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北京知識 » 民間藝術有哪些北京的捏糖人
擴展閱讀
天津人為什麼喜歡喝茶 2025-07-14 16:15:24

民間藝術有哪些北京的捏糖人

發布時間: 2022-10-10 08:08:59

① 你還知道哪些民間藝術求解答

這個查中國元素就有一堆啦~~
中國傳統元素
中國書法、篆刻印章、中國結、京戲臉譜、皮影、中國武術、太極拳

中國元素兵馬俑、桃花扇、景泰藍、玉雕、中國漆器、紅燈籠(宮燈、紗燈) 木版水印、甲骨文、鍾鼎文、漢代竹簡 、茶、中葯、文房四寶(硯台、毛筆、宣紙、墨)、四大發明 豎排線裝書、剪紙、風箏 佛、道、儒、法寶、太極、陰陽、五行、八卦、禪宗、觀音手、孝服、紙錢 樂器(笛子、二胡、鼓、古琴、琵琶、古箏、等) 龍鳳紋樣(饕餮紋、如意紋、雷紋、回紋、巴紋)、祥雲圖案、中國織綉(刺綉等)、鳳眼彩陶、紫砂壺、蠟染、中國瓷器古代兵器(盔甲、劍等)、青銅器、鼎國畫(水墨畫)(工筆、寫意) (花鳥、人物、山水)、敦煌壁畫 、石獅、飛天對聯、門神、年畫、鞭炮、謎語、餃子、舞獅、中秋節月餅 端午節粽子、元宵節元宵、臘八節臘八粥、二月二春龍節的料豆鳥籠、盆景、五針松、毛竹、牡丹、梅花、蓮花大熊貓、鯉魚、芭蕉扇、風箱 丹鳳眼 紅旗、天安門、五角星、長江、黃河、泰山漢服、唐裝、綉花鞋、老虎頭鞋、旗袍、肚兜、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後的鳳冠 泥人麵塑、清朝大辮子、銅鏡、坐花轎、拜天地、入洞房、水煙袋、鼻煙壺、筷子 華表、牌坊、長城、園林、寺院、古鍾、古塔、廟宇、亭、井、黃土、民宅 、四合院、北京胡同漢字 唐詩、宋詞、《三十六計》、《孫子兵法》、《西遊記》、《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詩經》 金元寶、如意、燭台、羅盤、八卦、司南、棋子與棋盤、象棋、圍棋、麻將、牌九 黃包車、鼻煙壺、鳥籠、長命鎖、糖葫蘆 玉佩、鷲、千層底、刺綉、絲綢、檐 中華老字型大小 茶葉、茶道、功夫茶中醫 中葯 針灸 還有中國最特色的食品(豆腐、豆汁、豆腐乾、油條,粉條)另外我國有各種各樣的傳統節日,很多事情有各種禮儀和習俗……

② 捏糖人是怎麼一回事

糖人是以蔗糖和麥芽糖做成的各種造型,有人物、動物、花草等。捏就是通過手工來製作,是一種民族文化,民間藝術,可以食用。

③ 糖人的簡介

製作糖人是一種漢族民間的手工藝,製作者多挑一個擔子,一頭是加熱用的爐具,另一頭是糖料和工具。糖料由蔗糖和麥芽糖加熱調制而成,本色為棕黃色,也有的加入顏料或色素使之呈紅色或綠色。使用時火候的控制是關鍵,過熱則太稀易變形,冷了又會太硬無法塑形。使用的工具很簡單,多是勺形和鏟形的。 糖人不易保存,過去甜品短缺時,在把玩過後會吃掉糖人。現在的人們多覺得很不衛生,也很少去吃了。放久會變黑,也就自然毀壞了。 過去的藝人多打著銅鑼沿街叫賣,有的還帶著一個畫著花鳥獸蟲的圓盤,交過錢後可以轉動盤上指針,指在哪兒就做什麼,以此來吸引孩子。過去糖人很便宜,在不富裕的時候是兒童很喜愛的玩物。在80年代初,幾分錢或幾個牙膏皮就可換一個糖人。如今兒童的玩物多了,糖人不再是單純哄孩子的東西了,已經被作為一項民間藝術受到重視。現在沿街的藝人少了,在北京年節的廟會上還可見到,多賣到幾塊錢。有的地段由於外國遊客居多(如北京什剎海的酒吧街),會賣到10塊錢左右。 按照其製作工藝的不同,可分為三種:吹糖人、畫糖人和捏糖人。

④ 有哪幾種傳統民間美食,全吃過的可能是80後呢

有哪幾種傳統民間美食,全吃過的可能是80後呢?

