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北京知識 » 宣德皇帝如何從南京回到北京的
擴展閱讀
怎麼加盟老北京炸醬面 2025-07-11 01:42:19
上海市內單間房租多少錢 2025-07-11 01:34:22

宣德皇帝如何從南京回到北京的

發布時間: 2022-10-22 23:59:55

⑴ 歷史上的朱瞻基歷史事跡

明宣宗朱瞻基(1399年3月16日[1]-1435年1月31日),明仁宗朱高熾長子,永樂九年(1411年)立為皇太孫,數度隨成祖征討。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年號宣德,成為明朝第五位皇帝。宣德元年(1426年)平定漢王朱高煦叛亂,他和其父一樣,比較能傾聽臣下的意見,聽從閣臣楊士奇、楊榮等建議,停止對交阯用兵,與明仁宗並稱「仁宣之治」,宣宗時君臣關系融洽,經濟也穩步發展。
宣德皇帝既是一個有較高文化質素的皇帝,又是一個喜歡射獵、美食、斗促織(蟋蟀)的皇帝。《聊齋志異》里的名篇《促織》里的皇帝正是明宣宗,人稱「促織天子」,吳偉業有《明宣宗御用戧金蟋蟀盆歌》。
明宣宗當政十年,重點在治理內政方面:
宣德元年(1426年),明宣宗下令,設置內書堂,教導宦官們讀書,宣宗雖是明君,但此舉在無意之中卻開啟了明代宦官干政之先兆。也是他最受後世批評之處,宣德十年(1435年),朱瞻基死於乾清宮,時年38歲,謚號憲天崇道英明神聖欽文昭武寬仁純孝章皇帝。廟號宣宗。葬北京昌平景陵。
宣德五年(1431年1月),宣宗以以外番多不來朝貢為由,命令鄭和再次出航。返航期間,鄭和因勞累過度於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船隊由太監王景弘率領返航,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返回南京。第七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550人。

⑵ 明成祖朱棣為何把都城從南京遷到北京呢

在我國歷史上,遷都的事是常有的,有主動的遷都,也有被動的遷都,有的遷都很成功,有的遷都卻很失敗。明成祖朱棣將都城從南京遷到北京,可以說是主動的,也是比較成功的。他為何要遷都呢?

在洪武二十四年,也就是1391年,朱元璋還派出他的大兒子,也就是太子朱標前往關中和洛陽兩大古都進行考察。目的就是准備將國都前往西安或者洛陽。不過可惜的是朱標在考察完回到南京以後沒多久就生了大病,1392年,剛剛37歲的朱標就病死了

朱標可是朱元璋最喜歡的兒子,朱元璋對他寄予厚望的,在他身上花了很多心血,本來希望他成為一代名君的,結果卻先走了。老朱很傷心,遷都的事再也沒心情去想了。他曾在《祀灶文》中提到過遷都的事,說“本欲遷都,今朕年老,精力已倦,又天下初定,不欲勞民……” 。6年後,朱元璋也帶著遺憾走了。

朱棣登上皇位後遷都,或許有完成父親遺願的成分在裡面,不過卻沒有遷到洛陽或西安,而是遷到了北京。

⑶ 朱棣為何要將國都由南京搬往北京他的目的是什麼

相信很多的朋友,對於明朝遷都一事非常感興趣,當時朱棣是憑借著靖難之後成功地當上了皇帝,後來他是將都城從南京遷往了北京。那麼為什麼他要這樣做?他是否是真的希望能夠抵禦外敵?接下來小編就和大家詳細的聊一聊朱棣為什麼會選擇遷都。

綜上所述,朱棣要將都城遷往北京,還是因為它當時剛剛上位,希望通過遷都的方式,讓自己的政權更加穩固,是一種削弱當時大士族的手段,從而將權力牢牢的把握在自己手中,對於多方勢力達到制約的目的。另一考慮就是,將都城北遷能夠更加方便的作戰,可以提高軍隊的戰鬥力。

⑷ 為何明朝從南京遷都北京

朱棣作為朱元璋的第四子,在朱元璋過世後,於1399年從北平起兵靖難。1402年,他奪取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史稱「明成祖」,這便是聞名後世的「靖難之役」。朱棣即位後,在政治上和軍事上做出最大的決定,便是從南京遷都於到北京。

