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北京知識 » 北京昌平九條胡同在什麼地方
擴展閱讀
北京二龍路醫院痔瘡如何 2025-07-14 16:21:05
天津人為什麼喜歡喝茶 2025-07-14 16:15:24

北京昌平九條胡同在什麼地方

發布時間: 2022-10-10 16:28:36

A. 北京八大胡同在哪裡

北京八大胡同在西珠市口大街以北、鐵樹斜街以南,由西往東依次為:百順胡同、胭脂胡同、韓家胡同、陝西巷、石頭胡同、王廣福斜街(現棕樹斜街)、朱家胡同、李紗帽胡同(現小力胡同)。
八大胡同曾是煙花柳巷的代名詞,其實,老北京人所說的「八大胡同」,並不專指這八條街巷,而是泛指前門外大柵欄一帶,因為在這八條街巷之外的胡同里,還分布著近百家大小妓院。只不過當年,這八條胡同的妓院多是一等二等,妓院女的「檔次」也比較高,所以才如此知名。

B. 老北京胡同名稱

老北京胡同名稱有:

1、織染局胡同位於東城區西部,東起水簸箕胡同,西至東板橋街,南與後局大院相通,北鄰北河胡同,屬景山街道辦事處管轄。長約300米,胡同南側有兩條支巷通「後局大院」。

織染局胡同內5號院為華嚴寺。寺為織染局的佛堂,為局內的太監所立。清初重修,改稱華嚴寺。有山門、前殿及東跨院。現改為織染局小學,大部建築無存。

3、帽兒胡同東起南鑼鼓巷,西至地安門外大街,北與豆角胡同相通,南與東不壓橋胡同相通。明代稱梓潼廟文昌宮胡同,因有文昌宮而得名。

清代因有制帽作坊,改稱帽兒胡同。帽兒胡同7號、9號、11號院,原為清末大學士文煜的宅園;13號院為馮國璋故居;35、37號院原為清宣統皇後婉容娘家、承恩公府,俗稱娘娘府;45號院原為清代提督衙門。

4、菊兒胡同東起交道口南大街,西至南鑼鼓巷,南鄰後圓恩寺胡同,北與壽比胡同相通,全長438米。菊兒胡同在明朝時稱局兒胡同,清乾隆時稱桔兒胡同,宣統時稱菊兒胡同,1965年整頓地名時改稱交道口南二條,「文革」中一度改稱大躍進路八條,

1979年將小菊兒胡同並入,復稱菊兒胡同。菊兒胡同三號,五號,七號是清光緒大臣榮祿的宅邸,三號是祠堂,五號是住宅,七號是花園,榮祿府遷至東廠胡同後,七號做過阿富汗大使館;四十一號原為寺廟,據傳寺里的開山和尚是皇帝的替僧。

5、八大胡同:八大胡同的形成,「得益於」清朝內城禁開妓院的規定,於是這些風月場所退而求其次,匯集到離內城很近的前門外大柵欄附近。

八大胡同指的是西珠市口大街以北、鐵樹斜街以南,由西往東依次為:百順胡同、胭脂胡同、韓家潭、陝西巷、石頭胡同、王廣福斜街(現棕樹斜街)、朱家胡同、李紗帽胡同(現小力胡同)。

C. 大柵欄的「三橫九縱」都是哪三條街和哪九條胡同

大柵欄街區至今保存著明末清初的「三縱九橫」的格局,「三縱」指的是煤市街、珠寶市街以及糧食店街;「九橫」指的是大柵欄的九條東西向的胡同。這個胡同,沒有起名吧,不過,資料上沒有記載,未知啊!!!

說起大柵欄,還有一個地方不能不提,那就是在煤市街的八大胡同。它的著名是因為這八條胡同是妓館密集的所在。所謂八大胡同,歷來說法不一。但八大胡同是老北京花街柳巷的代稱則是公認的。比較被公認的八大胡同是:百順胡同、胭脂胡同、韓家潭(現名韓家胡同)、陝西巷、石頭胡同、王廣福斜街(現名棕樹斜街)、朱家胡同、李紗帽胡同(現名大力胡同、小力胡同)。八大胡同從來就不是一個法定地名。過去男人說去八大胡同,意識是告訴你他要「做什麼」而不是「去哪裡」。

大柵欄是北京最古老、最著名且又別具一格的古老街市和繁華的商業鬧市區,在1.26平方公里的范圍內,保存著大量原汁原味的古老建築,也有著北京密度最高的老字型大小。這些古老的建築和發生在它們中間的「城南舊事」,是古都北京重要的人文瑰寶和文化資源。

