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北京知識 » 北京的新四合院是怎麼樣的
擴展閱讀
廈門有什麼酒店帶廚房 2025-07-19 16:20:38
福州住人集裝箱哪裡有 2025-07-19 16:14:57
廈門房子出租都是掛哪裡 2025-07-19 16:10:52

北京的新四合院是怎麼樣的

發布時間: 2022-09-26 08:37:06

㈠ 新北京四合院的介紹

新北京四合院項目位於昌平區和順義交界的淺山區,為北京山前暖帶——休閑旅遊產業狹長走廊內。該項目緊鄰京承高速,距離小湯山溫泉度假區域12公里,是北京真正的上風上水之地。項目背靠燕山南麓,面俯京城的生命之源——京密引水渠,北距山南距水均800米,山環水抱,風水吉地,旺宅、旺子、旺夫、旺妻、旺父母、旺事業。

㈡ 四合院的特點是什麼

四合院的特點是一個院子四面建有房屋,從四面將庭院合圍在中間。

完整的四合院為三進院落,第一進院是垂花門之前由倒座房所居的窄院,第二進院是廂房、正房、游廊組成,正房和廂房旁還可加耳房,第三進院為正房後的後罩房,在正房東側耳房開一道門,連通第二和第三進院。

在整個院落中,老人住北房(上房),中間為大客廳(中堂間),長子住東廂,次子住西廂,傭人住倒座房,女兒住後院,互不影響。這其中也有反映「男外女內」的中國傳統文化哲學的影響。

四合院的格局:

正式的四合院,一戶一宅,平面格局可大可小。房屋主人可以根據土地面積的大小、家中人數的多少來建造,小到可以只有一進,大可以到三進或四進,還可以建成兩個四合院寬的帶跨院的。小者,房間為13間;一院或二院者,房間為25間到40間。

廂房的後牆為院牆,拐角處再砌磚牆。大四合院從外邊用牆包圍,牆壁高大,不開窗戶,以顯示其隱秘性。從制式上來說,許多王府和寺廟也是按照四合院的布局進行設計和建造的。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四合院

㈢ 北京四合院建築特點

1、中軸布局,正房與倒座位於中軸線上。正房是全宅的主體,進深、面寬、架高與內外檐的裝修規格在全宅居於首位。

正房的列柱是雙數,房間是單數,從而保證明間的房門在中軸線上。正房一般是三間。正房兩側有時構築耳房。耳房的高度低於正房。正房與耳房的總長決定了四合院的寬度。

2、正房、倒座、兩廂都是單層建築,而且各自獨立,互不相連,正房與倒座南北相望,兩廂的前檐位於正房墀頭牆的外側。正房兩側如果設有耳房,那麼耳房的面闊與廂房的進深保持在同一尺度。如果正房的後面還有房屋,那麼東面的耳房則作為通道。

這一點是四合院與合院的根本區別。合院的房屋是相互連接的。比如,陝西歧山風雛村西周宮殿遺址,今天浙江紹興的台門,西南地區的一顆印式住宅,四面的房子都相互銜接。

3、正房、倒座、廂房通常採取山牆到頂的硬山樣式。不在山牆也不在後檐牆開設門窗,門窗均向院內開辟。

4、宅門位於宅院的東南或者西北位置,是北京四合院的基本特徵。如果宅院坐落在胡同的北部,則宅門位於東南角;如果宅院坐落在胡同的南部,則宅門位於西北的位置。

宅門有屋宇門與牆垣門兩種形式。講究的四合院使用屋宇門。這種宅門又可以細分為廣亮大門、金柱大門、蠻子門與如意門四種。

在封建社會,只有一定品級的官員才可以使用廣亮大門與金柱大門。百姓只能使用蠻子門、如意門與牆垣門。牆垣門的常見形式是清水脊小門樓。

5、北京的四合院在整體上,南北長,東西短,但是四合院內部的庭院與山西或者陝西窄院中的庭院有著迥然不同的風格。在庭院的長寬比例上,北京四合院是11,陝西窄院是21,陝西窄院是31,隨著西北地域的轉移,長寬的比例愈來愈懸殊。

這就意味著,北京四合院的庭院基本是正方形,無論是山西還是陝西,庭院則是長方形的,建築雖然也是一正兩廂,但是東西廂房相互靠攏,把正房部分或者大部分遮住。

(3)北京的新四合院是怎麼樣的擴展閱讀:

