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我國哪些朝代以北京為都城
北京,在唐代時為幽州,還為燕京,金代時為中都城,元代改為大都,明、清兩代稱北京。
在我國數千年的文明發展史上,先後有燕、前燕、大燕、遼、金、元、明和清8個朝代以北京為都城。各朝在北京大興土木,建造了各具特色的古建築,但最早對建築天安門有間接影響的是元朝。
Ⅱ 北京歷史上幾次被定為首都
北京是燕、前燕、遼、金、元、明、清和新中國8代的首都
[北京是中國七大古都(西安、洛陽、開封、杭州、南京、北京、安陽)之一,也是世界聞名的至今仍保存比較完整的古老都市。北京作為全中國的統一政治中心雖然只有700餘年的歷史,但是作為一個古老城市,以及區域性的方國都邑來說,則至少有3000餘年的歷史了。北京在古代稱薊城,先秦時期曾是燕國都城;秦為廣陽郡治所;西漢先後為燕國、幽州燕郡、廣陽國、廣陽郡治所;王莽時改廣陽國為廣有郡、薊縣為伐戎,薊城仍為治所。東漢建武十三年(37年)省廣陽國並於上谷郡,和帝永元八年(96年)復置廣陽郡,薊城又恢復為廣陽郡治所。自曹魏以下,薊城或為幽州燕郡治所,或為燕國治所。十六國時期,前燕鮮卑慕容儁還曾一度在此建都6年(352—357年)。隋大業三年(607年)廢幽州為涿郡,唐武德元年(618年)復改為幽州,治所均仍在薊城。唐代,薊城又稱幽州城。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廢幽州為范陽郡,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復改范陽郡為幽州,薊城仍先後為郡、州治所。遼會同元年(938年)升幽州為南京,建為陪都,又稱燕京,薊城則稱南京城或燕京城。金朝滅遼以後,海陵王天德三年(1151年)在遼南京城的基礎上,擴展其東、西、南三面,次年竣工。貞元元年(1153年),改燕京為中都,遷都於中都城。元朝滅金以後,元世祖至元三年(1266年)十二月決定以金中都城東北的原遼、金離宮為中心,修築新城,次年(1267年)正月興工。至元九年(1272年)命名為大都,定為京師。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大都城基本竣工,歷時18年。明初改元大都為北平。明成祖永樂元年(1403年)正月改北平名北京,為陪都。永樂十八年(1420年)以北京為京師,宣布遷都。清朝也將北京定為都城(1644年9月)。建國後,北京又作為首都出現在東方古國-中國。]
Ⅲ 古代史上有哪些封建王朝定都北京
從古至今定都在北京的政權有:春秋戰國時期的薊國、燕國、五胡十六國時期鮮卑慕容慕容儁建立的前燕、遼國末年耶律純建立的北遼朝廷、金國、元朝、明朝、清朝。
如果說燕國和金國割據勢力是因為國家核心便於統治的話,那麼從元朝以後的明清大一統王朝在經濟中心已經轉移到江南的情況下依然保持了在北京定都就有其深層次的原因。
(3)哪些朝代把北京定為都城擴展閱讀:
北京地處我國的北方地理位置優越,西邊和北面有太行山脈和燕山山脈阻擋;東部
瀕臨渤海灣;南面毗鄰華北平原,物產豐饒。所以北京進可攻、退可守,是難得的風水寶地,所以歷史上曾經做過多個政權的國都。
但是即便如此,由於位置相對靠北與傳統的國都城市長安、洛陽、開封、鄴城、南京等相比並沒有明顯的優勢。所以在元朝之前,從來沒有一個大一統的王朝定都於此。也正是從元朝開始的元、明、清才開始定都北京,這中間又深層次的原因。
Ⅳ 北京是哪些朝代的都城
北京為五朝帝都(遼、金、元、明、清),戰國時期為燕國國都,當時稱為薊。
唐初武德年間,涿郡復稱為幽州。貞觀元年,幽州劃歸河北道管轄。後北京成為范陽節度史的駐地。安史之亂期間,安祿山曾經在這里稱帝,建國號為「大燕」。唐朝平亂後,復置幽州,屬盧龍節度史節制。
在春秋戰國時期(前770年—前221年)薊國就在北京地區建立城市,後燕國打敗薊國,後遷都薊,稱為燕都或燕京。
遼朝於會同元年起在北京地區建立了南京,改幽州為南京析津府,開泰元年改號燕京。
金朝貞元元年,金朝皇帝海陵王完顏亮正式建都於北京,稱為中都。此後元朝、明朝和清朝的都城均建立在北京。
Ⅳ 北京是哪幾個朝代的都城
北京是一座有著三千多年歷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著不同的稱謂,大致算起來有二十多個別稱。
燕都,據史書記載,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滅商以後,在燕封召公。燕都因古時為燕國都城而得名。戰國七雄中有燕國,據說是因臨近燕山而得國名,其國都稱為「燕都」。
幽州,遠古時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見於《尚書·舜典》:「燕曰幽州。」兩漢、魏、晉、唐代都曾設置過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帶。
