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北京知識 » 北京話的作用是什麼
擴展閱讀
北京如何找菲佣 2025-07-10 23:38:01
福州帶寶寶哪裡逛街好 2025-07-10 23:23:59
廈門世紀陽光怎麼樣 2025-07-10 23:22:37

北京話的作用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2-10-22 16:05:03

『壹』 北京話來源於哪裡

首先說明一點,北京話和普通話不是一回事,兩者不能等同。

北京話肯定是在當地一直存在的,可以說是北京地區,包括周邊的河北承德,內蒙古赤峰等地的當地話。但要說到固有,就必須有個時間限定,百年,五百年,千年……要知道中國歷史幾千年,有過多次人口大遷移,如戰亂導致的人口流動,行政性的人口遷移,民族融合等等,在一個地方生活的未必一直是同一個群體的人。

就北京地區,對於中原而言,在古時算是邊疆地區了。和外族語言長期密切接觸,受戰亂影響人口大量流動,遼,金,元,明,清先後統治該地區,北京話從一千多年以前就開始處於這種和其他漢語方言完全不同的特殊語言環境中。這種語言背景對北京話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使得北京話成為我國發展最快、結構最簡單的

漢語方言



北京話在融合中不斷發展,越來越接近於現代北京話,並最終形成今天的北京話。

『貳』 《哦,香雪》中「北京話」的引號的作用是什麼

引號的作用有:
①表示直接引用
②表示突出強調
③表示否定
④表示特定稱謂
⑤用來引用俗語、諺語、歇後語、古語等
在這篇文章中,「北京話」是一個人的外號,用雙引號來表示稱謂

『叄』 北京方言的好處

與其他地方的方言比的話,會讓人
有一種距離
感。比如
東北話
吧,其他地方的人學著說一下,就算不地道,
東北人
也很歡迎,覺得他有意思,但是如果是想學
北京方言
,很可能會被鄙視,覺得他想充北京人又充不像,東施效顰的感覺,個人意見哈

『肆』 北京話來源於哪裡

北京的歷史很長,但是真正北京話的歷史並不長,只有400年左右。中國國土廣闊,各地均有方言,為交流、行政、管理等需要,四千年前夏代便產生了"雅言",不同時代的"雅言"均不一樣,特別是晉代、宋代兩次衣冠南渡,變化尤多,但原則上都以伊洛地區方言為標准,比如金代的北京人,就以讀書音為正音。在歷史上,北京話既和當地少數民族語言(主要是阿爾泰語系的語言)不斷產生交流,也和各地的漢語方言有頻繁的接觸,一千多年來,北京話就是始終處在這種十分開放的環境之中的。現代的北京話和漢語其他方言比較,可以說是發展最迅速的漢語方言。從遼至金,北京的政治、經濟地位迅速上升,大量的北方少數民族涌進北京,原住在北京的漢族人被迫或自願和他們雜居在一起,加強了和他們的聯系,和宋朝統治的中原地區廣大的漢族人民反而在政治上完全分離,交往也受到嚴重影響,這種情況一直延續達300年之久。和外族語言長期密切接觸,和廣大中原地區的本族語言反而關系疏遠,北京話從一千多年以前就開始處於這種和其他漢語方言完全不同的特殊語言環境中。這種語言背景對北京話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使得北京話在遼金時期就可能已經成為我國發展最快、結構最簡單的漢語方言。元代北京成了首都,但官方場合所用仍是中原口音,只是與本地方言有所結合,形成了大都話。清中期,隨著對漢臣的倚重,且為提高辦公效率,清宮上朝一律改用北京話,滿語仍是國語,但不再充當官話。清朝官場上的官方語言,實際上是滿漢雙語制。滿族人進入北京後學說漢語北京官話,又把自己的滿語音韻和發音習慣、特色文化詞彙帶入自己的滿式漢語,於清末形成滿漢語言成分融合的京腔旗人話,使其成為現代標准北京語音(普通話的前身)。1956年2月6日,國務院發出關於推廣普通話的指示,把普通話的定義增補為"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的現代漢民族共同語。

『伍』 北京方言特點是什麼

  • 北京話有三大特點:快,發音較含混,兒化音很多。

  • 比方說,當你找不到方向時,別人會說你"暈菜"了;你吹牛吹大了別人會讓你"歇菜"。

『陸』 北京話的特點是什麼

北京話的特點:北京話的兒化音現象比普通話強得多,語言綿軟,有相當一批地方性詞彙,老北京居民中保留更多,祖上返三輩的不純粹貶稱為「胡同兒的話」。

無實際意義,如「今天」叫「今兒個」,同理還有「昨兒個」、「明兒個」、「後兒個」、「大後兒個」,於是,一個星期都說完了。另外,「自己」也叫「自個兒」或「自己個兒」等。

