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北京的代表性戲曲名稱是什麼
如果說的是戲曲,不包括單弦、三弦、大鼓、落子等曲藝形式,北京的主要地方戲應該包括以下幾種:
崑曲:大約在明朝萬曆年間從蘇州一帶傳入北京,康熙年間非常繁盛,後來有所衰落,但延續至今。
京劇:京劇雖然叫「京劇」,但起源於三慶、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進京,是一種廣泛吸收其他戲曲發展起來的劇種,至今不過200餘年。
評劇:北京流行的主要是西路評劇,不過其他流派也有不少劇團。大約在19世紀末形成。
曲劇:大約形成於上世紀40年代末到五十年代初。
B. 北京的戲曲叫什麼劇
京劇
北京的是京劇
還有浙江的越劇
安徽的黃梅戲
河北的河北梆子
河南的豫劇
C. 什麼是京戲
京戲
京戲是徽劇與昆劇的結合,再加以民間藝人的自我改編,所創造出來的新的劇種。唱腔或優美,或粗獷,或沉穩,曲風多變。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髓,被譽為中華文化的瑰寶,是世界精神文化遺產之一。中國京劇是中國的「國粹」,已有200年歷史。京劇之名始見於清光緒二年(1876)的《申報》,歷史上曾有皮黃、二黃、黃腔、京調、京戲、平劇、國劇等稱謂。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安徽四大徽班進京後與北京劇壇的崑曲、漢劇、弋陽、亂彈等劇種經過五、六十年的融匯,衍變成為京劇,是中國最大戲曲劇種。其劇目之豐富、表演藝術家之多、劇團之多、觀眾之多、影響之深均為全國之冠。 紅色臉 象徵忠義、耿直、有血性, 黑色臉 既表現性格嚴肅,不苟言笑, 白色臉 表現奸詐多疑, 藍色臉 表現性格剛直,桀驁不馴. 京劇,又稱「皮黃」,由「西皮」和「二黃」兩種基本腔調組成它的音樂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調(如柳子腔、吹腔等)和崑曲曲牌。它形成於北京,時間是在1840年前後,盛行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時有「國劇」之稱。現在它仍是具有全國影響的大劇種。它的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宏美,是近代中國戲曲的代表。京劇是中國的「國粹」,已有200年歷史。另外,「京劇」也是一個網路用詞,意思同「驚懼」。
因為京劇音調比較單調,比較平~~孩子們會覺得枯燥!
D. 北京的代表戲曲劇種是什麼
北京的代表戲曲劇種是:京劇。
京劇是在北京形成的戲曲劇種之一,至今已有將近二百年的歷史。它是在徽戲和漢戲的基礎上,吸收了崑曲、秦腔等一些戲曲劇種的優點和特長逐漸演變而形成的。
徽戲進京是在公元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最早進京的徽戲班是安徽享有盛名的「三慶班」。隨後來京的又有「四喜」、「和春」、「春台」諸班,合稱「四大徽班」。
傳承價值
京劇舞台藝術在文學、表演、音樂、唱腔、鑼鼓、化妝、臉譜等各個方面,通過無數藝人的長期舞台實踐,構成了一套互相制約、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規范化的程式。
它作為創造舞台形象的藝術手段是十分豐富的,而用法又是十分嚴格的。不能駕馭這些程式,就無法完成京劇舞台藝術的創造。由於京劇在形成之初,便進入了宮廷,使它的發育成長不同於地方劇種。要求它所要表現的生活領域更寬,所要塑造的人物類型更多,對它的技藝的全面性、完整性也要求得更嚴,對它創造舞台形象的美學要求也更高。
當然,同時也相應地使它的民間鄉土氣息減弱,純朴、粗獷的風格特色相對淡薄。因而,它的表演藝術更趨於虛實結合的表現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脫了舞台空間和時間的限制,以達到「以形傳神,形神兼備」的藝術境界。表演上要求精緻細膩,處處入戲;唱腔上要求悠揚委婉,聲情並茂;武戲則不以火爆勇猛取勝,而以「武戲文唱」見佳。
E. 北京的戲曲是什麼戲曲呀
京劇
