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北京冬奧會中國元素有哪些
北京冬奧會中國元素有:
1、冬奧會會徽「冬夢」。漢字成為系統的文字,可追溯至殷商時期。北京2022年冬奧會會徽「冬夢」,體現了書法與體育運動的結合:以中國書法「冬」字為主體,上半部分展現滑冰運動員的造型,下半部分表現滑雪運動員的英姿。
2、冬殘奧會會徽「飛躍」。2022年冬殘奧會會徽「飛躍」,把漢字「飛」巧妙地幻化成一個向前滑行、沖向勝利的運動員形象。上半部分線條剛勁曲折,下半部分柔美圓潤,寓意運動員經過頑強拼搏、歷經坎坷最終達到目標,定格了運動員超越自身、激勵世界的體育精神。
3、冬奧會吉祥物「冰墩墩」。大熊貓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萬年,是世界公認的「活化石」和中國國寶,形象友好可愛、憨態可掬。
4、冬殘奧會吉祥物「雪容融」。象徵團圓喜慶的中國燈籠,起源於2000多年前的西漢。古代的學校都是每年正月開學。此時,家長會為子女准備一盞燈籠,由老師點亮,象徵前途一片光明,被稱為「開燈」。
5、國家速滑館「冰絲帶」。西漢開始,中國被稱作「絲國」,那時候,中國絲織品大批運往國外,更開啟了世界歷史上第一次東西方大規模的商貿交流。
6、國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形似北斗七星的如意,最早出現在我國的東漢。它可作為防身器物,戰爭中也用於代麾作指揮之物,寓意萬事順利,吉祥如意。
2. 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中中國元素有哪些
一顆直徑18米、晶瑩
剔透的藍色星球從「鳥巢」正中間緩緩升起,演員們踏歌而舞,寄寓了人類嚮往和諧同在、自由歡歌的美好願望。壓軸大戲「同一個夢想」讓億萬觀眾眼前一亮,把開幕式演出推向高潮。中國的工程師太棒了
起初,當導演提出想要一個可以上人表演的「球」時,大家都對它有一種神秘感。這個球在演出最後才登場,因此它必須能夠在地下好好藏著。它不能太輕,太輕載不動那麼多演員;也不能太重,太重會超出底層舞台的承重范圍。它必須省錢,這是中國一貫的原則。同時,它所在的這塊場地半個月後要舉辦閉幕式,期間要承辦足球、田徑等比賽。因此,必須能夠盡快拆裝。
這樣的問題,中國工程師們有信心解決。當這顆「星球」完整地呈現出來時,北京奧組委的國際顧問情不自禁地說:「中國的工程師太棒了!」總導演張藝謀則連連招呼工作人員合影。
首先,需要確定球的結構形式。據組織項目研製的劉曉華介紹,最初的選擇至少5種以上,逐一分析、排除後,剩下「多環同心」方案。從小至大畫出九個同心圓環,用一根軸串起,每環之間加以連接,就構成了球的上半部分。下半部分以最大圓環為中心,對稱安排。
接著,需要確定構造九環球的材料。環的部分用合成金屬,還算好辦。麻煩的是環與環之間、球的表面,要求採用半透明的材料。原來想用一種航空材料,可是太重。找來PVC板,卻達不到要求的強度。有的產品,工程師們在上面使勁跳、拚命踹,都完好無損。換了上場演出的「少林小子」,三拳兩腳就壞了。幾經周折,前後試了七、八種材料,才找到最終選擇。特種材料打造球體
特種結構專家,九環球的技術負責人尹華剛介紹說,造球用的材料,有普通合金,有各種高分子材料,總共20多種,不少是航空、航海、野外特殊裝備。在球的內部,環與環之間有繩索連接,同時起到減震作用。好鋼用在刃上,繩索是球的「雙保險」,選用強度與彈性兼備、價格昂貴的防彈材料製造。