京城,京城泛指國都,北京成為國都後,也多將其稱為京城。
南京,遼太宗會同元年(938年),將原來的幽州升為幽都府,建號南京,又稱燕京,作為遼的陪都。當時遼的首都在上京。
大都,元代以金的離宮今北海公園為中心重建新城,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改稱大都,俗稱元大都。
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滅掉元朝後,為了記載平定北方的功績,將元大都改稱北平。
北京,明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樂皇帝取得皇位後,將他做燕王時的封地北平府改為順天府,建北京城,並准備遷都城於此,這是正式命名為北京的開始,至今已有600餘年的歷史。
京師,明成祖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改稱京師,直至清代。
京兆,民國二年(1913年)廢順天府,翌年置京兆地方,直隸中央,其范圍包括今天的北京大部分地區,民國十七年廢京兆地方,改北京為北平
Ⅵ 古代以北京為都城的有什麼朝代
遼、金、元、明、清。
1、遼
遼朝(公元916年—公元1125年)是中國歷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朝代,共傳九帝,享國二百零九年。
公元938年遼太宗將幽州(今北京西南的廣安門一帶)定為「幽都府」,遼開泰元年(1012),改南京幽都府為燕京析津府,做為遼國陪都。
2、金
金朝(1115年-1234年),正式國號是大金,是中國歷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共傳十帝,享國一百二十年。
金代共四個都城,上京會寧府是金朝第一個都城,1153年海陵王遷都燕京(今北京)是金朝第二個都城,稱金中都,金朝第八位皇帝宣宗於1214年遷都南京(今開封),金在蒙古軍的進攻之下遷都開封,又遷都蔡州,公元1234年,蒙古軍攻下蔡州,金朝滅亡。
3、元
元朝(1271年—1368年),由蒙古族建立,是中國歷史上首次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傳五世十一帝,歷時九十八年。
1271年(至元八年),取《易經》「大哉乾元」之義,建國號為大元,確定以大都為首都(今北京)。
1279年(至元十六年)最後消滅了流亡在崖山的南宋殘余勢力,完成了全國的大統一。
4、明
明朝(1368年 ―1644年)是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共傳十六帝,享國二百七十六年。
1405年,朱棣將北平改名北京,稱行在,設立北平國子監等衙門。1416年,朱棣公布遷都的想法,隔年開始大規模營造北京,1420年完工,隔年遷都。
5、清
清朝(1616年—1912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共傳十二帝,總計296年。從改國號為大清開始,總計276年。從清兵入關,建立全國性政權算起為268年。
1644年,李自成率領的大順軍攻陷北京,崇禎帝在景山自殺殉國。駐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降清。
多爾袞指揮八旗兵,以吳三桂為前導,兼程入關,擊敗大順軍,進佔北京。同年順治帝遷都北京,祭告天地祖宗,表示他是全中國的君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都城
Ⅶ 定都北京的朝代有哪些
1。戰國的燕國的都城在今北京附近。
2。金朝時北京為中都。定都北京。
3。元朝忽必烈也在北京定都叫大都。1368年改大都為北平府;
4。1403年明朝明成祖朱棣將他的封地北平府改為順天府,也叫北京。後來他把都城從南京遷到北京。
5。清朝順治帝也把北京定為首都。
6。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並把北平改為北京定都
Ⅷ 那幾個朝代是以北京為都城的
有:明朝、清朝、元朝。
1、明朝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共傳十六帝,享國二百七十六年。
元末爆發紅巾起義,朱元璋加入郭子興隊伍。1364年稱吳王,史稱西吳。1368年初稱帝,國號為大明,定都於應天府;1420年朱棣遷都至順天府,以應天府為陪都。明初歷經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政治清明、國力強盛。
