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北京知識 » 北京人說話為什麼老愛說又
擴展閱讀
北京有哪些葯酒 2025-07-17 10:42:54
深圳年殘保金在哪裡申報 2025-07-17 10:34:06

北京人說話為什麼老愛說又

發布時間: 2022-10-08 18:38:59

❶ 北京人說話有什麼特點

回答:北京人說話規矩、本份、厚道、樂天知命、說話簡潔風趣,兒話音重。

一、從語音方面看


普通話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指的是以北京音系為標准,北京的土音不包括在內。
徐世榮先生說,北京土音就是在北京話里,不正常的語音,是在普通話21個聲母、39個韻母之外的,「偶現、狹隘、訛變、混亂」四類現象。


1.偶現,偶然出現的齒間音(三、怎)、唇齒音(文、外、萬、為),還有兒化韻(舌頭過於靈活,小兔兒、土豆兒)等。


2.狹隘,外地方言根本沒有的,只出現在極個別的詞里,如「忒熱了」的「忒」(tui/tei),「論起來」的「論」(lin/lün),「chua其外地花錢」(超越限度地花錢),「cei了玻璃」,「gailou」(胡亂地吞吃),「小偷讓警察fo住了」,「身材」叫「戳(上聲)個兒」。

3.訛變,由正常的語音演變而來,如:

(1)韻母因輕聲而弱化(芝麻,變me;豆腐,變doufe;出去,變chuqi;放下,變fangxie,姑娘,變gunieng);

(2)聲母因輕聲而弱化(琵琶、枇杷,變piba;糊塗,變hu);

(3)原音節中減去某個音素(娘們兒,變niamen'er;累得慌,變leideheng;出亂子,變chulanzi;

(4)增音(閉上嘴,變binshangzui;把水倒了,變 shui le);

(5)替換(流濃,變liuneng;自個兒,變jiger;板凳,變banteng);

(6)無規則變調(拐彎兒,變guaiwànr;雪白,變xuè;跟前兒,變genqiǎnr)。

4.混亂的,如尖音(下,念sia;家,念zia;結束,念jiesu;只當,念zidang;塑料,念suoliao)。
這些土音,當然不能進入普通話。但是,也有一些土音已形成較大的勢力,如「琢磨」當「考慮」講時讀作zuomo,「正經」讀作zhengjǐng,「鑰匙」讀作yaoshi,「噴香」,讀作pènxiang,這就另當別論了。



二、從詞語方面看


土語一般可分為社會土語和地方土語兩類。
社會土語主要是行業專用語,還有就是江湖隱秘語(黑話)。
有的行業用語因為與人們生活關系密切,一般人也可能在口頭上說,比如修自行車行業的「拿龍」。行業用語隨著這個行業在社會上的普及程度而擴大影響,比如現在電腦普及,所以計算機用語現在越來越普及,什麼「窗口、平台、軟體、下載、點擊、上網」等等,連老太太都知道了。而用處狹窄的行業用語當然還只是本行業的了解,一般人不知道(如教育的「流失率、說課、板書」,糧食的「18個水,熏蒸」,建築的「礓礤、兩氈三油、三通一平」),京劇的「大軸、壓軸、髯口、水袖」。

地方土語一般只有本地人了解,但是隨著現代化傳媒,個別地方土語會傳遍全國,比如「黑不溜秋」是北京土話,但是隨著電影《南京路上好八連》,全國人民都知道了;再有,「妞兒、妞子」是北京土語,隨著電影《龍須溝》,外地人也都懂了。北京的相聲全國人民都喜歡,隨著廣播電視的傳播,北京土語「撒鴨子、貓兒匿、哩個兒楞、點補」等也傳遍了全國。同樣,現在東北土話如「整、賊拉」,膠東土話「伙計」等,也隨著小品傳遍全國。

❷ 北京話有什麼特點

1、詞尾可加「個」字

無實際意義,如「今天」叫「今兒個」,同理還有「昨兒個」、「明兒個」、「後兒個」、「大後兒個」,於是,一個星期都說完了。另外,「自己」也叫「自個兒」或「自己個兒」等。

2、疊詞詞尾變音

有時變輕音,如把「奶奶」叫「奶耐」、把「爺爺」叫「爺業」、把「哥哥」叫「哥個」,把「姐姐」叫「姐介」,詞尾都讀輕音。有時疊詞詞尾變重音。同樣是以上的稱號,大聲叫時把「爺爺」叫「爺耶」。