看似自由奔跑的「少林小子」,其實腰纏「風火輪」——通過一種特製的小車固定在球的圓環軌道上。這些小車不僅使他們各就其位、各得其所,也是牢靠的安全保障。這種小車原用於帆船,經過巧妙改造後,適應了訓練場的風沙揚塵,耐磨性大幅提高。據悉,所有的改造都建立在復雜的計算分析基礎上。不同部位、不同方向、不同大小的力度對小車可能造成怎樣的破壞,都進行了詳細分析。一環一球邁開步
全程跟蹤九環球研製的姜初偉介紹,球的製造前後經過7次大的試驗。其中用三分之一大小的模型作過結構形式和整體穩定性試驗,用30度球檢驗過燈光效果,在排練場製作了一個訓練用球和專用平台。之前,還專門製作了軌道訓練器。
球上表演效果如何,能做哪些動作,導演和演員心裡都沒底。球還沒造出來,就要開始訓練。從直線到弧線,從1/8球到1/2球,負責球的技術保障的樊宏偉先後組織製作了8套不同形式不同規模的
軌道訓練器。最緊張的時候,兩、三天就要升級一套裝置。從適應軌道行走到豐富動作姿態,到春節前後,包括倒立行走的下環球演員,都已經基本完成動作編排。
球的製作也在緊張進行。春節7天長假,球的安裝一天沒停。工程師們每天兩人輪流值班,現場指導服務。正月初四,專門用於訓練的九環球安裝完畢,先做沙袋試驗。從超重承載到異常情況,一個環節套著一個環節,把可能影響安全的每一個問題都找出來。拆除球籠僅需8分鍾
演員上球之前,負責訓練保障的劉丹第一個爬到球上。在狹窄的滑道上,他豎起耳朵,仔細分辨小車在軌道上滑行的聲響,直到找出並排除每一個異常因素。
今年4月中旬,趕在首場測試賽前,九環球第一次進入鳥巢安裝。直徑18米的九環球,切分成80段,擺滿從通道到台倉的每一塊空地。20多個工人忙了3天,球才安裝到位。球的拆裝,是開幕式演練的一項重要內容。經過兩次測試賽,多次場地轉換,工人們把安裝調試時間順利縮減到3個小時以內。
為了保證演出需要,球上裝了球籠——直徑20米的圓形平台。檯面分成20塊,最重的一塊1.2噸。中間主梁由兩段組成,重1.4噸。球籠必須在15分鍾內拆除,為此專門研製了兩種叉車。車子進入檯面再發力拉出,解決了場地局限、無處用力的問題。160多人的一支技術保障隊,前後訓練20多次,用了1個多月,把拆除時間從一個半小時縮減到最快8分鍾。
球的「破籠而出」是開幕式台倉准備的重要工作。上場演員還未全部退出台倉,負責「球籠」拆除、球體和演員保障的工作人員已經全部到位。台上演出正精彩,台下保障也酣暢。球籠拆除,九環球打開到位,演員們上球站定準備好。隨著主題歌前奏響起,活動蓋板迅速打開,球緩緩升起,「同一個夢想」隨即展現在億萬觀眾眼前
3. 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會鰴就是運用漢字元素設計的,主要是由北京的「京」字變形而成,請說出它的妙用。
每一個會徽的後面都講述著一個故事。
在這個故事裡充溢著中國北京的盛情和期盼。在這個會徽中記載著中國北京向世界做出的承諾。這就是「舞動的北京」,這就是「北京奧運會會徽」。
里程碑
「舞動的北京」是一座奧林匹克的里程碑。它是用中華民族精神鐫刻、古老文明意蘊書寫、華夏子孫品格鑄就出的一首奧林匹克史詩中的經典華章;它簡潔而深刻,展示著一個城市的演變與發展;它凝重而浪漫,體現著一個民族的思想與情懷。在通往「北京2008」的路程上,人們將通過它相約北京、相聚中國、相識這里的人們。
承諾
「舞動的北京」是一方中國之印。這方「中國印」鐫刻著一個有著十三億人口和五十六個民族的國家對於奧林匹克運動的誓言;見證著一個擁有古老文明和現代風范的民族對於奧林匹克精神的崇尚;呈現著一個面向未來的都市對奧林匹克理想的訴求。它是誠信的象徵;它是自信的展示;它是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主辦城市北京向全世界、全人類做出的庄嚴而又神聖的承諾。「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這枚以先賢明言創意、以金石印章為形象的會徽,是中國人民對於奧林匹克的敬重與真誠。當我們鄭重地印下這方「中國印」之時,就意味著2008年的中國北京將為全世界展現一幅「和平、友誼、進步」的壯美圖畫,將為全人類奏響「更快、更高、更強」的激情樂章。