京劇曾稱平劇,亦稱亂彈、國劇,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被視為中國國粹,位列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是中國和世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京劇場景布置注重寫意,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是清代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與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同時又接受了崑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吸收地方民間曲調,通過不斷的交流、融合的結晶。它走遍世界各地,是介紹、傳播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重要媒介
F. 什麼是京劇
,又稱平劇、京戲等,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戲曲劇種,分布地以北京為中心,遍及全國各地。[1]
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台、和春[1]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同時接受了崑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間曲調,通過不斷的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京劇。[1]
京劇在文學、表演、音樂、舞台美術等各個方面都有一套規范化的藝術表現形式。京劇的唱腔屬板式變化體,以二簧、西皮為主要聲腔。京劇伴奏分文場和武場兩大類,文場以胡琴為主奏樂器,武場以鼓板為主。京劇的角色分為生、旦、凈、丑、雜、武、流等行當,後三行已不再立專行。各行當都有一套表演程式,唱念做打的技藝各具特色。京劇以歷史故事為主要演出內容,傳統劇目約有一千三百多個,常演的在三四百個以上。[1]
京劇流播全國,影響甚廣,有「國劇」之稱。以梅蘭芳命名的京劇表演體系被視為東方戲劇表演體系的代表,為世界三大表演體系之一。京劇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其中的多種藝術元素被用作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徵符號。[1]
2006年5月,京劇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2010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名冊)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3]。
中文名
京劇
批准時間
2006年5月
非遺級別
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申報地區
北京市、天津市、遼寧省、上海市、山東省等
外文名
Beijing Opera
Peking Opera
京劇小舞台中的大天地【課】
6082播放
京劇代表劇目
更多
共24個詞條
宇宙鋒
《宇宙鋒》是中國戲曲的傳統劇目,而梅蘭芳(京劇)、陳素真 (豫劇)、陳伯華(
玉堂春
《玉堂春》不僅是京劇旦角的開蒙戲,還是中國戲曲中流傳最廣的劇目之一。 此劇是清代花部亂彈作品,作者不詳,故事見馮夢龍編訂
長坂坡
《長坂坡》是京劇傳統劇目,主體是取自於《三國演義》第41回「……趙子龍單騎救主」。該劇目將趙雲的救劉禪事件、文鴦的七進七
群英會
《群英會》是依據《三國演義》第45回「……群英會蔣干中計」改編的傳統京劇,故事敘述:曹操謀士蔣干,與周瑜故交,請求過江勸
京劇四大流派
更多
共4個詞條
梅派
由梅蘭芳創立
程派
由程硯秋創立
荀派
由荀慧生創立
尚派
由尚小雲創立
京劇「四大名旦」
更多
共4個詞條
梅蘭芳
代表作品:《五花洞》
程硯秋
代表作品:《春閨夢》
尚小雲
代表作品:《昭君出塞》