把「哥哥」叫「哥該」記得何冰在演京味兒電視劇時,就大聲喊張國立為「哥該!」有時不是疊詞,詞尾也可變音,比如「白話」,「話」要讀輕音「或」,即花言巧語之意,如「你瞎白話什麼呀?」再如「嘀咕」,要讀輕音「嘀故」,而不能讀成重音「嘀姑」。

3、同一個字的尾音輕重不同

輕重不同含意就不同,比如「大爺」,詞尾讀輕音,就是對父親的兄長的稱呼,比如二大爺,張大爺等。如讀重音,就是稱呼父親的長輩了。

如父親的父親、伯父、叔父等,又如「姑爺」的尾音讀輕音時是「女婿」的意思,如「新姑爺」,「爺」字讀「葉」輕音。讀重音時,就是長輩姑奶奶的丈夫了,如「二姑爺」。

4、約定俗成的特點

把挑擔子賣菜的叫「八根繩兒」(四根繩兒系一個菜筐,兩個菜筐八根繩子)。還比如,把說媒的、幫人租房的中介叫「拉纖兒」的、管傍晚叫「晚不晌」,把太陽叫「老陽兒」、「陽」發「姨」的聲,有的人貪睡,別人就會喊:「老姨(陽)兒都曬屁股啦!」

5、愛用象聲詞

比如「七嚓咔嚓」(幹完了活兒);「唏了呼嚕」(吃一碗炸醬面);「叭嘰」(摔個大馬趴)「叮了咣?」(全灑了)。各種象聲詞使語言更加生動活潑。

6、後綴詞尾的應用

無實際意義,但有了它,句子更形象,比如「苦了巴嘰」、「甜巴絲兒絲兒」、「黑不溜秋」、「花里胡哨兒」、「滑不機溜」、「熱乎乎兒」、「硬邦邦」等,就比直接說這東西苦、甜、黑……更生動,使人感受更深切。

7、愛打比方

北京方言有很多生動的比喻。比如「羊上樹」。羊本不會上樹,用它比喻一些人故作姿態,刁難別人,求他辦事,他就「拿糖」,把別人惹急了就會對他說:「你小子還別羊上樹!」

還比如「籮圈兒架」,籮圈兒是圓形的,找不到缺口兒,如果打架的人吵成一團了,情況復雜,無法勸解,就叫「籮圈兒架」。再比如有人長臉形,就成了「驢臉刮搭」了。

❸ 北京人為什麼說話狠毒

主要可能是說話的語氣比較大聲,而且語速比較快,又充滿著急躁和一些強烈的語感;

上面說的只是單純表面上的原因,實際的原因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本身雖然比很多人富裕,但實際上比不了那些特別有錢的,這種情況下,自然就會把自身僅有的財產看的特別重要,以至於跟自己的生命差不多一樣的分量,同時,這些人在配合上這樣的語氣,以及脾氣,的確會讓人有這種感覺,當然,北京土生土長的人里也有身價過億的,而且還是靠自己做生意做出來的,所以說一幫暴徒中也會出現一個精明且相對溫和的人。

當然是個正常人,只要自己的利益受到嚴重的損害,都會特別的爆怒,說出很多憤怒時,才會顯現出的毒話,只不過是報道的語氣說出來,再加上脾氣,確實會覺得讓人有你說的這種感覺。

❹ 北京人說話為什麼總喜歡在句子前面加個喲字

這個是語氣助詞,
和口頭禪是差不多,
一個習慣而已,
很多方言也是這樣的

❺ 為什麼北京人總愛說自己認識誰呢

這可能和北京人的性格有關吧。

北方人都是比較豪爽的,又秉承著「有關系好辦事」的理念,總有一個無形的關系網籠罩在整個社會上,正是由於這種風氣,哪怕一件普通的小事,都想能不能找熟人辦會更放心。

所以,碰到一些比較愛表現,想突出自己人際關系厲害的人,聊天的時候就總愛說「我認識XX」,其實側面是想突出自己很厲害,是愛逞強的表現。

這裡面還會有誇張的成分,其實不見得他和XX有多麼熟悉。但並不是北京人愛這么說,各地都有這樣性格的

❻ 為什麼北京人說話都喜歡說兩句

這可能是一種習慣。。。
還有一種可能就是。。。
他們就是這種風格,有點在演的感覺,他們感覺很有范吧。
韓劇裡面的人,喜歡說:「哎呀,真是的!」或:「你說什麼?"
生氣了還喜歡去吹頭上的劉海。
就像韓劇一樣,他們可能是在維持自己風格吧。。。
其實我也不太懂,個人意見。
千萬別噴我!

