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北京知識 » 為什麼北京做葯品需要墊款
擴展閱讀
福州哪裡有好玩的花 2025-07-15 19:10:16

為什麼北京做葯品需要墊款

發布時間: 2022-10-05 17:36:50

㈠ 做醫葯銷售前期自己一般要墊多少錢啊

前期至少要准備10-20萬的周轉資金。。做葯資金必須要跟上。。還要看你的品種有幾個。銷量怎麼樣。醫葯公司壓不壓貨。自己下面業務員有幾個。員工工資要開多少。這一切都是自己去算。前期公司最好少放貨資金周轉那樣快一點。

㈡ 北京多家大醫院自製葯被囤積加價出售,這種行為有多惡劣

北京多家大醫院自製葯被囤積加價出售,這種行為有多惡劣?

對於醫院而言,就可以管好銷售渠道,盡量不要黃牛來從中牟利,這樣就可以將葯價降下來,給消費者實惠,讓他們可以獲得放心葯,也減輕了他們的經濟壓力,這是一舉兩得的好事。


國家相關部門應該抓住時機,壓力打擊囤積居奇行為,尤其是葯品的囤積,黃牛是為了獲得更大利益,而葯監部門的打擊就可以將這樣的人抓起來,讓他們將近幾年的獲利吐出來,再罰款,進行拘留等嚴厲手段,打擊黃牛的倒買倒賣行為。大家對這些醫院自製葯被黃牛倒賣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

㈢ 醫葯兩票制度是什麼

醫葯"兩票制"是指葯品從葯廠賣到一級經銷商開一次發票,經銷商賣到醫院再開一次發票,以"兩票"替代目前常見的七票、八票,減少流通環節的層層盤剝,並且每個品種的一級經銷商數量受到嚴格控制。
實行兩票制的政策目的
1.減少葯品流通環節,提高流通效率,降低葯品虛高價格;
2.加強葯品監管,實現質量、價格可追溯;
3.減少葯品流通環節,凈化流通環境,打擊非法掛靠、商業賄賂、偷逃稅款等行為;
4.並且促使相關企業轉型升級
實行兩票制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葯品降價」,針對的對象是醫葯商業公司和醫葯經銷商、代理商。關於醫葯商業公司,在醫葯行業擔當的角色更多的是「物流配送+墊款金融」。兩票制的正式實施是2017年1月份的時候,距今也快3年的時間了,葯價並沒有降價多少,多得是小型的經銷商、代理商公司被大型的醫葯商業公司所吞並。國葯控股、華潤醫葯、上葯控股作為行業全國性三大商業集團公司,以及如浙江英特、南京醫葯等區域性商業公司成為這場政策改革的最大受益者,整個流通行業將會高度集中,也加快了並購的步伐。
拓展資料:醫葯兩票制度是什麼時候實施?
自2018年10月1日起,全省公立醫療機構全部實施「兩票制」。今年8月20日,省商務廳、省衛生健康委員會、省稅務局、省醫療保障局和省葯品監督管理局聯合發布《關於印發雲南省葯品采購「兩票制」網上驗票運行管理辦法(試行)的通知》,依託雲南省「互聯網+葯品流通」公共服務平台,建立推行全省統一且有公信力的「兩票制」網上驗票系統,加強信息化管理,提供電子化監管手段,提高配送服務效率,實現跨部門協同監管,提高行政效能。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第二十二條增值稅專用發票由國務院稅務主管部門指定的企業印製;其他發票,按照國務院稅務主管部門的規定,分別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家稅務局、地方稅務局指定企業印製。未經前款規定的稅務機關指定,不得印製發票。

㈣ 《北京市食葯局關於零售葯店、葯品批發問題》在北京市開辦零售葯店是否需要先選址籌建

(1)不需要,直接申辦《經營許可證》核發。

(2)依據《北京市葯品監督管理局關於葯品零售經營許可審批改革有關工作的通知》(京葯監發〔2021〕182號)文件,葯品零售企業選址籌建審批事項已於2021年9月1日起取消。