荀慧生
代表作品:《紅娘》
京劇四大臉譜
更多
共4個詞條
丑
京劇四大臉譜
凈
京劇四大臉譜
旦
京劇四大臉譜
生
京劇四大臉譜
我國知名京劇表演藝術家
更多
共13個詞條
沈福存
代表作:《玉堂春》
周雲亮
代表作:《拿高登》
朱秉謙
代表作:《四進士》
李鳴岩
代表作:《太君辭朝》
中國十大戲曲
更多
共10個詞條
京劇
京劇,又稱平劇、京戲等,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戲曲劇種,分布地以北京為中心,遍及全國各地。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
崑曲
崑曲(Kun Opera),原名「崑山腔」(簡稱「崑腔」),是中國古老的戲曲
豫劇
豫劇(英文:Henan Opera),發源於中原(河南開封)。是我國最大的地方劇種,居全國各地方戲曲之首。豫劇是在河南梆
評劇
評劇,流傳於中國北方,是漢族傳統戲曲劇種之一,是廣大人民所喜聞樂見的劇種之一,位列中國五大戲曲劇種。曾有觀點認為是中國第
中國的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更多
共42個詞條
太極拳
入選時間:2020年
送王船
入選時間:2020年
藏醫葯浴法
入選時間:2018年
二十四節氣
入選時間:2016年
快速
導航
文化特徵代表劇目傳承保護主要流派社會影響戲曲評價
歷史沿革
起源期
徽州商人富甲一方,商業的成功引發了文化消費慾望的高漲[5]。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戲曲聲腔崑山腔的興起,紛紛蓄養家班,角色斗藝,並賣力為乾隆下江南收集聲色歌舞,不惜重金包裝徽劇色藝,客觀上為徽劇進京創造了條件。雄霸明清商界500餘年的徽州商幫以鹽商出名,黃山歙縣的鹽商尤其出名,富甲一方。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戲曲聲腔崑山腔的興起,江南江北文人士大夫和富商巨賈紛紛蓄養家庭戲班。已經在外地商界嶄露頭角的徽商也紛紛效仿。長期為某個徽州商人所養所用的戲曲班社就被外人稱為「徽班」。徽商廣蓄家班,安徽沿江一帶,包括古徽州的地方戲也開始興盛。他們唱崑腔,由於語言的差異而不「諧吳音」,不經意間唱出了一點。尤以誕生在安徽安慶市懷寧縣的石牌調最著名。
徽州藝人帶著鄉音下揚州,得到了徽商們的親情惠顧和重金扶持。他們或出沒於碼頭街肆,或為徽商富賈所容留。技藝得到發展,鄉音也漸占上風。
值得一提的是,歙縣大鹽商江春,是一位品味極高的戲曲鑒賞家,他酷愛戲曲,家中常常「曲劇三四部,同日分亭館宴客,客至以數百計」。他把各種名角聚在一起,又讓不同聲腔同台互補,使異軍突起的徽班具有了博採眾長的開放格局。「亂彈」亂唱,紅火異常。這時最叫彩的是來自安慶的戲曲藝人,清李斗在《揚州畫舫錄》中就這樣寫道:安慶色藝最優,蓋於本地亂彈,故本地亂彈間有聘之入班者。徽商在商界進一步站穩了腳跟,他們和戲曲藝術的關系也越來越密切。而涌現出大批戲曲家的「徽班」,也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同光十三絕
石牌是安慶市懷寧縣一個古老的集鎮,「無石不成班」的「石」即指這里,也泛指安慶及其所屬各千艘。江西、福建、湖北等地客商紛紛在此設館駐節。當時的石牌除本地居民外,大都是過往船幫和商戶,在生存問題變得比較輕松的時候,他們開始構建自己的市井文化。
石牌當時可供表演的戲劇舞台多達800處,不僅有戲園、戲樓,還有花戲台。戲園,在石牌鎮就有3家。上鎮橫街的長樂大戲院可容納觀眾600多人,專供徽調、皮簧班演出。戲樓通常在祠堂內。祠堂戲樓通常只唱大戲,每年做冬至節、族內有人中舉、陞官以及族內官紳慶壽等,都要聘戲班在戲樓演出。此外,祠堂大修落成,也必邀班唱戲以示祝賀。《都劇賦》描述:「徽班日失麗,始自石牌」。表明安慶的徽班歷史上曾經出現過輝煌,很多京劇前輩名伶都是這一帶的人,因而有「無石不成班」的說法。
在石牌的彈丸之地涌現出了郝天秀、程長庚、楊月樓等多位開一代風氣的色藝最優,」「無石(牌)不成班!」之說一時間廣為流傳。細心的京劇票友不難發現,京劇的唱腔中有很多字辭的發音是與北京方言不相同的,如果你對安慶地區的方言有所了解,就會發現, 這些字辭卻與安慶方言里的發音一模一樣。