糯米糍粑

是來自民間的一種時興傳統式小吃,用蒸好的檽米放到石槽里邊不斷地敲打而來的,吃著的口感十分的Q彈軟軟糯糯。尤其是在表層澆上一層紅糖漿,吃著十分的美味可口,但是最近幾年這類民俗小吃卻非常少看到,可能過了不久就很有可能吃不到了。

油墩子

胡蘿卜加小麥麵粉,簡單的原材料,卻美得不可方物。不管怎樣,油墩子依舊是鹽城人眼中的經典小吃,咬上一口,彌漫著外脆里嫩的口感,熱騰騰的蘿卜條變滑不油膩,令人食慾大增,還可以咬合出了不少追憶。伴隨著時代的變化,鹽城的油墩子的小攤越來越低,都沒有正規的門店,而佔有街頭店面的也大多數是飲品店、炸雞漢堡等類型的外來小吃,從包裝上他們更潮流、很符合年輕人時尚潮流品味。因此需在鹽城街邊尋找純正而料足的油墩子,絕非易事。

⑤ 你知道我國傳統的技藝有哪些至少列舉六種

1、剪紙是中國最普及的民間傳統裝飾藝術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見、適應面廣,樣式千姿百態,形象普遍生動而受歡迎;更因它最適合農村婦女閑暇製作,既可作實用物,又可美化生活。全國各地都能見到剪紙,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風格流派。剪紙不僅表現了群眾的審美愛好,並蘊含著民族的社會深層心理,也是中國最具特色的民藝之一,其造型特點尤其值得研究。民間剪紙作為中國本源哲學的體現,在表現形式上有著全面、美化、吉祥的特徵,同時民間剪紙用自己特定的表現語言,傳達出傳統文化的內涵和本質。
2、年畫(new year paintings),中國畫的一種。始於古代的「門神畫」清光緒年間,正式稱為年畫,是中國特有的一種繪畫體裁,也是中國農村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大都用於新年時張貼,裝飾環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慶之意,故名。傳統民間年畫多用木板水印製作。主要產地有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和山東濰坊等,上海有「月份牌」年畫,其他還有四川、福建、山西、河北以至浙江等地。舊年畫因畫幅大小和加工多少而有不同稱謂。整張大的叫「宮尖」,一紙三開的叫「三才」。加工多而細致的叫「畫宮尖」、「畫三才」。顏色上用金粉描畫的叫「金宮尖」、「金三才」。六月以前的產品叫「青版」,七、八 月以後的產品叫「秋版」。
3、皮影戲,是一種用燈光照射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操縱戲曲人物,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唱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在河南農村,這種拙樸的民間藝術形式很受人們的歡迎。

⑥ 糖人是哪裡的民間藝術

四川。糖人是中國的一種傳統手工技藝,由蔗糖或麥芽糖加熱、塑形、冷卻而成,本色為棕黃色,也有的加入顏料或色素呈紅色或綠色。糖人不易保存,按照其製作工藝的不同,可分為吹糖人、畫糖人和捏糖人三種。

製作糖人是一種民間的手工藝術,製作者多挑一個擔子,一頭是加熱用的爐具,另一頭是糖料和工具。糖料由蔗糖和麥芽糖加熱調制而成,本色為棕黃色,也有的加入顏料或色素使之呈紅色或綠色。使用時火候的控制是關鍵,過熱則太稀易變形,冷了又會太硬無法塑形。使用的工具很簡單,多是勺形和鏟形的。

製作時把糖稀熬好,用一根麥秸桿挑上一點糖稀,在對這麥秸桿吹氣,糖稀隨即像氣球一樣鼓起,在通過捏、轉等手法配合吹起塑成各種造型。最後用竹簽挑下,冷卻後成型。吹糖人以動物造型居多,體態豐滿,常見的是以十二生肖為內容。

畫糖人是在石板上用糖漿畫出者。石板多用光滑冰涼的大理石,用時在上面塗一層防粘的油。糖稀熬好後,用小勺舀起,在石板上澆出線條,組成圖案。因糖稀在石板上很快就冷卻了,所以要一氣呵成。

