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北京知識 » 北京天安門邊是什麼廟
擴展閱讀
天津九海灃教育怎麼樣 2024-04-17 03:00:08
上海浦東書院有哪些學校 2024-04-17 02:43:00

北京天安門邊是什麼廟

發布時間: 2022-10-01 09:15:48

Ⅰ 勞動人民文化宮的景點介紹

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 位於北京天安門東側,為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的明清太廟。經周恩來總理提議,第一次政務院會議批准,將太廟移交北京市總工會管理,辟為職工群眾的文化活動場所,「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匾額由毛澤東主席命名並親筆題寫,於1950年4月30日揭幕,1950年5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是勞動人民的「學校和樂園」和中外遊客旅遊的勝地。 勞動人民文化宮佔地14萬平方米。為了突出祭祖的主旨,四周圍以三道紅牆及層層松柏,襯托起金碧輝煌,錯落有序的建築,營造出 一種神秘肅穆的氣氛。建築採用中軸對稱式布局,琉璃門、漢白玉石拱橋、戟門、三大殿依次排列在中軸線上,井亭、神廚、神庫、配殿依次排列於兩側。
亭殿(前殿)是皇帝舉行大祭活動的場所。三層漢白玉須彌座台基 ,殿內地鋪「金磚」,樑柱為名貴的金絲楠 木,氣勢雄偉,比故宮的太和殿高2米,被認為是至高無上的象徵 。寢殿是供奉帝後神位之處。祧廟是供奉皇帝遠祖神位之處。
太廟是中國現存最完整的、規模最宏大的皇家祭祖建築群 ,是古代最重要的宗廟建築,堪稱「天下第一廟」。1988年1月太廟被列入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和優美典雅的環境吸引著眾多的遊人,藝術和教育培訓造就了大批人才,各種藝術演出和展覽也久負盛名,各種娛樂健身項目雅俗共賞,是休閑娛樂的極好去處,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的成立,作為建國後的重大歷史事件載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事記》。 1998年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被全總評為中國示範工人文化宮。2002年3月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被評為北京市一級公園,2007年12月17日,榮獲中國國家文物局授予的2007年文化遺產日組織獎。
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自成立以來,成為首都乃至中國職工文化活動的中心,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培養了大批各方面人才。同時,作為共產黨和中國重大活動的重要場所,經歷了許多重大的歷史事件。隨著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文化宮正將太廟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藝術有機地結合起來,逐步形成了獨具特色且富涵文化價值的學校和樂園。

Ⅱ 北京的「五頂」「八廟」分別包括哪些

北京的五頂為:東頂,南頂,西頂,北訂,中頂。

八廟為:太廟、奉先殿、傳心殿、壽皇殿、雍和宮、堂子、文廟和歷代帝王廟。

Ⅲ 太廟在故宮的什麼位置 太廟簡單介紹

1、太廟在故宮的東南位置,位於北京市東城區東長安街天安門東側。

2、太廟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佔地面積13.9萬平方米,是明清兩代是皇帝祭祖的地方,1950年改名為「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並正式對社會開放。3、太廟共有三重圍牆,由前、中、後三大殿構成的三層封閉式庭院,是紫禁城的重要組成部分,位於已劃定的世界文化遺產北京故宮保護緩沖區內,按照「左祖右社」的古制與紫禁城同時建成,歷經明清兩朝,是中國現存較完整的、規模較宏大的皇家祭祖建築群。

4、1957年,太廟被北京市文物局列為第一批北京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太廟被國務院列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Ⅳ 北京太廟在什麼地方

北京太廟

太廟位於天安門廣場東北側,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祖的家廟。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佔地二百餘畝,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475米,東西寬294米,共有三重圍牆,由前、中、後三大殿構成三層封閉式庭園。正殿矗立於太廟建築群中心,面闊十一間,進深四間,建築面積達2240平方米;重檐廡殿頂,三重漢白玉須彌座式台基,四周圍石護欄。殿內的主要梁棟外包沉香木,別的建築構件均為名貴的金絲楠木。天花板及廊柱皆貼赤金花,裝飾精美,氣氛莊重。太廟是皇帝舉行祭祖典禮的地方,大殿兩側各有配殿十五間,東配殿供奉著歷代的有功皇族神位,西配殿供奉異姓功臣神位。大殿之後的中殿和後殿都是黃琉璃瓦廡殿頂的九間大殿,中殿稱寢殿,後殿稱祧廟。此外還有神廚、神庫、宰牲亭、治牲房等附屬建築。

太廟以古柏著稱,樹齡多高達數百年,千姿百態,蒼勁古拙。辛亥革命以後,太廟一度仍歸清室所有,1924年辟為和平公園,1950年改為現名「勞動人民文化宮」。1988年1月太廟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Ⅳ 北京五大壇是什麼

