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當年建首都拆除古建築出於什麼目的
第一,為了發展,北京就這么大。事實上北京在建國後已經擴大了很多,通州,大興,順義,密雲,延慶,昌平,房山,門頭溝,平谷等等這些都是在解放後並入北京的,以前都是河北省的地盤,但這種地區擴大不能漫無止境對吧。
第二,任何人類建築都是有使用壽命的,目前人類還無法做到與大自然完全抗衡。全世界范圍來說,公元前的東西,現在基本都成遺址了。想抵禦風雨侵襲的辦法就是不斷的維修維護,作為當時的條件來說不允許投入這么多的財力去維護這些東西。很多東西幾十年了年久失修本身已經破敗不堪,又沒錢去維護所以只能拆除。況且經過N多次的維修維護之外,這個東西究竟算是古建築還是現代建築????
第三,破四舊的需要。。。。這個就不說了。
其實拆了就拆了,人類的城市大多都是城疊城,就算有錢你能保留多久?是1000年還是一萬年還是一億年?你能活的能管的最多就是100年,你怎麼知道後代會不會跟你一樣對這些東西感興趣?所以當代人別給後代人做決定。
現在很多人覺得可惜,那是因為看不到了所以覺得可惜。要是天天看見估計也就該嚷嚷什麼時候拆啊,就跟現在二環內的棚戶區里的老百姓一樣。想像出來的東西總是最美麗的,但真見到了也就是個相見不如懷念了。。。。
2. 如何看待上一世紀八九十年代對傳統建築的拆遷和破壞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對於傳統建築的拆遷破壞是有目共睹的,基於當事人傳統文物或者古建築的保護意識不強,有關部門也沒有下達保護建築保護歷史遺跡的一個決定,整個社會都在大拆大建奔小康搞建設,所以對於古建築的保護有所欠缺。
這種拆遷行為是非常遺憾的,破壞了很多的歷史文物古跡和非重要的歷史遺跡
3. 北京古城拆除始末對現在城市發展有哪些啟示和教訓
在中央的嚴責之下,北京終於把「治堵」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目前的思路肯定是隔靴搔癢,治標不治本。因為梁思成先生早就指出北京的規劃不能在舊城基礎上「攤大餅」。要想治本,只有兩招:一是消減而不僅是嚴格控制北京人口,二是消減而不僅是嚴格控制小汽車(包括公車)。其實還有第三招,但是已經不可能,就是把中心區的單位遷出去一大部分。這在其他國家已經做過,如巴西,但在中國近幾十年沒戲。特把年初的一篇博文置頂,供大家再思考:
要點:1月9日是梁思成先生的忌日。謹在此懷念他。
先生是我國著名建築學家,建築史學家,建築教育家。廣東省新會縣人。1901年4月20日生於日本東京,1972年1月9日卒於北京。1923年畢業於清華學校。1924~1927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學習建築,獲學士和碩士學位。1927~1928年在美國哈佛大學研究院研究世界建築史。1928年回國工作,創辦東北大學建築系並擔任系主任至1931年,他是中國建築教育的開拓者之一。1931~1946年任中國營造學社法式主任,研究中國古代建築。1933~1946年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通訊研究員和兼任研究員,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46年創辦清華大學建築系並擔任系主任直至逝世。1940年10月至1947年,任美國耶魯大學聘問教授、聯合國總部大廈設計委員會成員。在此期間,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授予名譽文學博士學位。他從1949年起先後任北平都市計劃委員會副主任和北京市建設委員會副主任,1953年起任中國建築學會副理事長,又於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學部委員。