安慶民國初期就有「民眾」大戲院,當時全國京劇名角基本上都在此演出過,他們都帶著「朝聖」的心情來安慶登台,戲劇大家曹禺到懷寧石牌鎮,下車第一句話就是「我來朝聖」。京劇界老科班出來的人,不在安慶演上十天,不唱連本,在當時都被認為是沒有發展前途的「角」。從安慶古鎮石牌鄉野間發源的徽劇,走出了古鎮,走到了北京,徽班進京的輝煌歷史光環至今還籠罩著古鎮石牌。
安慶是中國較早接受現代文明的城市之一,也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同時安慶還是享譽世界,極具地方特色的戲劇——黃梅戲的故鄉。程長庚紀念館,位於安慶潛山縣,館內珍藏三百多件珍貴的實物和圖片資料,再現了京劇藝術的發展興盛歷程。此外,還有程長庚故居供戲迷瞻仰。
徽班進京的出發地在揚州,身懷絕技的優伶們,出發前一定要到位於蘇唱街的梨園總局碰碰頭,商量一下出發日程和演出劇目,並在那裡一起擺個身段、甩兩下水袖、揚幾聲珠圓玉潤的歌喉。有時乾脆排演幾出摺子戲,或是《游園》,或是《思凡》,聲情並茂,婀娜多姿,那時的蘇唱街,十分熱鬧。
京劇
蘇唱街,是老揚州惟一保存下來的與戲班直接有關的街道。當年鹽商徐尚志從蘇州招徠崑腔藝人辦起的揚州第一個崑腔班「老徐班」,就在這條街上。
1790年秋,為慶祝乾隆八旬壽辰,揚州鹽商江鶴亭(安徽人)在安慶組織了一個名為「三慶班」的徽戲戲班,由藝人高朗亭率領進京參加祝壽演出。這個徽班以唱二簧調為主,兼唱崑曲、吹腔、梆子等,是個諸腔並奏的戲班。這次北京的祝壽演出規模盛大,從西華門到西直門外高粱橋,每隔數十步設一戲台,南腔北調,四方之樂,薈萃爭妍。或弦歌高唱,或抖扇舞衫,前面還沒有歇下,後面又已開場,群戲薈萃,眾藝爭勝。在這場藝術競賽當中,第一次進京的三慶徽班即嶄露頭角,引人矚目。三慶班的高朗亭是安徽安慶人,入京時才十六歲,演旦角,擅長二簧腔,技藝精湛。《目下看花記》稱他:「宛然巾幗,無分毫矯強。不必征歌,一顰一笑,一起一坐,描摹雌軟神情,幾乎化境。」
三慶班進京獲得成功後,又有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等徽班進入北京,並逐漸稱雄於京華的劇壇。這就是所謂的「四大徽班進京」。
共7張
歷年新年京劇晚會片頭
四大徽班各有所長,有「三慶的軸子,四喜的曲子,和春的把子,春台的孩子」的說法,軸子指以連演整本大戲著稱,曲子指擅長演唱崑曲,把子指以武戲取勝,孩子指以童伶見長。
在捧旦之風十分火爆的京城,技藝不凡的高朗亭自然受寵。抵達北京後,他接替原三慶班班主余老四掌班,一做就是30多年,同時還擔任了京師戲曲界行會組織「精忠廟」的會首,通過精忠廟對北京的戲班、戲園實行行政管理,他也成為梨園領袖。繼高朗亭之後,程長庚、徐小香、楊月樓、劉趕三等人均任過此職。
至嘉慶初,徽班在北京戲曲舞台上已取得主導地位,據《夢華瑣簿》記載:「戲庄演劇必『徽班』。戲園之大者,如『廣德樓』、『廣和樓』、『三慶園』、『慶樂園』,亦必以『徽班』為主。下此則『徽班』『小班』『西班』,相雜適均矣。」
四大徽班進京獻藝,揭開了200多年波瀾壯闊的中國京劇史的序幕。
在京的各聲腔劇種的藝人,面對徽班無所不能、無所不精的藝術優勢,無力與之競爭,多半都轉而歸附徽班。他們中有京師舞台各聲腔劇種的名優,如加入春台班的湖北漢戲名優米喜子、李鳳林,加入四喜班的湖南亂彈(皮黃)名優韓小玉,加入三慶班的北京籍京腔演員王全福等,於是就形成了多種聲腔劇種薈萃徽班之勢。也因此,徽班在諸腔雜奏的過程中,從「兩下鍋」「三下鍋」到「風攪雪」,逐漸側重皮黃戲的演出。
京劇
共15張
京劇圖片
京劇前身是清初流行於江南地區,以唱吹腔、高撥子、二黃為主的徽班。徽班流動性強,與其他劇種接觸頻繁,在聲腔上互有交流滲透,因此在發展過程中也搬演了不少崑腔戲,還吸收了啰啰腔和其他一些雜曲。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以高朗亭(名月官)為首的第一個徽班(三慶班)進入北京,參加乾隆帝八十壽辰慶祝演出。《揚州畫舫錄》載:「高朗亭入京師,以安慶花部,合京秦二腔,名其班曰三慶。」刊於道光二十二年(1842)的楊懋建《夢華瑣簿》也說:「而三慶又在四喜之先,乾隆五十五年庚戌,高宗八旬萬壽入都祝匣時,稱『三慶徽』,是為徽班鼻祖。」伍子舒在《隨園詩話》批註中則更具體指出是「閩浙總督伍納拉命浙江鹽商偕安慶徽人都祝厘。」隨後還有不少徽班陸續進京。著名的為三慶、四喜、春台、和春四班,雖然和春成立於嘉慶八年(1803),遲於三慶十三年,但後世仍並稱之為「四大徽班進京」。