北京五大壇指的是天壇、地壇、日壇、月壇、先農壇,均為明代所建,清代沿用,是明、清兩朝帝王們祭天、地、日、月、山川、太歲等神祇而特意建造的。

1、天壇,天壇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築群,位於北京市崇文區在永定門內大街路東,佔地約273萬平方米。天壇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乾隆、光緒時曾重修改建。為明、清兩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穀豐登之場所。主要建築有祈年殿、圜丘、皇穹宇、齋宮、神樂署等。

2、地壇,地壇又稱方澤壇,是古都北京五壇中的第二大壇。地壇位於北京市東城區安定門外大街。地壇始建於明代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是明清兩朝帝王祭祀「皇地祇神」的場所,也是中國現存的最大的祭地之壇。地壇公園有方澤壇、皇祇室、牌樓、齋宮等著名景點。

3、日壇,位於北京市西城區南禮士路西,日壇始建於明代1530年,日壇是明、清兩代帝王祭祀大明之神(即太陽)的處所,春分之日祭大明之神壇西向,四周是圓形圍牆,四面有欞星門,西門外有燎爐、瘞池;北門外有神庫、神廚、宰牲亭、鍾樓、具服殿,2006年被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4、月壇,月壇是是明清兩代帝王秋分日祭夜明神(月亮)和天上諸星宿神祇的地方,又稱「夕月壇」。始建於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清代重修,是北京九壇八廟之一,到民國初年廢棄。是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月壇於1955年辟為月壇公園。

5、先農壇,明、清兩代帝王祭祀先農神及舉行耕籍典禮的場所。位於永定門內大街西。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初名山川壇,合祀先農、太歲、風雲、雷雨、五嶽、五鎮、四海、四瀆和鍾山諸神,並在鍾山之下加祀天壽山神。萬曆年間陸續增建了纛旗廟、神倉、齋宮等,並命名為先農壇。

(5)北京天安門邊是什麼廟擴展閱讀:

過去老北京有句俗語:「五壇八廟頤和園。」是舊北京名勝的典型代表。「五壇」是指天壇、地壇、日壇、月壇、先農壇。八廟系指太廟、奉先殿、傳心殿、壽皇殿、雍和宮、堂子、文廟和歷代帝王廟。這幾處在封建時代都是帝王們祭祀列祖列宗、神佛、歷代聖賢先哲的地方。

1、太廟,位於北京市東城區天安門東側,是明清兩代皇帝祭奠祖先的家廟,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是根據中國古代「敬天法祖」的傳統禮制建造。太廟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475米,東西寬294米,建築面積達2240平方米;殿內的主要梁棟外包沉香木,建築構件均為金絲楠木。

2、奉先殿,奉先殿,位於紫禁城內廷東側,為明清皇室祭祀祖先的家廟,始建於明初。清沿明制,於清順治十四年(1657年)重建。按清制,凡遇朔望、萬壽聖節、元旦及國家大慶等,大祭於前殿;遇列聖列後聖誕、忌辰及元宵、清明、中元、霜降、歲除等日,於後殿上香行禮。

3、傳心殿,傳心殿位於紫禁城東南隅的文華殿東側,是一組由長方形院落組成的祭祀性建築。佔地面積2500㎡。傳心殿是清代皇帝御經筵前行「祭告禮」之處。殿正中設皇師伏羲、神農、軒轅,帝師堯、舜,王師禹、湯、文、武的牌位。東設周公位,西設孔子位。

4、壽皇殿,位於景山正北面的一組建築,有正殿、左右山殿、東西配殿,以及神廚、神庫、碑亭、井亭等附屬建築。垣牆呈方形,坐北朝南。外有4柱9樓木牌坊3座,分東、南、西三面,均為琉璃筒瓦廡殿頂。通面闊16.2米,均帶斗拱,門前正中有牌樓式拱券門3座。

5、雍和宮,位於北京市區東北角,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康熙帝在此建造府邸、賜予四子雍親王,稱雍親王府。雍正三年(1725年),改王府為行宮,稱雍和宮。乾隆九年(1744年),雍和宮改為喇嘛廟,特派總理事務王大臣管理本宮事務,無定員。

6、堂子,堂子始建於1644年。原在長安左門外御河橋東,即台基廠大街北口路西一帶。堂子為滿洲神廟的稱呼。供奉清入關前戰死的4位祖先的遺物,清朝廷建立政權後,凡有重大的政治、軍事行動,就在廟內舉行祭把、誓師,當時稱「謁廟」。「堂子祭天」被列為清王朝的吉禮之一。

7、文廟,即孔廟,佔地22000平方米,有三進院落。中軸線上建築依次為先師門、大成門、大成殿、崇聖祠。前院東面有碑亭、神廚、省牲亭、井亭;西面有碑亭、致齋所,並有持敬門與國子監相通。兩側排列著198座元、明、清三代進士題名碑,刻有51624名進士的姓名、籍貫、名次。