㈤ 一般葯品代理商向醫院供貨的折扣是多少,而他本身進貨的折扣是多少.請朋友解答一下

一般來說 醫院的產品做進去的話不是按扣率,而是按中標價,要投標的。比如說你的產品是1塊錢代理的產品,其他人也有一樣的產品,你們2個找投標單位投標,你要供3塊,他要供4塊,然後投標單位會把把你們的價格登記。醫院會看那些是中標的價格,誰報的多少醫院知道以後,只要談好了以後就按中標價格供貨。 你進去的話你要測算費用。一般葯品進去以後,你要維護。那些是不明說的。你要給醫生利益,包括主任和一切與用葯有關的人,包括送禮之類的。
一句話:醫生頭上花錢的話占你利潤的50%左右。你1塊錢的東西你可以供應8塊,但有3、4塊醫院已經拿走了,你的明白?醫院做葯的話費用墊款是很大的,比如說抗生素類的,完全可能是半年才拿到錢,幾十萬都說不好的,要有充足的貨款。
還有的葯品供醫院就是普通的不能在普通的葯品,那就是加幾個點就賣的,但一般人談不進去的。

㈥ 一般代理葯品需要收取什麼費用

做一個葯品代理商,主要看你做的「廠家,公司」的產品,他們這對代理商的政策條件是什麼,大部份是要現款現貨,也有一部份的廠家需要,收取一部份代理商的市場保證金(每個廠家、公司,都有不同的政策),做市場保護的產品,最好要求跟廠家,公司鑒定代理協議或銷售合同,這樣才能保證你的市場今後不給串貨!
做代理需要:身份證、生產企業的許可證復印件、生產企業GMP證復印件、葯品的質量檢驗報告書、企業銷售合同、相關的授權證明……我記得不全,如果做業務盡量讓廠家把你包裝為廠家銷售員,如果一眼就是業務代理商,你很可能有些業務沒辦法開展,復印件需要單位再蓋章當然你的身份證就不用蓋章了。

㈦ 北京葯代一個月真的能賺1、2萬嗎

是的,這行真的能!據我所知還不止1.2萬,不過只是少數人,這行不好乾,大浪掏沙只有很少的人能最終站住腳。
聽一下醫葯代表是怎麼說的吧:「葯價為什麼會越來越高?你沒看醫院的大樓也是越蓋越高嗎?有些醫生的汽車越換越好嗎?」

醫生吃了最肥的那塊肉

這個利益鏈條不像江湖上那樣論秤分金銀,斤兩一般多,而是按作用大小各取其利。「葯價虛高里最肥的那塊肉誰吃了?」業內人士說,「當然是開葯方的醫生。」

按照潛規則,給開處方的醫生提成,小公司的葯提成比例是葯價的20%至25%;大公司的比例會少一些,是葯價的10%至15%。「大公司的提成少,但福利會好一些,除了組織旅遊活動,也會贊助會議搞學術推廣,還會贊助醫生到國外參加會議、研修、訪問。」

一名醫葯代表說:「我們醫葯代表收入確實不錯,一般每月都有一兩萬、兩三萬元,這些錢全是來自葯品提成。但我們這個收入遠遠低於拿回扣的醫生。」以某種婦科中成葯為例,省級代理的供貨價是每盒10元,醫院的進貨價是39元,然後醫院以45元的價格賣給患者。醫生每盒提成10元,醫葯代表提成5元。另一種治療肝病的中葯,省級代理供貨價是每盒12元,醫院賣54元,醫生的提成可達12元。

醫葯代表還透露,越是高價葯越掙錢,越是進入大醫院越掙錢。以某種抗生素為例,賣給患者是132元一支,每次輸液是兩支,每支大夫能提成50元,而醫葯代表的提成是5元。「一個療程一般是7天,你想想大夫能提成多少錢?在大醫院,稍微有點名氣的外科手術大夫,每個月光提成就可能有三四萬元。」

據醫葯代表介紹,腫瘤葯物和抗生素最掙錢。「有的一兩千元的高價特效葯,大夫開一支甚至就可提成500至800元。」

營銷自然人,綽號「葯蟲子」

國外大型葯企和國內大中型葯企的葯品銷售環節是自己來做的。但是,目前我國有4000多家葯廠,其中60%的葯廠規模不大,年銷售在5000萬元以下,它們根本沒有銷售隊伍,而葯品的銷售必須靠人來打通各個環節,於是,一個特殊的群體粉墨登場,按照醫葯界的行話,他們叫「營銷自然人」,還有一個綽號:「葯蟲子」。其實就是賣葯的個體戶。