孕育期
徽秦合流[6]
清初,京城戲曲舞台上盛行崑曲與京腔(青陽腔)。乾隆中葉後,崑曲漸而衰落,京腔興盛取代崑曲一統京城舞台。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秦腔藝人魏長生由川進京。魏氏搭雙慶班演出秦腔《滾樓》、《背娃進府》等劇。魏長生扮相俊美,嗓音甜潤,唱腔委婉,做工細膩,一出《滾樓》即轟動京城。雙慶班也因此被譽為「京都第一」。自此,京腔開始衰微,京腔六大名班之大成班、王府班、余慶班、裕慶班、萃慶班、保和班也無人過問,紛紛搭入秦腔班謀生。乾隆五十年(1785年),清廷以魏長生的表演有傷風化,明令禁止秦腔在京城演出,將魏長生逐出京城。[7]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繼三慶班落腳京城後(班址位於韓家台胡同內),又有四喜、啟秀、霓翠、春台、和春、三和、嵩祝、金鈺、大景和等班,亦在大柵欄地區落腳演出。其中以三慶、四喜、和春、春台四家名聲最盛,故有「四大徽班」之稱。[7]
春台班進京時間,按漢調名家米應先於乾隆末年,在京曾擔任春台班台柱時始,證明該班進京時間早於四喜和和春。春台班位於百順胡同。[7]
四喜班於嘉慶初來京。徽戲、崑曲兼演、尤以崑曲為著,故有「新排一曲桃花扇,到處哄傳四喜班」之語。該班位於陝西巷內。[7]
和春班於嘉慶八年(1804年)於李鐵拐斜街組建。該班以武戲見長。道光十三年(1853年)解散。
「四大徽班」的演出劇目,表演風格,各有其長,故時有「三慶的軸子,四喜的曲子、和春的把子、春台的孩子」之譽。「四大徽班」除演唱徽調外,崑腔、吹腔、四平調、梆子腔亦用,可謂諸腔並奏。在表演藝術上廣征博採吸取諸家劇種之長,融於徽戲之中。兼之演出陣容齊整,上演的劇目豐富,頗受京城觀眾歡迎。自魏長生被迫離京,秦腔不振,秦腔藝人為了生計,紛紛搭入徽班,形成了徽、秦兩腔融合的局面。在徽、秦合流過程中,徽班廣泛取納秦腔的演唱、表演之精和大量的劇本移植,為徽戲藝術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7][8]
徽漢合流
漢劇流行於湖北,其聲腔中的二黃、西皮與徽戲有著血緣關系。徽、漢二劇在進京前已有廣泛的藝術交融。繼乾隆末年,漢劇名家米應先進京後,道光年初(1821年),先後又有著名漢劇老生李六、王洪貴、餘三勝,小生龍德雲等入京,分別搭入徽班春台、和春班演唱。米應先以唱關羽戲著稱,三慶班主程長庚的紅凈戲,皆由米應先所授。李六以《醉寫嚇蠻書》《掃雪》見長;王洪貴則以《讓成都》《擊鼓罵曹》而享名;小生龍德雲善演《轅門射戟》《黃鶴樓》等劇;餘三勝噪音醇厚,唱腔優美,文武兼備,以演《定軍山》《四郎探母》《當鐧賣馬》《碰碑》等老生劇目著稱。漢劇演員搭入徽班後,將聲腔曲調,表演技能,演出劇目溶於徽戲之中,使徽戲的唱腔板式日趨豐富完善,唱法、念白更具北京地區語音特點,而易於京人接受。[7][5]
大破銅網陣 白玉堂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各大名班,均為老生擔任領班。徽、漢合流後,促成了湖北的西皮調與安徽的二簧調再次交流。徽、秦、漢的合流,為京劇的誕生奠定了基礎。[7]
形成期
道光二十年至咸豐十年間(1840—1860),經徽戲、秦腔、漢調的合流,並借鑒吸收崑曲、京腔之長而形成了京劇。其標志之一:曲調板式完備豐富,超越了徽、秦、漢三劇中的任何一種。唱腔由板腔體和曲牌體混合組成。聲腔主要以二簧、西皮為主;之二,行當大體完備;之三,形成了一批京劇劇目;之四,程長庚,餘三勝、張二奎為京劇形成初期的代表,時稱「老生三傑」、「三鼎甲」即:「狀元」張二奎、「榜眼」程長庚、「探花」餘三勝。他們在演唱及表演風格上各俱特色,在創造京劇的主要腔調西皮、二簧上和京劇戲曲形式上,以及具有北京語言特點的說白、字音上,做出了卓越貢獻。[7]
第一代京劇演員中,尚有老生盧勝奎、薛印軒、張汝林、王九齡等;小生龍德雲、徐小香;旦胡喜祿、羅巧福、梅巧玲;丑楊鳴玉、劉趕三;老旦郝蘭田、譚志道;凈朱大麻子、任花臉等,他們為豐富各個行當的聲腔及表演藝術,均有獨特創造。後任「四喜班」班主的梅巧玲,勇於突破青衣、花旦的嚴格分工舊規,為旦角的演唱藝術開辟了一條新路。[7]