8、歷代帝王廟,歷代帝王廟俗稱帝王廟,歷代帝王廟始建於明代嘉靖九年(1530年),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先祖的地方,其政治地位與太廟和孔廟相齊,合稱為明清北京三大皇家廟宇。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確定祭祀的帝王是18位,清朝順治皇帝定都北京後定為25位。

Ⅵ 北京太廟的由來是什麼

清時期的北京太廟,位於北京市天安門廣場東北側,是皇帝舉行祭祖典禮的地方,是紫禁城建築群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始建於明永樂年間的1420年,是根據我國古代「敬天法祖」的傳統禮制建造的。

北京太廟是世界上現存最大、最完整的祭祖建築群。主要有宰牲亭、神廚、神庫、井亭、燎爐、配殿等。最為重要的是大戟門和三重殿堂,即享殿、寢殿、祧廟,俗稱大殿、二殿和三殿。

Ⅶ 宗廟是什麼意思

宗廟的意思是帝王或諸侯祭祀祖宗的處所。
宗廟是我國的宗廟制度是儒教祖先崇拜的產物。人們為亡靈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廟,是儒教徒活動的場所。帝王的宗廟制是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庶人不準設廟。同時宗廟是供奉歷朝歷代國王牌位、舉行祭祀的地方。
殷墟宮殿宗廟遺址殷墟宮殿宗廟遺址是中國商朝京畿附近的一個殷商帝王宗廟,原宗廟距今約3300餘年,出土於今天的河南省安陽市西北郊的小屯村,原址為盤庚遷殷後中國商朝的首都附近。有大量殷商同時期的文獻與器具在此宗廟遺址中被發現,著名的如司母辛鼎。殷墟2006年入選世界文化遺產。
北京太廟太廟位於北京天安門東側,是中國明清兩代皇帝的宗廟。1924年辟為和平公園,1950年5月1日改名為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北京太廟已被列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代帝王廟歷代帝王廟是中國明朝、清朝皇家祭祀三皇五帝和歷代帝王的場所,初設於金陵(今南京),後移至北京,現坐落在北京西城區阜成門內大街。

Ⅷ 北京太廟的具體位置在哪

太廟位於北京市東城區東長安街天安門東側,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佔地面積13.9萬平方米,是明清兩代是皇帝祭祖的地方,1950年改名為「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並正式對社會開放。

太廟共有三重圍牆,由前、中、後三大殿構成的三層封閉式庭院,是紫禁城的重要組成部分,位於已劃定的世界文化遺產北京故宮保護緩沖區內,按照「左祖右社」的古制與紫禁城同時建成,歷經明清兩朝,是中國現存較完整的、規模較宏大的皇家祭祖建築群。

太廟的建築格局

太廟平面呈長方形,佔地面積13.9萬平方米, 南北長475米,東西寬294米,有三重圍牆,均為黃琉璃瓦頂紅牆身。

牆內主要建築均為坐北朝南,廟內主體建築為前殿、中殿、後殿,在第一道紅牆的西牆上有西向大門兩座,南邊的一座稱太廟街門,北邊的一座叫太廟右門,距故宮闕左門不遠的東面為太廟西北門,黃琉璃筒瓦歇山頂。在第一重院內的東南角有犧牲所,此所的西側建有六角井亭。

天安門與端門之間,有東、西兩廡各26間,東廡之中者為太廟門,坐東朝西。在第二重院牆內正門為三開間的琉璃磚門,左右各一門。過琉璃磚門有玉帶河,河上有七座單孔漢白玉石橋,橋北有兩座六角井亭。內院正門五間,原列有鍍金、鍍銀鐵戟120支,故又稱戟門。

戟門正中三間為三座大門,黃琉璃筒瓦廡殿頂,中有漢白玉石雕御路,分別雕有「二龍戲珠」、「獅滾綉球」、「海水江涯」。戟門正北,即為前殿。中殿在前殿的北面,又稱寢宮。後殿位於二重院落的最北側。

在中殿、後殿間有一紅牆,牆上有琉璃磚門五座,均為黃琉璃瓦歇山頂。後殿後檐的兩側,各有隨牆角門一座。其北為一狹長院落,構成太廟的第三重院牆。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太廟

Ⅸ 北京太廟的主要祭祀大殿共有多少開間還有哪座建築與其開間數相同

共十一開間。紫禁城太和殿與其一樣。

北京太廟在北京市天安門至午門間大道的東側,是明清兩朝祭祀本朝已故皇帝的地方,前殿是皇帝祭祀時行禮的地方,原為九間,後改為十一間。它是歷史上唯一保存下來的太廟建築。1950年改為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