中期經土木之變由盛轉衰,後經弘治中興、嘉靖中興、萬曆中興國勢復振,晚明因東林黨爭和天災外患導致國力衰退,爆發農民起義。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自縊,明朝覆亡。明朝宗室在江南建立南明,隨後清朝擊敗大順、大西、南明弘光、隆武、紹武等諸政權。1662年永曆帝被殺,南明覆滅。1683年清軍攻佔台灣,奉明正朔的明鄭覆滅。
2、清朝
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共傳十二帝,從皇太極改國號為清開始,國祚276年。從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起,總計296年。從清兵入關,建立全國性政權算起為268年。
1616年,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建立後金。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1644年,駐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降清,多爾袞率領清兵入關,至1659年平定大順、大西、南明等政權。後又平定三藩之亂、統一台灣,逐步掌控全國。
康雍乾三朝走向鼎盛,在此期間,中國的傳統社會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成就。清初人口增殖,土地增墾,物產盈豐,邊境無事,小農經濟的生產方式和社會生活相對繁榮穩定,綜合國力遠勝於漢唐。
鴉片戰爭後多遭列強入侵,主權和領土嚴重喪失。中國人民也進行了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等近代化改革。1912年2月12日,袁世凱誘使清帝溥儀遜位,頒布了退位詔書,清朝從此結束。
3、元朝
元朝(1271年—1368年),由蒙古族建立,是中國歷史上首次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傳五世十一帝,歷時九十八年。
1206年,成吉思汗鐵木真統一漠北建立大蒙古國後開始對外擴張,先後攻滅西遼、西夏、花剌子模、東夏、金等國。蒙哥汗去世後,引發了阿里不哥與忽必烈的汗位之爭,促使大蒙古國分裂。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建元「中統」。
1271年,忽必烈取《易經》「大哉乾元」之意改國號為「大元」,次年遷都燕京,稱大都。1279年(至元十六年),元軍在崖山海戰消滅南宋,結束了長期的戰亂局面。之後元朝持續對外擴張,但在出海征伐日本和東南亞諸國時屢遭失利,如元日戰爭、元越戰爭、元緬戰爭、元爪戰爭等。
元中期政變頻繁,政治始終未上正軌。後期政治腐敗,權臣干政,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日益加劇,導致元末農民起義。1368年,朱元璋稱帝建立明朝,隨後北伐驅逐元廷攻佔北京。此後元廷退居漠北,史稱北元。1402年,元臣鬼力赤篡奪政權建立韃靼,北元滅亡。
(8)哪些朝代把北京定為都城擴展閱讀
北京故宮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它是一座長方形城池,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牆,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
紫禁城內的建築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是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內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稱後三宮,是皇帝和皇後居住的正宮。
故宮又稱紫禁城。中國古代講究「天人合一」的規劃理念,用天上的星辰與都城規劃相對應,以突出政權的合法性和皇權的至高性。天帝居住在紫微宮,而人間皇帝自詡為受命於天的「天子」,其居所應象徵紫微宮以與天帝對應,《後漢書》載「天有紫微宮,是上帝之所居也。
王者立宮,象而為之」。紫微、紫垣、紫宮等便成了帝王宮殿的代稱。由於封建皇宮在古代屬於禁地,常人不能進入,故稱為「紫禁」。但明朝初期稱為「皇城」,直接稱呼為「紫禁城」則大約始於明朝中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