在歷史上,一個王朝選擇都城,一般都要綜合考量政治、軍事和經濟等各種因素,畢竟,都城的選擇絕非兒戲,事關國祚。

當年,在朱元璋建立明朝時,他的根基和大本營位於江南,所以把都城定在南京。南京城背靠長江,地勢險要,自古就是龍盤虎踞之地。它不僅經濟發達,人口眾多,而且盛產糧食,的確是都城的上佳選擇。

但是!南京地理位置遠離北方,不便於對付元蒙的殘余勢力。他們依然賊心不死,時刻圖謀恢復對中原的統治和佔領,經常發兵南下騷擾明朝邊境。朱元璋深以為惡,積極採取了各種補救措施,可惜都沒有太好的效果。甚至於,朱元璋當時都有心遷都長安或者洛陽,以加強對於北方地區的統治。

同時,開始大范圍移民到北京周邊進行屯墾,加強對北京地區的經濟和農業開發,使該地的生產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這樣,經過十年的興建,遷都北京的各項條件已經成熟。

1421年正月,朱棣御駕奉天殿,接受文武群臣的朝賀,正式把大明的都城遷到了北京,南京成為留都並且昭告天下:

「並建兩京,用南京之財富,會西北之戎馬,無敵於天下。」

朱棣遷都北京,這是明朝史上的一件大事,遷都北京後,明朝大大加強了北方的軍事力量,這對於維護北方邊境的安全,鞏固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穩定,具有重大的意義。

歷史證明,朱棣遷都北京的決定是正確的。

⑸ 明成祖朱棣為何把都城從南京遷到北京

明成祖把都城從南京遷到北京,是一件讓後世頗費猜測的事情。國都是國家的根本,一般不會隨意變動。當然了,歷史上也不是沒有遷過都,比如盤庚遷都,孝文帝遷都等等。但這些皇帝遷都,根本的原因,還是因為原來的都城實在沒辦法生活了,才不得不那樣做。可是,當時的南京,卻是魚米之鄉,生活極為優渥,完全不是當年盤庚、孝文帝所面臨的那種條件惡劣的樣子。

而且,朱棣不是從環境惡劣的地方,往環境好的地方遷移,反而是從環境好的地方,往環境惡劣的地方遷移。要知道,北京當時不但氣候條件比較惡劣,受漕運等各種因素的影響,生活質量也明顯不高。而且,北京當時差不多位於明朝的邊關地區。蒙古人雖然被趕到了漠北,朱元璋雖然對蒙古人進行了十多次追打。

但並沒有把蒙古人斬草除根,蒙古人死灰復燃的可能性很大。而歷史事實證明,中原王朝雖然極力打擊北方游牧民族,但根本就不可能對他們斬草除根。就算某個民族受到強力打擊,但經過分化重組,又會產生新的足以威脅南方王朝安全的強悍民族。所以,遷都到北京,皇帝的人生安全,顯然是得不到足夠保障的。

朱棣當皇帝後,之所以要遷都,其實是繼續朱元璋沒有完成的事業,想辦法把都城遷到中原地區去。對朱棣來說,遷到北京,是最合適的。為什麼是最合適的呢?

其一,北京在中原地區。定都在這里,就可以稱作中原王朝。

其二,北京原先是元朝的都城。明朝當時是認可元朝作為中國歷史上一個朝代的,它在北京建都,也讓歷史朝代具有傳承關系,表明元朝已經「氣數盡了」,天命讓明朝站起來。

其三,北京是朱棣的潛邸。把自己的潛邸作為都城,這樣不但能夠彰顯明朝是正朔,還可以彰顯他朱棣是正朔,一舉兩得。至於安全問題,這確實是定都北京的一個弱項。因此,朱棣遷都北京後,才會大興土木培修萬里長城。又設置九邊軍鎮,用以對抗北方。同時,他在五次率軍北伐。盡管後三次北伐勞而無功,盡管他最後還死在北伐的路上。但是,他依然要堅持這樣做。由此可見,朱棣無論如何要把短板補起來。(參考資料:《明史》《明實錄》)