塑糖人,即用模具塑造者。賣糖人的手藝人將糖稀慢慢傾倒在石板上,勾畫出各式各樣的圖案,然後附上小竹棍,凝住。

⑦ 像口技這樣的民間藝術有哪些

皮影戲

皮影戲最早誕生在兩千年前的西漢,又稱羊皮戲,俗稱人頭戲,影子戲.發祥於中國陝西,成熟於唐宋時代的秦晉豫,極盛於清代的河北。顧名思義,皮影是採用皮革為材料製成的,出於堅固性和透明性的考慮,又以牛皮和驢皮為佳。上色時主要使用紅、黃、青、綠、黑等五種純色的透明顏料。正是由於這些特殊的材質,使得皮影人物及道具在後背光照耀下投影到布幕上的影子顯得瑰麗而晶瑩剔透,具有獨特的美感。沿襲傳統戲曲的習慣,皮影人物被劃分為生、旦、凈、末、丑五個類別,更加特別的是,每個人物都由頭、上身、下身、兩腿、兩上臂、兩下臂和兩手十一件連綴組成,表演者通過控制人物脖領前的一根主桿和在兩手端處的兩根耍桿來使人物做出各式各樣的動作。在中國,不少的地方戲曲劇種都是從皮影戲中派生出來的,而皮影戲所用的幕影演出道理,以及表演藝術手段,對近代電影的發明和現代電影美術片的發展也起到了重要的先導作用。如今,中國皮影被世界各國的博物館爭相收藏,同時也是中國政府與其他國家領導人相互往來時的饋贈佳品,由此可見,皮影藝術在中國乃至世界上擁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糖人

糖人是以熬化的蔗糖或麥芽糖做成的各種造型,有人物、動物、花草等。據說宋代即有糖人,多是平面造型,如同今天的糖畫,時稱戲劇糖果,後來也被稱作稠糖葫蘆、吹糖麻婆子、打鞦韆稠飴、糖宜娘、糖官人、糖寶塔、糖龜兒等。

糖人製作是一種民間手工藝,手藝人多挑一個擔子,一頭是加熱用的爐具,另一頭是糖料和工具。糖料由蔗糖和麥芽糖加熱調制而成,本色為棕黃色,也有的因加入顏料或色素而呈紅色或綠色。使用時火候的控制是關鍵,過熱則太稀易變形,偏冷又會太硬無法塑形。使用的工具很簡單,多為勺形和鏟形。

糖人不易保存,過去甜品短缺時,在把玩過後會吃掉糖人。如今出於衛生考慮,人們購買糖人更多地出於觀賞目的而非食用,任其久置變黑變質。

過去的藝人多打著銅鑼沿街叫賣,有的還帶著一個畫著花鳥獸蟲的圓盤,交過錢後可以轉動盤上指針,指在哪兒就做什麼,以此來吸引孩子。過去糖人很便宜,在不富裕的時候是兒童很喜愛的玩物。在80年代初,幾分錢或幾個牙膏皮就可換一個糖人。如今兒童的玩物多了,糖人不再是單純哄孩子的東西了,已經被作為一項民間藝術受到重視。現在沿街製做糖人的藝人少了,在北京年節的廟會上還可見到,糖人價格從幾元到十幾元不等。

子弟書

子弟書又名清音子弟書、子弟段兒、弦子書,是一種流傳於京津和東北地區滿族人口中的曲藝形式。子弟書多由一人表演用三弦伴奏,只唱不說,音調和緩、低沉、肅穆。子弟書產生於清乾隆年間,清光緒年間逐漸衰落,在民國年間唱腔失傳,至今僅僅有五百餘篇唱本存世。子弟書對中國北方曲藝產生了極大影響,包括單弦、京韻大鼓、東北二人轉等曲種都深受子弟書的影響,這些曲種的一些經典唱段甚至是直接移植自子弟書唱本。

京東大鼓

京東大鼓20世紀30年代初期形成於天津。 它是劉文斌等藝人在以寶坻區縣方音演唱平谷調的基礎上,吸收河北民歌《妓女告狀》及落腔調的旋律而形成的。它曾名樂亭大鼓。

京東大鼓的演唱形式與鐵片大鼓、單琴大鼓基本相同。過去,在撂地說書階段,曾有一種自彈自唱的演唱形式,演員坐抱三弦,邊彈邊唱,其右腳踩一鼓楗擊鼓(以矮鼓架支撐,置於地上),左腿上綁一「節子板」(五塊板兒),以司節奏。頗能招攬觀眾。

京東大鼓唱詞的基本格式為七字句(二、二、三),但句首常加三字頭,句中也常嵌字、詞及短語,句尾常加「哪」、「啊」等虛字。其短篇唱段多由八落或十落組成,一般為數十句唱詞。