城南舊事
大柵欄位於天安門廣場以南,前門大街西側,從東口至西口全長275米。國內提起北京前門大柵欄,幾乎無人不曉,就是在國際上也頗有名氣,可以說是聞名遐邇。
大柵欄已有580年的歷史。這條街的由來,要追溯到明代孝宗弘治元年。當時,北京有夜禁的規矩,就象現在國外的「霄禁」一樣。一到晚上,上千條胡同、街巷就用鐵柵欄關起來,派兵把守,行人不得隨便出入。清朝建立後,為了鞏固中央政權,命令北京外城各街巷、胡同口建立柵欄。據史載,雍正七年批準的外城柵欄440座,乾隆18年批準的內城柵欄1919座,皇城內欄196座。
大柵欄原本叫「廊房四條」,附近還有廊房頭條、二條、三條,後來因為這條胡同的柵欄製作出色,保留長久,而且又大一些,所以,大柵欄就成為這條胡同的名稱了。
老北京有句順口溜叫「看玩意上天橋,買東西到大柵欄」,「頭頂馬聚元,腳踩內聯升,身穿八大祥,腰纏四大恆」,說的都是早年間大柵欄的地位和繁華景象。過去人們以「京師之精華盡在於此,熱鬧繁華,亦莫過於此」的美譽來稱贊大柵欄。
帶著老北京味的大柵欄
初來乍到的人,看那文字,還以為這大柵欄念「dà zhà lan」呢,其實不然,老北京一直管這個地方叫「dà shì lan』r」:「柵」不能讀成「炸」,而要讀成「什」,發音極輕,在舌頭上打個滾就過去了;再在「欄」字後面來個兒化音,一口氣念成「大什欄兒」,才是地地道道的北京念法。
雖然字典上沒有這個音,可是人家不管,就這么念,你不這么念,還笑話你,說你沒文化。所以,到了北京准備逛大柵欄的朋友,一定記住了:這里沒有「大炸欄」,只有「大什欄兒」、「大石爛兒」、「大食辣兒」……
今天的大柵欄,早已不是一條胡同,而是「大柵欄街」。這里的老字型大小依然密密麻麻地擠著一大堆, 但我們今天通常所說的大柵欄,不是狹義的大柵欄街,而是指至今仍然保持著明末清初「三縱九橫」格局的「大柵欄街區」(「三縱」指的是煤市街、珠寶市街以及糧食店街,「九橫」指的是大柵欄的九條東西向的胡同)。
此外,還有一個更廣義的「大柵欄地區」。它東起前門大街,西至南新華街,南鄰珠市口西大街,北接前門西大街。在這1.26平方公里的范圍內,一共有大大小小114條胡同,其中不乏名人故居和大量原汁原味的古老建築,像紀曉嵐的「閱微草堂」、梅蘭芳出生的屋子,以及安靜地點綴在四合院中的上百座會館。歷史上紙醉金迷、燈紅酒綠的「八大胡同」也掩映在其中……
當然,還有許許多多能夠讓我們一飽口腹之慾的大餐廳和小飯館,守在這里的大街曲巷。資料上說,最興盛的時候,光一個小小的門框胡同就有十幾二十家知名小吃集中亮相,像復順齋醬牛肉、年糕王、豌豆宛、餡餅陸、廚子楊、豆腐腦白、爆肚馮、乳酪魏、康家老豆腐、炒火燒沙、包子楊、同益軒涮肉、瑞賓樓褡褳火燒、德興齋燒羊肉雜碎湯、俊王爺燒餅等等,真個是各種香味串起了整整一條胡同,嗅著香味遛噠過去,不吃也飽了。
老字型大小情懷古舊風
大柵欄明代即有已開業的六必居醬園;清代康熙年間開業的著名國葯店同仁堂;嘉慶年間開業的馬聚元帽店、內聯升鞋店,以及瑞蚨祥綢緞皮貨庄等。吃喝有長盛魁乾果店、張一元文記茶莊、厚德福飯庄、全聚德等;娛樂則有慶樂園、三慶園、廣德樓等。這里還有民國初年開業的北京第一家電影院——大觀樓電影院。中國首部電影《定軍山》就是在這里上映的。
走進大柵欄,路的左手就是百年老字型大小「步瀛齋」和「馬聚源」。「步瀛齋」是京城最早經營皮鞋的專業鞋店之一,其店名為「生意興隆通四海」的寓意。「馬聚源」起初只是一個小帽攤,到了清朝嘉慶22年正式開辦了馬聚源帽店,後來一個偶然的機會給朝廷官員做起了纓帽,便一躍成為京城帽業之首。
關於「瑞蚨祥」,它的創始人是孟鴻升,據說是孟子的後裔,以經營土布起家。清朝光緒十九年(公元1893年)在大柵欄正式開辦了瑞蚨祥布店。「蚨」取意「青蚨還錢」的說法,就是希望瑞蚨祥能財源滾滾,吉祥如意的意思。
「內聯升」是老字型大小的鞋店,創辦於清朝咸豐三年,「內」指「大內」,「聯升」意即穿了這里的靴子就可連升三級。據說當年的文官武將、大小官員,到內聯升訂做、購買朝靴的人絡繹不絕。現在,內聯升的陳列櫃里還有當年製作的官員朝靴,陳述著一段鞋的歷史。
說起大柵欄,還有一個地方不能不提,那就是在煤市街的八大胡同。它的著名是因為這八條胡同是妓館密集的所在。所謂八大胡同,歷來說法不一。但八大胡同是老北京花街柳巷的代稱則是公認的。比較被公認的八大胡同是:百順胡同、胭脂胡同、韓家潭(現名韓家胡同)、陝西巷、石頭胡同、王廣福斜街(現名棕樹斜街)、朱家胡同、李紗帽胡同(現名大力胡同、小力胡同)。八大胡同從來就不是一個法定地名。過去男人說去八大胡同,意識是告訴你他要「做什麼」而不是「去哪裡」。
日前,北京大柵欄商業街完成了近年來規模最大的一次修繕改造工程,正式開街迎接八方來客。只是,不知在光鮮亮麗的街道背後,還能否找尋到老北京的氣息?