⑹ 朱瞻基是怎麼那麼快趕回北京繼位的

朱瞻基(1398年-1435年1月31日),即明宣宗(1425年-1435年),明朝第五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熾長子,幼年就非常受祖父朱棣與父親的喜愛與賞識。永樂九年(1411年)被祖父立為皇太孫,數度隨朱棣征討蒙古。 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
朱瞻基在性格上,他與其父朱高熾相似,也具有他父親那種對皇帝作用的理想主義的、然而是保守的想法。朱瞻基是文人和藝術的庇護人,他的統治的特點是其政治和文化方面的成就。在位期間文有「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蹇義、夏原吉;武有英國公張輔,地方上又有像於謙、周忱這樣的巡撫,一時人才濟濟,這使得當時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經濟得到空前的發展,朱瞻基與其父親的統治加在一起雖短短十一年,但卻被史學家們稱之為「功績堪比文景」,史稱「仁宣之治」。
宣德十年(1435年)駕崩,終年38歲,葬景陵。廟號宣宗,謚號憲天崇道英明神聖欽文昭武寬仁純孝章皇帝。
他的父親朱高熾在永樂二年(1403年)被指定為皇太子,朱瞻基也在永樂九年(1411年)被朱棣正式立為皇太孫。他進一步攻讀儒家的經籍和為政之道,此時主要由胡廣進行指導。這些課程深受重視,以致在他與其祖父公出時也不中斷。他父親為健康不佳所苦,而朱瞻基則長得健壯,生氣勃勃。15歲時,他被永樂帝帶去參加第二次遠征蒙古的戰役。他除了與其祖父關系密切外,還深深地敬慕他父親,常常保護他父親使其免遭兩個叔叔朱高煦和朱高燧的打擊。這一切引起了其他幾個叔父的警覺,他們對他的堅強的性格和他受朱棣的寵愛有很深的印象。
朱高熾登基不久,在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十一月一日立朱瞻基為皇太子。在以後幾個月,朱瞻基的大部分時間在北京度過,但在次年四月,他父親派他到南京去幫助完成遷都的准備工作。朱高熾在五月二十八日患病時,朱瞻基被召回北京,但當他抵達時,皇帝已死去。於是他在26歲時成了新皇帝。
朱瞻基在洪熙元年(1425年)六月二十七日正式登基,開始了宣德王朝。他放棄了他父親把朝廷遷回南京的計劃,仍留北京為帝都,這多半是因為他成長在此地,因而與朱棣一樣深切地關心北方的邊境。被立為太子很大程度上是沾了兒子的光,因此父子倆就成為了朱高煦等人的眼中釘,青年的朱瞻基也被捲入了這場爭斗,但是憑著祖父對他的喜愛,憑著他的勇氣與睿智,他總是能夠幫助父親化險為夷,最終使朱高熾登上了皇帝的寶座。誰知父親的皇位還沒有坐熱,十個月之後就暴病去世了。當時朱瞻基正在南京,他的皇叔朱高煦准備在半路截殺太子,然後自立為帝。還有一種陰謀論,說是朱瞻基等不及父皇朱高熾傳位,謀殺了他,朱高熾的非自然死亡、朱高煦的措手不及、朱瞻基的從容即位是歷史留下的謎團,但可以肯定的是朱瞻基安全抵達京城。回到北京之後,他一方面妥善處理了父皇的後事,一方面加緊北京城的戒備,防止有人伺機作亂,然後從容登基,改第二年為宣德元年,開始了他的帝王生涯。
宣宗朝文有「三楊」、蹇義、夏原吉;武有英國公張輔,地方上又有像於謙、周忱這樣的巡撫,真是人才濟濟,這使得當時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經濟得到空前的發展,出現了即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之後的著名的「仁宣之治」的盛世局面。

⑺ 明宣宗朱瞻基,是怎麼躲過二叔朱高煦的埋伏順利繼位的

大明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五月十二日,明仁宗朱高熾駕崩,六月三日,皇太子朱瞻基從南京出發抵達北京,接受遺詔於六月十二日,即皇帝位,大赦天下,改元宣德。

