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北京知識 » 北京石猴藏在哪裡
擴展閱讀
廣州農新路有哪些車 2025-07-21 05:46:18
杭州蕭山駕考要多久 2025-07-21 05:31:08
深圳打黃掃非怎麼樣 2025-07-21 05:31:08

北京石猴藏在哪裡

發布時間: 2025-07-21 01:57:53

① 北京廟會的分步及其特點!

老北京幾個典型廟會 (一)都城隍廟 都城隍廟中供奉著守護北京城池的神仙--城隍老爺。在今西城區成方街一帶。清末一場大火,將廟燒毀。然而這座古廟於老北京的經濟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是北京廟會的誕生地。 在明代都城隍廟的廟會規模相當可觀。明代的《燕都游覽志》說:"廟市者,以市於城西之都城隍廟而名也,西至廟,東至刑部街,約三里許,大略與燈市同。每月以初一、十五、二十五開市,較多燈市一日耳。"明代一年一度的燈市,可轟動九城,能與燈市相比的都城隍廟廟會,其盛況可想而知了。 清代除了每月三天的廟會外,每年農歷五月十一日還由太常寺官員在此舉行祭祀城隍的盛大活動。屆時,香客遊人絡繹不絕,小商小販雲集此地,高聲叫賣,熱鬧非凡。"鬧市口"即是記載當時廟會盛況的地名。由於廟會上"游上填塞,故多草竊剪綹之事",少不了打架斗毆事件的發生,因而留下"鬧市口常鬧事,太平橋不太平"的諺語。 隨著社會的發達,都城隍廟的廟會逐漸衰落,被廣安門里的報國寺廟會取代。不久琉璃廠市場又取代了報國寺廟會。 (二)土地廟 土地廟也叫"都土地廟",在宣武門外下斜街路西,廟的規模不大,但廟會的規模不小。每月逢三有廟會,以商業活動為主。《光緒順天府志》說:"每旬之三有廟市,遊人雜沓,與護國、隆福兩寺並稱勝。"能與號稱"東西二廟"的廟會"並稱勝",可見盛況不一般。商販貨攤和文藝演出場地多在廟的四周,春秋旺季攤位可以一直擺到廣安門大街上。 土地廟周圍多是普通城市勞動階層和菜農、花農,因此土地廟的廟會上,多是一般市民所需要的日用器皿,鍋碗瓢盆,中小農具,種籽秧苗,而很少看到珍寶翠鑽、古玩字畫等有錢人喜歡的東西。廟會上的鮮花買賣,是土地廟廟會的一項主要特色,因其於花鄉--豐台十八村毗鄰,所以這里的鮮花遠勝其他廟會。鮮花的品種又多又鮮,而且還不乏奇花異草。土地廟的廟會上還有一種商品特別多,這就是雞毛撣子。舊北京老百姓用它們打掃衛生,還是室內不可缺少的擺設。尤其是春節前,雞毛撣子是各家各戶不可缺少的工具。 建國初期北京的土地廟會還興旺過一個時期,現在廟會已不存在,但是廟的建築還在,只是早已作為民居,面目全非了。 (三)白塔寺 白塔寺在北京阜成門內大街路北。正名妙應寺,是北京名剎,因寺內有座"以鎮都邑"的藏式佛塔,通體皆白,故俗稱白塔寺,而正名妙應卻不大提及了。 白塔寺的廟會在農歷每月五、六兩日舉行,也是北京主要廟會之一。《舊京瑣記》里有記載:「…有期集者,逢三之土地廟,四、五之白塔寺,七、八之護國寺,九、十之隆福寺,謂之四大廟市,皆以期集。」 白塔寺的廟會與護國寺廟會基本相同,因白塔寺與護國寺不但位置相鄰,而且廟會的日期也相近。 廟會期間,除與其他廟會類似的山貨、百貨、食品、玩具和農副產品等貨攤外,木碗貨攤是其特色。《舊都文物略》中說:「白塔寺的木碗花草、土地廟木器竹器,皆屬特有。」賣蛐蛐罐、蟈蟈葫蘆、鳥籠子市場也是白塔寺廟會的特有市場。這些東西不但有它的實用性,而且由於製作講究,工藝復雜,很多都已成為精美的藝術品。白塔寺廟會止於公私合營之後。 (四)護國寺 護國寺位於北京西城西四牌樓之北,護國寺街西口內路北。廟會定在農歷每月七、八兩日。 護國寺廟會上貨攤多,貨物齊,在這里不僅買貨,還可以聽聽相聲,看看雜耍,是吃、穿、用、玩應有盡有。《京都竹枝詞》中雲:「東西兩廟貨真全,一日能消百萬錢,多少貴人間至此,衣香猶帶御爐煙。」 