形象
「舞動的北京」是這個城市的面容。它是一種形象,展現著中華漢字所呈現出的東方思想和民族氣韻;它是一種表情,傳遞著華夏文明所獨具的人文特質和優雅品格。借中國書法之靈感,將北京的「京」字演化為舞動的人體,在揮毫間體現「新奧運」 的理念。手書「北京2008」借漢字形態之神韻,將中國人對奧林匹克的千萬種表達濃縮於簡潔的筆劃中。當人們品味鐫刻於漢字中博大精深的內涵與韻味時,一個「新北京」誕生了。
美麗
「舞動的北京」是中國人崇尚的色彩。在這個標志中,紅色被演繹得格外強烈,激情被張揚得格外奔放。這是中國人對吉祥、美好的禮贊,這是中國人對生命的詮釋。紅色是太陽的顏色,紅色是聖火的顏色,紅色代表著生命和新的開始。紅色是喜悅的心情,紅色是活力的象徵,紅色是中國對世界的祝福和盛情。
英雄
「舞動的北京」召喚著英雄。奧林匹克運動會是成就英雄、創造奇跡、塑造光榮的舞台。在這個舞台上,每一位參與者都是不可或缺的角色。這充滿力量與動感的造型是所有參與者用熱情、感動和激情書寫的生命詩篇,是每一位參與者為奧林匹克貢獻力量與智慧的宣誓。奧運英雄傳承體育與文化結合的奧林匹克運動的精髓,它為奧運健兒歡呼,為藝術喝彩。
精神
「舞動的北京」是中華民族圖騰的延展。奔跑的「人」形,代表著生命的美麗與燦爛。優美的曲線,像龍的蜿蜒身軀,講述著一種文明的過去與未來;它像河流,承載著悠久的歲月與民族的榮耀;它像血脈,涌動著生命的勃勃活力。在它的舞動中,「以運動員為中心」和「以人為本」的體育內涵被藝術地解析和升華。言之不足,歌之;歌之不足,舞之蹈之。活力的北京期待著2008年的狂歡,奧林匹剋期待著全人類與之共舞。
邀請
「舞動的北京」是一次盛情的邀請。會徽中張開的雙臂,是中國在敞開胸懷,歡迎世界各國、各地區的人們加入奧林匹克這人類「和平、友誼、進步」的盛典。「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是友善而又好客的中國人的心情寫照,也是北京的真誠表達。到北京來,讀解這座城市的歷史風貌,感受這個國家的現代氣息。到北京來,共享這座城市的每份歡樂,體會這個國家的蓬勃生機。到北京來,讓我們在2008年一起編織和平、美好的夢。
4. 冬奧會中的中國文化元素有哪些
北京冬奧會中的傳統文化元素有如下:
一、北京冬奧會會徽冬夢
冬奧會火炬「飛揚」,向2008奧運火炬塔形致敬,猶如一個大卷軸。「飛揚」設計靈感是受大自然中樹葉的啟發,遵循「道法自然」的東方哲學。紅色和銀色的外觀,象徵著冰與火的融合,寓意火炬照亮冰雪世界帶來溫暖和光明。
5. 北京奧運會的開幕式包含有哪些中華文化元素
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彌漫著中國歷史長河沉澱過的古老文明的元素。在世界人民心中備感神秘的東方文化,將以何種方式展示在億萬觀眾面前,張藝謀「密謀」了7年的奧運大餐,將端出何種美味讓世人品嘗?隨著開幕式揭幕,一一展現在人們面前。
1個多小時的文藝表演,從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到絲綢之路,從具有中國特色的戲曲到太極拳,中國人把一台「中國元素」呈現在世人面前!水墨洇開,日月山川,或汪洋恣肆,或靈動輕盈……世界,看到了一個充滿文化自信的中國。昨夜,北京無眠!昨夜,中國無眠!