京東大鼓形成初期,主要在小型曲藝演出場所演唱,曲目以大書為主。20世紀30年代初,劉文斌在天津商業電台播演《劉公案》,極受廣大群眾歡迎。京東大鼓的影響也因之日趨擴大,逐漸傳播到北京、唐山等地。

建國前,在諸多京東大鼓藝人中,劉文斌的風格最突出,影響最大。他除演唱大書外,還移植了《武家坡》、《拆西廂》、《昭君出塞》、《王二姐思夫》、《諸葛亮押寶》等短篇唱段。通過演唱短段,對京東大鼓的板式和唱腔做了進一步加工。他的演唱通俗幽默,平易無華,吐字清楚,明白如話,頗為一般市民觀眾、特別是家庭婦女所喜愛。但當時仍使用「大鼓」、「雜曲」、「樂亭調」、「樂亭大鼓」等名稱,直到1935年正式定名為「京東大鼓」。不過,由於他的行腔板眼均不甚考究;所唱鼓詞,文字也較粗糙,20世紀40年代末期,該曲種已日趨衰落。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天津市業余演員董湘昆繼承了劉文賦的演唱藝術,並在劉文賦唱腔特色的基礎上,將寶坻區方音改用京音,進一步加工、規范唱腔,不斷創作出適應時代的新曲目,深得廣大觀眾的喜愛。在董湘昆等人的不懈努力下,60年代至70年代,京東大鼓音樂出現了高峰期,其曲種的影響也遍全國各地。

京東大鼓長篇書目有《劉公案》、《施公案》、《興唐傳》、《小八義》、《綠牡丹》等。短篇曲目有《王二姐思夫》、《隋煬帝下揚州》、《諸葛亮押寶》、《楊八姐游春》、《拆西廂》、《諸葛亮招親》、《昭君出塞》、《藍橋會》、《韓湘子上壽》、 《雙鎖山》、 《玉堂春》、 《朱買臣休妻》、《羅成算卦》、《丁香割肉》、《白猿偷桃》等。

快板

"快板"這一名稱出現較晚,早年叫做"數來寶",也叫"順口溜"、"流口轍"、"練子嘴",是從宋代貧民演唱的"蓮花落"演變發展成的。與"蓮花落"一樣,起初是乞丐沿街乞討時演唱的。作為乞討時的演唱活動,歷史相當久遠;作為藝術表演形式,就比較晚。如前所說,舊時的藝人總想找個歷史名人,奉為開山鼻祖,以便增光添彩,"數來寶"的藝人當然不例外。於是在歷史上的乞丐群中找到明太祖朱元璋,奉為祖師爺。雲遊客《江湖叢談》說:
過去藝人們沿街賣藝時,經常見景生情,口頭即興編詞。他們看見什麼就說什麼,擅長隨編隨唱,宣傳自己的見解,抒發感情。從編、演,到傳唱,比什麼形式都迅速。例如清末數來寶藝人曹德奎編的一段唱詞(當時用牛骨擊打節拍): 骨頭一打響連聲, 不表別的表前清。 專制時代人民苦, 人都餓成骷髏骨。 自從光緒庚子年, 北京鬧了義和團。 四外刀兵人慌亂, 城裡處處冒黑煙。 眼瞧大清被推倒, 老百姓個小都說好。它生動地反映了人民的心聲。 在解放戰爭中,人民軍隊中進一步發揮了數來寶的戰斗作用。戰土們編演大量快板作品,鼓舞士氣。人稱"快板大王"的畢革飛同志贊譽快板說: 歌唱英雄唱勝利, 批評具體又實際。 拿它娛樂都歡喜, 指導工作有意義。 快板的演出形式主要有一個人演唱和兩個人對口演唱兩種。對口還保留了"數來寶"的原名,也有稱"對口快板"的。在工廠、部隊里也曾出現過三、四個人演唱的"群口快板"和十幾個人表演的"快板群"。有些地區還發展成用當地方言演唱的快板,如天津快板、陝西快板等,都很好地發揮了教育,娛樂作用。快板有"數來寶"、快板書、小快板、天津快板等多種形式。"數來寶"是兩個人表演的;快板書是一個人表演的;小快板除了作返場小段以外,主要是群眾文藝活動的一種形式;天津快板是用天津方言演唱的。

快板藝術靈活多樣,豐富多彩。從表現形式看,有一個人說的快板書,兩個人說的"數來寶"和三個人以上的"快板群"(也叫做"群口快板")

還有京劇,相聲,三弦。單弦,京韻大鼓,京東快書,琵吧,快板,揚琴,二胡,民族舞蹈...