護國寺廟會上玉器攤很盛。北京是數代帝都,很多高超的工匠集中北京,使北京成為玉器產地,廟會期間,達官顯貴多愛逛玉器攤。餑餑鋪和扇子鋪在廟會上也是個大行業。扇子有便宜的蒲扇,中檔的羽毛扇,高檔的摺扇和團扇。有的摺扇和團扇上不僅雕花刻紋,還鑲嵌珠寶玉石,扇面上有畫師作畫,大家題字,往往一把扇子就是一件珍貴的藝術品。 (五)隆福寺 隆福寺位於北京東城東四牌樓之西,是北京名剎之一,當初廟里的香火十分興旺,是"東西兩廟"之東廟。每旬九、十有廟會。因此地繁華,遊人眾多,有的攤販為多賺錢,九、十兩天之後不走,繼續營業一兩天,這樣隆福寺的廟會就由每旬兩天變為逢九、十、一、二這4天了。 隆福寺廟會的規模居京城廟會之首位。《日下舊聞考》中說「…… 每月之九、十有廟市,百貨駢闐,為廟市之冠。」《燕京歲時記》雲:「九、十開東廟,開廟之日,百貨雲集,凡珠玉、綾羅、衣服、飲食、古玩、字畫、花鳥、魚蟲以及尋常日用之物,星卜、雜技之流,無所不有。乃都城內一大市會也。」該廟會上珠寶玉器、文玩古董很多。雕漆買賣在這里也很興旺。最具特色的是隆福寺小吃,多種多樣,隨季變換,至今這里的小吃店還頗有名氣,保留著一些傳統品種,受到老北京人的歡迎。廟會上洋煙畫攤前也常常是擠滿了人,過去有搜集洋畫片的,和現在集郵相似,因此產生了交換洋煙畫的"自由市場"。 解放後政府將各種攤販集中在廟前的大棚內,固定攤位,獨自經營。名曰"東四人民市場",後改為國營百貨商場。80年代又把前面只有一層的營業大棚拆掉,換了一座高八層的商業大廈,改名為"隆福大廈",原隆福寺廟的建築已盪然無存。 (六)廠甸 廠甸位於北京和平門外琉璃廠一帶。每年農歷正月初一至十五有廟會,是老北京春節期間遊人最多,最熱鬧的地方,當時很少有人不去逛趟廠甸的。 明嘉靖間為了皇宮和皇族的安全,把原在東華門、燈市口一帶的燈市部分移到琉璃廠附近。上元節時這時搭棚懸燈,熱鬧非凡。宣武門外是各省會館集中之地,各省考生常居於此,暇時多願到琉璃廠逛逛,對促進琉璃廠書肆和文物、南紙店鋪的發達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清代中晚期,社會上一些暴發戶附庸風雅,不讀書也大量購買書籍,放在家裡擺樣子。不懂文物的人,也買名人字畫,名瓷和青銅器,也促進了琉璃廠的古籍、文物行業的興盛。 廠甸廟會是由看燈逐漸形成廟會的,從乾隆年間就規模相當可觀了。廟會上幾乎無所不有、無所不包,各色貨物五花八門,逛廟會的人是工農兵學商,各行各業的人都有。無論男女老少到廠甸都能各有所獲。 今天的廠甸廟會是北京城內唯一的開放式廟會,琉璃廠也被恢復成為名符其實的文化街。 (七)白雲觀 白雲觀位於北京西便門外,復興門外白雲路之東。每年農歷正月初一至十九日有廟會。以宗教活動為主。 白雲觀是北京最大的道觀,號稱"全真第一叢林"。白雲觀正月開廟的主要活動有山門"摸石猴",窩風橋上"打金錢眼",元辰殿十二生肖二十四孝圖前「尋找命星」等等。 其中"摸石猴",除山門上這只石猴外,還有兩只石猴隱藏在其他石刻的花紋中,名曰「三猴不見面」,後二猴知道的人不多,所以白雲觀還有「鐵打白雲觀,三猴不見面,」的說法。窩風橋據傳是佛道相爭的產物,原橋在「文革」期間被拆毀改為防空洞。現在的橋是一九八八年又依舊樣重建的。道教文化中,天乾地支配合,每六十年重復一次,叫一個花甲子,每年都有一位對應星宿當值。元辰殿中塑有以六十年花甲子為順序的六十位星宿像,順星就是遊客到元辰殿找到自己的本命星宿,在塑像前跪拜,燒香、布施之後,即可保佑自己一年順遂。 上述廟會現在僅存廠甸和白雲觀兩處,這里給個提示,白雲觀的另兩只石猴,一直在山門外,一隻躲在窩風橋旁,明年春節,如果有時間你不妨按照我說的,到白雲觀走走,爭取把這三隻石猴都摸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