熱血上涌,手持沖鋒槍,從戰壕中一躍而起,帶頭沖上敵軍陣地。他邊沖邊喊:「子彈不打有福的孩子!」戰斗中,馬玉仁腹部中彈,壯烈犧牲,終年65歲。
31.彭士量(1904~1943,湖南瀏陽人,時任73軍暫五師師長)
「余獻身革命……早具犧牲決心,以報國家。倘於此次戰役中,得以成仁,則無遺憾。」
背景:1943年底常德血戰,73軍被四麵包圍,軍長汪之斌命暫編第五師留下堅守石門陣地,軍主力向西突圍。彭士量率部從14日夜晚到15日黃昏激戰一天一夜,後敵機飛來,投下重磅炸彈,並用機槍掃射,年僅38歲的彭士量身中數彈,永遠地倒下了。部下在裝殮他的遺體時發現上述遺言。
32.齊學啟(1900~1945,湖南寧鄉人,時任中國遠征軍新38師副師長)
「昔日成功,今日成仁,此其時矣,彈盡各自裁。」
背景:在緬甸卡薩之戰前,齊學啟向部下叮囑。後他身負重傷被俘 ,他決心以一死報國,拒絕換葯和進食,敵旅團長詢問有關情況,他說:「中國軍人可殺不可辱!」並猛力向前奪刀自刺。兩年以後,汪偽政權派陸軍部長葉蓬等前去勸降,他怒斥葉蓬等「認賊作父,不知人間羞恥事」。後傷重去世。

「第三次長沙會戰,關系國家存亡。岳抱必死決心、必勝信念。」
背景:日軍前兩次攻佔長沙均未得逞,1941年12月23日,以第40師團主力第三次進攻長沙,薛岳在戰前向所部下達了這個手令。並嚴令「各集團軍總司令、軍、師長,務必親往前線指揮,適時捕捉戰機,殲滅敵軍」。結果取得長沙大捷,殲滅日軍5萬餘人,薛岳被日本人譽為「長沙之虎」。
50.許國璋(1898~1943,四川成都人,時任第150師師長)
「軍人應戰死在沙場,你們要送我過江,是在害我呀!」
背景:1943年常德會戰,許國璋的150師受命固守常德的門戶陬市,上司命令不許退過沅江。但150師根本抵不住日軍第116師團的猛攻,全師幾乎全軍覆沒,許師長重傷昏迷,醒來時發現自己已被警衛抬過沅江,他大為震憾,擔架上痛斥左右誤己,之後奪過身邊衛士佩槍自盡。
51.楊靖宇(1905~1940,河南確山人,時任東北抗聯司令)
「頭顱不惜拋掉,鮮血可以噴灑,而忠貞不二的意志(指抗日到底)不會動搖。」
背景:1938年下半年,日軍調集重兵對抗聯進行「圍剿」,並以萬元重金懸賞楊靖宇頭顱。1940年初的50多天里,抗聯陷入困境,幾乎彈盡糧絕,戰士們只好以草根、樹皮充飢,甚至將衣中棉絮掏出來吞咽。日軍曾千方百計誘其投降,楊靖宇做出了上述表態,不久後壯烈犧牲。
52.楊虎城(1892~1949,陝西蒲城人,時任17路軍總指揮)
「拿出鐵和血的犧牲精神,領導我們收復東北失地,打倒日本帝國主義!」
背景:西安事變爆發之後,楊虎城在西安廣播電台發表講話,稱就是剩了一兵一卒,必用在抗日的疆場上,虎城就是這個決心,只要民族能夠爭得生存,為功為罪,虎城是不計較的。希望全國同胞們以後不時指導,使虎城在抗日的戰線上,不致有什麼錯誤,虎城是十二分的感謝。
53.余程萬(1902~1955,廣東台山人,第57師師長)
「彈盡,援絕,人無,城已破。職率師部,扼守一屋,作最後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