焰火腳印火葯推進世界進程
關鍵詞:29個焰火腳印第29屆奧運會
29個巨大的腳印,沿著北京的中軸線,從永定門、前門、天安門、故宮、鼓樓一步步走向奧運會主會場,象徵著第29屆奧運會一步步走進中國、走進北京。腳印由火焰組成,代表著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火葯。火葯的發明是人類文明史上一項傑出的成就,它大大推進了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
擊缶而歌日晷映射「光陰」
關鍵詞:古老日晷光陰
一道耀眼的焰火在體育場上方滾動,激活了古老的日晷。日晷將光反射到場地的缶上,缶是中國古老的打擊樂器,由陶土或青銅製成。據了解,早在夏、商時代,就有了「擊缶而歌」的演奏。光的律動,傳達了「光陰」的概念。
日晷是中國古代利用太陽投射的影子來測定時刻的一種計時儀器。缶陣,缶是中國最古老的打擊樂器,由陶土或青銅製成。
畫卷述說文化起源與發展
關鍵詞:造紙術岩畫陶器青銅器
最先表現一幅中國畫卷從紙張製作、文房四寶到落墨著色、裝裱成軸的全部過程,預示著文藝表演的整體美學品格。造紙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文房四寶是中國對筆、墨、紙、硯的統稱,裝裱成軸是中國保護和美化書畫、碑帖的一門特殊技藝。
畫卷中央鋪放著一張白紙,畫紙四周的綾子上,流淌著中國文化起源和發展的圖案,有岩畫、陶器和青銅器……《畫卷》表現了中國歷史文化的起源和發展:造紙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岩畫是中國先民留給後人的珍貴文化遺產,陶器是中國古老的工藝美術品,中國古代青銅器,是中國古人對人類文明的巨大貢獻。「四海之內,皆兄弟也」,這是孔子《論語》中的名句,由他的「三千弟子」吟誦,穿越歷史,來到現代。
印刷術改變人類歷史進程
關鍵詞:竹簡
4年前雅典奧運會上,希臘人別出心裁,在主體育場用2800噸水造出了一個蔚藍的「愛琴海」,帶給世界一個夢幻之夜;現在,這張承載著中國文化精髓的「紙」,成為北京奧運會開幕式最具匠心的構思。
一幅長達70米的畫卷緩緩打開,伴隨著悠揚的琴聲,20多名舞蹈演員如飛般地舞動,一幅水墨畫呈現在觀眾的面前。原本鋪在地上的水墨畫瞬間緩緩立起。
隨後,活字印刷與竹簡互相對應著出現在了舞台上,一方面,是活靈活現的畢升印刷術,另一方面,是身著漢代服飾的官吏在宣讀竹簡。一方面,是表演結束後身著簡潔的小夥子熱情招手;一方面,是長袍水袖的連篇累牘。可以想見,活字印刷術再一次改變了人類歷史的進程,在漫長的封建時代,它的出現,基本上相當於互聯網。方塊漢字連綿起伏,如水波涌動,此消彼長。萬里長城的雄偉之姿,象徵著中華民族的堅強和偉大。
中國文字 以「和」為貴
關鍵詞:活體字印刷活字字盤電腦鍵盤
巨大的舞台上,孔子的弟子們手持竹簡高聲吟唱,而一個個活體字印刷的表演,既像古代的活字字盤,又像現代的電腦鍵盤。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古老的漢字承載著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歷史。一個巨大的中國古代的「和」字出現在人們面前,又一個中國古代的「和」字展現在眼前,第三個現代的「和」字再次出現,三個「和」字,表現了中國漢字的演化過程,也表達了孔子的人文理念——「和為貴」。
京劇 傳統文化
關鍵詞:鑼鼓胡琴兵馬俑
鏗鏘的京劇鑼鼓和悠揚的胡琴共同響起,拉開戲曲表演大幕。
