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涇陽縣的地理
涇陽縣地處關中平原中部,涇河下游。縣境介於東經108°29′40″~108°58′23″,北緯34°26′37″~34°44′57″。東與三原、高陵縣交界,南與咸陽市渭城區接壤,西隔涇河與禮泉縣相望,北依北仲山、嵯峨山與淳化、三原縣毗鄰。縣城位於西安市北偏西54公里,咸陽市北偏東28公里,距首都北京1290公里。 涇陽縣水資源由地表水和地下水兩部分組成。地表水資源總量19.2328億立方米,主要由三條過境河流供給。涇河自王橋鎮謝家溝入境,張家山出谷,東南流至桃園村附近出境。縣內河長77公里,流域面積634平方公里。年平均徑流量18.67億立方米。張家山谷口建有著名的涇惠渠引水樞紐,是該縣地面灌溉的主要水源。冶峪河系渭河二級支流,口鎮三王溝入境,口鎮出谷,東注清河。縣內河長27.3公里,流域面積45.7平方公里,年平均徑流量1539萬立方米。清峪河為該縣與三原縣的界河,接界段長16公里,年平均徑流量0.63億立方米,境內流域面積100.5平方公里。地下水資源年均8306萬立方米,占涇陽縣水資源總量的25.8%。
B. 誰幫我介紹一下涇陽縣大神們幫幫忙
【涇河】 涇河是黃河的二級支流產,全長455.1公里,發源於寧夏六盤山東麓。有兩個源頭,南源出於涇源縣老龍潭,北源出於固原大彎鎮。西源流至甘肅平涼市八里橋匯合,東流平涼、涇川、於楊家坪進入陝西長武縣、再流經彬縣、永壽、淳化,在涇陽縣張家山界入關中平原,於高陵陳家灘與渭河匯合。 涇河流域面積45421平方公里,包括寧夏東南部、甘肅隴東,陝西關中西北部33個縣市,總人口570萬,有耕地2025萬畝。流域內地貌有山區、丘陵、高源、平原四種類型。山區佔4.31%、以六盤山、關山為代表;高原溝壑縱橫、溝壑面積佔50%以上。涇河流域屬大陸性氣候,雨量和氣溫由東南向西北逐漸遞減,年平均降水量550毫米,年平均氣溫10℃左右。 涇河主要支流有馬蓮河、蒲河、黑河、泔河等,幹流平均比降2.47%。寧夏,甘肅兩省區支流集中區,幹流深切黃土高原和丘陵100-150米,幹流自甘肅平涼至陝西彬縣早飯頭,河谷條1-3公里,跌水少,多沙灘;以早飯頭到涇陽縣張家山,為100公里的急流峽谷段,穿越沙岩和石灰岩的土石山原區,谷深山陡,水流湍急,多有險灘,為八百里秦川沖積平原區,地勢地坦,水流平穩,比降僅1%,土壤肥沃,宜於灌溉。 涇河以洪水猛烈、輸沙量大著稱(居全國江河支流之冠,是渭河和黃河主要洪水,泥沙來源之一。涇河多年平均徑流量為21.4億立方米。年徑流量分配不均勻。據張家山站觀測,一般是夏豐(占年徑流量42.75%),秋平(佔31.6%),冬少(佔10.1%),洪水和枯水相差懸殊。該站1933年8月5日,最大洪水流量為9200立方米/秒(洪水總量達14.6億立方米,釀成陝縣特大洪水);1977年4月15日最小流量只有1.94立方米/秒。洪枯相差4742倍。涇河流域水土流失極為嚴重,年平均輸沙總量3.09噸。最大含沙量1430公斤/立方米,年均含沙量141公斤/立方米,為黃河的3倍多,年均輸沙模數為7150噸/平方公里。 涇河流域土地平坦,農業發達,礦藏豐富,經濟開發潛力很大。耕地佔全流域面積近1/3,是西北地區著名的產糧區。甘肅的董志原素有「隴東糧倉」之稱。陝西涇河兩岸黃土譏源各縣及涇惠渠灌區是陝西主要商品糧油基地。全流域生產小麥、玉米。這里又是著名的水果、葯材、烤煙之鄉、水梨、紅棗、蘋果、柿子、沙辣等都有大宗出產。豬鬃、羊毛、肉蛋、兔肉等產量也很可觀。這里也是著名的秦川牛,關中驢的集中產區。流域內還蘊藏有豐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氣、油母頁岩、建築材料等礦產,僅彬縣的煤儲藏量就達100億噸之多。石油量也不少,有被命名長(武)慶(陽)的油田。流域內的採煤、石油、水泥、煙草、機械、電力、皮毛、麵粉、食品工業初具規模,鄉鎮企業突飛猛進。公路干線四通八達,促進了物資交流。 涇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毛主席的「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早已膾炙人口《關山月》、《隴頭吟》詩詞多得不勝枚舉。