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先生的成就甚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的主要設計者之一。他長期研究中國古代建築,為中國建築史的研究做了開創性的工作。他在中國營造學社期間,首先應用近代科學的勘察、測量、制圖技術和比較、分析的方法進行古建築的調查研究,發表了《薊縣獨樂寺觀音閣山門考》、《寶坻縣廣濟寺三大士殿》、《平郊建築雜錄》、《正定古建築調查報告》、《大同古建築調查報告》、《記五台山佛光寺建築》等調查研究專文十多篇。他對中國建築古籍文獻進行了整理和研究,並根據實物調查和對工匠實際經驗的了解,1934年寫成《清式營造則例》等著作。1931~1945年,梁思成和他在中國營造學社的同事對15個省2000多項古建築和文物進行了調查研究,積累了大量資料。他根據這些資料,1943年寫成《中國建築史》一書,第一次對中國古建築特徵及其發展歷程作出系統的論述。他熱情宣傳祖國建築遺產,撰寫《北京——都市計劃的無比傑作》、《我們偉大的建築傳統與遺產》、《中國建築的特徵》等文。他十分重視吸取古建築的精華以創造具有民族特徵的新建築,寫有《中國建築與中國建築師》、《建築創作的幾個重要問題》、《進一步探討建築中美學問題》等文。他是「人民英雄紀念碑」等重要建築的設計的領導人之一。1963年為紀念唐代高僧鑒真東渡日本1200周年,他作了揚州鑒真紀念堂方案設計。在此期間,他繼續從事研究工作,著有《營造法式注釋》(1983)等專著。
而現在北京人一提起梁思成,總會感嘆,當初北京的城市規劃和建築發展要是聽了他的建議就好了。王軍所著的《城記》詳述了梁先生為了保護北京古城風貌的不懈努力:
(一) 新中國成立伊始,蘇聯專家就提出北京要以天安門廣場為中心,建設首都行政中心,「這個廣場成了首都的中心區,主要街道的方向便可斷定。這是任何計劃家沒有理由來變更也不會變更的。」梁思成和陳占祥則提出,「展拓城外西面郊區公主墳以東,月壇以西的適中地點,定為首都的行政中心區域」,以為著使北京市平衡發展、保護舊城以內的文物、減低城內人口過高的密度、長期保持街道的正常交通量。最終梁、陳建議未被採納,反而被指責為「企圖否定天安門作為全國人民嚮往的政治中心」。中央領導決定還是以舊城為基礎擴建北京。
(二)與此同時,許多人主張拆除北京城牆,而梁先生力主不僅不拆,還要建成環城立體公園。最終梁、陳建議未被採納,中央決定拆除北京城牆。
(三)在確定在舊城基礎上擴建北京之後,梁又提出控制高層建築,以保持北京特有的景觀。但是高樓照樣在舊城內拔地而起。
(四)梁再退一步,希望通過實現「中國建築的輪廓」來保持舊城風貌。但是又被批判為「大屋頂」。其實當時的「大屋頂」多是蘇聯專家根據斯大林的理論而主張的,後因批蘇,梁也大受批判。
(五)反對拆除北京古城建築的精華:長安左、右門、多處牌樓,地安門、雙塔寺等。但是被指為政治問題。這些建築均被拆除。
(六)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原設計方案是將碑體置於一個下開三個門洞的大平台上,並且已經得到有關領導的欣賞。梁寫信給彭真,「萬萬做不得的」。因為大大違反了結構原理,視覺上太缺乏安定感,缺乏永垂不朽的品質。必須矗立峋峙,雄朴堅實,根基穩固地立在地上。原方案因此被否定,梁在信中隨手畫出的方案得以實施。
(七)團城是元大都興建時的中心建築之一,明清兩朝的重要建築。1954年,有人提出團城也應該拆除。梁憤怒地反對,並懇請周總理阻止。總理親自調查,決定馬路拐彎,保留團城。但是金鰲玉蝀橋還是向南移動了。
(八)為了盡可能保護北京古城內部,梁不得已提出延伸北京城市布局的中軸線到南苑,在永定門外建火車站。這個建議被採納,並且現在還在加強中。
六十年過去了,北京市的城市風貌變化和日益擁堵而被百姓戲稱為「首都即首堵」的交通狀況,更加證明1950年梁、陳兩位先生所提出的《關於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區位置的建議》的真知灼見。悔不聽其建議的重大損失至少有二:
(一) 作為北京傳統文化中最重要的整體物質文化---北京古城沒有保存下來。如先生所說:「這樣的都市不但在全世界裡中古時代所沒有,即在現代,用最進步的都市計劃理論配合,仍然是保持著最有利條件的。」「我們愛護文物建築,不僅應該愛護個別的一殿、一堂、一塔,而且必須愛護它的周圍整體和鄰近的環境。我們不能坐視,也不能忍受一座或一組壯麗的建築物遭受到各種各樣直接或間接的破壞,使它們委曲在不調和的周圍里,受到不應有的宰割。」希望北京不再出現拆城牆猛拆,十幾年後又猛號召捐出保存在各家的城磚重新砌牆的怪事來。
(二)北京已經很難脫離中外許多城市發展已經證明問題多多的「攤大餅」式的布局,最近又有建設郊區外環主幹道的動議。須知這是解決不了交通堵塞、房屋密集、基礎設施無序、文教服務機構不均衡等等問題的,必須再遠離城市中心的地方發展新城。不要以為現在在順義、通州、亦庄等地建設新城就可以了,搞不好這些地方很快就與北京城區連在一起。或曰,梁先生提出在公主墳建新城不是更近了嗎?須知那時公主墳還是郊外的空地。關鍵是必須控制北京的城市規模和分離北京城區的部分功能。再不要聽一些人忽悠「北京是全中國人的北京,而不是北京人的北京」了。如果北京的人口超過了它的承載力,北京就徹底完了。
4. 略顯殘敗的城牆北京明城牆遺址,為何被說為是無數北京人的痛
北京明城牆遺址公園位於市中心地域。北京明長城城牆遺址公園東起城東南角樓,西至崇文門,是原北京內城城垣的組成部分。因為其珍貴的歷史文化底蘊,國家採取措施極力保護,雖然已飽經滄桑。現在僅存一段牆體。
對於明長城的現狀,要徹底改變城牆長期遭受破壞的狀況,拆除長期影響城牆安全的各種違章建築等。鑒於對歷史文物的保護,以及明長城破壞嚴重,北京市政府決定修復城牆,加強保護力度。歷史文化是國家的瑰寶,需要保護,需要我們貢獻自己的力量。
5. 當年決定拆除北京古城牆時,梁思成夫婦出來反對,卻沒能保住它,為什麼
郭沫若
領導人說過:「要把凝結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文物保護好、管理好,同時加強研究和利用,讓歷史說話,讓文物說話,在傳承祖先的成就和光榮、增強民族自尊和自信的同時,謹記歷史的挫折和教訓,以少走彎路、更好前進。」
作為21世紀新青年,我們應該將眼光放得長遠,高瞻遠矚,吸取歷史經驗教訓,才能讓我們的民族文化更加璀璨。
6. 在北京已經看不到老城牆的影子,為什麼要被拆除
在古代城牆的作用可以抵擋敵方最為強大的騎兵與步兵,但在現代對於熱武器的撞擊卻沒有太多的用處,反而會成為累贅。
3、多方一致統一的結果
但這種拆除的決定卻毀壞了中國古代許多的歷史文物。所以當時梁啟超先生建議應該以宏偉龐大的目標進行規劃。開拓出新世紀中國的新景色。但這種理念卻未被採用。
但對古城牆的拆除行為是否正確,這並不是我們所能參與的問題。這是當時上層領導一致同意票決過後的決定。也許當時對於拆除行為的決定並不成熟,但在當時社會,城牆確實限制了城市的發展,為了能更快追上外國社會使我們自身變得強大,這樣的決定是必不可少的。
7. 中國被拆除的5大古建築,令人惋惜,最後一個已經無法復制,你怎麼看
中國被拆除的5大古建築,令人惋惜,最後一個已經無法復制
說到我們國家,不僅是現如今唯一一個保存至今沒有中斷過的文明古國,而且在現如今我們國內所具有的那些歷史古建築、古遺跡也是非常之多的,無論我們進入哪一個城市之中,好像都能夠多多少少看到我們國家在歷史上所留下來的那些文物以及古建築。其實那些古建築所蘊含的意義並不僅僅是作為一個遺跡,在這些古建築上面我們看到了我們祖先所具有的那些智慧,以及科技是何等的強大,甚至可以毫不誇張的說道,有許多那些古建築、古遺跡他們本身所具有的科技以及那些水平,即便是現如今這一個如此發達的年代,依舊得不到一個最好的復制、模仿。