D. 北京八大胡同分別在什麼地方,如何坐車

在西珠市口大街以北、鐵樹斜街以南,由西往東依次為:百順胡同、胭脂胡同、韓家潭、陝西巷、石頭胡同、王廣福斜街、朱家胡同、李紗帽胡同。坐地鐵到前門從大柵欄就可以過去。
---------------------------------------
不知道您在哪,咋給您說?你能坐上地鐵2號線么,就前門下

E. 北京都有哪些著名的胡同

北京的大小胡同星羅棋布,數目達到7000餘條,每條都有一段掌故傳說。胡同的命名名稱,作為事物的代號是必須要有的,胡同自然也不能例外。人們對胡同的最初命名,是根據其某一方面的特徵,經過流傳,最終被大家所接受並確定下來。胡同命名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以地形特色、景物命名;如:金魚池、龍須溝、北河沿等,又如崇文區的三里河大街,是以明代開鑿於此的三里河命名的。廣安門外元代以前有蓮花水域,因而留下了蓮花池胡同、蓮花池東路、蓮花池西里等地名。什剎海一帶的銀錠橋,風景優美。燕京八景之一的「銀錠觀山」即是至2013年為止仍尚存的銀錠橋胡同,是直接由銀錠橋命名的。以建築或遺址命名;如:東城區交道口的府學胡同,因明、清兩代的順天府學坐落在其中而得名。建國門內有貢院頭條、二條胡同。是因明、清兩代的貢院設在此地而得名。其他如黃寺大街、東廠胡同、祿米倉胡同、西什庫胡同、國子監街等都屬於此類。以人物姓氏命名東城文丞相胡同以南宋丞相文天祥姓氏命名。西城李閣老胡同,是因為明代文淵閣大學士李東陽曾住在這里。西城祖家街,因為這里是明末戰將祖大壽宅院所在地。像張自忠路、趙登禹路、石附馬大街、張皇親胡同、方家胡同、史家 胡同、蔡家胡同、蔣家胡同等等,皆屬此類。以商業故地和商業名稱命名崇文的花市地區,自清代中期便有人家以種植,製作並銷售真假花為業,留下的西花市大街、東花市大街、花市上頭條、花市下頭條等街巷胡同,都與花市有關。東四以南的燈市口大街,從明朝起就是有名的燈市,因此留下了燈市口這個地名。宣武門外的菜市口,曾是蔬菜交易市場。西城區有條斜街,名為煙袋斜街,這條街上,從清代至民國,直至解放,有許多商店賣煙袋,還在店門前懸掛一根大木製煙袋為幌子,這樣就自然地定名為煙袋斜街。其他,如曉市大院、牛街、珠寶市、果子巷、乾麵胡同、錢糧胡同、磁器口等,皆屬此類。
下面介紹北京十大著名胡同:
1 .南鑼鼓巷
南鑼鼓巷是北京東城區的一條很古老的街道,南鑼鼓巷街道不寬,仍保持著元大都街巷、胡同的規劃。其南口在地安門東大街,北口在鼓樓大街。它始建於元朝,南北長約1000米,東西各有8條對稱的胡同,整齊地排列在兩側,從外形看猶如一條蜈蚣,所以又名「蜈蚣街」,是北京市重點保護的四合院街道。從南至北,東側的八條胡同是:妙豆胡同、板廠胡同、東棉花胡同、北兵馬司胡同、秦老胡同、前圓恩寺胡同、後圓恩寺胡同、菊兒胡同。西側的八條胡同是:福祥胡同、蓑衣胡同、雨兒胡同、帽兒胡同、景陽胡同、沙井胡同、黑芝麻胡同、前鼓樓苑胡同。
元代將大都城規劃為50坊,今南鑼鼓巷的位置正是「昭回坊」和「靖恭坊」兩坊之間的分界巷。明代將北京內城分為28坊,將「昭回」「靖恭」二坊合並,稱「昭回靖恭坊」,南鑼鼓巷的位置正是該坊的南北中心線,巷名為「羅鍋巷」。此名有可能是從元代沿襲來的。乾隆十五年(1750年)繪制的《京城全圖》已將明代的羅鍋巷改稱南鑼鼓巷,並將鼓樓東大街中段路北與南鑼鼓巷相對的街道稱為「北鑼鼓巷」。北鑼鼓巷在元代為「靈椿坊」與「金台坊」的交界,明代仍為兩坊,此兩坊的南半部在元代均為官署和寺院,且在明代沒有大的變動。清初南、北鑼鼓巷均屬鑲黃旗。清廷規定北京兵、民分城居住,八旗兵住內城,漢民等住外城。南北鑼鼓巷的定名,應早於乾隆十五年,當在清初。