❼ 沒必要,您這樣兒真沒必要!北京人講話有多逗

沒必要,您這樣兒真沒必要!北京人講話有多逗?

“沒必要,您這樣兒真沒必要!”這句話的起源還要從一個流傳甚廣的段子說起:北京一大爺哄孫子:“沒必要,您這樣兒真沒必要!”一度沖向微博熱搜。北京作為中國的首都,有最深厚的文化底蘊,歷史上滿族人進入北京後學說漢語北京官話,又把自己滿語音韻,發音習慣,特色文化詞彙帶入自己的滿式漢語,在清末時形成滿漢語言成分融合的京腔旗人話,這便是普通話的前身,北京話在融合中不斷發展,越來越接近並最終形成現代北京話。

❽ 北京人為什麼愛話里有話說人

話里有話?這種東西誰知道呢,
或許他們就是那個意思也說不定,
因為有些話不能明著說,

也有些人認為這樣更有優越感。

❾ 北京人說話為什麼喜歡反著說,就好比說,你在哪呢,現在…不是應該說你現在在哪呢,他們總是喜歡反著說

倒裝句是中文的一種表達方式,其實不僅北京人這樣說,許多方言包括文人小說中也不乏這樣的表述方法

❿ 北京人說話為什麼都愛說「您

北京人張口閉口都離不開一個「您」字,不管是在城區,還是在郊區,不管是對長輩,還是對陌生人,說話總愛稱呼「您」。為什麼北京人說話喜歡稱呼「您」?

「您」是北京人特有的恭敬用語,祖祖輩輩生活在皇城根下的北京人說話帶個「您」字,讓人聽著心裡熱乎、舒坦、有尊嚴、有面兒。

北京人不管是對長輩、對領導、對老師、對比自己年齡大的人,還是打招呼、嘮家常,怎麼說話怎麼順。好像說話不帶個「您」字,都張不開嘴。

早上出門,一見面,一句「您早!吃了嗎您?」讓人聽著親切;有事請別人幫忙的時候說:「您辛苦,給您添麻煩了!」總透著一股謙卑的感覺;祝福別人的時候說:「您保重,祝您健康長壽!」讓人聽著舒心。

北京人不僅對長輩、陌生人稱呼「您」,對晚輩也會稱呼「您」。比如老丈人、丈母娘和姑爺說話也是一口一個「您」的叫著:您快進屋!

不僅如此,哪怕是兩個人在街頭吵架,雙方也不忘稱呼對方「您」:「您也老大不小了,您這是幹嘛呀!沒您這樣的!」「您甭跟我來這套,您沒資格跟我這兒白呼!」

關於「您」的由來,據《世界五千年事物由來總集:詞語分冊》中記載:唐朝以前,漢語中只有「你」,而沒有「您」字。從唐朝開始有了「你們」的說法,表示第二人稱復數,當時寫作「你弭」。而將「你們」二字連讀就念成了「您」的音了。於是,到了宋元時期,很多作品中都把「你們」直接寫作「您」。這時的「您」只是「你們」的合音,並沒有別的意思。

到了宋元以後,「您」逐漸由表示多數向單數過渡,專門用於第二人稱單數。這時才開始有了表示尊敬的意思,由於「您」源於「你們」,所以現代漢語中第二人稱代詞「您」後面通常不加「們」表示復數,而用「您倆」、「您仨」、「您幾位」來表示復數。然而,當對方人數很多而需要表示尊敬時,以上說法都難於使用了。於是人們創造出「您們」這個具有概括性的表示第二人稱復數的敬詞。

但是,關於北京人為什麼愛說「您」字,這里並沒有相關描述。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您」其實就是一個人稱代詞。不過,北京人喜歡稱呼「您」,卻是由來已久,是人們從祖輩上口口相傳傳承下來的一種說話習慣。北京人好像自打會說話那天起,父母就會囑咐我們稱呼別人時一定要說「您」,否則就被視為沒家教。

您看「您」字的結構,上邊是個「你」字,下邊是個「心」字。當稱呼「您」時,就是把「你」放在「我」的心上,以心相待。懷著這樣一顆真心、一顆愛心、一片誠心,對待您,您會不被感動嗎?

(責編:李兆年)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互聯網

本文系BeijingCom原創稿件,如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