愛打比方,北京方言有很多生動的比喻。比如「羊上樹」。羊本不會上樹,用它比喻一些人故作姿態,刁難別人,求他辦事,他就「拿糖」,把別人惹急了就會對他說:「你小子還別羊上樹!」還比如「籮圈兒架」,籮圈兒是圓形的,找不到缺口兒,如果打架的人吵成一團了,情況復雜,無法勸解,就叫「籮圈兒架」。

歷史沿革

南北朝時期開始,中原雅音南移,作為中國官方語言的官雅言逐漸分為南北兩支。六朝即南京官話為漢語標准語,明朝永樂年間建都北京時從南京北調40萬人口,超過北平原有人口。清入主中國,舊北平話逐漸演變形成了北京話。

清雍正六年設「正音書館」,以北京官話為標准語,在全國推行,以後北京官話逐漸取代南京官話成為中國官場主流的標准語,有人也稱之為北方官話,和被稱為南方官話的南京官話相對應。清末進行國語編審,民國初年擬定國音,實行以北京官話為基礎的新國音,自此以北方官話為藍本的國語成為現代漢語標准語。

『柒』 為什麼普通話要以北京話為標准音

因為北京作為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前後歷時八百多年。由於經濟政治的集中,北京話的影響逐漸增大,地位日益重要。

一方面,北京話作為官方的通用語言傳播到全國各地,成為「官話」,「官話」也就逐漸成了各方言區之間共同使用的「共同語」;另一方面,以北方話為基礎的白話文學作品,特別是元明以來的戲曲,也更多地接受了北京話的影響。

這樣,北京話就為漢民族共同語的標准音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到了清朝末年,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的漢民族共同語實際上已經形成。

新中國的普通話以北京官話語音(區別於北京胡同話)為基礎音,加以部分修正(主要是吸收灤平話的特點如直接、清晰、明確)。

以灤平話為主要標准——灤平話是北京官話(熱河省承德方言為東北方言的一支)的推行區、記錄區,小小區別於北京胡同話。

(7)北京話的作用是什麼擴展閱讀:

一、推行來源

明代初期定都南京,南京官話被推崇,以南京官話為官方語言,金陵雅音(以《洪武正韻》為規范)以古中原雅言正統嫡傳的身份被確立為中國漢語的標准音。

朱棣奪取建文帝的帝位,遷都北平(改為京師,稱北京),以南京人為主、從全國各地遷徙數十萬貴族、富戶、民眾。以南京官話為主要基礎影響元大都語音,經歷明朝整個時代的過程,北京官話(異於北京胡同音)初步形成。

二、灤平采音特徵

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為普通話標准音的主要採集地(一些語詞當地極少使用則在其它地方采音)。

1953年當時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派出的語言專家,他們在為制定中國通用語言規范進行取音考察,在灤平的金溝屯鎮、巴克什營鎮、火斗山鄉三地進行了語音採集。

作為全國規范,普通話需要音節口型順暢,聲調簡明,易於分辨,甚至要求語速適中,氣流連貫,韻味充足,適於廣播、演講和日常交流,如此才適合作為推向全國的公共用語。從後來普通話的規范來看,灤平日常的語言非常符合這些標准。

灤平話音準分明,字正腔圓,語調比當時的北京話要「硬」一些,顯得直接、清晰、明確,尤其是沒有北京胡同音那種兒化、省字、尾音等發音習慣,易於學習推廣。

1955年10月,「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和「現代漢語規范問題學術會議」召開,將漢民族共同語的正式名稱定為「普通話」。

『捌』 北京方言有什麼特點

1 、兒化音強烈。

2、狸語及稱呼方式相對多。

普通話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指的是以北京音系為標准,北京的土音不包括在內。徐世榮先生說,北京土音就是在北京話里,不正常的語音,是在普通話21個聲母、39個韻母之外的,「偶現、狹隘、訛變、混亂」四類現象。

(8)北京話的作用是什麼擴展閱讀

北京話的加兒話音的標准大概可以分為下面幾類

1、 表示細小、喜愛、親昵的語義色彩:如發小兒、老伴兒、家雀兒發小兒指的是從小一起長大的朋友,帶上兒話音更顯親切。家雀兒指的是麻雀,加兒化之後有一種人對物的喜愛之情在裡面。

2、 表示靈巧、俏皮、詼諧等語義特徵:比如北京兒歌中,「小小子兒,坐門墩兒」,小孩的頑皮在兒話音中有了充分體現,去掉兒話音靈巧俏皮感全無。

3、 帶有輕蔑、鄙視、厭惡等感情色彩:如光棍兒,老泡兒、窯姐兒、傻冒兒在北京對於地名的稱呼上也可見一斑:對於城門 (東直門、朝陽門)皇家園林(如頤和園、故宮)等重要地點不能兒化,對於菜市口等民間地界全兒化為「東便門兒」「菜市口兒」。