高源景色如畫,如清代譚嗣同《邠州》詩(今稱彬縣): 棠梨樹下鳥呼風, 桃李溪邊白復紅。 一百里間春似海, 孤城掩映萬花中。 對這里的美麗景色作了生動的描繪。 涇河流域的文物古跡之多久已馳名中外,1973年在甘肅合水縣西北8公里處蓮河西岸發現個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劍齒象化石,距今約有250萬年。華池縣城西南45公里趙家岔舊石器遺址,是世界公認我國最早發現的舊石器遺址。平涼市西崆峒山道院建築、涇川縣王母宮石窟和南石窟寺(東方洞)。慶陽縣西峰鎮南的北石窟寺等都是甘肅有名的古剎名寺。陝西長武縣的唐代昭仁寺,大殿建築別具一格,寺內有唐初大書法家虞世南的書刻石碑。彬縣城西的大佛寺,是唐貞二年(公元628年)李世民為其母慶壽所造。大佛高達24米。水口鄉有秦天苻堅的墓葬。此外,還有周部落姜嫄墓、公劉墓。禮泉縣唐太宗的照陵更是中外馳名,「昭陵六駿」石刻是舉世皆知的瑰寶。在昭陵周圍尚有魏徵、李靖、房玄齡、尉遲敬德等157座名臣武將,妃子公主的陪葬墓。涇陽縣有鄭固渠遺址、明代崇文塔和惠梁寺等名勝。西蘭公路大體上是漢唐以來絲綢之路的關中北線的途徑。所以涇河流域是陝西甘肅兩省主要旅遊勝地和熱點之一。 涇河流域的歷史貢獻,最主要的是周王朝的發跡和鄭國渠的興建。周王朝發跡於豳(今陝西彬縣),從公劉至周太王(古公亶文)十餘代在豳居住,開發農業後來受到戎狄的侵略,周太王由豳遷岐,才由涇河流域遷徙到渭河流域,定居岐山下的周原(今岐山,扶風縣一帶)傳至文王,武王達到鼎盛時期。公元前1066年,武王伐紂,終於建立了西周王朝。周先祖居豳,其文治武功對伐紂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詩經·豳風·七月》對農事活動作了生動細致的描寫,說明當時西周農業在全國曾起先導作用。歷史把「重稼穡、殖五穀」稱為豳風遺訓。至今北京先農壇還保留著古建築「誦豳堂」,頤和園內還有座「豳風橋」,可見涇河農業對我國農業影響之深遠。 到了秦代,秦始皇於公元前246年開始興建鄭國渠,用十年時間建成、渠道選在仲山(張家山)西麓谷口(今涇陽縣王橋鄉船頭村),引涇水入渠,沿途接納冶峪河、清水河、濁峪河、漆水、沮水等,東通洛河。渠成後「溉澤鹵之地四萬余頃,收皆畝一鍾,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凶年」(《史記·河渠書》),為秦始皇掃滅六國,完成統一大業,而後為劉邦戰勝項羽,建立西漢王朝,提供了給養保證。鄭國渠連同靈渠、都江堰,前稱秦代三大水利工程。後來漢代的白公渠、唐代的三白渠、宋代的豐利渠、元代的王御史渠、明代廣惠渠和通濟渠、清代的龍洞渠、民國的涇惠渠都是因襲鄭國渠的遺跡修建的。 涇河地處黃土高原。由於歷代反動統治階級的破壞和農業上的濫墾,使涇河流域的森林遭到破壞,沃野千里的黃土高原被切割支離破碎,形成千溝萬壑。嚴重的水土流失,造成「涇水一石,其泥數斗」,涇河濁流滾滾,使農業遭受摧殘。唐代詩人杜甫曾有「秦山忍破碎,涇渭不可求」的感慨。涇河流域森林銳減,水土流失,農業生態環境惡化,形成十年九旱。民國十八年(1929大旱)關中隴東餓殍載道。當時僅陝西省即餓死250萬人,逃亡40萬人,涇河流域也是田園魚裂,十室九空。 全國解放後,涇河經過30多年的治理,開發、發生了巨大變化 。國家支援開展了大規模的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和水利水電建設,興建了1000多畝的水平埝地和水平梯田,把昔日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變成了「三保田」,不少原面實現了方田林網化,並涌現出甘肅正寧縣、陝西長武縣、淳化縣等一批以縣為單位的水土保持先進典型。淳化縣全縣造林30多萬畝,綠化了70%以上的荒山,建成了8萬畝經濟林,成為全國先進林業縣,先後有16個國家和地區來這里參觀考察。水利建設也在逢勃發展,在涇河千支流上先後興建了繹山、棗曲、朝陽、巴家咀等水庫。