⑧ 我想問問捏糖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嗎

捏糖人是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捏糖人是舊京一個行業,那時民間藝人們肩挑挑子走街串巷,集市、廟會更是少不了他們的身影。
非物質文化遺產,英文是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更多關於捏糖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嗎,進入:https://m.abcgonglue.com/ask/d302271615802471.html?zd查看更多內容

⑨ 捏糖人民間風俗是什麼

捏糖人
北方大部分地區的民俗之一,由麥芽調成糖稀,經過吹、捏、拉等方式,製作各式各樣的人物動物等造型,過去時很多地方走街串巷的「活計」,非常受孩子們的歡迎

捏糖人
田櫻
捏小糖人和小面人,是我記憶里孩提時家鄉民間藝人的手藝活,每每想起,心中總有一種香甜的感覺。
我第一次見到捏小糖人和小面人的,是在遼南鄉下姑姑家附近的廟會上。五十年代初,我到鄉下姑姑家,那天天飄小雪,趕上元宵節廟會鬧花燈。姑姑說:「正月十五雪打燈,今年又是個好頭景,廟會會更熱鬧,咱到廟會看看。」廟會離姑姑家不遠,很熱鬧,除了賣年貨的,我感興趣的有跑旱船的,扭秧歌的,也有拉洋片和放驢皮影的。忽聽一陣小鑼響過,隨著「賣小糖人小面人啦!」的吆喝聲,看到廟會的一角圍了好多人,近前望之,在人群中間,有一個紅漆貨郎箱,箱上面有一個好似小舞台的箱面,前面插著幾個小糖人,有孫悟空手搭涼篷、豬八戒背媳婦、紅臉關公、哪吒手拿紅火圈及十二生肖等,箱後拉出的箱盒裡裝著糖稀和竹簽。站在貨郎箱後面的老藝人用一根竹簽在已熬好的一小桶棕褐色糖稀里攪拌,不大會兒,柔軟的糖稀在他手裡經過揉捏變得薄如蟬翼,留出一部分形成管狀,用嘴一吹,鼓撐起來,再把鼓出來的部分捏成孫悟空的形狀,又用糖稀點綴一下,再插上細小的木棍,就這樣七揉八捏,轉眼就捏成了一個一手搭涼篷、一手拿著「如意金箍棒」的孫悟空。老藝人一邊捏著小糖人,一邊叫賣著。
「我要孫悟空。」
「我要豬八戒。」孩子們爭買著。
捏糖人攤旁,還有一個捏小面人的手藝人。捏小面人要復雜些,顏色也更鮮艷。這是用麵粉和粳米粉混在一起蒸到火候,再調上顏色,手裡拿著一根竹簽,也是七揉八捏,便捏成了各種形象的小面人。
後來,逢過年和元宵節時,在城裡的街頭巷尾,偶爾也見過捏小糖人和小面人的,我也湊上去看熱鬧,可再沒有見到在鄉下姑姑家廟會上那樣民風淳厚的場面。
歲月飄香。今年,在市勞動公園元宵節燈會上,我又見到了記憶里那迷人的小糖人和小面人。
在五彩繽紛的彩燈下,一位手藝人正在忙活著,這位38歲的手藝人告訴我,他手操的是家傳手藝,是從他父親那裡學來的,逢年過節便過把「捏癮」。談話間,一個老太太問:「7元錢買3個行不行?」「行,哪有不行的!」他爽快地回答著。「捏小糖人不圖錢,圖個樂和,白送兩個也可以呀!大夥高興就好了。」
斑斕的彩燈中,聽著這一席對話,引起我對孩提時捏小糖人真情往事的回顧。回憶是香甜的,捏小糖人的往事回憶,那種感覺更香更甜。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04年03月08日 第七版)

⑩ 捏糖人的介紹

捏糖人是漢族民間手工技藝之一,流行於北方地區(不局限於老北京,各地的糖人都有各自的特點)的一種手藝行當,一般是把糖稀經過吹、拉、捏(有時也會藉助工具,如:筷子、竹簽等,各地區有所差異)等方式將糖塑造成許多形象。這樣的糖人既是孩子們喜愛的零食又是這些民間藝人的藝術作品,據說捏糖人已有600多年的歷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