『玖』 為什麼要選擇北京話做為現代漢語共同語的代表方言

古時候一般大家都說方言,也有普通話,叫官話,意思是說做官的人說的話,指的是京城的方言,

普通話是北京話嗎?
作者:皮扎諾

(本文僅作為問題以供討論,發本貼的目的並不是要否定普通話或者要反對推普,而是要探討語言上的事實。歷史我們不能改變,但事實我們必須尊重,曲意的遺忘就是對歷史的不尊重)

[困惑]
到過北京的人或者聽過北京話的人都有這樣的認識:北京話跟普通話不一樣。普通話說得很好的人也有可能聽不懂北京話,甚至電台的普通話播音員到了北京有時也同樣會聽不懂當地的北京話,這就是關於普通話和北京話的語言現實。這個事實說明了普通話和真正的北京話之間存在很大的差異,然而各種書上卻明明寫著普通話是以北京話為腳本的,這給國人造成很大的困惑:普通話到底是不是北京話?普通話跟北京話到底是什麼關系?

為了弄清楚北京話和普通話的關系,很多人通過各種途徑去尋找答案。希望能搞清楚這個國民生活中最基本的語言問題,希望能得到一個清晰的關於普通話和北京話的概念。事實上,普通話是不是北京話呢?這一點歷史會告訴我們答案,因為普通話不是憑空出世的,它也是跟世界上其它所有語言一樣,是從原始的語言一步一步地進化成長起來的。

[普通話的定義]
根據舉世公認的普通話的定義,普通話以北京音為標准音,以北方方言為基礎方言,以現代白話文為規范語法的語言。
但是,這個定義真的是那麼鐵定地正確嗎?
對這個定義,我們可以通過一個簡單的反證去驗證它的科學准確性。如果這個定義是正確的,那麼,它反過來也應該是正確的,就是說,根據普通話的定義,用純正的北京口音,以純正的北方方言詞彙,以標準的現代白話文語法說出來的必然就是普通話了。
但事實上並非如此,完全依照普通話定義中的嚴格標准說出來的卻仍然不是普通話!就是說,用純正的北京口音,以純正的北方方言詞彙,以標準的現代白話文語法說出來的仍然不是普通話!即使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用標準的現代漢語白話文的語法說出來的話一樣不等於是普通話。這一點是任何人都可以驗證的,這就是事實。這就清楚地說明了普通話的定義不夠嚴謹。
那麼,普通話到底是什麼呢?這個問題值得我們重新去思考。這是普通話的定義給中國國民的一個困惑,有了這樣的一個困惑,重新審定普通話到底是什麼就應該了。

[移民與語言的關系]
那麼,怎樣才能准確知道普通話到底是什麼呢?
世界上任何語言的產生、發展和生存都離不開一定的社會群體,這個群體我們暫時叫它語民。人群才是語言的決定因素,即使是象世界語、女書這樣的人工語言也不能逃避社會群體的決定性作用。離開了人群,語言將無從產生,也無從生存。研究和思考一種語言也必須從移民的角度出發,這樣才能找到語言的根源,才能真正認識一種語言的本質。
認識普通話也只能如此,跟其它所有語言一樣,普通話也不能逃避它自身的生成發展史,普通話生成發展史也必然是跟說普通話群體的移民史為一體的。

[比較分析語言關系的歧路]
作為一個語言學者,可以對某種語言抽象出出千千萬萬個特性來,可以對這些特性做一層又一層、一套又一套的理論演釋,可以找出兩種語言之間很多很多的,各種各樣的「關系」,甚至象中文和英文這樣兩種幾乎互不相關的語言也可以找出很多很多的「同音同義詞」來。然而不能否定語言的社會根源。歷史就是歷史,歷史沒有什麼羞恥,只有存在的事實。
有位傑尕(Hercules)先生曾寫道:
「如果你有100個有編號的球,隨機放入五個有編號的箱子,每箱二十個。一次不行,再放一次。問兩次同樣編號的球放進同樣編號的箱子的大約有多少個?根據該率計算,平均有100*1/5*1/5*5等於20個。這與你們的學說有什麼關系?且慢,聽我慢慢道來。人類一般所用的詞彙量大約都是以萬計,就取五萬吧。不考慮聲調現代北方話約有400音節,英語那可就多了,可能的組合據說上萬。咋一看兩者重疊的可能性應該很小,不過沒必要這么斤斤計較,很多情況下你們沒有考慮韻部,這不是責怪你們,確實在語言的變化中聲母更穩定一些,這樣可考慮的組合都只剩下二三十個。相近意義詞彙相近音的就已達到數千個。事情還沒完,聲母也不是一成不變,無論是漢語,還是諸印歐語言中都有g-k-k',b-p-p',d-th-t-t'等等相互轉化的例子,還有數目繁多的輕唇重唇,舌尖舌上我都搞不懂的玩意。這下好了,箱子只剩下了這么幾個b,d,g,l,x,s。再者,英語和上古漢語都有復輔音,這等於把球放了兩次。最後在發揮一下想像力,在意義上再去附會一把,哈哈,同源詞就上萬了。有個網友說他已找到兩千個,太少了,回頭把漢英,漢德,漢什麼的詞典再翻一翻,多動點腦子,不就成了,更有說服力了?」
雖然他這里是只針對於漢印歐同源詞比較,但總的說來就是,任何語言間都有出現同義諧音詞的幾率,而且這個幾率還是很大的。本人認為傑尕先生的問題是應該引起重視的,這個問題回答不了,任何語言間的同源詞比較都是無意義的。 以前的學者對於普通話到底是什麼或者普通話與北京話的關系這個問題的分析幾乎都是傾向於比較兩種語言的相似特點,但這樣的分析方法顯然有很大的謬誤性,傑尕(Hercules)先生的例子就能夠清楚地證明了這一點,這說明了比較普通話與北京話的關系的時候,重要的是沿著語民這條思路而不是兩者之間的語音語言特點。