中國地域廣闊,戲曲歷史悠久,方言眾多,因此,中國戲曲也衍生出了數百個品種,而京劇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種。兵俑是兵馬俑的一種,陝西秦始皇陵的兵馬俑被稱為世界上的「第八大奇跡」。
絲綢之路中西方交流
關鍵詞:絲路之陸路海路鄭和下西洋
一幅巨大的地圖出現在觀眾面前,展現出了中國古老的「絲綢之路」。
2000多年前,中國的商隊就經常帶著貴重的絲綢由長安(今陝西西安)出發,經過河西走廊,到中亞、西亞,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絲綢之路」成為中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這時候,一條「海上絲綢之路」也展現在人們面前,這是中國與世界其他地區之間海上交通的路線,當年鄭和就是通過這條海上之路下的西洋。
長幅畫卷上,出現了茶葉和陶瓷,一名女子捧指南針,她在為勇士指明方向。
《清明上河圖》盛世氣象
關鍵詞:崑曲五幅長卷代表五大朝代
兩名演員柔聲吟唱,古老的崑曲縈繞在人們的耳畔。
崑曲是中國古老的傳統藝術,已選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地面上,中國最有名的五幅長卷《游春圖》、《清明上河圖》、《大駕鹵簿圖》、《明憲宗元宵行樂圖》、《乾隆八旬萬壽圖卷》一一呈現,它們分別來自唐、宋、元、明、清五大朝代,在古典舞的陪襯下,再現了古代中國禮儀之邦的盛世氣象。
古老的畫卷在無垠的星光中延展,告訴世人,今天的道路更加美麗寬廣;從黑色到白色到彩色,跳躍的顏色,展現出了現代絢麗的風格;1000名演員搭建了一個「鳥巢」,空中飛來一隻可愛的風箏。無限的星光,浪漫的旋律,寓意今天的生活更加幸福。
太極 天人合一的哲學
關鍵詞:八卦天圓地方
《自然》環節表演太極,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太極拳是中國武術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種拳路,它的特點是「動靜結合、剛柔相濟」。燈光亮起,「八卦」呈現,生動再現了中國古老的哲學觀念: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2008名太極演員排成圓陣,體現了「天圓地方」。古畫日月山川圖,被孩子們染成了綠色,表達了環保的願望,也體現了中國太極的核心觀念:天人合一。
京劇 傳統文化
關鍵詞:鑼鼓胡琴兵馬俑
鏗鏘的京劇鑼鼓和悠揚的胡琴共同響起,拉開戲曲表演大幕。
中國地域廣闊,戲曲歷史悠久,方言眾多,因此,中國戲曲也衍生出了數百個品種,而京劇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種。兵俑是兵馬俑的一種,陝西秦始皇陵的兵馬俑被稱為世界上的「第八大奇跡」。
絲綢之路中西方交流
關鍵詞:絲路之陸路海路鄭和下西洋
一幅巨大的地圖出現在觀眾面前,展現出了中國古老的「絲綢之路」。
2000多年前,中國的商隊就經常帶著貴重的絲綢由長安(今陝西西安)出發,經過河西走廊,到中亞、西亞,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絲綢之路」成為中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這時候,一條「海上絲綢之路」也展現在人們面前,這是中國與世界其他地區之間海上交通的路線,當年鄭和就是通過這條海上之路下的西洋。
長幅畫卷上,出現了茶葉和陶瓷,一名女子捧指南針,她在為勇士指明方向。
《清明上河圖》盛世氣象