北京四合院的設計原理:

北京的四合院是歷史產物,其中,既有人文精神,也有自然環境的影響。而人文精神則與我國古代的井田制有關。

熟悉中國古代歷史的人知道,井田制是西周時期的一種土地制度,通俗地說,是將一塊正方形或者長方形的田地劃為九個等份,每份一百畝。

中間是領主的田地,用當時的表述是公田,其餘的八份分給八戶農民,每份也是一百畝。農民在種田的時候,先種公田,之後才能耕種自己的土地。

按照井田制的思想與規劃原則,產生了王城理念,簡單地講是將王城規劃為九個等份,宮城居中而立,其餘八份規劃為里坊與市場。

這一築城理念,或者說井田制的思想也影響到北京的四合院設計。我們試以一座基本形狀的四合院為例進行分析:

一、正房三間,耳房兩間,基本在一條經線上。正房的前檐為一條經線,耳房綴於北房東西兩側,其前檐略後於正房的前檐。

二、東廂房兩間,西廂房兩間。東西廂房的前檐位於正房墀頭牆的兩側,其跨度與耳房的面闊相等。東西廂房的前檐位於兩條緯線之上。

三、倒座三間。倒座的東側是宅門。倒座的前檐與宅門的後檐可以看作另一條經線。

四、正房、東西廂房與倒座的後檐牆,恰好形成院子的四界。

五、東、西廂房的前檐是兩條經線,北房與倒座的前檐是兩條緯線,經緯相交恰好把院子畫出九份;四周是房屋,中間是庭院。

北京的四合院便是依據這個原則設計的,與井田制對土地的規劃完全一致。這一築屋的原則被後世附會為九宮格。

從建築學與地理環境的角度看,北京的緯度較高,房屋坐北朝南,易於採暖通風,故而正房要建在庭院北部。

冬季的北京是寒冷的,為了最大限度吸收陽光,避免兩廂與倒座的陰影遮住正房,庭院設計為正方形是科學的。

與宮廷、衙署、會館、寺廟不同,四合院不是公眾聚會的場所,而是私人住宅,要求隱蔽性,因此它的宅門不設在中軸線上,而是開辟在東南位置,則充分考慮到建築的功能。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北京四合院的建築布局與居住文化

㈣ 北京四合院的建築特徵

四合院又稱四合房,是一種中國傳統高檔合院式建築,其格局為一個院子四面建有房屋,通常由正房、東西廂房和倒座房組成,從四面將庭院合圍在中間。

自明朝正式建都北京,大規模規劃建設都城時期,四合院就與北京的宮殿、衙署、街區、坊巷和胡同同時出現了。元末熊夢祥著作《析津志》中記載:大街制,自南以至於北謂之經,自東至西謂之緯。大街二十四步闊,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街通。這里所謂街通即我們今日所稱胡同、弄堂,胡同與胡同之間是供臣民建造住宅的地皮。當時,元世祖忽必烈詔舊城居民之過京城老,以貲高(有錢人)及居職(在朝廷供職)者為先,乃定製以地八畝為一分,分給遷京之官賈營建住。

㈤ 北京四合院的特點是什麼

北京四合院特點概括起來有五點,分別是:
1.四面連接,中心庭院;
2.外形中規,用法靈活;
3.形制規整,中心對稱,
4.院落寬綽,四屋獨立;
5.游廊相接,私密性較強;

北京四合院最明顯的特徵就是四合,四面的房屋用走廊連接在一起,形成一個口字結構,中間是一個寬闊的庭院,作為娛樂休閑場所,人們可以在裡面侍弄花草、飼鳥養魚。

(5)北京的新四合院是怎麼樣的擴展閱讀:

北京四合院是由東、西、南、北四面房子圍合起來形成的內院式住宅。大門一般開在東南角或西北角,院中的北房是正房,正房建在磚石砌成的台基上,比其他房屋的規模大,是院主人的住室。院子的兩邊建有東西廂房,是晚輩們居住的地方。在正房和廂房之間建有走廊,可以供人行走和休息。四合院的圍牆和臨街的房屋一般不對外開窗,院中的環境封閉而幽靜。

㈥ 北京四合院資料簡介

北京四合院,是一種中國傳統合院式建築,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北京四合院資料簡介,希望對你有用!