普通話是自然語言,自然語言是一群人(語民)長期的語言實踐中自然產生的,語言和語民是一體的,知道了語民也就自然知道了語種,這是起碼的邏輯。而語音特徵不論如何都是間接的東西,因而沒有直接的證明意義。況且,語音特徵上的象不象這種東西是很難說得準的,中國人的老母是「ma」,英國人的老母也叫「ma」,莫非英語是從漢語中分出去的一種方言?某某語種用的是某某音系,這並不能說明普通話就是北京話,如果是這么簡單,就不能做次方言的分類了。

我的討論的特點是從語民入手而不是從語音分析入手,這與以往的那些論來論去的普通話是受滿語影響的廢話是大不相同的。

[普通話語民史的考證]
從語音考證上來看,有語音記錄的標准普通話可以考證到清朝末年的愛新覺羅.溥儀,遠東軍事法庭審判的記錄片,裡面有對溥儀的質問,他說的是一口標準的普通話,而不是老北京話。那麼,普通話設計出來的時間應該是在溥儀生活年代之前。
從記錄的考證上看,以下的資料也可以證明普通話設計出來在清朝末年之前:
可以考證的普通話的歷史:
「國語」一詞是清朝末年提出來的。吳汝綸被認為是最早提到國語這個名稱的學者。
1909年(宣統元年),資政院議員江謙正式提出把官話定名為「國語」。
同年,清朝==設立了「國語編審委員會」;
1910年,江謙再次在《質問學部分年籌辦國語教育說帖》中提出「用合聲字拼合國語,以收統一之效」的主張。
1911年學部召開「中央教育會議」,通過了《統一國語辦法案》。
民國成立後,1913年2月在北京召開了「讀音統一會」,確定了以「京音為主,兼顧南北」的國音,1919年9月編輯出版了《國音字典》。
由於《國音字典》語音標准與北京語音標准產生的矛盾,1920年爆發了「京國之爭 」。
南京高師英文科主任張士一1920年發表《國語統一問題》,認為注音字母連同國音都要做根本的改造,不承認國音,主張以北京音為國音標准,響應者眾。全國教育會聯合會和江蘇全省師范附屬小學聯合會相繼做出了定北京語音為標准音的決議,並開始在學校推廣。1919年4月21曰,北洋==成立了「國語統一籌備會」,1928年國民==改為「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1932年5月,教育部正式公布並出版《國音常用字匯》,為確立國語的標准提供了範本。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1955年後採用「普通話」一詞取代「國語」。
「普通話」一詞在清末就已被一些語言學者使用,據考是朱文熊於1906年首次提出的。後來,黎錦熙、瞿秋白、魯迅等陸續對「普通話」有過論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為了對少數民族的語言文字表示尊重,避免「國語」這個名稱可能引起的誤解,1955年10月相繼召開的「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和「現代漢語規范問題學術會議」決定將規范的現代漢語定名為「普通話」,並確定了普通話的定義和標准。其中「普通」二字的涵義是「普遍」和「共通」。1955年舉行的「全國文字改革會議」上,張奚若說:「漢民族共同語早已存在,現在定名為普通話,需進一步規范,確定標准。這種事實上已經逐漸形成的漢民族共同語是什麼呢?這就是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的普通話。為簡便起見,這種民族共同語也可以就叫普通話。」 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明確規定:「國家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

這些考證說明了普通話的出現是在清朝末年或者更遠的時代,然而,憑當時中國的語音理論水平和白話文發展水平都與普通話的定義不相符。根據當時這樣的理論水平如何能設計出普通話定義中的那種語言來?假設普通話是被設計出來的,則普通話必然會有具體把它設計出來的某個人或某個群體,然而普通話到底是誰設計出來的始終沒有一個說法。而普通話是自然語言而不是人工語言,這一點已經是全世界的共識,而作為自然語言的語民,條條證據都指向滿清的統治者——滿族人。