井、站更是星羅棋布,使部分高原得到灌溉,並且初步解決了人畜用水的困難。涇患渠建改建了渠首大壩,引水流量由16立方米/秒擴大到50立方米/秒,並且實現了井渠雙保險,灌區面積由63萬畝擴大到132萬畝,成為畝產上千斤的高產灌區。 涇河流域解放以來改善了交通。先後在涇陽在渡、禮泉北屯、彬縣火石咀及甘肅的涇川、平涼等地建造了涇河大橋、在西峰建成機場,大大方便了交通。近幾年工業和鄉鎮企業迅速發展。同時對流域內名勝古跡進行了良好的保護和修葺。陝西先後維修了旬邑塔、彬縣塔、永壽塔和彬縣大佛寺、水簾洞。在禮泉縣建了昭陵博物館,成為陝西第二個「碑林」,是西安地區旅遊的新熱點,旅遊事業得到了迅速發展。
C. 從渭南到北京要經過那些主要城市
西安-渭南-潼關-三門峽-鄭州-安陽-邯鄲-邢台-石家莊-保定-北京。
按照規劃,關中城際鐵路網共包括13條線路,其中3條利用在建或已建線路,其餘10條為新建線路。到2015年,陝西省將實施西安—閻良—富平—銅川和西安北—機場兩條線路的建設,總長度136公里;
到2020年,將再建成四條線路,分別是銅川—黃陵—延安線、機場—法門寺線、西安—戶縣—周至—眉縣—法門寺線和閻良—三原—涇陽—機場線,總長度近500公里。
(3)涇陽到北京多少公里擴展閱讀
到2030年,以西安為核心的關中城際鐵路網線網規模達到1484公里,基本覆蓋關中地區5市1區的50多個縣區,屆時時速在200公里左右的城際鐵路將讓沿線群眾的出行更加方便快捷。
根據《關中城市群城際鐵路網規劃》,關中城際鐵路線網的總規模初步規劃為1204公里,根據按「一軸一環三走廊」的關中城鎮發展布局及客運需求特徵軸帶,按初期(2015年前)、近期(2020年)、遠期(2030年)分三步實施。
初期建設以西安為中心,經閻良向銅川、蒲城兩地輻射的「 ∨ 」字形城際鐵路主骨架,主要改善銅川、高陵、閻良、富平、蒲城等城鎮與西安間的交通現狀。
D. 西安離北京大概有多遠
北京到西安距離約1106.2公里。
北京位於東經115.7°—117.4°,北緯39.4°—41.6°之間,中心位於北緯39°54′20″,東經116°25′29″,總面積16410平方千米。位於華北平原北部,毗鄰渤海灣,上靠遼東半島,下臨山東半島。北京與天津相鄰,並與天津一起被河北省環繞。
西安地理位置:
西安市位於渭河流域中部關中盆地,東經107.40度~109.49度和北緯33.42度~34.45度之間,北臨渭河和黃土高原,南鄰秦嶺。東以零河和灞源山地為界,與渭南市華州區、渭南市、商州市、洛南縣相接。
西以太白山地及青化黃土台塬為界,與眉縣、太白縣接壤;南至北秦嶺主脊,與佛坪縣、寧陝縣、柞水縣分界;北至渭河,東北跨渭河,與咸陽市區、楊凌區和三原、涇陽、興平、武功、扶風、富平等縣(市)相鄰。轄境東西長約204千米,南北寬約116千米,總面積10108平方千米。
E. 涇陽縣屬於咸陽還是西安
咸陽,涇河工業園是屬於西安的。
F. 涇陽的地理特點,自然風光特點,風俗特點
位於位於陝西省八百里秦川腹地,南靠涇河和渭河,,是國務院印發的《西部大開發「十一五」規劃》中提出的三個重點經濟區之一「關中——天水經濟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屬「西安一小時交通圈」。仲山南麓,涇河之濱,八百里秦川中部,坐落著一塊古老而又富庶的土地。自從秦漢起,她以三輔名區,京畿要地,物華天寶,人傑地靈而為華夏矚目,並以「關內膏腴之最」惠及京師--咸陽和長安。這里自然條件優越,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山肥水美,物產富饒,素有關中「白菜心」的美譽 。她就是位處涇水以北的涇陽,她也因此而得名,聞名遐邇的「涇陽八景」就在這里。(涇陽八景依次為:睢城古渡、文川秀色、谷口晚煙、文塔曉鍾、嵯峨(嶠帽)靈雲、仲山晴嵐、瀛洲春草、龍陂叢綠)她不僅以源遠流長的燦爛文明和膏腴之地享譽三秦,在中國近現代史上,她還以光榮的革命傳統及其為中國人民的革命事業所做的巨大貢獻而名震三秦,乃至全國。它可謂三秦大地上的一顆璀璨明珠。昔日的三輔名區,近現代波瀾壯闊的革命斗爭,如今她已經成為西部大開發的前沿!