「葯蟲子」做小葯廠葯品的代理人,別小看了這些個體戶,他們的能量更大。他們有的是轉行的醫務人員,有的是資深醫葯代表,也有的是政府官員的親朋好友。他們不具備法人資格,往往掛靠在當地某個醫葯公司。

據悉,目前全國有上百萬的「葯蟲子」,他們運作的臨床用葯數目巨大。像「天價蘆筍片」,就是「葯蟲子」運作的。「天價蘆筍片」所有利潤中,葯廠佔20%,「葯蟲子」佔20%,醫生佔40%,其餘20%是各個醫葯公司的「走票」費。

「走票」是醫葯銷售環節的黑幕之一,有「葯蟲子」就有「走票」。以一個出廠價10元、零售價92元的葯品為例,「葯蟲子」以醫葯公司A的名義,以10元的價格從廠家購葯,然後醫葯公司A以20元的價格給另一家醫葯公司B開票,B公司付20元給A公司,A公司只賺其中6%的開票費,其餘的9.4元返給「葯蟲子」。然後B公司再將葯品以30元的價格給C公司開票,B公司同樣也只賺取6%的開票費。以此類推,經過若干個公司,最後到醫院的價格為80元,醫院再加價15%賣給患者,這中間就有70元的利潤,而「葯蟲子」需要付出的只是每經過一個公司的6%的開票費,但是最後給醫生的回扣卻是很高的。

在整個「營銷」過程中,走的只是票據,葯品其實是從葯廠直接送到醫院的。為什麼要這么麻煩走這么多中間環節?乾脆從葯廠直接按80元價格賣給醫院豈不省事!可是如果這樣,「葯蟲子」就不能套取現金支付給一個又一個醫生,「葯蟲子」只能通過「走票」來套取現金。原來,按照財務制度,醫院都是以支票的形式付款給醫葯公司的,醫葯公司之間、醫葯公司與葯廠之間也是支票結算,把套取的現金化整為零分散在各個醫葯公司,便於套取。同時,多次「走票」,也可以把出廠價較低的葯品一步步變成高價葯,總不能從10元出廠價一下子提到80元。醫院也歡迎高價葯,如果葯價很低,按規定只能加價15%,是加不了幾個錢的。

大家常說葯品流通環節過多,經過多級代理,層層加價,導致葯價虛高,以為各級醫葯公司吞噬了利潤,卻原來是利潤的大頭落到了「葯蟲子」手裡,又轉到了醫生手裡。

價格越高越好賣

價格一降,該葯必死

簡稱「一降就死」

醫葯行業另一個潛規則是:中標價越高的葯品,越好賣。

在招標過程中,企業通常會提前做公關准備,盡量使中標價格變高,中間的巨大利潤被醫葯公司、醫葯代表、醫院以及醫生瓜分。這樣的葯品「操作」的空間才比較大。很多低價葯消失之謎也因此解開:國家一旦要求某種葯品降價,而利益鏈條中每個環節都不願意減少自己的利潤,那隻能壓縮出廠價,讓廠家承擔降價損失。如果廠家拒不讓步,中間的利益驅動機制就不靈,葯就賣不動,受傷的還是廠家,所以很多廠家乾脆選擇停產這種葯。

針對葯價虛高,國家發改委近年來先後29次分別降低某些葯物的葯價,但是百姓卻始終「沒感覺」,因為降價葯消失了,百姓吃的還是高價葯。

葯廠其實並沒有真的停產這種葯,而是換個名稱或改變劑量重新申請「新葯」,而「新葯」往往容易獲批,再以數倍於降價前的價格上市,等到社會反應強烈,價格部門再啟動降價手段,該葯就再來一次生命輪回……如此循環,葯價也呈螺旋式上升。

中國醫葯企業管理協會於明德會長指出,只要醫葯公司、醫院、醫生等各個環節利益均沾的潛規則不改變,虛高葯價就很難回歸到合理范圍。

以葯養醫是葯價需要的根源

朱幼棣,國務院研究室社會發展司原司長,著有《大國醫改》一書,剖析中國醫改。他在與鄭州葯交會同時同地舉行的第二十屆中國醫葯企業營銷高峰論壇上怒斥:「國際上,僅有20%的葯品經由醫院賣出,而中國80%的葯品由醫院賣出,中國醫院普遍存在以葯養醫現象,醫生成了最大的葯販子,為數千年來之未有!」是啊,希波克拉底、張仲景、李時珍都不是賣葯的啊,而他們的後裔卻不乏唯利是圖的葯販子!悲乎!根源在於「以葯養醫」的體制,體制才是「天價葯」產生的根本原因。