[基本思路]
為什麼說普通話是「滿人學說的漢語」而不是「受滿語影響而形成的漢語」?要點如下:
1,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普通話」、中華民國的「國語」和滿清的「國語」是同一口音的一種語言而不是不同的*語種*;
2,滿清的「國語」的最純正的口音是滿族人——中國的統治者群體的口音,滿族人是滿清「國語」的正統語民;
3,滿語是滿族人入關以前的主要語言,滿語是滿族人的母語,滿人母語的更替說明,滿清的「國語」是滿族人學習而會說的漢語。
實際上,要論證普通話是什麼語種,最重要的應該是判斷普通話的語民而不是普通話語音特徵。

[400年前的北京話:下江官話]
北京自建城以來經歷過了許多個朝代的變遷,自古以來北京話有過多少變化?如何變化?這個問題直到現在還沒有人真正考證過。從歷史上講,400多年前的明朝末年,從義大利來的傳教士利馬竇曾用羅馬拼音記錄了大量的當時的北京話,這些記錄至今尚保存著。從利的記錄中可以明白無誤地看出:當時的北京話是有大量入聲字並且沒有zh、ch、sh等翹舌音的語言。這說明了當時的北京話不是現在的北京話,也不是現在的普通話,因為無論北京話還是普通話都不具備這些特徵。同時也說明了北京話和普通話的歷史都超不過400年,400年前的北京話是明朝的官話(考證為下江官話?)。利馬竇的記錄同時也徹底否定了所謂的入聲在明代以前就已經消失的謊言。

[北京出現第二語言:滿語]
滿人入關進駐北京後,為了社區的安全及其它的政治目的,滿人把紫禁城周圍10里之內的漢人全部趕走而專屬滿人居住,這個范圍稱為北京的內城,而10里之外稱為外城。於是,北京城出現了兩個社群:滿人社群和漢人社群,這是階級、語言和居住地域等都十分分明的兩個社群,北京城也就出現了兩種語言:明朝官話和滿語。任何語言都是跟人群一體的,當時北京的兩種語言的地域差別是:內城說滿話,外城說明朝官話。

[滿語的分化——滿式漢語]
我們分析一種語言以及這種語言的表達對象,是基於這樣的一個語言學基本定理:語言與社會實踐相一致。是社會實踐決定語言而不是語言決定社會實踐,就是說,一種語言有一種說法就必然有這種說法所表達的那種生活實踐。打個比方,比如「椰子」這個詞,如果滿族人的滿語中有「椰子」這個詞,則滿族人所生活的那種生活實踐中必然有「椰子」這個果子的存在。
在統治中國之前,滿族人是一個北方的游牧山林民族,他們的生活環境是跟中原的生活環境完全不一樣的,滿語正是在這樣的一個環境之中形成的,並且是歷史短暫的,而且滿族人的生活歷史也從來就沒有經歷過象中華幾千年的那種發達的科技和藝術高級社會實踐。這就決定了滿語不具備表達中國境內生活實踐和中華文化的能力。由於滿語是一種北方民族的語言,滿人草原、叢林的原始生活以及滿族短暫的歷史文化局限了滿語的成熟水平。可以說,滿語是一種比較原始的語言,不論它的發音、詞彙以及語法等都十分的原始和不成熟,。對剛剛取得對中國統治權的滿族人來說,即使在北京,滿語也難以滿足曰常生活使用的需要,北京的動植物、建築、曰常用品等很多東西都是滿人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這些東西用滿語都很難描述和交流。在滿人和漢人之間是這樣,在滿人跟滿人之間也同樣無法把曰常生活所碰到的東西表達清楚,至於象漢人的建築工程用語、藝術語言、醫學及其它科技用語等高級語言使用則更加無法表達,當時的形勢是滿語在北京面臨無法交流的危機。面對有幾千年歷史的千錘百煉而成的漢語,滿人雖然奪取了中國的政權,然而其語言卻難以勝任統治中國的使命。但是滿人作為中國的統治者卻不得不面對要使用語言的生活政治現實。小至為了自己曰常生活的表達,大至為了統治中國的政治需要,滿人都迫切需要一種能很好地表達自己周圍生活的語言。改造滿語已經是來不及了,滿人除了學習和模仿漢語之外別無他法,因此,套用北京漢人的語言(包括詞彙和語音)成了唯一的選擇,於是第三種北京話出現了——滿人學講的蹩腳漢語(暫且把這種語言叫做滿式漢語)