自清初至三四十年代,南鑼鼓巷內的10多條胡同中由滿族鑲黃旗戶逐漸發展而成。既有大戶世家,也有不少小戶市民,居民逐漸稠密。南鑼鼓巷內的小商號也發展起來,有糧店、菜店、油鹽店、豬肉鋪、羊肉鋪、切面鋪、蒸鍋鋪、炸貨屋子(製作焦圈、油炸鬼)小酒鋪、餑餑鋪、豆腐房、煤鋪、井窩子、磚瓦麻刀鋪、席箔鋪、棚鋪、黑白鐵鋪、喜轎鋪、杠房、醫館、葯鋪、裱糊鋪、理發鋪、成衣鋪、緔鞋鋪、絨線鋪、文具店、茶館、當鋪等。雖然規模都不很大,但近30種行業也比較齊全了。至於大的商號如綢緞店、茶店、大飯店、金店、銀號等,則雲集在地安門外大街、鼓樓。
2.煙袋斜街
煙袋斜街位於什剎海歷史文化保護區的核心區內,東起地安門大街,西鄰什剎海前海,全長近300米,被列為2007年重點建設的八條特色商業街之一。
據說,當時居住在北城的旗人,大都嗜好抽旱煙或水煙,煙葉裝在煙袋中。由於煙袋的需求與日俱增,所以斜街上一戶一戶開起了煙袋鋪。除此之外,煙袋斜街本身就宛如一隻煙袋。細長的街道好似煙袋桿兒,毗鄰後海,在地安門以北,鼓樓前臉兒,有一條北京城最老的斜街,名叫煙袋斜街。此街東西南北走向,約有三百米長。在明朝初年,此街叫「打魚廳東街」。清朝乾隆年間刊刻的《日下舊文考》一書中稱之為「鼓樓斜街」。
但後來為何取名煙袋斜街了呢?當年住在北城一帶的旗人大都有抽煙的嗜好,北京城裡的煙葉行業因此而發展起來。抽煙講究用煙袋,住在斜街上的人家看準了行情一戶挨一戶地開起了煙袋鋪。日子久了,「打魚廳斜街」和「鼓樓斜街」漸漸聽不到了,「煙袋斜街」卻是越叫越響。東頭入口像煙袋嘴兒,西頭入口折向南邊,通往銀錠橋,看上去活象煙袋鍋兒。正是基於這兩方面的原因,以「煙袋」命名斜街,真可謂名副其實了。
3.帽兒胡同
帽兒胡同屬北京市東城區交道口街道。東起南鑼鼓巷,西至地安門外大街。北與豆角胡同相通,南與東不壓橋胡同相通。明代稱梓潼廟文昌宮胡同,因有文昌宮而得名。清代因有制帽作坊,改稱帽兒胡同。帽兒胡同7號、9號、11號院,原為清末大學士文煜的宅園。13號院為馮國璋故居。35、37號院原為清宣統皇後婉容娘家、承恩公府,俗稱娘娘府。45號院原為清代提督衙門。
帽兒胡同現存完好的四合院有:帽兒胡同5號、帽兒胡同9號(可園)、帽兒胡同11號(文煜宅)、帽兒胡同13號(馮國璋故居)、帽兒胡同21號(梓潼廟文昌宮遺址)、帽兒胡同37號(婉容故居)、帽兒胡同45號(清提督衙門、民國保安隊部)等。
在帽兒胡同的開頭,還和有名的南鑼鼓巷相交,過去一點還有著名的菊兒胡同,當年的軍機首輔,大學士榮祿的府第就在那。尾上那邊有出名的煙袋胡同,所以您要是想來此游覽,感受老北京城的那種氣息,帽兒胡同是不錯的選擇哦。
4.國子監街
國子監街東西向,位於雍和宮大街與安定門內大街之間。形成於元朝初年,明時,國子監街無稱,只叫「國子監孔廟」。清乾隆時稱國子監,至今未變。雖然街兩端的牌樓額坊題曰「成賢街」,卻始終不能作為正式地名傳播,大多數人都還不知道成賢街就是國子監。1965年稱國子監街。文革時稱紅日北路九條。國子監街保存著較好的舊京街巷的風貌。因孔廟和國子監在此而得名。1984年定為北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如今,國子監街是京城現存不多的古老街道之一,巍然聳立的牌樓,夾道的古槐,和兩旁的大小宅院、廟宇,古色古香,清幽恬靜,古城韻味十足。
國子監街是北京僅存有牌樓的街道。街上有四座牌樓,東西街口各一座,額題「成賢街」,國子監附近左右各一座,額題「國子監」。國子監街上還有祀唐代大文學家韓愈的韓文公祠、始建於明代的火神廟、祀灶王爺的灶君廟。