北京四合院簡介

四合院又稱四合房,是一種中國傳統合院式建築,其格局為一個院子四面建有房屋,通常由正房、東西廂房和倒座房組成,從四面將庭院合圍在中間,故名四合院。自明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規模規劃建設都城時期,四合院就與北京的宮殿、衙署、街區、坊巷和胡同同時出現了。據元末熊夢祥所著《析津志》載:“大街制,自南以至於北謂之經,自東至西謂之緯。大街二十四步闊,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街通。”這里所謂“街通”即我們今日所稱胡同、弄堂,胡同與胡同之間是供臣民建造住宅的地皮。 當時,元世祖忽必烈“詔舊城居民之過京城老,以貲高(有錢人)及居職(在朝廷供職)者為先,乃定製以地八畝為一分,分給遷京之官賈營建住。

北京四合院歷史變遷

北京四合院的歷史

北京四合院,即合院建築之一種,所謂合院,即是一個院子四面都建有房屋,四合房屋,中心為院,這就是合院。一戶一宅,一宅有幾個院。合院以中軸線貫穿,北房為正房,東西兩方向的房屋為廂房,南房門向北開,所以叫作倒座。一家人有錢或人口多時,可建前後兩組合院。

有錢的人家擺闊氣,可以建設三個或四個合院,亦為前後相連。在合院中植花果樹木,以供觀賞。 合院小者,房屋13間,大者一院或30間。二院,25間到40間,房屋都是單層。廂房的後牆為院牆,拐角處再砌磚牆,大四合院從外邊用牆包圍,都做高大的牆壁,不開窗子,表現出一種防禦性。全家人在合院里,院中住的人十分安適,晚上關閉大門,非常安靜,適合於以家族為中心的團聚生活。 到白天,院中花草樹木,十分美麗,夜裡花香,空氣清新,晚間家人坐在院中乘涼、休息、聊天、飲茶,全家合樂。家裡人在院子里,無論做什麼,外人看不見的,這符合中國人的習慣。 四合院住房分間分房,老人住北房(上房),中間為大客廳(中堂間),長子住東廂,次子住西廂,傭人住倒房,小姐、女兒住後院,各不影響。

北京四合院設計與施工比較容易,所用材料十分簡單,不要鋼筋與水泥,青磚灰瓦,磚木結合,混合建築,當然以木構為主體標准結構,重量輕,如遇地震,很少可以震倒,說明合院是可以防震的。整體建築色調灰青,給人印象十分樸素,生活非常舒適。 其它地區的合院也與北京合院是基本相同的,不過有大有小,有高有低,材料相差不多,式樣亦大同小異,這些合院是中國人民的重要建築遺產。 北京合院與各地合院之不同有下列各點: 以北京為主的周圍地區用四合院,以中軸為對稱,大門開在正南方向的東南方向,大門不與正房相對,也就是說大門開在院之東南。這是根據八卦的方位,正房坐北為坎宅,如做坎宅,必須開巽門,"巽"者是東南方向,在東南方向開門財源不竭,金錢流暢,所以要做"坎宅巽門"為好。 因此北京四合院大門開在東南方向。這是根據風水學說決定的,只有北京周圍才是這樣做法,其它地方的民居房並非如此。

元朝

公元1271年建立元朝,定都北京,北京始成為統一全中國的國都,無論從遺跡遺存還是文獻記載,北京城市建設都有劃時代的變化。元大都是當時舉世聞名的大都市,元大都的建設包含有大規模的民居,胡同和四合院成為元大都的基本內涵。

元大都內居民住宅就分布在小街或胡同兩側。1965年和1972年兩次在北京西直門內後營房發掘了元大都居住遺址,該處居住遺址位於大都豫順坊以東,大約是和義門內以北第八條胡同,這是一處四合院住宅,其佔地8畝。按照元時制度“定製以八畝地為一分”,基本符合此例。整個遺址的平面布局,充分表現出了宋元時代向明清時代過渡的建築形式。從遺址平面來看,發掘的應是這處四合院(圖一)的主要建築的偏北部分。它的北面可能是後花園一類的布置。從南面大門開始,至後花園為止,應相當於元大都兩個胡同的距離。元大都兩個胡同之間的距離約為70米。