關於「外來式地方話」
對說不同漢語方言的人學習與模仿其他方言,如廣東人說普通話,別人一聽就能聽出是「廣東普通話」而不是標准普通話,同樣,北方人說粵語也是別人一聽就能聽出「佬崽廣州話」,很多北方人在廣州住了三四十年,能說一口流利的「廣州話」,他能清楚地聽懂別人說的廣州話,別人也能清楚地聽懂他的「廣州話」,但是別人同時也能一下子認出這不是正宗的廣州話,最主要的一點是因為他說的是沒有入聲字的「廣州話」。
對說不同語言的人學習與模仿其他語言,如蒙古人、新疆人、西藏人說漢語普通話,別人還是一下子能辨別出他們不是漢人。
外國的朋友學習漢語,目前我還沒有見過一個象中國人一樣的完全聽辯不出來的外國朋友,加拿大來的大山是學得最好的一個之一,然而他說的漢語還是沒有真正中國人說漢語的那種親切感,即使只聽一小段錄音而看不到他本人說話也一樣能分辨出來,這是因為他說的是「洋式普通話」。可以想像,我們中國人所說的「中國式英語」在英國人心目中會是怎樣。
福建琴江的旗下話是漢語而不是滿語,說的確切點就是「滿式漢語」,「軍話」實際上是一種不太成熟的當地話。一群操不同語言的人來到當地人當中,因為在當地交流的生活實踐需要,當地人的語言也就成了唯一全面通行的共同語言,所以,外來的人群就學起了當地人的語言來,「外來式當地話」是學習的一個必然過程。但是,軍隊、建設兵團是一個龐大的人群,他們的社區結構、生活方式、文化習俗等有自己的特色,當他們的「外來式當地話」演變到能實現當地生活實踐的各種需要特別是語言交流需要的時候,這種「外來式當地話」也就喪失了繼續向當地話靠攏的強大動力,於是,這種「外來式當地話」就被固定了下來,形成自成一體的一種語言,這就是「軍話」。
不單如此,更重要的是要看北京是否保留著一個固定的人群,這個人群是否保持著自己的生活社區、自己的生活特色、自己的文化習俗,更重要的是這群人是否有保留自己特色的意志,以及這個意志有多強,有多大的保衛自己意志的能力等。我們必須堅信是社會實踐需要決定語言而不是語言決定社會實踐的需要。兩三萬人可以形成一種「軍話」說明了形成一種新的語種不需要太大的社群。

[第三種北京話的形成——內城北京話(mandarin)]
北京城裡的一棵小樹、廚房裡的一件工具,用滿語都無法表達!因為滿族人的祖先從來沒見過這樣的植物,從來沒見過這樣的工具,這就是當時統治中國的滿族人所遇到的嚴酷的語言現實。滿語要繼續說下去,除了直接使用北京外城漢人的語言的詞彙和模仿他們的語音之外再也沒有第二種可能!就象曰本皇軍學說中國話:「你的,八路的,幹活?」一樣,北京內城的滿人開始了他們艱難的模仿漢語的歷程。
但是滿語對比漢語有它先天的殘疾,首先,入聲字一下子就全丟了,這就是漢語同音字增多最根本的歷史原因,用滿語套學漢語的發音更是不倫不類,可以肯定地說,這是發音最糟糕的漢語。但是,歷史就是這么殘酷,滿人的這種蹩腳漢語比起曰本皇軍的蹩腳漢語要幸運得多了!隨著使用人口的增加,這種讓當時的漢人老百姓笑掉牙的蹩腳漢語成了清朝統治階級的「共同語言」——這就是早期的普通話(暫時使用英語的稱謂把這種語言稱為mandarin)。

[內城北京話的發展——走出北京內城,形成「官話」]
隨著北京內城的「mandarin」這種蹩腳漢語的形成,在北京內城形成一個固定的說「mandarin」的人群。這個人群就是當時中國的最高統治團體——八旗貴族。「mandarin」成為地地道道的清朝統治者的官方語言——「滿清官話」。

考證歷史很難,但是我們應該相信決定語言的是社會實踐。
可能會有漢人把內地的漢語帶到了關外,在滿人入關以前漢人和滿人應該有交流並且產生語言的相互影響,這很合清理,「滿人在入關之前就多一會漢語。努爾哈赤的漢語就很嫻熟」這也很合理。
但是,這應該不會引起滿語的質的變化,更不會引起滿語在滿人中的主流地位的改變,因為語言的生存是由人群社會活動的需要決定的。在滿人入關以前,滿人的社會活動並沒有根本的改變,滿人說漢語僅僅是政治需要或者只是部分人參與的滿漢間的經濟文化交流的需要,滿人根本就沒有必須徹底改變自己母語的社會迫切需要。這不是滿人基本生活方式的改變,滿人只有在入關以後才徹底改變了他們的社會活動方式,變成了絕大多數滿人都必須與漢人交流,正是這種社會活動的質的改變才產生了「滿式漢語」在滿人中的主流地位。 所以,滿式漢語一定是在滿人入關以後才出現的事情。