國子監始建於元大德十年(1306),是元明清三代國家設立的最高學府,也是掌管國學政令的機關。國子監設有禮、樂、律、射、御、書、數等教學科目,當時的人如果能在國子監上學,那就算是光宗耀祖了。國子監的最高長官稱祭酒,元代的著名學者許衡便做過這里的祭酒。他手植的柏樹存活了好幾個世紀。
孔廟,元大德六年(1302)開始營建,十年(1306)建成。明永樂九年(1411)在舊址重建。清乾隆二年(1737)易為黃色琉璃瓦。光緒三十二年(1906)升祭孔為大祀。是元、明、清三代皇帝祭祀孔子的地方,內有進士碑林,共有石碑198座,上刻元、明、清三代進士5萬餘人的姓名,袁崇煥、曾國藩等人的名字均在其上。孔廟內也有不少柏樹。有一株位於大成殿西側,相傳明時的奸相嚴篙代嘉靖皇帝祭孔,行至樹下,被樹枝掀掉了帽子。於是相傳柏樹有知,稱此樹為「除奸柏」。
5.北京琉璃廠文化街
北京琉璃廠位於西城區。距天安門廣場1公里。琉璃廠西起南北柳巷、東至延壽寺街,全長800米。遼金名為海王村,元、明時這里開設官窯燒制修建皇宮用的琉璃瓦件,故稱為「琉璃廠」。清康熙至乾隆年間,逐漸形成了集古玩精粹的著名文化街。清乾隆年間停止燒窯,「琉璃廠」的名字保留至今。是一處著名的展示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書畫藝術的歷史文化旅遊景區。
清朝,漢族的官員大多居住在琉璃廠以西的宣武門外,各地趕考舉子居住的會館也都在附近。他們對書籍的需求量很大,因此,琉璃廠也就成為了當時京城最大的書市。乾隆時期修《四庫全書》,各地書賈更是紛紛在此設攤、建店,出售大量藏書,促進了琉璃廠文化街的發展。到光緒二年(1876)時,書店發展到270多家。民國初年,經營文化商品的店鋪及其作坊近200家,形成了享譽國內外的一條文化街。
1980年,國家對古老陳舊的六里長街進行了大規模的翻擴建,於1984年竣工。建成59幢古樸典雅,富有民族傳統風格的店鋪,總建築面積3.4萬平方米,融圖書、玉石、陶瓷、雕刻、銅器、字畫、文房四寶為一體的高品位文化藝術品集散地和古都風貌游覽區。
琉璃廠與新華街交界處為「廠甸」,是二百年來京城最盛大的春節廟會所在地。清人馬炯章的《廠甸記》中說「至正月則傾城士女,如荼如雲,車載手挽,絡繹於道。」據有關資料記載,1963年的春節,廠甸的遊客就達400萬人次。文革後廠甸中斷。自2002年起,每年農歷春節初一至初六,又恢復了「廠甸民俗文化廟會」。主要展示北京文化、宣南文化、重溫百姓樂事,展現時代風采,再現古都神韻。廟會集旅遊觀光、休閑娛樂、購物餐飲為一體,以開放式的「趕大集」為特色,由文藝演出、花會遊行、工藝展示、餐飲服務、觀光購物、娛樂游藝等形式組成,成為京城春節期間最為熱鬧、火爆的去處。
6.金魚胡同
金魚胡同位於燈市口大街南側,屬東華門街道辦事處管轄,呈東西走向。東起東單北大街,西止王府井大街,南與校尉胡同相通,北鄰西堂子胡同。全長567米,西口寬12米(東口寬44米),瀝青路面。
金魚胡同,明朝屬澄清坊。清朝屬鑲白旗,沿稱。「文革」中一度改稱瑞金路九條,後恢復原名。胡同西口接王府井大街,熱鬧繁華,東安市場在胡同里也開有北大門。著名的吉祥戲院和東來順飯庄都設在這里。胡同內有清末大學士那桐的府第,俗稱那家花園。1988年,和平賓館、王府飯店擴建,將半條金魚胡同拆去,那家花園也被拆除。胡同中部路南有賢良寺,為清北京內八剎之一。賢良寺創建於清雍正十二年(1734)。原在校尉胡同之西,為怡親王府邸。乾隆二十年(1755)將寺移建於此。山門開在帥府胡同,約在今天王府井全聚德烤鴨店的東面。因該寺離皇城較近,外省官吏進京述職,多居於此。清末,李鴻章曾在這里居住和辦公。現寺原建築多不存。今日金魚胡同,道路寬敞,街道兩旁是高大的台灣飯庄、和平賓館、王府飯店,昔日胡同景象早已不存。