明代

明王朝建立後,社會經濟得到較快發展。明都城從南京遷到北京,並分別從浙江、山西等處遷進數以萬計的富戶,從而有力地推動了北京經濟的發展。在明代,制磚技術空前發達,這也促進了建築業和住宅建設的發展。這個時期出現的《魯班經》、《三才圖會》等書籍,說明明代不僅第宅建設的實踐活動十分活躍,而且有理論方面的指導。為維持封建秩序,明代對各階層人士的居住建築從制度、規模、色彩各方面均作了嚴格規定。從《三才圖會》、《魯班經》等書中的插圖可以看到,明代住宅仍沿襲了元代四合院的形式。

清朝

清代定都北京後,大量吸收漢文化,完全承襲了明代北京城的建築風格,對北京的居住建築四合院也予以了全部繼承。清王朝早期在北京實行了旗民分城居住制度,令城內的漢人全部遷到外城,內城只留旗人居住。這一措施客觀上促進了外城的發展,也使內城的第宅得到進一步調整充實。清代最有代表性的居住建築是宮室式第宅,這就是官僚、地主、富商們居住的大中型四合院。清代是北京四合院發展的巔峰時期。自清代後期起,中國逐漸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北京四合院的發展也逐步開始走下坡路。

在外族入侵和西方文化滲入的影響下,北京傳統住宅建築也受到一定影響。這個時期建造的四合院,有的或多或少加進了一些西洋建築的裝飾成分,最典型的就是圓明園式隨牆門的出現。受“西學東漸”之風影響較深的人為標榜自己為“新派”代表,也有一些在宅內興建“洋樓”的例子,但為數不多。總的來說,這個時期,北京的傳統民居基本保持了明清型制。

抗戰時期

日本帝國主義侵華,使中國社會發生了很大變化。由於通貨膨脹,物價上漲,市民經濟狀況每況愈下,很多原來住獨門獨院的居民已沒有能力養更多的房子,只好將多餘的房子出租,以租金來補貼生活。居民的住房越來越少,院里的房客越來越多。獨門獨戶的四合院開始變成多戶雜居的大雜院,四合院的居住性質發生了變化。

1949年以後,北京傳統四合院在使用上出現了根本性變化。由於所有制的變更,很多清代遺留下來的王府、宅院由私產變為公產。它們不再為昔日的貴族所佔有,轉而成為國家機關、學校、醫院、工廠、幼兒園、俱樂部等公用住房。使用功能的改變,使得建築本身與使用者的需求之間產生了難以解決的矛盾,最終的結果,不是人服從建築,而是建築被人所改造。那些仍作為住宅用的院落,己不再為獨家佔有,變為多戶居住的“大雜院”。這些用途上的變化,使四合院再難保持昔日的深邃、安謐、幽雅和溫馨,四合院被分割、改造、瓜分成了普遍現象。

「」時期

「」的浩劫,是北京四合院罹難最為嚴重的時期。60年代末的紅衛兵“掃四舊”,將四合院中精美的磚雕、木雕、石刻、彩繪盡行掃盪,無數價值極高的藝術品,或被砸成碎塊,或被抹上泥灰,能得以倖存者為數寥寥。緊接著發生的為“備戰”搞的全民挖洞運動,進一步破壞了四合院的原有格局和排水系統,造成嚴重後果。1976年唐山大地震更是雪上加霜。為避震災,在已經很擁擠的院子里塞滿了“抗震棚”,隨著人口增長,這些抗震棚後來都成了永久性建築,把四合院搞得面目全非。

改革開放時期

「」以後,北京城市發展總體規劃中確定了四合院保護方針,使上述惡化趨勢有所控制,但緊跟而來的大規模的舊城改造與四合院的保護又出現了尖銳的矛盾,建設性破壞時有發生,如何解決好舊城改造和四合院保護的矛盾,仍是—個需要認真研究的課題。