具體的時間有待考證,在《康熙字典》中的語音跟今天的普通話的語音還是一定的差別的,但是跟其它漢語方言相比已經更接近今天的普通話了,《康熙字典》的出現標志著普通話作為一種獨立的方言的成熟。這些說明了普通話是在滿人入關到《康熙字典》完成這段時期形成的。
《康熙字典》的歷史偉大作用是消滅了8萬多個漢字,盡管今天的微軟公司在很多程度上把漢語的字型檔恢復到了十幾萬,但絕大多數的中國人已經不懂得使用這些漢字了,《康熙字典》的出現同時也標志著漢語及漢語文化衰落的開始。
從「滿清官話」的形成史看,「滿清官話」受滿語的影響主要在語音方面,這是一種不成熟的蹩腳的漢語語音系統,而在詞彙和語法方面的影響則十分有限,從語言的本質上將,「滿清官話」還是應該歸屬於漢語的一種方言而不應該歸屬於滿語的一種方言,不過這是最糟糕的一種漢語方言。

[內城北京話的發展——落地生根,形成「國語」]
「滿清官話」形成後,隨著滿清政權在地域上的延伸,操著「滿清官話」的八旗貴族也就從北京的皇家內城走向中國的每一個角落,於是各地的第一行政長官的口音又成了當地的標准口音。並在當地的上流社會向平民社會不斷地滲透壯大,最終使「滿清官話」成為中國的「國語」。
從地域上來講,中國的北方是滿人活動的主要地區,也是滿語化程度最高的地區。而南方的個別地區,象兩廣、福建等地則由於「山高皇帝遠」而受到較少的影響,這也是南方諸語言讀唐詩宋詞比普通話更壓韻更親切的根本原因,也是清代中國沒有著名詩人的根本原因。
有一點要說明的是,mandarin是從北京內城繞過北京外城直接向全中國滲透而形成滿清的「國語」的,所以,北京的外城話並不是真正的「國語」——普通話,雖然「外城北京話」一直受「內城北京話」的影響並不斷演變,但是,正如北京的內城貴族和外城平民百姓是兩個互不相容的兩個社群一樣,「外城北京話」和「內城北京話」是跟階級差別一致的互不相同的兩種語言。所謂的「北京話」一直是兩種:「外城話」和「內城話」,而各地方所稱謂的「北京話」實際是指「內城話(即mandarin)而不是外城漢人所說的「北京話」。外城漢人所說的「北京話」實際是對中國其它方言沒有影響的小語種。

(普通話對漢民族語言的影響)

[內城北京話的發展——漢語代表語言地位的確立]
mandarin經過滿清王朝200多年在中國的統治,再經過孫中山政權對「國語」地位的表決,再經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憲法上「國家代表語言」條文制訂,普通話——漢語代表語言地位已經是堅不可摧。

(朝代變革和國語的承傳)

[內城話北京話在北京的消失]
從語言史上講,普通話不是北京話,而只是北京的內城話,隨著滿清王朝的解體,北京內城的貴族群體也就在北京城裡消失了,因而普通話的真正母體在北京城也已經不復存在了。把普通話硬說成是什麼北京話,這在100多年以前可能還有一半正確,但是在今天還這樣說大錯特錯了,因為「北京話」這個概念變了,已經不再是原來的那個「北京話」了。

[普通話話系]
普通話是滿式漢語,但滿式漢語並不就等於是普通話,普通話是滿式漢語的一種而已,滿式漢語是一個大語種,各地滿城的「普通話」是普通話的次方言。滿人入主中國後所形成的滿式漢語並不是單純的一種口音,由於滿人分布於全國各地,因而所形成的滿式漢語多種的,這是因為語言是社會生活實踐的產物,但是,這些各地滿城的「普通話」是以北京的普通話為核心的,這同樣基於社會生活實踐決定語言。由於各地滿城的漢語受當地方言影響程度和各地方言本身差異程度的不同,各地滿城的漢語對普通話的差異不一定就比傳統漢語方言對普通話的差異小。所以,用各地滿城的漢語作為普通話的自然語民是缺乏依據的。

一句話:世界上已經不存在普通話的自然語民!

[普通話定義上的困惑]

大凡世界上的語言有兩種:自然語言和人工語言
[概念]
人工語言是在嚴格的語言學理論的指導下,由某個人或某集體設計出來的語言;
自然語言是一定區域的語民在社會實踐過程中自然形成的語言。

[例子]
人工語言:如世界語;
自然語言:世界上大多數的語言都是自然語言。

[比較]
1,人工語言是先有理論後有語言,而自然語言是先有語言後有理論;
2,人工語言的前提是必然存在它的設計者,而自然語言的前提是必然存在它的語民。
3,大凡一種語言的定義如下:
人工語言的定義是如下的格式:
以XX音為標准音,以XX方言為基礎方言,以XX文為規范語法,由XX(人的姓名)設計出來的語言;
自然語言的定義是如下的格式:以XX區域的語民所說的方言為標準的語言。
4,世界上幾乎所有語言都是自然語言,世界語是人工語言。

[困惑]
根據上面普通話的定義,普通話應該屬於「人工語言」,因而,普通話這種「人工語言」應該具有它的設計者和設計時間。那麼,普通話到底是由誰設計出來的?是什麼時候設計出來的?