在微博上,有醫生大倒苦水:「物價飛漲!但我當醫生15年了!掛號費還原地踏步!合理嗎?手術費十幾年沒變,合理嗎?各種診療費用永遠不變,合理嗎?我支持大幅降低葯費!但同時將這十幾年沒有變化的診療費用至少提高5倍!」

中國醫院協會副秘書長庄一強指出,目前中國絕大多數醫院是公立醫院,各級政府給公立醫院足額投入是天經地義的,但是投入普遍不足,只佔醫院運營所需費用的10%左右,剩下的90%靠醫院自籌,然後自我發展,給自己發工資,所以允許醫院將葯品加價15%賣給患者,這才產生了「以葯養醫、以檢查養醫」的現象。「院長必須帶著醫生去掙錢,不然就要餓死。」

在世界各國,醫生作為高知群體,都是高收入人群,而在中國,醫生要實現高收入,必須付出良心、道德、名譽甚至違法的代價。

國家顯然已經注意到這一問題。國務院發展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醫改辦公室主任孫志剛在接受采訪

時說,上個世紀50年代,由於政府對醫院投入不足,當時實行了葯品加成政策,允許醫院進葯之後加價15%,然後再賣給患者。這個15%收益就用來彌補財政投入的不足。改革開放以後,政府沒有增加對醫院的投入,卻把醫院推向了市場,可以賺錢。醫院要創收,來錢最快的就是賣葯,因此,原來的葯品加成政策,逐步演變成以葯養醫的這種逐利機制。這種逐利機制,使公立醫院偏離了公益性的方向。導致老百姓看不起病,同時老百姓也用了很多不該用的葯。

要想真正把虛高的葯價降下來,首先必須要讓葯品跟醫院的利益脫鉤,醫院不靠這15%的葯品加價生存,同時,政府對醫院要增加財政補貼,保障醫院健康運行。醫生的收入,財政負擔一部分,另一部分依靠更高的診療費用,體現醫生的價值,而診療費用則由國家通過醫保埋單。這樣,既能保障醫生利益,又能讓老百姓看得起病。這,或許是下一步醫改的方向。

㈧ 北京禁止用人單位發錢替代防暑飲料和葯品,這一規定有什麼利與弊

北京禁止用人單位用發錢的方式替代防暑飲料和葯品,這一規定也是有好處的,用人單位不能因此逃脫給戶外工作的員工發放該有的福利,不能因為省事就直接發錢,因為除了發防暑的物品還要發高溫津貼的,弊處自然就是有的人可能不想要防暑飲料和葯品,他們覺得還是錢比較實惠,如果需要了自己可以拿著錢來購買,公司發的不一定自己會全部用得上,還不如發錢。

別的城市我暫時不太了解,但是鄭州確實是這樣的,只有一些大型的企業才會給員工比較全面的福利待遇,但是鄭州存在的大部分都是小型私企,他們維護的都是自身的利益,很少有可以替員工考慮的公司,所以這幾年好多在鄭州打工的人都走了,因為這里的福利待遇不好,工資還很低,可以選擇的崗位也比較少。

㈨ 想做葯品代理。。。就是銷售給葯店和診所的那種。。。大概需要多少資金。。。具體操作怎樣。。。謝謝。。

首先你要掛靠一間正規的公司,你總不能賣葯給人開白條吧。至少要有20個以上的品種,單一品種除非銷量特別大的,否則要的少你不愛送,想要的多你又沒那麼多品種,所以最好和同行交換一下品種。另外你懂些基本的葯理葯性吧?零售葯店畢竟比你接觸的品種要多,你需要從產品的配方和市場同類產品多寡及需要來制定價格,你至少需要了解全國數百家大型的知名葯廠來組織你的貨源,推銷時能說出你產品的優勢(哪怕誇大其詞,但得頭頭是到)。總之外行是幹不了的。 其實醫葯市場上同類產品很多,單一產品優勢很難吸引零售企業,要想做好關鍵是你手裡數十個品種的整體優勢,要讓他為了進你的某個單一品種而不得不再捎帶進些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