但是讓我們感到遺憾的是,雖然在現如今有許多那些歷史古建築以及技術被保存了下來,但是依舊有許多掩埋在了歷史的長河之中,而小編今天所要說的是中國被拆除的5大古建築,令人惋惜,最後一個已經無法復制。之所以會有這樣的一個遺憾,其實都是因為在我們國家歷史進程之中,許多的那些科技以及技術水平得不到一個最為好的繼承,慢慢的也在歷史的長河之中消失了。即便是保存到現如今的一些古建築,可是要研究到其中的那些建造方法也是非常困難的。
說到最後那一個已經無法復制的古建築,那就是浙江的古淳古城和古遂古城。之所以說這一座古建築人們無法復制,那是因為這一座古建築所具有的歷史比起小編第一個所介紹的那一個北京慶壽寺雙塔都還要久遠,足足擁有著多達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讓我們感到遺憾的是,也正是我國在那一個百廢待興的年代,人們為了能夠發展而放棄了這一個宏偉的歷史古建築,使得這兩座古城不得已被沉入了湖底之中。從那一刻起,人們喪失的並不僅僅是這兩座古建築,更多的是這一座古建築所擁有的那些建造工藝,即便是人們能夠復制出這一座古建築所具有的那些見到工藝,但人們也不可能再知道這些古建築在現實之中究竟是怎樣子的,因為他已經徹底的消失在了現實之中。
其實像類似於這些已經消失的歷史古建築,在現實中有著許許多多,有些是人們為了推進現代化的進程,有些是由於人們不知道他所具有的那些歷史意義,使得這些許多古建築因此而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之中。小編希望,在未來的日子裡能夠盡我們所能去保護那一些依舊存在的歷史古建築,畢竟這些作為我們民族、我們國家的財富是無價的。
8. 為什麼北京要拆掉那些古建築呢
1、古建相對現代都市不經濟
2、當年一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上層建築也基本都是底層出身,甚至有一些歲月中將古建視為舊時那啥
所以
9. 北京舊式胡同和四合院被拆除,都有什麼看法
北京舊的胡同和四合院被拆除都有什麼看法?本人認為根據現在發展的這么迅速,有需要改造的地方是可以拆除的,有保留價值的,國家一定有法律條文就不許拆除了
10. 我國被拆掉的4大古建築:再也無緣相見,它們是哪幾個古建築呢
遺憾!我國被拆掉的4大古建築:再也無緣相見,每一座都令人惋惜!
中國的古代建築每一棟都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精品,在不同朝代和地區都有迥然各異的風格,是世界建築史上的明珠。無論是江南水鄉白牆烏檐的靈動婉約,還是北方四合院的質朴敦厚,都透著一股令人陶醉的美感,每一棟古建築都堪稱是一個小型的歷史博物館。雖然現在很多地方都意識到保護古建築的重要性,但是依然有很多古建築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今天就給大家講一講已經被拆掉的中國4大古建築,拆掉的每一棟都令人心痛惋惜,並且以後都無緣再見到了。
第三座就是長安門了,它一共分為左右兩個門,始建於1420年。並且它們在我們國家的古代時期,其實地位還是相當高的。它們是從皇城通往中央官署衙門的總大門,同時常年都設有禁軍站崗,平時百官在上朝的時候,都是必須要經過這里,而且無論官職多高,到這里都是需要下馬步行。不過因為交通原因,這里在1952年就被拆除了。
第四座廟則是河北滄州聞遠樓。在滄州的標志性建築物就是聞遠樓了,聞遠樓也被大家成為鼓樓,這個建築是在明朝時代光宗年間建立的,之後在清代光緒年間又重新修繕,在歷史中這個鼓樓十分的高大雄偉,並且散發出以後優雅古典的氣質,這個建築的頂層那裡掛了海天鎖陰四字大扁。在重陽時節,不論男女老少都會去到鼓樓區眺望,因為在滄州並沒有山的阻隔,而鼓樓的高度也是數一數二的,因此吸引許多人去到鼓樓登高遠眺,這在當時也是大家對於心靈上的一種慰藉。不過很可惜,這座鼓樓之後也被拆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