在80年代初至今的十多年中,北京的四合院聚集區又出現了一種新的景象:一些移居北京的僑民和在改革開放中先富起來的人們,抱著懷舊心理和對傳統文化的強烈追求,在四合院集中的地方買下舊院,重新翻建新四合院。有些長期居住在中國的外國人也征地建房,住進了傳統的中國民居。這種新四合院大多採用傳統建築的外形和色彩,室內則是暖氣、上下水、衛生間、空調等現代化設施和高檔裝修。經過翻建的四合院,由多家居住的大雜院重新變成一家一戶的私宅,院落寬敞,花草豐茂,景緻幽雅,安恬靜謐,四合院似又回到了它的鼎盛時期。這種新的景象愈演愈烈,大有蓬勃發展之勢。這種現象,是北京四合院的復甦,還是傳統住宅建築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發展,日前尚未有人進行研究和界定,但它作為一種不可忽視的歷史現象,已在北京四合院的發展史上書寫了新的一筆。

北京四合院名稱由來

之所以叫“四合院”因為這種民居有正房(北房)、倒座(南座)、東廂房和西廂房四座房屋在四面圍合,形成一個口字形,裡面是一個中心庭院,所以這種院落式民居被稱為四合院。

四合院在中國有相當悠久的歷史,根據現有的文物資料分析,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有四合院形式的建築出現。

在歷史發展過程中,中國人特別喜愛四合院這種建築形式,不僅宮殿、廟宇、官府使用四合院,而且各地的民居也廣泛使用四合院。不過,只要人們一提到四合院,便自然會想到北京四合院,這是為什麼呢?

這是因為北京四合院的型制規整,十分具有典型性,在各種各樣的四合院當中,北京四合院可以代表其主要特點。

首先,北京四合院的中心庭院從平面上看基本為一個正方形,其他地區的民居有些就不是這樣。譬如山西、陝西一帶的四合院民居,院落是一個南北長而東西窄的縱長方形,而四川等地的四合院,庭院又多為東西長而南北窄的橫長方形。

其次,北京四合院的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的房方向的房屋各自獨立,東西廂房與正房、倒座的建築本身並不連接,而且正房、廂房、倒座等所有房屋都為一層,沒有樓房,連接這些房屋的只是轉角處的游廊。這樣,北京四合院從空中鳥瞰,就像是四座小盒子圍合一個院落。

而南方許多地區的四合院,四面的房屋多為樓房,而且在庭院的四個拐角處,房屋相連,東西、南北四面房屋並不獨立存在了。所以南方人將庭院稱為“天井”,可見江南庭院之小,有如一“井”,難免使人顧名思義。

㈦ 北京四合院是什麼樣子的

在北京城大大小小的胡同中,坐落著許多由東、南、西、北四面房屋圍合起來的院落式住宅,這就是四合院。四合院的大門一般開在東南角或西北角,院中的北房是正房,正房建在磚石砌成的台基上,比其他房屋的規模大,是院主人的住室。院子的兩邊建有東西廂房,是晚輩們居住的地方。在正房和廂房之間建有走廊,可以供人行走和休息。四合院的圍牆和臨街的房屋一般不對外開窗,院中的環境封閉而幽靜。

㈧ 四合院是什麼樣子的都有什麼構造

四合院是一個封閉的小院,是由正房、門房、廂房圍起來的一個方形院子,我們見得最多的是北京四合院,院子里大多會有天井、石榴樹、等,當然這是最傳統的民間四合院,其實故宮、很多寺廟、過去的王府也都是這類建築,只是他們的府邸是多進的,我們常見的四合院屬於一進式,在明清時期,民宅是有嚴格的等級制度的,不是誰想蓋都可以的,有錢也不行,我們都知道山西喬家大院俯視是一個雙喜的造型,其實等級是非常高的,當時喬家已經跟李鴻章攀上了親情,地位被抬高了很多。

在北方比較有名的四合院旅遊景區當屬山西的喬家大院和王家大院,其實南方的廣東和海南也有相應的民居,其中海南島的宣德弟收是非常值得現場體驗的,而且他們級別都比較高。

作為山西晉商大本營的歸化城(呼和浩特)目前也有一處這樣的四合院,它就是位於舊城區的元盛德舊址,不僅庭院保持完整,連院子里的古樹暴馬丁香也保留著,是非常難的一處古宅。

四合院很好地展現了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中軸線和對稱是四合院的一大特點,可以通過各種標志凸顯主人的等級,避免訪客問出不恰當的語言,還能避免主人的尷尬。