《同光名伶十三絕》是京劇史上的一幅名伶彩色劇裝寫真畫,由晚清民間畫師沈蓉圃繪制。他參照了清代中葉畫師賀世魁所繪《京腔十三絕》戲曲人物畫的形式,挑選了清同治、光緒年間(1860—1890)京劇舞台上享有盛名的十三位演員(程長庚、盧勝奎、張勝奎、楊月樓、譚鑫培、徐小香、梅巧玲、時小福、余紫雲、朱蓮芬、郝蘭田、劉趕三、楊鳴玉),用工筆重彩把他們扮演的劇中人物描繪出來,顯示了作者的深厚功力。此畫於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由進化社朱復昌在書肆收購,經縮小影印問世,並附編《同光名伶十三絕傳》一冊。[7]
同光名伶十三絕
成熟期
1883年—1918年,京劇由形成期步入成熟期,代表人物為時稱「老生後三傑」的譚鑫培、汪桂芬、孫菊仙。其中譚鑫培承程長庚、餘三勝、張二奎各家藝術之長,又經創造發展,將京劇藝術推進到新的成熟境界。譚在藝術實踐中廣征博採,從崑曲、梆子、大鼓及京劇青衣、花臉、老旦各行中借鑒,融於演唱之中,創造出獨具演唱藝術風格的「譚派」,形成了「無腔不學譚」的局面。二十年代後的余叔岩、言菊朋、高慶奎、馬連良等,均在宗「譚派」的基礎上發展為各自不同的藝術流派。汪桂芬,藝宗程長庚,演唱雄勁沉鬱,悲壯激昂,腔調朴實無華,有「虎嘯龍吟」的評道。他因「仿程可以亂真」,故有「長庚再世」之譽。孫菊仙,18歲時選中武秀才,善唱京劇,常入票房演唱,36歲後投師程長庚。他噪音洪亮,高低自如。念白不拘於湖廣音和中州韻,多用京音、京字,聽來親切自然。表演大方逼真,接近生活。「老生後三傑」師承各有側重,藝術風格各異,從全面權衡,譚鑫培文武昆亂不擋,藝術造詣及對京劇的發展,遠遠超過汪、孫。光緒年間,譚鑫培被稱為「伶界大王」,在劇界地位,如當年之程長庚。[7]
咸豐十年(1861年)京劇始入宮廷演出。當年五月初六起至月末,分由三慶班、四喜班、雙奎班及外班(京劇班)演出。光緒九年(1883年),慈禧五旬壽日,挑選張淇林、楊隆壽、鮑福山、彩福祿、嚴福喜等18人入宮當差,不僅演唱,且當京劇教習,向太監們傳授技藝。自此,清宮掌管演出事務的機構「昇平署」,每年均選著名藝人進宮當差,結止宣統三年(1911年),計有譚鑫培、楊月樓、孫菊仙、陳德霖、王楞仙、楊小樓、余玉琴、朱文英、王瑤卿、龔雲甫、穆鳳山、錢金福等生、旦、凈、丑的名家150餘人曾入宮。由於慈禧嗜好京劇,加之京劇名家頻繁在宮中獻藝,聲勢日強。同期,位於大柵地區的廣德樓、三慶園、慶樂園、中和園、文明園等戲園、日日有京劇演出,形成了京劇一統的局面。京劇成熟期,除「老生後三傑」外,生行:許蔭棠、賈洪林;武生:俞菊笙、楊隆壽;凈行:何佳山、黃潤甫、金秀山、裘桂仙、劉永春等;小生:王楞仙、德珺如、陸華雲;旦行:陳德霖、田桂鳳、王瑤卿、朱文英;醜行:王長林、張黑、羅百歲、蕭長華、郭春山。這一時期,旦角的崛起,形成了旦角與生角並駕齊驅之勢。武生俞菊笙,開創了武生自立門戶挑梁第一人,他被後人稱為「武生鼻祖」。上述名家,在繼承中有創新發展,演唱技藝日臻成熟,將京劇推向新的高度。[7]
鼎盛期
1917年以來,京劇優秀演員大量涌現,呈現出流派紛呈的繁盛局面,由成熟期發展到鼎盛期,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為,梅蘭芳、余叔岩。[7]
京劇四大名旦
1927年,北京《順天時報》舉辦京劇旦角名伶評選。讀者投票選舉結果:梅蘭芳以演《太真外傳》,尚小雲以演《摩登伽女》,程硯秋以演《紅拂傳》,荀慧生以演《丹青引》,榮獲「四大名旦」。「四大名旦」脫穎而出,是京劇走向鼎盛的重要標志。他們創造出各具特色的藝術風格,形成了梅蘭芳的端莊典雅,尚小雲的俏麗剛健,程硯秋的深沉委婉,荀慧生的嬌昵柔媚「四大流派」,開創了京劇舞台上以旦為主的格局。武生楊小樓在繼俞菊笙、楊月樓之後,將京劇武生表演藝術發展到新高度,被譽為「國劇宗師」、「武生泰斗」。老生中的余叔岩、高慶奎、言菊朋、馬連良,20年代時稱「四大須生」。同期的時慧寶、王鳳卿、貫大元等也是生行中的優秀人才。30年代末、余、言、高先後退出舞台,馬連良與譚富英、奚嘯伯、楊寶森稱之「四大須生」。女須生孟小冬,具有較高藝術造詣,頗有乃師余叔岩的藝術風范。[7]