[人工語言?]
普通話不是現在的北京話,也不是什麼人工語言。因為100年前的中國完全不具備創造一種象普通話這樣的「人工語言」的學術能力,實踐中也沒有任何個人或任何語言學家群體是真正的普通話之父,在中國的近代語言學者們要努力創造中國的國語——普通話之前,滿清的統治者們如:道光、慈禧等就已經能說一口標准流利的普通話,真正的普通話之父就是他們——滿清北京內城的皇親貴族。

[普通話的定義]
實際上,普通話是自然語言而不是人工語言,這一點在全世界都幾乎沒有什麼爭議。然而目前的普通話定義卻仍然使用人工語言的定義方法,學術上的這種張冠李戴未免有有意誤導中國的國民之嫌!這說明了即使不談普通話到底是什麼這個問題,普通話的定義也不正確,普通話必須重新定義。

[如果普通話是自然語言]
任何自然語言的考證都離不開說這種語言的語民,考證自然語言史離不開語民遷移史。普通話今天已經是全國人民的共同語言,然而普通話不是沒有歷史的語言。
最初的說普通話的語民到底是那些人?普通話語民從何而來?
放眼現在全中國各地的收錄記載在方言學中的方言沒有一種是普通話,而普通話卻實實在在地存在於官方語言中,把歷史的時間向前一點可以找到溥儀和滿清的皇親國戚都是說的一口標準的普通話(沒有語音體系級別的差異),這說明了在全國的漢語方言語民中,滿清的皇親國戚是唯一可以確實考證到的普通話語民。唯一可信的解釋也正是普通話是滿清的皇親國戚所說的一種語言,這是唯一可以考證的普通話形成的歷史線索,理所當然的是它們必然是形成普通話的語民。
但是問題來了,滿清的皇親國戚在400年前的滿人入關以前並不是說漢語的,為什麼滿清的皇親國戚會說不同於任何漢語方言的語言?這就是歷史的奧妙所在!

[普通話和北京話]
明白了普通話的歷史,普通話的概念也就清晰了,其它的「滿語」、「官話」、「國語」、「普通話」、「北京話」和「mandarin」、「漢語」、「方言」這些概念也就不會搞混淆了。從歷史上看,普通話從來就不是現在的北京話,普通話有它自己的歷史。而現在的北京話雖然跟普通話比鄰並一直受普通話的影響和向普通話不斷靠攏,但它從來就沒有真正跟普通話成為一體過,說這兩種話的人也從來都是生活在兩個鮮明不同的社會,所以它們是有區別的。

『拾』 普通話的重要性

1.它在促進全社會樹立語言文字規范意識,推動語言文字工作向縱深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2.普通話為我們創造了一條光明的道路,一個發展的空間,一個進行交流的工具。

3.普通話是以北京話音為標准語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

4.普通話是現代民族的共同語言,是現代漢語的標准語,也是我們國家的通用語言。要是不會說普通話,而想成為一個有文化有修養的現代文明人,那是不可想像的。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進程中,大力推廣、用心普及全國通用的普通話,有利於消除語言隔閡,促進社會交往,對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都具有重要好處。教育工作者,個性是語文教師更就應勇於承擔起學普通話,講普通話,推廣普通話的職責。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規定普通話是國家通用語言。普通話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1955年現代漢語規范問題學術會議規定:普通話是現代漢語的標准語。五十年代末,我還在小學時就開始學習普通話,並為推動普及普通話做過自己的一份貢獻。

其他課程:

全英文教學課程:商務溝通英語、國際經貿函電、經貿英語選讀;雙語 教學課程:信息系統概論、國際營銷學;模擬操作訓練課程:國際貿易實務;研究型課程:國際貿易專題;討論型課程:世界經濟專題 WTO專題。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社會調查和專業實習等,一般安排4到6周。

(10)北京話的作用是什麼擴展閱讀

普通話是現代標准漢語的另一個稱呼,各國都有自己的通用語言(官方用語、首都官話)——無論美國、俄羅斯、印度等國,都是語言方言眾多而推行各國的標准用語以利於人們廣泛交通。中國的國家通用語言是普通話,即漢語普通話,是中國歷代官方推行的修正型的首都雅音(區別於首都胡同音)。要區別三個概念:首都雅音即首都官話,首都胡同音,修正型的首都雅音。

北京作為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前後歷時八百多年。由於經濟政治的集中,北京話的影響逐漸增大,地位日益重要。一方面,北京話作為官方的通用語言傳播到全國各地,成為「官話」,「官話」也就逐漸成了各方言區之間共同使用的「共同語」;另一方面,以北方話為基礎的白話文學作品,特別是元明以來的戲曲,也更多地接受了北京話的影響。這樣,北京話就為漢民族共同語的標准音打下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