㈨ 北京四合院是什麼樣子

由於北京地區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所決定,北京的房子以坐北朝南的北房為最好,其次為坐西朝東的西房,東房和南房的朝向較差,不是理想的居住方位,北京人「有錢不住東南房,冬不暖來夏不涼」的民諺,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1.一進院落
一進院落又稱基本型院落,這是一種由四面或三面房子圍合組成的四合院或三合院。這種院落的特點是有正房(北房)一般為三間,正房兩側各有一間耳房,共五間。如果院落窄小,僅有四間房的寬度時,三間正房的兩側可以各置半間耳房,呈「四破五」的格局。正房南面兩側為東西廂房,各三間,與正房成「品」字形排列。正房對面是南房,又稱倒座房,間數與正房相同。這樣由四面房子圍合起來形成的院落叫四合院。如果沒有南房,則稱三合院。
這種一進院落的小型住宅,宅門開在東南方向。若是四合院時,宅門一般採取門廡式,占據倒座房東頭的一間或半間。進門後迎面是鑲砌在東廂房南山牆上的坐山影壁(照壁),向系通過屏門便可進入院內。如果南面沒有倒座房而僅有院牆時,則在東南方位做牆垣式門(又稱隨牆門,小門樓)(圖2-7)。這種典型的一進院落,是北京四合院的基本單元。
2.二進院落
二進院落是在一進院落的基礎上,沿縱向擴展而形成的。四合院由一進院擴展為二進院時,通常是在東西廂房的南山牆之間加隔牆(又稱隔牆),將院落劃分為內外兩重。隔牆合龍處設二門,以供出入。二進院落屬小型四合院,佔地面積一般較小,東西寬度不過十五六米,南北深不過而二三十米。這樣的小院沒有抄手游廊,二門多採用屏門的形式,既很美觀,也很經濟。北京宣武區椿樹上頭條余叔岩故居的中路建築就是這樣一座比較典型的二進院落。但由於該院是一座一主一次並列式格局的宅院,宅門沒有開在中路建築的東南角,而是設在了東路的南端。該院的二門採用了獨立柱垂花門形式,功能與屏門相同,形式卻講究許多。
在二進院落的四合院中,也有規模較大,格局比較講究的。它與上述小型的二進院落相比主要差別在佔地寬窄的不同。佔地比較寬的二進院落(寬22米左右,進深30米左右),北房可以排出七間,即正房三間,兩側耳房各兩間,成為三正四耳。這種四合院正房,廂房都可設外廊,外廊之間由抄手游廊連接。如果院落的縱深方向有餘量。還可以在東西廂房南側各設一間廂耳房,分隔內外院的障牆設在廂耳房南山牆一線。抄手游廊由廂房南側轉接,煙障牆內側延伸並交於二門。二門採用四柱垂花門形式,與兩側游廊相接。這樣由正房,廂房的外廊,抄手游廊和垂花門共同構成內院的環形通道,這是一條可以避雨雪的交通系統。
3.三進院落
三進院落是在二進院落的基礎上再向縱深發展而形成的。一般是在正房的後面加一排罩房,後罩房與正房之間形成狹長的後院。後院與中院之間通過正房東耳房盡端的通道來溝通,宅人可以通過這個通道進入後院。這種在正房後面加一排後罩房的布局,被認為是比較理想的三進院布局,被人們稱為「典型」的或「標准」的四合院。實際上,這種三進院的例子很多,如東四四條某宅,大草場某宅都是這樣的院子(圖2-9)。
三進院落還有另一種格局,是比較常見的。它是按照第二進院落的模式,在正房後面再加一重院落。第三進院也同中院一樣有正房,耳房,東西廂房,抄手游廊等。這種布局中一,二,三院之間的溝通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將而進院正房明間做成過廳,宅人從中路進入後院;也可以在耳房一側開設通道以供通行。宣武區前孫公園胡同35號 四合院就是這種格局(圖2-9.4)。
三重院落的四合院屬中型住宅,已經具有相當規模了。
4.四進院落
四進院落是三進院落沿縱深方向的進一步擴展。一般做法是,在三進院後面加一排後罩房。但這種三進院落不是帶後罩房的那一種,而是第二,三進院格局相同或相似的那種(如上文提到的宣武區前孫公園胡同35號)。四進院落中軸線上的建築,由南至北依次為:倒座 • 第一進院 • 垂花門 • 第二進院 • 正房或過廳 • 第三進院 • 正房 • 第四進院 • 罩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