1936年秋,北京大、中學校愛好京劇者及廣大觀眾給各報寫信,倡議進行京劇童伶選舉。時富連成社社長葉龍章與北平《立言報》社長金達志商妥,由該報發表通告,專門接待各界投票,逐日在報上發表投票數字,並約請「韻石社」幾人來報社監督。規定投票日期為半月,到期查點票數中華戲曲學校和富連成社負責人及《實報》《實事白話報》《北京晚報》《戲劇報》亦派人當場查驗票數。選舉結果,富連成社李世芳得票約萬張,當選「童伶主席」。生部冠軍王金璐,亞軍葉世長;旦角冠軍毛世來,亞軍宋德珠;凈角冠軍裘世戎,亞軍趙德鈺;丑角冠軍詹世甫,亞軍殷金振。選舉結束後,於虎坊橋富連成社舉行慶祝大會,並於當晚在鮮魚口內華樂戲院舉行加冕典禮,由李世芳、袁世海演出了《霸王別姬》。[7]
童伶選舉結束後,仍由《立言報》主持,選出李世芳、張君秋、毛世來、宋德珠為「四小名旦」,「四小名旦」聯袂於長安、新新兩家戲院演出了《白蛇傳》和《四五花洞》,以示祝賀。[7]
流派紛呈,人才濟濟,是京劇鼎盛期的又一標志。這一時期除楊派(楊小樓),以旦角劃分的梅派(梅蘭芳)、尚派(尚小雲)、程派(程硯秋)、荀派(荀慧生)外,旦角中還有筱派(筱翠花)及宋派(宋德珠)、張派(張君秋);老生行中的余派(余叔岩)、高派(高慶奎)、言派(言菊朋)、馬派(馬連良)、奚派(奚嘯伯)、楊派(楊寶森)、新譚派(富英);凈行中的金派(金少山)、侯派(侯喜瑞)、郝派(郝壽臣)以及50年代後產生的裘派(裘盛戎);小生行中的姜派(姜妙香)、葉派(葉盛蘭);老旦行中的龔派(龔雲甫)、李派(李多奎);醜行中的葉派(葉盛章)等。同期尚有眾多京劇表演藝術家,如生行中的王鳳卿、孟小冬、時慧寶、王又宸、李洪春、譚小培、李萬春、李少春、高盛麟等;旦行中的閻嵐秋、徐碧雲、朱琴心、趙桐珊、雪艷琴、新艷秋、章遏雲、金少梅、碧雲霞、琴雪芳、王玉蓉、言慧珠、童芷苓、梁小鸞、吳素秋、趙燕俠、杜近芳、陳永玲等;小生中的金仲仁、茹富蘭、程繼先;醜行中的郭春山、慈瑞泉、馬富祿、張春華等。
共4張
當代著名演員
2010年11月16日京劇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文化特徵
綜述
京劇較擅長於表現歷史題材的政治和軍事斗爭,故事大多取自歷史演義和小說話本。既有整本的大戲,也有大量的摺子戲,此外還有一些連台本戲。[17]
表現手法
京劇表演的四種藝術手法:唱、念、做、打,也是京劇表演四項基本功。
唱指歌唱,念指具有音樂性的念白,二者相輔相成,構成歌舞化的京劇表演藝術兩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體動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藝,二者相互結合,構成歌舞化的京劇表演藝術兩大要素之一的「舞」。
戲曲演員從小就要從這四個方面進行訓練,雖然有的演員擅長唱功(唱功老生),有的行當以做功(花旦)為主,有的以武打為主(武凈)。但是要求每一個演員必須有過硬的唱、念、做、打四種基本功。只有這樣才能充分地發揮京劇的藝術特色。更好地表現和刻畫戲中的各種人物形象。
京劇有唱,有舞,有對白,有武打,有各種象徵性的動作,是一種高度綜合性的藝術。[7]
行當分類
京劇行當的劃分,除依據人物的自然屬性(性別、年齡)和社會屬性(身份、職業)外,主要是按人物的性格特徵來分類。京劇班社舊有「七行七科」之說 :七行即生行、旦行(亦稱占行)、凈行、醜行、雜行、武行、流行。
京劇行當
京劇舞台上的一切都不是按照生活里的原貌出現的。京劇舞台上的角色也不是按照生活當中人的本來面貌出現的,而是根據所扮演角色的性別、性格、年齡、職業以及社會地位等,在化妝、服裝各方面加以若干藝術的誇張,這樣就把舞台上的角色劃分成為生、旦、凈、丑四種類型。這四種類型在京劇里的專門名詞叫做「行當」。[9]
G. 京劇是什麼
京劇是一種藝術形式,它起源於原始歌舞,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綜合舞台藝術樣式。經過漢、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它由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綜合而成。它的特點是將眾多藝術形式以一種標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質中體現其各自的個性。
徽劇是京劇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他們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