關鍵詞:崑曲五幅長卷代表五大朝代
兩名演員柔聲吟唱,古老的崑曲縈繞在人們的耳畔。
崑曲是中國古老的傳統藝術,已選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地面上,中國最有名的五幅長卷《游春圖》、《清明上河圖》、《大駕鹵簿圖》、《明憲宗元宵行樂圖》、《乾隆八旬萬壽圖卷》一一呈現,它們分別來自唐、宋、元、明、清五大朝代,在古典舞的陪襯下,再現了古代中國禮儀之邦的盛世氣象。
古老的畫卷在無垠的星光中延展,告訴世人,今天的道路更加美麗寬廣;從黑色到白色到彩色,跳躍的顏色,展現出了現代絢麗的風格;1000名演員搭建了一個「鳥巢」,空中飛來一隻可愛的風箏。無限的星光,浪漫的旋律,寓意今天的生活更加幸福。
太極 天人合一的哲學
關鍵詞:八卦天圓地方
《自然》環節表演太極,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太極拳是中國武術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種拳路,它的特點是「動靜結合、剛柔相濟」。燈光亮起,「八卦」呈現,生動再現了中國古老的哲學觀念: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2008名太極演員排成圓陣,體現了「天圓地方」。古畫日月山川圖,被孩子們染成了綠色,表達了環保的願望,也體現了中國太極的核心觀念:天人合一
6. 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中的中華文化元素有哪些
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中的中華文化元素有:歷史文化:絲綢之路,航海文化,人文文化:和為貴,樂交友,科技文化:陶瓷文化,茶文化,四大發明。日晷、擊缶、司南、活字印刷,還有中華卷軸。
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特點:
這次開幕式的運動員入場式有一個重要的改變,就是入場順序由過去的按照英文字母順序改為按照漢字筆畫順序入場:只有兩個例外,一個是奧運發源地的希臘第一個入場,一個是主辦國中國最後壓台入場。
這是一個標志性的事件,表明中國參與制定國際標準的時代已經到來,按照中國的標准來規范世界行為從這里開始。
這次北京冬奧會的第二個重要標志是全部人員一律戴口罩,不管是各國政要領導人還是一般運動員,不管是志願者還是普通觀眾,不管是東方人還是西方人,概莫能外。
7. 北京奧運會的活字印刷節目如何確定位置
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演員模擬活字印刷術的字模,上下起舞,在古人箴言的吟誦聲中,一個醒目的「和」字凸顯出來。這個節目得到了海內外觀眾的一致認可和高度稱贊。日前,本報記者專訪了開幕式舞美總監韓立勛。大到畫軸月台、小到一束桃花,韓立勛和他的團隊負責開幕式中所有的道具設計,而儀式中創最大亮點的897塊字模,其誕生過程也最為艱辛。
思路
藉助光電,表演與影像互動
2006年初夏,韓立勛通過競標加入奧運開幕式的設計團隊。按照張藝謀導演的意思,所有人都要先「洗腦」,就是把國內這幾年各種開幕式的疲勞感,不認同感全都放棄。「我們看了各屆奧運會、地區性運動會的開幕式,還到一些國家和工作人員溝通。大家一致認為,開幕式要展示中國文化毋庸置疑,但怎樣去展示,這是當時我們最困惑的。」
張藝謀提出了四大發明。視覺創意組認為,字模最有表演性和可敘述性,承上啟下,對人類文明的敘述具有連帶關系,能夠支撐整個表演。通過近一年的摸索,紙卷打開和字模表演成為最早確定下來的創意。「當時我們設定一萬多個字模鋪滿全場,貫穿始終,從歷史演到現在。」韓立勛說。