7.東交民巷
東交民巷,是北京市東城區的一條胡同,舊時因這里是漕運地,所以原稱東江米巷。胡同西起天安門廣場東路,東至崇文門內大街,全長近3公里,是老北京最長的一條胡同。
元朝時,東交民巷和廣場西側的西交民巷是連在一起的一條胡同,名叫「江米巷」。由於當時這條胡同有元代控制漕運米糧進京的稅務所和海關,因而成為南糧北運的咽喉要地,因而得名江米巷。明代時修建棋盤界,將原來的江米巷截斷成為東江米巷和西江米巷。在東江米巷設有六部中的禮部以及鴻臚寺和會同館但主要只接待來自安南、蒙古、朝鮮、緬甸等四個藩屬國的使節,因此會同館又被稱作「四夷館」。到了清代,會同館改名四譯館,並修改政策只允許外國使節在這里居住四十天。
東交民巷原是明清兩代「五部六府」所在地。清乾隆、嘉慶時期曾有「迎賓館」供外國使臣臨時居住。鴉片戰爭(1840年)以後在這地區先後設立了英、俄、德、法等使館,1901年後改為使館街,英、美、法等11國在巷內成立聯合行政機構,還開設了「美國花旗銀行」、「法國東方匯理銀行」、「英國匯豐銀行」、「日本正金銀行」及教堂、醫院等多處,這段歷史留下許多風格各異的西洋建築,也吸引了不少海外人士。
8.西交民巷
西交民巷位於西城區南部。東起天安門廣場,西至北新華街,中與羊毛胡同、前細瓦廠胡同、輦兒胡同、平安胡同、人民大會堂西路、兵部窪胡同相交。全長約1080米。明代時稱西江米巷,街北分布五軍都督府、太常寺、通政使司、錦衣衛等中央機構。清代時取其諧音改稱西交民巷。清末民初,西交民巷有銀行街之稱。民國時期,北鄰北平地方法院、司法部(後遷南京)、高等審判廳。街內有張廷閣宅(雙合盛酒廠老闆宅院)、中央銀行北平分行舊址、中國農工銀行舊址,以及大陸銀行舊址、北洋保商銀行舊址(二者於2002年改建為中國錢幣博物館新館)等文物保護單位。
9.菊兒胡同
菊兒胡同位於東城區西北部,東起交道口南大街,西至南鑼鼓巷,南鄰後圓恩寺胡同,北與壽比胡同相通,屬交道口街道辦事處管轄。
菊兒胡同,明朝屬昭回靖恭坊,稱局兒胡同。清朝屬鑲黃旗,乾隆時稱桔兒胡同。桔,兩音。一讀「潔」;一讀「橘」。桔是橘的俗寫。此處當以後者為是,宣統時稱菊兒胡同。民國後沿稱。1965年整頓地名時改稱交道口南二條。「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稱大躍進路八條,後恢復原名。1979年將小菊兒胡同並入,復稱菊兒胡同。
必賞景觀:菊兒胡同內3號院,5號院,7號院是清直隸總督大學士榮祿府邸。3號院是祠堂,5號院是住宅,7號院是花園。榮祿後遷至東廠胡同。7號院曾作過阿富汗大使館。41號院原為寺廟。據傳,廟里的開山和尚是皇帝的替僧。
10. 八大胡同
八大胡同是老北京花街柳巷的代稱,位於前門外大柵欄觀音寺以西。「八大」是虛指,該地區至少有十五條胡同屬於老北京的「紅燈區」。公認的八大胡同是:百順胡同、胭脂胡同、韓家潭(現名韓家胡同)、陝西巷、石頭胡同、王廣福斜街(現名棕樹斜街)、朱家胡同、李紗帽胡同(現名大力胡同、小力胡同)。
八大胡同從來就不是一個法定地名。過去男人說去八大胡同,意識是告訴你他要「做什麼」而不是「去哪裡」。清末民初的八大胡同有兩個概念,從隘義上說,所謂八大胡同,並非某一條胡同的名稱,而是由八條胡同組成的。因為中國人愛將同類事物歸類然後說個大概數,如天橋八大怪、唐宋八大家、八大祥、燕京八景。其實,「八」字在這里是個虛數,只是表示其多。這八條胡同位於前門外大柵欄附近,因妓館密集而成一大銷金窟。