同時又接受了崑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間曲調,通過不斷的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京劇。京劇形成後在清朝宮廷內開始快速發展,直至民國得到空前的繁榮。
(7)北京戲是什麼擴展閱讀
京劇舞台藝術在文學、表演、音樂、唱腔、鑼鼓、化妝、臉譜等各個方面,通過無數藝人的長期舞台實踐,構成了一套互相制約、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規范化的程式。它作為創造舞台形象的藝術手段是十分豐富的,而用法又是十分嚴格的。
不能駕馭這些程式,就無法完成京劇舞台藝術的創造。由於京劇在形成之初,便進入了宮廷,使它的發育成長不同於地方劇種。要求它所要表現的生活領域更寬,所要塑造的人物類型更多,對它的技藝的全面性、完整性也要求得更嚴,對它創造舞台形象的美學要求也更高。
當然,同時也相應地使它的民間鄉土氣息減弱,純朴、粗獷的風格特色相對淡薄。因而,它的表演藝術更趨於虛實結合的表現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脫了舞台空間和時間的限制,以達到「以形傳神,形神兼備」的藝術境界。
表演上要求精緻細膩,處處入戲;唱腔上要求悠揚委婉,聲情並茂;武戲則不以火爆勇猛取勝,而以「武戲文唱」見佳。
H. 什麼叫京劇
詞目:京劇 拼音:jīngjù 英譯: Beijing Opera (Pekinese opera)——京劇。 Pekinese為北京的,現為Beijing,opera是歌劇的意思。 京劇 扈家莊
基本解釋
[Beijing opera] 我國主要劇種之一,,由清代中葉的徽調、漢調相繼傳入北京合流演變合成。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後流行於全國。
詳細解釋
亦稱「 京戲 」。流行全國的戲曲劇種之一。 清乾隆末期四大徽班進北京後,於 嘉慶 、 道光 年間同來自 湖北 的漢調藝人合作,相互影響,接受了崑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並吸收了一些民間曲調,逐漸融合發展。
基本概念
京劇是在北京形成的戲曲劇種之一,至今已有將近二百年的歷史。它是在徽調和漢戲的基礎上,吸收了崑曲、秦腔等一些戲曲劇種的優點和特長逐漸演變而形成的。 京劇音樂屬於板腔體,主要唱腔有二黃、西皮兩個系統,所以京劇也稱「皮黃」。京劇常用唱腔還有南梆子、四平調、高拔子和吹腔。京劇的傳統劇目約在一千個,常演的約有三四百個,其中除來自徽戲、漢戲、崑曲與秦腔者外,也有相當數量是京劇藝人和民間作家陸續編寫出來的。京劇較擅長於表現歷史題材的政治和軍事斗爭,故事大多取自歷史演義和小說話本。既有整本的大戲,也有大量的摺子戲,此外還有一些連台本戲。
表演手段
唱念做打是京劇表演的四種藝術手段,也是京劇表演的四項基本功。唱指歌唱,念指具有音樂性的念白,二者相輔相成,構成歌舞化的京劇表演藝術兩大要素之一的 「歌」,做指舞蹈化的形體動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藝,二者相互結合,構成歌舞化的京劇表演藝術兩大要素之一的「舞」。習稱四功五法的四功,即指唱念做打四種技藝的功夫。 「唱」,指的是唱功。「做」指的是做功,也就是表演。「念」指的是音樂性念白。而「打」則指的是武功。 戲曲演員從小就從這四個方面進行訓練培養的,雖然有的演員擅長唱功(唱功老生),有的行當以做功(花旦)為主,有的以武打為主(武凈)。但是要求每一個演員必須有過硬的唱、念、做、打四種基本功,才能充分發揮作為歌舞劇的戲曲藝術表演的功能。更好的表現和刻畫戲中的各種人物。
京劇角色
京劇角色的行當劃分比較嚴格,早期分為生、旦
I. 什麼是京劇
京劇,曾稱平劇,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
京劇是中國傳統戲曲中最優秀的劇種。京劇產生在清朝中葉,有將近200年的歷史,它吸收了許多地方戲的精華,又受到了北京地區的語言和風俗習慣影響,逐漸成為中國最有影響的京種。
京劇是在北京形成的戲曲劇種之一,至今已有將近二百年的歷史。它是在徽戲和漢戲的基礎上,吸收了崑曲、秦腔等一些戲曲劇種的優點和特長逐漸演變而形成的。