有觀眾反映開幕式藉助光電太多,演員表演反而較弱,對此質疑韓立勛表示:「和影像互動,這是我們創意的重要風格,以往開幕式很少用。我們希望用新的樣式來帶動表演。如果沒有這些東西作支撐,開幕式會留下大量遺憾。我們要把太多的信息傳遞給大家,中華文明5000年,而並不像澳大利亞的歷史那麼短,表現相對集中。通過開幕式,我們要把中國文化講述給全球,帶動他們對中國文化產生興趣。」
挫折
重且不穩,50個字模被廢
字模是第一個得到認同並投錢做實驗的項目。實驗從去年冬天開始,持續了一年多時間。第一次實驗投資十幾萬製作50個字模,結果全部廢掉。「字模越高晃得越厲害,戰士舉了幾次後完全沒有力量了,就像舉啞鈴似的。質量不穩定,太重,這都是起初被忽略的問題。」韓立勛說。
失敗後,張藝謀很失望,上面也傳話「實驗不再投錢」。韓立勛找到張藝謀,「就算自己掏腰包我也一定要做下去,請給我時間。剛做第一個就放棄了,我不甘心。」偶然的一次機會,韓立勛從中國的秤中受到啟發。「秤上放什麼東西,另一邊就要放上相應重量的砣,這才能力量平衡。在一邊輕輕一碰,另一邊就會上升或下降。」團隊利用這個剪刀叉原理,找到每個字模的力量平衡點,製作大量彈簧並連接,把水平平衡力變成垂直平衡力。這個過程用了整半年時間。最終開幕式上使用的字模每個重18公斤,但升降設備的操作重量只需5公斤。
「最後做實驗前,我跟導演講這個事情,他們都覺得是天方夜譚。他們讓完全不懂的編導來做,怕我們找托兒。編導輕輕一推,字模刷一下就上去了。張藝謀當場說,我看到了希望。字模一定要堅持下去!」這次實驗給了大家極大的信心,「第一天綵排的時候,大家特別驚嘆,張藝謀說:我把話撂這,字模一定是個大亮點!」
艱辛
數個小時,演員裝備尿不濕
問到韓立勛哪個演出環節演員最辛苦,韓立勛想想說:「都辛苦啊!」他仍然舉了字模的例子。「字模演員從下午兩點進入地倉,鑽到字模里,進去就不能出來了。下面那麼熱,897個人哪,他們一直要待到演出結束,足足待上六七個小時,上廁所都不行,都是穿著尿不濕進去的。」
「為什麼演員那麼早入場?」「因為觀眾陸陸續續入場了,演員要提前做准備。整個演出一環扣一環,每個環節出問題都是大問題,直接影響到下一環節。人出不去,地倉升不起來,地倉合不上,人下不去。每個演員都要在固定時間固定地點待命。」韓立勛說字模是紗質材料,裡面能看到外面,但是外面看不到裡面,在整個表演中,很多觀眾都沒意識到字模裡面是人。也正因為字模的效果轟動,張藝謀特意留出幾秒時間,給這些小夥子們一個露臉機會。
遺憾
折疊戲樓未被採用
字模創造了最大亮點之一,但韓立勛感嘆遺憾之處也不少,最大遺憾就是戲樓。
「現在大家普遍反映,中國這么多名角為什麼不上,而是上提線木偶。其實那些名角都來過,在綵排的時候都演過。最早的設計是秦腔,一本書像戲本一樣打開,翻出來是個紙戲樓,上面有剪影、皮影。當時我們覺得這很有創意,不斷抖包袱———戲本、戲樓、唱戲,不斷有京戲、皮影等表演。這就把中國的戲曲樣式濃縮在一個戲樓,創造大的視覺感受。
當時導演非常高興,覺得這個部分能支持戲曲部分,而且不俗。當時還設計抬轎唱京戲,更有感覺,好玩。」
但這個創意最終未被採用。韓立勛不無遺憾地說:「張藝謀說,你這個戲樓一翻兩翻這樣,有點搶戲了,搶了演員的表演。」
「導演肯定有他自己的看法。」韓立勛說,最終改成了現在豪華版的戲樓———用提線木偶講那個時候的故事,展示中國文化的內涵。這一設計有意迴避了戲曲真人表演,怕大家看了會有疲勞感。「當時主要考慮了40億的電視觀眾,說考慮現場觀眾,那是有些牽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