關於朱瞻基的繼位之路,很多古籍的記載都頗為驚心動魄,所有問題之症結所在就是他的那位時刻想著造反的二叔漢王朱高煦。

朱高煦是靖難之役的功臣,多次領兵擊潰南軍,甚至還曾於危難之間救過朱棣的性命,朱高煦戰功卓著,自然會受到朱棣的重視,所以對皇位暗生覬覦之心是在所難免的。

雖然《明史》里關於這段的記載沒有《明實錄》記載的詳細,但是,《明史仁宗傳》里的幾句話也恰好印證了《明實錄》的記載是相對可靠的:

五月庚辰,仁宗不豫,璽書召還。六月辛丑,還至良鄉,受遺詔,入宮發喪。庚戌,即皇帝位

這也說明了,皇帝是活著的時候下旨令太子回京,而皇帝死後一直都是秘不發喪,直到太子回宮。

所以說,仁宗皇帝從駕崩到太子回京這段時間,朱高煦和朱瞻基都不知情,既然都不知情,又何來朱高煦密謀暗害朱瞻基一說呢?

⑻ 當年朱瞻基為什麼會躲過朱高煦的埋伏而順利進京稱帝呢

朱瞻基與朱高煦是叔侄關系,在這兒朱高煦應寫在前面,因朱高煦是叔,而朱瞻基是侄。但朱瞻基是大明的宣宗皇帝,又是本文的主角,所以,就將朱瞻基寫在前面。 朱瞻基出生於明洪武三十一年,在朱瞻基出生的那天晚上,據說,他的祖父,當時還是燕王的朱棣曾經作過一個夢,夢見太祖皇帝將一塊大圭賜給了他,上面鐫著「傳之子孫,永世其昌」八個大字。在古代,大圭象徵著權力,朱元璋將大圭賜給他,正說明要將江山送給他。朱棣醒來以後正在回憶夢中的情景,忽然有人報告說王孫朱瞻基降生了。朱棣馬上意識到難道夢中的情景正映證在孫子的身上?他馬上跑去看孫子,只見小瞻基長得非常像自己,而且臉上有一團英氣,朱棣看後非常高興。 永樂九年(1411年),朱瞻基於被明成祖朱棣冊封為皇太孫。其父朱高熾被立為太子在很大程度上是沾了兒子的光,因此父子倆就成為了朱高煦等人的眼中釘。父親朱高熾在登上皇帝寶座十個月之後就暴病駕崩。當時朱瞻基正在南京,當日他動身北歸,曾聽說他的皇叔、漢王朱高煦要在半途截殺他,然後自立為帝。左右都勸他整頓兵馬以作防範。朱瞻基說:「君父在上,誰敢如此膽大妄為?」依然輕身出發,日夜兼程趕到北京,當時朱高煦還沒有派人設伏,他沒有料到朱瞻基會來的如此之早。回到北京之後,朱瞻基一方面妥善處理父皇的後事,一方面加緊北京城的戒備,防止有人伺機作亂,然後從容登基,改年號為宣德,是為大明宣宗皇帝。 朱瞻基登基後,擺在他面前最大的問題就是太祖皇帝留下的外藩的問題。這個問題在建文、永樂、洪熙三朝都沒有得到根本解決,朱瞻基即位之後,馬上著手整頓軍務,准備迎接來自強藩的挑戰。他的皇叔朱高煦在靖難之役中就戰功赫赫,很會帶兵,永樂朝被封樂安之後,就從沒有放棄武力奪取政權的野心。 宣德元年(1426年)正月,朱高煦派人到京城獻元宵燈。宣宗左右的人說:「漢王府所派遣之人,多是窺探朝廷之事,特以進獻為名。」宣宗回答說:「朕只有推誠以待。」即復書答謝。而朱高煦變本加厲,日益需索,向朝廷索要駱駝,宣宗立給40匹;索馬,給120匹;索袍服,又給之。緊接著,朱高煦陳奏利國安民事,以窺探朝廷反映。朝中大臣都認為這是朱高煦在要挾朝廷,建議宣宗不要理睬。宣宗對侍臣說:「永樂中,皇祖常諭皇考及朕,謂此叔有異心,宜備之。然皇考待之極厚。如今日所言果出於誠,則是舊心已革,不可不順人也。」命令有司施行,並復書謝之。 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朱高煦感到機會來了。仁宗病逝,宣宗即位,國家動盪,皇帝年輕,正是造反得好時機。經過精心准備後,學著他父親朱棣扯起「清君側」的大旗,矛頭直指五朝老臣夏原吉。早已准備就緒的宣宗皇帝在大臣楊榮的建議下御架親征,六師士氣大盛,龍旗征鼓千里不絕。以前同意與朱高煦共同起兵的幾路兵馬均按兵不動。明軍很快包圍住樂安城,見大勢已去,朱高煦只得棄城投降。朱高煦被生擒後,群臣勸朱瞻基將朱高煦正法,朱瞻基念其是自己的親叔父,而網開一面,將其廢為庶人,軟禁在西安門內「逍遙城」。 宣德四年(1429年)四月,朱瞻基想到二叔已囚禁三年,會有所悔悟,於是帶內侍前往探視。誰知當朱瞻基走近朱高煦身前時,朱高煦乘其不備,用腳將朱瞻基勾倒在地,藉以發泄心中的積怨。回到皇宮後,宣宗驚魂未定,馬上吩咐侍衛,將宮中一隻大銅缸送到「逍遙城」,罩住膽大妄為的朱高煦,銅缸重約300斤,朱高煦被罩缸內,暴跳不已,他不斷伸直身體,試圖舉起銅缸,終因力量有限,徒勞無益。事情報知宣宗,宣宗又命令在銅缸周圍上下,堆置柴炭,點火燃燒。燃炭逾時,火熾銅溶,朱高煦不知其處。 朱瞻基算是一位開明的皇帝,在歷史上頗有建樹,但我卻得他在對親叔父最後處置上,做得太過份,太沒有人性了。對待自己的親叔父,這樣的酷刑虧他也做得出來。這與朱元璋剝貪官污吏人皮示眾不可同日而語。為報一腳勾倒在地之仇,將前面十分得體的一些做法一筆勾消,不知這位皇帝當時是如何想的? 希望對你有幫助
滿意請採納