縣人民政府住所地涇干鎮,郵政編碼:713700,電話區號:029.
涇陽縣地處陝西省關中平原中部,涇河下游。縣境介於東經108°29′40〃—108°58′23〃,北緯34°26′37〃—34°44′57〃。東與三原縣、高陵縣交界,南與咸陽市渭城區接壤,西隔涇河與禮泉縣相望,北依北仲山、嵯峨山與淳化縣、三原縣毗鄰。縣城位於西安市北偏西54公里,咸陽市北偏東28公里, 距首都北京1290公里。全縣南北寬27公里,東西長37公里,總面積780平方公里,有耕地67萬畝,人均1.35畝。涇陽縣總人口49.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4.3萬,占總人口的89.5%;非農人口5.2萬,占總人口的10.5%。
涇河
涇河是黃河的二級支流,全長455.1公里,發源於寧夏六盤山東麓。有兩個源頭,南源出於涇源縣老龍潭,北源出於固原大彎鎮。西源流至甘肅平涼市八里橋匯合,東流平涼、涇川、於楊家坪進入陝西長武縣、再流經彬縣、永壽、淳化,在涇陽縣張家山界入關中平原,於高陵陳家灘與渭河匯合。
涇河流域面積45421平方公里,包括寧夏東南部、甘肅隴東,陝西關中西北部33個縣市,總人口570萬,有耕地2025萬畝。流域內地貌有山區、丘陵、高源、平原四種類型。山區佔4.31%、以六盤山、關山為代表;高原溝壑縱橫、溝壑面積佔50%以上。涇河流域屬大陸性氣候,雨量和氣溫由東南向西北逐漸遞減,年平均降水量550毫米,年平均氣溫10℃左右。
涇河主要支流有馬蓮河、蒲河、黑河、泔河等,幹流平均比降2.47%。寧夏,甘肅兩省區支流集中區,幹流深切黃土高原和丘陵100-150米,幹流自甘肅平涼至陝西彬縣早飯頭,河谷條1-3公里,跌水少,多沙灘;以早飯頭到涇陽縣張家山,為100公里的急流峽谷段,穿越沙岩和石灰岩的土石山原區,谷深山陡,水流湍急,多有險灘,為八百里秦川沖積平原區,地勢地坦,水流平穩,比降僅1%,土壤肥沃,宜於灌溉。
涇河流域的歷史貢獻,最主要的是周王朝的發跡和鄭國渠的興建。周王朝發跡於豳(今陝西彬縣),從公劉至周太王(古公亶文)十餘代在豳居住,開發農業後來受到戎狄的侵略,周太王由豳遷岐,才由涇河流域遷徙到渭河流域,定居岐山下的周原(今岐山,扶風縣一帶)傳至文王,武王達到鼎盛時期。公元前1066年,武王伐紂,終於建立了西周王朝。周先祖居豳,其文治武功對伐紂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詩經·豳風·七月》對農事活動作了生動細致的描寫,說明當時西周農業在全國曾起先導作用。歷史把「重稼穡、殖五穀」稱為豳風遺訓。至今北京先農壇還保留著古建築「誦豳堂」,頤和園內還有座「豳風橋」,可見涇河農業對我國農業影響之深遠。
涇河流域解放以來改善了交通。先後在涇陽在渡、禮泉北屯、彬縣火石咀及甘肅的涇川、平涼等地建造了涇河大橋、在西峰建成機場,大大方便了交通。近幾年工業和鄉鎮企業迅速發展。同時對流域內名勝古跡進行了良好的保護和修葺。陝西先後維修了旬邑塔、彬縣塔、永壽塔和彬縣大佛寺、水簾洞。在禮泉縣建了昭陵博物館,成為陝西第二個「碑林」,是西安地區旅遊的新熱點,旅遊事業得到了迅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