F. 北京胡同有哪些,北京胡同有多少

北京胡同有哪些,北京胡同有多少?
胡同都在哪兒
北京大多數胡同基本都集中在二環以里,簡單來說就是從天安門為中心點,坐地鐵20分鍾以內都可以到達。
下面列舉一些北京比較有特色的胡同列表,表中包含位置、有胡同的特色以及交通方式。

如果第一次來北京,可優先選擇以下4條胡同:北鑼鼓巷、國子監街、五道營胡同、琉璃廠古文化街。
北鑼鼓巷
由南向北通過南鑼鼓巷,穿過鼓樓東大街就到達了北鑼鼓巷。北鑼鼓巷帶著悠閑氣息,這是與喧囂的南鑼鼓巷最大不同。北鑼鼓巷人少,適合散步、拍照,裡面藏著非常多的小店、咖啡館和餐廳,還可以安靜的喝一杯下午茶。
國子監街
因孔廟和國子監在此而得名,這條街上還有幾座廟宇和四座牌樓,因此最適合探尋歷史和文化。
國子監是元明清三代設立的最高學府,當時如果能在國子監上學算得上是光宗耀祖的事情。孔廟是元明清三代祭祀孔子的地方,裡面有198座石碑,上面刻著三代進士的姓名,其中包含沈鈞儒、徐光啟、曾國藩、袁崇煥等5萬餘人。
五道營胡同
全長600多米,緊挨著國子監街道,是年輕人的新寵之地。這條胡同人不多,大多數都是非常悠閑,想待在這里一個下午的,或是來這里拍照片的遊客。
因為早期入駐五道營的投資客中,外國人居多。所以這里有各種咖啡、酒館、西式輕餐廳,是北京小資們的聚集地,也是外國人最愛住的地方之一。一些在南鑼鼓巷、鼓樓開店的老闆也聞風而至,在五道營開設了分店或新店。
琉璃廠現在和琉璃並沒有什麼關系,也看不到有關琉璃的蹤影。但在元朝的時候,這里還屬於郊區,於是開設了燒制琉璃瓦的官窯。到明嘉靖三十二年這里變為城區,於是當時的琉璃廠遷至更遠的地方,但名字則保留下來,流傳至今。
琉璃廠
如今的琉璃廠是售賣文房四寶的一條街。許多筆庄老店、書局、中國最大的書店中國書店都位於此地。從清初開始,官員、趕考的舉子常聚集於琉璃廠逛書市,使得各地的書商也絡繹設攤、建室、出售大量藏書。清末,文人墨客常聚此地,而民國年間老一輩書畫家如於右任、張大千、吳昌碩、齊白石等也常光顧琉璃廠置辦筆墨紙硯。
更多關於北京胡同有哪些,北京胡同有多少?,進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ba1f371615731752.html?zd查看更多內容