⑼ 明成祖將都城從南京遷至北京,原因是什麼

南京不適宜作為大明的都城

這一點,朱元璋、朱棣父子倆都有共同的認知。朱元璋在位期間,就曾一度考慮遷都,還派遣太子朱標到西安考察,可惜朱標從西安返回後就染病去世,朱元璋頗受打擊,心思都用在了翦除功臣為朱允炆鋪路上,遷都的事情就不了了之了。

2、環境問題,這一點明史上有記載,朱棣常年在北京吹風沙,無法忍受南方的天氣,一到冬天就渾身難受、疼;另外朱棣作為九大塞王,軍旅出身,南方的吳儂軟語讓他感覺渾身不得勁。

3、朱棣的雄心,他的一生都在和蒙元對抗,一生五次親征蒙古,最後在班師途中駕崩。遷都北京後,距離蒙古更近,更加方便他率軍出征。

所以從大明的長治久安角度來看,肯定會遷都北方,再從朱棣個人角度來看,最終朱棣沒有選擇長安、洛陽,而是選擇了自己龍興之地北京。

⑽ 為什麼明成祖朱棣要從南京遷都北京

01、想要完成父親的遺願

中國歷史上大一統的王朝大部分都是由北至南,而朱元璋則是從南方開始的,是由南向北打了天下,這在中國的歷史上其實是非常少見的,雖然說打下了基業,在南京定都了,當朱元璋知道南京並不是最好的定都選擇。在洪武24年,朱元璋也是讓朱彪到關中和洛陽兩個地方進行考察,目的就是想要把國都遷到這兩個地方,不過後來朱標回到南京之後就生了一場大病,37歲的朱標在這場大病當中死去了。後來朱棣在登上皇位之後之所以選擇遷都,其實也是有完成父親遺願的成分在裡面。

04、北京的地理位置更有優勢

朱棣是非常有才華的,他自然是可以看出南京“惟宮城前昂後窪,形勢不稱”, 南京其實比較依靠長江的,這也算是南京的一個弱點,未來一旦長江失守,那麼整個南京就無險可守了,所以此時選擇遷都是很明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