G. 北新橋九道彎胡同的來歷

應該叫九道灣胡同

北新橋的九道灣胡同,東西在新太倉胡同和板橋胡同之間,南北在八寶坑胡同與石雀胡同之間,俯視則呈「回」字形。清代朱一新《京師坊巷志稿》記載:「九條彎在內城東城,小胡同,曰西廠門、曰四眼井。」名為九道灣胡同,實際上遠遠不止九道彎,有人計算過,九道彎胡同曲曲彎彎一共十九道彎,內巷與外巷互通,外巷與內巷相連,四通八達。寬處小型汽車能夠通過,窄的地方一個人將將可通行。九道灣胡同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均能走通,均有出口,為了不至於迷路,東西南北中全都命了名,分別為九道灣東巷、九道灣西巷、九道灣南巷、九道灣北巷、九道灣中巷,這五條胡同相互交錯連接,組成了九道灣胡同。

H. 北京九門胡同怎麼走如題 謝謝了

方案1: [換乘 2 次] 先乘 827(北京西站-善各庄) 在 北京西站 站上車, 在 軍事博物館 站下車; 換乘 地鐵一線(蘋果園-四惠東) 在 軍事博物館 站上車, 在 天安門西 站下車; 最後換乘 5(菜戶營橋-德勝門) 在 天安門西 站上車, 在 果子市 站下車; 全程約14.9公里。 方案2: [換乘 2 次] 先乘 320(北京西站-西苑) 在 北京西站 站上車, 在 軍事博物館 站下車; 換乘 地鐵一線(蘋果園-四惠東) 在 軍事博物館 站上車, 在 天安門西 站下車; 最後換乘 5(菜戶營橋-德勝門) 在 天安門西 站上車, 在 果子市 站下車; 全程約14.9公里。 方案3: [換乘 2 次] 先乘 54(金家村橋東-城南嘉園北) 在 北京西站 站上車, 在 宣武門西 站下車; 換乘 地鐵內環 在 宣武門 站上車, 在 積水潭站 站下車; 最後換乘 815(二里庄-楊閘環島西) 在 積水潭橋東 站上車, 在 德內甘水橋 站下車; 全程約12.4公里。 方案4: [換乘 2 次] 先乘 387(北京西站-慧忠路東口) 在 北京西站 站上車, 在 復興門南 站下車; 換乘 地鐵內環 在 復興門 站上車, 在 積水潭站 站下車; 最後換乘 815(二里庄-楊閘環島西) 在 積水潭橋東 站上車, 在 德內甘水橋 站下車; 全程約10公里。 方案5: [換乘 1 次] 先乘 301(曉月苑小區-前門) 在 北京西站 站上車, 在 前門 站下車; 最後換乘 5(菜戶營橋-德勝門) 在 前門 站上車, 在 果子市 站下車; 全程約15公里。 PS:不過如果是我,我會這么坐車,在西站坐 387 到 「西直門南」,下車原地倒44路,坐到德勝門,下車過天橋到路對面的輔路去5路公共總站坐車,到 果子市 下車往回走,就會看見一條超級細的胡同,胡同的左牆又高又紅。在胡同的口上寫著「九門小吃」的牌子呢,很好找的.走進去胡同50米左右,九門就在路右邊

記得採納啊

I. 北京八大胡同都有哪些胡同

百順胡同、胭脂胡同、韓家胡同、陝西巷、石頭胡同、王廣福斜街(現棕樹斜街)、朱家胡同、李紗帽胡同(現小力胡同)。

1、百順胡同

百順胡同原名柏樹胡同,位於大柵欄地區的西南部,全長245米,寬5.7米。明朝稱柏樹胡同,因種有柏樹故得名。清初諧音取「百事順遂」的含義,更名為百順胡同。

大力胡同,曾用名大李紗帽胡同。位於大柵欄地區的東南部,起於煤市街止於棕樹斜街,東西走向,全長110米,均寬5米。

J. 昌平的1街到8街都是哪條...

只有六條街,沒有四街和七街。
1、昌平一街:指的為現在的興隆小商品市場北門的那條,也就是昌平電信局西側的。南段被昌平公園佔了。
2、昌平二街:也就是昌平二中西側的那條寬胡同。
3、昌平三街:昌平三街小學門前的那和條東西向的街道
4、昌平五街:昌平清真寺門前那條南北向的街道
5、昌平六街:昌平六街小學北側的胡同
6、昌平八街:也就是昌平區醫院南側的街道,東至鼓樓北街,西至西環路的那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